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鲲鹏旗舰群英会:聚焦农村作文教学(共)
[转载]鲲鹏旗舰群英会:聚焦农村作文教学
鲲鹏旗舰群英会:聚焦农村作文教学
新课程实施整整10年,实践可谓喜忧参半,占小学语文教学中“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虎踞龙盘”,成为公认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难度大,问题多,令广大一线教师头痛不已。3月2日晚,针对这一现状,黑龙江省名师刘正生做客鲲鹏小语旗舰群,为全国各地近百名一线教师做了专题讲座《农村作文教学忧思录》。近两个小时的专业引领和热情互动使作文教学有温度、有广度、更有深度。
忧思:名师引路,擦亮作文教学的底色 刘正生:忧思之一:作文教学正被边缘化,有逐渐淡出课堂的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程的形态“以阅读为中心”,两周一次的作文课穿插在阅读教学中间,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作文课程缺乏独立性。近10年来,尤其是“课改”以来,作文研究十分薄弱,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市级教学管理或教研部门组织的活动中,鲜有有专题的作文教学研讨会或教学大赛,作文教学似乎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学校,作文不被重视,课表上几乎都不体现作文课;教研活动几乎不安排作文公开课,领导也很少听作文课,更别说指导了。虽然大家心里还是知道作文教学教学的重要性,但却出现了这样的怪事,那就是有很多老师敢于不教作文。雪梅:本为重点,却遭弱化,刘老师能具体阐述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吗?
刘正生:为什么呢?尽管在小升初或其它年级的水平测试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量大时间紧,批卷教师很难仔细审阅,在有限时间内往往采取以中等分为基础上下加减的办法给分,这样除个别试卷外,很难有太高的分数和太低的分数,给分没有拉开档次。因此,无论老师们多么努力,作文训练都难以取得明显成效,造成了下功夫抓也不见多大起色,所以不少学校以及语文教师基本认为作文可教可不教:认真抓的,学生作文成绩不一定明显;自生自灭的,作文成绩也不一定很差。
雪梅:看来分数这个命根儿主导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
刘正生:另一种情况就是教师想教,但自己也不会写作,根本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课堂上做三言两语、不痛不痒的指导就让学生回家完成,至于是家长代笔或是从书上剽窃就睁一眼闭一眼了。更有甚者,有的城镇老师要求有条件的家庭双休日送孩子到校外作文辅导班学习,以此来保证作文质量,老师自己落个清闲,学生和家长却增加了负担。雪梅:更有甚者考试前押题,让学生背范文,这些已经成为教育的痼疾顽症,刘老师的分析一针见血啊!那么,您认为在作文教材的使用上,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刘正生:这就是我要说的忧思之二:在作文教材的使用上,出现了随意性或就制于教材的现象。
纵观各年级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老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的空间越大,老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老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很不适应。
雪梅:刘老师能详细谈一谈在作文教材的使用上,教者存在的共性错误吗?
刘正生:共性错误有三。第一种:圈定式。比如教材中有三四个题目,有的老师只选一种。人教版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要求写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我们有些老师就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限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雪梅:老师们往往不去深思省略号后面的隐含素材,因此割断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的链接,学生的习作兴趣也同时被无情地抹杀了。
刘正生:第二种:全选式。有的老师怕考试时有疏漏,于是让学生把几个题目逐个做。一位朋友向我反应他的孩子刚上六年级,本来满心欢喜,但写完第一单元的习作后叫苦不迭,说新教材怎么编的这么烂?我问怎么回事,孩子说教材里一次安排了3个作文,老师都让写,一个都不能少。原来习作要求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项:一项是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一项是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第三项是写一写暑期生活,可以是风景名胜,可以是有意义的活动,还可以是帮父母做了力所能能及的事情。
雪梅:这是典型的误读教材。这些错误究竟因何而起?刘老师既是编者,又是教者,您能从两者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吗?
刘正生:是教材的错吗?教材设计多个角度,为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更自由一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是教材的一种进步,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啊!教材没有错啊!但是新教材在我们手里为什么就“变旧”了呢?责任在老师吗?我想,即使是这位老师没有参加过新教材培训,也一定知道“选择”的含义,但是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怎么就没有了“选择”呢?这里,不排除老师有让学生“多写多得”的良好愿望,还有为了学生的应试,怕考试的时候出现遗漏,影响绩效工资是小,影响自己的名声是大,于是就狠下心,搞起题海战术,就有了“一个都不能少”。
雪梅:还是分数这个命根儿在作怪,您认为该由考试来“埋单”吗?
刘正生:考试错了吗?实践早已证明,搞“素质教育”之初取消考试的做法是不理智的,教学需要检测,这才有利于改进教学,积累经验。但考试怎么考有研究,如果只是照本考(包括习作)就难免老师浮躁,急功近利,搞“一个都不能少”。雪梅:是啊,毕竟还没有比分数更科学的衡量标准。不要“照本考”是根治以考定教的妙招儿。
刘正生:第三种:恋旧式。有的教师对教材喜旧厌新。再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是文学家,习作的题目是“我见到了——”,通过想象,跨越时空,写出你和鲁迅、托尔斯泰、欧阳修等文学家见面的;修订时换成了“我喜欢——的——”,写时要把自己喜欢的作家(作者)是谁,作品的特点及自己喜爱的原因写清楚。两个设计相对比,不难看出后者把阅读作品从课本内容转向课外,从一篇增加到几篇或整本的书,指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非常符合新课标理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老师还是选用的旧版的内容,理由是农村学生家长本身知识养修比城市家长低一个层次,对看课外书常常有一种对立情绪,学生没有养成自觉读书习惯,没书可读。
雪梅:教师要正确理解编者意图,勇敢面对挑战,将习作教学做“厚”。
刘正生:第四种:就制式。任何一部教材,不管编排得多么好,理念有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教师、每个班级,教学时根据教学实际增删调换,灵活处理。但现实不等同与理想,普通的老师不敢或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二度创作”。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第三单元的习作是:你参加过哪个名族的节日活动?把过节时的场面和心情写一写。由于现在某些地方的传统节日特点日趋弱化,学生对过节的场面没有什么印象,老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除了写传统节日的场面以外,还可以写“六一”文艺演出、新年联欢会、拔河比赛等热闹场面,而是把教材当圣经,死守着本本不放,不知变通,为作文而作文,脱离生活,硬逼出的文章只能是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应付了事。
雪梅:现在,从一年级开始考写话,因此各种各样的作文教学要求在各校、各班产生,刘老师能针对这些作文教学要求谈谈您的看法吗?
刘正生:这就是忧思之三:作文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忽视阶段性。
有位作家,曾用这样的一副对联形容孩子们作文时的情景: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横批:写不出来
雪梅:成人从苦愁中体会到幽默,而对孩子来说却是痛苦的折磨。
刘正生:时至今日,对联描述的情景还在一次次再现。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严重妨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求过高、过急,表现为文学化和超前化的倾向,即把学生的作文混同于成人的文艺创作,把少数尖子学生能达到的水平强加于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提出了诸如中心明确、选材新颖、事例典型、描写生动等具体的要求,而实际只有少数学生能做到,打击了其他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对学生作文的心理素质训练少,因而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一提到上作文课学生就只能“愁眉苦脸愁断肝肠”。雪梅:老师们的高标准符合课标的要求吗?
刘正生:本来语文课标已有要求——总体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次数要求:3-6年级(第二三学段)每学年16次。速度篇幅:5-6年级40分钟400字。但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目标并不清楚,老师不好把握,这也是事实。为保证学生作文质量不下降,老师要求过高、过急,致使年段教学要求的提前。低年级应着重写话,应侧重于词和句的训练,升格为写片段;中年级应着重练习写片段,升格为写成篇的作文。“十指伸出有长短”,如果你一开始就有很高的要求,班级中有一半的人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要受到批评,这样多批评几次,这一半的学生也就有一半的学生不爱写作文了。
雪梅:原来,怕作文是老师年复一年的“拔苗助长”和“高压打击”造成的。
刘正生:“作文教学应按从说到写,由述到作的顺序训练,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课标的要求反映了作文教学中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演进顺序。而有些老师不注意这点,往往兵临城下,即兴出题。有的教师训练小学三年级学生时就出此题目:《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我爱秋天》,《电影××观后感》云云。这样无计划命题往往超出了学生的水平极限,叫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学要求的超前,造成各年段的训练都不够扎实,结果事与愿违。
刘正生:还有,为了让学生把文章写具体,一些老师还规定了写作字数。比如,要求三、四年级学生的作文达到400字,有的查字数连空格、标点都去掉,不但是拔高了要求,也有刻薄之嫌!雪梅:刻薄这个词用到了点子上,痛快!语文教师当自省,痛,而后快!
刘正生:为什么说有刻薄之嫌?由标点不算字数让我想起一段逸闻趣事:30年代,某书局发稿子按字数算稿费,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鲁迅先生寄去的稿子,既无段落,更无标点,书局无奈,只得写信:“请先生分一分章节和段落,加一加新式标点符号。”鲁迅回信说:“既然标点和空格还是必要的,那就得把标点和空格也算字数。”书局只得认输。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年的出版界却对标点符号“不重视”是吝惜稿费,而我们老师现在还在斤斤计较。于是,一部分学生为了凑足字数,出现了语言重复拖沓,内容离题,或直接模仿、抄袭优秀作文选等现象,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标点虽小,小中见大,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对“高标准、严要求”实效性的反思呢?
雪梅:可是,形形色色的小学生作文书刊中的作文写得那么好,难怪老师们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落差:同样是孩子,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刘正生:这里我们也不能忽视某些作文书刊的影响,那些学生原生态的作文,被家长、老师及编辑改得流光溢彩但却早已面目全非,失去了童真、童趣,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这类作文书刊非常走俏,成了学生的“掌中宝”,抄抄摘摘是妙招,从此作文“没烦恼”。
雪梅:刘老师的分析切中时弊,鞭辟入里。让人有照镜子的感觉,榨出了自己的“小”。那么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教学中存在哪些值得忧思的现象?请您就这一问题谈一谈。
刘正生:下面讲我的忧思之四: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脱节,没能发挥促进作文教学的作用。
走进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阅读教学中,教师分析讲解课文头头是道,其实多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说得滔滔不绝,可一旦动笔写作,各种问题却随处可见。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时,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讲课和作文少有联系,致使课堂作文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节。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和陶冶外,还要为写作教学服务,是写作教学的基础。但是当前还是作文课练作文,阅读课练阅读,各管各的,缺乏联系,好像阅读和作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阅读课只管理解,只管帮助学生了解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不重视表达方法的教学,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选择、组织材料和确定中心等写作方法,和作文训练缺少联系。作文课只管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往往忽视作文和所读课文在写法上的联系,忽视从说到写的训练过程。雪梅:深刻,值得反思。
刘正生:有人曾形象地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比喻为“两张皮”。“两张皮”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学生有“读本”、“写本”两种教材;甚至有的学校有“写作教师”、“阅读教师”两套人马。另外,个别教师阅读教学不惜肢解课文,力求微观,整体理解意识淡薄;学生习作过程却需要整体构思,宏观组织写作素材,二者难以进一步协调,缺少融合,难以形成语文训练的合力。
雪梅:刘老师的思考深入、厚重,让我们对作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多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的探索需求。
集思:群英荟萃,照亮作文教学的征途 水相荡而生涟漪,石相击而生灵光。刘正生老师的讲座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热烈讨论,各地小语精英纷纷 “亮剑”畅言,作文教学的病灶被层层剥茧,无以遁形。集思广益,照亮了作文教学的漫漫征途。
“沉舟病树”——谁之过
郭英:教材没有错,是教师的操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脱离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千篇一律却没有针对性的指导。为了写而写,就没有了兴趣可言。
刘相龙:作文教学的边缘化跟考试有直接关系,作文的评价拉不开距离。
李丛强:作文很难有一个“公正”的标准,所以,语文教师在阅卷时给分往往非常宽松。
王大伟:不客气地说 写作字数 很多时候成了学生考试
判卷子老师评价作文质量的第一印象。
玉芸:不错,考试为了大家不伤和气,一般只要写满格子、书写工整不扣分。导致的恶果就是老师不在指导上下功夫,孩子不在作文上下功夫。
刘正生:我们痛心地看到非教育因素在干扰正常的教学。真教学受到冲击!假教学盛行!
田立娟:考试的压力加之教师们的老思想不适应新观念,所以导致不知如何教,如何引导,又怕漏掉重要的,索性便“面面俱到”。
大智若愚:是的,我们自己也要反思一下自己。
啄木鸟:反思中我们会发现,作文教学的问题在于没有做到读写结合,没有回归本来要义。
梧桐细雨:而且老师无形中拔高了习作的要求,学生慢慢失去了兴致和自信。
刘正生:练笔的目的是触动学生的积累,让笔尖流淌出真情,能写就是硬道理!不能给学生套上枷锁,如果我们的评价标准阻碍了学生的表达,那还是人文了吗?空谈什么理念?课改? 解放思想一件长期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思想家!哲学家!因为思想比技巧更重要!
千帆竞发——万木春 王新:其实作文学习每天都在进行。
劲草: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要提倡生活作文。
刘相龙:语言的积累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假以时日。啄木鸟:在作文教学上我相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真理。
静水流深:读书多,不一定能写出好作文,但能写出好作文,一定得读书多。
刘正生:静水流深说的是,读书才有魂!学生不是刘翔!没有读书习惯,想让作文有飞跃是天方夜谭!苏月霞:可是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影响很大。
崔洁:诚然,城乡家长文化差异大,农村孩子的读书取向都来自于语文老师。
雪梅:所以作文前的读书活动要扎实开展,做好铺垫。李丛强:因此谈作文就一定要谈阅读,应该融合内容阅读、人文阅读和写作阅读三个层面。
陈明:上完丰子恺的《手指》,我让学生仿写“五官”,该生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等。我给她的评价:丰子恺的文章也不过如此,你写得和他差不多。崔洁:的确,课堂小练笔与作文的有效接轨,是当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原建军: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教学打基础。阅读课上学写法,阅读课下广阅读、厚积累,作文课上勤练笔,是当今作文教学的途径。
萧萧山岚:作文就是表达孩子心声的语言,如果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就扼杀了孩子表达的兴趣。就让孩子的心做一朵云吧,想变作什么形状,就变作什么形状。自由地作文,自由地思想,自由地在语文空间里徜徉。
刘正生老师的“忧思录”使老师们的作文教学“有思路”——“投石击破水中天”,擦亮了作文教学的底色,使群内教师对作文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相信这些有益的思考必将化成积极地探索,推动农村作文教学的发展。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鲲鹏工作室的成员们抖落了困惑的泥尘,将收获化为动力,在王首朋老师的带领下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整理编写:黑龙江雪梅
第二篇: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
《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
——反思与评价》
——读后心得 看了《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一书,其中的作者的一句“每天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下反思,会让你感到自己在进步”对我很有启发,我希望自己成为善于反思的人,该书的最大特点,不是难懂的理论书,通读受益匪浅,理论与案例的结合,所有幼儿园老师都可以接受的一本好书。该书就幼儿园教学反思与评析这一热门话题,以“体现课程改革的整体性”、“体现教师课堂教学探索的丰富性”、“体现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过程性”、“体现教学的知识、策略及技能的个性与共性”为目的,选取了近三十个真实案例,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评价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多个领域的活动组织过程,以及反思与评析。
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所举的近三十个案例生动而务实,都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有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价值评价并形成教学主题的《蜗牛》;有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整合各领域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美丽的蝴蝶》;有让墙饰反映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秋天的故事》;有通过适宜的材料投放支持幼儿跨越学习难点的《赶小猪》;有迁移已有经验让幼儿在主动学习中熟悉新材料的《七彩橡皮泥》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充分发挥墙饰的教育和互动功能的《采摘前后》。活动的展开与墙饰的布置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活动前让 1
幼儿猜一猜说一说玉米、花生等农作物长在哪里?长什么样?怎样采摘?,再把猜想画下来布置墙饰“采摘前的猜想”,然后带着问题去田间采摘农作物。回来后对比猜想进行验证,并把新经验画下来,形成第二面墙饰——“采摘后我们知道”。第三步,引发“它们做成什么?怎么吃?”的新问题,让幼儿去超市了解农作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形成第三面墙饰“它们可以这样吃”。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科学探究的线索,贯穿于整个采摘活动,通过猜想验证、整理信息、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了墙饰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作用。这样一个活动,每个环节都相互支持、相互衔接,幼儿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在三面墙饰不断充实的过程中,不仅扩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还有机地整合了科学、社会、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所举的近三十个案例中,从每个活动的生成背景到组织过程,再到成果呈现都非常的详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活动后分三个层面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是执教者作为当事者对自身教学组织的梳理与反思,然后是同伴作为旁观者对活动的评价与建议,最后是专家理性的总结与指导。如果说执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实践层面的话,专家的总结则更具有理论的高度。这样分层次的评价,既清晰又全面,引导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和思考教学的价值,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
其一:反思与评价以及幼儿个案研究的意义方面的体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前教育应当尊重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特色,应该因人而异,在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
展。如何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能面对所有的孩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认为,开展教育个案研究无疑是一件有效的事。
教育个案研究是指教师将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相关研究报告的过程。
教育个案的记录、整理和分析,能够通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事例,或解释其中蕴含的意义,或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还能从中揭示出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例如小班幼儿周旋磊和同伴一起参加六一节的演出,在换装时,他看到同伴都换好了演出服,就通过一些细小的动作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在求助无门时因不会穿衣而哇哇大哭。由此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虽然已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但在自理能力方面发展还较慢,对于胆小的孩子而言,遇到困难不会主动请求别人帮助,往往通过一些细小的动作来表示自己的不安。教师因此对他进行了跟踪观察。教育个案研究关注幼儿成长发展的过程,因而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能对幼儿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我班的王越是一个安静、内向、懂得谦让的孩子,但有时又显得缺乏主见。在一次排练节目时,教师发现她动作协调优美,很有乐感,尤其是在休息时,她还主动帮助小朋友纠正舞蹈动作。教师由此对她进行了深入观察,看到了王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她自信的一面,对孩子有了新的认识。
其二:幼儿教师如何在提高自身的反思性教学能力方面采取的措施:反思性教学能力是当代新型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深层结构,它对教师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的控制与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进而影响儿童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基本观念与看法的总和,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心理依据。”也是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心理背景。一般来说,教育观念并不直接作用于儿童,而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间接作用于教育实践。教师实际上是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即自身的教育观念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其教育策略、态度,进而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儿童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育观念又影响着其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这是因为反思性教学需要教师依据正确的教育理念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是反思性教学所要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
(二)善于观察自己的教学效果
反思型的教师善于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他们将儿童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视为是对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评估,是自己成功的有决定意义的“量尺”。要提高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幼儿外显的行为,通过思考、分析并迅速地作出判断、选择、决策,有效地与幼儿进行互动。教师要明确观察的意义与价值,有目的地去强化自己这方面的意识,使其逐渐养成习惯。为此,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应着重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
(三)保证教师自我反思的经常化
反思性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善于观察自己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为使自我反思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坚持写“教学日志”或“反思日记”,即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效果应该有一个基本估量,反思的重点是:是否为幼儿提供了与教育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学习经验;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特点,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否既照顾到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体现对个别差异的尊重等等。通过写“教学日志”和“反思日记”,促使教师不断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建立自我反思档案,或绘制自我专业发展剖析图,以促进自我的成长。
(四)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所谓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包括“儿童、教师与其他有关人员,目标和意义就在于大家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分享智慧,共同提高。”学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阅读专业文献、参与式培训、参加专题讨论会、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和交流教学观摩心得等等,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专业领域中的最新进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分析、评价、调整、改进教育教学的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其他同事、领导、教研人员等的支持和帮助,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而领导和研究人员也要积极深入到教师的教育过程和研究中,就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热忱支持教师的自我学习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合上书本,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因为这些案例的设计理念新颖,环节清晰,方法灵活,我们不妨根据书中的建议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的改动,也尝试一下。我想,在实践中去理解书中的理念,应该会更有成效吧。
第三篇:农村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
自从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农村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下面我就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由厌烦甚至厌恶写作到喜欢写作。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分析学生厌恶写作的原因。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虽然我们语文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我根据这一现象生怕自己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分析每位学生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写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首先让他们感到有写的。并善于捕捉闪光点大力表扬,激发他们写作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还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开展丰富多样的 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在一个做法是: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变成了铅字,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互相借阅、讨论、评议,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备课要有创意
小学语文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几乎全是教师单方面的劳动:上作文课,在老师精心简短的讲解之后,立即让学生动笔,这时学生即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内容准备,大部分学生把自己平日看到的有意义的内容抛在一边,去根据老师的要求凑合成文。这样出现流水账式的作文也就在所难免了。记得有一次作文题目是《我的一天》再动笔之前我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写真事,写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于是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我几天早晨起了床,去上自习,早自习下课我去吃早饭。吃了早饭我去教室等着上课……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明确习作内容及训练要求的前提下,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详细地设计好每一步教学步骤。按这样的方法我把《我的一天》这篇习作让那名同学重新写了一遍,写之前我提了几个要求:一 你对一天是怎样理解的。二 你和同学发生了很多事情,能能说说吗?三 在这些事情中哪一件最有新意最有意义。结果作文有相当的提高。因此,这种备课充分表现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创意和独具匠心。
三.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要注重学生在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的“学得”,也要注重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天地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平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让学生分成小组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观察和感悟,都说一说写一写,集思广益这样不仅调动了写作兴趣性的同时,也提高观察能力,积累了写作素材。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开展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模仿习作,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通过读书活动得到学习效果:(1)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一是来源于生活,二是来源于阅读。二者缺一不可;(2)积累思维材料。学生在读书中,凭借阅读材料,精心思维,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农村小学生作文的教改之路还很漫长,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的明天一定灿烂。因为野百合也有春天。
第四篇:农村作文教学浅谈
农村作文教学浅谈
塘么沟小学教师:黄泽福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农村师生抱怨得最多的也就是农村孩子见识少,脑子笨,缺少写作天赋。但事实上,农村存在着独特的写作资源可供师生们共同开发。如果我们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因地制宜用好这些资源,那么学生作文思维定会激发出来,一定有鲜活而有不很通顺的文字,学生将不再苦于无物可写,无话可说,而写作也终将成为一种享受。笔者根据长期的写作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引导学生多留意农村生活的独特之处,经常观察,时刻做个有心人。
农村学生最熟悉的是农村与农民,而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当今社会,农民大多进城务工,农村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但农村永远存在。你要学生以风景为话题来作文,他们寥寥几笔,敷衍了事;你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他们也只是枯燥几笔虚假赞美,而没有细致观察与积累;你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真实理想,他们相当一部分人沉默无语,无可奈何。你再让他们谈谈对父母的认识与感情,他们虽然心疼与体谅父母,但也显得尴尬和无赖,无话可说,更无处下笔。
这就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的难处:农村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已在不自觉中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的扭曲。口语交际课没有落到实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作文所要求的真情实感,关注生活就成了一句空话。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农村生活的独特之美。这样,他才会有话想说,想说也能试写。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于农村之美的认识呢?
首先引导学生熟悉自己生活的农村。我们教师在对很多课文解读中,往往刻意地加工、诗意地美化了作品中刻画的意境,也就是说,讲得太深奥了。如果在教学中能对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写作目的,深入浅出地做详细介绍,以图画、想象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意境,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会知道,原来陶渊明也想过农家的生活,孟浩然也想到我们这儿来做客,王安石也会去羡慕农家的一个普通草屋,而陆游甚至会在夜晚游兴大发时拄着拐杖敲开你家的门哟。想想陶渊明所要寻找的桃花源不是就在我们身边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我们这儿不是有吗?而马致远心中深深低吟的小桥流水人家不就是我家吗?古人写的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景物吗、想到这些我们的孩子们能不会心一笑,并对农村生活重新感悟与热爱吗?还远不止这些呢!如果学生真能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课文,他们更是会产生一种“这有什么,我也能行”的想法:他会觉得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固然有趣,可没有自己村边那片藏着各种野花蘑菇山沟小溪、竹林、农家小屋、板石特色、茶园、柑橘、汉江河、仙人洞、真人宫、文笔峰、鸳鸯水有趣;闰土的父亲教的捕鸟方法虽然也很有效,可现在哪有鸟可捕呢?大可以谈谈怎样保护鸟,保护自然环境嘛;少年鲁迅回到平桥村时会学着小伙伴们用铜丝钩钓蚯蚓,要是到了我们这儿,我们的少年们还会教给他如何用网下虾用手摸虾钓鱼,如何捉泥鳅摸泥鳅,找蚯蚓,如何认识蛇以及被蛇咬后清除蛇毒,如何防胡蜂蜇人,更不必说教他抓子、跳皮筋、打翻版等等这些常规游戏了。此时的乡村孩子们,写起他们的生活不会比鲁迅农村景色差吧?
其次可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并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作文时才能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这里首推的便是上文所提及的农村学生的游戏。爱玩是少年的天性,如果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过家家”的游戏也能写成作文,通过教师的写作方法的引导,叫他们如何无话可写呢?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农村特有的景物予以观察。当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细致、反复观察自己的家园时,会有许多欣喜的发现。此时,田地、菜园、水井、耕牛、山羊、鸡鸭鹅鸣、猫狗兔叫、野花、杂草、稻田、炊烟、竹林、果园、篱笆、石路、小溪、茶园、蛙声、鸟啼虫鸣、学生嘻戏、甚至是父母的争吵等,皆写成文字,读来自然赏心悦目。农村大人们的农活、生计、家庭劳作同样可以细致入文,也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学生的家长大多务农,学生自己也常帮家里忙农活。务农这一行当也有许多自己的绝活和操作规则(如遵循二十四节气、农谚、歇后语、骂人的笑话等)。如果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恰到好处、细致清楚地交代这些法则,那么一篇乡土气的文章就形成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孩子在写一些涉及到家庭生活的作文时,常常忽略了对父母生计的介绍,造成千篇一律的情况。如果父母都是务农的,那么可在文中具体展示出农人的最真实的劳动场景与语言特点;但随着商业社会对农村的冲击,现在已有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即使呆在家中也都是半农半工,忙时忙农活,闲时做临工挣钱贴补家用。像这样家庭的子女作文时就可把这种具体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来,比如;种菜、做饭、炒菜、洗衣、喂猪、喂鸡、干农活等。把这些过程详细写下来。那么,材料与情感都准备就绪了,作文自然水到渠成。还有对于本地本村独有的风俗人情、婚丧礼节、民风民俗等材料,都是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最好材料。
二、引导学生多观察校园文化建设优美之处,体会创造之趣。众所周知,农村的校园软硬件文化设施都很落后。但城关镇大部分小学,目前都还有个较好的操场、崭新的教室和图书室、校门口两边的小花园,校园周围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灯壁辉煌的建筑物,已是很可观的了。对学生而言,直接作为写作资源再好不过了。在有富有写作材料的校园文化环境下,如何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资源来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便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道门坎。跨过去,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才会产生崭新的面貌。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我的做法是:首先了解农村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少的特点,降低写作要求,师生共同通过各种途径弥补写作素材,积累写作材料。比如农村学校思品、科学自然、实践等课都是形同虚设,一学期下来,学生并未学到相关的知识。写作时必须教会学生认识了解校园内种植的各种花草树木。所以当学生终于知道农村不知名的花草树木,竟都有一个在书本上早就令自己想往过无数次的美丽名字(如:栀子花、牡丹、山茶、玉兰、梧桐、水杉、栎树、板栗、核桃、桔子、白杨„„)时,他们是多么的激动与快活啊。借着这份美丽的心境与冲动,再加上老师正确、恰当引导,他们能不用一种新鲜的眼光观察并试着写下这些景物吗?
三、低段抓起,循序渐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因人施教,有写作才能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不搞一刀切,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注重习作评讲,最好让学生自己互评、互批、互改、互下评语,教师随机指导点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习作不局限于课内要求的习作,应延伸到课外,只要有写作素材,就让学生写一写。如:把写景的诗改写成写景的记叙文、续写课文故事结尾,扩充重要情节,写课后感想等。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学生摸着习作的门道,你还愁农村学生写不好作文吗?
第五篇: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
低效的原因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
哈尔滨市木兰县新民镇中学 辛远君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 低效的原因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多年来一直是语文工作者着力思考和探究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中考学生的作文成绩,不得不让我们认识到,学生作文成绩偏低仍是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曾对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问题一:不重视课外阅读
在一百零八份调查问卷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家长不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他们大多数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课本就能考上学,搞课外阅读是劳民伤财的事;有百分之七十一的学生自己不喜欢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起;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能在教师及家长的督促下,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只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问题二: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只凭自己的兴趣,什么时候心情好就读一点,所以他们对课外阅读只能是随心而欲,做不到持之以恒;还有一部分学生,读书只是看热闹,或只是走马观花,不能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做不到下马摘花。问题三:缺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与思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凡人索事从不放在心上。他们不善于从生活中去吸取写作的素材,不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缺少对生活的理解,缺乏在生活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问题四:从教师层面上看,作文教学具有盲目性,不能进行科学的筹划
在对三十五名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教师,对于自己的作文教学心中无数,作文教学只是跟着感觉走,作文指导课无重点,作文训练没有计划,所以导致整个作文教学无目的性,走进了盲目的误区。
问题五:作文教学急功近利,忽视了作文的真实功效。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按着考试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的作文,学生作文写什么,怎么写都要按老师提前的设定进行,学生的写作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根上忽视了作文的根本目的。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效率,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好读、乐读,甚至会以书为友。
1、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符合初中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的课外阅读书籍,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面对茫茫书海,初中生无从把握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所以教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识能力,向学生介绍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故事、有趣的人物形象高度评价所推荐书籍,激发学生的读书动力。
2、通过读书竞赛或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每学期教者可以组织一两次读书答题竞赛或读书报告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让他们获得收获的喜悦。
二、在广泛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奠定学生的写作基础
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清晰地阐述了广泛阅读的重要。广泛的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现代相当一部分初中生,阅读只讲速度,不讲质量,读过的书很多,收益却很少,纠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圈点批注的习惯,做摘抄的习惯,写读后感及反思的习惯等。根据这些情况,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机地给学生以读书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在阅读过程中勤于积累的习惯,从而提高能力,夯实写作基础。
三、努力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深刻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汲取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作的基本前提。怎样让学生拥有丰富的作文材料,新课标已明确指出:“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回答《语文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
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勤于观察是关键。但由于生活具有复杂性和多彩性,学生不能一下看透生活的实质,所以,首先只有教者不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景、物、事、人、情、理进行反复认真地观察,才能洞悉生活的实质,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朱自清在写《背影》时,因为对当时父亲过铁道时的每个动作细节都观察得非常认真仔细,所以才使“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场景描写传神传情。其次,对生活的观察要注意目的性,如要表现家乡的变化,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代表家乡变化的人、事、物等。再次,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还在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的材料才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理解了生活的意义,才能写出反映生活实质的优秀作品。如鲁迅先生正是由于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及农民生活贫困日益严重原因的深刻理解,才为我们留下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故乡》和画面。由此可见,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是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的两个基本步骤。
四、统筹安排,周密设计,科学训练,提高儿童医院教学效率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把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放在一起编排,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有的内容不符合农村的具体学情,所以致使有些施教者作文教学无论据,陷入了盲目施教的困境。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作文训练既要充分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情的要求。
2、对于初中三年的作文训练,就对所要训练的文体及各种文体所需训练的大约时间、训练目标、训练要求等 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制定出有层次、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计划。
3、每个学期要有具体的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可包括训练文体、训练目标、训练要求、训练内容、训练题目、训练方法及指导方法等。每学期的训练作文都要充分考虑写作主体,做到训练重点突出,训练方法灵活,指导译意风效。
总之,走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低效困扰的门径很多,本文所谈的只是笔者的拙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质量也定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