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安魂曲 听后感[五篇]

时间:2019-05-14 19:3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莫扎特安魂曲 听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莫扎特安魂曲 听后感》。

第一篇:莫扎特安魂曲 听后感

莫扎特安魂曲 听后感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但是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这果然成了他为自己作的安魂曲。他死在35岁那年,生前的天才声誉和奢华生活都没有了,音乐大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只有他的音乐,没有一丝伤感,充满阳光、欢乐。

莫扎特,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在面应死亡的时候他有着怎样的心情,由于对这个传奇人物的崇敬与对其英年早逝的遗憾之情。促使我去发掘与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而《安魂曲》这一部最后的作品是最能够解答我所有问题的。

《安魂曲》开始使用低沉而缓慢的吹奏,伴随着阵阵平静和谐乐,把人们代进了庄严肃穆的教堂中,静静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安魂弥撒”。当引曲过后,低沉浑厚的)男中音,把人们的心,灵魂,感情,代入一片宁静,严肃。伴随着接之而来的,源源不绝的,唱诗班多次重复的合唱,另人如身临其境,共祝祷词。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

《震怒之日》从头至尾保持了快板的速度,须知莫扎特是以何等恐惧与怅惘的心情来谱写这段他害怕的音乐的,在作曲家眼中最后审判之日就是灰飞烟灭的人生终点。《号角声起》给人以一线希望。而《落泪之日》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渐强的音量表现永恒安息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这段音乐中莫扎特永远停下了他的笔,这段《落泪之日》才是莫扎特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黑暗笼罩了整部《安魂曲》,一句渐强的“阿门”似乎预示着众神对这个净化过的灵魂的认可与接纳。整段曲子沉浸在一种压抑而收敛的哀痛情绪中,其间不断的对死亡的反思之感更增加了曲段的深度。

听完莫扎特的《安眠曲》,让我觉得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会跟随着作品在这个世间永远长存,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你仿佛曾与他相识,听着他在你面前述说他的故事,和他在死亡面前有着怎样的感受。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他心存不甘。“死与自然不胜惊惧”表现了他永恒安息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即使现在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仍应向这个伟大的音乐家致敬,他所留给我们的音乐不知在深夜洗涤和慰藉着多少人的心灵。音乐的力量总是巨大的,像一个朋友,倾听着彼此的故事,搀扶着彼此走出一次又一次的困境。谢谢音乐所带来的一切!

第二篇:《洛杉矶安魂曲》读后感

难得看到一部侦探小说成为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著中的一员,甚至福尔摩斯都没有上榜。当自己看完这部《洛杉矶安魂曲》之后,才深深体会这本书与福尔摩斯那么多案件的不同,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侦破一个大案,找到一个连环杀手,更是在走一段人生历程,每个人的生活都因为案件的进展而改变,而精神层面,思想的改变更是巨大的。

悬念并不是很复杂的一个故事,一位老人的女儿被杀,两名侦探和警方介入调查,结果发现被害者只不过是连环杀手的第五个目标,侦探和警方在杀手的身份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结果侦探派克被冤枉入狱,另一名侦探柯尔在警探多兰的帮助下继续调查最终发现了杀手的真面目,洗刷了派克的清白,同时找到了多年前一件凶杀案的真相。用这么简单的语言概括一看确实不算多么复杂,作者在书中主要渲染了派克这个人物,这在代译者序里面做了详细的说明。不觉想起电影《王牌对王牌》,片中的谈判专家也是被冤枉,但最终还是邪不胜正,真正的罪犯居然就藏在警局的眼皮底下,这与本书中的罪犯和侦探极其相似,书中和电影中两个被冤枉的人宁愿做出疯狂的举动(一个是劫持人质,一个是越狱)都不愿屈打成招,正是这种反抗精神和誓死查明真相的决心让他们获得了本该拥有的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典型显得很常见,冤枉一个人显得太寻常,与美国宣扬的那种追求自由人性的国家不同,中国人往往会选择默认,承受自己莫须有的林林种种。有时一件小事,本不是你做的,但有人认为是你所为,你拿不出证据,只好大声辩解,但这样别人反而更加认定是你。长年累月下来,我们都认为辩解无用,于是就懒得去辩解,只等某一天事实会站出来,可惜这样往往不能如愿,在忍受了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莫须有后,自己好像都适应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这时事实来了,所有人都只是略略吃惊一下,然后依然像从来不知道事实那样对你,当这成为了一种习惯,无论事实如何,一切就都无法改变了。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发现真相,哪怕做出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把莫须有扼杀在摇篮之中,否则等他长大了,就算拿着事实这把利剑也无法将其打败。

书中除了塑造主要人物派克的高大形象外,对于柯尔和多兰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柯尔的家庭因为这件案件一步步走向低谷,而多兰更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柯尔是相信派克选择了这一切,而多兰是为了重回抢劫凶杀组这个愿望而死,虽然怀着不同的愿望,但信念都是一个:发现真相。尽管凶手隐藏的很深,但在”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和最努力的女警的面前仍然无法遁迹。也许这个故事算不上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正如柯尔最终所说的那样,我可以重新振作起来,填满那一片空白。洛杉矶不是终点,它是起点,我也如此。

终点亦是起点,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话,一段路走完了,该走下一段路了,你可以选择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去开始,一种平静的心态也许是正确的选择。当把每一学期,每一年,每十年当成自己的一段段路时,漫长的岁月就被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段落,本来不该带着回忆上路,但往往做不到,只好把这回忆不断的缩小,放在某个角落之中,偶尔才打开看看,在新的路上,除了性格和生活的积淀以外,一切都该重新来过。在终点处卸下一些包裹,无论里面装着的是闪闪发光的荣耀还是黑色的回忆,自然会有某种神灵帮自己一路收集这些,我们只需要轻装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第三篇:《南京安魂曲》读后感

]读《南京安魂曲》有感

一直在读一些人物传记,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主人公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大外交家周恩来》,我领略了周总理的幽默风趣,卓然的胆识;读《基辛格》,我体会到他的毅然和果断,也被他敏锐的眼光所折服„„但这次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南京安魂曲》,使我对读历史书籍有了强烈的欲望。

我是一次性读完《南京安魂曲》的,只是很难相信这是发生过的事情,没有也不敢细细想象其中的细节。和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相比,我觉得安魂曲更加描写得残酷真实,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大多拿数据说话,倒难引起共鸣了,因为毕竟我们对数据的敏感度并不是很强,缺乏对数据的想象力。所以我还是觉得《南京安魂曲》 更让人感觉到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显得逼真。

看着书中的每一个细节,自己就沉溺在痛苦中,对日本人的仇恨又一次被唤醒,但是作者在写《南京安魂曲》时,他的叙述却是如此的平静,平静得让人很难察觉到叙述的存在,可是却让我一次有一次的感受到日本人的残忍和当时许多中国人的无知。以前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了解到侵华日军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并对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地方进行了焚烧,屠杀了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自己的心里只是产生微微的痛,但这次每一个场景的叙述都能勾起我无限的想象,唤起我对日本人的痛恨。

“我们都站了起来。只见这对日本兵领头的中尉,命令一个新兵拿刺刀去刺张先生。那年轻的士兵有些犹豫,可是中尉高声地再次下了命令。年轻人朝张先生刺了过去,他的棉衣很厚,刺刀没能刺穿„„接着,让我们震惊的是,张先生自己解开了口子,把大衣丢到了地上,身上只剩下一件薄薄的上衣,他就这样面对刺刀„„那中尉再一次冲着年轻士兵高喊一声,那士兵猛地朝张先生冲去,伴随了一声狂叫,他一刀将张先生刺穿„„”读到此处,我的脑海中不断地重复着出现着这样的场面,仿佛是在不断地回放,也许那位年轻的新兵并不想去杀戮张先生,但是他们就是这样一个个被带上了罪恶的道路,开始了他们屠杀之路,是我对他们的痛恨油然而生。看看张先生的行为,也许他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所以直接通过自己结束了生命,这从侧面也凸显了日本人的残酷,他们对中国人的折磨就从未停过,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残忍。

在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总感觉金陵女子学院在南京大屠杀时期是个相当安全的地方,但疑惑的是这样一个有外国人“守护“的地方为什么还会有几十万的大屠杀呢。读到后来,我才意识到:原来日本人也根本没有把美国或是德国人放在眼里,依旧闯入这些难民区夺人。而这些庇护所的外国人,面对日本人也是束手无策的。正因为金陵女子学院和其它学校都并不是完全安全的,所以才让日本人依旧我行我素,肆意践踏,抢走了很多难民,而接下来的当然就是三光政策了,使他们的暴行给我们留下痛苦的记忆。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少数成年男子在这里开始了噩梦般的经历,日军在南京城的强奸杀戮也在这里展开,而中国难民之间的友情和猜忌、互助和冲突也同时展开,这也使得《南京安魂曲》的情节更加真实,更加符合人性的特点。

书中有着惨不忍睹的情景,也有温暖感人的细节:有友爱、信任和正义之举,也有自私、中伤和嫉妒之情„„在巨大的历史悲剧面前,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丑陋都在不断放大,在一个人的身上在不断地放大。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战时金陵学院的临时负责人——明妮 魏特林,她勇敢而又执着地开展自己的工作,竭尽全力与日军抗争,努力保护所有的难民,但却经常遭到中国难民的嫉妒和诽谤。“上帝用他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我们难以理解。”明妮这般说着,却是无法真正说服自己。明妮·魏特林后来因遭受诽谤,黯然回国,最后以被投入精神病院终了一生。魏

特林在南京的作为,已可不用一个基-督徒作要求,而是在凭着良知本能行事。竭尽全力的她尽管有信仰傍身,却因曾身处过巨大的黑暗,而终究无法释怀,并对信仰产生了怀疑。“谁能想到我最终也精神错乱了呢?”“我想知道日本人在南京的所作所为,会有什么报应。” 明妮·魏特林成为这场悲剧里成千上万苦难者中的一名。但在那南京女子金陵学院作临时负责人时,她经常说:“这个国家需要的是基督教。” 并且在金陵女子学院处在罪孽猖狂之时,却依然坚持做礼拜,把基督帝要拯救他的百姓,赦免他们的罪孽,令他们作他的儿女的教义传达给难民,给他们以信念,从而给他们心里注入希望和活力,使他们首先在心理上结束痛苦。虽然曾有一度,当明妮看着日本人不要脸面地横行霸道时,也曾有过对信仰的质疑,只因心中的虔诚,选择相信信仰,遵守教义,尽一切所能,勇敢、执着、竭尽全力地与日军抗争,努力保护所有的难民。可能有人说,是明妮的善良,是明妮的无私把一首凄凉的歌变成了安魂曲。而我觉得,这当中更有一种信仰的力量。对生命的尊重,对信仰的虔诚,使她有信心,更有信念。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应当有信仰,信仰与科学并不冲突,那是个美好的寄托。有时候,信仰,是苦难中给人以力量的依赖,它可以创造奇迹。就如这本书一样,把一首凄凉的歌变成了一首宁静的安魂曲!

第四篇:《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自杀是这部影片的起点,以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的方式回顾了30多年前,他是如何利用种种阴谋杀死了莫扎特。

一个尚在人世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在疯人院里自杀未遂,一位年轻的神父倾听萨列里在32年后第一次在人前讲述他内心的秘密。

萨列里在当时的维也纳也是有名的宫廷御用音乐家,备受国王的宠爱。当时在欧洲已经很出名的莫扎特也来到了维也纳,萨列里从莫扎特那听到了真正的音乐,深受感动,同时也感到威胁。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音乐家很快就受到了国王的赏识,国王让他在宫廷演奏,为乐队指挥。

萨列里非常的记恨,尤其是在他看到莫扎特放荡不羁,极度轻浮的生活态度后,他十分震惊,他觉得上帝十分不公平,把对音乐最大的天分全给了莫扎特,又为何要他同时存在,他觉得,这样存在是上帝对他的讽刺,是对他的嘲笑。于是,他内心丑恶的一面开始萌芽。

他一方面对莫扎特表现出友好和对他音乐的欣赏,另一方在国王和大臣之间挑唆,很快边致使大臣们对莫扎特的苛刻。莫扎特的歌剧在这种情况下被大量的删改,其中多事因为皇室的“禁令”。与此同时,萨列里又在莫扎特的经济上予以破坏,是莫扎特的歌剧只能上映少数的几场便被停止,莫扎特与宫廷的矛盾由此开始加深。

萨列里心爱的女孩被莫扎特占有,加剧了萨列里对莫扎特的报复,他戏弄莫扎特的妻子,收买女佣匿名为莫扎特夫妇服务,暗中想窃取莫扎特新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可以为他所利用的内容。宫廷里的大臣总有理由刁难他,国王总有自己对的理由,莫扎特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他只有据理力争,而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莫扎特父亲的死,让他极度沉痛,他在歌剧中悼念着父亲,但又久久不能从这种悲境中走出,以至使他自己的身体在一天天里萎靡下去。

萨列里再次抓住了时机,他以黑衣蒙面人的形象去了莫扎特的家,这个形象像极了莫扎特的父亲,他给了莫扎特钱,要莫扎特为他写《安魂曲》,并在短期内完成。这一切给了莫扎特强烈的内心煎熬,但是他毅然接下了这

个生意。

莫扎特不停的赶写,他一边为小剧团作曲,一边面对家庭的窘迫,他带对父亲的感情去写《安魂曲》,这一切一切耗尽了他的心力,他那种不可思议的精神健康,他受着病魔侵蚀的身体,在他累倒之后,萨列里假装好心送他回家,使莫扎特对他心存感激,一边却利用小剧团送来的分红钱告诉莫扎特是蒙面人送来的,要求他抓紧时间写曲。

莫扎特写曲,他来记录。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得不被莫扎特的天赋再一次震惊,他感受都啊了他绝无仅有的才华,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是他心生怜惜,他甚至没有让莫扎特休息一分钟,一首非凡的安魂曲,就这样在莫扎特和病魔作斗争的情况下诞生了。

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与他相见。那么瘦弱的身体躺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他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已经不再重要。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籁般的旋律,却始终提醒我们有他这样一位音乐天才,曾经多么真实的存在过。

他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队伍,普通的一个墓,和其他人们一同被埋葬。

他的人生是没有起落的,从音乐神童到天才音乐家,年轻,无礼,而又乐观带有神经质的笑声,这是否是在掩饰他内心极度的不安?

莫扎特具备所有的感情而绝对没有激烈的感情,——除了骄傲;这是一个可怕的例外,但骄傲的确是他天性中极强烈的情绪。

他是快乐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的生活象他的那么艰苦。那是一场无休无歇的,跟贫穷与疾病的斗争。这斗争、到他三十五岁才由死亡加以结束。那他的快乐是从何而来的呢?第一是从他的信仰。他的信仰没有一点儿迷信的成分,而是富于智慧的、坚强的、稳固的,非但没有被怀疑动摇,便是极轻微的怀疑也不曾有过。他的信仰非常恬静,和平,没有狂热的情绪,也没有神秘气息,他只是真诚的相信着。那笑,空灵的只剩孤独,在一般精神骚动的病态的天才,创作可能是受难,他们往往千辛万苦,追求一个不容易抓握的理想,在一般象莫扎特那样精神健全的天才,创作是完美的快乐,那么自然,几乎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对于莫扎特,作曲和演奏,是跟吃、喝、睡

眠,同样不可缺少的机能。那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有这个需要也很幸福,因为这需要时时刻刻都能得到满足。

一个这样的天才,在他的艺术领域内自然无所不能,而且在各个部门中都发展得同样完美。但他特别适宜于写作歌剧。

我们不妨把他主要的特征重述一遍:

他有的是一颗完全健康而平衡的灵魂,一颗平静的、没有热情的风暴、可是非常敏感、非常婉转柔顺的心,受着坚强的意志控制。这样的一个人假如能创造,必然比别人更能用客观的方式表现人生。热情的人精神上有种迫切的要求,无论作什么非把自己整个放进去不可。莫扎特可完全不受这种要求的牵掣。莫扎特纯粹是个音乐家。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学修养的痕迹,更不象贝多芬那样的注意文学,老是自修,而且成绩很好。我们甚至不能说莫扎特主要是个音乐家。因为他只不过是音乐家。——所以对于在歌剧中需要把诗歌与音乐融和为一的难题,他用不到多所踌躇。他用一刀两断的方式解决了,凡是有音乐的地方,决不许有竞争的对象。

可见音乐是人生的绘画,但这人生是经过净化的。反映心灵的歌词,必须对心灵有诱惑的力量,但不能伤害皮肉,“引起耳朵的反感”。音乐表现生命,但是是一种很和谐的表现。这种情形,不但在莫扎特的歌剧是如此,在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虽然他的音乐表面上象是刺激感官的,其实并不然,它是诉之于心灵的。

莫扎特的音乐永远表现某一种感情或是某一种热情。还有一些场合,莫扎特超升到更高的境界,摆脱了那种内心的争执,到达一个崇高与和平的领域,在那儿,人间的情欲和痛苦完全消失了。那时的莫扎特是跟最伟大的心灵并肩的,便是贝多芬在晚年的意境中,也没有比凭了信仰而蜕变的莫扎特达到更清明的高峰。就象死亡给我们留下来的,在发展途程中天折了的莫扎特,对我们成为一个永久的和平恬静的泉源。从法国大革命以来,激情的波涛把所有的艺术都冲刷过了,把音乐的水流给搅混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有时候到莫扎特的清明的天地中去躲一会,的确是很甜美的;他的清明之境,好比一个线条和谐的奥令匹克山峰,在上面可以高瞻远瞩,眺望平原,眺望贝多芬与瓦格纳的英雄与神明在那里厮杀,眺望波涛汹涌的人间的大海。

第五篇:莫扎特演讲稿

莫扎特

自我介绍。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音乐家的是莫扎特。我给我的演讲主题叫做“乐神之子——莫扎特”。

下面我将从一下三部分为大家简单讲解、回顾一下莫扎特的传奇一生。生平简介、音乐作品及其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来说一下莫扎特的生平简介。生于1756、死于1791。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这才多大年纪。35岁,对,这个传奇的音乐家仅仅活了35年。我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太羡慕嫉妒莫扎特的音乐才能了,还是更喜欢去听他的音乐了,就这急急的把他召唤回去了。这个是莫扎特一生35年的时间表。1756年1月27日,0岁,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有六个兄弟姐妹,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他和他的姐姐安。三岁时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四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学习钢琴,五岁时做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曲子,六岁时随父亲学小提琴,第一次巡回演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十六岁结束自己的十年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21岁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海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25岁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26岁(结婚前一个月)《后宫诱逃》演出成功,被推到维也纳生活的最前方,28到31岁,生活在维也纳的老式楼房里,和妻儿度过最美好的时光,创作《费加罗的婚礼》,在这教过贝多芬,35岁痼疾缠身,直至死亡。

在莫扎特这短暂的35年时间里,我觉得他做的最重大两件事情。一是他的十年漫游生活。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在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1763年6月到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二是与主教决裂

毅然辞职。上边说到,莫扎特结束十年漫游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遵照父亲的意愿,在大主教的宫廷乐团里担任首席小提琴手。这期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可他在宫廷乐团里过得并不愉快,他清楚的认识到,在贵族眼里,崇高的音乐不过是他们对权力的奢华粉饰,大主教把他当作一个佣人,那种颐指气使,随意派遣甚至故意欺凌都让他无法忍受。莫扎特是一忍再忍,直到忍唔肯忍无需再忍的时候,1781年6月,二十五岁的莫扎特果敢的做出了一个人生抉择——与大主教公开决裂,这也让他成为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父亲曾经要求他向大主教赔礼道歉,但他坚决拒绝,高尚的心灵使他在权贵面前不再低眉折腰。对于一个天才,或许我们并无法理解他做出这种选择需要付出了多大的勇气,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意味着他将面临不可想象的艰辛、饥饿甚至死亡。而实际上,这些困境他也确实都遇到了。莫扎特的一生中,完全是在音乐创作中度过的,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他还在举世闻名的《安魂曲》,在创作了一半时离开了这个现实的人世。

对于莫扎特的死亡之谜,社会各界曾近展开无数的讨论研究,有认为他是被情杀,被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联合毒死;有人说,是因为他的竞争对手羡慕嫉妒他的音乐才能,被竞争对手所杀;还有人说他是死于疾病,感染风寒、心脏病、疟疾、等等众说纷纭;还有人说,他是因为缺少日照,进而缺少维生素D而死亡的,因为莫扎特生前白天睡觉,晚上创作,确实很少接触太阳光。直至今天他的死亡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第二部分,音乐作品及其风格。(ppt读)可能有人会说,其他著名音乐家一生中也创作几百部作品,但是,现对于莫扎特这短暂的35年来说,不可谓称不上是惊叹的。下面我就列举了一些他比较著名的被后世所流传广泛的音乐曲目。(读ppt)今天,我在后面挑了两个我相对来说比较喜欢的曲子,来与大家分享。《费加罗的婚礼》和《小步夜曲》。其实本来也想说下一《安魂曲》来着,但是仔细一下,于今天的氛围不太符合,就放弃了,大家可以私底下自己好好品味一下。对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可以说成是风格多样的,虽然他的一生时间短,但是所经历的事情可是一点也不少的。莫扎特属于维也纳派古典音乐,与海顿、贝多芬并称维也纳三大巨头,他们是师徒关系。莫扎特早期的生活是在在教堂作曲;所以音乐风格壮丽、豪华、辉煌、有气势。中期:为德国皇室作曲;音乐风格带有浪漫色彩、华丽、高贵、庄严、又活泼、有趣后期:在穷困中作曲;神秘、壮丽

接下来,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小步舞曲》。“小步舞”是一种起源于欧洲民间的三拍子舞蹈,原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小步舞”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小步舞曲》的音乐特点是旋律流畅、优美、华丽,节奏多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也有的作曲家在作品中选用带符点的节奏,使得乐曲更具有推动力,伴奏简单清晰。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

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再多一些了解《小步舞曲》的指示,也可以听赏如贝多芬、巴赫等名家的相同题材作品,横向的了解这一风格的音乐,扩展我们的艺术视野。

接着是《费》。根据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小说改编 莫扎特众多歌剧中最著名的,也是巅峰之作。

此时,已经从大教主的樊笼理解脱出来,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歌剧讲述了一位聪明的理发师费加罗与伯爵府的女仆苏珊娜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与心怀不轨的伯爵展开较量的故事,期间穿插各种生动有趣的人物和故事,最终处于第三阶层的平民终于让荒淫伪善的伯爵当中出丑认输。这部歌剧情节曲折生动,风格明快幽默,喜剧效果突出,是莫扎特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 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阶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三、对后世的影响。(读ppt)爱因斯坦说,人死时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歌德更宣称,莫扎特创造了世界一种极为罕见的音乐光环.这都是极高的评价。“回到莫扎特运动”。。。莫扎特效应。。。

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莫扎特虽然英年早逝,离开了我们两百多年,但是他存世的音乐正如他的精神灵魂一样,陪伴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力去再多听一听,多品一品,要不然就白了人世间一回了!

我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收听!

下载莫扎特安魂曲 听后感[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莫扎特安魂曲 听后感[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扒手莫扎特》

    《扒手莫扎特》观后感《扒手莫扎特》荣获第80届奥斯卡电影最佳真人短片奖,而当我们今日回头再来观赏这部影片的时候,或许和当时导演来拍这部影片时的初衷又有所不同的吧。我觉......

    《梦之安魂曲》观后感(5篇)

    《梦之安魂曲》观后感10:05我看完了这部电影,说实话如果当初我看了简介,我肯定不会下载也不会看的。非要说原因的话,就是太压抑了,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我还记得当初是看到这片被吸......

    渴望春天莫扎特

    作者简介 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即随其父学习钢琴(羽管健琴),5岁开始作曲,6岁起随其......

    读《莫扎特》有感

    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表现让他既羡慕又震惊,心理发生了变态,并且决定出去莫扎特。这部电影是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自杀开始,以他的视角,通过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来回顾......

    《莫扎特传》影评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高一(5)班 李聪聪 音乐课看了《莫扎特传》,不免想起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的书名。4岁时创作了第一首协作曲,7岁时又写出第一首交响乐,12岁创作了第一......

    莫扎特的微笑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11 —20 12 学年第 1 学期)课号: 056R31AGP课程名称: 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改卷教师:学号: 084774407姓名:陈少博得分:《扒手莫扎特》观后感-------莫扎特的微笑当......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开始于奥地利宫廷乐师萨里埃利向神父的忏悔。萨里埃利从偏僻小镇到了维也纳,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当宫廷乐师。他对莫扎特的乐曲非常着迷,但自从发现这位人称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