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时间:2019-05-13 19:5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第一篇: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岳启东

经济是源,财政是流,源远才能流长;经济是根,财政是叶,根深才能叶茂。较强的财政实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近年,兴文县委、县政府提出“以路兴县、以水兴县、以城兴县、以业兴县”四大发展战略,经济实现高位增长,经济结构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2011年,兴文财政收入47908万元,同比增长85%,增加收入1406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027万元,同比增长40%,增加收入8010万元。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完成4510万元,同比增长50%,增加收入1501万元;地税完成15035万元,同比增43%,增加收入4508万元;财政完成8482万元,同比增长31%,增加收入2001万元。财政支出完成151917万元,同比增长40%,增加支出43183万元。虽然,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上来看,兴文县仍属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县,依然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安全压力大、发展不平衡等不少困难,培植财源已成为兴文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认清形势,正视困难

我县财源结构单

一、历史欠债多、包袱重、财力较弱等现状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任务重、压力大,收入矛盾突出的基本现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还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创税能力低。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4.1亿元,排全市第九位,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总量最大的简阳市是我县的4.9倍。支柱财源匮乏,全县工业企业多属于煤炭采掘企业,财政收入中资源性收入占60%以上,煤炭产量对我县财政收入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县强力推进“以业兴县”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规划了26.2平方公里的太平工业集中区,也引进了一些企业,但大都处在税收优惠期或建设期,上缴税金少,对财政的贡献率低。

(二)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够兴旺。2011年,我县城镇化率为29.4%,排全市第十位。城镇化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促进县域产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带动县域消费、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

(三)农业产业化率低,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如石海茵红李、柑桔、赵氏泡菜等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没有形成产业化,产业链条短,不能形成农户、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一体化发展格局,致使我县大多数农产品增值幅度小,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同时,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许多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趋于频繁,我县不少地方干旱的时候缺水,发生洪涝只能眼睁睁地受淹,也造成了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近年异常的气候条件对我县烤烟产业发展带来的制约尤为突出。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源拓展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增人增资、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保障性支出等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资金调度困难。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财政自给率仅为31%,许多非税收入纳入财政收入口径,2011年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就占五分之一,财源拓展压力越来越大。

二、理清思路,增添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财政实力,要紧紧围绕实现人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两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手段,发挥财政的导向和支持作用,优化社会资本与县域资源的配置,着力培育特色经济、民营经济,扶持效益好、财政贡献率高的产业和企业。

(一)调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既要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要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首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发挥它们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强化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减少市场弱点带来的浪费与危害,实现结构调整的优化;第三,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与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结合起来。

(二)壮产业。

第一、围绕做强工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坚持“以业兴县”不动摇,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资源优势,培植壮大煤硫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等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一是以大项目进园区为总抓手,不断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水平,壮大主体财源。狠抓太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园区平台承载能力。按照“两化”互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完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道路和污水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项目的同时,适度发展金融、教育、医疗、通信等服务行业,切实解决园区企业职工住宿、购物、看病、子女上学等问题;二是狠抓项目落实,着力增强重点项目拉动能力。紧盯大客商,引进大项目和优质项目,壮大工业支柱,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依托煤、硫、石灰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抓好攀钢集团、佰瑞德集团、地奥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我县的投资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电力公司、锦巍集团、五星集团、华福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步形成以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

第二、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由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向现代服务业、旅游休闲农业“漂亮转身”。一是大力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二是抓基地项目建设,扩张特色农业规模。在扩张量的同时,同步实现了质的提升,提高基地的经济产值和规模化水平,既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途径,又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供应了充足的原料,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突出抓好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烤烟、蚕桑、特色水果、山地乌骨鸡、珍稀实用菌等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三是稳定和完善农业政策。继续推进“春风工程”和百万元产值村建设,同时,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项目,加强农业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源。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要继续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认真落实扶持旅游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依托我县“一海一山一古镇”特色旅游资源,打好“石海牌”和“僰苗文化牌”,培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促进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相结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兴文石海、僰王山风景区为着力点,以太安石林、九丝王城、中国大鲵生态观光旅游、仙峰避暑度假旅游为辅,丰富旅游景点布局。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整合力度,增加文化底蕴,丰富旅游内容,积极打造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形成特色旅游产业群,开发乡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地方特色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一体化,实现县域财源稳定增长。

第四、围绕商贸流通服务业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抓住宜宾市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着力构建川滇黔结合部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围绕太平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建设,完善太平物流中心,加快仙周物流中心,提速玉屏物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全县商业网点,构建由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连锁店,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

(三)重争取

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实施的差别化政策为契机,立足我县是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省级乌蒙山区扶贫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的县情,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和经费安排,特别是争取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城建、交通、水务、农业、扶贫开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我县倾斜,推进兴文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县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强基固本,开源节流

(一)优化环境,增强经济发展软实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良好的政务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精简各类评比检查,取消不合理收费,坚决治理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在兴文注册,避免财源的流失。抓住宜宾打造“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这一契机,壮大发展酒类产业,增加财源。

(二)强化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对财政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税收的征缴力度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的有力举措,对我县而言,建安营业税、运输营业税的就地解缴显得尤为突出;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和财政专户;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和财政收入分析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强化财政收入科学预测和税收秩序的规范;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资产收益的管理;杜绝盲目、重复建设和超标准建设问题,严格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从严控制和节约财政投资。

(三)招商引资,增强培植财源持续力。围绕煤硫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业,科学谋划和储备一批重点招商项目。把招商重点放到重点产业项目上来,集中力量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财税贡献多的产业化项目,以利于增加税收、解决就业。转变招商方式,转变传统的就项目引项目、就外资引外资的思路,大胆采用产业开发、资产重组、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引进外资。鼓励现有的企业采取资本嫁接、增资扩股等形式做大做强。

第二篇: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构筑兴文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的思考

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构筑兴文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的思考

兴文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贾利华

财政收入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抓好财源建设,培植和壮大可持续增长财源,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是实现财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如何搞好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为兴文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必须把培育可持续增长财源纳入经济发展战略来考虑。

一、客观分析形势,增强培植财源的紧迫感

经济不发展,财源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把促进发展经济作为财源建设根本任务来抓。紧紧围绕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促进财源建设。通过抓财源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素质和效益。近年来,兴文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上来看,兴文县仍属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县,全县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安全压力大、发展不平衡。培植财源已成为兴文经济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去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以及全市的排位情况来看,增长幅度很大、发展速度很快、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市第1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居全市第2位,全县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等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在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增速均在前20位。增速虽快,但发展质量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小。2008年,我县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十区县排名第9位、第8位、第9位。二是产业层次低。全县工业企业多属于资源性企业,财政收入中资源性收入占57.72%。三是发展不平衡。县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别还较大。四是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2008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8098万元,而一般预算支出就达到61652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3.14%,远远低于全市30%的水平。而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过小,非税收入比重过大,2008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仅为61%,非税收入比重达39%,非税收入中一次性收入占很大部分。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科教立县”的发展战略,县内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对资源依赖程度高。农业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兴文县属于工业化的初始期,旅游产业的起步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期,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较单一,百业待兴,仍处于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财源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二、采取切实措施,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一)壮大产业培财源。在工业上,依托煤、硫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抓好攀钢集团、钢城集团、地奥集团、湖北洋丰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我县的投资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电力公司、锦巍集团、五星集团、华福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稳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以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在农业上,积极引导金色专用粮食和烤烟、绿色林业和蚕桑、白色生猪、黑色乌骨鸡等农业“四色产业”规模发展,做强做大;发展壮大珍稀食用菌、优质猕猴桃、优质辣椒、优质木薯、茵红李等特色产业,突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在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上,逐步健全旅游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旅游兴县”战略,打造“四川省最佳旅游目的地”。

(二)扩大投资培财源。我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2008年我县投资拉动对GDP的贡献率达74.9%,投资是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扩大投资的重要途径就是抓项目,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有项目才会有投资,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促大发展。一是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适度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兴文县列入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建立并不断优化与国家扶持政策相适应、与全县产业相对接、与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关联的项目库。二是要加大项目的向上争取力度。在争取的力度和成绩上和兄弟县市比、向先进地区学,尤其要吃透上情,了解上级的意图、把准政策的走向,相应开展争取工作,积极申报项目。三是要抓紧好项目的落实。全方位的把争取来的国家项目实施好,把招商引资引进来的项目服务好。按照实行重大项目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制的要求,严格落实“县级领导牵头抓、责任单位主动抓、业主单位具体抓、相关单位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大力促进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提升消费培财源。兴文提升消费的措施主要是力促旅游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兴文石海的品牌效应、僰苗风情的和珍贵的红色文化是我县发展旅游业独特的优势。应组织相关部门、聘请专业人才,组成专门的班子,下大气力,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包装整合,配套规划建设旅游要素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加大对外专题招商,让能够带来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拉动诸多产业的旅游业成为我县新兴的、延绵不断的后续财源。二是以兴文打造连接川滇黔,沟通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的交通节点和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次中心为契机,围绕成贵高速铁路兴文段“一站点三中心”建设的构想,建设以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的“服务型产业”快速发展。

三、充分发挥优势,构筑财源可持续增长机制

实现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客观反映和要求,更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用好政策优势。今年我县积极争取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待遇比照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政策,必将得到省市的更多更实惠的政策倾斜,为我县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以上一系列政策机遇,必须靠我们不断努力去争取,去转化为项目、资金、人才支持。要立足从边远山区贫困县基础差这一县情实际,树立“吃饭靠自己,发展靠争取”的理念,千方百计抓争取,放下身段抓争取,闻风而动抓争取,真正用活、用够、用透各项来之不易的政策机遇,促进兴文的发展。

(二)挖掘资源优势。一是兴文矿产资源量大而质优,有14亿吨硫铁矿(占全省储量的七成)、11亿吨煤、48亿吨盐、100亿吨石灰石等28个矿种。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引进和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确保瑞兴水泥、攀钢矿业、地奥宏能、湖北洋丰、中鼎煤业等重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推进煤制甲醇、煤矸石发电等重大项目评审立项工作。二是兴文旅游资源富集、独特,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兴文石海,省级风景名胜区僰王山、太安古石林、大坝鲵源风光,厚重浓郁的苗族风情和扑朔迷离的僰人遗踪,珍贵的红色文化。抓住兴文石海被列入四川新五大旅游区的契机,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发展”的原则,强化同周边地区旅游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兴文位于川、滇、黔结合部地带,具有承东起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省内外旅游大市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走“招商兴旅”之路,实行大开放促大发展,加速旅游兴县建设步伐。

(三)创造集聚优势。一是抓住成贵铁路经过兴文并在我县设立站点的机遇,超前谋划,依附站点建设好游客集散中心、客运中心、休闲渡假中心,打造川滇黔贸易物流集散高地。二要充分发挥新组建的“太平工业园区管委会”的作用,整合资源和力量,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尽快形成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充分依托全县资源优势,加强银、政、企合作,不断完善集中区功能配套基础设施。突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积极引导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发展,走集群发展之路,努力把太平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川滇黔结合部的西部重化工基地。

(四)营造环境优势。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坚持内资、本地客商,外资、外商,一视同仁,着力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全民创业。二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强“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坚持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建好“两个中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营造积极的金融环境。融资难已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相互制约。一方面,企业和银行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用,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作用。多途径充实融资担保基金,不断提高担保能力和规模,向符合县域经济的产业和企业提供担保,增强中小企业自我造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还要不断探索资信评估,开辟民间融资新途径。四是营造规模有序的市场环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开放有序,平等竞争市场环境。全县上下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持之以恒,从严整治经济发展环境,从严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的“三乱”行为,从严执行维护发展环境制度和纪律,切实为企业和民众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篇:夯实创业培训 加大扶持力度[范文模版]

夯实创业培训 加大扶持力度 努力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在吉林省委组织部和省项目办的领导下,长春市认真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将此项目纳入“人才长春”发展战略,构建农村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总体规划,以创业培训为先导,努力为“村大”学员搭建创业舞台,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五年来,全市共招生2188人,完成招生计划的130.86%。开发创业项目57类489项,总投资11848.5万元,年收入4202.4万元,带动农户31520户,涌现出420名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

一、狠抓落实,积极协调,深化创业培训与专家指导 2007年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扶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毕业学员回乡创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开展“S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会后我们马上落实,积极协调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委托吉林省蔚蓝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SYB”创业培训。这项培训是国家劳动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实施的创业技能培训课程,目的是以创业促就业,培养微小型企业和创业人才。这个项目是受国家和省财政支持的民生项目,我们利用有关政策在不收取学员和承办院校费用的前提下,为大学生增设了创业技能培训课程,1 我们的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2007年12月,我市在吉林大学举行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员创业培训开学典礼,省委组织部、省劳动厅、吉林大学农学部的领导亲临指导。我们聘请全国十大经济人物之

一、吉林修正药业集团修涞贵董事长作创业辅导报告。创业培训的启动,标志着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从大学培养向创业实践迈出了新步伐。

我们走访8个办学院校,召开学员大会,要求每名学员培训后结合实际写一份创业计划书,请吉林省政协委员、劳动部命名的全国高级创业培训师魏兰董事长从项目选择,市场分析,成本核算,创业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诊断”;邀请民营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周春莲为学员做创业报告;还与农博会、吉林春莲集团等10多个单位建立了学员创业实训基地。通过专家的指导,大大提高了创业成功率。两年来,在各办学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举办了29期,参训人数达到900多人,培训学员创业率达到70%以上,这次推选的创业典型就有7人参加过培训。其中农安县开安镇高俊明的果树保护地延后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九台市上河湾镇焦彬的生猪与黄牛养殖等项目,年产值已达50万元以上。

二、交流合作,选树典型,优化项目的建设环境与发展 氛围

为了更好地推进创业工作,我们注意借鉴外地经验,向先进地区国家学习。通过网络发现日本大分县的 “一村一品”运动协会是旨在培养农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组织,与我们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有很多相似之处。08年我们协调市外办,获得日方免费邀请,组织各县(市)区人才办及部分乡镇人员赴日本实地学习考察。他们的创业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有的县(市)区直接与日方达成了进一步学习交流合作意向,各县(市)区受此影响,加快了“带头人”的培养,目前全市有160名毕业学员担任了村书记和村主任。这次交流学习,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更新了创业理念,使“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迈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将创业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在项目初期就注重通过培养选树和宣传创业典型,不断教育和引导学员坚定返乡创业的信心。榆树市苇沟村学员毛树千从吉林电大毕业后任村书记,成立了珠葱协会,发展会员840人,种植面积1100公顷,总产量5.5万吨,年利润2500万元,2008年获国家先进协会称号和国家绿色证书。德惠市腰窝堡村学员夏善鹏从延边大学毕业后任村书记。利用所学专业创办了凤翔养殖小区,面积15000平方米,养蛋鸡30万只,年收入289万元,解决就业1200人。为更好地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2009年我们成立全市创业典 型报告团,到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开展创业先进事迹演讲,通过事例教育影响学员,利用项目带动引导学员。我们指导九台市、农安县等单位召开了创业经验交流现场会,对创业示范基地进行授牌,对乡镇先进组织单位进行表彰。注意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营造氛围,经常在各级党建网、人才专刊介绍创业事迹。还录制了《我们的田野》创业宣传片在吉林电视台播出。吉林日报《人才长春》专栏定期刊发学员的创业稿件,大学生的创业事迹还上了人民日报。

三、广开渠道,搭建平台,搞好创业政策的整合与重点扶持

1、借助各类政策,搭建创业平台。我们始终坚持把引导帮助学员创业放在重中之重。通过对农业局、人事局、劳动局、财政局、牧业局、教育局、科技局以及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调研,我们发现这些部门都涉及农民、大学生、农民工等身份的创业扶持政策,我们梳理之后,制定了《长春市关于“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毕业生返乡后发挥积极作用的意见》,重点推广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和鼓励创办标准牧业小区。几年来,学员组织、发起成立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61个,吸纳会员3722人,总投资8560.2万元,创建标准牧业小区

个。全市各级组织帮助协调贷款2489万元,通过政府各部门政策资助、奖励、补贴创业学员的各种资金达400多万元。

2、加强工作指导,广开创业渠道。我们与办学院校联系,了解掌握学员在校组建创业组织的情况,经常召开各类创业组织负责人座谈会、企业和科研院所产品项目推介会,使学员在校期间就不断增强创业意识。我们指导和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出台创业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层次联系项目,千方百计协调落实扶持资金。如农安县通过与邮政局物流中心沟通和协调,帮助30多名创业学员以较低的价格代理销售农资产品;并积极争取妇女和青年创业者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德惠市通过联系种业公司和网通公司在学员中推荐产品代理人和农村业务推广员。

3、进行重点扶持,开展跟踪服务。我们坚持对创业较早、在学员中有一定影响的创业典型进行重点培养、跟踪扶持。秦学武和于洪伟都是05届的毕业学员,秦学武第一个在全省创办了“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网站,并建立“三增”农业合作社,特别对组建合作社有一定经验,我们就安排他在学员中进行巡讲,今年帮助他创办了学员中首个可以跨区域经营的“吉林省三增农业合作联社”;于洪伟在校期间就组建了创业协会,毕业后在市区人才办的帮助下,减免了有关费用成立了“金穗农资经销店”,08年又帮助成立了“吉林省村大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村大农业专业合作社”,使创业规模快速发展起来。几年来我们帮助创业学员减免各种费用,仅种子经销担保金一项就累计达近百万 元,直接减轻了学员的创业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以全面贯彻落实好省里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谋划落实好我市“一村一”项目建设,加强领导,加大措施,推进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

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txt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睦就好。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

市县党代表、县财政局局长 石腊庆

近几年来,我县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同时,转换思维方式,调整财源结构,壮大财源,盘活财政,有效缓解了财政困难,基本上实现了“四个保证”:基本上保证了干部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和离退休老干部工资待遇落实;基本上保证了下岗职工及城乡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基本上保证了基层政权平稳运转;基本保证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750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710万元,实现了市政府下达的考核目标。成绩固然喜人,但同时也应看到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要缓解我县财政困难,实现财政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

一、当前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基本上保障和满足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全县财源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财源总量仍然太小。由于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差,自身对财源建设的投入能力有限。2007年我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710万元,按全县34万人口计算,人均仅343元。

二是财源结构不合理。2007年我县17500万元的财政总收入中税收占13787万元,非税收入占3518万元。从收入的组成来看,农业税方面的耕地占用税仅仅只有200万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我县前几年农业税收上的优势可以说是荡然无存。而工商税收却没有及时地填上这一空白,工业方面优势产业薄弱,区域拳头产品少,利税大户少,税源稳定的大企业不多。同时,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偏高的情况也不容忽视。从财源的分布情况来看,表现极不均衡,财源的80%集中在城区,各乡镇间差距极大。

三是财源增长后劲不足。从长远来看,我县铜九铁路的建设、丹尼尔织布、英皇制衣、兰丰水泥厂、翔升造船厂等企业的建成或投产,将使我县的财政收入在几年后成倍的增长。但目前,在农业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在发展壮大阶段,还没有形成财源“气候”;在工业上,招商引资项目和新建企业刚刚起步发展,处在涵养财源阶段,且多数企业处在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期限内。在第三产业上,还处于发育阶段,没有形成强劲的税源增长点。总的来看,全县财源建设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亮点不多,还没有形成新的财力。

二、“开源节流”的方法

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特色经济,必须从小而全的产业结构中跳出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从县域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入手,选择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因素,抓好县域特色经济新的增长点的确立和培育。

方法一:围绕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巩固财源建设基础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固基础财源。一是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要强化服务和引导,利用我县年产1.5万吨的棉花,2万吨的油菜籽,12万亩的养殖水面等把绵纺等加工产业做大做强为产值过亿元产业。要积极探索、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农产”、“市场+农户”等模式中的生产经营方式,重视发展和采用现代流通经营方式。二是壮大龙头企业规模。重点扶持江西华孚、永嘉纺织、彭泽牧业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加快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度,促其跨越式发展,形成规模,使龙头企业成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三是扩大农业基地。要巩固和扩大棉船为主的棉花基地和马当、黄花等乡镇的苗木基地、大力发展彭泽鲫、东升豚、芳湖鸭、中华绒螯蟹等高效特种养殖业,为农产品加龙头企业提供丰富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加工税收。为此,财政应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扶贫、水利等资金的投入,做大“芦花”牌彭泽鲫、东升豚等农产品品牌,使之由区域性品牌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以品牌占领市场,靠品牌增加效益。

2、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壮大主体财源。一是扩大纺织业。要巩固和扩大江西华孚和永嘉纺织等公司的招商成果,促使其尽快扩大棉纱、纺纱加工规模;招引织布和印染企业落户我县,对棉纱进行深加工,促使英皇制衣、华孚印染尽快投产;以商招商,加快彭泽针织厂的改制,同时提升科技含量,变半成品加工为精深加工,提高企业供税能力。二是提升建材业。加快江西兰丰水泥有限公司的工程建设,尽快生产高标号、耐磨和低热等特殊水泥产品,形成新的稳定的大财源。三是拓展化工产业。加快九江龙城化工有限公司的开工建设,扩大之江化工、禾益化工规模,使矶山生态化工区成为新的增长极。四是按照九江沿江开发总体战略部署,做大做强马当镇板块。此外还可以利用我县丰富的石灰石、大理石、瓷土等矿藏,大力招商引资,推行采矿权有偿取得制,使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公开拍卖、有偿转让,从而开发我县矿产业。要力争四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超亿元,税收超千万,我县财政应在我县金融机构萎缩,企业普遍贷款难的情况,主动创新办法,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壮大生产规模。

方法二: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宽财源建设空间

一是抓招商引资,搞活民营经济,培植“增长源”。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财政政策又是促进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改善软硬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开放竞争的发展环境已成为财源建设的关键。要结合“省直管县”改革的有利时机,转变政府职能,退出应由市场调节的领域,做好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基本建设等公共支出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简化手续,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企业,才能使其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才能为财政做出贡献。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夯实骨干财源。要大力发展超市、总经销、总代理,鼓励本县的陶令老窖、彭泽鲫等产品扩大在本地的市场份额,提高向周边的辐射能力,扶持百大购物、百家福、沃尔得等龙头企业,及时了解其成长中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同时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要让投资者能挣钱,留得住,想做大,羡慕者想挣钱,愿创业,敢投资。要着力发展社会服务业、餐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要把劳务输出做为一个产业来

抓好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要让九江国财货运公司等流通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个体变企业,由企业成集团,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加快人口、产业聚集,形成对服务业的规模需求,刺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财源的稳定增长。方法三: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广辟后续财源

一是要打好“土地牌”。科学控制,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城区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建立土地市场竞争机制,推行招标拍卖,提升土地经营价值,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要加强对土地和房产二级市场管理。对企业闲置土地和改制企业的划拨土地,要收回土地受益金。规范城市房屋租赁和房产转让管理,保证契税征收到位。二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将具备条件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全部或部分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如城市的供水、供气、排污、垃圾处理,以及已建成市政公用设施的经营管理要通过招标方式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直接投资建设和经营。城市环卫作业、市政养护维修、绿化养护等也可通过招标实行企业化经营,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以减少政府投资,节省财政资金。三是加快城市无形资产的商业运作,公开拍卖户外广告经营权、房产开发权、公益设施冠名权、道路保洁权,以提高城市建设收益,挖掘城市潜在财源。为此,必须引入市场理念,积极利用各种市场手段(TOT:转让—运营—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BTO:建设—交还—经营;BOO:建设—运营—享有),经营好城市资源,充分盘活现有的土地资产、公共资产和无形资产,聚集城市建设所需资金。

方法四:加强财税管理,规范支出范围,增加现实财源。

为何县财政难以走出困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机构臃肿,吃“皇粮”的人员在逐年增加。要继续有效地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对一些职能弱化、重叠设置的部门和机构要进行撤并,对一些从事经营性和竞争性行业的部门单位要使之尽快与财政脱钩,另一方面要学习外地有益经验,制定出比停薪留职更宽松的政策,让机关干部不再恋栈,利用各种途径有效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对超编人员,县乡政府可采取按比例逐年消化的办法,坚决防止反弹。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县乡减人、减事、减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切实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要加大收入组织力度。坚持依法治税,实现应收尽收、均衡入库,这是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本要求。二要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或缴财政专户。三是要严格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的顺序安排好财政支出,优先保证工资、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为政重在理财”。财源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正确处理财政资金投入和财政政策引导的关系。财源建设的资金渠道应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财政投入,要发挥财政政策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鼓励企业筹集多种社会资金,为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注入更大动力,只有如此,县域经济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财政才能“钵满”“盘满”。

第五篇: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

民革胡经云

高技能人才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在“十一五”期间,温州市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改进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比武大赛和表彰活动,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市的高技能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的升级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作用认识不够到位,没有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有提取的教育经费,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用于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上。有些企业宁肯把大量资金投入广告宣传或其他方面,也不愿意出资金培养技术工人。企业需要技能人才,而担心出钱培养的员工流失,普遍存在重“用”轻“培”或只“用”不“培”,甚至只“挖”不“培”等现象,以至于形成挖技能人才的恶性循环。

2、高技能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以传统制造业形成的不锈钢管材、阀门、食品机械、鞋业、人造革、水暖洁具、制笔、民用电器、铜加工、化工等十大支柱产业支撑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制造业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必然涉及到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据人力资源市场调查,高技能人才需求较大的主要是不锈钢管材、阀门、食品机械、鞋业、人造革等行业,紧缺工人主要是从事电焊工、电工、机械车工、数控车床工等职业工种。

3、技能人才培养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后备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由于学校规模小、经费不足,招生渠道不畅,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难以培养出大批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培养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造成了技能人才的浪费,又加剧技能人才的短缺。技能人才培养没有紧密结合温州产业发展,只重视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而对机械车工、电焊工、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不足。

4、社会对于技能人才存在观念误区。从实际情况看,相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而言,高技能人才的环境亟待改善。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考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社会普遍把高技能人才与“干粗活、技术含量低”的劳动者相等同,这与当前党政大力提倡的重才爱才导向形成了较大反差,这与党政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评价、奖励、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有直接关系。

二、关于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议

1、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及提升品牌知名度,服务于龙湾产业发展,构建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要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支持、推动和引导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鼓励企业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行业

协会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组织好本行业内技能人才的培训、交流和服务。二要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通过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学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制度。鼓励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由于淡季和旺季变化,为时而富余大批劳动者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供了时间条件。三要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结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整合优质资源,对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依托一批条件好上规模的企业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满足温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2、健全投入机制,夯实技能人才工作基础

一要加大政府投入。要按照《职业教育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浙政发

【2006】41号)的有关规定,落实城镇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主要用于职业学校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温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二要落实企业投入。企业应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工培训教育,并确保30%以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三要鼓励社会投入。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参与兴办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培训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提供融资服务。

3、坚持能力和业绩导向,建立高技能人才考评机制

一要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国家标准与岗位需求、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把实际操作能力、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评、鉴定的重要标准。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同时具备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要求,允许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二要完善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重点的选拔机制。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对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根据浙江省职业技能竞赛办法规定,直接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完善人才政策,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要完善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相应的统筹管理协调机制,把技能人才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技能人才工作。二要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企业应建立高技能人才考核、聘用管理制度,定期做好考核、评聘工作。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应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资质评估等方面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三要完善技能人才岗位薪酬与激励机制。建立龙湾区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被聘用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等同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政府津贴待遇。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根据工作岗位对技术技能水平要求的高低、责任和贡献大小等因素,确定不同工资标准,拉开工资档次;提倡股份制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入股。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选拔具有高超技能水平、良好职业道德、贡献突出,在全区各行业、企业中带动作用大、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由区政府颁发证书授予“首席

技师”称号。四要完善高技能人才流动与保障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数据库,掌握本地高技能人才状况,了解外地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的有效机制和保障措施。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形式发挥作用。要落实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做好高技能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城镇户口转移、子女入托入学等工作。

下载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大改革力度确保职工增收五篇

    加大改革力度确保职工增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二十年强国富民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培植区级财源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长安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快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的一系列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发展税源经济......

    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新)

    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磁县财政局 李学安 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手......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财政扶持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业突破”战略,积极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全市......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国土面积3678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镇98各村,总人口7.4万人,其中农工业人口6.1万人,地貌特征是"九山半水半分田"。 宁陕县......

    加大投入力度推动财政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大投入力度 推动财政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省财政厅 春节刚过,省上即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范文

    根据县委办公室的通知精神和领导批示意见,我们站在财政的角度,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1、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难问题。我县......

    国家将加大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国家将加大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1.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商品粮生产大省和粮油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鼓励主销区通过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