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合作社扶持力度 引领农村经济大发展
加强合作社扶持力度 引领农村经济大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合作经济》发布时间:2013/04/27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互助性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国当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将会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就云南省红河州而言,供销合作社通过领办、创办等形式从2008 年开始正式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就发展了120 个。到2011 年底,累计发展了962 个,比2008 年增长8倍多,入社农户达6 万多户,每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超过10 亿元。目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进行了工商登记注册,进行纳税申报登记管理,其业务涵盖了农村的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品购销、土地流转、科技服务、乡村旅游服务等,并且突出集中在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的领域,涌现出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开远市红土高原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水县红源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石屏县燎原养猪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运行规范、维护社员权益较好、年经营规模超过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势条件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优势条件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性质决定了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专业合作社虽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成为合法的市场主体,但不同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社会团体法人,它的组成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从一定程度上讲,合作社是由当前农村弱势群体(农民)自愿联合组建起来的,它的发展命运紧紧和农民自己捆在一起。
比如,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到农村开发项目,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某一农产品,当遇到产品市场行情不好时,公司就可以甩手一走了之,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讲公司和农民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而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 如果遇到产品市场行情好时,公司就能赚到很多钱,但在利益的分配环节上公司肯定是占大部分,而农民只能享受到很少一部分;如果是开发同样的一个项目,把公司换成专业合作社,那么合作社追求的目标就不是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不管遇到产品市场行情好与坏,合作社都会尽力去为农民服务,合作社和农民将会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共享利益,并且会一直把项目做下去。“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了这么多年,但真正能在扎根农村,为农民着想、为农村经济发展出力的公司寥寥无几,几乎都是有钱赚就来、没钱赚就走。
所以,合作社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合作社是最受农民欢迎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得到农民认可并自愿为之而努力;是推动农村经济由家庭(个人)单干逐步走向联合与合作转型的迫切需要,它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经济发展规律。我国的农民搞了30 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很大一部分个人(家庭)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并且他们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发生了很大改变,充分认识到仅靠个人(家庭)的力量做不大事业,需要走联合与合作的路子才能真正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正是当前农民走向合作与联合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第二,合作社拥有并整合了农村中最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都是依托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而组建,并且通过社员入股形式,把农民自身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整合利用,形成了强势的资源优势。比如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它现有入社的农户1125 户,集中起来的石榴种植面积达1 万余亩,占 1
据整个蒙自市石榴种植面积的很大份额。如果不是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这些资源集中起来使用,那么这1 万余亩石榴零星分散在1000 多户农民的手里,那就无法发挥强大的资源优势,资源的利用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还有开远市金土地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的形式,把农民各家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管理,取得了非常好的经营效果。目前,农村的一些经济能人有着高度灵敏的市场嗅觉和积极的创业精神,只要看到当地有可开发的资源和商机,就以一种积极、负责的态度去组织发动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达到最先掌控当地资源的目的。这既是农民对当地农村资源实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有效办法,也是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最佳途径。谁掌握了资源,谁就在市场中拥有话语权。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第三,合作社拥有当前农村的经济能人,有力提供了发展所需的人才保障。目前的许多合作社都是由农村经济能人、种养大户或村社干部等牵头组织农户成立的,合作社理事长及管理人员都是当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或影响力的“实干家”、致富带头人。可以说有合作社的农村,当地的“人才精英”都集中到合作社来了。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其所在地的小红寨村,当地的石榴种植大户、技术能手、购销个体老板等都积极加入到合作社,懂技术的负责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懂营销的负责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可谓人才聚集,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合作社的建设发展,在提高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供销合作社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对合作社理事长及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多次组织理事长到发达地方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以及参加一些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目前红河州供销合作社组织发展的1000 多个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经过培训后全部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农科部门也积极到合作社开展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及推广应用等服务,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生产技术水平。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合作社集中了当地的“人才精英”,拥有一支全能的人才队伍,对合作社发展壮大起到推动作用。
第四,合作社得到国家积极的政策扶持,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首先,“三农”问题仍然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道路上所面临并且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2009年-2011 年3 年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先后到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视察,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农”问题及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心、关注。其次,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法律保障,随后,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也相应制定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措施,许多地方党委政府也制定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措施。开远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出台了“七送政策”,即一送人才、二送土地、三送资金、四送项目、五送房子、六送服务、七送荣誉。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的这些扶持政策,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且随着专业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政策措施将会越来越完善,整个政策扶持体系将会更加健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合作社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优势条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现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三大问题和困难:
第一,融资难的问题。融资难是合作社当前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合作社靠自身难以突破的瓶颈。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对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不配套,虽多个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合作社的法律法规,但金融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发展一直没有具体的扶持措施,2009 年5 月2 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也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随后也没有更具体、更明确的政策措施出台。二是合作社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自身实际拥有的资产比较少,盈余积累少,特别是可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几乎没有,而银行在贷款抵押方面的条件却很严格,这无形中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银行贷款设立了很高的门槛,无法向银行借款。作为刚刚起步发展的合作社,都急需得到资金的支持。
第二,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合作经济组织在国际上虽然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确立法律地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时间比较短,它的管理体系不完善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首先,国家对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政府虽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但专业合作社和公司相比起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其管理出台的措施是少之又少,远远达不到对公司的那种管理水平。就一个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主管部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只是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没有具体明确主管部门,从而造成了许多地方多个部门各自开展工作,不能有效对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国家对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措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服务专业合作社水平的高低以及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
其次,管理不完善的问题还体现在专业合作社自身方面。目前,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决定了它自身不可能达到较高的管理水平。一是在生产、经营运作上还有很多个体户的“影子”,难以达到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二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虽然财政部于2008 年1 月1 日起执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但很多专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上还是难以做到专业化和规范化,没有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财务人员,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大一部分合作社还处于记“流水账”,与相关部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在合作社组织体制建设方面,社员代表大会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合作社和社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甚至在经济利益方面也没有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社员在维护自身利益和履行义务方面 的意识不强。
第三,自身基础差的问题。在整个经济领域,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属于弱势群体,自身基础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素质低,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及社员几乎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虽然一部分人是当地的经济能人、村社干部,但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个人素质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所要求的人才相比,差距还很大;二是经济基础差,合作社自有资产少、盈余积累少,经济实力不强,当前成立的合作社普遍存在“散、小、弱”的情况,分散在种养殖、加工、购销、农机具服务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合作社较少。就云南省而言,到2012 年6 月末,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组织发展的合作社累计达8745 个,但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评定为示范专业合作社的仅23 个,所占比例为0.26%; 三是合作社仍然处于整个经济领域的低端,生产经营方式属于粗放型和松散型,科技含量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少。
三、进一步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国家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要求合作社加强建设,建立具有自身特点又符合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发展要求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结合当前合作社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可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快合作社建设发展的步伐。
第一,加快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问题。针对合作社自身的特点和
性质,适当放宽对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条件和简化部分贷款手续,并每年核定一定的贷款指标,专门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尽快推出一些适合专业合作社的信贷产品,逐步满足合作社建设发展资金的需求;健全完善金融担保机制,由政府主导投入(或控股),成立贷款担保公司,积极为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从多渠道解决好合作社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建立合作社内部互助合作基金,把合作社及合作社成员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加强管理,合理调剂使用,增加合作社的融资渠道。
第二,进一步制定完善专业合作社管理的配套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合作管理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专业合作社的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充分发挥部门管理职能,切实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 二是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合作制的优势,加强自己的组织体制建设,强化自身管理;三是加强财务、劳动用工等制度建设,强化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第三,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切实解决好基础差问题。一是要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合作社的管理层人员,在自身具有生产、经营的实践经验后,要注重对管理知识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提升合作社的管理层次; 二是合作社要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方面着手,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三是着手从组织体系建设方面考虑,在合作社现有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再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把合作社现有的营销网络、技术条件、生产设备、产品品牌、土地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共享,逐步做强做大专业合作社。
第四,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一是各级政府应建立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专项基金制度,为合作社建设发展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并在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贴息,特别是省、州(市)、县级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资金给予扶持;二是对合作社发展的项目适当放宽申报立项条件,加大扶持力度,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的项目存在着“规模小、投资少、申请扶持资金少”等一些特点,申报项目时不能用要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条件来对待,应该给予倾斜照顾。
建设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符合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民自身发展的主观愿望。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各级各部门应该全力以赴,创新思路、提升服务,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农民自身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和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合作社将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活跃在我国的经济领域,引领着农村经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向前迈进。
第二篇: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的建议
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的建议
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标准化的发展,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越来越频繁的考验,农民增收遇到了瓶颈限制。我国山东、安徽、浙江等现代农业发达省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充分表明:合作社是分散的农户参与市场竞争最合适的组织形式、是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参加了专业合作社,有的农民还同时参加几个不同的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普遍分享到了合作社提供的科技、信息、生产资料以及加工增值、交易返还等多项服务和实惠,甚至在许多国家,合作社销售的产品占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我县是广东山区农业大县,全县农民所占比例高达近90%,“两只果”(沙糖桔、无核黄皮)带动了全县近40万农民的长效增收,然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却发展十分缓慢。以我桂圩为例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到10个,带动农户不足百户,合作社类型单一清一色为沙糖桔产销合作社,基本没有涉及到其他农业种植、养殖、农机、加工和仓储等领域的合作社。且服务农民功能较弱几乎没有一个农民合作 社能涉及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2011年1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莅临我桂圩检查指导工作时,曾高瞻远瞩的指出:郁南今后要多搞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户的长远发展,也可将一些利益留给村集体。
二、现阶段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干部和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还不了解,对法律和政策的理解还有偏差,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认识还不足,相当数量的农民对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
(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方面扶持力度不足。现阶段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服务支持。有关政府部门在技术、营销、管理、防疫、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财政资金支持数额太少并且随意性太大,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重赢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的现象;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打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幌子,目的是享受税费优惠、获取国家的扶持发展基金和贴息贷款;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不明晰,财会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层次低、自我发展能力 弱。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的规模都比较小,合作社的发展层次比较低,绝大多数合作社还处在为成员集中购买、供应生产资料,提供一般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弱。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合作社本身没有形成积累,成员的资金也很有限,合作社和成员到银行贷款条件多、门槛高、贷款难。合作社扩大再生产受制于资金匮乏。
三、加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示范合作社的成功经验,用合作社成员增收的实例激发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用合作社的美好前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合作社的发展,营造全社会支持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搞好合作社培训工作。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农户的教育和培训都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现阶段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分渴望得到技术、营销、管理、防疫、财务和法律等培训。但是,目前,由于管理部门一缺人员,二缺专项经费,三缺交通工具,培训工作无法开展。培训工作跟不上,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安排专门机构或部门负责培训工作,并将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严禁随意减少和挪用。
(三)认真落实《合作社法》规定的扶持政策。一是金融扶持。借助我县率先在全国开展的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有利时机,政府主管部门应配合搞好合作社的信用评级工作,按照金融机构“先授信、后用信”的放贷程序,发展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信用合作。二是项目扶持。有关部门的农业产业化、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技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要向合作社倾斜,要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探索以合作社为载体落实项目资金和农业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三是财政扶持。政府财政应增加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
(四)以推进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强身健体”。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妥善处理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领办者与其他社员之间在民主管理权力、利润分配、优惠政策分享等方面的关系;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的同时适度积累,政府扶持资金也要与合作社的积累和投入挂钩;鼓励一切有志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技人员、大学生到农村领办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特殊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方式,能够真正地保证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落到实处,能够真正保证各项惠农措施惠及到农户、农民。因此,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 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为正在推进的我县“三村合一”特色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农村经济合作社工程承包合同(模版)
三岔河镇七星村三变改革项目承包合同
甲方:三岔河镇七星村 乙方:任有良
为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现租赁七星村四组移民搬迁点房屋3院建农家乐和客栈,因厕所周围环境差经村三委会2017年10月22日研究决定对该环境进行整治。
一、工程内容
1,铺设小青砖,每平方米60元。
2,基础平整,厕所粉刷,安装4个厕所门共计
二、合同工期
开工日期:2017年10月23日
竣工日期:2017年12月20日
三、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国家质量规范标准。
四、合同价款:
以竣工验收为准。
五、甲方责任
在乙方施工期间,派工作人员进行全天监督,并协助乙方解决超出本工程范围且与本工程有关事项,加强安全教育,严防工伤事故发生。
六、乙方责任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保证质量,加快进度,承担发生不安全事故全部责任。
七、付款方式
甲方在乙方施工完工后,经竣工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向乙方付清本合同签订的工程价款(凭税票结算)。
发包人:三岔河镇七星村 承包人:
住址:三岔河镇七星村 法定代表人:赵亚峰 :
2017年 10月23日
第四篇:关于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
关于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进特色农业大县建设的
意 见
为了进一步落实十二五规划目标和要求,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县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大力实施“西菜东果”、“规模养猪”、“玉米丰产”战略,结合山区农业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农业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销售,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原则。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按照“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的思路,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2、坚持规模发展,整体推进原则。优化区域布局,以“一村一品”为抓手,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扩张基地规模,打造西菜东果中间养殖加工的产业格局。
3、坚持延伸产业链,统筹发展原则。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发展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坚持绿色循环,科技支撑原则。以发展绿色农业为方向,大力培育绿色品牌、大寨品牌,发展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由资源支撑向科技支撑转变。
5、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为载体,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投入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县高产粮田达到20万亩,粮食稳产1亿公斤,发展优质核桃干果经济林2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一亩,发展蔬菜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6万亩,产量达2.5万吨,猪饲养量100万头,蔬菜、核桃、生猪、玉米四大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力保农民人均农业产业收入达6000元以上。
四、政策措施
(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1、稳步推进蔬菜、干鲜果、养猪、玉米四大产业,筑牢农民增收之基。
蔬菜产业。以西寨、沾尚两乡镇为主,乐平、大寨部分村为补充,建立西菜园区。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推进“西菜”基地扩张。通过统一规划,配套解决水电路公共设施投入,加强园区建设。对园区内大田菜实行规模种植补贴,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和专业村,对单户种植规模在3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00元;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0元。因地制宜推进设施蔬菜规模建设,新建集中连片规模达1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万元(按棚内实际面积);集中连片面积达3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万元,规模设施蔬菜建设同时要享受上级财政贴息政策和购置棚架设备、保温被和卷帘机的农机补助政策。
干鲜果产业。以东部五乡镇为主设立干鮮果园区。县财政每 2
年安排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核桃、苹果为主的干鲜果产业发展。对新发展以核桃、苹果为主的干鲜果经济林的农户、合作社,前三年享受每亩200元的补贴;鼓励规模发展大户和合作社,凡成活率达90%以上、规模达到50亩的户每年奖励1万元;达到500亩的合作社每年奖励10万元。
养猪产业。以闫庄、赵壁、冶头、大寨、乐平等中部粮区为主设立规模养殖园区。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健康养猪工程。具体补贴标准为;新建千头以上的养猪场或新增1000头规模,给予2万元奖励;对进入规划养殖小区的千头以下养猪场,每新增100头奖励4000元;新增能繁母猪1头补助100元。同时县财政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奶业发展,对迁入奶牛养殖园区的奶牛散养户和收购本县散养奶牛的园区场主,每年每头成牛补助1000元,每头小牛(6月龄以下)补助500元,加快奶站建设,每站每年补助5万元,主要用于监管设施购置、监管技术补助。
玉米产业。以赵壁乡为主设立高产玉米园区。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用20万亩高产粮田,保证1亿公斤粮食稳产的目标。严格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同时要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凡单产达500公斤以上,种植规模在100-300亩的,每亩补贴50元,300-500亩的,每亩补贴7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00元。
2、因地制宜培育和扶持一批新型产业,开启农民增收节点。苗木产业。以孔氏乡为主,围绕“东果”战略和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需要,着力建设核桃苗基地,由县统一规划苗圃,实行良种苗木市场准入机制和资质审核制度,对苗木繁育进行全程 3
管理,列入县核桃苗木基地且通过检查验收合格的每亩补助4000元。
双孢菇产业。以赵壁乡白羊峪片为主设立食用菌园区,积极菌类产业发展,对进入园区内新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按设施蔬菜补贴政策给予补贴,主要用于生产用房、设备及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
文冠果产业。对新发展文冠果的农户、合作社,每亩补贴100元;鼓励规模发展大户和合作社,凡连片规模达到50亩的户每年奖励1万元;达到300亩的合作社每年奖励5万元。
钙果产业。按照一城两翼大县城战略,在李家庄、三都两乡镇区复垦区内设立钙果园区。对园区内公共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贴。
在推进基地建设的同时,把“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来抓。从全县主导产业中评选20个符合“一村一品”要求、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专业村,作为全县“一村一品”样板村,每年给予10万元奖励,同时享受省市有关政策补贴项目资助,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导,促进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快速建设。
(二)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市场认知度。
1、实行农产品品牌认证补贴制度,积极培育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适应“大大寨”战略要求,县财政要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大打“大寨”品牌,强化商标注册意识,扩大名牌、品牌宣传,尽快形成一批“大寨” 牌系列农产品。
2、新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优质农产品名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名牌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获得省部级名牌的企业,给予3万元奖励。支持企业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和申报名优品牌或产地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企业参加县统一组织的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给予每个参展摊位30%的摊位费补贴。
4、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争取各种质量认证资格和市场准入资格,对新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的每年奖励1万元,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每年奖励2万元,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每年奖励3万元,并对“三品”认证年检费用给予补助。对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每年补助1万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每年补助2万元,环境质量认证的,每年补助3万元,连续补助三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坚持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扶持的原则,对一家一户难以实施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实行项目捆绑、打包投入,提高资金使用率和工程设施的利用效率。
1、鼓励乡村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争取提高土地产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县财政通过以奖代助、配套补助资金等办法给予扶持。对农民新建的基础设施,除享受“一事一议”政策外要通过以奖代补给予扶持。
2、进一步完善中小型水库体制改革,落实中型水库公益性管理人员及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实行农村饮水水价补贴制 5
度,对井深400米或扬程200米以上的农村饮水工程,每供一方水补贴1元,保证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和人民群众安全饮水。
3、实行农用机械燃油补贴政策,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实施农机燃油补贴,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覆盖面,提升综合生产水平。
(四)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深化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抓好县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通过涉农部门事业单位改革,确权定责,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现有资源,充实人员力量,保障工作经费,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整合农科、畜牧、水利、农经、林业等农业管理人员,建设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人、财、物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每个乡镇站给予5万元补助,保证必要的办公经费以及办公设施更新和扩充。
推进“百村万户”农民增收工程,建设100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每村每年补贴经费1万元。
2、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把选才、育才和留才纳入人才战略,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完善竞争机制,坚持以岗定责原则,打破地域、打破行业,打破年龄限制,公开招聘、竞聘上岗。鼓励技术人员带薪技术承包,对作出突出贡献者,经济上给予重奖,职务和职称晋升中给予优惠。
完善考核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动态管理,按绩取人,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竞聘和考核中出岗人员带职进修两年,无法上岗人员取消职称聘任,转为公益性岗位。
完善培育机制,选拔优秀青年、大学生村官短期专业进修学习,培养后备技术人才;同时对现有人员有计划对进行知识更新,回炉厉炼。
完善激励机制,功薪挂钩,对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建设一支老、中、青三级梯队组合的新型农业实用人才队伍。
(五)完善投融资机制,为基地扩张、产业崛起提供财源。
1、建立农业投资基金,增加农业投融资来源。加大县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投入500万元,与商业银行及大型企业集团,联合设立“政银企”农业投资基金,通过公募、私募等方式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实现工业、商业资金以工补农,大户经济转型投入农业,可以通过担保、贴息方式,支持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对列入“513”工程的省市县级龙头企业给予担保贷款或利息补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生产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2、引导和协调金融资金,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贷款周期延长的宽松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发挥农村信用联社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和农联保制度,让农村资金、农业资金健康回流。
3、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同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产业保险业务。
4、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主体作用,重点扶持一批产业优势强,带动范围广,运作机制优,服务功能全,在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发挥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7
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每年要评选10-20个优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县财政拿出50万元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工商、民政、农业等部门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指导工作。
(六)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销售能力。
1、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县城建设1-3个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农产品集中、交通便利、利于农产品集散的乡镇,建设至少5个专业市场,同时统筹考虑不同专业市场的分工协作,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
2、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公司和经纪人联结农户和基地,从事加工销售,延伸产业链,开拓大市场,对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的,予以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同时给予政策扶持。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倾最大力扶持,农业转型更需要全社会努力。全县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践行大寨精神为主线,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团结全县人民齐心谋赶超,合力求跨越,为建设特色农业大县,实现民富县强、人和政通、山川秀美,人民幸福自豪新昔阳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以思想解放新成果 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以思想解放新成果 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对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精神,是当前杨地镇党委、各党各支部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我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上级党组织工作要求,以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解放思想的成果加速转化为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力量,在抢抓机遇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快人一拍、在工作措施上高人一筹,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以思想大解放运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
一、精心组织,以大学习大讨论促进思想大解放
(一)在解放思想中更新思想观念。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要求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以更加开放的眼光科学审视镇情,找准当前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症结,找准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突破口,找准当前加快发展的有利政策和机遇,理性思考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发展思路,以思想观念的大更新促进全镇经济的大发展。坚决破除“等靠要”的惰性观念,封闭保守、自我循环的陈旧观念,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消极观念,视困难和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想事、谋事、干事、成事,以善谋实干、加快发展的不凡业绩,履行好职责。
(二)在解放思想中完善发展思路。面对全市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要求,立足于新的实践和发展,跳出本地区的狭小圈子,把我镇的发展置于为全县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大环境中,立足区位、交通、自然资源、人文生态等比较优势,激活后发优势,用好用足政策,在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科学发展。
(三)在解放思想中改进工作作风。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振奋精神,团结鼓劲,保持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豪迈激情,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工作落实上,工作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不怕困难、不回避矛盾,敢打敢拼、敢闯敢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减少应酬、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在落实上狠下功夫,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落实上,保证工作抓一项成一项,事业干一件成一件,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超前、作风过硬、善打硬仗、能成大事的干部队伍,形成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四)在解放思想中推动科学发展。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实现由快中求好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大力调整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树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观念,持之以恒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扩大招商引资成果,促进更多、更好、更大的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绝不以牺牲环境谋求一时发展。
二、科学审视,以思想大解放形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共识
(一)理性审视镇情,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我镇是典型的农业镇,与工业化强势推进、城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现状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的发展压力明显地体现在“三农”工作上,推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也在“三农”上。这些镇情和竞争压力决定了我镇发展最根本、最首要的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必须着眼于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全面、协调发展的大局,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在推进“美丽与发展双赢”路子上迈出新步伐,在加快推进农区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取得新进展,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二)顺应农民期待,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近年来,随着各级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提升,广大农民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但全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这与各级党委、政府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待,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要求,我镇必须通过支持、扶助和引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把全镇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愿望变成现实。
(三)突破发展束缚,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但影响和制约农业发展的矛盾始终存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全镇经济的健康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镇的社会稳定。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客观面对形势,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提出了“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与日俱增。尤其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并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做出了重大部署。为了顺应党和国家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我镇必须坚定信心,加倍努力,以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三、强化举措,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全镇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习贯彻热潮,引导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上来,强力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努力做到以下九点:
(一)顺应形势,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三化”并重,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城镇化战略带动城乡一体化,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人次。
(二)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强村富民主导产业。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要求,努力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村一品的强村富民产业,做到镇有主导产业、村有富民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强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产销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注册绿色商标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品牌收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培育强村富民主导产业方面,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三)强化基础,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农业投资项目,加强投资监管,进行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战略工程、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的机遇,充分调动农民种粮、乡镇抓粮的积极性,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收。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鼓励农民积极改良土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现有耕地的详查力度,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大型农机具应用力度,积极推广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机化新技术,逐步培肥地力。继续实施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清洁能源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加快建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建设,力争取得新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实现乡镇工业破题,引导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探索实施“转移、收缩、集中”战略,让更多农民进入城镇,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坚持走特色城镇化道路,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五)强化服务,强力推进农业快速协调发展。继续深入推进“科技富民行动”,加强科技示范园区、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全面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电化教育平台优势,加大科学普及和结构调整引导力度,帮助农民种好田、养好畜,促使农民依靠科学来增收致富。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良种繁育推广、先进种养生产技术应用,不断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育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采取政府引导、中介介绍、劳务能人带领等多种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和支持农民工利用血缘、人缘、地缘关系,更多地转移劳动力,将劳务输出作为产业来抓。积极拓展劳务市场,强化输出地与输入地就业供需衔接,吸引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兴办企业、吸纳农民就业、签订农民就业合同,着力打造劳务品牌。
(六)保护环境,努力实现美丽发展双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严厉打击毁林毁草开荒行为,对出现的违法开荒行为,坚决依法处理。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七)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坚持把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统筹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改善人居环境、农民增收、和谐平安“八大民生工程”,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统筹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教育、医疗、保障等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重点在公共资源配置、项目支撑和镇财政投入上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确保农村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设施,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努力向农民提供安全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五保户供养等工作力度,努力做到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力争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八)勇于探索,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创新永远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法宝。一是认真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探索以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搞好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工作,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和农业现代化的主人。家庭经营也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加快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跨村、跨乡镇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
(九)强本固基,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堡垒作用。以村两委班子建设为重点、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核心。重点抓好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建设,注重把发展愿望强、组织带动能力强、市场意识强的人选拔到村两委主要岗位上来,注重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切实提高村两委发展经济、团结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员致富行动”,努力培养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型”农村党员。要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推进农村道路修建与维护等公益事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