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重点工业污染源环境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甘环[1994]054号 【发布日期】1994-11-14 【生效日期】1995-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甘肃省重点工业污染源环境管理办法
(1994年11月14日甘环〔1994〕054号)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省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实现全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改善我省的环境质量,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全省范围内,按工业污染源的排污量、类型、毒性危害程度、所处地理位置、特异污染物等因素,由各地(州、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提出,并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经济综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综合分析,筛选确定。
第三条 第三条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政府转变职能过程中,重点工业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环保部门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企业法人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第四条 第四条 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的污染防治,应由侧重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由侧重浓度控制转向浓度与总量双重控制;由侧重分散点源治理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第五条 第五条 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结合技术改造,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工业“三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六条 第六条 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必须自觉遵守、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履行法定的义务,要把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管理,实行节能、降耗、减污,改善企业环境面貌作为企业自主经营管理和环境保护自我约束的重要内容。制定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
第七条 第七条 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应编制本企业的工业污染防治规划,并纳入企业生产发展规划;每年11月底前编报下一年度主要污染物控制、削减及实施方案的年度计划,经主管部门和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纳入下一年度企业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第八条 第八条 凡是依托现有企业搞扩建、改造、挖潜项目,必须实行“以新带老”、“以大带小”和“工民互带”的原则,所需资金、材料、设备和设计、施工力量要统一安排,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要减污。
第九条 第九条 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当做到:
1.要采用资源利用程度高,“三废”排放量少的最佳原料路线和先进工艺方法。
2.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噪声低、振动小、效率高的设备和装置。
3.改进产品结构,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新产品。
4.采用先进易行、经济合理的“三废”处理设施。
第十条 第十条 治理重点污染源所需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筹解决,资金来源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予以保证。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要切实加强对环保设施的管理,做到:
1.经环保设施处理后的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或者环保设施的实际处理能力和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达到设施的设计要求。
2.环保设施与产生污染物的相应设施同时运转,同等维护。
3.有专门操作防治设施的人员和管理人员,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操作规定等制度。
4.建立环保设施日常运行情况台帐,并按规定向主管部门和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填报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报表。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把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的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作为全省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工作与长期任务。
各地(州、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经济综合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负责辖区内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与定量考核。要帮助、指导企业搞好重点工业污染源防治计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并在这些企业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逐年考核(方法另定),每年将定量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经济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清洁生产的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技术经济政策;逐步实施排污审计制度,搞好清洁生产的示范工程,使清洁生产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应按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根据项目技术可行性及资金筹集情况,积极推行区域综合治理和集中控制,提高规模效益。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对位于环境敏感地区,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工业污染源,每年选择一批,作为限期治理项目。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对列为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源的企业要逐步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新增加污染物应在企业内等量削减。各地在条件成熟的企业试行排污交易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并逐步扩大。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全省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对所属企业污染防治的规划编制、年度计划的制定给予指导、帮助,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应把所属列入全省重点工业污染源名录的企业作为本行业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来抓,要督促其落实治理方案、优先安排治理资金;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清洁生产,指导这些企业实行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列入全省重点工业污染源名录的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到与同级环境保护部门签定责任书中的内容进行考核。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负责承担本企业排污的定期监测任务,按规定向所在地(州、市)环境监测站上报监测结果。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各地(州、市)环境监测站负责承担所辖区域内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任务,按规定上报本地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定期监测数据汇总结果、监督性监测结果及本地区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状况报告书。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全省重点工业污染源监测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按规定上报全省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测数据和全省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状况报告书。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对没有列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其他企业的环境管理,参考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通知
环发〔200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近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给当地经济发展、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严防发生污染事故,为此,我局紧急召开加强环境监管严防发生污染事故电视电话会议,并于2005年12月初组织了全国环境安全大检查。但目前环境污染事故高发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近日,曾培炎副总理连续两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针对近来化工厂等重污染企业不断发生的排污超标问题,采取硬性措施。曾培炎副总理明确指出,当前环境事故处于高发阶段,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环保部门的巡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监管,现通知如下:
一、深刻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切实做好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工作
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环境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巡查巡检制度、督促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采取果断措施,力争将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始发阶段。
二、切实督促企业明示污水排放口,防止偷排偷放
我局于1999年下发了《关于开展排放口规范化整治工作的通知》(环发〔1999〕24号),要求地方各级环保部门督促企业进行排污口规范化整治,设置统一的标志牌。目前,仍有一些排污企业不按规定明示排污口,私设排污管线,甚至偷埋暗管,违法排污。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立即对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发现企业违法排污,立即责令其整改。主要化工企业应于2006年3月31日前完成整改,其他企业应于2006年底前完成。定期公布排污口设置情况及企业排污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凡1999年后新建、扩建、改建和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必须在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建设规范化的排污口,否则,地方各级环保部门不得进行“三同时”验收。对私设排污管线或暗管的企业,要立即责令其拆除或封堵,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处罚。
三、推进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控,强化监管手段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尽快制订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规划。要求化工企业必须在2006年底前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造纸、制革、印染等企业也要在2007年底前完成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联网。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未按要求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及其配套设施的,一律不得进行竣工环保验收,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对未按规定期限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及其配套设施的,必须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进行处罚。对于故意不正常使用自动监控设施,或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破坏自动监控设施的,除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外,必须限期改正并予处罚。
四、依法对超标排污企业采取停产整顿措施,加大执法力度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凡接受过限期治理处罚,现仍超标排放的企业,一经发现,立即实行停产整治。对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的建设项目,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一律责令停产。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治理。治理期间要限产限排,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五、严厉打击知法犯法的违法排污企业
对故意超标排放、弄虚作假和屡查屡犯的企业,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重罚,同时移送相关部门严肃追究企业责任人的行政、法律、经济责任。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挂牌督办,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坚决打击违法排污企业知法犯法的恶劣行为。要实行企业环境行为公开制度,凡属于故意超标排放、弄虚作假和屡查屡犯的,一律向社会公布。
六、进一步加强巡查巡检工作力度,及时排除环境安全隐患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大环境监管巡查、巡检力度,掌握重点排污企业排污情况和主要环境安全隐患部位的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责令企业进行整改。立即对辖区内的自来水取水口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建立动态管理系统,保证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下,及时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做出预警和应急响应。对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要实行专人负责,严防重特大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三篇:焦作市重点污染源环境监控调度管理办法(精选)
焦作市重点污染源环境监控调度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重点污染源环境监控调度管理内容和工作程序,加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与数据审核修约,保证监控信息及时、准确上报,及时解决监控基站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提高各级监控部门之间的沟通联动效率,根据 《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施联网、数据修约有关工作的通知》(豫环文【2017】104号)《河南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办法》、《河南省上网电厂工况监控系统运行监督考核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环境监控调度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控部门对辖区内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以及纳入省辖市重点监控的污染源(以下统称重点监控企业)的数据传输有效率情况、自动监控基站建设和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以及视频、工控监控设施运行情况等各类环境监控工作的调度管理。
(一)市局环境监控部门负责市直重点污染源企业以及国控、省控企业的数据传输有效率情况、自动监控基站建设和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以及视频、工控监控设施运行情况、市直重点污染源企业以及国控、省控企业修约合理性进行监督等各类环境监控工作的调度管理。
(二)县(市)区环境监控部门负责本辖区内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数据传输有效率情况、自动监控基站建设和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以及视频、工控监控设施运行情况、辖区内重点污染源企业修约合理性进行监督等各类环境监控工作的调度管理。
(三)市局环境监控部门对县(市)区环境监控部门工作进行知道。
第二章调度管理内容
第四条重点监控企业环境监控工作的调度管理采用日调度、周调度、和月调度相结合的形式。
第五条日调度采取每日调度的形式,主要调度数据传输有效率情况、自动监控基站运行情况、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情况等。
(一)数据传输有效率情况。包括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率、数据有效率、有效性审核信息、监控数据审核修约、停运信息上报、凭证信息关联等情况。
(二)自动监控基站运行情况。包括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控基站正常运行、停运、故障和监控数据长时间异常、恒定等情况。
通过“河南省重点污染源监控扩展系统”,筛选自动监控数据长时间变化幅度小、长时间异常的重点监控企业,现场调查数据 异常的原因;筛选停产三个月以上的重点监控企业,定期检查其生产状态,自动监控基站运行情况等。
(三)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包括重点监控企业的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
通过“河南省重点污染源超标预警系统”,调度污染物超标排放的重点监控企业,核实超标数据有效性,发送超标预警专报。
第六条周调度采取每周一调度的形式,主要调度传输有效率低于98%重点污染源企业情况和超标情况。对传输有效率低于98%的企业,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据河南省环境监控调度系统对省级环境监控部门和市级环境监控部门进行回复。市级环境监控部门和县(市)区环境监控部门,要依托国发重点污染源平台对不是实际超标的企业进行数据修约。对实际超标的企业上报超标原因并出具超标预警报告。
第七条月调度采取每月第10号调度的形式,主要对全市传输有效率进行一个汇总,以文件的形式对各县(市)区传输有效率进行通报。
第三章修约管理要求
第八条各级环境监控部门均应按照调度内容开展日调度、周调度和月调度。
可通过“河南省环境监控调度管理系统”和“焦作市重点污 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对重点监控企业环境监控调度管理工作进行查看和填报调度情况,上一级环境监控部门可通过该系统查看下一级环境监控部门的调度情况。
第九条各级环境监控部门在调度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应在当日处置解决;当日未能解决的,应提出解决措施和整改完成时间。
第十条市级及各县(市)区环境监控部门调度管理中发现自动监控基站运行不正常时,应在发现问题后2小时内通知重点监控企业和运行服务单位进行处置。运行服务单位接到环境监控部门通知后,市区内应在24个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其它区域内应在48个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并要求运行服务单位于12小时内上报处理结果。
自动监控基站不正常运行超过48小时未能解决的,市级及县(市)区环境监控部门应在3日内去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查明基站运行不正常的原因,对重点监控企业和运行服务单位提出整改要求,并上报上一级环境监控部门
对于因分析仪器老化网络故障等原因造成自动监控基站长时间不正常运行的,市级及县(市)区环境监控部门环境监控部门要求重点监控企业会同运行服务单位申请监测部门进行比对监测,比对监测未能通过的,要求重点监控企业更换自动监控设施,并报送省环境监控中心备案。
第十一条市级及县(市)区环境监控部门在调度管理中,54 个工作日内仍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应在3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上一级环境监控部门请示处理。
第十二条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市)环境监控部门应对未能按期完成自动监控基站建设任务的重点监控企业下发督办通知书;逾期仍未完成的,应对其进行立案处罚。
第四章 国发重点污染源平台数据修约
第十三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25条规定,重点污染源单位应当对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自2017年4月16日气,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的修约工作由排污单位自行承担,并对其数据质量负责。
排污单位可以采取自行修约或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第三方服务单位进行修约。
(一)采取自行修约的排污单位应该按照有关要求完成监控数据修约与审核,保证传输有效率达到90%以上。排污单位应先向市局环境监控部门递交自行修约资格申请和授权书,确定经过排污单位授权的数据修约人员。由市局环境监控部门对数据修约人员分配用户名和密码并对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排污单位在国发平台进行数据修约时,应严格按照《水污染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HJ/T356-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水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运行维护技术规范》(DB41/T 1252-2016)、《固定污染 源颗粒物、烟气(SO2、NOx)自动监控基站运行维护技术规范》(DB41/T 1344-2016)、《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运行管理考核实施细则》(环发[2013]98号)和省厅有关文件要求进行。
(二)采取委托第三方服务单位进行修约的排污单位,要和第三方服务单位签订修约合同。
第三方服务单位要对排污单位负责,严格按照《水污染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HJ/T356-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水污染源自动监控基站运行维护技术规范》(DB41/T 1252-2016)、《固定污染源颗粒物、烟气(SO2、NOx)自动监控基站运行维护技术规范》(DB41/T 1344-2016)、《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运行管理考核实施细则》(环发[2013]98号)和省厅有关文件要求进行。
排污单位要支付第三方服务单位数据修约的服务费用。第三方服务单位不得串通排污单位进行弄虚作假。第三方服务单位如有运维自动监控设备的运维人员,该运维人员不得进行数据修约工作。第三方服务单位数据修约人员要服从各级环境监控部门调度。
(三)各级环境监控部门要明确分工,加强监控平台调度管理和数据修约合理性的监管。市级环境监控部门负责市直重点污 染源和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的管理。县(市)区环境监控部门负责本辖区重点污染源企业的管理。发现排污单位违规对数据进行修约的,虚报自动监控设施停运时间的,甚至将超标数据按自动监控设施运行故障处理的,要按自动监控数据造假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第五章 罚则
第十四条市级及县(市)区环境监控部门环境监控部门未开展环境监控调度管理工作的,由上一级环境监控部门下发督办通知书;逾期仍未整改的,在年终环境监控专项工作考核中扣分,并进行全市通报批评。
第十五条市级及县(市)区环境监控部门监控部门在环境监控调度管理工作中,未能发现问题或发现问题未能有效解决,此类情形由上级环境监控部门发现5次以上的,或由上级环境监控部门下发督办通知书3次以上的,在年终环境监控专项工作考核中扣分,并进行全市通报批评。
第十九条运行服务单位未能按照要求解决调度管理中发现的问题,由各级环境监控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下发督办通知书;情节特别严重的,影响较大的,进行全市通报批评,并在环保局门户网站公示。
第二十条由于环境监控部门调度管理工作不到位,监管不力,导致监控基站运行管理出现重大问题的,环境监督管理人员滥用 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提供虚假监测数据的,将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焦作市环境监控中心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005 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
(1991年2月22日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业污染源监测是污染源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掌握区域排污状况和排污趋势的手段,其监测结果和资料是执行环保法规、标准、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工业污染源监测包括排污监测、污染处理设施运转效果监测、“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纠纷仲裁监测等。
第四条工业污染源监测按统一技术规范,采取以工业部门监测、排污企业的申报监测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监测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第二章机构、职责
第五条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和领导所辖区域内的工业污染源监测工作。
第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是对所辖区域内工业污染源实施监督性监测和监测技术管理的机构,行使环保部门所赋予的监督权力,其监测结果是执法、监督管理和排污收费的依据。
第七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应设置具体负责工业污染源监测和监测业务管理工作的科室或岗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应有分管该项工作的科室,直辖市和省辖市环境监测站设置工业污染源监督监测室,县(区)或县级市环境监测站设置工业污染源监督监测组(或岗位)。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所辖区域内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状况和处理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性监测,掌握所辖区域内的排污状况和变化趋势,建立工业污染源档案和动态数据库,负责对各部门、企业环境监测站(化验室)进行技术指导、专业培训和业务考核。
第八条工业交通部门所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是对本部门工业污染源实施监测和监测业务管理的机构,行使本部门所赋予的监督权利。负责对本系统内各有关单位的排污和处理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掌握本系统的排污状况和变化趋势,建立工业污染源档案;参加本系统重大污染事故调查;负责对本系统内各有关单位监测站(化验室)的技术指导、专业培训,会同环保部门监测站组织对本系统监测站(化验室)的业务考核,为本部门所属单位执行环保法规、标准,加强环境管理和生产管理服务。
第九条各企业所设置的环境监测站(化验室)负责对本单位的排污和处理设施运转进行定期检测,掌握本单位的排污状况和变化趋势,建立工业污染源档案。为本单位遵守各项环境法规和标准,执行排污申报制度和加强生产管理服务。
第十条为加强工业污染源监测和监测管理工作,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管理规定》组织建立工业污染源监测网络。网络的任务是把各有关部门、单位的监测力量组织起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开展各项监测、专业培训和业务考核等活动,统一技术要求,提高监测水平,保证监测质量,以便更好的贯彻执行各项环保法规、标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是所辖区域工业污染源监测网络的业务牵头单位。
第十一条工业部门监测站经本地区环境监测网考核合格后,在环境监测网的组织安排下,其监测结果可以做为管理的依据。
第三章监测管理
第十二条排污单位应对污染物排放口、处理设施的污染排放进行定期检测,并纳入生产管理体系。监测项目、点位、频次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其所属环境监测站根据行业特点、环境管理的需要、排放污染物类别和排放标准确定。
不具备监测能力的排污单位可委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或委托经其考核合格并经环保部门认可的有关单位进行监测。
第十三条对锅炉、窑炉的除尘效率和烟尘排放情况实行年检;工业废水监测频次每年应不少于2—4次;其他环境要素(噪声、固体废弃物、放射性等)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年检工作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对企业发放或更换“排污许可证”时,对其所申报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和处理设施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的核查监测合格,否则,不予发放或更换。
对污染物排放设施的核查必须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根据有关监测技术规范所规定的采样点、采样周期、采样 1
频率进行一定时间的连续监测。
污染处理设施的核查主要是检查该设施的运转率和处理效果。
第十五条新建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老污染源治理设施建成后,建设单位必须向项目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申请:“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或处理设施的验收监测,其结果作为正式验收的依据。第十六条当发生污染事故或其他突发性污染事件时,肇事单位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赶赴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写出监测报告。
第十七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测人员到有关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或监督性监测时,必须随身携带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阻挠,被检查(或监测)单位必须密切配合环境监测人员,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监测工作条件。
监测人员有责任为被检查(或监测)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八条进入保密单位进行检查(或监测)人员,应预先报其主管部门备案。监测人员执行任务时,保密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阻挠,应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监测工作条件。监测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第十九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和各部门、行业监测站应按《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切实做好工业污染源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工业污染源监测的采样、分析、监测数据的填报按环境监测统一分析方法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第二十条本办法中规定的工业污染源监测所需经费按省以上有关规定执行。规定之外的监测按《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若干规定》执行。
第四章报告制度
第二十一条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授权,排污单位每月10日前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报告上月排污和处理设施的监测结果。
第二十二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每月20日前将上月排污单位监测结果和监督性监测结果汇总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监测结果应及时对排污单位采取调控措施和提出处理意见,并将处理意见反馈给所属环境监测站。
第二十三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省级环境监测站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重点污染源排污监测数据按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定上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以下环境监测站按上一级环境监测站要求的时间上报监测数据。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由于能源、资源的转换,在生产过程中引起废水、废气、废渣、废热和放射性物质的排放,从而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或是以产生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给周围环境带来危害,能产生这些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单元。“重点工业污染源”是指在所辖范围内,按类型、排污量、毒性危害程度、所处地理位置、大型骨干企业、特异污染物等因素,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来,一般将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总量与区域等标污染负荷总量之比分成65%、75%、85%三档,依据环境管理的要求确定所要求的档次。
第二十五条排污单位必须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整顿好排污口,所有排污口必须具备采样和测定流量的条件。在厂内或厂围墙外不超过十米处设置采样和流量计阴井,按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求配备计量装置,并设立永久性标志。锅炉、窑炉的烟囱和工艺废气的排气筒均需按规定设置采样孔。所需经费可在排污收费用于污染治理的补助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场(厂)。其他有关事业单位、医院、宾馆、饭店等排污单位都应参照执行。
第二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国家环保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深圳重点污染源环保信用管理办法
深圳市重点污染源环保信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诚信意识,规范我市污染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健全环保监管体制,根据《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重点污染源环保信用等级评定和分类管理工作。
本办法所称重点污染源包括:
(一)占全市废水、废气80%污染负荷的在管工业企业;
(二)排放重金属污染物的在管工业企业;
(三)市政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危险废物经营单位;
(四)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污染类项目和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并要求实施“三同时”管理的污染类项目(Ⅰ、Ⅱ级污染类项目)。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环保信用等级评定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不纳入本市环保信用评定范围。
第三条 环保信用等级评定,是指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区环保部门)对重点污染源信用信息进行汇总审核并赋予企业相应信用等级的过程。第四条
对重点污染源的环保信用等级评定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条 市环保部门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环保信用管理平台,按职责分工对污染源环保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记录、等级评定、评价结果公开与应用等,建立污染源环保信用档案和环保信用黑名单制度,并实施动态管理。
各区级环保部门负责对辖区内污染源的环保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开展环保信用等级初评,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环保信用等级评定以为周期。评定时通过环保验收未满1年的企业不纳入评定范围。
第七条
重点污染源环保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分为环保诚信企业、环保合格企业、环保警示企业和环保严管企业等四个等级,依次以绿牌、蓝牌、黄牌和红牌进行标识。
环保部门根据重点污染源的环保信用评定等级采取相应的分类管理措施。
第八条
环保部门应当定期将评定结果通报给公安、工商、海关、财政、外贸、金融等监管机构。
环保部门可以将评定结果上传至我市企业信用征信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全国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深圳市借款企业风险预警系统。
环保部门可以将评定结果通报给开展绿色信贷、绿色采购的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建议其根据重点污染源的环保信用评定等级采取相应的激励或者约束措施。
第二章 环保信用等级评定标准
第九条
重点污染源的环保信用等级根据下列环境行为进行评定:
(一)污染物排放监督性监测达标情况;
(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情况;
(三)排污总量控制情况;
(四)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五)环境投诉和环境污染事件(事故)发生情况;
(六)行政处罚和媒体曝光情况;
(七)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情况;
(八)企业自身相关环保信息的公开情况;
(九)污染企业的其他环境行为情况。
第十条
重点污染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评定为环保诚信企业(绿牌):
(一)各类污染物监督性监测达标率为100%;
(二)固体废物贮存符合规范化管理要求;
(三)排污总量控制符合要求;
(四)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
(五)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受到有效环保投诉,或者受到环保投诉但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
(六)没有因环境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
(七)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并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八)主动、如实公开本企业相关的环保信息。第十一条
重点污染源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评定为环保警示企业(黄牌):
(一)废水或者废气监督性监测超标1次且因超标被处罚款金额在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或者监督性监测超标2次但均未受到行政机关罚款以上行政处罚的;
(二)未执行危险废物联单转移制度,或者出现1次非法转移危险废物的违法行为且尚不构成环境犯罪的;
(三)污水排放总量超出许可排放量的30%以上50%以下的;
(四)存在以下环境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情形达到1项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不达标;未按时对环境安全应急预案进行备案;未按时或者如实进行排污申报;未按时缴纳排污费;未按要求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或者未按规定参加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未能主动、如实公开本企业相关的环保信息;
(五)受到环保投诉,且未及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或者整改不达标的;
(六)因环保问题受到3次以下行政处罚,且总罚款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
第十二条
重点污染源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评定为环保严管企业(红牌):
(一)废水或者废气监督性监测超标2次且其中有1次以上因超标受到行政机关罚款以上行政处罚,或者监督性监测超标3次以上,或者因监督性监测超标被罚款总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
(二)出现2次以上非法转移危险废物违法行为的;
(三)污水排放总量超过许可排放量100%以上的;
(四)存在以下环境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情形达到2项以上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不达标;未按时对环境安全应急预案进行备案;未按时或者如实进行排污申报;未按时缴纳排污费;未按要求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未能主动、如实公开本企业相关的环保信息;
(五)发生一般(Ⅳ级)以上环境污染事件的;
(六)因环保问题被行政处罚3次以上,或者总罚款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或者被吊销排污许可证,或者限期治理任务逾期未完成;
(七)构成环境污染犯罪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第十三条
被评定为环保严管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诚信企业之外的重点污染源,均评定为环保合格企业(蓝牌)。
第三章 环保信用评定程序
第十四条
市环保部门对重点污染源环保信用评定实施统一管理,按定期发布重点污染源环保信用评定结果。
第十五条
各区级环保部门应当在每年2月底前,根据日常环境监管情况和本办法对其管辖企业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报市环保部门审核。
第十六条 市环保部门应在收到初评结果后10个工作日内对初评结果进行审核,并作出拟评定结果。
拟评定结果应当通知被评定企业,并在市环保部门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天。
社会公众、被评定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对拟评定结果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满前提出意见,并提供相关资料或者证据。
市环保部门应当对公示期间收到的意见进行调查核实,答复申请人,并在公示期满后确定最终的评定结果。
第十七条
市环保部门应当在环保信用评定结果确定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等媒体,公开发布环保严管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诚信企业、环保合格企业名单。
第四章 分类管理
第十七条 对环保诚信企业(绿牌),环保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激励性措施:
(一)减少现场检查和监督性监测频率;
(二)优先安排政府储备排污指标;
(三)优先办理改、扩、迁建项目申请;
(四)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补助或者环境科技项目立项;
(五)推荐授予鹏城减废、绿色企业等称号;
(六)建议绿色信贷合作银行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服务;
(七)建议绿色采购合作企业优先采购其产品或者服务;
(八)建议保险机构予以优惠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
(九)推荐新闻媒体对其进行典型宣传;
(十)其他激励性措施。
第十八条
对环保合格企业(蓝牌),环保部门可以采取下列管理措施:
(一)按照国家、省规定的项目和频次实施现场检查和监督性监测;
(二)合理安排政府储备排污指标;
(三)指导其进行优化升级,达到绿牌企业水平;
(四)建议绿色信贷合作银行控制企业的贷款,防范信贷风险。
第十九条
对环保警示(黄牌)企业,环保部门可以采取下列约束性措施:
(一)增加现场检查和监督性监测频率;
(二)对其环境违法行为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内从重处罚;
(三)将其环境违法行为在新闻媒体上曝光;
(四)责令企业限期改正环境违法行为,必要时依法进行限产整治;
(五)对新、扩、改、迁建项目申请进行从严审理;
(六)不发放环保专项资金补助;
(七)建议绿色信贷合作银行停止对企业发放贷款;
(八)建议绿色采购合作企业限制采购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
(九)建议保险机构适度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
(十)其他约束性措施。
第二十条
对环保严管(红牌)企业,环保部门采取下列惩戒性措施:
(一)加大现场检查和监督性监测频率;
(二)对其环境违法行为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内从重处罚;
(三)将其环境违法行为在新闻媒体上曝光;
(四)责令企业限期治理,必要时依法进行停产整治或者责令关闭;
(五)不批准企业新、扩、改、迁建项目的环评审批;
(六)不发放环保专项资金补助;
(七)建议绿色信贷合作银行停止对企业发放贷款;
(八)建议绿色采购合作企业停止采购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九)建议保险机构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
(十)其他惩戒性措施。
第五章 黑名单制度
第二十一条 市环保部门负责制定全市环保信用黑名单。经市环保部门核定后,存在以下情形的重点污染源,统一纳入黑名单,并实施动态管理:
(一)未按要求办理环保审批、备案手续,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投入生产经营、使用,拒不改正的;
(二)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
(四)环境违法行为被处以罚款20万元以上或者1年内受到3次以上处罚的;
(五)构成环境污染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六)弄虚作假或者采取欺诈等方式,影响环保审批、检查抽查、信用等级评定的;
(七)拒绝、阻挠、延误现场检查,拒不改正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各区级环保部门发现污染企业存在前款规定情形的,应当在违法行为认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告市环保部门核实。
其他非重点污染源存在第一款规定情形的,参照本办法纳入黑名单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十二条
市环保部门应当自黑名单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列入黑名单的企业环保信用评定等级统一调整为环保严管企业。
第二十三条
环保部门应当将纳入黑名单的企业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同时限制授予该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从业人员有关荣誉或者称号。
第二十四条
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依法整改并符合法定要求后,可向所在地环保部门申请从黑名单中删除。环保部门受理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该企业未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由所在地环保部门确认,并经市环保部门复核后,可将其从黑名单中删除,但其列入黑名单的记录将永久保存。
第二十五条
企业认为其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可以向所在地环保部门提出变更或者撤销的申请。信息确有错误的,相关环保部门应当按程序核实后及时予以更正。
第二十六条
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有失职渎职、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行为,影响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原《深圳市重点污染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办法》(深人环【2011】450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