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笔记(考试前熬夜整理重点_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2012版教育学)
1.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①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④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2.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3.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①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③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④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①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②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③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④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①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② 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③ 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④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6.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①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②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③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④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7.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①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②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③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 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② 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③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④ 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⑤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搭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⑥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① 教育观念现代化 ② 教育目标现代化 ③ 教育内容现代化 ④ 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⑤ 教师队伍现代化 ⑥ 教育管理现代化 ⑦ 教育设备现代化 ⑧ 教育制度现代化
9.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① 主导:
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A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B学校教育有专业的教师来施教
C基础教育 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② 促进:
A加速人的发展 B发掘人的潜力 C提升人的价值 D健全人的个性
10.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①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②
只有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③
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11.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从意识方面来说,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主观积极性; 从外部表现来说,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12.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13.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①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有导向作用。② 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14.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15.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①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 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③
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16.1999年,我国教育目的的新表述: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7.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①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②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8.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19.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②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③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④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⑤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20.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①
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② 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③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21.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①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 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④ 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22.教育制度概述:
①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②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3.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24.教育法规的规范作用:
指引、评价、教育、保障 25.依法治教:
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简单的说,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通过教育法制建设,保证教育工作全面依法进行,推动和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健康有序的进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26.教师的法定含义:
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7.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①学生入学权②学生上课学习权③学生受
教育选择权④学生升学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28.教师资格制度:
所谓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29.教师的含义: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0.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点表现:
① 专业功能和专业伦理 ②专业知识和技能③专业训练和资格④专业自主⑤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⑥专业地位。
31.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劳动对象的复杂性②劳动手段的主体性③劳动时间的延续性④劳动空间的室内性⑤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32.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诊断者、传授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
33.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① 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A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B良好的人品。
C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D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②
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A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B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的知识
C 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D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③ 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先进的教学理念
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3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35.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6.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① 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②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③
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37.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3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参加培训、、专业阅读、网络学习、参加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教育考察与观摩
校本教研与培训、行动研究。
39.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发展性、差异性、主动性、独立性。40.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41.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4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43.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师生对话。44.课程的定义:
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45.课程的意义和作用: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②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③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根据④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的依据,是衡量教学智联的标准。46.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②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③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④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⑤
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47.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
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48.课程设计的模式: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
学科中心设计:是最流行的课程设计,其本质特点是以知识为中心,而其关注的知识是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组织起来的。
49.课程计划的定义: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50.课程计划的结构:①指导思想②培养目标③课程结构④课程实施与评价⑤课程管理。
51.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
① 注重课程水准的合适性。② 充分体现均衡性。③ 体现充分的灵活性。
④ 课程计划本身及其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52.学科课程标准的定义: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53.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四部分:①前言②课程目标③课程内容④实施建议。54.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5.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
① 要保持基本要求。② 要有一定的选择性。③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④ 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56.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
57.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①选择化和个性化。②平衡化③综合化。5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5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动与技术教育。④信息与技术教育
60.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61.教学的任务:
①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②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③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
④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6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6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②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③ 掌握知识与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65.主要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66.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② 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③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6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8.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 课外作业。
69.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学生主动、语言
艺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幽默、条理清晰、师生互动等等)70.测验的要求: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7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
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7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固定班级、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单位、固定时间。73.班级授课制的意义(优点):①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
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74.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
整套工作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75.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②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③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④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⑤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76.发现法的环节:①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探究动机。②分析、比较并提出探究
动机。③从事操作、验证假设。77.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78. 德育组成: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79.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其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80.德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81.德育过程三方面的矛盾: ①
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② 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③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8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②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④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83.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84.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单位,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85.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的准则、一定的心理氛围和情感纽带。86.班集体的形成条件(班主任如何组建班集体):
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组织多
种多样的活动;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87.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自发性、相似性、封闭性、凝聚性、竞争性、权威
性。
88.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优缺点):
优点: 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缺点:① 当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组织目标及意见相违背时,特别是非正式群体受到批评或处分时,非正式群体成员心里就会有抵触情绪,进行明的或暗的抵制,制造种种相反舆论,轻则干扰学习和工作,重则引起两种群体的矛盾冲突,影响甚至阻碍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
③ 由于非正式群体具有排他性的特点,很容易“拉帮结派”。
④ 如果在一个不良型的非正式群体中,因受不正确的群体标准的影响,会使成员个人无法
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甚至强化或放大。
89.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班主任如何管理?)
① 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要。③ 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一种研究方法。
100.叙事研究的特征:呈现事件情节、重视背景、凸显个人、重视反思。
叙事研究的步骤: 发现研究问题——寻找叙事对象——搜集故事——撰写故事——分析故事。
101.观察法的含义: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某种现象或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④ 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⑤ 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90.班主任的专业地位,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显现出来:
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91.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
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②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③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④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⑤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工作;
⑥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⑦评定学生操行。
9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设立班级目标、转化后进生。
93.如何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转化过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要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要抓反复,反复抓。
94.班级管理的含义: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务、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95.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96.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97.行动研究的特征:①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②研究的内容就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④研究的循环性。
98.行动研究的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99.个案研究的含义: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
第二篇: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笔记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笔记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 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 足邋 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 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 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2.学校文化的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一、认知成分;
二、情感成分;
三、价值成分;
四、理想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 4.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 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 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考点:初中生:
13、14--
16、17岁,处在少年时期,心理学家将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辨析)
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七章 教学(上)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第八章 教学(下)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包括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可是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未为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程固定的班级,根据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a。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d。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3.分纲教学制
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1.对教学策略的理解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第九章 德育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
4.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b。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填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a。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简答)
b。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c。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d。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总和。
2.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
a。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使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意义
班级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
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管理资源是指: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
2.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
a。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c。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 马卡连柯
是指班主任级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德鲁克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3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 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a。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c。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怎么协调:
a。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c。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培养和组织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中心环节
第三篇:2011年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师资格证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一、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
端。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之前有带有高等性质的大学。
3、在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4、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18、威斯康星大学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
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
本途径: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1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0、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1、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34、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近代代表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卢梭;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理念。
35、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
教育和军人教育。
36、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美国20世纪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的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49、我国成人高等学校从形式分
1、职工大学和
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6、除了以上由具体机构承担的成人教育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50、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37、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51、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
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5、(多选题)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四个方面:
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制约着高等
教育体制
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7、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8、(单选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9、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10、美国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
11、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2、文化对高着等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式;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13、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五所: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15、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四所: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6、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这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7、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3、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
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5、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6、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
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27、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8、(多选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2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
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认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利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31、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2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33、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8、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3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40、课程体系应该“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2、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
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43、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中国走日本模式。
44、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
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5、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
出的关系
4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7、举办者角度将高等教育概括为四种基本类
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
48、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中国分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53、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统一考试普遍被采用)2.有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54、1998年我国决定将实行‘3+X’方案,‘3’
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
5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
5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
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5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及代表国家: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英国)
60、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6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
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等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2、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1989年后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3、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见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1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
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
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6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四个:1.经济因
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65、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
85、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8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7、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
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
9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
结和学业成绩评价等
100、多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10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14、科研程序: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
二、申请课题);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15、大学的科研成果分六类:
一、理论性成果
二、应用性成果
三、发展性成果
四、阶段性成果
五、教学研究成果
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116、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
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
102、(多选题)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1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
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66、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6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8、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
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列关系。我国目前分三个能级:1.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69、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
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有两种。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70、高校教师的任务有三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7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老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72、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
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73、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的后期。74、高校学生的记忆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
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7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76、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77、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
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78、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是教学
7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80、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2
个重要方面
8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8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8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
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化与经验、活动。
88、(单选多选判断)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课程要求)上看,可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9、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
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9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91、多选题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
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9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3、多选题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
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9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5、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
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6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97、散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
1、19世纪末美
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2、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
3、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的“开放教学“;
4、5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协作教学“。
98、多选题(单一条易出单选题)班级授课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03、(单、多选题)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教
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104、选择题(二者概念和区别)讲授法是通过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单向的,讨论法是双向的。
105、(多选题)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各种教学手段
106、(多选题)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107、多选题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08、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09、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
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110、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111、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国家级
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112、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一、确定和
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编审试题;
三、建立试题题库;
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五、阅卷评分;
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11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119、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120、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
性
二、广泛的群众性
三、很强的实践性 121、(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
法;
二、说理启迪法;
三、情感交流法;
四、榜样教育法;
五、参观访问法;
六、品德评价法
123、(概念掌握)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124、(多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活动;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校园文化;
五、社会实践;
六、各课教学
125、(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三类: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年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6、(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27、(简答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1-14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一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有文、法、医、神四科,七艺指的是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在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非正规大学有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于齐国桓公年间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始于唐代的书院(717年的丽正书院)是中国另一类型的高等学校,自宋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形式。
西欧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德国的布拉格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中国的新式大学: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现为天津大学;1897年的南洋公学为上海交通大学;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为山西大学。
发展科学职能始于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
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新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二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作用。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
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德与才、身与心、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德基本途径。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三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个人本位观源于亚里士多德的 “自由教育”,纽曼的人文教育思想,赫钦斯的自由教育。社会本位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
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老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完整。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
20世纪通才教育的代表: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赫钦斯的永恒主义、马利丹的新托马斯主义。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有三个特征: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的特征: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15%为英才教育;15%-50%为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英才高等教育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其支撑者是国家;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其支撑者已是老百姓。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 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 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 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四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高等学校的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
学制建立的依据:
1. 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 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 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意大利的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法国的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的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和美国的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高校的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我国高校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基本层次)、研究生院。
成人高等学校: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现代学位制度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我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级。
岗位设置的四个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五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为“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省级统筹权;社会参与;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管理模式:欧洲大陆模式的学术权力为主;美国模式的行政权力为主;英国模式的行政和学术相对平衡。
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方向:扩大院级自主权;职能部门规范化;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六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宏观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微观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影响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和教育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 学术、体制、区域发展水平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七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任务:教书育人、开展科研、社会服务。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和个体性与群体性
高等教师培养中的三个环节: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高校教师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
教师结构优化的三点:完善教师聘任制、促进教师人才的合理流动、克服教师的“近亲繁殖”现象 高校大学生出于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 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2. 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希望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途径: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八
第八章 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专业指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专业设置的原则和知道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做法:拓宽专业面;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在规划学校专业时,要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或者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人才素质: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现代意识;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制定培养专业目标和规格的原则: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要一致;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一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九
第九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的属性: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大学生学习特点:独立性的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知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必须与高校的基本任务向联系,必须符合高校的教学特点
大学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十
第十章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从层次构成上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隐性课程指利用有关学校组织、校园文化、社会过程和师生相互作用等方面给学生以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的分学期分配。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其意义在于: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转变教育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课程教学设施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课程建设的要求:教学大纲要有特色;教材要合适;教学资料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十一
第十一章 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等。
备课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毕业论文的目的: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选择课题、确定题目;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全面思考、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学分制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
学分制的特点:允许学生选修课程;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其优点在于灵活性强。
学分制的积极意义在于: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纪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按具体实施方式,大学教学方法有: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试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其基本要求为: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使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的三个趋势: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由交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
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
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2.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 3.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教学媒体按其物理原理分为: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 1997年,湖南大学率先与湖南电信合作,建起了网上大学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学业评价的六个步骤: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试卷评分;试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十二
第十二章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大学科研成果分类: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十三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有定向选择的内容;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
社会实践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社会实践的组织原则: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系统华、分层进行的原则;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笔记十四
第十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规律: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强化科学研究;完善管理体制;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