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财政扶持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业突破”战略,积极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全市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思路,健全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全市中小企业上年底总数已达9.8万户,注册资本金150.8亿元,从业人员70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0.2%、31.0%和9.3%;实现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20.3%,占二产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71.8%和32.2%;实现工商税收12.89亿元,同比增长33%,占财政总收入的49.88%,对增加居民就业、扩张区域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市上年新增私营企业2588户,新增注册资本34.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7%和33.72%。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92户,列统企业总数增加到803户。秀强玻璃、彩塑包装、玖久丝绸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迅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投资领域大大拓宽。上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投资137.7亿元,占民间投资的95.4%。投资向二产、传统三产集中分布的同时,向物流、旅游、学校、卫生、电子商务及中介代理等领域延伸趋势更加明显。
——企业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十五”期间,全市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达120亿元,累计开发新产品543个,为“九五”时期的3.1倍;建立省级技术中心7家,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市级技术中心29家,其中3家技术中心考核成绩名列全省前20名;396家企业与285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457个项目得到了技术支持;开展创“三级名牌”和“三名商标”活动,全市中小企业累计创市级名牌产品37个、省级名牌产品24个,国家级免检产品3个,获江苏省著名商标18个,36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
——区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市委市政府一手抓“顶天立地”大项目引进,一手抓“铺天盖地”小项目集聚,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域经济特色,如:沭阳县的木材加工业、花卉种植业;泗阳县的木材加工业、纺织业;泗洪县的水产养殖业、粮食加工业;宿豫区的彩塑包装业、玻璃加工业、采沙业、蚕桑生产;宿城区的纺织服装业、机电加工业;市湖滨新城开发区的蔬菜业、农业观光业等。宿豫区还积极打造特色乡镇(村),形成了蔡集帆布生产基地、晓店挂毯生产基地、保安足球等一大批特色加工基地。
二、我市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着力推进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财政部门积极参与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多方筹措资金,合理分摊改革成本。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切实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监督和管理,做好国有资产清理工作,维护各方正当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产权改革公开、公平和有序。目前,我市所有中小企业均已改制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
(二)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技改创新。去年全市财政安排企业技改及科技三项费用4698万元,比上年增长46.4%。其中:星火计划贴息资金108万元,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资金776万元,经济增长点扶持资金积累22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70万元,民营经济发展资金779万元,县域财源建设资金355万元。全年共申报中小企业项目200多个,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努力扩充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市财政去年争取并安排1900万元用于扩充中小企业贷款基金规模,并通过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年底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达到30户(不含互助型担保机构),其中政府完全出资4户,参与出资6户,注册资本累计20884万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1886户、4686笔,担保总额105668万元。目前,在保504户。此外,沭阳县还成立了14家乡镇级互助型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担保贷款余额已达1.34亿元。
(四)切实保障全民创业发展基金运转。2007年市区财政安排资金1100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500万元)建立全民创业发展基金,对市区范围内年度新注册的初创微小企业新添置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给予贴息。由财政部门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的小企业记账公司,无偿为个体生产者和营销额300万元以下的微小企业提供代理记账服务,对记账公司的中标额给予全额补贴。
三、制约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是财政项目资金数额少且使用分散。尽管去年全市财政安排企业技改及科技三项费用4698万元,比前年增长46.4%,但公共财政政策惠及的中小企业仍是凤毛麟角,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0.2%。得到补助的企业额度一般在3~5万元,超过10万元的项目每年不足10个。另外,由于财政项目评审的先天性不足,不能完全保证项目资金补助的公平性,也不能保证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率。
二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数量少且规模较小。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润滑剂。尽管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已达30家(不含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较前年几乎翻了一番,但相对于9.8万户中小企业仍然不足。30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总额仅20884万元,平均每家700万元,规模偏小,按1:5担保系数至多可担保贷款10.44亿元,面对众多中小企业庞大的资金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
三是财政金融政策不配套且互助性不强。一方面,财政错位问题较突出,越位和缺位并存。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财政主要弥补市场经济不足,能由市场解决的一定由市场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由财政解决。而在实际工作中,有财源建设价值的项目,由于得不到财政倾斜,缺少相应担保无法从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却承担着不应承担的信贷压力。财政支持的中小企业项目中有相当部分是赢利性的,完全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融资解决。如一些周期性长、赢利性小,但是具有正外溢性的项目的融资却指望金融机构承担。而金融机构三性(安全性、赢利性、流动性)的本质决定了金融机构不可能、也不愿意向其放贷。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为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国家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地方政府,更要积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财税政策环境,加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资金规模。借鉴财政支农“两个高于”的做法,对财政用于扶持中小企业的资金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财政对中小企业投入逐年增长。
二是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改当前财政资金无偿使用为无偿和有偿使用并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科技含量高、风险性大、正外部效应强的企业或项目给予无偿性财政资助;赢利性强的项目可以周转金形式给予无息或低息财政贷款。
三是灵活运用税收优惠等方式间接扶持。财政资金的有限性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先征后返等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扶持。
四是改财政资金分散使用为集中使用。参照农业项目资金打包的做法,改变当前撒胡椒面式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变分散使用为集中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应。
五是政府采购尽可能向中小企业倾斜。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是发达国家支持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常用方法,且有专门法律保障。可借鉴发达国家做法,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中小企业产品。
六是进一步理顺财政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机制。坚持市场优先原则,合理界定财政与金融服务范围,凡是可以通过市场融资的由市场解决。财政扶持具备发展潜力,但缺乏相应担保或者风险性大的项目。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进一步壮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扩充中小担保基金规模。放宽市场准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手段鼓励、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外资投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各类互助性担保机构。
第二篇:加大林业援疆力度 推动新疆跨越发展
国家林业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林业“十二五”援疆工作座谈会加大林业援疆力度 推动新疆跨越发展
中国绿色时报7月7日报道(记者:俞言琳 李娜)7月4日,国家林业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十二五”援疆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全面总结林业“十一五”援疆工作,安排部署林业“十二五”援疆任务。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做好林业援疆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大林业对口援疆工作力度,支持新疆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林业建设任务,努力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贾治邦说,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生态建设,注重保护环境,注重改善民生,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民生改善、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自治区党委提出要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七项重点工作之一,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全区森林面积超过6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02%,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056万公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绿洲生态安全体系。特色林果业年产值达到20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兴林富民,有效维护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贾治邦指出,新疆林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办事;得益于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解决“三农”问题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选择来抓,正确处理了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新疆林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广泛宣传,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贾治邦说,“十一五”期间,国家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结合林业实际,立足行业优势,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支持新疆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方面加大了林业援疆工作力度,累计安排中央林业建设总投资103亿元,比“十五”翻了一番多。总的看,过去5年圆满完成了林业援疆任务,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新疆林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对林业援疆工作特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大林业援疆工作力度。“十二五”期间,国家林业局将认真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对接等方面,继续对新疆林业建设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帮助新疆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林业建设任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说,林业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托,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近年来,新疆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着眼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步伐。目前,新疆林业建设正在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稳步向前推进。
张春贤指出,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方面都对新疆给予了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新疆林业发展。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林业“十二五”援疆工作座谈会,全面部署林业援疆工作,从政策、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对新疆林业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必将为新疆林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将为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新的动力。新疆将以此为契机,认真落实国家林业局“十二五”援疆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林业援疆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会议期间,贾治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代表双方签署了《国家林业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快新疆林业发展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十二五”期间,新疆每年将完成造林250万亩以上,治理沙化土地600万亩以上,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5%,绿洲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8.5%,沙化土地扩大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绿洲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状况整体趋于良好,林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国家林业局将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基础设施改善、特色林果业发展、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新疆林业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国家林业局还将帮助新疆编制伊犁州察布查尔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林业建设项目规划。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局总工程师陈凤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白志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明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孔星隆出席座谈会。会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钱智主持。
第三篇:关于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
关于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进特色农业大县建设的
意 见
为了进一步落实十二五规划目标和要求,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县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大力实施“西菜东果”、“规模养猪”、“玉米丰产”战略,结合山区农业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农业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销售,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原则。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按照“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的思路,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2、坚持规模发展,整体推进原则。优化区域布局,以“一村一品”为抓手,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扩张基地规模,打造西菜东果中间养殖加工的产业格局。
3、坚持延伸产业链,统筹发展原则。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发展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坚持绿色循环,科技支撑原则。以发展绿色农业为方向,大力培育绿色品牌、大寨品牌,发展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由资源支撑向科技支撑转变。
5、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为载体,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投入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县高产粮田达到20万亩,粮食稳产1亿公斤,发展优质核桃干果经济林2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一亩,发展蔬菜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6万亩,产量达2.5万吨,猪饲养量100万头,蔬菜、核桃、生猪、玉米四大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力保农民人均农业产业收入达6000元以上。
四、政策措施
(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1、稳步推进蔬菜、干鲜果、养猪、玉米四大产业,筑牢农民增收之基。
蔬菜产业。以西寨、沾尚两乡镇为主,乐平、大寨部分村为补充,建立西菜园区。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推进“西菜”基地扩张。通过统一规划,配套解决水电路公共设施投入,加强园区建设。对园区内大田菜实行规模种植补贴,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和专业村,对单户种植规模在3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00元;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0元。因地制宜推进设施蔬菜规模建设,新建集中连片规模达1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万元(按棚内实际面积);集中连片面积达3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万元,规模设施蔬菜建设同时要享受上级财政贴息政策和购置棚架设备、保温被和卷帘机的农机补助政策。
干鲜果产业。以东部五乡镇为主设立干鮮果园区。县财政每 2
年安排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核桃、苹果为主的干鲜果产业发展。对新发展以核桃、苹果为主的干鲜果经济林的农户、合作社,前三年享受每亩200元的补贴;鼓励规模发展大户和合作社,凡成活率达90%以上、规模达到50亩的户每年奖励1万元;达到500亩的合作社每年奖励10万元。
养猪产业。以闫庄、赵壁、冶头、大寨、乐平等中部粮区为主设立规模养殖园区。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健康养猪工程。具体补贴标准为;新建千头以上的养猪场或新增1000头规模,给予2万元奖励;对进入规划养殖小区的千头以下养猪场,每新增100头奖励4000元;新增能繁母猪1头补助100元。同时县财政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奶业发展,对迁入奶牛养殖园区的奶牛散养户和收购本县散养奶牛的园区场主,每年每头成牛补助1000元,每头小牛(6月龄以下)补助500元,加快奶站建设,每站每年补助5万元,主要用于监管设施购置、监管技术补助。
玉米产业。以赵壁乡为主设立高产玉米园区。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用20万亩高产粮田,保证1亿公斤粮食稳产的目标。严格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同时要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凡单产达500公斤以上,种植规模在100-300亩的,每亩补贴50元,300-500亩的,每亩补贴7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00元。
2、因地制宜培育和扶持一批新型产业,开启农民增收节点。苗木产业。以孔氏乡为主,围绕“东果”战略和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需要,着力建设核桃苗基地,由县统一规划苗圃,实行良种苗木市场准入机制和资质审核制度,对苗木繁育进行全程 3
管理,列入县核桃苗木基地且通过检查验收合格的每亩补助4000元。
双孢菇产业。以赵壁乡白羊峪片为主设立食用菌园区,积极菌类产业发展,对进入园区内新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按设施蔬菜补贴政策给予补贴,主要用于生产用房、设备及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
文冠果产业。对新发展文冠果的农户、合作社,每亩补贴100元;鼓励规模发展大户和合作社,凡连片规模达到50亩的户每年奖励1万元;达到300亩的合作社每年奖励5万元。
钙果产业。按照一城两翼大县城战略,在李家庄、三都两乡镇区复垦区内设立钙果园区。对园区内公共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贴。
在推进基地建设的同时,把“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来抓。从全县主导产业中评选20个符合“一村一品”要求、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专业村,作为全县“一村一品”样板村,每年给予10万元奖励,同时享受省市有关政策补贴项目资助,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导,促进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快速建设。
(二)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市场认知度。
1、实行农产品品牌认证补贴制度,积极培育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适应“大大寨”战略要求,县财政要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大打“大寨”品牌,强化商标注册意识,扩大名牌、品牌宣传,尽快形成一批“大寨” 牌系列农产品。
2、新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优质农产品名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名牌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获得省部级名牌的企业,给予3万元奖励。支持企业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和申报名优品牌或产地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企业参加县统一组织的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给予每个参展摊位30%的摊位费补贴。
4、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争取各种质量认证资格和市场准入资格,对新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的每年奖励1万元,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每年奖励2万元,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每年奖励3万元,并对“三品”认证年检费用给予补助。对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每年补助1万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每年补助2万元,环境质量认证的,每年补助3万元,连续补助三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坚持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扶持的原则,对一家一户难以实施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实行项目捆绑、打包投入,提高资金使用率和工程设施的利用效率。
1、鼓励乡村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争取提高土地产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县财政通过以奖代助、配套补助资金等办法给予扶持。对农民新建的基础设施,除享受“一事一议”政策外要通过以奖代补给予扶持。
2、进一步完善中小型水库体制改革,落实中型水库公益性管理人员及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实行农村饮水水价补贴制 5
度,对井深400米或扬程200米以上的农村饮水工程,每供一方水补贴1元,保证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和人民群众安全饮水。
3、实行农用机械燃油补贴政策,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实施农机燃油补贴,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覆盖面,提升综合生产水平。
(四)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深化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抓好县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通过涉农部门事业单位改革,确权定责,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现有资源,充实人员力量,保障工作经费,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整合农科、畜牧、水利、农经、林业等农业管理人员,建设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人、财、物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每个乡镇站给予5万元补助,保证必要的办公经费以及办公设施更新和扩充。
推进“百村万户”农民增收工程,建设100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每村每年补贴经费1万元。
2、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把选才、育才和留才纳入人才战略,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完善竞争机制,坚持以岗定责原则,打破地域、打破行业,打破年龄限制,公开招聘、竞聘上岗。鼓励技术人员带薪技术承包,对作出突出贡献者,经济上给予重奖,职务和职称晋升中给予优惠。
完善考核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动态管理,按绩取人,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竞聘和考核中出岗人员带职进修两年,无法上岗人员取消职称聘任,转为公益性岗位。
完善培育机制,选拔优秀青年、大学生村官短期专业进修学习,培养后备技术人才;同时对现有人员有计划对进行知识更新,回炉厉炼。
完善激励机制,功薪挂钩,对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建设一支老、中、青三级梯队组合的新型农业实用人才队伍。
(五)完善投融资机制,为基地扩张、产业崛起提供财源。
1、建立农业投资基金,增加农业投融资来源。加大县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投入500万元,与商业银行及大型企业集团,联合设立“政银企”农业投资基金,通过公募、私募等方式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实现工业、商业资金以工补农,大户经济转型投入农业,可以通过担保、贴息方式,支持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对列入“513”工程的省市县级龙头企业给予担保贷款或利息补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生产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2、引导和协调金融资金,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贷款周期延长的宽松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发挥农村信用联社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和农联保制度,让农村资金、农业资金健康回流。
3、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同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产业保险业务。
4、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主体作用,重点扶持一批产业优势强,带动范围广,运作机制优,服务功能全,在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发挥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7
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每年要评选10-20个优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县财政拿出50万元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工商、民政、农业等部门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指导工作。
(六)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销售能力。
1、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县城建设1-3个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农产品集中、交通便利、利于农产品集散的乡镇,建设至少5个专业市场,同时统筹考虑不同专业市场的分工协作,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
2、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公司和经纪人联结农户和基地,从事加工销售,延伸产业链,开拓大市场,对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的,予以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同时给予政策扶持。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倾最大力扶持,农业转型更需要全社会努力。全县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践行大寨精神为主线,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团结全县人民齐心谋赶超,合力求跨越,为建设特色农业大县,实现民富县强、人和政通、山川秀美,人民幸福自豪新昔阳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范文
根据县委办公室的通知精神和领导批示意见,我们站在财政的角度,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难问题。我县农村低保制度于今年7月建立,有8697人享受到低保待遇,人均月平补助30元。目前,我县的低保对象是根据原来农村特困户的人口和资金规模确定的,重点
保障的是以下三类对象:未享受五保待遇、无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人群;残障、无劳动能力且生活特别困难的人群;因灾因病等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人群。从整体来看,我县农村低保补助水平低,保障范围窄。我县处于693元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有21140人,而农村低保人口仅为8697人,还很有一部分应保对象没能享受低保待遇。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我们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一是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为维持农村贫困人口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基本生活费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应低于绝对贫困线。二是积极筹措低保资金。如果保障线定在693元,按2.1万人、人月平30元计算,共需资金756万元。按照省里关于“农村低保资金按照人月平补助30元标准筹集,省与市县按5:1比例筹措”的规定,省财政应补助630万元、县财政应配套126万元。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省级资金足额到位并力争能向贫困县有所倾斜,同时要克服财政困难,将农村低保配套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7年元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全县农业人口34.27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27.12万人,农民参合率为79%。全县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486.2万元,其中参合农民按15元/人缴费406.7万元,县财政按4元/人补助资金108.5万元,省财政16元/人补助资金434万元,中央财政按20元/人补偿资金537万元。1-10月基金支出总额为663.5万元,其中:住院人次7479人,补偿金额582.3万元;全县门诊23047人次,补偿金额81.2万元。基金结余为822.7万元,其中风险基金结余44.74万元。在实际运行中,不少农民反映药物目录范围偏窄,补偿标准较低,农民受益面小。
为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一是按照政策规定,将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和农村特困优抚对象个人缴费资金分别从五保转移支付、医疗救助和优抚经费中直接拨入农合基金专户,确保这些人员全部参加合作医疗;二是按照县长办公会精神,足额预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三是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在严格执行县长办公会确定的降低住院补偿起付线标准、提高住院补偿比例等规定的基础上,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无起付点、无封顶线、减免检查服务费用等措施,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的问题;四是建议及时组织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尽量避免农民因病致贫。
3、建立完善助学助教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根据中央中央关于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含特殊教育)学生的学杂费的要求,全部免除全县62179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弥补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同时对农村贫困家庭予以免除课本费,提供免费教科书;对生活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积极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对全县贫困大学生予以补助,同时开通生源地贷款绿色通道,确保让每一名大学生及时入学报到。
4、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养老难问题。随着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以及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险资金可按照“个人筹资为主、集体和政府资助为辅”原则筹集。
5、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特殊及临时困难问题。一是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按政策要求足额预算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同时,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无病种限制、无封项线等措施,放宽救助对象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切实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二是整合各类救助资金,建立应急机制,重点帮助农村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的人群,解决好基本生活、子女上学、住房困难、受灾受困等问题;三是因地制宜支持农村福星工程建设,抓好农村福利院软硬件建设,切实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和保障水平。
6、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问题。一是整合财政培训资金,着重抓好困难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建议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劳动技能培训等资金整合在一起,按照“一户贫困家庭培训一名劳动力”的方式,采取“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对农村困难农户劳动力实行“免费培训、免费鉴定、免费职介”政策,确保每一困难家庭有一名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从而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二是整合财政扶贫资金,确保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贫困人员口“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读书难”等生活难的问题。当前我县财政扶贫资金投向不够集中,不能按上级扶贫开发工作“财政扶贫资金
80%用于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村级办公场所等建设项目挤占了财政扶贫资金。
7、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加大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移民搬迁的扶持力度。对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或难以养活一方人,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扶持。将他们就近移到生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生产生活。政府加大对他们建房、修建基础设施、发展生产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大对贫困人口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或其他产业的扶持力度,对贫困人口从金融机构贷款,用于生产投入的提高扶贫贴息力度,减轻贫困人口的利息负担,增加收入;三是加大对我县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或其他产业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鼓励他们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第五篇:加大投入力度推动财政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大投入力度
推动财政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省财政厅
春节刚过,省上即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开始打响。上午,赵书记和赵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为全省指明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新时期财政扶贫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支持力度,突出支持重点,坚持财力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倾斜,2001至2010年,全省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6.6亿元,10年翻了3番,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57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当前,扶贫工作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入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省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四保障”。要完成这个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新的方法,更实的措施,扎实做好新时期财政扶贫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加大投入,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投入是保障。一是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既要抢抓中央将我省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等3个国家级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最大限度的支持;又要建立地方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省级扶贫资金投入每年不低于中央扶贫资金的30%,市县本级扶贫资金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每年增长不低于20%,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扶贫开发投入机制。同时,要积极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从彩票公益金和其他政府性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二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片区县(区)的补助系数。中省各类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县(区)倾斜。中省投资优先安排片区内民生工程、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在片区内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资金配套。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对在片区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费用补贴和奖励,引导社会和信贷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三、突出重点,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是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各级财政部门要突出支持重点,围绕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的目标,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要进一步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同时,要把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移民搬迁和社会事业发展等结合起来,通过支持企业扶贫、金融扶贫、搬迁扶贫、文化扶贫、生态扶贫等,大力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事业发展,努力促进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同时,兼顾其他贫困地区和人口。
四、创新方法,提高扶贫资金帮扶实效。各级财政部门要主动适应新时期扶贫“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新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摸清贫困户底数,建档立卡,建立详细的“到村到户”信息资料系统,并对贫困户划分类别,实施“分类管理”,使每个贫困村和贫困家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五保户等,采取低保、困难补助、五保集中供养等方式,实施救济式扶贫,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和社保制度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能够掌握一定技能的贫困人口,采取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实施开发式扶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五、加强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规范。新时期扶贫工作任务重,资金投入大,管好用好至关重要。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强化监管,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规范。一是加大资金整合。要整合中央与地方、预算内与预算外、存量与增量、财政与社会、国内与国外资金,遵循“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扶贫资金,集中财力扶贫攻坚。二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评工作,将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和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与片区县(区)脱贫目标任务挂钩,并结合目标考核予以奖罚。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给予增加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奖励;没有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相应扣减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对整合资金成效显著的县(区),在下中省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中予以倾斜。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充分运用现代监控手段,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行动态监控;充分发挥基层财政“一线监督”和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强化对扶贫资金使用的末端监管,所有到县扶贫资金都要进入“特设专户”;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全程跟踪检查,资金分配和使用结果,要主动向社会进行公示公告,并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察、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新时期财政扶贫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我们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发挥职能,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做出财政部门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