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多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内容提要:作文是最富个性化的创作活动,是一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欲望。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以情境教学论、斯卡特金的情感教学思想等教学理论为依据,以“发展性学力”为突破口,以“创意”为核心,以“想像”为纽带,以“作文训练”为途径,以“生活世界”为源泉,以“生活情境”、“社会情境”、“模拟情境”、“虚拟情境”为视点,激活学生作文时的想像、灵感、迁移、变通思维,努力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确立创作意识,在发现中体现创作灵感,在求异中学习创作方法,在想像中丰富创作内涵。
关键词: 情境 思维 想像 视点 创造力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是一种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很少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他们常常有畏难情绪,觉得无事可写,常有类似“作文作文,好似捉魂”的苦衷,因而在每单元的习作训练中,许多学生的作文在发展性学力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素材雷同,构思不够新颖,结构过于程式化,想像力不够丰富,儿童情趣不足,表达矫揉造作,平淡单调,感受苍白,感情贫乏„„
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时“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惑?如何使学生对生活世界萌生惊异感、向往感、自由感,产生喜、怒、哀、乐、爱等多种情绪体验?如何使学生感知的敏捷性带来情感的丰富性及对事物认识的悟性、灵性?这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作文训练中,笔者以多视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所谓的“以多视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是指在创设具有“有形”、“有情”且“意境广远”而“理寓其中”的情境教学的基础上,以情境教学论、直观教学原理、暗示教学理论、情感驱动原理为理论依据,遵循作文情境教学的四大基本规律(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活动律),以“生活情境”、“社会情境”、“模拟情境”、“虚拟情境”为视点,以“发展性学力”为突破口,以“创意”为核心,以“想像”为纽带,以“作文训练”为途径,以“生活世界”为源泉,激活学生作文时的想像、灵感、迁移、变通思维,力求引导学生既敢于大胆想像,异想天开,又能合乎情理,自圆其说,从而想别人之未想,言别人之未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多视点培养作文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想像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神奇的想像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的契机,想像包含着、孕育着创造性。的确,正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想像的民族。他们的想像超地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们的想像超时间,“思接千载,祝通万里”;他们凭借想像,“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他们依靠想像,“夕阳芳草寻常物,化作笔下皆是诗”(袁牧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锡禹诗句)。想像出才子,想像出诗人,想像孕育了一代诗魂屈原,一代诗仙李白,一代诗圣杜甫,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郭沫若、鲁迅等。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如果不培养他们的想像力,我们的民族将何以“贻厥未来”[3]!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着以“想像”为纽带,以“创意”为核心,以“作文训练”为途径,以“生活世界”为源泉,以多视点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一)以生活情境为视点,激活形象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大脑功能健全的孩子蕴藏着丰富的甚至无法估量的资源,那就是人的潜在智慧,“沉睡着”的力量[4]。而小学阶段是人的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想像和梦幻是孩子们的专利。他们的心灵会因梦想而得以充分的舒展,他们的精神获得极大的自由。对新异事物充满探究的渴望与热情如同创新的翅膀,让学生潜在的智慧、悟性迸发出令人欣喜的光亮。
1、情境内容
朱熹曾说:“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确,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只有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才能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
学生虽然年少,生活阅历也不丰富,但毕竟他们也有一个生活的圈子。在这个圈子中,他们对生活 1 都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同时也从家庭、学校等方面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经验。(1)家庭生活情境
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各具特色。如有学生写到,退休的奶奶很想赶时代潮流,却又怕家人笑话。她趁子孙上班上学之时,在家里对着镜子学跳迪斯科。这一天,“我”临时回家拿“
六、一”节演出的道具,从门缝中偷看到奶奶竟然头顶上架着一副太阳镜,腰系一件鲜艳的红上衣,合着音乐节奏在房间里摇摇摆摆,“真是酷毙了!”有学生写到,以前全家人年年到饭店吃年夜饭,今年他们家来个“辞旧迎新”的创新法:举行“除夕家庭自助餐”、“除夕家庭篝火晚会”。小舅在篝火晚会上表演“空穴来风”,“简直帅呆了!”(2)学校生活情境
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学校生活很让学生心动:“
六、一”儿童节的“玩具超市”、“赛车王国”一直到现在还是孩子们心中念念不忘的主题:玩具超市内,波比娃娃“鹤立鸡群”。她用各种“手段”展示自己的魅力:一会儿甜甜地笑,吸引许多小朋友的目光;一会儿娇娇地哭,引起许多小顾客的关注„„游园会上的那一幕幕镜头孩子们一直“舍不得”忘记:“瞧那小胖,正在玩小熊凑尾巴节目。他那胖乎乎的脸上戴着小熊的面具,手上举着一条小熊尾巴,举棋不定,不知该往哪凑。哎,对了,小胖,就差一点,再往右移一厘米就对了。哎呀,往右呀,你怎么老往左呀?嗨,方向性错误!眼看着小胖那双‘目的性不明确’的手,我心里急得直想大喝一声:‘小胖,听我指挥,往右10厘米!’可我能急不能言啊!哎呀,我的妈呀,小胖竟然在这最后一秒钟内‘果断’决定再往左10厘米,把尾巴凑在小熊的嘴巴上,‘惨不忍睹’啊„„”
家庭和学校生活情境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2、教学策略
运用“直观教学理论”和“情境教学论”中“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材料的真切感”、“以广远意境激发学生的拓展想像力”的原理,针对学生作文素材雷同、想像力不够丰富、缺乏儿童情趣等薄弱环节,以发展性学力为突破口,密切联系生活,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触景生情,从而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1)感知情境
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的品位,“关注环保”已被提到市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在“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口号响彻杭城各个角落时,如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利用便利的地理条件,带领学生到运河公园欣赏古运河美丽的风光。两岸纤柔、翠绿的柳枝,河中缓缓驶过的小舟,使学生赞叹不已。“运河”这一鲜明的形象强化了学生感知材料的真切性。(2)丰富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心,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
在学生感知情境基础上,向学生讲述古运河的历史。当讲到近几年来古运河的巨大变化时,学生纷纷接过话茬:“对,对,几年前,我家就住在运河边的破房里。一到夏天,运河里就发出那股臭味,真难闻啊!”“记得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江涨桥又窄又旧,运河的东岸上垃圾成堆„„”“听爷爷说,他小时侯经常在河里钓鱼、游泳。要是我们现在也可以在运河中钓鱼、游泳,那该有多好!”“今年九月初,清理运河工程一开始,挖土机把河里的淤泥一车一车地吊上来„„”“对,对,上次我在报纸上看到,杭州人多年不见的水鸟又回来了!”因为有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所以学生饶有兴趣。(3)感悟情境
在唤起学生的回忆之后,可以趁机引出“环保”这个话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这绿树成荫的运河公园里,看着身边这一片片绿色的树叶,一棵棵绿色的小草,真是心旷神怡啊!这时候你们在想些什么呢?”因为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我提供他们一些材料展开想像。学生受到启迪,找到了生活情境与想像的结合点,如同给想象装上翅膀,思路畅通,各抒己见:“如果不关注环保,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肮脏的世界中。”“如果不关注环保,西湖将会逐渐失去它的魅力,杭州将会失去很多游客。”“如果不关注环保,至少北京申办奥运会难以成功。”“有一句话说得好:谁毁弃了家园,谁就失去了未来;谁保护好环境,谁就赢得了明天。”学生们激动得脸都涨红了,讨论更热烈了。笔者欣喜地 2 看到,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激活了形象思维。再让学生利用休息天作一些社会调查,收集各种有关环保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想像,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选择以童话、小小说、寓言、诗歌等不同形式完成习作。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人人有所感悟。
又如金秋十月的西博会,已成为新杭州的一个象征。它让杭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杭州。我利用双休日时间带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进西博会,了解西博会,宣传西博会。回校后,我让学生说西博会的见闻,谈西博会的感受,然后,让学生遐想《孙悟空翱游西博会》。因为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很多高科技产品,如电话、电脑、智能防盗门等。学生所接受的文化也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的。学生的想像力真是让人惊叹。在文中借孙悟空之口抒发感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俺老孙一跳!嗨,俺老孙得快快回花果山召开紧急会议,通知小猴们赶紧报名参加科技培训„„”“西博会让这个古老的美丽城市变得更年轻,让那个天堂一样的湖泊更美丽,让越来越多的人为它自豪为它骄傲。看来,俺老孙也该另眼看世界,不该再留恋花果山了!”
想像使学生的心理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欣赏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学生身上常涌动着一种天然的颖悟、纯真质朴,这是成人刻意追求也无法达到的。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注重作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拓宽学生作文训练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以生活情境为视点,激活学生形象思维,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激发思考,启发学生,极大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以社会情境为视点,激活灵感思维
博大的宏观世界,深邃的微观世界,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信息发展无极限,创新创造无止境。
1、情境内容
现代社会的信息面广量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主动收集有关信息,丰富自己的信息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1)国内社会情境
如军民齐心与洪魔作斗争的历史让每一个中国人铭心刻骨,那种“人在堤在”的精神与气势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媒体的报道使学生获得了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我把抗洪内容编成剧本《再见了,亲人》,让学生表演,然后让学生以不同的思路写感想。钱江观潮、西博会、中国男足进入十强赛、中国北京申奥成功、上海APEC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无人飞船“神州二号”发射成功都是学生关注的主题。(2)国际社会情境
在关注国内社会情境的同时,国际社会情境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的国际时事是学生每日必看的节目: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菲律宾绑架中国人质事件、日本首相小泉来华道歉、美国“9.11”事件、本•拉登其人其事、美国对阿富汗战争„„
社会情境给学生展开广阔的智力背景,使他们爱憎分明,褒贬恰当,道德文章,情操高尚,有助于激活灵感思维。
2、教学策略
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这一内在因素和信息社会这一外在因素为契机,运用情境教学论中“以蕴涵的理念诱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力”的原理,针对学生在发展性学力方面构思不够新颖这一薄弱环节,为了实现信息时代的作文教学由平面向立体,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为了开阔学生的视眼,为了给学生的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在作文教学中,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将目前影视中受学生欢迎的系列栏目巧妙移植到学生的日常作文训练中,设法沟通作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关心的焦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分激活学生的身心系统,激活学生的灵感思维,活跃学生的内在语言[5]。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栏目一直深受学生喜爱。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对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进行选取,捕捉情景中的某些特写镜头。引导学生尝试着当一回栏目记者,透过现象,找到问题的本质,用自己的言语去描绘。(1)提供情境
如有学生在写作指导课上提供新闻线索:某饭店门口发生一起因骑车违章而引起的车祸。肇事司机逃离现场,伤者向路人求救,路人纷纷围观却无人相救。饭店老板因人群影响自家生意而出来疏散围观者:“哎,让一让,让一让,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撞了个人吗,来,让一让„„”针对这则新闻,我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各抒己见:“那司机也太不像话了!”“打电话报警,抓住那个司机!”“我痛恨那个肇事司机,把人撞成这样,却逃之夭夭,真是太没有责任心和道义感了!难道他的良心不会受到谴责吗?!”(2)关注情境
当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同一个角度时,我适时点拨:“除了司机该受到强烈的谴责外,还有谁也该受到谴责?”学生一经点拨,茅塞顿开:“对,还有路人和饭店老板也该受到谴责!”“还有这骑车人本身也该受到批评。如果他不违章骑车,那就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3)深化情境
当学生的思维由平面转为立体时,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我让他们往不同的层面挖掘。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我让他们结合仇保兴市长救人、社会各界给希望工程捐款等事件展开联想和想像。因为有了社会生活这一客观基础,这些学生有感而发:“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每个生命都是同样重要的。不管谁遇到了困难,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伸手帮助。”“今天我们不肯帮助别人,万一明天我们遇到困难,谁来帮助我们?”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我让他们再往深处挖掘。
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远也。”鲜明的形象伴随着抒发的真挚的情感以及所开拓的广远的意境,使得理寓其中,从而使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这样的作文训练使课堂教学生活化、社会化,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激活了学生的灵感思维能力。学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理解,整体判断,从而迸发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
(三)以模拟情境为视点,激活迁移思维
1、情境内容
(1)模拟现实情境
如学校提倡学生轻声慢步,可有学生常忘记。在语文活动课上,我设计了一个小品《今天我当中队长》,让学生模拟现实情境,从而使大家受到教育。(2)模拟剧中情境
如在上《笋芽儿》时,可结合一个训练点进行片段作文训练。先让几个孩子分别扮成春姑娘、笋芽儿、竹妈妈、雷公公,然后上台表演。文中没有雷公公的语言描写,只是写道:“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他也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因为有了精彩而富有童趣的表演,学生的兴趣陡然大增,纷纷运用迁移功能,上台表演起雷公公„„
2、教学策略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厌恶模式化,喜欢多样化;厌恶呆板、静止,喜欢变化、发展[6]。”而大多数学生在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的文章时,往往套用程式化的结构,在表达上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很难写出新意。针对学生在发展性学力方面的这些弱点,我在作文教学时,运用情感驱动原理和情境教学论中“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主动性”的原理,根据习作要求创设情境,仿照“人生AB剧”形式,让学生续写。(1)再现情境
如因现在的孩子家庭中,父母离异的较多,父母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和影响也各有不同。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堂作文训练课。我先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电视连续剧《单亲家庭》的片段:小主人公的爸爸和妈妈由于种种原因闹矛盾了,小主人心里很担忧„„一个个活动而又连续的画面再现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很有真实感和亲切感。(2)体会情境
随着剧情的发展,主人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矛盾紧扣学生心弦,我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内心的感受。因为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镜头:“丁华自父母离异后一直随奶奶生活。父母各自重组家庭。一天,丁华突遇车祸,医院开出病危通知单并请父母马上到医院„„”剧情将会如何发展?我请学生续写。(3)拓展情境
因每个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不一样,父母关爱的程度也不一样。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有着切深的情感体验,于是,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通过观看、体验、思考把这种已有的经验、情感积累迁移到剧情中,从而激活了迁移思维,使表达具有真情实感。因此,各个不同的版本的结局出现:A、父亲立即取出存款送到医院并请医生全力以赴治好儿子的病。出院这天,父母同时来接,父亲递给母亲一张费用清单和一张条子:“请支付一半费用。”„„B、为救儿子,为寻求名医,父母向新闻媒体求助(热线寻呼、媒体报道、网上求医),竭尽全力;为筹集医药费,父母相互瞒着对方和儿子到献血中心去献血,结果在那儿相遇。看着对方因担忧和疲惫而红肿的眼睛,他们的眼眶湿润了„„C、父母赶到医院,从血液报告中得知丁华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如同晴天霹雳,父母都被惊得差点晕倒,但十年的养育之情难以割舍,父母瞒住实情,精心照顾丁华。同时,父母找到当年负责接生的医院,要求院方帮助查寻自己的亲骨肉„„
我欣赏于学生理解的多义化、灵感的闪现、情感的迸发。我在上此类作文训练课时,尝试运用斯卡特金的情感教学理论,奉信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以一个信息为中心,结合它的原型及相关事物,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让真实的生活在虚拟的镜头中延展升华,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以虚拟情境为视点,激活变通思维
作文教学,应力求唤醒、激励学生去“自我体悟”,让学生在“悟”中提高自己,挖掘和发展自己独立的观察并在心灵中得以蕴藏,生发为敏感性,并能以虚拟情境为视点,激活变通思维,作变换角度思考,表现出新观念、新题材,从而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
1、情境内容
学生都爱看动画片,虚构与科幻的世界让他们着迷。他们爱看也爱想,于是,我让他们作了一些尝试:《左手和右手》、《UFO与小河》、《电脑与恐龙》„„
(一)教学谋略
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我让学生写《西游记》的故事新编时,学生苦恼的不是“怎么写”而是“没啥写”。我不急于让学生动笔,因为我知道:写作心理学认为动笔之前是写作过程中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期,一篇文章有无创新多半取决于动笔之前的思考。而思考就要跳出既定的框框和模式,它要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思维空间。教师应充当一个点火者,让学生自己燃烧起思想的火焰。
既然是情境,就不可能是平面的,它就有一定的广度,由许多不同的侧面构成,是多维的。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写哪些内容?”学生讨论后,再动笔,就有话可写了。(2)拓宽情境
变通思路是指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思考问题,将思维飞快地发散,又迅速地变通,能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的思维活动。从已知的经验中抉择,挑选适合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案[7]。
当学生的思维都沿着正向发展时,我举了个例子:“如果让我们写《武松打虎新编》,我们可以怎么写?”学生都按《武松打虎》的思路续编。我在肯定了他们的长处之后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武松举起拳头,正要挥手的时候,突然看到老虎头上戴着一顶小黄帽,帽上写着‘保护国家一级动物’八个大字„„”一经启迪,学生豁然顿悟:“老师,我会编„„”(3)驾驭情境
在激活了学生的变通思维之后,我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写《西游记》的故事新编并鼓励学生求异,倡导学生作文时的“心灵自由”和“思维自由”。学生的想像奇特而新颖:“凡事要讲效率,孙悟空既然那么聪明,又会七十二变,那他就应该有超前意识,想到变电话机、电脑等现代科技产品,以免师父既费精力又费财力去西天取经。”“唐僧„„”“大家都谴责猪八戒好吃懒做。我却欣赏他的健康心态。„„
虽然学生有些想法还比较幼稚,但字里行间却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他们能用自己的手写下有新意的东西,在标新立异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四个方面,我们还可以设置以下情境为视点,进行思维训练。
1、直观情境
它可通过实物、物象、语言直观。
如在结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作文训练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催人泪下的画面,激动人心的言语,低旋哀鸣的乐曲,震撼着学生的灵魂。在这样的氛围中,身着深色西服、胸前佩带着白花的我开始诵读课文。我用言语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深受感染。当我读完课文时,我发现许多孩子的眼里噙着泪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抓住文中的那一串省略号开始提问:“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许多手从不同方向举起„„
2、推理情境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进行的过程,可以促成学生巧妙地用已知信息,推导出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敏捷性。
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文训练点:“黄盖究竟在信中写些什么,足以让老谋深算的曹操欢喜得了不得?”为了写好这封信,我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前因后果及各部分联系。让学生明白:两军相战,勇者胜;勇者相战,智者胜。而智就体现在这封信上。于是,学生运用推理,把以往学过的知识巧妙地迁移过来,把人物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3、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
我曾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观察周围发生的事,尤其是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实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当然,在作文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还得注意以下几点:
1、作文教学情境,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2、因为心理的自由和安全是创造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评价每 一个学生,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灵自由”和“思维自由”。
3、因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异于常规、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思维过程中,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干涉和限制。
著名的作家冰心曾经说过,作文绝对是创造的、个性化的,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是心灵的笑语和泪珠,给人以感染,引起共鸣。的确,学生的习作中折射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世界。童心的自由飞翔和创意的无所顾忌是这一代学生的特点,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努力去言别人所未言是他们为文的一大特色。我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多思出智慧,善思泣鬼神,奇思有新意,巧思创天地,努力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确立创新意识,在发现中体现创新灵感,在求异中学习创作方法,在想像中丰富创作内涵。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一版,1999.3.第3次印刷 [2]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Z].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第一版,2001.1第1次印刷 [3]袁 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出版
[4]乐连珠、郝家杰.小学快速阅读教学[Z].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第一版,1998.7.第2次印刷
第二篇:会计学生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
会计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及培养途径研究
摘要:会计人员应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是会计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不能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上,而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会计;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近年来经管类学生的就业率在稳步提高,随之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面对社会经济需求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迫使我们寻求一种即要解决学生的学历水平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又能在学生毕业时完全胜任会计岗位要求的教育模式。
一、会计专业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专业人才尤其是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会计工作的实践看,这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对会计专业在校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多方面的,主要能力包括: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是会计人员工作实际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总和。“诚信、真实、公正、可靠”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分配方式发生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各种利益诱惑的增多,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面临着严峻地考验。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才能胜任会计实际工作。
(二)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
会计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再从实践中升华会计理论。实践应用能力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利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
(三)较强的决策分析能力
在现代企业中,会计人员一方面要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对经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综合性的信息资料。这种能力包括利用会计资料、运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成本与利润等状况进行分析,并据此进行预测和决策。
(四)善于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一个企业的财会部门掌握着它的经济命脉,会计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经济工作的重要关口当好领导的参谋,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同本单位各部门之间发生横向的交往,而且要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产生纵向的联系。良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会形成融洽的工作和合作关系,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工作成果的好坏,有时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五)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生事物。所以会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财务知识,时刻关注我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的更新与变化,能较迅速地接受新生事物,不断扩充知识面,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手段完成会计工作,并形成高效、快捷、准确的会计信息资料。
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等教学方面的保障
1、教学内容上:除专业理论教学外,还要求增加实训、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最大限度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教会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的技能;另一方面要尽量给学生留出适量的时间,使其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并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和参观,及时掌握企业会计信息。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方法上: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下列原则:一是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授课应当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学习方式上以自学为主,教师讲授应当重点突出,语言精练,恰到好处;三是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多应用分析法,让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习惯;四是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应用,包括职业道德的正反面的案例分,让学生懂法律,知荣辱;也包括会计实务操作的案例,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考核方式上,应理论知识与能力并重考核,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要考核其会计理论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运用各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掌握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的能力。
3、任课教师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调整教师结构,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的应用型院校看,存在的问题是专职教师两头为主(年轻的助教、讲师和年龄偏大退休的教授)缺少中坚力量,外加临时需要聘用的其他院校的兼职教师。从发展的远景来看,有必要优化和发展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来自实业界在职人员的兼职教师。虽然他们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丰厚,但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与现有的理论知识丰富,讲课条条是道,但实战经验严重不足的校内教师形成互补。
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促进教师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也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交往,有效传递教学、科研信息;还可以促使学生尽快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的就业门路。
4、考试方式上:为了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考试方式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方面应加强全过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的考核,各课程成绩的评定应当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二是采取多种考试形式,除进行答题考试的闭卷考试外,还可进行专项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进行模拟实际操作实习资料汇总和网上收集相关信息评价与分析等等。三是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计技能竞赛。
(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保障
充分发挥实验室和教学软件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现阶段实验室和教学软件在实践教学中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会计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现在应用型院校均建立了会计实验教学体系:(1)建立会计实验中心,主要由会计手工操作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组成。
(2)配置必要的实验设备、仪器及教学软件。(3)配备实验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4)建立会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5)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与考核、监控体系。
(三)社会实践及实习基地方面的保障
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加强不同层次、形式各异的实践性教学。除校内建立实验中心(室)外,目前更多的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基地促进了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沟通与交流活动。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有到企业实习训练的机会,一方面能使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实际工作状况和企业实际工作的需求,起到了提高会计教师实战能力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也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四)健全的教学管理和监控机制的保障
教学活动中的管理和监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既包括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检查,也包括对教师任教水平和能力的检查。对不称职、不安心教学工作的教师,实施管理和处罚制度,发挥教学督促检查的作用,使教学活动沿着正常的轨迹运行。
三、提高会计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研究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会计专业在产学研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进入教学过程。使其社会力量参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教学管理等方面教学活动中,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二)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确定会计专业教学目标
现阶段应加强市场调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相结合、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会计技能培训与会计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三)加快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提升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胜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会计专业课与岗位技术相结合,如会计岗位按层次分为初、中、高级,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有低到搞循序渐进地开设。讲课体系分解为基础岗位、中级岗位和较高层次岗位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使职业能力由逐渐形成到快速提升,构建新型的会计课程体系,培养合格会计人才。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及方式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要提高应用型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大力打造“双师型”的专业课教师队伍,使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具备的知识结构,日趋完善合理;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与社会经济、与市场需求、与行业特色接轨,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品格端正、精通业务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五)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制定和优化培养方案。
为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应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与院内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会议,针对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做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刘书兰 甘露.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评价社会调查[J]财会通讯2008(7)
[2]周宏.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4]李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会计教学重构.[J]商业会计,2011(3)
第三篇:高中化学培养学生认知策略的途径与意义
高中化学培养学生认知策略的途径与意义
内容摘要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技能应与学习的知识一样成为学习的基本内容,而在学习的技能中一种对学习和思维都极为重要的技能就是认知策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意识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简明的语言阐述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认知策略的培养途径及意义。
关键词: 认知策略、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培养学生认知策略的途径与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在关注知识获得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心理学研究中均归属于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这一术语最初由布鲁纳于1956年在研究人工概念中提出。七十年代,加涅(R·Gagne)才在其学习结果分类中将认知策略作为一种可以习得的性能单独列出。加涅将认知策略定义为:“内部组织化的技能,是学习者用以调节其注意、学习、记忆及思维过程的技能”。
代表策略正统观的M·普莱斯利等人对认知策略的定义是:“策略是凌驾于作为执行一项任务的自然结果之上的认知活动构成的,这样的认知活动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策略达到认知目的(如理解、记忆),而且是潜在可以意识和可控制的活动”。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对认知策略存在不同的界定,比如:有的研究者把认知策略视为“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以此强调其本质属性仍为方法范畴。有的把认知策略视为“个人自主控制其内在心理活动历程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切方法”,这一定义既强调认知策略的方法属性的特征,又强调其有对内控制的特征。
综上所述,认知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所划分出的一类知识,它是一类对内调控如何学习和思维的知识技能,处于个体知识结构的最高层次,其所指的对象是学习者自身的认知活动。认知策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人们在学习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都要通过内部的思维过程来选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用于支配自己学习和思维中的行为。不同水平的认知策略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认知策略水平的高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好的认知策略会使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新知与旧知的衔接灵活有效,也会使知识的提取和应用自如流畅,从而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掌握有效的认知策略,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认知策略在人的学习和智力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认知策略的指导,把认知策略的培养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有意识地指导和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认知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策略。化学教学中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认知同化: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学习者只有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相似的、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与新知识在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产生有机的联系,才能“固定”和“归属”新知识,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奥苏伯尔称之为同化。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把认知同化的策略不断向学生示范,使他们了解并掌握。例如:对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在学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已掌握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因而氨气的制取装置就可与氧气的制取装置进行同化。在比较出它们制取装置相同的原因,即知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对反应装置的要求之后,又可以进一步同化上升出固体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同样,固体与液体相互反应在加热或不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装置的选取,都可采用同化的策略学习。这不仅使新旧知识产生了联系,巩固了知识,而且从原理上进行了概括,利于知识的检索和运用。
(2)比较辨析:
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的是知识点多、概念抽象、记忆困难。他们常常将一些概念混淆,其原因是他们对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记忆上,并没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当他们再学习语意和字意相近的概念(如原子和元素、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电离和电解、纯净物和化合物、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等)时,就会出现张冠李戴、不知所措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理解这些易混概念的实质含义、使用范围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对一些有相互联系且意义相反的概念,如氧化与还原反应、加成与消去反应、水解和酯化反应等,则可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当先前的知识不稳定或不清晰时,采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指出新旧概念的异同,既可增强原来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又有利于新概念的学习和保持。例如: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是两种最常使用的表示溶液和其中所含溶质关系的方法,它们的换算是生产和实验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较难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但如果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学生就会发现它们表示的都是溶液和溶质的关系,只是溶液的量和溶质的量的表示方法不同:在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量是用物质的量来表示的;而在质量分数中,溶质的量是用质量表示;溶液的量的表示也不同,质量分数是用质量表示,但物质的量浓度中却用的是体积。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确,这两种浓度的换算实质上就是溶液、溶质表示方法的换算,从而形成清晰的概括性的解题思路。
(3)提纲图示:
在知识的学习中,虽然新的知识信息在头脑中不断地与已有信息建立联系,但这种联系一般是纵向的,难以形成知识体系。为了使所学知识能更好地在长期记忆中形成知识网络,教学每进行到一个阶段后,教师都有必要指导学生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整体来表示出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在这种组织集合中,提纲图示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策略,它可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图示信息,简单明了地显示出各知识点间的连接和关系,使知识更加直观、条理化。例如:卤素的各种化学性质、碱金属的各种化学性质以及其他各类物质的性质学习完之后,可指导学生以提纲的形式概括总结。在学习的初期可先由教师提供大部分的提纲结构,留下少部分的结构空位让学生填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只提供提纲大标题和小标题数目,学生完成小标题及内容,最后逐渐过渡到完全由学生总结概括出提纲。
例如:在学习了卤族元素代表物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之后,可引导学生找出如下的知识结构网络图。
这种知识结构的网络图,随着知识信息的不断获取还可继续补充扩大,从无机反应到有机反应,从小分子到高分子。这种连接不仅使各主要知识点直观清晰地反映出来,而且也使原有知识结构中分散、孤立的知识激活,使学生认识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为解决物质的制备问题奠定基础。(4)类比迁移:
为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中要培养的另一种重要的认知策略是类比迁移。类比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而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借助于类比法,可将已学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学习的难度大大降低,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类比迁移策略让学生体验和掌握。
例如:化学平衡理论是较抽象的基本原理,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但学生已有了溶解平衡的知识,因此可类比溶解平衡,使之迁移到化学平衡的学习中,而各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通过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迁移。有了各因素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知识后,又可类比迁移至盐的水解学习中,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的溶液会显示不同的酸碱性,讨论怎样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在知识的迁移中,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因此要注重和加强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的教学,并不断应用,使之促进原理和迁移策略的掌握。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迁移的指导,而且更要给予技能和策略迁移的指导。例如:研究卤素性质的同化策略,还可迁移到氧族元素、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研究。类比迁移不仅可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可用来分析推理未知或未接触过领域的知识。此策略用于解题的一般途径,顺推或反推,既可用于化学计算题的解题,又可用于解决推断题、合成题等问题的解题。
学生认识策略的掌握对外来信息的加工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注重指导认识策略的学习,为认知策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并尽可能地运用有关策略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感受策略对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接受、内化并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在化学教学中实施认知策略的培养,有利于探索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心理教育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认知心理品质都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同化、比较辨析、提纲图示和类比迁移等认知策略。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的重要性在于:
(1)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调控化学学习活动,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3)是在化学教学中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学习策略及其教学论意义[J].教育研究,1999(1)[2] 李山,余欣欣.学生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认知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D].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3]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4] 王立新.怎样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3(2)[5] 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5 [6] 余香莲.中学生认知学习策略分析[D].丽水学院学报,2006(2)[7] 张庆林,王永明.学习认知策略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京),1996(3)[8] 刘超.探讨化学教学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认知策略及其能力培养[J].化学教学,2003(1):23~25 [9] 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6~82 [10] 费午华.浅谈认知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2(5):20~22
第四篇:学生干部能力培养途径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学生干部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干部作为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群体,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所具备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及各项学生活动的开展,所以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把教育、培养、提高学生干部的意识和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学生干部应具备的六个基本意识
学生干部在学生中起着领袖、组织者和榜样的作用,是学校各级组织、老师的助手,又是学校各级组织连接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广大同学效仿的对象,因此,学生干部要想在同学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要想完成组织和老师交给的任务,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基本意识。
1.政治意识
立足本职,胸装我们党和国家及学校的大事。学生干部说话、办事、组织活动要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学校的指导意见进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坚持真理,作风正派,能模范遵守国家法令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2.责任意识
要有大局意识,大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到要对各级组织、老师和同学们负责。如当遇到同学对学校在伙食、住宿等生活方面;教学安排、老师讲课等教学方面;学生干部换届、学生中发展党员等思想政治方面有意见或建议时,一定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和处理。既要贴近同学,急同学之所急,需同学之所需;又要及时与组织和老师反映问题,同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理解,要带头相信、积极配合组织,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3.服务意识
学生干部并不是学生官,更不应该也不能够是身份的象征,不能拿以炫耀于人,更不能带有捞上一些东西、得到一些好处的功利思想。学生干部应该是也只能是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公仆,必须做到无私奉献、不计报酬、无怨无悔,这是作为学生干部最起码应当具备的思想认识。
4.安全意识
安全稳定的大环境是进行学习、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在教室、宿舍、食堂,还是组织活动或外出,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为创建平安文明校园而努力。
5.创新意识
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意识,谁缺了它谁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学生干部在学习、开展各项活动时都要体现继承弘扬与开拓创新的意识,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干部的影响力、凝聚力、推动力。
6.形象意识
由上述五个意识决定学生干部的形象必须达到衣着整洁、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流畅。用外在的形象表现出内在气质,用气质增强自身的场能效应。把同学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发挥学生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为学校赢得赞誉;为自己赢得鲜花和掌声。
二、学生干部应具备的五个能力
学生干部的作用决定了在具有上述六个基本意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以下几种基本能力,才能够成为学校各级组织和老师强有力的助手,把学校和学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预期目的。
1.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学生干部上承下达、组织活动、开展工作的基本能力,它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干部要经常发表讲话、主持会议,要经常与同学交流。
2.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学生干部的核心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大都由学生干部来组织开展,这就要求学生干部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活动要周密,在开展活动前进行论证,做好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有针对性,使每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创新、决策能力
3.创新、决策能力
创新、决策能力是学生干部的关键能力。在开展各项学生活动中,有许多事情固然有经验可循,有例子可效仿,但更多的时候要面对的是完全没有做过的工作,需要一种创造性思维把工作从无做到有,从有做到好。这就要求学生干部要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勇气。
4.随机应变能力
随机应变能力是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反映。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是常事;加之学生群体中,每个人的思想方法、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家庭状况、处世方式等都有不同,尽管学生工作者思想工作再到位,也难免偶发事情的发生。面对突发事件和困难,就需要学生干部发挥上承下达、组织协调的作用,能够随机处理,以达到最佳效果。
5.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完成任务的保障。一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学生干部组织开展的活动不可能让所有的同学满意;二是由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干部与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时难免出现嫉妒心理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甚至竭力的反对或抵制。对此,如果心理调控能力差,或者意气用事,不能冷静处理,反而会使矛盾扩大,这样不仅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开展,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威信。
三、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我们是在选拔—培训—实践—总结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的基本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1.择优选择,任人唯贤
即首先将学生干部条件公布、宣传到广大同学中,然后通过自荐、推荐、竞聘、选举、任命等形式选拔学生干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深入师生当中调查研究,注重学业成绩和群众基础。做到坚持标准,全面考察,公平公正,择优选择,任人唯贤。适用于新生入学、每学期或学年学生干部改选、换届等。
2.注重培训,提高素质
学生干部选好后,首先各级主管领导要重视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并且及时给予指导,要时刻对他们关心、培养和教育,这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因为学生干部的思想、性格尚未定型、工作经验不足、学业负担较重,容易导致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所以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
3.大胆实践,奖励优秀
要使学生干部较快地进入角色,就要在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力后,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取得一点儿成绩就表扬,经常表扬会使学生干部信心倍增,情绪高涨,发挥各种潜能使工作、学习进入最佳状态,取得好成绩。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干部,在期末综合测评中都要有所加分,并且在评优中将学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树为标兵,以此激励他们;对于做的不合适的要进行批评,但要讲究方式方法,以使他们知错会改,不断进步。
4.及时总结,勇于创新
总结是使人进步提高的要素,因此,要指导学生干部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勇于创新。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如果不注意及时总结,不注意及时发现自己工作的得失,就无法扬长避短、提高工作能力。因此,各主管部门和主管教师在各级学生干部的使用过程中,要经常给他们指点迷津,针对具体工作及时加强指导,定期总结阶段性工作,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改进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干部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文 章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第五篇: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耿马县勐永中学徐艳琼
摘要: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说”几乎成了少数民族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拦路虎”,也是困扰教师的难点。如果不能掌握英语的口语技能,提高口语能力,就不能完成语言的交际过程,也就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其原因并找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习特点口语交际能力策略
一、引语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中口语交流又是十分重要的方式。加之口语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好的实现途径。因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英语口语的教学,为以后的口语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在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中成长,民族语言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也是他们交流的主要工具。一般到上学后才开始接触汉语,讲汉语也仅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因为很多父母没有上过学,一辈子都讲本地的民族语言,这些学生没有学习汉语的氛围。因此,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时汉语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相当差,汉语对他们来讲是第二语言,上了初中他们又得学第三语言---英语。
对于汉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学习以汉语作为教学辅助语言工具的英语,可以想象对于他们来讲是多么的困难,要学会讲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到初中毕业时,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意义。
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策略
1、上好第一节课是学生长期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上好第一堂英语课是关键。少数民族学生初学英语时,和汉族学生一样,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他们多数来自偏僻和经济落后的小村寨,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使他们感到陌生,存在害羞,怕错的心理。这种心理是所有教师遇到的学生“开口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语言环境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语言环境的创设要从学习英语的第一节课抓起,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口、与学生交朋友的关键一节,对学生今后学习英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的做法是一开始上课就分别用傣语、佤语、拉祜语、汉语和英语向学生问好并笑着和他们握手,同时也要求同桌间互相握手问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的关系慢慢的变得亲近了,在这个时候,教学生几个简单的问候语,学生在无意中就开始说英语了。
2、利用从众心理让学生迈出朗读和单独回答问题的第一步。学生开口讲英语须从朗读开始,教师要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让他们在从众过程中迈出敢于朗读英语的第一步。具体做法是:教师教---学生跟读---全班读---学生分组读---同桌齐声读---学生个人读。初学英语时接触的内容简单,在学生齐读时可让他们对相同的内容重复多遍。在重复中让学生自我调整读音,纠正错误,克服了单独时害羞、怕错的心理。学生开口朗读英语后,下一步就是培养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单独回答问题也和教学生开口朗读英语一样,先集体后个人。要注意的是,起初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应不厌其烦地问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单独回答问题的机会,然后再强化训练,让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
3、多用激励,树立学生交流英语的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赞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往往不敢大胆说,大声说,这就需要教师时常鼓励他们:没有关系,我的同学们,相信自己,只要迈出第一步,你就会走好以后的每一步。我们要勇于发现他们的每一点闪光点,不断的做出鼓励和表扬。特别是在初始阶段,教师一定不要太注重语法,只要学生敢于说,就应该给予鼓励,而不要有错必纠。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不利于以后的英语学习,甚至会导致他不再开口说英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关系融洽、从众气氛很浓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取得
明显的教学效果。
4、强化模仿意识,读准英语。由于受民族语言的影响,很多学生常常出现偏音、吐词不清等现象,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模仿意识。教师示范、卡片、录音磁带、图解及录像等手段都是让学生模仿的有效方法。集体模仿对少数民族学生很重要,因为从众心理让大家无所顾忌,同时教师要善意的纠正个别同学语音语调上的错误。
5、寻求有效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需要用汉语作为辅助工具,他们学英语较汉族学生要多转几道弯,他们读起英语来,吱吱呜呜,很“口吃”。要改变这种状况,我的做法是,在渗透连读、失去爆破等知识外,让学生提高朗读速度。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对词句的记忆又使他们变得“口齿伶俐”了,这时对他们的要求可与汉族学生同等。
(2)、利用课文内容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巩固书本知识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基础,模拟生活情景、依照课文会话是书本知识的延伸。在加强学法指导、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我经常要求学生概括复述课本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语言情景,让学生模拟真实性的情景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3)、课前三分钟脱口秀。学生轮流进行课前三分钟的展示,每节课一人或两人,可在课前进行准备,展示内容可为背诵对话或课文,复述课文,对话扮演,或就某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一点要坚持走好。
(4)、利用课外活动,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我经常鼓励学生随时随地使用英语,不会用英语表达的可以借用于汉语甚至民族语言来表达。如平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见面打招呼就是最好的交流机会。此外我还组织学生搞一些会话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节目表演等活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训练语感。
(5)、造句。在平时的课堂的教学中,当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词组和句型时,在给出句型的例句后,应多多鼓励学生造句。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会了新词组,新句型,而且还为口语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教师长期的耐心教学
和引导,在“撬开”学生“金口”之后,随着课程的深入,年级的递增,逐渐提高要求,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能讲一口地道而流利英语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法》胡春洞,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法》梁承锋、张丹,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