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夯实创业培训 加大扶持力度[范文模版]
夯实创业培训 加大扶持力度 努力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在吉林省委组织部和省项目办的领导下,长春市认真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将此项目纳入“人才长春”发展战略,构建农村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总体规划,以创业培训为先导,努力为“村大”学员搭建创业舞台,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五年来,全市共招生2188人,完成招生计划的130.86%。开发创业项目57类489项,总投资11848.5万元,年收入4202.4万元,带动农户31520户,涌现出420名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
一、狠抓落实,积极协调,深化创业培训与专家指导 2007年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扶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毕业学员回乡创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开展“S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会后我们马上落实,积极协调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委托吉林省蔚蓝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SYB”创业培训。这项培训是国家劳动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实施的创业技能培训课程,目的是以创业促就业,培养微小型企业和创业人才。这个项目是受国家和省财政支持的民生项目,我们利用有关政策在不收取学员和承办院校费用的前提下,为大学生增设了创业技能培训课程,1 我们的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2007年12月,我市在吉林大学举行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员创业培训开学典礼,省委组织部、省劳动厅、吉林大学农学部的领导亲临指导。我们聘请全国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
一、吉林修正药业集团修涞贵董事长作创业辅导报告。创业培训的启动,标志着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从大学培养向创业实践迈出了新步伐。
我们走访8个办学院校,召开学员大会,要求每名学员培训后结合实际写一份创业计划书,请吉林省政协委员、劳动部命名的全国高级创业培训师魏兰董事长从项目选择,市场分析,成本核算,创业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诊断”;邀请民营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周春莲为学员做创业报告;还与农博会、吉林春莲集团等10多个单位建立了学员创业实训基地。通过专家的指导,大大提高了创业成功率。两年来,在各办学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举办了29期,参训人数达到900多人,培训学员创业率达到70%以上,这次推选的创业典型就有7人参加过培训。其中农安县开安镇高俊明的果树保护地延后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九台市上河湾镇焦彬的生猪与黄牛养殖等项目,年产值已达50万元以上。
二、交流合作,选树典型,优化项目的建设环境与发展 氛围
为了更好地推进创业工作,我们注意借鉴外地经验,向先进地区国家学习。通过网络发现日本大分县的 “一村一品”运动协会是旨在培养农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组织,与我们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有很多相似之处。08年我们协调市外办,获得日方免费邀请,组织各县(市)区人才办及部分乡镇人员赴日本实地学习考察。他们的创业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有的县(市)区直接与日方达成了进一步学习交流合作意向,各县(市)区受此影响,加快了“带头人”的培养,目前全市有160名毕业学员担任了村书记和村主任。这次交流学习,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更新了创业理念,使“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迈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将创业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在项目初期就注重通过培养选树和宣传创业典型,不断教育和引导学员坚定返乡创业的信心。榆树市苇沟村学员毛树千从吉林电大毕业后任村书记,成立了珠葱协会,发展会员840人,种植面积1100公顷,总产量5.5万吨,年利润2500万元,2008年获国家先进协会称号和国家绿色证书。德惠市腰窝堡村学员夏善鹏从延边大学毕业后任村书记。利用所学专业创办了凤翔养殖小区,面积15000平方米,养蛋鸡30万只,年收入289万元,解决就业1200人。为更好地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2009年我们成立全市创业典 型报告团,到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开展创业先进事迹演讲,通过事例教育影响学员,利用项目带动引导学员。我们指导九台市、农安县等单位召开了创业经验交流现场会,对创业示范基地进行授牌,对乡镇先进组织单位进行表彰。注意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营造氛围,经常在各级党建网、人才专刊介绍创业事迹。还录制了《我们的田野》创业宣传片在吉林电视台播出。吉林日报《人才长春》专栏定期刊发学员的创业稿件,大学生的创业事迹还上了人民日报。
三、广开渠道,搭建平台,搞好创业政策的整合与重点扶持
1、借助各类政策,搭建创业平台。我们始终坚持把引导帮助学员创业放在重中之重。通过对农业局、人事局、劳动局、财政局、牧业局、教育局、科技局以及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调研,我们发现这些部门都涉及农民、大学生、农民工等身份的创业扶持政策,我们梳理之后,制定了《长春市关于“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毕业生返乡后发挥积极作用的意见》,重点推广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和鼓励创办标准牧业小区。几年来,学员组织、发起成立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61个,吸纳会员3722人,总投资8560.2万元,创建标准牧业小区
个。全市各级组织帮助协调贷款2489万元,通过政府各部门政策资助、奖励、补贴创业学员的各种资金达400多万元。
2、加强工作指导,广开创业渠道。我们与办学院校联系,了解掌握学员在校组建创业组织的情况,经常召开各类创业组织负责人座谈会、企业和科研院所产品项目推介会,使学员在校期间就不断增强创业意识。我们指导和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出台创业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层次联系项目,千方百计协调落实扶持资金。如农安县通过与邮政局物流中心沟通和协调,帮助30多名创业学员以较低的价格代理销售农资产品;并积极争取妇女和青年创业者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德惠市通过联系种业公司和网通公司在学员中推荐产品代理人和农村业务推广员。
3、进行重点扶持,开展跟踪服务。我们坚持对创业较早、在学员中有一定影响的创业典型进行重点培养、跟踪扶持。秦学武和于洪伟都是05届的毕业学员,秦学武第一个在全省创办了“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网站,并建立“三增”农业合作社,特别对组建合作社有一定经验,我们就安排他在学员中进行巡讲,今年帮助他创办了学员中首个可以跨区域经营的“吉林省三增农业合作联社”;于洪伟在校期间就组建了创业协会,毕业后在市区人才办的帮助下,减免了有关费用成立了“金穗农资经销店”,08年又帮助成立了“吉林省村大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村大农业专业合作社”,使创业规模快速发展起来。几年来我们帮助创业学员减免各种费用,仅种子经销担保金一项就累计达近百万 元,直接减轻了学员的创业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以全面贯彻落实好省里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谋划落实好我市“一村一”项目建设,加强领导,加大措施,推进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关于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
关于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进特色农业大县建设的
意 见
为了进一步落实十二五规划目标和要求,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县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大力实施“西菜东果”、“规模养猪”、“玉米丰产”战略,结合山区农业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农业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销售,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原则。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按照“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的思路,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2、坚持规模发展,整体推进原则。优化区域布局,以“一村一品”为抓手,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扩张基地规模,打造西菜东果中间养殖加工的产业格局。
3、坚持延伸产业链,统筹发展原则。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发展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坚持绿色循环,科技支撑原则。以发展绿色农业为方向,大力培育绿色品牌、大寨品牌,发展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由资源支撑向科技支撑转变。
5、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为载体,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投入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县高产粮田达到20万亩,粮食稳产1亿公斤,发展优质核桃干果经济林2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一亩,发展蔬菜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6万亩,产量达2.5万吨,猪饲养量100万头,蔬菜、核桃、生猪、玉米四大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力保农民人均农业产业收入达6000元以上。
四、政策措施
(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1、稳步推进蔬菜、干鲜果、养猪、玉米四大产业,筑牢农民增收之基。
蔬菜产业。以西寨、沾尚两乡镇为主,乐平、大寨部分村为补充,建立西菜园区。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推进“西菜”基地扩张。通过统一规划,配套解决水电路公共设施投入,加强园区建设。对园区内大田菜实行规模种植补贴,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和专业村,对单户种植规模在3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00元;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0元。因地制宜推进设施蔬菜规模建设,新建集中连片规模达1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万元(按棚内实际面积);集中连片面积达3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万元,规模设施蔬菜建设同时要享受上级财政贴息政策和购置棚架设备、保温被和卷帘机的农机补助政策。
干鲜果产业。以东部五乡镇为主设立干鮮果园区。县财政每 2
年安排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核桃、苹果为主的干鲜果产业发展。对新发展以核桃、苹果为主的干鲜果经济林的农户、合作社,前三年享受每亩200元的补贴;鼓励规模发展大户和合作社,凡成活率达90%以上、规模达到50亩的户每年奖励1万元;达到500亩的合作社每年奖励10万元。
养猪产业。以闫庄、赵壁、冶头、大寨、乐平等中部粮区为主设立规模养殖园区。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健康养猪工程。具体补贴标准为;新建千头以上的养猪场或新增1000头规模,给予2万元奖励;对进入规划养殖小区的千头以下养猪场,每新增100头奖励4000元;新增能繁母猪1头补助100元。同时县财政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奶业发展,对迁入奶牛养殖园区的奶牛散养户和收购本县散养奶牛的园区场主,每年每头成牛补助1000元,每头小牛(6月龄以下)补助500元,加快奶站建设,每站每年补助5万元,主要用于监管设施购置、监管技术补助。
玉米产业。以赵壁乡为主设立高产玉米园区。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用20万亩高产粮田,保证1亿公斤粮食稳产的目标。严格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同时要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凡单产达500公斤以上,种植规模在100-300亩的,每亩补贴50元,300-500亩的,每亩补贴7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00元。
2、因地制宜培育和扶持一批新型产业,开启农民增收节点。苗木产业。以孔氏乡为主,围绕“东果”战略和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需要,着力建设核桃苗基地,由县统一规划苗圃,实行良种苗木市场准入机制和资质审核制度,对苗木繁育进行全程 3
管理,列入县核桃苗木基地且通过检查验收合格的每亩补助4000元。
双孢菇产业。以赵壁乡白羊峪片为主设立食用菌园区,积极菌类产业发展,对进入园区内新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按设施蔬菜补贴政策给予补贴,主要用于生产用房、设备及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
文冠果产业。对新发展文冠果的农户、合作社,每亩补贴100元;鼓励规模发展大户和合作社,凡连片规模达到50亩的户每年奖励1万元;达到300亩的合作社每年奖励5万元。
钙果产业。按照一城两翼大县城战略,在李家庄、三都两乡镇区复垦区内设立钙果园区。对园区内公共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贴。
在推进基地建设的同时,把“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来抓。从全县主导产业中评选20个符合“一村一品”要求、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专业村,作为全县“一村一品”样板村,每年给予10万元奖励,同时享受省市有关政策补贴项目资助,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导,促进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快速建设。
(二)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市场认知度。
1、实行农产品品牌认证补贴制度,积极培育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适应“大大寨”战略要求,县财政要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大打“大寨”品牌,强化商标注册意识,扩大名牌、品牌宣传,尽快形成一批“大寨” 牌系列农产品。
2、新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优质农产品名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名牌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获得省部级名牌的企业,给予3万元奖励。支持企业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和申报名优品牌或产地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企业参加县统一组织的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给予每个参展摊位30%的摊位费补贴。
4、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争取各种质量认证资格和市场准入资格,对新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的每年奖励1万元,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每年奖励2万元,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每年奖励3万元,并对“三品”认证年检费用给予补助。对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每年补助1万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每年补助2万元,环境质量认证的,每年补助3万元,连续补助三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坚持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扶持的原则,对一家一户难以实施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实行项目捆绑、打包投入,提高资金使用率和工程设施的利用效率。
1、鼓励乡村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争取提高土地产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县财政通过以奖代助、配套补助资金等办法给予扶持。对农民新建的基础设施,除享受“一事一议”政策外要通过以奖代补给予扶持。
2、进一步完善中小型水库体制改革,落实中型水库公益性管理人员及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实行农村饮水水价补贴制 5
度,对井深400米或扬程200米以上的农村饮水工程,每供一方水补贴1元,保证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和人民群众安全饮水。
3、实行农用机械燃油补贴政策,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实施农机燃油补贴,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覆盖面,提升综合生产水平。
(四)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深化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抓好县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通过涉农部门事业单位改革,确权定责,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现有资源,充实人员力量,保障工作经费,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整合农科、畜牧、水利、农经、林业等农业管理人员,建设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人、财、物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每个乡镇站给予5万元补助,保证必要的办公经费以及办公设施更新和扩充。
推进“百村万户”农民增收工程,建设100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每村每年补贴经费1万元。
2、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把选才、育才和留才纳入人才战略,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完善竞争机制,坚持以岗定责原则,打破地域、打破行业,打破年龄限制,公开招聘、竞聘上岗。鼓励技术人员带薪技术承包,对作出突出贡献者,经济上给予重奖,职务和职称晋升中给予优惠。
完善考核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动态管理,按绩取人,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竞聘和考核中出岗人员带职进修两年,无法上岗人员取消职称聘任,转为公益性岗位。
完善培育机制,选拔优秀青年、大学生村官短期专业进修学习,培养后备技术人才;同时对现有人员有计划对进行知识更新,回炉厉炼。
完善激励机制,功薪挂钩,对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建设一支老、中、青三级梯队组合的新型农业实用人才队伍。
(五)完善投融资机制,为基地扩张、产业崛起提供财源。
1、建立农业投资基金,增加农业投融资来源。加大县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投入500万元,与商业银行及大型企业集团,联合设立“政银企”农业投资基金,通过公募、私募等方式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实现工业、商业资金以工补农,大户经济转型投入农业,可以通过担保、贴息方式,支持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对列入“513”工程的省市县级龙头企业给予担保贷款或利息补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生产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2、引导和协调金融资金,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贷款周期延长的宽松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发挥农村信用联社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和农联保制度,让农村资金、农业资金健康回流。
3、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同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产业保险业务。
4、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主体作用,重点扶持一批产业优势强,带动范围广,运作机制优,服务功能全,在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发挥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7
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每年要评选10-20个优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县财政拿出50万元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工商、民政、农业等部门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指导工作。
(六)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销售能力。
1、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县城建设1-3个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农产品集中、交通便利、利于农产品集散的乡镇,建设至少5个专业市场,同时统筹考虑不同专业市场的分工协作,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
2、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公司和经纪人联结农户和基地,从事加工销售,延伸产业链,开拓大市场,对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的,予以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同时给予政策扶持。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倾最大力扶持,农业转型更需要全社会努力。全县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践行大寨精神为主线,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团结全县人民齐心谋赶超,合力求跨越,为建设特色农业大县,实现民富县强、人和政通、山川秀美,人民幸福自豪新昔阳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加大干部培训力度
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干部能力素质
为进一步提升全区农村党员干部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全面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进程,经研究决定,在全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此次“送教下乡”工作,优先招收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力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我们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将我区所有45周岁以下的村“两委”班子成员轮训一遍。
全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今天开班了。举办这次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升履职水平,使新当选村干部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岗位。这次培训班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期培训相结合形式进行,先在区委礼堂对全区所有新当选的村(社区)支部书记进行一天集中培训,然后再到市委党校分三期进行业务培训。
特邀中共十七大代表、十七大主席团成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同志,作了《怎样当好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专题报告。
第四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六合中心小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来,我校对照“八字”方针,对我校的课改工作进行反思,进一步深化、细化、内化,课改工作稳步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现就我校课改推进及特色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深化课改理念,提高课改技能
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决定课改之路能走多远,我校在课改过程中对全体教师做了全方位培训。
1.文化素养提升培训
我们先后组织教师观看了于丹品《论于》,翟洪森的《阳光心态》等讲座;
2.教育理念学习培训
⑴我们给教师购买了邱学华先生的著作《尝试教学论》,通过阅读和讲座式,使老师认识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掌握了尝试教学“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
⑵组织教师观看魏书生的系列讲座,引导教师深刻领会魏书生教育教学“三位观”,(即把培养学生自强、自学意识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放在第二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放在第三位。),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⑶由课改标兵、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生本教育课堂案例评析》、《生本教育理念与生本课堂》、《关于生本课堂》、《对“生本课
堂”的实践与思考》、《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与目标教学》、《生本教育——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生本教育下的教师观:生命的牧者》、《生本教育 自然之道 生本自然 教育之道》等专题讲座,使全体教师理解了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明白了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称为“生本课堂”。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①突出学生 ②突出学习③突出合作④突出探究)﹑“三转变”(①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②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③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3.运用多媒体技能培训
在寒假培训期间,学校选出——位青年骨干教师采用集中讲解示范,分组指导操作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白板运用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技能。为打造生本课堂、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深化、细化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课改的抓手是课堂,课改的关键在教师”,这是我们课改的共识。人总是有惰性的,总不愿轻易放弃旧有的理念,改变已成常规的行为,对新事物总有排斥和惧怕心理。为了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使用尝试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课堂上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思想,积极推行课改,把课改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学校要求教师做好三个“实”,即:扎实做好课前准备;切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学生习惯培养。课改的核心及着力点确定在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1.举办课堂教学大赛。在课改推进过程中,我们以学科组为单位举办了四届课堂教学大赛,培养了一批课改标兵、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部分教师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独具特色。在全县数学课堂大赛中我校教师获得二等奖,在全县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中我校教师获得一等奖,在全县英语课堂教学大赛中我校教师获得三等奖,在2012年河南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我校教师获得三等奖。举办课堂教学大赛是我校实施课改活动的助推器。
2.同课异构公开课。学校每期安排校级公开课18节以上,要求同级同科的两位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授课,同时各教研组未上校级公开课的教师有教研组安排组内科,每学年每人至少上一节公开
课,在听课、说课、评课过程中大家共同研讨,相互学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3.讲解撰写课后反思。每周例会前至少留出40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评课,在研讨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对教者感触颇深,学校要求每期至少写10篇教后记,到期末每人上传其中一篇,有学校编撰成册。
三、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增强科研实效性。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除了公开课研讨评析,撰写教后反思,还结合课改中的心得和困惑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的教育科研活动——课题研究、课改实验。
⑴我校参加的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正待鉴定。
⑵在做好目标教学法与尝试教学法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语文课主题教学”探索。针对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阅读量不足,教师死教,辛苦劳累的现状。我校于2013年秋季开展了语文课“主题教学”实验工作。为稳妥期见,我们选取了四年级一个班作为实验班。这个实验的理念是,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可以立人,可以发展学生。主要做法是:硬性扩大学生阅读量,把课外阅读部分地移至课内,减少课文条块分析,对词句挖地三尺的解读。将更多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阅读。落实学生的阅读量的要求。讲究“鲸吞式”的阅读,以阅读之大量求得学生能力的质变。四年级课题组的老师依现编教材的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增编了十一篇同主题的美文。编印成册,下发
学生。实现每个单元的阅读量由课本的三千余字达到目前的二万余字。每期课内阅读量扩大到十六万字左右。实验刚才开始。效果如何,以观后效。
在今后的培训学习和实践运用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将“生本教育理念”和我校的课改工作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定教,坚实的走好我校课改的每一步,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篇: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
民革胡经云
高技能人才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在“十一五”期间,温州市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改进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比武大赛和表彰活动,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市的高技能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的升级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作用认识不够到位,没有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有提取的教育经费,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用于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上。有些企业宁肯把大量资金投入广告宣传或其他方面,也不愿意出资金培养技术工人。企业需要技能人才,而担心出钱培养的员工流失,普遍存在重“用”轻“培”或只“用”不“培”,甚至只“挖”不“培”等现象,以至于形成挖技能人才的恶性循环。
2、高技能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以传统制造业形成的不锈钢管材、阀门、食品机械、鞋业、人造革、水暖洁具、制笔、民用电器、铜加工、化工等十大支柱产业支撑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制造业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必然涉及到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据人力资源市场调查,高技能人才需求较大的主要是不锈钢管材、阀门、食品机械、鞋业、人造革等行业,紧缺工人主要是从事电焊工、电工、机械车工、数控车床工等职业工种。
3、技能人才培养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后备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由于学校规模小、经费不足,招生渠道不畅,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难以培养出大批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培养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造成了技能人才的浪费,又加剧技能人才的短缺。技能人才培养没有紧密结合温州产业发展,只重视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而对机械车工、电焊工、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不足。
4、社会对于技能人才存在观念误区。从实际情况看,相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而言,高技能人才的环境亟待改善。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考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社会普遍把高技能人才与“干粗活、技术含量低”的劳动者相等同,这与当前党政大力提倡的重才爱才导向形成了较大反差,这与党政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评价、奖励、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有直接关系。
二、关于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议
1、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及提升品牌知名度,服务于龙湾产业发展,构建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要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支持、推动和引导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鼓励企业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行业
协会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组织好本行业内技能人才的培训、交流和服务。二要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通过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学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制度。鼓励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由于淡季和旺季变化,为时而富余大批劳动者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供了时间条件。三要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结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整合优质资源,对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依托一批条件好上规模的企业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满足温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2、健全投入机制,夯实技能人才工作基础
一要加大政府投入。要按照《职业教育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浙政发
【2006】41号)的有关规定,落实城镇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主要用于职业学校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温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二要落实企业投入。企业应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工培训教育,并确保30%以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三要鼓励社会投入。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参与兴办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培训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提供融资服务。
3、坚持能力和业绩导向,建立高技能人才考评机制
一要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国家标准与岗位需求、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把实际操作能力、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评、鉴定的重要标准。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同时具备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要求,允许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二要完善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重点的选拔机制。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对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根据浙江省职业技能竞赛办法规定,直接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完善人才政策,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要完善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相应的统筹管理协调机制,把技能人才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技能人才工作。二要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企业应建立高技能人才考核、聘用管理制度,定期做好考核、评聘工作。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应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资质评估等方面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三要完善技能人才岗位薪酬与激励机制。建立龙湾区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被聘用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等同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政府津贴待遇。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根据工作岗位对技术技能水平要求的高低、责任和贡献大小等因素,确定不同工资标准,拉开工资档次;提倡股份制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入股。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选拔具有高超技能水平、良好职业道德、贡献突出,在全区各行业、企业中带动作用大、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由区政府颁发证书授予“首席
技师”称号。四要完善高技能人才流动与保障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数据库,掌握本地高技能人才状况,了解外地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的有效机制和保障措施。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形式发挥作用。要落实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做好高技能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城镇户口转移、子女入托入学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