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部引领合作社 山区唱响致富曲
支部引领合作社 唱响山区致富曲
和林格尔县羊群沟乡圪洞坪行政村位于该乡中南部,距县城50公里,直通山西的羊蒋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该村草场面积大,人均耕地多,是典型的丘陵山区,适宜肉羊的繁殖、生长。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
肉羊养殖、马铃薯种植是羊群沟乡农民的两个传统项目和特色产业,也一直是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圪洞坪村养殖历史悠久,积累了一定的养殖技术。2011年,该村从事肉羊养殖的农户占全村农户的98%,基础母羊达10000只左右,肉羊产业收入占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农民单家独户自行养殖、自行销售、规模小、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
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协调养殖户的共同利益,做大、做强、做亮肉羊产业,2004年9月18日,由圪洞坪村党支部发起,联合本村12户养殖大户,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和林县农牧局的指导下,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成立了圪洞坪肉羊养殖协会。协会成立以来,以做大做强肉羊产业为目标,以服务社员为宗旨,促进社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联结,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25人,肉羊存栏达到了10000只,协会社员主要以养殖绵羊为主,山羊为辅。2009年,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变更登记为和林格尔县绿宝羊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羊群沟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万亩,马铃薯市场早已形成,为了提高马铃薯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力,推动马铃薯产业的长足发展,在羊群沟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由羊群沟村党支部发起成立了和林格尔县长丰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全县第一家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羊群沟乡马铃薯经纪人贺长有等6人发起成立,加入合作社的营销、种植大户200多户,该合作社的成立,对提高产品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市场风险、价格谈判、规模经营、打造羊群沟马铃薯品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巨大的助推作用。今后将有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为羊群沟乡发展马铃薯产业形成巨大合力。
二、建立“支部+合作”的合作机制。
为了确保合作社健康运作,圪洞坪、羊群沟村党支部建立了“支部+合作”的工作机制。村支部与合作社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合作社工作。党支部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对合作社重大生产经营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参与监督。合作社利用合作手段引导农民发展肉羊产业和马铃薯产业,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和成员大会决议运作,而且在经济上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保持相对独立,与村两委形成支持与合作关系。从而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村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和谐共振,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三、“支部+合作社”让党的先进性在产业链上作用凸显
按照“把合作社中有潜力的农民培养成生产经营大户,把优秀的经营大户培养成党员,把党员生产经营大户培养成合作社理事成员和支部班子成员”的思路,在“支部+合作社”的新模式下,支部和合作社培养出了一大批合格的带头人。
四、加强服务,规范管理,促进产业发展
合作社成立以来,围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强化内部管理,以生产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增加成员收入为中心,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健全管理制度。合作社自成立以来,逐步健立健全了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制定并民主通过了《和林格尔县绿宝羊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和林格尔县长丰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明确规定了合作社社员的权利、义务和合作社资金使用办法及利润返还办法;民主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和理事长;设立了合作社办公室、生产服务部、财务部和技术服务部等4个职能机构;合作社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市场营销制度》及《肉羊养殖生产质量标准》和《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等六项制度,健全了内设机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合作社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
2、创新营销方式。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营销机制,建立起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采购、统一产品销售的产、供、销一体化营销机制。一是统一生产标准。2005年,合作社与呼市家畜改良站、华欧公司、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制定了《肉羊养殖技术标准》和《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并邀请专家、教授每年对社员进行专项培训二次,培训社员1000余人次,引进乌珠穆沁、萨福克、德国美丽努等种公羊24只,引进马铃薯新品种2个,建设马铃薯繁育基地2处200亩,新建三分地网室20亩,新建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建标准化羊舍140间,标准化养羊小区2处,建青贮窑89座,购进铡草机93台,合作社技术人员指导社员按照统一生产规程组织肉羊生产和马铃薯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二是统一物资采购。社员所需的各种饲料、化肥及物资按照《统购统销管理制度》的规定,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采购和供应,合作社集中采购的方式以批发价为社员购进所需生产资料,节约了生产成本。2011年,绿宝羊业合作社为社员采购饲料等物资共计58万元,为社员节省开支近2万元。三是统一产品销售。通过市场调查,合作社营销部门代表社员与购货方统一签订销售合同,合作社再将购货数量按照社员实际供货能力分配给社员,社员按照合同规定提供合格肉羊、马铃薯,避免了小商小贩压级压价,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提供技术服务。以前分散经营的农户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只能通过模仿学习的方式,无力聘请外部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无法得到和掌握先进的养殖技术。合作社成立后,在技术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上发挥的显著的作用。合作社聘请了呼市家畜改良站毛允飞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为常年技术顾问,编印了技术资料,在农闲季节举办培训班。同时合作社还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服务队,到养殖户、种植户进行巡回指导。
4、搞好信贷服务。合作社争取扶贫办、农业银行、农 村信用社的支持,只要社员生产需要,并由合作社联保小组担保,金融机构都给予社员信贷支持。几年来,合作社共为社员争取和协调贷款40多万元。2009年争取到了扶贫互助项目资金15万元。此项目将给农户发展肉羊产业、马铃薯产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5、探索长效机制。合作社自身的经营能力是合作社能够长期生存并发展的关键。合作社规定,社员每销售一只肉羊提取1元,每销售马铃一斤0.01元作为合作社公积金,主要用于产品宣传、品牌打造、技术培训等工作。合作社发展资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开支、年终决算、盈余返还制度。2011年,合作社共筹集发展资金近5万元,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合作社的成效和作用
绿宝羊业合作社经过几年多的发展,逐步走上了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轨道,并以多种形式为广大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肉羊价格一路坚挺,产品供不应求,由于饲养科学,产羔率达到180%,肉羊价格一直高于周边地区。育肥羔羊销往山西、北京、呼市、和林县城等地。2009年注册了“羊群沟”肥羔羊商标。2011年全体成员实现销售收入560万元,纯收入280多万元,社员人均养羊纯收入达2600元。2009年被自治区农牧厅授予合作社为“自治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长丰薯业合作社经过2011年的运行逐步走入正轨,2011年建立了500亩的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理事长贺长有是当地的马铃薯种植、营销大户,为解决以往销售期限短、集中上市的问题,贺长有决定扩大自家马铃薯贮藏窖的面积,扩 建后贮藏能力可以提高到1500吨,这样不仅可以为前来收购马铃薯的商家提供便利的装运条件,还可以延长贮藏期实现鲜薯增值。在他的带动下,全乡新建贮藏窖20余座,全实际贮藏能力达到12000吨,2011年,长丰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共销售商品马铃薯2.5万吨,为当地富余劳动力解决就业机会240多人,支付工人工资60多万元。
几年来,羊群沟乡的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有力的推动了羊群沟乡的肉羊产业、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农村带头人,理事会成员、种养植大户党员占80﹪以上,村党支部不仅理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还充分发挥了农村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先锋、主力军作用。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从一家一户到肉羊养殖协会,再到绿宝羊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长丰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社员抗风险能力和凝聚力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规模不够大、技术不够先进、服务能力不够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合作化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养殖规模,通过2-3年,投资60万元新建三处标准化肉羊养殖小区,投资50万元建一处育肥羊小区进行集中育肥,引进或自建一处饲料厂,按照农户分散饲养——集中育肥——统一销售模式,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力争达到基础母羊存栏15000只,引进肉羊新品种,进一步改良肉羊品质,增强合作社产品竞争能力;通过土地整理项目让成员以转包、入股 的形式扩大种植规模,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000亩;二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打造“羊群沟”肉羊品牌,提高羊群沟肉羊知名度。三是提高合作社档次。进一步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社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员的科学养殖、市场营销合作理念等能力,努力创造条件,进一步更新理念,增添措施,做大做强,让合作社真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
第二篇:党课讲稿:支部引领合作社 群众致富奔小康
党课讲稿
支部引领合作社
群众致富奔小康
——乡村振兴**村农业合作社模式
赵德胜
按照主题教育工作的统一安排,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乡村振兴工作,如何破解“支部引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这一难题,借鉴我们仲山镇的整体形势和仲山东村(简称仲东村)的发展状况,希望能给镇村今后的发展建设一些有益启发。
仲山镇是传统农业乡镇,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工作上做了一些探索,乡村振兴服务队进驻后,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制定乡村振兴工作规划,积极争取政策,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有序推进抓好落实,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仲东模式。
一、捋清思路,培植新型集体农业,破解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瓶颈。
镇情:仲山镇位于嘉祥县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80.2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7.3万亩。辖36个行政村,23187户,686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43%;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9户1430人。下辖58个党支部,党员1633人,群众经收入单一,基本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2018年全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4772元,比2017年增加1070元。
仲山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农业改革,发展特色农业。金青农业“猕猴桃”产品被评定为绿色食品;完成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项目面积1.1万亩。各村分别成立了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并选举出理事会、监事会等首届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共流转土地1.6万余亩;对16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建档立卡,扩大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新模式,整合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市场优势,探索出一条基层党组织发挥致富堡垒作用的新模式,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新培植仲山东村现代农业合作社,北李楼村管葡萄园托管等模式,实现党支部引领,群众致富,集体增收。
仲东村村情:仲东村位于仲山镇政府驻地,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556户,2163人,贫困户22户52人,低保户17户24人。总耕地面积2100亩,人均耕地面积0.97亩,基本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该村村班子健全,支部委员会3人,村民委员会3人,全村共有党员55人。2018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
二、坚持问题导向,查找推进“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缺少整体发展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开篇、统筹谋划、有序推进。目前,仲山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牵头部门不明确、责任分工不具体的问题。
2、农业产业业态不高。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传统农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结构不合理,谷物等传统作物面积占比较大,高效农业面积占比不到10%,现代农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主要形式仍停留在餐饮、观光、采摘等传统项目上,缺乏高端引领,没有形成区域化、品牌效益。
3、支撑保障体系不完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产品与农村贷款对象信息不对称;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技队伍“青黄不接”;基础设施欠账大,低产田土地不平整、路网不够畅通、灌溉渠系不完整、生产道路硬化率较低等问题突出。
4、持续增收乏力。仲山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部分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的主动性,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强,存在返贫风险,农业经营收入难以快速增长。
5、村集体发展基础较弱。村干部队伍力量薄弱,虽然已经大幅度提高了村干部待遇,但依然吸引力不强,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的问题,仲山镇50岁以上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占57.9%,村党支部书记大专以上学历的6人、占16.7%,大专以下学历的30人、占83.3%,知识水平急需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大量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于低效利用状态,村干部缺乏发展思路和发展动力。
6、乡风文明程度不高。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婚丧嫁娶、索要高昂彩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问题还很突出,影响了乡村文明程度的提升。虽然各村都建立了红白理事会,但是发挥作用不好。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选准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推进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方向,目标引领未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1、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紧抓特色小镇建设机遇,全面提升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按照建设标准、功能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形成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
2、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一是突出特色化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金青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抓好用活乡村振兴服务队服务机遇,加快建设仲山东村农业示范园、狼山沙窝西瓜、胡契山苹果、赵山岭粉条、西陶官屯地瓜等品牌。二是加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条件,加快推进农田水利项目重点水利工程,深化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物质技术基础。
4、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实施“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提升工程,开展“文明卫生示范户”“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孝亲敬老好儿女”等优秀典型评选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方面的重要作用。抓好农村群众身边体育组织和健身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5、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以组织振兴为抓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力。推动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服务队,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帮增收的作用,扩大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二是加快完善村民自治。做好以“四议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工作,探索加强基层协商的方法路径,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强化村民监督权、决策权,保护农民群众利益。
6、深入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一是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以收入水平和“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建立扶贫台账,适时帮扶、即时清零。二是聚焦贫困集中发力。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放大金融扶贫政策效应,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三是做好政策保障,着力解决好贫困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及住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把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三、典型引领,发展仲山东村农业合作社模式。
(一)模式口号
支部引领合作社;群众致富奔小康。
(二)模式运行方式
党支部引领,筹建农业合作社;合作社进行企业化管理;集约土地,为合作社提供资源平台;推行“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经济作物”运行模式;三种方式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村集体基础设施入股;农户“最低保障租金+股份分红”受益。
(三)模式优势
便于大型机械耕作;提高土地综合效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仲山镇仲山东村土地合作社项目。
2、项目背景: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抓手,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项目立项必要性:仲东村土地70%已被地贩子租给外地农户,剩余30%的村民种粮积极性也受到影响,造成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集体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等不良现象。
4、项目建设优势条件:项目位于仲山镇驻地,交通便利,水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土地成方连片,适宜现代化农业发展。
5、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处于仲山镇仲山东村,村党支部拟依托村南约1000亩土地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地入股、村集体以原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扶持入股、投资方以资金入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合作社依照土地现状进行整合、改良,投资、管理,逐步达到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面积,便于大型机械耕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推行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可作为农业科研院所及良种经营企业的良种繁育基地。
土地整合后可增加耕地约100余亩,所增加耕地权益归村集体所有,是长久性、保障性的村集体收入来源。
合作社的股份由土地股、基础设施股、投资股三部分组成。
土地股以实际种植面积核定总股份,每亩为一股,实际种植面积亩数减去村民的亩数剩余的为被整合出的土地,归村集体所有。合作社保证依据目前地类、地租价格,给土地股850元(自留地、腰路南地、腰路北地、马市路北地)、650元(马市路地、张家林地、豆河方地、集体土地)的最低保障收益。
基础设施股为现有的路、沟、渠、站、井、电等基础设施以50股的股份加入合作社。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提升、产权归村集体,确保为合作社提供基础性服务保障。
投资股为生产成本投资、经济作物项目投资,以投资1000元为一股。为增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投资股尽可能由村两委成员、合作社成员、村民股东出资,支部书记、理事长兜底。
所争取上级基础建设项目产权归村集体,以股份的形式或有偿使用的形式服务于合作社。
6、项目计划投资: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县财政专项资金150万元,自筹资金150万元,其它资金200万元。
7、项目投资概算:利用机械将土地整平、整合,将排水沟进行修复,计划投资约20万元;农业排灌站1个进行整修,新建水泥渠1500米,计划投资60万元;铺设水泥路面2000米,计划投资80万元:打深水井2眼,铺设供水管道3000米。计划投资60万元;合作购置农业机械计划投资50万元;合作建设大棚计划投资30万元;合作建设冷库计划投资200万元。
(五)预期成效
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2020年可产生经济效益20万元,以股份形式量化到经济组织成员,股东每亩可增加收益100元,集体收入年增收10万元。
2、社会效益:合作社项目可以使村里土地更高的体现价值、可创造农村剩余劳力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随着项目的开发和挖掘,也将带动、发展种植能手的合作经营机会。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差别。
发展变化是一天一天干出来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模范带头,勤恳敬业,还要有“光阴迫”“从来急”的精进态度,同样是干事创业,抓紧和抓不紧大不一样,就像有的人在跑、有的人在走、有的人在睡,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的“人去无痕、雁过无声”。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因为它是每一名党员干部踏实干事的时间,它能够让我们为基层镇村的发展做出贡献,能够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在第一书记岗位上大有作为。
东风浩荡征帆满,豪情满怀谱新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勇做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
第三篇:合作社引领农民养猪致富.doc(写写帮推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合作社引领农民养猪致富
作者:张振祥 李凤国
来源:《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2年第11期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办事处锌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几年来,该合作社为养猪户统一进行技术培训、良种引进、疾病防疫和销售等服务,降低了养猪户的生产成本,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300户,年出栏生猪8万多头,效益2000多万元。像锌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引领农民养猪致富的合作组织在东昌府区有15家,他们为促进当地生猪养殖、农民增收,闯出了一条好路子。图为锌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在为养殖户的仔猪注射疫苗。
第四篇:唱响和谐计生曲
唱响和谐计生曲
——百色市深化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罗霞
李杭洁
近年来,百色市人口计生工作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按照“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优化服务、促进转型”的16字方针,不断深化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建设,并确立了抓人口计生工作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理念,将人口计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兑现,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与人口计生工作实现统筹协调发展,为全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的改善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诚信计生工作新突破
2012年以来,百色市深入实施《百色市诚信计生管理暂行办法》,坚持把“诚信计生”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总抓手,不断深化诚信计生与人口计生“农事村办”、“村为主”工作机制等相结合,进一步加大“诚信计生”推进力度,成效显著。
各乡镇通过深化“六个规范”,即规范诚信计生建章立制工作、管理队伍建设、工作运行机制、诚信度评估、“农事村办”服务诚信计生户机制、民主监督制度,推进了“诚信计生”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了“诚信计生”扩面提质和“两无一提高”工作的有效开展。各地群众自愿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计生干部形象得到了提升,一批诚信小组成为了人口计生工作的生力军和骨干,为筑牢人口计生工作网底增添了新生力量,有力地促进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截止2012年11月30日,全市135个乡(镇、街道)全部开展了“诚信计生”,乡级开展率100%,全市共有1734个村(社区)开展“诚信计生”,村级开展率92.6%,成立了30596个诚信计生小组,370240名依法生育的育龄妇女参加了“诚信计生”,并签订了诚信计生协议书和承诺书,参与率达86.66%。全市实现了无政策外多孩乡(镇、街道)53个,新增6个,实现率39.26%,实现无政策外出生村(社区)836个,新增74个,实现率44.66%。其中,田阳、那坡县被自治区评为诚信计生示范县。
多措并举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
据年报统计和出生人口实名登记监测结果显示,从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0:116.57,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8点。2012年来,我市把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放在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不断创新思路,通过强化宣传教育、线索排查等举措,积极开展人口性别比治理专项活动。
乘借“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治理年”活动的开展,我市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资源,积极营造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良好舆论氛围。如在人口密集地、乡村固定宣传栏中张贴出生人口性别比知识板报,举办以宣传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为主题的文艺表演和歌会等,在全社会树立了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风尚。去年7月份,我市开展“关爱女孩·促进家庭健康和谐”活动,与市扶贫办、市妇联联合举办“广西扶贫巾帼励志班”,将计划生育家庭女孩作为重点纳入对象。同时各级各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围绕当前群众最关心的就学、就医、就业等问题,制定出倾向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优惠政策,以提高女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切实转变转变人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此外,市委、市政府分别给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6个重点管理县发出督办信,督促6个重点管理县提高认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性别比治理任务的完成。我市还采取了超常规的办法,打击“两非”行为取得了良好成果。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市共查处“两非”典型案件32例;其中,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14例、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18例。推进扶贫开发与人口计生有效结合工作
近年来,百色市把帮助计划生育家庭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把人口计生工作全面纳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中,在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中扶持计划生育家庭,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过程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我市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部门优势,整合各项惠民政策资源,出台了多项优先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计生家庭的扶持力度。据统计,去年全市各部门整合各项惠民政策资金31.27多亿元,扶助125308户贫困计生家庭改善生产和生 2 活条件,发展家庭经济,占计生贫困户的44.35%。同时抓好项目建设,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机地渗透、融合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通过强化示范带动、项目带动、干部挂点帮扶推动,搞好基地项目建设,发挥典型引路和辐射作用,推动计生扶贫的结合。此外,各级计生协会紧紧抓住百色作为国家、自治区新一轮重点扶贫市这一机遇,借扶贫开发之力,推进项目帮扶,大力开发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 “少生快富工程”、“幸福工程”等项目,并重点扶持独生子女户、纯二女户、贫困母亲、计生协会会员及计生贫困户。去年全市投入计生扶贫开发资金4800万元,开发计生“三结合”项目796个,涌现了计生家庭种植专业户3380户、养殖专业户328户、加工专业户65户。在“三结合”项目的带动辐射下,有14890户计生贫困家庭实现脱贫,有效促进了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市的人口计生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稳步实施。全面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
近年来,百色市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连续三年获广西先进单位奖,荣膺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自2010年被确定为自治区唯一的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市以来,市计生工作紧紧围绕“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主题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全市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能力和幸福指数。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纳入人口计生目标,确保经费、责任落实到位。把带领计生家庭脱贫致富列为创建幸福家庭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已为全市12个县(区)的3123户计生家庭办理小额贴息贷款贷款5366.31万元,扶助其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收益大”的“短、平、快”的种养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面完成县乡服务站所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村级“幸福家园”建设,通过设立“人之初室”、“青春驿站”、“准父母室”、“金色年华”、“老年天地”等功能区,将人口计生服务机构建成集早期教育、青春关爱、生育关怀、家庭发展、老年服务等涵盖人的生命全过程的人口家庭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家园逾千个。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服务关怀进万家”活动,截止2012年8月底,共组织市、县(区)、乡(镇)三级计生技术服务人员和计生工作人员7.6万人次上门为育龄群众免费提供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等计划生育服务,受益群众达186.5万人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超额完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任务
截止2012年11月底,百色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超额完成目标,全市共有30654对夫妇享受该项优惠政策,全面覆盖全市12个县(区),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今年年初以来,根据自治区、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工作被列入百色市2012年人口计生“三个五”工程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为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市人口计生委完善项目工作方案,明确各县(区)工作目标,以高标准、高要求展开具体工作,将全市7个国家项目县(右江、田阳、田东、平果、靖西、田林、隆林)和5个自治区内项目县(德保、那坡、凌云、乐业、西林)统一按照检查例数要达到目标人群的80%以上的目标任务数来完成各县(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克服财政等方面困难完成宣传发动、实验室升级改造、配齐检验人员、提高检验人员技能水平等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在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工作方面,除右江、隆林两个县(区)完全由县(区)计生服务站开展13项临床检验项目外,其他县将部分项目委托当地的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或南宁金域医学检验所检验。
目前,全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管理完善、运作规范,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格局。截至11月22日,百色市7个国家项目县已检查人数占任务数的112.52%,5个自治区项目县完成检查人数7289对,占任务数的291.56%,全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第五篇:支部引领合作社 凝心聚力促发展
支部引领合作社
凝心聚力促发展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近年来,太白县靖口镇关上街村党支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强引领、促融合,抓住“关键点”
建强村级班子。选优配强带头人队伍,让村“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合作社成立了非公党支部,让村党支部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加强组织领导,一线靠前指挥,合作社稳步发展初具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关上街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嘉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共吸纳社员96户,其中:贫困户76户,三年累计分红17.5万元,每户年均分红1000元。
培育集体经济。以嘉隆农产品合作社为载体,引导致富带头人、科技能人、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等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和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共吸收村民个人股本金230万元,凝聚了集体牵头、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合力。
推动村企合作。村党支部村委会成立产业扶贫领导小组,为产业项目提供从布局、设计、立项到落地、建设、投产全方位指导服务,推动资源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聚拢,力量向项目聚合。三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累计向合作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27万元,有效的解决了合作社资金短缺的问题,推动了合作社进一步发展。
想点子、出实招,打好“特色牌”
科学规划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长短兼顾,优势互补的原则,制定“三园五区”规划布局,分设种植园、养殖园、体验园,无公害种植区、标准化养殖区、林下散养区、有机肥加工区、休闲体验区,形成了立体布局、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
打造特色品牌。打好生态牌,做好“土”文化,主攻“菜、肉、蜂、蛋”特色产业,2019年合作社种植无公害蔬菜30亩、养殖藏香猪26头、关中黑土猪100头、红羽公鸡5000只、中华土蜂150箱、蛋鸡1000只,实现综合收入105万元。
发展电子商务。狠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机遇,建成村级电子商务示范店1处,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电商+贫困户”模式,创新运用直播带货等电商手段开展消费扶贫,打通农产品销售通道,线上销售农特产品5000公斤,村集体收入30万元。
建机制、强保障,激活“内生力”
规范管理运行。严格执行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理事会、监事会,明确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监督内控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促进合作社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规范、效益更加显著。
创新发展模式。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鼓励小农户以土地林地流转、设施设备出让等形式入股专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最大化发挥带贫益贫效应。
合理分配收益。按照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办法,要求入社贫困户定期到合作社参加生产劳动,实行积分制管理,差异化分红,利用利益联结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