第一篇:我与《散文在线》
一载耕耘,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值此《散文在线》建网一周年之际,你已作出了新的贡献。在祖国的大花园中,你是一支新兴的文化艺术奇葩,传承了文化、发扬了传统、开拓了新程、团结了文化人、凝聚了艺术精英。我现在最大的期盼,愿望《散文在线》今后在实践中作出更大的贡献!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把《散文在线》做强做大!更有了长足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宣传和推介的力度,通过观察的宣传,进一步让世界认识《散文在线》,让《散文在线》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一年来,秉承了《散文在线》散文在线是以原创散文网为主的散文在线阅读平台,内容包括散文,散文网,散文阅读,散文在线,原创散文,精华散文,抒情散文,爱情散文,散文诗等精美散文和经典散文,着力欢迎到散文在线投稿和交流。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网理念,坚持聚焦《散文在线》走向市场亮点、凝聚合力、关注民生焦点、汇集城乡新人新事为办网方针,精心组织和策划采写了一批有分量和影响力的散文系列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我有幸认识了《散文在线》,感觉真好!有人问:在寂寞的时候,一支口哨吹出的共同心醉的歌曲,那会是召唤文学情的口笛吗?一声一声引起心的颤动。这是知音共鸣,这是英雄般的勇敢强音。用勇于牺牲的精神去开创公众的事业。受到尊敬的形象,会引起美的灵感来,于是发挥出更浓的文学情。羡慕一篇好文章,便产生一种高层次的追求。这种文学情与追求不受年龄的限制。朋友有忘年之交。文学情也有忘年的交往。在一片绿丛叶中,开放着一朵朵鲜艳的花朵花朵对叶儿说:如果没有绿叶,哪会有红花!如果没有这众多的绿叶陪衬,那便是一朵虚假的花。一朵孤独的没有灵魂的颜色。我对我心中的人说:如果没有《散文在线》在我的心中,我哪会有这样的温暖,我慵懒之笔,怎么也不会产生这样青春活力与期望,热情与勤奋啊!
为什么恋人总是紧偎在一起呢?是啊!人们对文学追求不是正像紧偎在一起的恋人吗?是一对互相吸引的磁铁。夜空的月亮,窥视了多少世间恋人的秘密。月桂树下的老人,撒出银河数不清的星星,那是爱情的种子。于是恋人们在月光和星光下,用理想、希望、包括誓言去编结爱情的网。我们《散文在线》同样是个偌大的文学情网,正在编织着文学情融入于文化的海洋里,正在打捞到了珍珠了。在平静的生活激流中,朋友相识、相知、相伴、知音、知己、汇成了文章的海洋。不管高低身份,贫富贵贱,广为结纳,日见优秀。而在文字质量上也与时俱进,作品的含金量上力求提高前提下,只有相互传递着文学情的信息。《散文在线》是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文友安静的港湾,有时又令人思念那波涛汹涌的海上,那海上曾经相知的船只,此刻又漂泊在何处呢?我们着力将精美文章推出市场,为公益服务。编辑老师个个是辛勤的园丁,红烛样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甘为他人作嫁衣的优良风格,难能可贵!不为权位和金钱的引诱,贫困和疾病的摧残,《散文在线》像是执着屹立在海浪中的礁石的花,那才是难得的文学激情。《散文在线》怀着浓厚的文学情,她像是那不曾开放的花苞的花,也显出她的美在内涵。在默默无闻中成长。经受了严霜、风暴、雷雨的考验。没有错过了季节,花苞依然灿烂开放。拾掇起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落叶,更应让这些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欣逢盛世好雨知时节正是肥沃土壤遇上好种子。她在茁壮成长发芽、开花、结果。那鹅黄嫩绿欣欣向荣,我们的文学情也蓬勃向前发展,我们文学情是纯真的,爱上文学是一种无上的幸福。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并不是性格的投合,性格的相印。纯真的文学情可以扭转性格,是不同性格中的润滑油。不同性格的缓和剂&&人思故旧。情思难断呵。我在继续做我的文学梦,舒展自己的文学情怀。愿文学陪伴自己人生。
每个人都离不开维他命的营养,而《散文在线》就像是精神维他命,能够让每个读者都容光焕发,并带给大家时尚优雅的生活态度与浓重的文艺气息,并时时有高含金量、高水平的文章出现。谢谢!《散文在线》为我们带来充实的每一天!在《散文在线》满周岁的此刻,我们正以期待的心情盼望在未来更上一层楼。并预祝《散文在线》周年业绩长红!艺术青春长在,现场衣香鬓影,星光熠熠,焕发无限风雅绚烂的光彩魅力。
在人潮鼎沸之时,在隆重的音乐声中,带入一个梦幻高雅的意境之大观园。整个活动高潮迭起,华光夺目。这云蒸霞蔚满载彩虹的的一年,感激新老朋友支持与鼓励,我决心与大家一起为繁荣祖国文化大观园而努力。陪大家一起走过人生彩虹四季,这其中,也包含许多熠熠发光的大师们。他们牵着还在咿呀学语的《散文在线》的手一起走过春夏秋冬,在饱含着认真和辛苦的汗水背后,我们不仅收获了共同的成长,还收获了彼此宝贵的友谊。
第二篇:我与干部在线学习
倡导热爱网络学习的新风尚
-----我与干部在线学习
《太平御览》中有云:“人之学者,犹渴而饮河海也,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极为重要,犹其是领导干部。在网络融入生活的当今社会中,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也越来越多元化。“知识创造未来,网络改变生活。”将学习与网络相结合,是顺应了时代的大潮流。
在参加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学院的学习后,我逐渐体会到了网络在线学习的便捷和魅力。
干部培训网络学院----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新渠道
我作为基层征税部门的管理者,面对纳税人越来越多样化的诉求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高的要求,深刻感觉到,公务人员除应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当我第一次登录湖南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的主页,感觉界面简捷易懂。首先,在网站中了解了学习导航。课件超市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我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我的求知欲。打开感兴趣的视频课堂,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强力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网络学院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像和视频资源,不同岗位的干部在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从我参加学习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觉得可以从这三个方
1面进行把握:
其一、重点学习政策法规等必修课程。作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理论体系以及新时期党的要求是必不可缺的学习内容。课程分类中,党的建设、基本理论、政策法规、省情省策里的教学内容系统、全面地为我们党员干部介绍了我党、我国历史上和新时期党的理论体系、发展规划等重点内容,这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了解和学习好,并以之为指路明灯,融会贯通地落实到具体地实际工作中去。
其二、主动选修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在社会的大浪潮中,任务一个单位和部门,都无法置身事外。从“天价烟”、“局长微博开房”、“郭美美”等网络公众事件可以折射出,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的管理者随时都有可能曝光于公众的视界。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惟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个人素养,才能满足上级部门、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等各方面多样化、复杂化的不同诉求,才能从容应对各种事件,才能在形势复杂的情况下果断作出正确的决策。在网络学院学习《群体事件与社会舆论的引导》、《突发事件应对与媒体关系管理》等课程教学后,让我对各种应急事件和群众关系的处理又有了新的认识。
其三、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文学、历史以及哲学方面的知识。党员干部,应当多学习历史知识,不仅了解近现代史,还要了解古代史。读史明理,知史爱国。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党政干部不仅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应学习中国哲学史,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些经典著作有所了解。例如课程超市中《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和谐社会与道相通》等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做好本职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让我很受启发。
干部培训网络学院----培养我形成学习的好习惯
通过网络学习,让我亲身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和新颖,体会到网络学院培养的是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能力。
一是时间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体现在学习时间的灵活多变上。作为基层单位的一把手,工作内容多而杂,时间安排不确定,而网络学习刚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即使中间被打断,等有空时又可以一点不耽误地继续学。
二是选择的多样性。不仅课程分为动画类、单视频和三分频,授课老师也涵盖了省委领导、知名高校教授及各领域专家学者,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需求、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三是资源的丰富性。对于身处中小城市的学员来说,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网络培训学院资源雄厚,课程专业全面而系统,传授的知识也多为该领域先进的学科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精辟的专业理论通过无形的网络整合在一起,身处一方小天地,能学专业新知识。这些,对于实践多于理论知识的基层干部来说,的确是非常受用的。
当我真正认识和了解了网络学习的特点和优势时,我也能够更自如地安排网络学习的时间。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我的功课,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天坚持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周六、周日每天坚持学习两个小时,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干部培训网络学院----是应对本职工作的好帮手
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在网络学院中,我选修了经济建设课程中的收入分配改革、产业结构调研等经济建设方面的内容,观看了专家、教授对国家宏观经济的深入分析后,让我对国家经济的大形势和发展趋势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同时,通过学习《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如何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等课程,使我在工作方法、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获得新知识;而系统地学习政策法规和省策省情中的视频课程,为我更好地把握实际工作的大方向和熟悉具体法律法规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体会了网络在线学习的种种好处,对于干部培训网络学院,我抱着更加美好的希望:
一、讲求实用,做好干部培训的第一阵地。加快课程更新速度,及时发布最新的政策法规、领导重要讲话。适当加入专业化课程,使学习者能学以致用。
二、完善交流平台,成为沟通交流的桥梁。设立成员交流区域,方便学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邀请相关领导定期
进行在线授课或通过在线问答等多形式,与学员进行互动交流。
参加湖南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的学习,不仅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让我形成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合理处理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充分用好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会使学习变得生动起来,使工作充盈着快乐与感悟。
第三篇:我与地坛散文赏析
在这个充满浮躁、充满压力的年代,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是公认的建国50年来最好的散文!其丰沛的力度,让所有去阅读《我与地坛》的人都不得不认真去思考人生的诸多大问题。读《我与地坛》,无法绕开生与死,无法回避生活的痛苦,还有命运。史铁生更是一开始便写到了地坛的荒凉,想到了自己与这园子似乎是有着四百年的宿命和缘分,终究要走到一起的。他这样写道: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是的,因为这园子给他的不仅是春天树尖上的呼喊,夏天呼喊中的细雨,秋天细雨中的土地,冬天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而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生与死是作者思考最多的内容。而对生活的无所适从也让史铁生在煎熬中不断蜕变。
这是个历经沧桑的古园,在史铁生的眼里却到处是生命窜动的景象,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他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想,一个人伤魂落魄的时候看到别人的精彩,会心生悲凉,而这些同人一样有着生命的小东西恰恰给了他心灵的补偿,给了他对生命的另一种解说: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的释怀如何是常人可以轻易领悟的释怀。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欢乐。史铁生的文字有一些苍凉,但那些文字来自他的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一定感受不到在那苍凉的底色下的滚烫衷肠。
苦役终有竟时,然而人却不必焦虑结局。因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也因此,死也是一件不必去探究的事情,这一点上孔圣人是对的,“未知生,焉知死?”一个人不去尝遍生的诸般滋味,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就值得怀疑。向死而生才是最大的现实态度。自戕是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勇气的,这是逃避,是放弃尊严。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一个人固有的能力和智慧是只有在艰苦的境遇中才能极尽挥发的。尽我所能并不委弃,就是尊严。只是,遍历痛苦的人还能不能感受欢乐?我想是可以的,一个始终在坚持着某些东西的人,他是可以从这种坚持中获得莫大的欢乐的,这就是他的救赎。十五年间,园子里也有少许的一些人来访,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一对夫妇,从作者的眼里由中年流向白发。弹指一挥间,却是有着多少辛酸路程。十五年里,这里来过唱《货郎与小姐》的歌者,也来过腰间挂一个扁瓷瓶的饮者,而作者写的最多的则是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他这样写道,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谁又能将这世界想个明白呢?而事实上,史铁生自己却是终日在想。他想象着这世界何以给他这沉重的一击,又为何偏偏让他看到生命中那繁多的美丽,让他如此矛盾。他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确切的说是看着这个园子,从太阳升起的清晨到夜幕降临的黄昏,其间的轮回是多么美妙无比。
有时我们觉得欢愉无法祈求,但有时,我们也感到它的翳影曾翩拂过我们的心房,在那些格外宁静的时刻。正象瓦雷里在《海滨墓园》里所说:“多么不易,经过那么漫长的跋涉之后,终可以放眼眺望那一片神奇的静谧。”有时,我能从史铁生的个人内心起伏中解读到这种宁静。对于史铁生来说,生命的本意已经不是生命的存在,则是一种思考,他的身体撑着一个灵魂让他洞悉这这个猖狂又温和的世界。命运永远是对的,此处的不公总有彼处的公正来替代。罪孽和福扯总是相形并促,永不分离。正如作者说的: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是没有道理好讲的。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德国诗人席勒曾感慨到: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懦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精神!我要说史铁生是占了人之伟大精神的人,一点也不过分,他的对于世事的态度,对于岁月本体的体验,都足以让我钦佩之至。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一个人,那就是母亲。在文章里,母亲是写在前面的,也正说明在史铁生的心中母亲是在一个怎样的地位,儿子想使母亲骄傲毕竟太真实,而母亲盼望儿子找的那条路究竟是什么,却永远埋在了他的未知。母亲是个理解儿子的人,言语不多,却多在用心,她默默注视儿子远去的身影,内心却是揣着怎样的爱惜和惶恐呢。那无疑是一种毫不张扬而透彻的母爱,史铁生笔调清淡地叙述着,却多为忏悔之意,他终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忏悔自己当初的脾气,忏悔为什么当初总是不知道疼惜母亲对自己的疼惜。而人的这种伤怀,又为何总是发生在失去之后。当初读《我与地坛》的很多时候,我总在想,写这些关于母亲的文字时,史铁生是否在落泪,又或许他是强忍着泪的。我这样猜测着,也这样体会着。时至今日,我又想,他一定不会是在落泪,因为他明白世间让人无法预料的各种展转。母亲的痛苦需要他的坚强来做弥补。而母亲盼望他走的那条路也绝不是哭泣和死亡。
我喜欢史铁生的散文胜过他的小说,史铁生在他的小说中藏匿不深,容易让人联想他的生平,在小说中情绪激荡是一种缺陷。但散文不一样,散文正要求一个人率性,赤诚相对。《我与地坛》是描写人的作品,更是描写命运的作品,现代的文人很少有将自己与自己的文字关联的如此紧密,又毫无掩饰地将自己的痛苦与对生命的体会表达得如此坦然和凄美。想象着那些一遍遍捧读《我与地坛》的深夜,和那些催人落泪的语言。伴随着马修·连恩《布涅瑟农》哀伤的曲子,再多的浮躁也会在此时烟消云散。留下来的,唯有深深的思考。我总在想,地坛也许是上帝苦心的安排,等待史铁生的到来,又或者他曾经也接待过另外一个与它共命过的人。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就以史铁生的这段话结束此文。
第四篇:现代散文:我与父亲
我与父亲
父亲的两只眼睛都患上了白内障,这种听上去很可怕的疾病,因为新的医术,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把坏掉的晶体吸出来,换上一片比隐形眼镜还要薄很多的人工晶体。
做完手术的父亲,安静地躺着,我在病床边,无用地站着。父亲那双大学时拉过小提琴的手,静脉凸起,密布的老年斑盖住了皮肤的颜色。
如果这病早些年生,父亲可能就已经是一位盲人了。这个想法让我一下子不安起来。博尔赫斯也是一位盲人,但博尔赫斯不是我的父亲。
事实上,我对博尔赫斯的了解,远远超过对自己的父亲。人到中年,真相就像网站的弹窗一样,不管多么厌恶,它们总会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来。
父亲脾气温和,不怎么爱说话,在凌厉的母亲当家的那些年里,父亲就像一块软和的帘子,吸去了很多令我胆寒的来自母亲的噪声。但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家的编年史,节点都是父亲的病。
19XX年,他29岁,身高1.80米,体格强健。他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顺理成章地分配到大庆油田参加会战,对,就在“铁人”王进喜带领的那支队伍。他在那里和我妈——一个热爱文艺体育、积极要求进步的采油姑娘——结了婚。因为一次普通的感冒,高烧不退,他住进油田前线医院,他不知道,输进他身体的药液,早已过期变质。这瓶药水直接要了他临床的另一个小伙子的命,而他带着一颗被严重损坏的肝脏,侥幸活了下来。那一年,我也来到人世,差一点生下来就没了父亲。
这个热爱古典音乐、俄罗斯文学、喜欢帆船运动的年轻人,自此之后,只剩下了一个身份——病人。
成年之后,我经常想,如果那瓶药水没有变质,我们家,我,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我的母亲,极度争强好胜,如果没有一个永远需要照顾的病人拖累她上进,她的粗粝和暴躁可能不会那么彻底地被激发出来。而我,另一个拖累,至今深藏的自卑和躲闪,可能根本不会生成。
无论多么完美的人生,总是有这种复盘的冲动。我在充分怜惜自己的时候,没有想过父亲,他早已像一堵沉默的背景墙,知道他还在那里似乎就够了。
现在,父亲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眼睛上蒙着纱布。他在想什么呢?他已经75岁了,他一定有非常多的可以想的东西,可是,我不知道。他如果不幸和博尔赫斯一样成为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也不会有一行诗句和他有关。
我不知道29岁后他的人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个问题我根本没有想过。我不知道他一个人间歇性地在医院里躺上三个月或半年的时间里,他的内心会穿梭过什么。我记得的只是,很多时候,下午一放学,我就要拿着母亲做好的饭菜给他送到病房去,等他吃完,再把饭盒带回来。我还记得,母亲为了给他补身体,从农村买了十几只甲鱼,最小的可能还没有半个巴掌大。母亲是北方人,不会弄这些生鲜,她用一根筷子逗甲鱼咬住,然后抡起菜刀把甲鱼的头斩下,当鲜血喷射出来的时候,她扔下菜刀,坐在厨房的地上,号哭不止……
父亲很久后才说,母亲炖的甲鱼汤,是他吃过的最难吃的东西,腥得他恶心极了。但是他都喝了,喝了整整两个星期。
在很小的时候,我已经学会用书把自己和不喜欢的世界隔开,无论是数学课,还是稍有不慎就会扑过来的母亲。母亲的焦躁和愤怒,我也是很多年之后通过书籍才推断出缘由,那是理性的计算和情感失联。
童年和少年,我沉溺于撒谎。那是一个孩子的权宜之计,一句谎言能够把惩罚从中饭推迟到晚饭就很好,也因此常常失去了晚饭。最长的一次拖延了三天,忘记了什么原因老师让请家长,家长不来不许上课。连着三个早上,我神色镇定地背着书包出门,在一个工地的一堵砖垛后面,拿出书,读到放学的时候,再神色镇定地回家。之后的那顿暴打,实现了我第一次离家出走。
是父亲找到了我,他去了火车站,去了我好几个同学的家,不知什么样的灵光,把他带到我藏身的砖垛。父亲说,母亲打你不对,但她是爱你的,你跑了以后她一直在哭。从家人口中头一回听到爱这个字,别扭到发抖。
高中三年级,我开始发疯一样地学习,背所有的课文,所有的习题,所有的答案,我想考上大学,我想逃离。可是文科生也要考数学,数学还是120分,没有这120分的后果吓死我了。父亲说,我帮你补习一下数学吧。那段日子,父亲神采飞扬,他又成为一个工科院校的高才生。
在离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候,父亲被诊断为肺癌,还是晚期。
母亲带着父亲去北京做手术,为了不影响我高考,没有人告诉我父亲到底得了什么病。父亲生病还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吗?我甚至有点高兴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一天深夜,我还在复习,母亲自己回来了,她靠在我房间的门上,突然抽搐起来,她说,你爸爸这次可能真的会死,她说她实在撑不住了。
直到今天我还在想,如果那个时候,我从书桌前站起来,走到母亲身边,握住她的手,相拥而泣,会改变我和母亲的关系吗?十多年的陌生,像一块紧实的青铜,压住了我,我做不到。
OK绷
我一直没有发现,其实自己很爱您。
您和妈在我中学时离异,我跟弟弟后来选择跟妈妈住,因为我们不善于与您相处。
考高中的时候,您写了一封信要我去考您住的镇上的高中。可是我却没有回信,如今想来……
听妈身边的人说您尽做一些坏事,所以我几乎认定您是一个不够格的父亲。
6年间我们只见过两次面。有一次心里百般不愿意,但还是到您住的地方去了。您做菜给我吃,因为您被菜刀割到手,我拿了3片上面有卡通图案的“OK绷”给您用。不过这些回忆我早就忘了。
别人通知我说您死了,我赶到您家去。当我看到当年我拿“OK绷”给您用的照片挂在墙上,我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照片上已经黑掉的“OK绷”,看起来让人觉得很哀伤,让我感受到您爱我至深的心意。
虽然已经无法跟您表达什么,可是我真的很喜欢您。因为当人家问我理想的结婚对象是什么样子,我总是会第一个想到您。
没办法为您做一件女儿该做的事,真的很抱歉。
爸爸,其实,我很爱您。
第五篇:我与地坛散文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作品,概述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我与地坛散文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我与地坛散文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我与地毯这本书,史铁生写的这本书从地坛开始写出了她母亲的后悔,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挫折和苦难以及在地坛的伤感。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挫折和苦难,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选择,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难只是生活的调味剂不能一遇到他们就逃避,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了,但是他去没有因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静的思考,成功渡过了人生的难关。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梦,一个人只有一世,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轻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对现实活下来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间可能会面对种种挫折,有时开心,有时郁闷,有时愤怒,有时伤心,活下去才可以改变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这些就没有意义了,人活在这世间开开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寻死。
史铁生度过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没度过挫折,你就会死,所以,郁闷又如何,愤怒又如何,伤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篇二:我与地坛散文读后感
在读《我与地坛》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看过很多本书,不过每读一本书的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像这本一样,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与地坛读后感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篇三:我与地坛散文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我与地坛》的散文,作者是史铁生。对于史铁生,我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但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不幸和艰辛。
散文记叙了作者从青年到中年时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事。他先讲了那座令自己毕生难忘的“伴侣”——地坛。这是座被弃废的古园,作者的家就在旁边。作者总是认为这是一种缘分——地坛等着自己出生,又等到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猛地残废了双腿。
残废对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在那段阴暗的日子里,地坛成了作者第二个家。作者经常在地坛里苦思冥想,自己为什么要出生?已颓废到极点的作者甚至想过死。后来,作者又想通了关于出生的问题,他安心下来,不再为生和死烦恼。
接下来就是怎么活的生存问题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坛,在老树下或荒草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窥看自己的灵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个时辰。那段时间,作者的母亲变得非常痛苦。她知道把作者闷在家里结果会更糟,可又担心作者独自一人在地坛里想些什么。有一次,作者发现忘带了什么东西,又返回到家。作者发现母亲依旧是一副送自己走得动作。只是,那时作者并没有发现母亲的痛苦与煎熬。等到母亲逝世后,作者才从母亲的一句话中体会到:“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作者终于明白,这句话其实是母亲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可惜,这时母亲已永远离开了作者。
在后面的时间里,作者又先先后后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个人,作者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在这漫长的期间里,作者又想到了生存问题。于是,他开始动手写作。在他正写得热火朝天时,他却又想到死的问题。一个朋友对作者说:“你不能死,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因为这句话,作者又想通了问题。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铁生这场经历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绝望中自暴自弃,后来又醒悟过来。看似简单的过程却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败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篇四:我与地坛散文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身残者史铁生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