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
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
【内容提要】大众媒体作为最普遍的制度性利益表达渠道,对弱势群体问题的关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媒介可以让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和要求为社会和政府所知,监督社会政策不越过公平的底线,对于避免社会危机和动荡的产生具有不可避免的价值。本文分析了弱势群体的涵义及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分析了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和我国当前弱势群体媒体话语权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来把握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
【关键词】弱势群体 媒体话语权 媒体 强势群体
一、弱势群体的涵义及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弱势群体”的涵义
在我国,“弱势群体”这一称谓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出现则更晚,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报告中指出“认真落实鼓励自谋职业和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我国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认识,各有各的说法:
郑杭生等在1996年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一书中曾明确提出:“社会脆弱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生活有困难者群体” 【1】。
陈成文在其专著《社会弱者论》中,提出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2】
全国政协委员邓伟志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 【3】
我国的“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名词,顾名思义,就是一群现在各方都与主流社会不对称的集体,主要表在信息、经济收入的不对称,以及能力上的不对称。“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集体名词、抽象名词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学范畴,更多地属于社会学领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强势”而言的。
(二)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事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总汇,再扣出彼此重叠的部分,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亿——1.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至14%,【4】而且继续呈上升扩大趋势。
在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根源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而社会利益分配的多元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才使得我国弱势群体的问题越来越凸现。因此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未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的话,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还会继续加深,弱势群体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
二、关注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从两大战略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
(1)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战略目标。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意志的统一,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国民的意愿。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努力,当然也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广大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全国人民意志的统一。在建设者的群体中,如果按照和谐社会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要求来看,弱势群体将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建设,同时很大程度上也会对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起着极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参与建设,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呼声和意愿,以此来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2)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2004年我国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目标。新农村建设,它是一个全民工程,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努力,当然也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广大群众。而在广大人民的一个群体中,如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来看,弱势群体将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社会生活的宽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起着深刻的影响,在管理民主制度的改善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上,必须给与弱势群体更大媒体话语权,让他们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他们的话语直接代表着最大数人民的呼声,最大多数人民的愿望,代表着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他们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宝贵意见,同时也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在完善自己手中的权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两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弱势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从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
在媒体市场竞争中,强者不仅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生活时尚、消费潮流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而且掌握着大量的媒体话语权,他们处于优势积累的有利地位,一旦第一步领先,便会步步领先。相反,弱者不仅缺乏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生活时尚、消费潮流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而且在媒体话语权上更处于一种弱势,他们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相当少,一步赶不上,往往步步赶不上,处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因而如果媒体还继续在传播和发行上不遗余力地向“强势群体”倾斜的话,按照市场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好者愈好,富者愈富,差者愈差,贫者愈贫来看的话,不但在财富之间而且在信息的拥有之间拉大了贫富的差距,形成传播学上的“信息沟”,最终就会使弱势群体与媒体的距离越来越远,久而久之,使媒体失去大多数受众,毕竟大多数受众还属于弱势群体。
(三)从社会协调发展与弱势群体的关系看
社会协调就是强调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合理的平衡,在这种平衡的条件之下,才有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而一旦失去平衡,社会就难以保持稳定,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从社会运行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弱势群体的存在,可能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建设,是一件事关改革开放能否顺利进行的大事。因此,保护弱势群体就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三、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所存在的问题是由错综复杂的因素引起的。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传媒市场化进程加快,媒体最大利润原则导致媒介缺位
对于新闻业来说,市场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市场和竞争带来了媒介组织效率的提高和媒介产品的丰富,相应地,作为消费者的受众拥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新闻媒介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导致了媒介内容越来越走向“软化”(生活化和娱乐化)。【5】媒体如果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话,意味着将以最大利润原则为重点出发点来发展媒体,而娱乐化的报道更能体现出利润,“媒体现在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要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利益是通过媒介产品的二次销售实现的。第一次销售指把信息产品出售给受众,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是指把由于第一次销售的实现而获得的受众“眼球”资源出售给广告商。”【6】。但娱乐化的报道又导致了很多的消极影响,比如媒介娱乐型对新闻性内容的排挤,新闻本身娱乐化的倾向。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以原有的方式来报道弱势群体,本身就不具备太多的市场利益价值。因此媒介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把报道转向了社会主流受众和精英阶层,使他们成为媒介锁定的传播终端,这就造成了商业利益对公众利益的取代。
由于种种原因,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弱势群体就被无情边缘化了,媒体上不仅关于他们的信息少,而且给予他们的话语权少,有些媒体甚至以歧视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样弱势群体的民意的传达就出现了中断甚至停止。
(二)弱势群体的媒介观念淡薄致使媒介缺位
媒介观念意指受众对媒体何传播活动的观念和看法,它从根本上制约着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以及效果。【7】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居住地等等的不同都会影响受众的媒介观念,还有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受众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权利的认识以及受众对媒介的参与等也会影响着受众的媒介观念。弱势人群囿于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的局限,在社会精神物质交往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对社会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缺乏一定程度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弱势人群主动进行媒介接触的意识和使用能力也极其低下,例如:不少调查表明,我国电脑网络用户集中于男性、高收入高学历阶层,而农民、中老年、低收入者对电脑的利用则很少。正如新闻传播理论提示的那样,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传播效果而进行的动态运动,根据传播效果优劣进行具体传播活动的修正。弱势人群传播能力、媒介接触能力、媒介素养的低下不利于实现媒介良好传播效果的期许。长此以往,媒介不得不进行自身传播活动的修正,将重心指向于社会主流阶层,以避免自身媒介资源的浪费。
E-mail推荐:
(三)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倾向娱乐性,造成没有真正达到反映民意的效果
资讯时代的媒体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独家新闻”的空间越来越小,无论是电视还是平面媒体,比“惊爆”,比“刺激”,比“视觉冲击力”已成为媒体间搏杀的重要手段。寻找“卖点”、“猛料”以吸引受众眼球,也成了一些记者和新闻策划人每天殚精竭虑之事。【8】一些记者虽然关注了弱势群体,并且也作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但很大程度上这种报道明显地带有娱乐性。而娱乐化的报道无非是想吸引受众眼球,获取视听率或点击率,从而吸引广告商。例如,2004年4月24日《现代快报》刊登了一篇题为《8岁姊妹花为“帅哥”反目
专家称电视“惹祸”》的报道,文章指出,一对孪生姐妹未来多年来感情很好,却因为同时“喜欢”上了同一个“帅哥”,而令姊妹感情产生了裂痕。
还有某些人利用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和好奇心。如:《四岁小夫妻》、《恶汉施毒弱女跳楼》、《半脑少女之恋》等耸人听闻的报道满足了许多茶余饭后的好奇和刺激,而对弱势群体没有半点同情之心,散失了起码的道德修养。
不难想象,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一旦具有娱乐化倾向的时候,媒体反映弱势群体的民意就很难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了。
四、如何把握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
(一)加强舆论环境建设,促成大众媒体与社会舆论之间形成互动
当前我国必须加强舆论建设,营造一种舆论氛围,使大众媒体与社会舆论之间形成互动。反映弱势群体的呼声和意愿,需要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之后会形成一种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就会影响媒介,媒介再对社会舆论加以整合,然后对弱势群体的作出相关报道。媒介通过持续报道维持着公众对话题的关注和舆论力量的增长,同时媒介可以有选择地突出某些意见而促成主导性舆论的形成。
(二)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弱势群体,树立起一个新闻人应有的理想
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时刻想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必须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力揭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言不及义。
“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的特权地位的报刊,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就是作为现代化社会的公众通信工具而执行一定的基本功能”。【9】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资源为全国人民所共有,因此媒介更应提高自己的人民性、群众性和大众性,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媒介责任素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无疑问,为弱势群体服务也应是题中之义。
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弱势群体之中,要在呼唤真情、激发爱心上做文章,树立起一个新闻人应有的理想,努力架起联系社会弱势群体和爱心人士之间的桥梁,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建立起社会性热点制造的长效机制
虽然议程设置理论最初认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上并不成功,但告诉人们„想什么‟上却惊人的成功。”但事实上,媒介的议程设置不仅影响政治认知,也影响到具体的政治行为。【10】例如“孙志刚事件”,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记者陈峰采写的一篇题为《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于广州收容所人员救治站的内幕。随后各大主流媒体都报道“孙志刚事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量报道来促成突发、热点事件向公众政策议程的转换,最终2003年6月22日,颁布于1982年5月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办法》终于被废除。
议程设置功能表明,大众传媒能够通过新闻报道,有效地影响公众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轻重缓急的考虑。当然在议程设置的时候,我们还必须重点抓住社会性热点问题,特别是关于弱势群体的热点问题。
“评价性热点是指那些涉及社会公正、社会整体发展、公众生活、社会道德等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11】社会性热点的制造能有效地聚合民意,提升民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意识,以致增强民众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其实许多作家都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弱势群体的呼声和意见,像余秋雨、王蒙都作家,他们通过文学独特的文本召唤结构呼唤着社会良知和公平正义。但无论从受众群和影响力来说,文学作品这一媒介都无法与大众媒介相抗衡。因此,大众媒介对弱势群体的有效关照,才应是需要大家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寻求媒介为弱势群体代言的长效机制
媒介“不在被动的成为上级部门的发布阵地,而是起积极建设作用,主动搭建党政部门和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12】其实我们考察我国当下的新闻体制,政府新闻发布即使在网络时代依然拥有绝对话语权,媒体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利益和话语一致的状态,而民众的话语权经常被宏大的时政新闻和畸形发展的民生新闻所遮蔽。但伴随着社会民主政治和经济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对媒介职能进行一定的调适,媒介应当寻求为弱势群体代言的机制,而这种机制必须是长效性的。2002年3月14日《大河报》在头版刊登了《苯毒血淋淋吞噬打工孩儿》一文,拉开了“大河特别行动:关注打工者中毒事件”的报道序幕。报社不仅急切关注事态进展,而且派遣记者深入采访,寻找问题根源推动问题解决,相继发表的《暗访白沟黑作坊》、《救援白沟打工者》等报道,并实施了对中毒打工者的救援计划,展现了大报的主流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如果是记者不深入采访和深入调查的话,这就对促成问题的解决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了。因此媒体必须寻求为弱势群体代言的长效机制。
五 结语
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员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理应享受社会公平正义,享受知情权等公民权利,享受媒介接近权和话语表达权。但在社会“潜网”构建的社会樊篱中,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消解殆尽。但随着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的加快,媒介法制化科学化职业化的提出和践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弱势群体将日益受到关注,人文主义精神和阳光最终会播散到那去的。(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
参考文献:
【1】《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郑杭生等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社会弱者论》陈成文著 时事出版社 2000年01月
【3】《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邓伟志 《学习时报》2005年1月3日
【4】邓伟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几种值得讨论的观念》,人民网(www.xiexiebang.com)
【5】《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 汪凯 著 第103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
【6】李凌凌 《网络传播理论和实务》
第116页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7】《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 汪凯著 第138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
【8】《传媒批判力》 吴飞 主编 第12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9】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第139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0】《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 汪凯 著 第6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第126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版
【12】马国强《“正面炒作”亦生辉》 第16页 《新闻爱好者》 2003年第4期
第二篇:媒体关于弱势群体报道分析思考
媒体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
1.关于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社会学认为弱势群体指的是“一般性社会状况下产生的,因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而绝对贫困或物质匮乏、易受伤害和攻击的特定群体”或“社会经济转型的社会结构分化中产生的,处于系统性和结构性不利状况,受到主流社会排挤的社会群体”。全
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全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城市里,进城务工的农民和下岗失业工人是弱势群体;在股市中,中小投资者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按笔者个人的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是: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效率、高速度和高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特别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在具体的媒体报道中,女性和进城农民工在现代媒体中的形象相当堪忧,是正义缺失比较严重的地带,是传媒报道中的弱势群体,本文侧重通过分析对农民工的报道,从中窥见一些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特点。
2.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现状
一方面是农民工话语权的缺失。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喉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掌握了强大的话语权,但是不管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那些掌握了媒体的组织或者团体才有话语权,才能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所代表群体的利益和期望。打开报纸,版面上有很多关于高官、富豪、美女的新闻,要不就是杀人放火之类的社会新闻,表现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报道少之又少,可以说农民工的话语权正逐渐走向边缘,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缺少经济、知识的支撑,很难利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呼声。另一方面是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模式化。基于历史的原因,农民在农村的一些正常生活方式转移到城市中,就成了不好的习惯,再加上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自我对他者的恐惧”,在城市中普遍产生了对农民工污名化的现象,农民工被贴上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不文明等标签,似乎这些已经成了农民工的代名词。像《农民工王斌余讨薪未果杀4人》、《七名民工爬塔吊为讨薪?》等等负面新闻屡屡登上媒体的显著位置,也就是预料中的事了。
何谓媒体报道的人文视角
以人文视角做新闻,就是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格美、人性美,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观念,为营造和谐舆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人文视角就是对弱势人群和普通人、小人物生活的关注,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平民视角和人情味。
用人文视角报道弱势群体,是彰显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共有2亿多农民工个体,但不是所有的农民工素质都很差,都表现出低俗的行为;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遵纪守法,有尊严、懂礼貌的公民。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深入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反映他们的心声,把话语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媒体在实际的新闻实践中,如何以人文视角关注弱势群体,坚持以人为本来思考问题?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是为了让弱势群体变得更强,而非让他们变得更弱。具体来说,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报道:
1.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政策、科技信息援助
我国广大社会弱者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无法及时获取有关切身利益的市场供求信息、科学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及致富信息等。因此,大众传媒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展开援助的过程中更要强调信息的支持。新闻从业者应以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关注弱势群体的状况,包括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机会;播报农业信息、为其科学生产提供依据;报道先进经验,激励其脱贫致富;加大宣传,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弱势群体。
2.从人格、尊严、身份认同上关注弱势群体
媒体关注弱势群体不仅要从生理、安全上着手,也要从人格尊严和自我实现上给予认同和肯定,这是以社会公正作为价值原则,深层次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根本保证。媒体应该做尊重弱势群体的典范,使他们在困境之中得到社会的尊重,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够体现媒体的公正权威,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和公众凝聚力。
第三篇:论媒体软实力
论媒体软实力
蔡尚伟 王命洪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亦译作“软力量”、“软权力”,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对)概念后,中国社会有关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软实力”真正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性概念还是在中共十七大上。“软实力”在中国浮出水面的背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中国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虽是文化资源大国,文化产业却不发达。面对国际文化竞争的现实情况,具有国际竞争意味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进入了中共十七大报告。自此,“软实力”成为从官方到民间,从政治、文化到经济等各个领域中国人的共同话题。
实际上,“软实力”是有不同层次的,除了国家软实力,还有区域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企业软实力、媒体软实力等多种表现形态。这里提到的“媒体软实力”,意指“媒体的软实力”,区别于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细的“媒体作为软实力要素”的意义。后者是在“文化软实力”的框架内将媒体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与实现手段,前者将焦点集中在媒体本身,关注媒体自身的问题,包括与媒体竞争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柔性要素,如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等等媒体的内在属性。
一、“媒体软实力”凸显媒体竞争的新阶段、新命题
媒体软实力问题从来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媒体发展的初期阶段,硬实力的发展和竞争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生死存亡。硬实力竞争发展到极致就是“唯收视率论”,这和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的GDP中心主义有颇为相似之处。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定阶段内的收视率中心主义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促进媒体硬实力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硬实力建设周期的完成,媒体发展和竞争进入到了新的阶段,这时候一部分媒体已经摆脱了在低端竞争、刚性竞争的胶着状态。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收益,各个媒体在增强自身竞争力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通过资金投入、设备更新、人员培训、栏目策划与改版等一系列尝试之后,媒体内部资源得到有效清理,媒体风格、媒体市场相对成熟,媒体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由此,媒体之间的竞争重点开始转向媒体软实力的竞争。
从媒体竞争的底线来看,中西方媒体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一般媒体从原则上说是没有生存危险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长期在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保障。虽然这种依附关系导致媒体资源出现强制性行政分割,导致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利于市场化整合,但对单个媒体来说,并不存在因市场竞争而真正死亡的危险,在最困难的时候总会出现上帝之手来拯救。因此,在生存无忧的情况下,媒体更要着眼于自身发展的长远问题、战略问题。另一方面,潜在的竞争是永远存在的。对于一些主要媒体来说,不管是经济实力已经比较强大的媒体,还是在硬实力不太可能在短时期得到较大程度提升的媒体,在竞争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如何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应该是这些媒体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媒体的竞争力,既要坚持硬实力要硬,又要加强媒体软实力建设,做到软硬兼施。
二、媒体软实力的具体含义和内容
根据约瑟夫•奈的论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对一种吸引力。他在对软实力的阐释中指出,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而且这种影响不是强迫的,是通过无形的渗透达到的。软实力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要软实力的作用对象自愿做软实力拥有者想要其做的事情。奈给软实力下的定义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的能力。”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与此相似,媒体竞争中也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部分。媒体硬实力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在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软实力则往往表现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力量。硬实力是刚性的,软实力是柔性的。硬实力是阶段性的,现时性的,可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和发挥作用。比如媒体资金短缺,濒临倒闭,而一旦注入资金之后,则可以很快起死回生。软实力是战略性的、长期性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硬实力的评估比较容易,评估指标基本上可以测量和计算;对软实力的评估比较困难,评估指标难以量化。
作为构成传媒实力的两个方面,“硬实力”与“软实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想实现“软实力”,必须先要建设“硬实力”,先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但是光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媒体要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扩大影响,最终依靠的还是“软实力”。媒体软实力一旦确立,并被人们感知之后,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够通过其价值取向和在受众中的威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并且不会轻易被其他媒体复制和取代,对媒体发展具有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
三、媒体软实力的表现向度
媒体软实力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为媒体自身文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软实力与此前提倡的媒体文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同位关系,只是媒体软实力概念的外延更宽泛一些,更具有媒体竞争的针对性意义,更强调媒体关系中的文化较量,是对媒体内在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与社会效果的强调。在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特别是针对当前媒体软实力建设的现实状况,我们主要从媒体文化、媒体精神和媒体责任三个向度展开论述。
1.媒体文化
媒体文化的概念在过去也时有表达,比如媒体的CIS系统等。在很大程度上,媒体提出这些概念主要是出于赶时髦的需要,尽管他们也编制了书面的媒体文化,并提炼出了整齐乃至华丽的话语来予以表达。但是,书面的媒体文化与真正落到实处的媒体文化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媒体进行自身宣传的广告语和口号,并没有内化成媒体的自觉追求,并非其真实的媒体文化表现。真正的媒体文化是内化的,是通过媒体行为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当然,如果书面的媒体文化与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媒体文化能够保持一致,那最好不过,但现实情况是这二者往往是分裂的。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媒体行业,我们应该实施“百年媒体建设”战略,塑造有深厚底蕴、有深刻影响力的媒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媒体的年龄都很短,中国大陆还没有一家媒体有上百年的历史。媒体文化的积累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得到社会认同和自身内化的媒体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许多西方媒体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西方媒体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孕育了自己的媒体文化。在中国要实施“百年媒体建设”,除了通过政府行政手段保证其生存外,更重要的是媒体要有自己的底蕴和内涵,要用自身媒体文化作为其长远、持续发展的保证。白芳芹说,一个媒体最重要的东西是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媒体文化体现的就是媒体的追求、媒体的价值观。相对来说,制度可以变,版式可以变,媒体人更是流水的兵,但是媒体文化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在建设百年媒体的战略中,更应该将媒体文化提到百年大计的高度上来。
从本质上说,优秀的媒体文化可以激发媒体内部人员的热情和干劲,规范他们的行为,而且这种规范是他们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外在要求。同时优秀的媒体文化对外还可以塑造媒体的良好形象。
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媒体文化表现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比如凤凰卫视全球首位三进阿富汗进行战地、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被誉为“战地玫瑰”的闾丘露薇,距别斯
兰人质现场仅30米作现场报道的卢宇光,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凤凰中文台副台长、著名航拍摄影家赵群力更是在拍摄《寻找远去的家园》时将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媒体文化在节目上则体现为媒体立场、传播理念等。比如凤凰卫视,有一个新闻理念叫做“以善意揭示真相”,他们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总是坚持善意、稳妥、中立和建设性的立场。像《冷暖人生》、《社会能见度》等节目,就是要把所谓的“灰色地带”变成“透明地带”,给每个生命以应有的尊严。通过维护社会正义、社会道德,促进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展示中国以人为本的国际形象。凤凰卫视还特别注重自觉地传播其人文关怀理念,将浓厚的人文色彩融入到节目中去。比如在对美伊战争的直播报道中,独创的情绪段落都是对和平、反战愿望的真情流露,不断地展示其厚重的人文关怀,甚至每一次主持人与前方记者的连线都会有细心的叮嘱,片言只语间让受众直接感知到了凤凰卫视的媒介文化。
建设媒体文化,在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媒体自觉,媒体要对自身位置、使命、任务等进行系统、理性地思考,要进行真实的思考。现在虽然很多媒体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应景性的,程序性的,并没有从媒体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担负的历史使命出发,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是要加强研发能力。在对媒体进行定位和媒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媒体采用自我认同的方式。除了自身看自身外,媒体还应该通过外界对自身的评价来获得对自身的认识。山外看山,更容易看到整体和全貌。
第三,精心培养传媒领袖和传媒精英。对任何一个传媒机构来说,领袖风范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传媒文化,特别是传媒的精神领袖,要富有战略眼光和进取精神。这些传媒领袖和传媒精英会在无形之中铸造媒体文化。
第四,要加强媒体内部文化精神的梳理和塑造,并形成制度。媒体文化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
2、媒体精神
媒体精神即一个媒体表现出来的追求,就媒体行为来讲,集中体现在作为个体的媒体人和作为整体的实体对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在构建媒体软实力的过程中,媒体既要依据自身资源,又不能局限于自身资源,而是要充分利用资源,不断超越自我,它是媒体主观能动性的文化表现。这种超越精神,会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同和尊敬,从而建立起媒体的吸引力。
以湖南卫视为例,湖南是一个经济不怎么发达,文化也不怎么发达的内陆省份,但湖南卫视敢为天下先,勇于超越资源限制的精神,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观和追求。今天的湖南卫视,它的硬实力不是全国第一,但软实力在省级台中绝对是全国第一。湖南卫视在发展过程中,以放眼全国的眼光给自己定位,“锁定年轻,锁定娱乐,锁定中国”,要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快乐中国”已成为其醒目的标签。这份追求精神,让人尊敬。在观众心目中,湖南卫视就是中国省级卫视的第一把交椅。这是不以不喜欢湖南卫视的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将湖南卫视与上海卫视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上海卫视具有典型的传媒口岸优势,经济发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观众的消费能力强,并具有长期的历史、地理优势,但是上海卫视的业绩并不突出,尤其是东方卫视以前的上海卫视,基本无所作为。即使东方卫视出来后,其影响力也不能压倒湖南卫视。个中原因,细细体味各自的定位、追求,差异立现。
另一个例子是贵州卫视。和湖南卫视类似,贵州卫视也是典型的传媒口岸不好,偏处西部,经济不发达,本省人口3800万,而且收视人群的消费购买能力有限。但贵州卫视是有精神的。毛主席说“人是要有精神的”,媒体也是要有精神的。贵州电视台从李新民到白芳芹,全身心投入改变自身媒体环境的不懈努力,使贵州卫视这个欠发达地区的欠发达电视媒体实现了一种超常规的发展,取得的成绩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2002年,贵州卫视立足贵州,面
向全国,提出了“西部黄金卫视”战略,成为省级电视区域化发展的探路者,这也是贵州卫视跨区域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台长李新民作为“西部电视的开拓者”被评为2003年首届“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李新民的继任者白芳芹继续跨区域合作之路,2007年9月与甘肃卫视合作,突破行政区域首度结成产业联盟,它的信号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际的经济意义。贵州台通过多年的锻造,在区域整合中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区域电视整合发展的先行者。坐守黔中,志在全国!这种气魄,这种勇气,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白芳芹也因此成为“2007十大广电传媒领军人物”。2007年5月16日,曾作为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嘉宾主持的身份出现在《论道》节目中,这是国内第一档省部级领导作为嘉宾主持长期坐镇演播室、邀请各行业重量级嘉宾进行尖峰对话的节目。节目形式虽有跟风之嫌,比如,学习以大众文化载体传播精英文化的《百家讲谈》,但是其思路是值得很多省级媒体学习的。《论道》的高明在于对资源的充分挖掘。龙永图本为湖南人,但作为贵州省属最高学府贵州大学最有影响的校友之一,也属于正宗的贵州元素。从《论道》节目也可以看出贵州卫视运用大贵州概念整合资源,将贵州元素用到了极点。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要想超越自己,增强媒体影响力,占据竞争优势,对媒体来说都是可能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掘自己的资源,突破资源的限制。特别是那些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大省的省级媒体,他们已经在硬实力上占得先机,只要拿出媒体的亮剑精神,敢作敢为,勇于进取,就一定能够打造出自己的软实力。
这些传媒口岸较差、媒体硬实力并不占优的媒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很高的传媒效率。这同时提醒我们,在评价媒体成败的时候,更多的要看传媒精度、传媒效率,这也是媒体软实力的构成部分。在硬实力评价中,我们更多的是从总量角度进行评价,资金总量、技术能力、收入等方面进行评价。但在软实力评价中,则应该以资源与业绩比、投入与业绩比、产出的人均比率等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结果更科学,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3.媒体责任
媒体责任本身也是软实力的一个维度。媒体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以远大目标引导自己,以较高的品位要求自己。中国媒体要具有自觉的责任意识,要认识到媒体首先是获得了社会资源的国家化让渡,认识到自己获取媒体资源是具有垄断性的。在中国,由于国家需要、政府需要,媒体具有很多特权,获得了很多社会资源。从这个角度说,媒体首先是社会资源的受益者,因此要对社会负有责任,这是不可推卸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媒体和西方媒体不一样的地方,西方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可能会少一些,那主要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垄断性社会资源有限。但西方社会也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责任通过媒体功能得以实现。从媒体功能或媒体重要性上来看,媒体不仅需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更要当好“喉舌”,要服务于、服从于当地中心工作,这是大家都明了的。同时,在区域竞争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还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形象,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的“脸面”。媒体的“脸面”功能发挥得越好,媒体在区域内部各部门重要性的竞争中也越有利。就一个区域内部而言,其竞争对手是本地区的其他社会单位,在这个时候,媒体软实力就显得尤为突出,就硬实力来说,媒体行业比之于其他行业,恐怕很难占据优势。拿媒体与电信而言,如果单纯从硬指标来看,从利税贡献,就业贡献等方面来看,一般来说,媒体都比不过电信,但媒体对区域的贡献,除了利税,更重要的是其“喉舌”与“脸面”功能,展现的是一个地方的形象,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不管是出于媒体自身利益还是区域发展的需要,媒体应该在更大范围内承担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
“喉舌”功能:代表党和政府发表意见,但有被动作喉舌与有创造性的主动作喉舌的区别。在构建媒体软实力的过程中,媒体应在地方党政的思想指导下主动发挥喉舌功能,有突破,有创新。
“脸面”功能:对于媒体所在的城市和地区来说,媒体代表并可以通过媒体塑造一个地方的形象和脸面。通过媒体产品进行形象塑造,既是塑造媒体自身形象,也是塑造区域形象。地方形象是人们对某地区可感知特征的主观看法和印象,是通过媒体对该地区的传播实现的。比如重庆市在直辖后,能较快地树立起充满活力的“新重庆”的形象,和重庆电视台的迅速崛起关系密切。在短短的时间内,重庆电视台就从一个地级水平的电视台跃升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电视台,很多人对“直辖市重庆”的认识直接来源于重庆电视台一些耳熟能详的节目,重庆电视台由此成为重庆的“文化脸面”。
“智囊”功能:媒体在未来的作用,要成为区域发展的智囊聚合平台,集全区域之力出谋划策,推动整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
“牵手”功能: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媒体在社会上广泛地牵线搭桥,推波助澜,通过创意促使分散的社会资源整合,产生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来,媒体既能在各种媒体活动中增加自己的刚性收入,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媒体的影响力、社会责任与追求。不可否认,从某种程度上说,特别是在一定的期限内,“责任”可能会成为媒体的经营发展负担。因此媒体责任有效的实现方式,就是把“媒体责任”的实现变成“媒体软实力”的实现,把媒体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媒体的自身追求统一起来,将媒体回报社会与自身长远发展统一起来。
四、结束语
媒体格局相对稳定、媒体竞争进入到新的更高的阶段后,提升媒体软实力必然成为媒体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这对一些还未完全摆脱经营困境的媒体来说显得奢侈了些,超前了些。但我们应该看到,媒体软实力并不是要等到硬实力非常坚实以后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事实上,不注重软实力建设的媒体,恐怕很难真正建立起强大的硬实力。软实力的竞争,是媒体硬实力竞争的基础,提升软实力,正是提升硬实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已经取得竞争优势的媒体来说,从从容容系统打造软实力,更是保持、巩固硬实力的有效手段,是保证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于任何媒体来说,都需要“软”“硬”协调,均衡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媒体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媒体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著,吴晓晖、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湘菂,解析凤凰卫视的成功之道,传媒观察,2007.4。
[3]丁柏铨、王涛,论媒体“软实力”——以另一种视角考察媒体竞争力,新闻传播,2006.12。
[4]胡颖,由凤凰卫视谈传媒核心竞争力,新闻传播,2006.12。
[5]刘长乐,2008:中国媒体的视力、实力与压力,传媒,2008.2。
[6]谭平剑、朱秋生,资源整合与资源独享——解读湖南卫视“快乐中国”品牌的开发,新闻爱好者,2007.12。
[7]周妍,电视传媒经营的文化本质管理理念——来自凤凰卫视现象和贵州卫视现象的启示,商场现代化,2006.3。
[8]王晓晖,软实力时代的媒体责任,中国记者,2008.1。
第四篇:新媒体传播中话语权的分配
新媒体传播中话语权的分配
——以新浪微博草根话语内容与话语权的分配为例
微博的兴起与发展成为新媒体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微博成为近几年来网络世界最炙手可热的一个词汇。微博问政、微博打假、微博直播等微博功能与价值的实现,使得人们对微博的依赖性和信任度越来越高。对于微博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微博传播的广泛性以及微博用户的差异性导致微博中形成不同的话语类型,每一种话语类型都试图在微博中获取更大的话语空间,以实现其话语权。在实际的微博传播现状中,话语权的流向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话语类型与话语权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关系。
一、微博话语与现实话语之间的联系
微博话语与现实话语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微博话语是对现实话语的再现。其实微博话语与现实话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话语使用环境与话语方式并不能改变的实质,微博话语本身就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一方面微博话语讨论的主题一般是现实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另一方面微博话语主体也会将现实中的话语态度延伸到微博中,因此可以说,微博话语是对现实话语的再现。
社会群体明确地分为两个阶层:“一是低级层,或称下层,指普通民众;而是高级阶层,或称上层,指社会精英。”[1]在微博社区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等级分层,一方面微博精英是社会精英身份在网络世界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并没有很高知名度,但是在网络社区中却很活跃,拥有较多的粉丝,这类人也可视为微博精英。但在微博中,不便于使用社会中对于精英的判断标准来划分微博中的精英,在微博中可以用“是否加V”和所拥有的粉丝量这两个维度来判断是否是精英。加V是新浪微博特有的设置,V是一种身份符号的象征,是微博对个人身份的一种认可,所谓V是VIP(very important people)的简称。从这个特殊的符号便可以看出人们对身份认同的渴望,因此,在微博中,加V的用户便潜在地拥有更高的辨识度和知名度。
第二个维度是拥有粉丝的数量,“粉丝数量代表着用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的粉丝数越多,说明用户的知名度越高,其话语的传播率越广,影响力也就越大越大。那么,到底如何以这两个维度来界定微博中的精英呢?为了明确划分标准,将微博中的精英作如下划分:加V,拥有粉丝数量不低于1000的微博用户。”[2]
[1]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孙卫华.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基于此,这些用户在微博中所发表的内容就是精英话语。以此为界,其他用户便可视为草根用户,他们在微博中所发表的内容就是草根话语。当然这样的划分具有“一刀切”的嫌疑,但由于微博使用者的复杂性,这样的划分有助于研究的进行。
(一)精英话语权
通过对大量的相关资料搜集,总结出精英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以原创性的话语为主。精英话语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的原创性,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与主见。精英们对自己有很好的认知,并且认为自己在粉丝心目中有一定的分量,若要维持并且增加自己的人气,就要形成自己的话语风格,一味地去转载他人的微博会显得自己没有独特的见解,因而只有原创才能凸显其精神风貌,才能赢得粉丝的认同与追捧。
第二、注重对社会公共事件的评论。精英要凸显其独特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精英必须表现出他的正义感和他的社会公德心,对公共事件的关心以及对公众、民生的关心,才符合他们在粉丝心中正义、高大的形象。因此,他们必须表现出对公共事件的关心,并且发表自己独到的评论或见解。
第三、转发权威媒体发布的重要信息类微博。精英人士拥有的信息渠道较广,因此,可能会更早地接触到重要信息,这时,他们也乐于转发权威媒体发布的重要信息类微博,以向他们的粉丝显示自己信息敏锐、信息灵通。
(二)草根话语权
草根是与精英、主流对立的一个词汇,它直译于英文“grassroots”。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将草根一词解释为①群众的,基层的;②乡村地区的;③基础的,根本的。百度文库中对草根的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另一种含义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依据这两层含义,笔者认为,在微博话语空间中,草根话语是与精英话语相对应的话语内容,即微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所发布的信息内容。”[3]
草根微博的一大特点是以转发微博为主,一般情况下是转发一些名人微博,或者是一些富有哲理,搞笑或者服务类微博,并且在转发的同时也很少发表评论。另外,草根话语以发表自己日常生活细节的微博为主。由于社会背景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草根用户一般喜欢发表一些自己日常生活细节的微博,如发表自己参加某一活动的照片或感受,或者发表自己的一些生活照片。
二、草根话语语境与话语权力
[3]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1.(一)草根话语语境
草根话语语境是指草根阶层的话语生成和使用环境,草根阶层话语权的缺失与这种语言环境有密切关系。草根话语语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草根用户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草根人数众多,无论是在现实环境中,还是在微博空间中,草根都占据着绝对的比重。这与权力支配的少数人原则有关,权力只能支配在少数人的手里,由少数人来控制多数人,这样便于社会管理。否则权力过于分散,就会导致社会管理的混乱与无序。这样,占据社会人口多数的草根阶层只能甘于被统治与被管理的命运,因为他们没有权力,并且争取权力的过程又十分的艰难和危险,因而他们只能保持沉默。在中国古代,被统治阶级在反抗统治阶级以期争取权力的过程中,总会遭到血腥的镇压,权力过渡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很多的流血事件。因此作为无权无势的普通底层民众只能选择沉默。其次,文化传统中底层的自卑倾向。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种崇尚权力、崇尚权威的倾向。因为权力和权威代表着一种支配和力量,代表着占有和控制。权威者想一直保持着权威的地位并向往更高的权威,而无权者则会想方设法获得权力和权威,如若不能,就会对权力和权威保持一种仰望和崇拜的姿态。他们不愿正视自己底层和草根的身份,如同《阿Q正传》里的阿Q,骨子里有一种自卑的倾向。”[4]
(二)草根话语语境与话语权力的关系
草根话语语境的上两种状况导致了草根话语权的丧失。首先,草根群体拥有长期被代表与被说话的社会话语习惯。和文化传统里的自卑倾向有关,社会底层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的机会很少,他们总是被代表与被说话。这一方面与社会现实有关,底层的草根阶级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让他们每个人都出面发表意见不具有现实性,因而也只能通过选出代表的方式来代替他们发言,至于代表的言论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反映民意则是另一回事。但从本质上而言,这种被代表与被说话的社会话语习惯使得草根阶层的话语实践很少,话语权力的实现途径也相对变少。另一方面,这种被代表与被说话的社会话语习惯与草根自身的状况有关。权力意味着'对资源的占有,没有权力就意味着没有资源,教育资源也是其中的一种。从古至今,社会底层所占有的教育资源都是十分匮乏的,因此他们常常显得“缺乏教育”、有文化”,也“不适合”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其次,阶层分化过程中草根话语权语境尚未形成。虽然一直存在为草根阶层呐喊和言说的声音,但真正意义上的草根话语权语境并未形成,草根阶层一直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他们言语稀薄,充奋但无力。
草根话语主体作为发表话语的主体,规定和主导着话语的内容和主题。他们的身份地位
[4]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0(3).更对话语的传播率和影响力起关键作用。
三、草根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力
(一)、草根话语主体的特点
草根话语主体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匿名性。匿名性是草根话语主体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他们被抹去姓名,丧失个性,以群体的名义行动。在现实生活中,草根大众既是被动的又是盲目的,他们听从指挥,匿名行动。在微博的话语空间中,草根用户的匿名性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他们乐于借助网络这一虚拟空间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里既是他们浮夸与虚荣的场所,也是他们本真与正义的圣地。他们可以通过浮夸的言语来标榜自己,也可以通过真实的话语来表现自己。其次,匿名可以摆脱责任,可以摆脱由话语引起的种种失范与不当行为。
第二、在社会分层中以底层阶级为主。社会学者陆学艺把社会资源分为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三类。以此为依据,将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分为5个等级10个阶层。5个等级指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依据这样的分类来对应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我们可以看到,精英阶层一般是指社会中的上层和中上层,即那些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等,而社会中的草根阶层则是指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群体,即那些商业服务人员及工人、农民、失业、无业者。
对应到微博空间中,虽然对于微博的使用行为不自觉地已经屏蔽掉了一些社会底层群体,但是微博中草根还是以社会分层中的中低层为主。
第三、草根之间的易断裂关系。草根话语权是通过集群效应形成的,并且要借助一定的平台与外力,如果这种集群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的话,那么,它会被更为密集的网络信息或其他网络诉求所淹没。但在微博中,草根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弱纽带关系。草根用户关注的人很多,但拥有的粉丝却很少,据统计,在新浪微博中,用户数量在100人以下的占87.1%,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草根用户所拥有的粉丝量都不超过100人,他们的话语根本就得不到有效和广泛传播。
第四、草根群体的沉默特质。中国的草根群体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缺乏“踊跃发[5]高慧.“微博”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0
(24).第五、言,积极表态”的传统和语境。因而沉默是他们的一种特质,他们严格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金科玉律,将沉默进行到底。这种沉默并不是说他们不说话、不发言,而是指他们在公共场合,在权威面前,缺乏“言语”的勇气与能力。久而久之,这种沉默演变为一种标签与符号,时刻昭示着草根群体沉默寡言的特质。在微博的话语空间中,草根阶层是猫噪的,但同时又是沉默的。他们喜欢自说自话,喜欢发出一些声音来响应自己微弱的存在感,但他们的这些声音缺乏意义生成的途径,因而等同于沉默。
(二)、草根话语主体与话语权的关系
“话语主体是话语内容的主体,同时也是话语权力的主体,它不仅能影响内容的特征,更能影响权力的走向。微博中的草根阶层缺乏话语权与他们本身的一些特质密切相关。首先,匿名传播的困境。网络的虚拟环境给人造成的最大接受障碍即是它的失真和非现实性,这主要是由网络匿名传播所带来的影响。”[5]的确,匿名性规避了网络话语传播中的责任,使得一部分人利用网络发出一些虚假或失真的言语。这就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网络上的东西都是不可信的!因为它没有确切的信息来源,给谣言和慌言提供了温润的土壤。而在微博的话语空间中,匿名性是草根阶层最大的特征,他们的话语也最容易被误解、被屏蔽、被批判。其次,底层话语容易被淹没。所谓“人微言轻”,这最能概括草根话语被淹没、被忽视的原因。草根话语主体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社会中低层群体,他们缺乏保障话语有效性的资源,他们缺乏显赫的身份与地位,因而也得不到相应的权力。
四、草根话语内容与话语权力
语境和主体能够对话语传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产生重要影响,话语内容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才是话语的本体,是话语产生作用的直接要素。(一)、草根话语内容的特点
(1)、以转发为主。观察草根阶层所发布的微博话语内容,可以发现,对他人内容的转发所占的比重最大。他们转发各种名人微博,或者是他们认为比较有意思。微博内容,很少原创具有启发意义的真知灼见。
(2)、话语的主题偏离倾向。在微博话语空间中,个人话语存在着这样的趋势,即倾向于发表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因为这些琐事对他人的生活没有影响,因此得不到广泛传播,也因此而无法拥有话语权。
(3)、话语类型反作用于话语权。微博话语类型反作用于话语权,即有些类型的话语
内容能够帮助话语主体获得话语权,有些类型的话语内容却容易使话语主体失去话语权。在前面的内容中,笔者较多地强调精英阶层拥有话语权,草根阶层在微博空间中没有话语权。但我们又不能忽视这样一些现象,很多草根话语受到了关注,得到了广泛传播,如元芳体的流行、伪警花事件等。这些本属于草根的话语之所以能够在微博中得到关注,原因在于其话语类型的特殊性,如通过出位和新奇的方式博取眼球(当然有些方式产生了比较负面的影响,不值得推广);另一方面,精英阶层在虽然在微博中拥有话语权,但是如果其表述不当,或发布的话语与受众的接受倾向相悼,也有可能失去话语权,这个方面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个别明星删除微博事件。这些虽然是个案和特例,但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话语类型对话语权的反作用。
“所谓话语权,其实就是话语的传播率和影响力。话语的传播率越广,影响力越大,就说明话语权越大。在微博的话语活动中,微博用户所拥有的粉丝数量,数量越多,说明他的话语所能传达的受众面越广。其次,微博用户具体话语被转发和评论的次数,次数越多,说明他的话语的影响力就越大。”[6]
(二)、草根话语内容与话语权力的关系
草根话语内容方面的特点导致了他们无法拥有话语权,主要是因为:
第一,转发内容有较为权威的信息源,只关注信息源即可。转发内容一般都有较为明确的信息源,如果粉丝对信息内容感兴趣,直接关注信息源即可,完全可以忽略掉中间途径的影响和作用,而微博中的草根阶层,一般都只会充当这样的中间阶层,因此他们的作用通常是被忽略不计的。
第二,草根私人生活得不到大众的关注。受众的需求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并非每一种报道或信息都是受众需要和感兴趣的,如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抱怨,闲言碎语等,其他受众一般不会关心,不会感兴趣。而在个人微博中,或曰草根微博中,微博用户发表最多的便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在什么地方吃饭,遇到什么人,对工作或生活的不满及抱怨等等。这些只关乎个人曰常生活琐事的话语对其他人并没有指导性的意义,因此得不到广泛传播。
五、总结草根话语权力的缺失
(一)话语权力与主体身份的正相关性
新浪微博中的实名认证管理制度使得微博主体的身份不再成为秘密,实名认证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拥有多少以上的粉丝量,在某一行业内担任一定的职位,与其他的微博用户有一[6]杨静.从Twitter看微博客的尴尬处境[J].经营管理者,2009(21).定程度上的互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微博便成为了人们权力扩张和增强影响力的阵地。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越显赫的人,在微博中所拥有的话语权力可能就越大。(二)话语权力与话语内容的相关性
“话语内容是话语研究的本质。什么样的内容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并且能获取更大的影响力呢?这是话语研究者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微博的话语内容可以进行以下划分:政治话语、娱乐话语、公共话语、文化话语、个人生活话语、服务话语、广告话语等等。”[7]因此研究每一类话语内容传播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就可以得出它们与话语权力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什么样的话语类型可能拥有话语权力,以及拥有话语权力的主体有没有特定使用的话语类型。在第一个问题上,可以从话语主体的身份和话语本身的内容这两个角度来研究。至于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研究那些转发量高,影响力广的微博,即热门微博的话语主题和话语策略来考察话语权力主体倾向使用的话语类型。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己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微博中的话语类型与话语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话语权决定话语类型;另一方面,话语类型反作用于话语权。“话语类型通过主体、语境、内容等几个方面的要素作用于话语权,主体的影响力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语境作为话语产生的环境,对话语的传播和接受起一定的限制作用;内容最直接体现话语的本质和意图,因而也最容易被受众感知。”[8]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着话语权的流向。因而在进行微博话语传播时,要注意对主体、语境和内容的控制。
[7]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10).[8]曾俊.精英与草根之辩:博客世界中话语权的严重失衡——对新浪博客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0(1).参考文献:
1、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俞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式和社 会性应用W].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1.4、李美霞.话语类型理论的延展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5、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0(3).6、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7、杨静.从Twitter看微博客的尴尬处境[J].经营管理者,2009(21).8、孙卫华.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
9、潘亚楠.微博客Twitter探析[J].东南传播,2009(12)
10、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10).11、曾俊.精英与草根之辩:博客世界中话语权的严重失衡——对新浪博客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0(1).12、彭彭.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个人传播研究[D].暨南大学,2011.13、左晓娜.微博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10).(3).8
第五篇:广东价格话语权
参照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余姚“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纺织品指数”、深圳“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等打造价格品牌的做法,经省政府同意,由物价部门牵头建立广东价格信息发布平台,选择已经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能够代表广东的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通过编制和发布相关商品价格指数、价格数据、价格行情和市场动态等,提升广东价格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该信息发布平台目前正在设计试行阶段。网站将整合优化我省各行业企业发布的价格与市场信息,成为广东价格“风向标”、产业升级“助推器”、生产消费“晴雨表”,为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广东市场贸易动态,预测经济的运行状况,制定相关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企业生产经营投资提供引导;为消费者提供最权威、最全面的价格信息。
网站主要有五大栏目,一是数据中心,包括各类商品的价格指数、价格数据、价格行情和市场动态等。二是分析中心,主要对省内、国内和国际市场、交易和供求等行情动态进行深度分析预测。三是资讯中心,主要提供经贸、金融类政策法规和热点新闻。四是商业中心,提供各大专业市场、品牌企业的供应和求购信息以及商业资讯。五是辅助栏目,包括数据搜索、会员管理等。
相关链接
一、什么是“广东价格”话语权
“广东价格”是指我省范围内的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在竞争中形成的,反映一定时期内某类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趋势,对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同类商品价格产生一定或重大影响的市场成交价格。价格话语权,一般指市场行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对价格形成的参与权、表达权、主动权乃至主导权,是在价格形成中的主动性、关键性、决定性、权威性及影响力的体现。
二、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现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余姚“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纺织品指数”、深圳“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苏州“盛泽丝绸化纤指数”和无锡“不锈钢价格指数”等打造价格品牌的做法。这些专业指数的发布运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引导,避免了无序竞争、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推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省各类专业市场发展较快,全省目前已经拥有各类型市场6000多个,领域涉及钢材、塑料、皮革皮具、布料、装饰材料等原材料和陶瓷、家具、服装、鞋类、眼镜、计算机等成品,其中辐射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大型专业性批发市场超过890家,年交易额2662亿元。其中年成交上亿元的批发市场有316家,成交额达 2304 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9.4%和 10.2%,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也达到 48 家。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大批具有产地优势的专业市场群落和专业镇。
广东专业市场的发展规模及其在国际国内市场中所享有的较强影响力和美好声誉,为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广东的许多大型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在无形之中己经形成的“广东价格”,诸如塑料、陶瓷、服装、木材、家具等行业,其价格在国内外市场中都有重大影响。
2008年,省物价局根据我省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的优势,就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2009年3月,我局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撰写了《关于全面打造广东价格话语权的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汪洋、黄华华、肖志恒、佟星等多位省领导都对此作了重要批示。随即,省物价局着手开展相关调研和前期工作,并制定了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工作方案和工作实施计划。2009年4月,省物价局调研组深入广东塑料交易所、广东鱼珠木材交易市场、佛山顺德乐从钢铁交易市场、广州佳豪国际皮具皮革城等大型专业交易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情况。6月,调研组又赴浙江省余姚市和义乌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余姚“中塑指数”和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及其价格指数编制等各方面的相关情况,获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日前,省物价局《关于整合价格信息资源推动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的意见》,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根据工作计划,各地、各有关部门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三、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的意义
广东是“世界工厂”,又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省区,煤、油、气、工业原材料和粮食等大多依赖外省调入或国外进口;广东还拥有众多的生产加工产业聚集区和专业交易市场。因此各种资源、原材料和产品交易规
模十分庞大。但由于交易优势没有整合,应有的交易地位末能确立起来,目前还仅是一个各种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策划、产品销售的产业链中,我们获得的利益主要来自于生产加工环节,大部分高增值环节的价格话语权为省外和国外所掌握,因而,不仅利益难以保障,还隐伏许多交易的风险。要改变这种地位,把自身的加工制造业优势、产业聚集优势、市场交易规模优势、供求规模和经济规模优势转化为价格话语权优势,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掌握价格话语权。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创新价格服务形式,引导生产和商贸活动、资金流向、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广东竞争力。
1、为广东发展塑造产业集群。当前,我省工农业生产区域性分工越来越明显,提升价格话语权就是要通过为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提供重要原材料采购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主要销区价格指数和生产成本利润率水平指数服务和相关产、销、原材料等价格信息服务,发挥价格指数和相关价格信息“风向标”的作用,促使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生产规模、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2、为广东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战略是推动广东商品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省多数产品的营销都靠企业自身“单打独斗”。提升价格话语权可以运用价格信号,为塑造品牌形象提供支撑,即通过价格授信的方式,对特定商品或生产、经营户授予价格信用标识,以价格信用标识为依托,将其质量指标、服务承诺、企业信用打包宣传,提高品牌含金量和市场信用度,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提高价格话语权。
3、为交易市场提升价格话语权。我省专业交易市场众多,大多集群化经营,但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落后,业态整合程度低。提升价格话语权,就是要引导经营者对市场进行整合,转换经营模式,推动店商联合、商商联合、产销联合,以现代业态和规模实力,形成并发布市场商品价格指数、进货价格指数,辅以价格走势分析和国内外价格比较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提升专业市场价格话语权,节约采购成本,提高商品价格竞争力,树立广东价格的影响力。
四、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的内容和形式
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就是要建立重点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的价格信息发布平台,推动编制和发布相关价格指数,提升我省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在价格形成中的主动性和权威性,形成能及时准确反映一定时期内某类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趋势,并对国内市场及国际同类商品价格变动产生影响和广东价格,逐步扩大广东价格的国内外影响力。
提升广东价格话语权,以“整合提升、权威发布,加强引导、服务市场,政府引导、联合共建”为原则,坚持在政府引导下,企业参与,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配合,并充分调动地方、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广东价格发布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信息发布平台
以广东价格信息网为基础,整合资源,建立广东价格信息发布平台,联合国家、省和相关市政府网站,以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南方网和知名商业网络等媒体共同参与,实现广东价格信息及时、权威发布。
(二)确定信息发布种类
构成广东价格信息和价格指数的,必须是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有较强价格竞争力和一定影响力的广东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类商品价格指数、价格数据、价格行情、市场动态。
近期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作为广东价格指数等信息试点发布企业,同时,抓紧开展其他纳入广东价格发布平台的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的选定工作,并指导有关专业市场或企业做好价格信息采集和编制,争取尽快试行发布运作。
(三)信息的采集、汇总、编制和传输
按照代表性、时效性及真实准确的要求,制订统一的价格信息采集、汇总和指数编制的技术规范,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可信度和有效性分析。被选定为信息采集点的企业,应在指定时间内向广东价格信息发布平台报送指定信息。
(四)进行市场分析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业内人士根据价格变化走势、交易数量、市场动态、生产流通和行业景气度等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价格指数和市场价格交易信息及未来市场供需变化,对市场价格走势进行科学预测,提出分析结论和建议,必要时提供市场价格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