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国演义》考前复习
编写:杨勤忠
《三国演义》考前复习指导
一、曹操军团的崛起与强盛——
编写:杨勤忠
公斩颜良文丑——刘备写密信——关云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关张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孙策想当大司马——想袭击京城许都——许贡告密——西山狩猎——被毒箭所伤——毒发身亡——孙权继位掌权——顺曹操,绝袁绍——袁绍七十万进攻许昌——曹操七万迎敌——两军相峙官渡——袁绍不听许攸之计——许攸弃袁投曹——曹操听从许攸之计——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袁绍全面溃败——带八百单骑逃回冀州——曹操乘胜追击——仓亭再败袁绍——刘备进攻许都——曹操回师大败刘备——刘备投荆州刘表——驻守新野——袁绍吐血而亡——曹操攻占冀州——用郭嘉遗计平定辽东——统一北方
核心故事:(1)煮酒论英雄(2)吉平下毒(3)白马坡(4)千里走单骑(5)战官渡(6)定四州
(二)简述题1.后人有诗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说的是“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案:刘备参与董承谋诛曹操的计划,担心曹操谋害,每日借种菜来掩饰自己。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在小亭对饮,论天下英雄,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大惊,筷子掉落在地。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4、编写:杨勤忠
老夫在此云云,这一点意味深重,一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向手下将领传达一个信息即这里有可能会有伏兵,因为情况危机如果曹操直接点破会造成士气浮动、人心惶惶;二是为了表示即使这里有伏兵,也在“老夫”的预料之中,大家不要惊惶。
三、编写:杨勤忠
懿也不为所动——诸葛亮积劳成疾,吐血不止——授兵书于姜维——病逝五丈原——姜维遵照诸葛亮遗嘱——以木雕为诸葛亮像坐于车中——吓退司马懿
核心故事:(1)安居平五路(2)诸葛亮渡泸水(3)天水关(4)擒孟达(5)空城计(6)赚曹休(7)姜维献书(8)智取陈仓(9)八阵图(10)诸葛装神(11)五丈原
(二)简述题1.今人常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来比喻人虽死余威犹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典出《三国演义》,请简要叙述这个故事。
答案:司马懿听说蜀军已退,认为诸葛亮死了,便亲自带兵追赶。突然,一辆四轮车从蜀军中杀了出来,车上坐着诸葛亮。司马懿吓坏了,以为中了诸葛亮之计,赶紧回逃。一直逃了五十多里才停下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后来得知,所见仅是木像。
六、司马军团崛起,三国归晋——
第二篇:三国演义复习知识点
《三国演义》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
罗贯中,明朝小说家,生于元末明初(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二、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实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主要人物及性格
1、诸葛亮:
性格: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情节: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赤壁大战
三气周瑜
夺取益州
八阵图困陆逊
七擒孟获
七擒七纵
六出祁
智取三郡
骂死王朗
雪夜破羌兵
空城计
奇袭陈仓
火烧上方谷
2、刘备:
性格:一是亲贤爱士,善待人才;二是生性善良,受民如子;三是待人宽厚,不求全责备。
情节:讨伐黄巾,救董卓被辱,官封平原县;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得诸葛;讨伐黄巾;联马腾等密议除操,事败前,借兵讨贼,得豫州,由称刘豫州;觐见汉帝;得皇叔之名,于是有曹操煮酒论英雄;汉灭曹兴,刘备称帝;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身死白帝城
3、关羽:
性格:义薄云天、武功盖世、蔑视权贵,目中无人、又是不忍欺凌弱小的真英雄。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
情节:温酒斩华雄
挂印封金
千里走单骑
过五关斩六将
华容道释曹
水淹七军
单刀赴会
刮骨疗伤
败走麦城
温酒斩华雄
4、曹操:
性格: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
情节:误杀吕伯奢一家;投奔十八路诸侯;挟天子入许昌,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胜袁绍;赤壁大败,败走华容道;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青梅煮酒论英雄;刺杀董卓;光脚迎许攸
5、周瑜:
性格: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情节:三气周瑜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
四、经典人物描写
1、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张飞)
2、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凃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
3、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曹操)
4、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两阵对圆,只见吕布顶束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吕布)
5、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马超)
6、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
7、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赵云)
五、经典习题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3、《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4、“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5、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答: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6、“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答:《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7、《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答: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8、“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9、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 “刘备三顾茅庐”?
答: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0、《三国演义》中 “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11、《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2、《三国演义》中 “三英战吕布”的 “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 ;张飞。
1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 “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 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14、“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三国演义》:关羽。
15、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这仁。
16、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17、试举出《三国演义》中两例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作战的双方是:
曹操战袁绍,刘备、孙权战曹操。
18、桃园三结义后,刘、关、张既与黄巾军作战的首领分别为“天公将军”张角和“地公将军”张宝。
19、试举出《三国演义》中勇猛无比的人物:张飞、许渚、典韦。20、建安时文坛上的“三曹”分别指:曹操、曹丕、曹植。
21、曹操曰“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这位英雄是:赵云。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
22、“卧龙凤雏”分别是指:诸葛亮和庞统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他们各自有关的情节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庞统巧施连环计。
23、《三国演义》中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来搬运粮食的人是:诸葛亮。他最终牺牲的地点是:五丈原。临终时将自己的用兵秘法都告诉给:姜维。
24、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2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是:失街亭一事。
26、“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中的小霸王是:孙策。“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人是:关羽。
27、死于落凤坡的汉军著名的谋士是:庞统(凤雏)
第三篇:教学策略考前复习
一、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5分)
1、教学中“讨论”就一定会让学生学会交流。(P149)⑥
答:错。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课堂教学中,讨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班讨论。即全班学生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看法,分享经验。另一种是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就问题展开讨论。无论是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义是活跃课堂气氛。(P14)②
答:错。学生是蕴藏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教育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了解学生的性格特质,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教学目标要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水平,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必须制定出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提问”可以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特点的一种方式。(P141)⑥
答: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加血策略。这一教学策略适合任何的教材,任何年龄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性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教学过程。好的提问是高效率的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形成“能力发展观”,有助于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P195)⑦ 答:对。形成“能力发展观”,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信念,促使其产生不断努力的动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形成积极的认识,不把自己的能力视为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抱着自我超越的观点和挑战困难的价值倾向。运用“制止策略”的效果与制止方式的公开程度成正比。(P256)⑨ 答:错。
(一)制止策略
2、制止策略的两个维度运用制止策略涉及两个维度:一是教师的权力范围低、中、高三种强度;二是表达权力有公开和隐蔽的两种方式。
6、适宜的强化特点之一是强化能够增强学习者自信心。(P233)⑧ 答:对。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措施是对学习成绩和努力行为的表扬与奖励。
最需要给予肯定性强化的是接受失败者,因为他们的失助现象的形成本身就是因为缺少对他们的能力和努力的肯定和积极强化。在对他们的强化中应注意:(1)要及时强化;(2)评价标准在性质上保持一致性;(3)小步子强化,不能指望他们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有将重点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才能逐步引导他们进步。
7、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导致的结果是“同化”。(P43)③
答:错。同化(人们运用已有知识,根据自己所拥有和喜爱的方式对外界事物作出解释和构造。)和顺应(在对客体或事件作出的反应之中,人们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环境的要求。)及平衡时认知发展的技能。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同化和顺应不可分割地发生着,一方面“同化于己”,另一方面“顺应于物”。
8、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学策略。(P14)②
答:错。
一、影响教师目标策略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学生、社会、文化(或学科)。教师必须研究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研究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文化或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还必须研究三大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三者中作出权衡。教师只有在对这三大因素演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明智的抉择。学生是蕴藏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教育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了解学生的性格特质,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教学目标要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水平,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必须制定出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9、教学中“提问”主要意图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P141)⑥
答:错。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加血策略。这一教学策略适合任何的教材,任何年龄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性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教学过程。好的提问是高效率的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1、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通过提问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获取反馈信息 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由此来调整教学——提问过程是师生间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
10、“概念关系图”等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的特点是简化知识。(P61)③
答:错。通过对知识的结构化呈现、结构化的表达,或者教会学生用一定的形式组织知识,会使知识在学生脑子里的结构化表针更加清晰。在教学中,可以用表格、概念关系图、纲要等形式表达知识之间的各种关系。概念关系图是用连线把关键的概念联结起来,清晰的表示概念之间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11、教师运用“发现法”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P124)⑤ 答:错。发现法受到布鲁纳的大力提倡,他强调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理解知识,而不是载毫无感触的状态下刻板地接受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最为重要。运用发现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一系列有关联的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发现既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活动的提炼进行,也可以通过对规律的猜测和验证,以及对知识的了解和归纳实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你对“自我发展的主要机制”的理解。
答:
1、自我发展的机制是一个形成周围事件和目标的意义,并产生调控作用的过程。1)观点采择2)、外力内化3)、活动形成自我4)、自我选择与建构
2、促进现实的自我调控
1)提供适宜的强化 A促成自控的感受“习得性失助”现象对于教育的启示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表现积极的作出反应,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是能够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这正是自控训练产生的基础。B鼓励客观评价C、选择适宜的强化情境D、选择适宜的强化表述(2)形成自我调控的动力A强化积极体验 B形成“能力发展观”
3、在积极的集体交往中发展自我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场合认识自我2)在融洽和进取的氛围中建构自我3)组织“伙伴教学”
4、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1)多角度培养内在动机A、可控制的挑战B、唤起好奇心C、唤起想象力2)在认识和参与社会情境中建构自我3)在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文化活动建构自我
2、简要说明“问题图式”的意义和形成“问题图式”的策略。
答:图式:知识储存的大的结构;也就是结构化的知识单元。专门用于解决问题的图式称为“问题图式”问题图式的作用:用于解决一类问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产生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认为,能否做出合理的问题表征,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有关图式。当脑中具有一定的问题图式时,学生就会根据图式对面临的问题加以解释和推理,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的办法。由于图式既表征了抽取出来的一般性命题,又有附属于命题的具体解决思路,因此图式的形成特别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产生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问题图式的形成1、变式训练:问题的本质不变,非本质的因素发生变化的训练。问题图式的变式训练原则(1)要提炼具体问题的解决规则;(2)要提供多种变式情景,让学生形成对解决问题规则的具体体验;(3)在变式训练过程中要不断概括比较。
2、样例学习(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照解答好的例题,需要是自学。)策略
3、图式的开放式训练策略不针对特定问题,而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的角度进行的训练。如无特殊问题和无特定条件的解题训练;学生自命题作文等。
3、简述你对影响教师目标决策的各种因素的理解。
答:外部因素: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教育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规定、学生的特点、不同文化传统。内部因素:
(一)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社会本位”:“教育活动的目的产生与对社会需求的选择,归根到底受社会需求及社会条件的制约”。它认为,教育应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本位”•: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的发展,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实际上是不同教育价值观的反映。
(二)教师的学生观两种基本学生观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的个体令学生掌握知识将学生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的教学观“形式训练说”与“实质教育论”
(四)教师的知识观根据反映的深度,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根据反映的内容,知识可分为自然的、社会的、思维的知识;根据知识的来源,知识可分为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首先,教师必须先意识到知识观的变化,并且能够接受新的观念;其次,教师应能理解新的观念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如教师需要重新界定“掌握知识”的意义,对“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关系也需作新的探究;再次,教师应以现代知识观指导教学目标的确定,划分教学目标的层次。
4、简述概念获得模式的教学特点。
答:
1、概念获得模式是由乔伊斯和韦尔在布鲁纳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获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过分类进行”,它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形成概念。概念获得模式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概念。布鲁纳的概念五要素:名称;范例;属性;属性价值;规则。
2、基本程序A 呈现资料【概念获得模式是使学生从实例开始学习概念】B 验证C 思维策略的分析
3、运用模式的要求A 选择合适的范例教师在选择范例时,主要应考虑三点:第一,必须选择能充分体现这个概念的肯定系列范例;第二,要选择合适的否定范例;第三,范例的选择要有顺序。教师要对概念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范例B 合理安排范例的呈现顺序C 选择恰当的范例呈现方式
概念获得模式的三种变式(1)在接受学习模式中(2)在选择学习模式中(3)在无序材料学习模式中
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策略的运用。
答:
一、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策略
(一)对学生差异的认识
1、水平的差异
2、类型的差异
(二)学习风格的差异
1、学习风格的内涵
2、学习环境因素的偏好(学习时间的偏爱、环境声音的偏爱、环境光线的偏爱)
(三)因材施教的一般原则
1、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
2、有针对性地提供与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3、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内容调整学习方式
二、认知风格与教学策略
(一)认知风格的研究
1、场依存与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
2、心理表征的偏好
3、整体型和序列型的认知风格
4、机能型与表语型的认知风格
(二)提高不同认识风格者的学习效率
1、避难就易策略
2、强化加工策略
3、改变认知风格策略
三、成就动机类型与教学策略
1、成就倾向的两个维度“力求成功者”的成功倾向高,避免失败的倾向低,他们的成就动机过程冲突不大。“避免失败者”的避免失败倾向高,成功倾向低,常常处在害怕失败的焦虑情绪中。A 同时受到高接近和高回避的驱力作用,这两种驱力是对立且强度相等的,因此他们常常处在高冲突的紧张之中,从通过避免失败来获取成功,考温顿(Covington)称之为“过度努力者”与 A 形成对照的是 D,对成功和失败都无所谓,即很少抱有成功的希望,也不大产生对失败的害怕,这种类型者冲突极小,同时学习所获也极小,考温顿把这类人称之为“接受失败者”。
学习动机的选
1、嘉奖的选择性呈现
2、激发内在动机的特异性条件
3、对成绩评价的不同引导
6、比较“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和“概念获得模式”异同。答: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扩展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是同化新知识被同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是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基本程序A 呈现先行组织者B 呈现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C 增强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概念获得模式概念获得模式是由乔伊斯和韦尔在布鲁纳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基础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过分类进行”,它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形成概念。
概念获得模式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概念。布鲁纳的概念五要素:名称;范例;属性;属性价值;规则。基本程:序A 呈现资料【概念获得模式是使学生从实例开始学习概念】B 验证C 思维策略的分析
运用模式的要求:A 选择合适的范例教师在选择范例时,主要应考虑三点:第一,必须选择能充分体现这个概念的肯定系列范例;第二,要选择合适的否定范例;第三,范例的选择要有顺序。教师要对概念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范例B 合理安排范例的呈现顺序C 选择恰当的范例呈现方式
概念获得模式的三种变式(1)在接受学习模式中(2)在选择学习模式中(3)在无序材料学习模式中两种模式的相同点 : 1.为教概念而设计的2.以信息加工为主导策略 3.强调实例对学习概念的重要性 4.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概念获得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过程中对信息的归纳能力;先行组织者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区别:概念获得模式主要教单个概念、以范例为导向,采用归纳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程度高。先行组织者适合教一组有关联的概念或概括、以先行组织者为导向,采用演绎模式、主要由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要求更宽松的教学气氛、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7、阐述“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
8、简述“概念关系图”等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的特点。
三、论述题(10分)
一、有哪些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接受法、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指导学生整理知识它们各自特点是: 发现法: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最为重要。运用发现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想学生呈现一系列有关联的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取获得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发现既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操作活动的提炼进行,也可以通过对规律的猜测和验证,以及对知识的了解和归纳实现。
接受法:根据接受法的原则,在新授课中,位于课堂教学启示阶段的复习和导入就具有了特定的人物---呈现学习新知识的组织者,或者说,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接受点。因此,新授课前的复习不一定要围绕前一次课的内容进行,而主要是为本节课新知识的教学起组织作用,即通过复习唤起学习者已有知识中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已启动学生知识的闸门,形成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态。
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在教学中,可以用表格、概念关系图、刚要等形式表达知识之间的各种关系。简洁明了。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示范整理知识的方法和过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或伙伴合作进行知识整理;让学生独立地进行知识整理;对整理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通过出考卷和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创造性的知识整理。创造性地整理知识,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结构化加工。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的原则是: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发挥学生集体的互助和促进作用。
二、论证“问题图式”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并以教学中的实例证明。
三、试论述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四、运用《教学策略》课程中所学过的知识,论述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策略。
四、说明题(15分)
一、班集体的交往活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学生“自我发展”。第七章 请说明你对“因材施教”教学策略的理解。并举例说明你在教学中如何具体做到“因材施教”。第八章
第四篇:2017考前专题复习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
【典型试题】:
1.(2016全国新课标II甲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上海单科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最终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3.(2016全国新课标III丙卷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江苏单科卷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5.(2016海南单科卷22)为了摆脱贫困,何涛巴村炼过铁、办过化肥厂,但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该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在茶叶专家的帮助下,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种茶,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整体发展格局,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该村的转型发展表明: ①成功的实践是基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②失败与成功相互渗透和转化,没有明确的界限 ③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去条件 ④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6上海卷34)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是中国制造2025目标,高品质产品是制造强国的标志。
有位学者认为,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表现在对工作充满热爱与激情,工作中坚韧执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他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金钥匙。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他论证说,历史上,中国工匠曾经名扬世界。但随着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代替传统手工生产,工匠角色逐渐淡出。
近年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即时效益,忽视产品灵魂——品质,靠“山寨”和低价竞争,造成产品品质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淘汰一族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产品设计人性化不够,缺乏潮流引领、产品精细化不够,耐用性不强等问题。如何提高品质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大做强中国企业,需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在全面倡导工匠精神,一个由工匠精神开启的高品质时代就会到来。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评析这位学者是否完整论证了他的观点。6 答案示例: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辩证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该学者依据制造业现状,呼唤工匠精神回归,这一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他提出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以此开启中国制造业高品质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他在论点中提出了“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而在论证中并没有涉及实践主体——匠人。缺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仅仅倡导工匠精神,中国制造高品质时代还是无法开启。
因而,该学者并未完整论证他的观点。
7.(2016海南单科卷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甲市是我国制造业的重地,近5年来,在企业工资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该市每年仍存在10万左右的劳动力缺口。2014年,甲市颁布了《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三年计划》,提出到2016年争取全市过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机器换人”。
随着政府扶持政策的不断落实,甲市“机器换人”在制造业相关企业迅速推广。如今,甲市六成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机器换人”,智能化设备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0%,减少用工6万余人。产品平均合格率从88.04%提高至94.42%,围绕机器人的研发、咨询、评估、维护等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1)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该市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的合理性。(10分)7 【答案】: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它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材料中该市根据现实中劳动力缺口严重的情况,认清该事情的本质,积极推动“机器换人”。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材料中该市政府采用“机器换人”,弥补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推动了生产的发展。8.(2016天津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材料三 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意义,2002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几年来,该集团业绩稳定,快速实现了转型升级。
(3)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12分)
8、【答案】:(12分)①吉利集团的海外并购充分考虑了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吉利集团通过恰当选择对象,科学制定方案,从而成功实施并购,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充分发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③吉利集团遵循市场规则,成功并购,实现转型升级。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9.(2016江苏单科卷37)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部署。从2009年开始,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内外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再次引起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如果智能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友好的合作伙伴还是企图控制人类的对手?如果智能机器人被滥用,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又会怎样?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3)某班同学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9 【答案】:内容要点: 正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主要理由: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断提高科技水平,防范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风险。人类可以通过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促进智能机器人市场的健康发展,以造福人类。反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不可控的。主要理由: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智能机器人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导致风险不可控。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做出违背道德和违反法律的行为,导致风险不可控。[核心突破] 问题1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问题2 如何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核心发散】 关于意识等主观概念的作用
教材主要采用了性质法和领域法两种方法。如: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主要是促进和阻碍两种方向;哲学作用主要表现为批判时弊、预见未来、动员群众、变革社会四个方面;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改造世界和生理活动两个方面。要注意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难点突破】1 全面理解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 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②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
劳动和交往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提示】a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
b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难点突破】2 全面理解意识的特点
①目的性,强调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制定某种目标、行动计划等(强调计划和目标)
②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强调对反映对象的选择)
③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不是客观世界是什么样我们就作出什么样的反映。(强调对反映对象的剖析)【难点突破】3 全面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在 A.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B.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能动地改造世界:A.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特别提示】“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注意
a.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也就是说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b.意识指导作用发挥的关键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c.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d.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意识反作用的体现,也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突出表现; e.意识(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必须通过实践;
f.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因此,不能说“物质与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问题3 如何认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世界观:①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的普遍性: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③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方法论: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问题4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两个依据: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②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四个主观:要求我们: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易错评析】 易错点组1:运动与规律
(1)(全国文综Ⅰ,23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
评析: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运动之中,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并不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2)(江苏政治,24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评析: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3)(山东文综,33B)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评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安徽文综,11①)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2015年海南政治,20 B)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改变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
评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无法否认、消除、改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易错点组2:物质与意识
(1)(全国文综Ⅰ,21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评析: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人的意识会影响但不会决定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将反作用等同于决定作用的观点陷入了唯心主义错误。(2)(江苏政治,27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评析: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反作用,但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3)(江苏政治,29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评析: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可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也可以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唯物论要求重点掌握以下六大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6.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要遵循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典型例题】
1材料一 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合作对象在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上的特点。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很快会公布,“一带一路”建设要有国际视野和品牌意识,有“思路”才有“丝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应贯彻的唯物论思想。
(2)运用文化作用和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相关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
【综合习题】
1.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表明()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③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④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这说明(A.龙的形象没有客观基础 B.龙的形象源于客观存在 C.错误的认识来源于想象 D.需求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4.一个雕刻家在细心雕刻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头部、肩部都已经雕刻成形,一个美丽的天使逐渐显现。这时,一个小女孩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回答:“石头里本来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这说明()①艺术创作能否实现“无中生有”,受艺术家的技艺水平的影响 ②艺术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事物外在形态和属性的束缚 ③艺术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认识必然不同 ④艺术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影响着雕刻家对雕刻对象的艺术处理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下列名句与漫画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思考的存在决定物质的存在②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④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近年来,干旱、飓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发。专家认为,各种灾害之所以如此频繁、造成的损失如此巨大,是“天灾”,也是“人祸”。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正确的有()①自然灾害是无法规避的 ②自然灾害是人类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③只要条件具备自然灾害就会发生 ④自然灾害是人为创造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为了经受南极内陆气候的考验,泰山站建设中使用了很多最好的材料。钢材方面,一般耐低温钢材只能耐受-40℃ 的低温,而泰山站的钢材极低可耐受-70℃至-100℃。外墙涂层方面,泰山站的彩涂板上涂有一层氟碳层,能有效抵挡紫外线的照射,被称为南极建筑材料中最好的“防晒霜”。泰山站的建设表明()①尊重客观规律是造福人类的前提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科技创新可以改变规律的客观性 ④人造物的产生改变了世界的物质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伴随科技发展,人造的规模和意义又一次被重新定义。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用胶原蛋白和耳细胞创造出了更自然的活的人工耳;荷兰研究者利用干细胞培养出的肉纤维,做出了第一个完全诞生于培养皿的人造肉饼。这充分佐证了()①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自然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能够依据自己意愿创造新物质 ③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造福人类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随着通胀回落、经济下滑趋势的确立,相应的货币政策实行微调,货币政策的重心已经从稳定物价转向保经济增长。这一做法告诉我们()①应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10.开化的根雕艺术是天然美与创造美结合的产物。强调寻奇觅美、巧借天然、突出意趣、讲究构图、独特创意,尊重树根的自然形态,挖掘其自然天成的美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根雕艺术来源于人脑,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根雕艺术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艺术是意识构建的联系,体现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物质性的统一 ④根雕艺术扩展人类的想象力,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曾是中国北方农民千百年来生产活动的座右铭。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半球气候带北移,如今北方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已经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这反映了()A.意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B.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12.用火箭将太阳能电池板发射到太空,太阳能电池板在太空发电,再将产生的电能转换成微波传回地面,并重新转换为电能。人类这一科学构想即将变为现实。目前,科学家已建成一座太空太阳能发电实验设施,其用途主要是验证通过无线方式远距离输送能量的可行性。这表明()A.超越现实的科学预测源于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B.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能精准应验发展的现实 C.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预测能够促进存在的实现 D.意识的能动作用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13.习近平主席在全国人大成立62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依据 ②要努力使客观与主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要不断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典型例题】
2.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各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就是要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不急躁、不冒进,一定要防止不切实际、一哄而上:既要鼓励各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又要指导地方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分配指标,不层层加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如何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辩证唯物论
【典型试题】:
1.【解析】B。毛泽东通过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说明要需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依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故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故②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④说法错误。故选B。
2【解析】D。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人定胜天”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的理解是错误的;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与题意不相符;材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C说法没有体现这一点。故选D。【解析】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的反应。就是说我们是在变,我们的客观存在在变,所以我们的意识也在不断的跟着它变化。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那么这个方式并没有变,我们依然是通过人脑。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当然了,这个被反映者也就是我们意识所反映的对象,它一定是个客观存在。所以二是正确的。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不一定,因为我们意识有时间反映出来是真相,有时间反映出来是假象。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实践变化是社会存在变化,社会存在变化我们意识也会跟着变化。故选C。
4【解析】C。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紧张”是一种心理反映,属于意识范畴,由此而“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ACD的说法虽然没有错误,但和材料不符合,正确答案是C。
5、【解析】B。该村转型成功是符合了事物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符合了客观实际,而前期的失败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这说明成功和失败是有严格界限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故B。
【综合习题】
1.C 此题考查运动。①不符题意。④错,应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材料说明了银行业应根据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2.B 此题考查物质的存在方式。通过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可见运动的存在,故①正确。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排除②。必须“因势利导”,体现把握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故③正确。物质决定意识,排除④。
3.B 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A、C、D错误,答案为B。
4.B 此题考查意识的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摆脱物质形态的束缚,排除②。此题没有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认识,故排除③。艺术家的技艺水平影响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故①正确。艺术观念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故④正确。
5.D 此题考查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排除①。漫画反映了要贴近实际,不能空想,凸显了物质决定意识,故答案为D。③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排除。
6.D 此题考查对自然灾害的认识。①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自然灾害作为客观自然现象,具有客观物质性,并非人为创造的,排除④。由自然灾害是“天灾”,也是“人祸”可知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7.A 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排除③。世界的物质性是不能改变的,人造物的产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排除④。答案为A。
8.A 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新物种的产生,源自固有事物,故①正确。物质决定意识,②属于唯心主义,排除。通过依据原有物质形态,培养出新物质形态,可见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故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辩证否定,排除④。9.C 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形势,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故答案为C。通过“重心”,可见材料强调主要矛盾,排除②。材料只强调政策的出台,没有涉及事物的发展,排除③。10---13 D D D B
【典型例题】1 1.解析:第(1)问考查唯物论知识。材料要求“考虑到国际合作对象在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上的特点”等,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国际视野和品牌意识,有思路”,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第(2)问考查文化的作用与文化传承。要从“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考虑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具体要求;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考虑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考虑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合作对象在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上的特点,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如答“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等,可减半给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制定规划、树立品牌意识、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
(2)①文化交流是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促使各国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②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各国要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
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文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典型例题】2 2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即“唯物论”的知识,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反对主观主义等。其次是审角度,本题考查的角度是“如何做”,即要求从唯物论的方法论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再次是审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纲领性文件”“立足基本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等。由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防止不切实际、一哄而上;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以《意见》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
③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不急躁、不冒进,反对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倾向。
④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第五篇:中考名著《三国演义》复习精华
一、名著复习
(一)题型:关羽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细节进行分析。
如《关羽人物形象浅谈》中关羽的义、勇、智三个特点,能体现其特点的情节和细节。
1.水淹七军——智慧
“水淹七军”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是小说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关羽率兵攻取樊城。曹操遣于禁、庞德救援。庞德预制棺木,誓与关羽死战。适逢天降大雨,襄水暴涨,困住于禁、庞德。关羽趁机生擒于禁、庞德二人,取得胜利。2.三英战吕布——忠义
“三英战吕布”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出现在第五回中。该片段以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与猛将吕布在虎牢关的殊死战斗为描述对象,描绘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沙场血拼。3.刮骨疗毒——勇敢
“刮骨疗毒”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
可见,“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二)可迁移诸葛亮、曹操、周瑜、孙权等人物让学生有所思考和准备,也可迁移《红岩》、《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
二、主要的人物形象
(一)简述一个体现刘备“仁德”的故事。
例一:“治理新野”:刘备受命屯驻新野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的批评,更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他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新野百姓盛赞其仁德。(第34-35回)
例二:“携民渡江”: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十几万百姓随其同行。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肯,沿途收留难民,扶老携幼,以至一天只走了十几里路,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便却使刘备赢得了民心。(见《三国演义》第41回)
例三:对待徐庶: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遂辞别刘备,孔融建议刘备强留徐庶,刘备不肯,而是顾全徐庶母子之情,忍痛应允。分别时,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不忍相离,甚至要“尽伐树林”,以免阻挡“望徐元直之目”。(见《三国演义》第36回)
例四:陶谦三让徐州:徐州被曹操困围,孔融劝刘备去解围,刘备偕部下同救,当他们到徐州时,陶谦便欲让徐州给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刘备修书退曹兵后,陶谦在孔融等面前再让徐州给刘备,连云长和张飞都心动,陶谦最后让小沛以保徐州;后来,陶谦病危再让,病故后,在民众拥戴下,刘备才接受徐州牧。
(二)简述一个体现关羽“忠义”的故事。
例一:“千里走单骑”:曹操率军征讨刘备,刘备投奔袁绍,甘、糜二夫人及关羽迫降于曹操。曹操赞赏关羽为人和勇武,先后拜其为偏将军和汉寿亭侯,且待之甚厚,并将赤兔马送与关羽,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并不留恋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即刻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张二人重逢。(见《三国演义》第25回-26回)
例二:华容道义释曹操: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逃亡途中遭遇关羽,哀求关羽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义重如山,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心中不忍,最终,关羽不顾此前与孔明立下的军令状,于华容道义释曹操。(见《三国演义》第50回)
(三)简述一个体现张飞“勇猛”或“鲁莽”的故事。
例一: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勇猛、粗中有细):为给兵败势危的刘备赢得喘息之机,张飞当阳长阪板上仅凭身边二十余骑布成疑阵,自己则在大队曹军赶来之时,倒竖虎须,圆睁环眼,紧握蛇矛,稳稳地立马于桥头,用三次大喝,喝破了曹操身边将士夏侯杰的肝胆,当场倒撞马下,并使曹操大惊失色回马而走,刘备得以脱身。(见《三国演义》第42回)
例二:怒鞭督邮(鲁莽):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后,恰逢督邮到来,刘、关、张出城迎接,但督邮却高坐马上,倨傲不还礼。后督邮因索要不到财物,多次羞辱刘备。一日,张飞见百姓为刘备求情而受督邮毒打,便冲进馆驿绑住督邮用柳条痛打一番,后经刘备劝说才住手。(见《三国演义》第2回)
(四)简述一个体现诸葛亮“智谋过人”的故事。
例一:三气周瑜:周瑜在南郡与曹仁大战中了毒箭,孔明趁机占领南郡、荆州等地,周瑜大怒,伤口破裂;后周瑜设下美人计,孔明将计就计,致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羞愧,再次生病;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又被孔明识破而兵败,周受此三气而亡。
例二:“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二气):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遭拒后,周瑜向孙权献上“美人计”;用孙权的妹妹为诱饵,将刘备骗到东吴,逼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刘备前往,并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后刘备一行人按照锦囊中的策划,私会乔国老,智激孙夫人,又再气周瑜,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第54回)
例三:“智杀魏延”:诸葛亮初见魏延之时,便料定魏延会反,于是安排马岱在魏延身边卧底,并于临终之前,给了杨仪一个锦囊,交代其在魏延造反时打开。后来魏延果真造反,杨仪按计行事,让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这时马岱应声而出,杀死魏延。(《三国演义》第115回)
例四:“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自知阳寿之尽的 诸葛亮,交代杨仪在其死后秘不发丧,并后寨先行,缓缓撤退。若司马懿来追,则回旗返鼓。将自己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以吓退敌军。后来,事情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司马懿见木像以后,狂逃五十里,并几次惊问“我有头否?”(《三国演义》114回)
例五:空城计: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司马懿率领15万军队往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立即传令将旌旗隐藏,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士,扮为百姓,打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琴于城上,焚香操琴演奏。司马懿见此情景,以为有埋伏,便退了兵。(见《三国演义》第95回)
例六:草船借箭:周瑜妒忌诸葛亮之才,便以联军用箭为名,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亮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完成任务。后诸葛亮在鲁肃的配合下,利用大雾天气的掩护,以草船靠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骗得曹军乱箭齐发,最终获得超过十万支的箭。(见《三国演义》第46回)
(五)简述一个体现曹操“奸雄”特点的故事。
例一:曹操在逃难时遇到了吕伯奢,吕伯奢邀请曹操到家中做客,自己出去打酒。后来曹操听见其家中后院有磨刀声,以为他要杀害自己,便提刀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后来发现是误杀,又将错就错杀死了吕伯奢,发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的感慨。(《三国演义》第4回)
例二:曹操献刀: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见董卓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
例三:割发代首:曹操征张乡途中,恰逢稻麦成熟,为了显示爱民之心,曹操下令要求众将士不准纵马毁麦。没想禁令刚,曹操自己的马受惊跑入麦田,踏毁麦田。此时,曹操假意要自杀以践军令,后来又在众将的劝说下,割发代首以示众人。曹操自欺欺人的虚伪个性展露无遗。(《三国演义》第17回)
例五:“杨修之死”是曹操阴险毒辣个性的体现。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曾多次触犯曹操之忌:他看出曹操书“活”字于门上是嫌门太阔,看出曹操中杀侍卫是假装的,他参与曹植、曹丕的皇位之争并触怒曹操。最后,杨修在曹操兵驻斜谷时由“鸡肋”号令预知曹操退兵之意,因而让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杀害。(《三国演义》第72回)
(六)简述一个有关周瑜的故事。例一:周瑜赤壁之战 例二:群英会蒋干中计 例三:“三气周瑜”
(七)简述《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令你难忘的情景。
1、刮骨疗毒:关羽旧时箭伤常在阴天发作。华佗认为应当切开臂膀刮掉渗入毒药,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左右掩面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关公大笑而起。华佗称赞说:“君侯真天神也!”
2、煮酒论英雄: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突然天降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3、空城计
4、单刀赴会:鲁肃为夺回荆州,设酒宴招待关羽。席间埋伏刀斧手。关羽早有准备,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肃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未敢轻易下手。关羽安然离去。
三、简述《三国演义》中一次有名的战役。
例一:官渡之战:北方曹操势力壮大令袁绍不安,故举兵进攻许昌,两军对垒官渡。曹操兵弱粮少,但将士用命;袁军兵强粮足,但军心涣散,且绍优柔寡断而多疑,不用许攸之计。许攸转而投靠曹操,操用许攸计策,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袁军全面溃败。(见《三国演义》第30回)
例二: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八十万取荆州后,虎视江东。为抗衡曹操,孙刘联盟,委任周瑜督军五万,与曹军对峙赤壁。联军依据长江天险,并通过“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最终一把大火把曹军战舰为灰烬。(见《三国演义》第48、49回)
例三:彝陵之战(火烧连营):为替关羽报仇,刘备挥军攻打东吴,连连告捷。孙权命陆逊总督东吴军马,陆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由于天热难耐,刘备让蜀兵避暑林中,陆趁机调动各路军马火烧蜀军营寨七百里,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
例四:关羽大意失荆州:曹操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但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把守荆州使东吴无可奈何,后来,吕蒙采用陆逊之计,辞职麻痹关羽,关羽果然中计,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吕蒙趁机用白衣渡江之计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俘虏并杀害。(见《三国演义》第76、77回)
例五:马谡失街亭:为阻挡司马懿大军出关,诸葛亮派人把守街亭,马谡自告奋勇请战,并立下军令状。却因骄傲自大,听不进王平建议,又违背了孔明的嘱咐,把当路驻扎改成了在山顶驻扎。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致使军心大乱,大败而回,被孔明依军令状斩首。(见《三国演义》第95、96回)
例六:关羽温酒斩华雄:董卓把持朝政,凶狠专横。各路诸侯集结讨伐董卓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连杀数将。关羽立下军令状,愿去斩华雄的首级。出征前,曹操敬关羽一杯热酒,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便拍马出阵。当他提华雄人头进帐时,那杯酒还微微烫手。(见《三国演义》第5回)
例七:七擒孟获:为重兴汉室,诸葛亮点兵南征,与南蛮首领孟获斗智斗勇,先后用反间计诈降计等擒住孟获,前六次诸葛亮都故意放走孟获。到了第七次,诸葛亮智破乌戈国藤甲兵,终于使其心悦诚服,南蛮于是安定,使蜀汉朝廷得以集中力量去对付曹魏政权。(《三国演义》第87-90回)
四、简述《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智谋故事(几次主要的计策)
例一:“草船借箭”: 例二:“空城计”: 例三:“反间计”:赤壁之战前,蒋干自告奋勇去劝说周瑜投降。此时,周瑜正担心新降曹操的蔡瑁和张允帮助曹操训练好水军,于是就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接待蒋干,并佯醉与蒋干同床睡,诱导蒋干盗走事先伪造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导致蔡瑁和张允被杀。
例四:“苦肉计”:东吴老将黄盖为了周瑜火攻曹营成功,便和周瑜密谋诈降,为使曹操相信,两人故意在曹操奸细蔡中、蔡和面前为战、降问题争吵,而后周瑜痛打黄盖,打得黄盖皮开肉绽,几次昏倒。最后,黄盖诈降得到曹操信任,帮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五、简述《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外交故事。
例一:“诸葛亮舌战群儒”:在曹操拥兵南下的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在东吴的朝堂上,诸葛亮沉着冷静,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分析敌我军事实力,以雄辩的口才舌战群儒,有力批驳了东吴儒生的“降曹”论,并最终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三国演义》第43回)
例二:单刀赴会:鲁肃在陆口临江亭宴请关羽,索要荆州,如其不从,便欲杀之。关羽明知是计,却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席间关羽谈笑自若,巧辞拒绝鲁肃的要求。最后佯推酒醉,右手提大刀,左手挽鲁肃,直至江边才放手道别。鲁肃被吓得魂不附体,东吴伏兵亦不敢妄动。(《三国演义》第66回)
六、简述一下《三国演义》中一个与“荆州”有关的故事。
例一:“刘备借荆州”:赤壁战后,周瑜坐镇荆州,刘备驻守公安,公安地小物薄,不利于发展,于是刘备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孙权采纳周瑜的建议,不借荆州。后周瑜病故,鲁肃继任。鲁肃从吴蜀联盟以抗曹操的战略考虑,劝说孙权暂借荆州。刘备借得荆州后,即以之为立足点,北抗曹操,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例二:关羽大意失荆州。
例三:单刀赴会。
七、典故成语:
(一)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有名的典故。
例一“煮酒论英雄”:刘备寄于曹操篱下,以在后院种菜来掩人耳目。一天,曹操派人请刘备去喝酒,并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后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吓得把匙箸掉在地下,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自己的吃惊,也使曹操放松警惕。
例二:“身在曹营心在汉”(可参照“千里走单骑”《三国演义》
26、27回)例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前,周瑜安排好火攻的各项事宜,带众将视察江边时,见江上风吹战旗,触动心事,便吐血倒地,诸葛亮闻讯前去探望,并写出“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指出周瑜心病。后诸葛亮还设坛祭风,助周瑜完成赤壁火攻。(《三国演义》
48、49回)
其他典故: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列举一个出自《三国演义》的四字格成语,并简述有关这一成语的故事。
例一:“桃园结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下令招兵买马。榜文发到涿县,引出刘备、张飞、关羽,他们聚在一起各抒己志,谈得十分投机,于是便来到一个桃园,拜告天地,结为兄弟。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三人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
例二:“三顾茅庐”:刘备到卧龙冈欲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不在。数日后,刘备冒雪再次来访,却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不久,刘备想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关、张都不愿意,经刘备开导才一同前往,这次诸葛亮在家睡觉,三人冒着严寒等到诸葛亮睡醒,终于请出诸葛亮。(《三国演义》
37、38回)
例三:“鞠躬尽瘁”: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完成其遗愿,积极准备北伐魏国。第三次出兵北伐之时,他再次上《后出师表》给刘禅,分析局势、说明蜀魏势不两立、北伐势在必行之后,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作结,表现了诸葛亮誓死为蜀汉的忠贞气节。(《三国演义》第97回)
例四:“乐不思蜀”:刘禅投降后,被安排到洛阳居住,并被封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请他喝酒,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故意让蜀地乐人跳蜀国舞,唱蜀国曲,同行的蜀国旧臣都痛哭落泪,只有刘禅嬉笑自若,认为“此间乐,不思蜀”。(《三国演义》第119回)
八、列举一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并简述有关这一歇后语的故事。
例一:“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曹操进攻荆州,刘备带领士兵和百姓南逃,赵云负责保护刘备家小。曹军四下涌来,赵云为保护阿斗,七进起出,终于杀出重围,回到刘备身边。当赵云把阿斗递给刘备时,刘备却把刘禅摔到地上,说:“为汝这儒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大为感动,一生尽忠蜀汉。(《三国演义》第41、41回)例二:“徐庶进曹宫——一言不发”:徐庶曾经辅佐刘备大胜曹操。后来,曹操捉得其母,并伪造徐母亲笔信,将徐庶骗去许昌。徐母得徐庶为尽孝而离开刘备后,痛斥徐庶,并上吊身亡以绝徐庶尽孝之念。从此,身在曹宫的徐庶便践行离别刘备的誓言,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三国演义》第36、37回)
其他事例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