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小编推荐)
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表现出对旅游的认同和追求。因为彭水县发展单一自然风景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又有交通等不便因素,所以应打出“文化牌”,大力推进民俗旅游文化,暨苗族、土家族文化行。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神秘受到很多旅游者的青睐,拥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彭水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该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非常缓慢,没有充分得到开发。
本文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中思考出几点对彭水民俗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措施,可以在该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彭水 民俗旅游 资源开发
二、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简介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面积39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545094人,有汉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等12个民族,是重庆市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彭水县北连石柱县,东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县、务川县,西南连贵州省道真县,西连武隆县,西北与丰都县接壤。彭水地处中国西部和中部的结合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
彭水有着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其中就包括巴渝古老的“黔中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盐丹文化、土司文化等。彭水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与武隆喀斯特地貌区、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等大景区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和联系性。随着“畅通重庆”的推进,彭水的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慢慢成为重庆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水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风情风俗为依托。
三、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1、开发深度不够,没有尊重民俗的原始性
彭水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有其注重民俗本身的深度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演、展现。现阶段关于彭水的自然风光旅游项目比较丰富,例如阿依河景区、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大忌。深度开发本地区的民俗资源要在充分认识和体会彭水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上的外在表现,让意识的民俗文化转化为物质上的变现形式。
3、对民俗旅游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较小
目前,彭水的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而彭水对于民俗旅游相关专业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对于区域合作与联系、精通旅游营销、熟知该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精通外语的专门性人才。这是制约彭水旅游持续性、连续性、快速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缺乏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机制,协调困难
一方面,彭水下辖3街道18镇18乡,但各单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态度有热有冷,导致旅游项目分布与发展极不平衡,肢解了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彭水交通不便,没建成完善的快速公路、铁路等交通体系。最后,因为彭水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外开放水平比较低,外向型经济水平不高。这些方面都是极大地制约了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四、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和建议
1、加强深度开发,充分尊重民俗的原始性
针对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的问题,彭水应该加强对该地区的民风民俗资源整合,形成合力,组成一个整体资源,加强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要在旅游市场上
在区域旅游集团的统一规划下建立统一的彭水旅游宣传网站,让旅游者能够轻轻松松就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旅游信息,同时还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开展更多有关民俗风情的体验活动,例如有得民俗旅游地区让游客自己上山挖野菜、野蘑菇,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吃。还可以让游客参与农家一天的农务生活,感受劳动的快乐。在民俗旅游节日的开发上,把当地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开发成舞台剧的形式,在节日期间演出有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节目,另外还可在其他目标市场进行巡回演出,让更多的旅游者在没去旅游之前就先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氛围。
3、充分合理的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市场化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好好好珍惜。彭水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民俗精神的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开发,以保持和时代的同步性,保证市场的吸引力。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当地的旅游收入,增强彭水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4、重视民俗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从战略的高度努力提高
第二篇: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讨论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讨论
19土木2班 田朝阳 学号1916103026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活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
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热点。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内涵泡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辨、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弓|旅游者。
(4)内容肤浅,缺乏内涵。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式上的做文章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弓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入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 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总体来说,民俗文化有其地方的独特性,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发展以旅游业为经济依托,旅游的发展与当地可进人性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需要注重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营销。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市场化、商品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纯粹的艺术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发展未必能够长久。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不存在所谓永远的原汁原味,只要社会在发展,民俗文化就在不断演变,也只有不断变化了的民俗文化才更具有生命力,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市场化、商品化也是-种在社会前进中的必然现象,不可能人为的去阻止改变,可以人为的引导其正确的发展。
因此,传统的民俗文化当前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其本身的独特性,市场细分,对一些特色民俗文化进行精美包装,以经济带艺术,以艺术促经济协同发展。这样,也许很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如东巴文化一样发扬开来,再次张现其生命魅力。
第三篇: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公选课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课程作业
学号:201006010427
姓名:崔雪露
课程名称: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
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姓名:崔雪露 学号:201006010427 指导老师:马治鸾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种族,拥有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并且还有很多的节日,中秋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民族节日。又因为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是随着时间的前进,中国人民已经逐渐淡忘了中秋节日的有关庆祝的方法。本论文主要阐述的是中国各地关于中秋节的各种节日的庆祝方法,以及中国中秋节的保护方法。
关键词:中秋节 地方习俗 保护 方法 目录: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1
保护方法—————————————————————————3 结论:
1.各地过中秋节的方法: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福建省: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叫“天公”。拜月的红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山西省: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猜灯谜
济南中秋节的拜月
南京: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苏州中秋节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广东省: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後,便以其头祭月,後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据《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俗。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声势,用来恐哧敌军。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中秋节的新习俗
福州的中秋节的特别习惯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湖南省:长沙,一个带有浓厚的农业味的社会,生产的节奏总不会太快。南食坊先要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对月饼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储备。诸如果料中的五仁:瓜仁、麻仁、橄仁要去壳,桃仁、花生仁去壳之后还要去皮;及至中秋要来前的一段时节,新鲜猪油要煎好,火腿、瘦肉条要切成丁,还有豆沙、莲蓉、枣泥都是要煮好或炒制好的。从农历七月起,在暑热渐退之时,月饼在长沙就上市了,且眼见着一天比一天生意红火,一直做到八月十五月圆千里共婵娟的时分。节后的月饼如同今日一样是“秋扇见捐,无人问津”。
四川省: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2、保护方法:
燃宝塔灯,抛帕招亲,乞月照月爬月,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客家习俗,走月亮、走三桥,祭月、烧香斗等庆祝方式中有很多都已经消失掉了。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护中秋节的习俗。下面是我自己想到和看到听到的关于中秋节的保护方法。
1.举办中秋节文化节: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风习俗开展一些关于中秋节的保护活动。比如在四川,我们可以在中秋节的文化节中开展吃月饼活动,还有关于月饼的推广活动,像是一个大型的月饼可以勾起人们的好奇,以及对中秋节的兴趣,还有就像舞火龙,堆宝塔等快要消失的习俗在文化节上一定要好好展现出中国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中秋节的丰富内涵.....2.放假:在中秋节放假可以让人们留出时间思念家人,有些人还可以回家与家人一起过节日。一起赏月、一起吃月饼,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还保留了中秋节热的习俗。而且这时,电视台可以 举行关于中秋节的文艺晚会,大家一起欣赏节目,就算是没办法回家过节的人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中秋节日氛围。大家一起和和睦睦,美美满满的思念异地的家人。
3.申请国际遗产保护:申请国际遗产保护不仅是中国人需要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发扬中秋节的方法。那时候,全世界都知道中秋节,中国人的节日氛围会更加浓烈,并且还有全世界的关注,这样会是中秋节日走出中国,走出亚洲,走向全世界。下面是香港申遗的消息:人民网9月20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大坑舞火龙表演是香港历史悠久的中秋习俗,表演已逾130年,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和访港旅客参与,早前更正式申请成为归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民政局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趁着中秋佳节临近,昨日于最新网上爆料,称有关申请文化遗产的结果很快就会公布,并希望这次的申报经验有助于香港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建立一套全面的申报及评选机制。
香港的舞火龙
越南的中秋节
韩国的中秋节
参考文献:
1、亦喜《食品与健康》2008第10期
2、邱启华《烹调知识》1999第9期
3、《玻璃》2009第8期
4、新雨《中国保健营养》2009第10期
第四篇:浅析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宁德地区是全国畲族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人们对这个民族的风土民情的浓厚兴趣。随着宁德地区旅游事业的逐步发展,如何将畲族具有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推向现在的民俗旅游市场。本文通过对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分析,得出宁德地区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同时由于重视不够开发存在很多的缺陷,然后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畲族、民俗、旅游、开发
一、引言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宁德地区是我国畲族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分布在偏远山区,畲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斑斓绚丽的民俗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些民俗文化也应成为宁德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宁德是迄今为止畲族传统文化遗存保留最多最好的地区。当前,宁德地区正在开发的村落有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半月里村、八都猴盾畲族文化村和金涵上金贝畲族村等。为使宁德地区的民俗旅游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建设。只有通过合理的布局、统一的规划在保护畲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带动宁德地区的旅游业及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
二、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宁德地区的畲族人口约为17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保留民族特征明显,民俗文化积淀丰厚,建有规模宏大的中华畲族宫。宁德畲族有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俗,民风古朴,传说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民居、传统服饰、歌谣、舞蹈、饮食习惯和生产习俗等方面。
1.民居
清代以前畲族的的房子大多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大多呈“介”字形,有的山寮呈“人”形。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清代畲族地区才出现“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方筑墙,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人”字形。福安社口坑里畲族村曾有过1座10扇的土墙厝,可住20--30户。近代畲族的房子与汉族的民居大致相同,为土木建筑,朴实无华,极少装饰品,而且大多随势造间,极少见斜门、假窗和粗糙的“石敢当”等镇凶化吉加物。畲族传统宅院注重土墙墙体的厚实,墙上一般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窗,以便避风防盗。
2.服饰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的服饰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的服装与汉族无异,而宁德地区的部分畲族妇女的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畲族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的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上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3.音乐
宁德畲族歌言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畲族的自然习惯和曲调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福安和蕉城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三种,以假声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闽东畲族歌言有“拦路对歌”,“蚕里来客对歌”。“做表姐对歌”,“做亲家伯对歌”等一系列罕见的盘歌习俗及定期定点规模大,群众性广的歌节歌俗。畲族歌言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以手抄唱本和歌节歌俗传承为主。“歌言礼”、“歌言史”、“歌言才”、“歌言情”、“歌言俗”等特征,畲族歌言这种音乐文化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舞蹈
畲族是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畲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放射着异彩。畲族舞蹈便是其中一朵绽开的奇葩。
宁德,是福建畲族同胞集居地之一。80年代,宁德文化工作者不辞辛劳,爬山涉水,深入畲家村寨采访,与民间畲族艺人一起发掘、整理、改编了畲族舞蹈《龙头舞》、《玲刀舞》和《猎捕舞》等节目。这些独具特色的畲族舞蹈献演之后,令人耳目一新,备受欢迎。
5.饮食
畲族人民日常的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常统称为“餜”。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畲家食用的米饭一粳米最为普遍。除米饭外,番薯仍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番薯除直接煮熟外,大都是先切成丝,洗去淀粉,晒干藏于仓或桶内,供全年食用。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的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咸卤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典型的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
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的嫩叶捣细,用汁侵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6.习俗
畲族的习俗主要包括节日、生产、婚丧嫁娶等。畲族的这些生活习俗与其生活背景都是本民族风俗文化的反映,也是民族旅游业的重要内容。畲族的传统节日有年节也叫春节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二月二”又称会亲节,是指各地的畲族人民在农历二月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三月三”又称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节日。分龙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是畲族人们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娱乐性节日。招兵节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性节日。生产习俗,畲族人以农为本,据史载,明为种麻、种靛和种茶,同列为畲家三大种植和加工主业。在祭祀日和时令节日里,畲族人常举行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畲族婚礼,畲族婚姻奉行一夫一妻制,传统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畲族女嫁前要行“哭嫁”礼。迎娶前两天,女方亲友以“难为亲家伯”的仪式对待男方代表,新娘临行前,要行“溜筷子”、“留饭”仪式。在畲族的丧礼中,畲族人在送葬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寨邻和前来吊唁的亲友在死者的灵前,人们敲起声音浑厚的牛皮鼓,冲起反扑的粑槽,吹喇叭、放铁炮、奏芦笙,跳起沉重的舞步。
三、宁德畲族民俗旅游开发的前景与现状
1.开发宁德畲族民俗旅游的前景
民俗旅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属于高层次的旅游,而游客想追求的也是这种高文化层次上精神需求的旅游。据有关数据表明,有30%的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物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少数民族风情的则占70%。由此可见,独特的民俗风情就以逐步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新的吸引点。随着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世成功,宁德地区的旅游业正在逐步向上发展。而民俗旅游则是旅游业中的一部分。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备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近年来,宁德市花大力气举办了规模较大的以畲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畲乡民族风情旅游节,使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经济接轨。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畲族歌会。福鼎市每年连续举办的太姥山旅游风情节等节日。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得到发展。宁德地区民族村寨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畲族村寨旅游资源丰富,畲族服饰、歌谣、饮食、民俗等民族文化元素保存完好,是全国畲族文化保存最好、底蕴最深厚的地区。现在宁德畲乡民俗风情游已初具规模,积聚了一定的人气。如蕉城区上金贝、福鼎市方家山、福安市溪塔、霞浦县白露坑、古田县富达畲族民俗村等畲族村寨旅游点。
民俗风情是民族固有的传统,普遍存在于民间,只要组织得当,就具备旅游价值,项目一旦被开发出来,就可以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面貌。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特有的优势,把畲族的建筑、服饰、歌舞文化、风味食品等加以整理和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民俗风情就可以招揽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畲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仍属于浅层次的开发
宁德畲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仍属于浅层次的阶段,没能够充分体现畲族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不能直接反映其民俗文化实际内涵。畲族民俗风情的规划、开发与利用方面尚未到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开发畲族民俗旅游的气氛不够浓烈
大力发展畲族民俗旅游业需要全宁德地区上下的协作与配合。要努力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实现每个部门的联动,引进资金,是加快宁德各畲寨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从当前宁德地区状况来看,畲族民俗旅游开发的力度还是不够大,而当地的畲族人民自身也没有很大的觉悟,只是认为什么能赚钱就往其投入,并没有很大力度的为畲族那些独有的文化和民俗进行宣传。公众宣传投入少,大家对开发畲族民俗旅游的认识不够,总体来说开发畲族民俗旅游的气氛还是不够浓烈的。
4.畲族民俗旅游的产品比较单一 现今来说,宁德地区的畲族民俗旅游产品主要以畲族民间手工艺品为主。如彩带、畲族包、竹编品、、木雕、畲族银器等有价值的手工一品。在加快畲族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要丰富旅游产品。在如今的旅游业中旅游产品也占了很大的一块,如果有足够可以吸引旅游者来这里旅游的旅游产品,这种产品就是很好的。比如福安溪塔村的刺葡萄,它原本只是一种食品产品,可是它吸引了很多的人来这个地方购买,现在那里就有一条葡萄沟。这个就带动这个地方的旅游业。
5.宁德畲族民俗旅游景区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虽然宁德地区的畲族民俗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知名度还是很低的。来旅游的通常都是周边或者省内其它地区的。很少有很远很远地方的人慕名而来旅游的。在市场上占有的力度不够,景点景区也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现在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申世成功,也代表着宁德畲族民俗旅游业的逐步发展。
四、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和对策
1.要全面挖掘畲族民俗文化,提升旅游品位
要全面挖掘畲族民俗文化的内涵,运用大量的资源,从全方位的角度来体现畲族民俗风情。结合人们的需求,突出民族特色的东西,来提高旅游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畲族民俗风情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以提高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2.提高畲族民俗旅游产品的品味
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就是要全力展示民俗文化中的真、善、美,既让旅游者体验到当地鲜明独特的文化差异,又让旅游者领会民俗旅游产品中所包含的普世价值,如勤劳,智慧,勇敢、和谐等。畲族的民俗风情处处体现着人的精神美。在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民俗风情美,向旅游者生动而艺术地展现畲族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和劳动之美。追求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高品位,才能使民俗旅游产品青春常在,保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宣传畲族民俗旅游
按照开发有旅游市场需求的民俗项目,成立专门专家部门对畲族民俗旅游客源市
场进行有效因素的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对畲族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展销会和博览会,把当地相关的民俗风情及旅游信息展现给大众。从不同侧面和渠道对宁德地区的畲族民俗旅游进行宣传,以此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让宁德畲族民俗文化走出全省,走向全国,直至走向世界。
4.注重培养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宁德的民俗旅游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通过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下大力度培养旅游专业的人才,特别要结合地方的民俗风情有侧重地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依托当地的专业专科学校,如宁德师范专科学校和省内外的旅游专科学校来培养,使宁德拥有一支宠大的民俗旅游人才队伍,为旅游事业服务。
5.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 加快市区和县城建设步伐,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相关接待设施。加强对城镇道路、旅游景区(点)的环境治理,改善旅游景区(点)的供电、供水、通讯、卫生、餐饮、绿化等条件,净化景区治安环境。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改善各景区(点)的交通条件。改善旅游运输车辆条件,开设通往各重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
五、总结
宁德目前来说,畲族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而它作为中国畲族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其独特的畲族民俗风情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只是它的开发还不是很完善,知道那些畲族村寨的人还不多,它还没有把品牌打出去。随着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申世成功,这将意味着宁德地区的旅游业正在逐步的发展,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不单只是让游客知道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还要让他们知道宁德畲族的民俗风情是多么的具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知道这个地方,让畲族的民俗文化可以走向中国,走出世界。
第五篇:浅析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
浅析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它进行开发是顺应当前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的。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广西旅游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本文在„„基础上,指出)通过探究了解,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更以有力的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正文:
1相关概念介绍
1.1民俗文化 1.1.1民俗文化的概念
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1.1.2民俗文化的种类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1.2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具有质朴的民间性、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情趣的乐观性及主题的对外性等特点,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2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特点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2000年末,自治区总人口4723.61万,少数民族人口1089.37万,占全区人口的38%,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大约占百分之六十。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2.1习俗特点鲜明
广西民族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人生、信仰、交际、婚恋等习俗。汉族居家选址、安葬先祖讲究“风水”。大瑶山瑶人鸣枪送客迎客,侗族打油茶迎客,苗家有“拦路酒”迎哭嫁和“不落夫家”等独特的传统婚俗,其崇拜灶王与庙神的信仰习俗融合了汉族的礼仪之俗,体现了中华民族融合的一般规律。白裤瑶砍牛的葬俗中则体现了母权制社会“娘亲舅大”的传统遗制。2.2传统节日众多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2.3民间歌舞精彩纷呈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这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歌仙刘三姐的歌声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令广西山歌一次又一次走向了国际舞台,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从去年开始,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2.4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经过几年的发展努力,广西已逐步拥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它们分别是;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前年灵渠寻古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白色小平足迹游以及巴马寿乡探秘游等等。以上表明,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对其的开发利用也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3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1本地特色不突出
各景区往往为了经济效应,而忽视了民俗旅游的本质,以至于许多景区将本地本民族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民俗旅游项目弃之不用,反而混编了其他民族的项目,造成各景区的项目设置大同小异,丧失了本有的独特神秘色彩。个别景区的人文资源开发不足,存在急于求成、一哄而起、盲目发展的现象,使得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一一退化。
3.2民俗风情庸俗化
在发展旅游业,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 3.3交通及景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虽然广西边境地区大的交通问题有所改善,但旅游景点总体的可进入性仍然很差,因为民俗风情越为浓厚的少数民族景区,越是地处偏远、闭塞且交通十分不便的环境当中,甚至有些景点还未通公路。这些严重阻碍了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外,许多民俗风情旅游的景点还未形成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以及统一规范的旅游商品市场,各方面的服务还没有规范化。导致游客单纯观赏,未给当地形成任何的经济效益。整体还是给人较零乱的印象,旅游环境和服务建设都有待改善。
3.4旅游区编演人员水平较低、旅游档次不够高
由于大多数旅游区项目的编导人员或是县旅游局、文化局工作人员,或是附近中学教师,或是表演队员兼职,因为地处偏僻,大都在小县城,很少有外来的专业人员从事这些工作,讲解、表演等人员则多从附近少数民族村寨的青年中招聘经短期训后上岗,编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开发的旅游项目缺乏内涵,促使许多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舞台化的趋向,在急于追求旅游效益的同时使得原有的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被渐渐退化;再者,在收入分配上,旅游部门、景区管理处、表演队管理者抽取了大部分利益,这样的利益分成一方面
会影响对表演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较低的报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编演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整体旅游品味较低,档次无法提升。
4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由上文可知,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广西若想更深入、有效地挖掘民俗旅游资源,首先应该调整思路,遵循提出设想,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的总体原则。具体操作中尤其要注意以下方面:
4.1寻求民俗开发与尊重民俗两者的平衡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的体现,也是信仰的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其信仰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无论是开发者,还是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开发、开展旅游活动时,不但观赏、体验民俗文化,还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民族信仰习惯。不同的民族其信仰和禁忌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宗教禁忌,有饮食禁忌,有男女交往禁忌,有节庆禁忌,等等。这些民俗都是当地民族积久成习相沿下来的,属于信仰文化,作为旅游者在尊重当地民族民俗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了解和学习,通过了解来理解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文化知识。4.2全面发展民俗文化,更新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运用调调查取证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广西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要有明确的主题,精心的规划,邀请有关学者进行设计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滥造,建设豆腐渣一类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4.3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加强。
4.4对旅游景区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外界文化污染
针对民俗文化被外来游客带来的文化所同化的现象,以及产生的连带效应和消极作用,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免本土文化的一再流失和被取代,这个问题许多学者对一些具体区域都做了大量的民俗旅游研究。所谓相对封闭措施,就是要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抑制民俗同化的有效办法,也需要当地的政府和有关负责单位协助进行。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民俗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4.5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因此,对其的开发不应仅停留在单纯的游玩方面。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不断研究。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4.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5结语 总之,广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是要我们在对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基础上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走一条具有广西民族风俗特色的民俗旅游道路。
最后一段读起来感觉有点不是很顺,请修改 参考文献
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广西统计年鉴2001.广西南宁统计出版社2002年
文章进行再次修改后,可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从而最后定稿,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