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洮州民俗博物馆)

时间:2019-05-14 12:1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洮州民俗博物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洮州民俗博物馆)》。

第一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洮州民俗博物馆)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以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例

田 绍

[文章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品位”的非物质生活。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且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然而,当前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的“供给”仍滞后于“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本文以甘南冶力关洮州民俗博物馆为例,试利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开发策略等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民俗文化旅游 资源深度开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品位”的非物质生活。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且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然而,当前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的“供给”仍滞后于“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此次社会实践,对洮州民俗文化深入考察,使我对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又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看法。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甘肃省临潭县冶力关镇,2006年6月26日正式向游客开放。作为仅有的洮州民俗文化展馆之一,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仅填补了冶力关景区缺乏人文景观的空白,而且透过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理念,对洮州文化所进行的独到剖析也极具研究考察价值。它集中地展示了洮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江南古洮州迁移文化以及当地的特色民俗艺术,是了解古洮州文化的窗口,展示古洮州文化的平台。

一.洮州民俗文化及其旅游资源概况

(一)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江南古洮州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系统

洮州文化,是独立于传统西北文化的另脉文化。洮州,即今甘肃临潭县及岷县部分地区。历史上,汉、回、藏多民族杂居;汉代有中原移民,唐代起边将李晟、李塑“雄于西土”,宋代设“茶马互市”,明代来西征将军沐英并屯边军民,一时江淮之风盛行;史称临潭为“入藏门户”,常为“词人侍望,剑客高歌”之地。

洮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流域切割较深,峰峦重叠。洮州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本是汉、藏民族混居的典型地区。而据史料记载,洮岷的汉族大多来自南方,其祖先大都于明代初年迁自安徽凤阳、江苏南京等地。洪武二年到十二年,明朝中央政府在甘肃先后设立了临洮卫、兰州卫、河州卫、岷州卫、洮州卫。守卫这一带的官兵,仅永充军户就在三万人以上,和其家属,大约不下十万之众。而远征甘肃的部队大部分是明将徐达、常遇春、沐英等人的部下,多属当时应天府、凤阳府人氏。今天生活在临潭县洮州卫城一带的金姓,就是当年和沐英等人平定这一带的大将金朝兴的后裔。这些半军半民的住户,在洮岷地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不仅完成了中央政府赋予的重任,而且也将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为特殊的群落。江南遗风与西北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最突出表现是,现在的洮州人日常生活着装已随汉俗,但到“新娘”出嫁或是隆重节庆活动时,仍然会像江南水乡的人家一样,头戴高髻银饰、足登凤头宫鞋一般梳妆打扮。天池冶海湖畔山头修有一常爷庙,供有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的塑像,当地群众视若保护神,信奉有加,所以也将冶海湖称为“常爷池”。可见明代江南移民的说法绝非谣传。

(二)丰富多样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洮州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开发前景极其广阔。近年来,洮州民俗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民间工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洮河两岸妇女的刺绣,统称“洮绣”。岷县妇女们喜爱的针线活,广泛运用于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做针线绣花,无论藏、汉妇女都把它像做饭一样,作为生活的基本要求。洮绣既要讲究针法,又要讲究绣法。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心针等;绣法有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同时还要看式样,式样有盘花、剁花、贴花、拼花等。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共同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淡雅中带有娇态,异彩中显露庄重,把农家妇女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

洮砚是我国三大名砚之一。具有石质坚润,色泽雅丽,古朴典雅,发墨细腻,保湿利笔等特点,深受历代书法家珍爱。因其制作工艺的款式独特,雕刻精细,一直被收藏家视为无价之宝,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洮砚的雕刻造型,因石构图,变死石为活石。雕刻技巧,渗合有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中的篆刻技法,着重镂空。在镂空的基础上,融各种技法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传统的图案有“龙凤呈祥”、“九龙捧日”、“丹凤朝阳”、“八仙请寿”、“龟鹤延年”等,其中以雕龙刻凤最为突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凤是真善美的化身,光明的使者。洮砚艺术雕塑的工匠们,把自己的心愿通过细致的雕琢,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高度结合,奏出了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洮州“花儿”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开拓,繁衍生息的汉、藏、回等各族人民,在他们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创造培育了高亢、奔放、山野味浓郁、地方性鲜明的民间山歌——洮州花儿。在洮河流域广袤的山水之间,农民们每年都要自发而定期地举行数百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山歌竞唱会--“花儿会”。较为有名的是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俗称“六月六神会”或“六月六唱山”)。2010年,西北民间艺术“花儿”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高腔山歌,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洮州“花儿”属于西北“花儿” 的一支。泛指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花儿。它又分成两个分支:康乐、临洮等地称为北路,岷县一带称为南路。这一系统花儿的基本特征是:唱词多为7字3句体、6句体和4句体;曲令单一,北路以《莲花山令》为代表,南路以《扎刀令》为代表;演唱时,采取分组对歌的形式,每组有一位专门担负即兴编词的“串把式”。他们边走边唱,群歌互答;④歌者喜用假嗓演唱,男女同调,听来富有浓厚的山野风味。

二.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资源现状分析

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群体生活的俗文化。它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既有积极向上、健康的成分,也有消极、低俗的成分。为此,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珍惜并充分利用,又要有选择地使用,吸取精华,使之符合旅游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洮州文化的核心是由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古洮州江南遗文化相揉构成的多元文化,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文化展馆的呈现方式必然是最佳选择。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于2006年6月26日在临潭县冶力关镇黄崖山肋巴佛纪念馆隆重开馆,正式向游客开放。洮州民俗博物馆是冶力关景区内重要的人文景观,集中浓缩展示了洮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古洮州的服饰文化、甘南农牧民起义,冶力关的风光摄影、根雕、书画等各个方面的风土人情,其中珍异物品比比皆是:闪亮的僧人铜帽,发黑的弓箭,藏式猎枪,熠熠发光的豹头皮子弹袋,散发着热气的牛皮热靴;江南唯美的服饰模型,水乡糅扇,农耕的牛车,旧时妇女用的纺织机。可谓了解古洮州民俗文化独有的窗口。该博物馆馆前广场还是全国最大最逼真的十里睡佛最佳观景台,可以一览冶力关镇区四周景色,如莲花山、画屏山、笑口常开、白石山,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开发建设是临潭县近年文化“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重要实施对象之一,针对其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双战略,首先应该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具体的评估。旅游资源开发有四项基本原则:(一)经济效益原则。经济效益是计算旅游开发的投入与产出,以此作为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二)社会效益原则。主要是指开发民俗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程度。通过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增强人们的直观认识,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加深旅游者对当地民俗民风的理解,提高民俗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增强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保护第一原则。民俗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保护第一”应该是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必须秉持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四)特色性原则。特色是旅游资源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把富有地方特色、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打出去,以此吸引游客。同时,将原有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地发展,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当前洮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民俗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加之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步伐。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部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造成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无法修复;其余部分开发力度不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利用率不高。三是特色体现得不够鲜明。民俗文化旅游实质上就是一种特色旅游,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与众不同,别的地方没有这种资源。四是旅游硬件设施投入不够。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景点的硬件设施要求越来越高,而各地现有的旅游硬件设施往往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如缺乏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通常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多数分布在地理位臵偏远、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习俗。是民间相沿积久、长期传承的、具有稳定性的模式,并表现在人们行为、心理、口头上的“固化”、“活化”的文化事物,它是一定地域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对于追求“异地风味、异地情调”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系列,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是:一,地域性: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也有差异,导致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有鲜明的差异;二,神秘性:每一民俗都是伴随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和历史传承的结果,许多民俗事项,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一定的变迁,但核心和母体部分仍然保留着。而且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传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一定的神秘氛围和原始色彩,这无疑增加了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三,参与性:当代旅游者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旅游,如今,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必须与旅游者的参与性相结合,使游客通过亲身经历参与成为其中一员,满足游客休闲、求知的需求;四,文化性: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最好窗口。首先,民俗文化要原生态,突出个性,即从美学、人文学的角度出发,把民俗文化中的“美”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旅游者融入我们特有的文化资源,以此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其次,以民俗文化为基础,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把民俗文化打造成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品牌。民俗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有其特定文化内涵和人文境界,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所吸引,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创造成果。是在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社会群体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求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所有权的群体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传承性、地域变异性、社会阶层变异性等多重特性,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其载体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自身。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把开展民俗旅游当作宣传自己、发扬传统的手段。民俗旅游研究的现状基本是将民俗旅游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民间传统遗迹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在亚欧美各国非常受重视,各种传统节庆活动的举办是民俗旅游的重要形式,博物馆旅游在民俗旅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国外在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和民俗文化旅游的“真实性”问题。罗伯特〃伍德指出,由于民俗和文化在南亚旅游中地位日益重要,需要重新构建当地文化和当地发展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亨德森指出,民俗和旅游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史密斯认为,民俗可以包装成为商品,成为旅游的一个独特产品市场。李一平以加拿大遗产公园内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更有效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国外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保护。我国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我国旅游创汇而言,1978年我国居世界第41位,到1998年居世界第7位。旅游以及相关的产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飞跃发展,并将逐步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世界旅游组织在新世纪展望报告中曾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间,全球的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中国旅游业寄予很大的希望。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国第四大客源国。这种预测来自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投入,因为中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及文化遗产丰厚,具有东方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另外,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的产业,这些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较大的发掘潜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的旅游产业与丰富资源的开发未形成同步发展的局面,亟待开发。

三.洮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主要概括为三种基本模式:一,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3.原地浓缩式:对一些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进行模型再造。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一般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俗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就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而言,还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开发效益的问题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市场效益,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组合状况首先,要处理好单一景点与成片的旅游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孤立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可进入性也不强,应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进行开发。

第二篇: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关注与青睐,而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分支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将会成为新一代的大众旅游产品的主流。

关键词: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16)01-0026-0

3一、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省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从肃慎经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满族三千年的历史,满族文化为吉林省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例如,现吉林市乌拉街的满族镇,我们能发现许多具备满族建筑特点的历史遗迹和带有其独特民族色彩的生活习俗。此外,吉林省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还包括满族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萨满文化,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典范——长白山文化,以及年代久远的海西女真文化。由此看来,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潜在市场。从吉林省内各满族民俗旅游景区开发情况的调研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省内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保留得相对完整,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与应用价值。然而目前省内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为丰富吉林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满足不同类型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吉林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

二、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满族民俗旅游景观缺乏文化内涵

以满族发源地的文化背景为例,长白山在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被称为“不咸山”,几经更名,在辽金时期终被定名,女真民族以长白山地区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据《清实录满洲实录》等多部历史文献记载,三位天女来到长白山一名叫布勒瑚里的湖泊沐浴,有一只神鹊叼来一颗朱果,天女佛库伦得而食之后,生下一子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成年后沿江而下,来到长白山东北方向的地方定居。布库里雍顺被视为爱新觉罗氏先祖,满族早期的第一个政权亦由此建立,后世的满族也对长白山表现出无比的尊崇与敬仰。经考据,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布勒瑚里即现今长白山园池。然而,诸如此类的文化传说和民俗历史越来越难以被大众知晓,商家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开发的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商业色彩,削弱了其文化属性。

(二)民俗旅游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目前,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重视,不只是历史古迹景观的开发不全面,饮食游览购物娱乐方面都缺少深层次的开发。且省内缺乏代表性的满族民俗旅游产品,如拥有悠久历史的满族传统民居、凝聚满族文化的遗址遗迹以及特色饮食等都未得到合理的宣传,各种旅游产品之间的脱节现象尤为严重。

(三)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还不够系统化,特点不够突出。一些满族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还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建筑破坏较为严重、旅游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问题。满族博物馆内的馆藏珍品还有待丰富,接待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来说还难以作为满族文化景观的精华招徕游客。

(四)缺少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

民俗旅游开发相对自然景观的开发难度较大。因为开发人员不仅需要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更需深入学习该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开发人员需要具有较深的专业修养,统筹规划,设计出集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三、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对策

(一)丰富满族民俗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1.修复历史文物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吉林省内有众多满族民俗旅游村和满族民俗旅游景点,其中翁家大院就是满族民居的代表之一。翁家大院原建筑有老院、清善堂、瓦房、福寿堂、四勿堂五处,其规模大小不一,建筑年代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了福寿堂保存完好,其余部分都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我们在开发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就是保护这些历史文物,按时修缮历史文物能够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以产品的真实和年代的久远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2.弘扬历史遗迹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依托满族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满族主要的发祥地之一的叶赫满族镇开发得相对全面。八角时楼是叶赫那拉古城内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极高的观赏及考古价值。就古城的开发现状而言,景区主要以古城的历史文化为卖点进行宣传,并且将古城景区完全划分为“文化区”和“度假区”两个部分,忽略了叶赫那拉古城的现实意义。古时满族信奉天地自然,古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风光肃穆雄峻。如果能在开发的过程中,将满族先民的对自然的信仰和战时满族人民面对压迫的自强精神,融入到历史遗迹景观的文化内涵中,那么古遗迹中的文化区和风景区就能够得到整合,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增强。3.挖掘旅游体验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在以少数民族民俗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满族悠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得以流传,因此吉林省的各满族文化旅游景区需要建设并大力开发民俗体验旅游产品,例如古时的满族人民在山区和雪原等地长期生活,乘坐独木舟、爬犁等传统交通工具往返于山川、平原与河流之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满族特有的交通工具,开展滑雪、游湖等活动,让旅游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将民俗旅游业打造成完整的产业链

1.调整餐饮业,优化产品结构。满族饮食文化也是最具潜力的民俗内容之一。如果将饮食与观光相结合,相比能够得到更好地宣传效果。满族的饮食习俗在该民族的历史条件、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变化中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改进、创新。从人们熟知的火锅、全羊席、萨琪玛、年糕、驴打滚到哈依玛、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满族传统食物,营养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此外,将独具风味的满族特色饮食作为整体的旅游产品对外宣传,即对满族饮食进行深入开发。如满族风情餐,可作为旅游行程中的一部分,让旅游者更加了解满族风味饮食的特色并大饱口福。2.革新住宿业,完善配套设施。联合当地的满族居民,复原传统民居。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征是“口袋房,万字炕”。满族人民不但利用火炕取暖,而且在此睡觉休息,进行日常饮食及休闲活动。在寒冷的冬季,温暖独特的火炕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居住。同时,在民居中摆放满族传统手工艺品,提供满族特色饮食,以软环境提升旅游者的住宿体验,从而推广满族文化。3.丰富旅游纪念品种类,提高竞争能力。从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水平来看,一些旅游纪念品已经成为能够代表满族文化的名片,如松花湖浪木根雕和奇石、满族手工剪纸、满族枕头顶绣片等等。在保证现已有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基础上,我们还需鼓励开发新兴的旅游纪念品,开拓新的市场。例如第三届满族医药国际论坛的举行,彰显了满族医药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满族医药源自于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流域,长白山流域一带自古以来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而满药也可以利用其极大的地域优势和开发前景,成为吉林省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另一代表性产品。此外,可以将能够代表满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行细分,在不同类别中重点推广最具代表性和品牌价值的旅游纪念品,使得旅游纪念品更加具有综合竞争力。4.建设娱乐产业平台,打造金牌娱乐项目。作为满族最盛大节日之一的颁金节以及别具风情的长白山国际萨满文化艺术节,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民俗旅游爱好者的目光。在文化节举办期间,各景区内会举行满族特色文艺表演,内容丰富的表演活动从各个角度展示了满族的文化,使满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得到广泛的传播。我们应该在节日庆典活动中能够创造更多的节目形式,借鉴其他地区节日民俗旅游的成功之处,将庆典活动与本地自然景致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以品尝满族饮食、大型满族歌舞实景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娱乐项目吸引旅游者,打造精品娱乐项目,让旅游者体验原汁原味的庆典活动。

(三)提高民俗旅游接待地区的经营能力与服务水平

1.提高经营能力,优化管理方法。经开发,伊通满族自治县保留着伊通碑碣戏楼遗址、盛京围场之一的阿木巴克围场、柳条边、伊通满族博物馆和牧情谷风景区等多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想要提高此类旅游接待地区的经营能力,就需要对该地区的营运效率进行具体分析。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期望,编制合理的发展战略,以确定旅游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以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制定景区管理方法。在保证盈利的基础上,传播满族民俗文化。2.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民俗旅游产品的种类日益增多,人们对文化旅游的质量要求也普遍提高。在旅游产品的内容和价格等方面相差无几的时候,旅游者往往更倾向于购买具有优质服务质量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接待地区需要提升相关行业服务人员的素质;不断建设维护服务环境;积极创新,随时更新理念和价值;同时要收集旅游者的反馈信息,完善不足,为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打造个性化服务,用良好的态度满足旅游者的各项合理需求。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经济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人才的聚拢有助于提高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旅游业的工作环境和产业性质而言,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尚不健全,民俗旅游市场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指导。企业应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员工,以创新型培养理念、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其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个性以适应市场需求,使其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发掘民俗旅游的潜在市场,改进并完善民俗旅游产品存在的不足,为建设一流的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综上所述,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资源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省内对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程度来讲,要想使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资源,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长久而深入地开发。对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不仅有利于满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打造吉林省特色旅游品牌,以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为载体,突出地方特色,从而增强吉林省民俗旅游综合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金丽.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01).[2]葛浩浩,佟金鹤.满族民俗旅游文化开发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

第三篇: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是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或是以生活行为来表现,或是以语言、文学、艺术来表现,更多地是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礼记•乐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传统的风俗也随着发生变化。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居住文化

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饰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3 饮食文化

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家里来了

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民间艺术

苗家土家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妇女大多能歌善舞,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悠扬绵长,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用本地方言演唱配合不同的曲调,多四句为一节,随性而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

舞蹈多于打击乐相配合,如吉首德夯流行打长鼓,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

在当地,歌唱舞蹈不仅仅是休闲方式,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酣歌畅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二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历来被认为是“老、少、边、山、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水平偏低,交通欠发达,少数民族占人口的70%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如保守、依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第三产业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并不发达。湘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2.1旅游资源处地分散,缺乏“大分散,小集中”的区点系统开发与管理,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湘西8县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中,相互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循环,完整的引导管理系统。增添了游客的经济开支和生活麻烦,是游客缺乏明确性,往往在一个景点匆匆游览呆上一天就离开。

2.2交通条件制约,没有形成各景点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也不方便。

2.3景点开发建设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品味的民族文化形成反比。旅游景点单一,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景点,缺乏深度广度,没有形成专项型品牌性旅游景点,旅游空间相对狭小,游客容易走马观花的过一遍,让人没有故地重游的激情。

2.4后勤服务力度不够,在景点区,至今没有一个旅游涉外定点旅馆和三星级以上宾馆,接待容量受到限制,也缺少大规模的饭店或地方特色饭店以及其他消费场所,现代后勤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很多高水平消费群可能因为住宿等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或减少在湘西旅游的选择。工作人员水平偏低,缺乏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导游水平..游客绝大多数靠自己眼睛看,听得少,想得少,记得也少。

2.5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多从云南,贵州批发而来,且多以低价位的旅游观光产品为主,质量低,价格廉价,地域民族风味欠缺,这就导致整体消费额提不上去。像土家族的制锦等工艺只有少数人掌握,并没有开发出来。民族特色表演水平较低,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力不够。

三 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湘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意义

湘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与本土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具有古朴,神秘、自然的特色,合理科学的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挖掘湘西旅游的潜力,增强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能够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提高湘西旅游业的整体品味,增强其生命力。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作为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渴望寄情山水,愉悦心灵,欣赏美丽的山水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体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从而真正体会到乐趣,陶冶性情,这才是高品味的旅游。加上自然景观多与其他景区风格雷同,只有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旅游生命力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繁荣,是促进湘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民俗文化涉及到的饮食,服饰,居住以及民间艺术都存在这经济开发的潜力,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可扩大收益来源,分流一批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充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湘西,并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湘西,同时品味的提升也能提高一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实现增收。

1.3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使民俗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开发中实现,使它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而然能唤起当地老百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途径

2.1全面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更新和提升湘西旅游的文化品味,.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起文,化内涵,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形成特色旅游项目。

2.1.1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民族歌舞表演,从宗教,社会,经济,体育经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开发,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风俗,庆典古韵,民间技艺,人文建筑,文化活动,历史文化遗址,开设民族歌舞场,特色饮食城,民族服饰表演及展厅。

2.1.2定期开展系列节日活动,开发节日文化,形成品牌性节日文化,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发展多元化综合旅游经济。

2.1.3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表演队伍,导游解说队伍,商务洽谈队伍以及保安队伍等等,在软件上凸显湘西人民淳朴,热情,好客的个性,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2.2完善交通,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统筹机构,合理布局,开发重点景区,开辟旅游经典线路,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系统,整合民族文化资源,避免各旅游景区文化雷同,形成各景区风格独具特色,整体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带。

2.3开发生产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湘西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极富有民族特色,乡土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旅游景点上的商品多是大量批发低廉的小商品,既没有质量,也缺乏民族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还有根雕,石雕,民间剪纸等等,培养专门的人对民族商品进行研究开发,提高质量,尤其是要突出民族特色,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可以设立民族特色商品展览厅,配以文字介绍其渊源,同时可以开设传统手工作坊,提高商品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制作过程,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2.4丰富宣传促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关于湘西的民俗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产品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其影响力。也可利用影视文化作品,包括风光纪录片,民俗风情纪录片或通过沈从文作家协会,黄永玉画展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湘西,向往湘西。

2.5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发扬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休闲文化,比如建设一批本土风味的饮食饭店,宾馆等等,既可以弘扬本土文化,又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市场前景

3.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效的弥补了单一的自然景观的不足,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湘西旅游的整体品味,向文化型,综合型转化,形成旅游特色品牌。增强了吸引力和生命

力,为湘西旅游业持续繁荣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偏远湘西的龙头经济支柱,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机会。

3.3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了传统民俗文化,很多文化精髓得以保留下来,不至于被遗忘,逐渐消失。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结语:

湘西自治州的旅游业要走出现在的低迷状态,攻克发展瓶颈,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势必要突破以往的单纯的自然风光旅游,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湘西旅游业上一个台阶,从而带动整个湘西农业,工业,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手工业,民族服务业,生态环保业的全面发展。

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十分重要,而现阶段的民俗文化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极少的一些民俗风情仅仅停留在观赏阶段,游客的参与性不强,甚至还存在一些拉客宰客,导游盲目引导等现象,比如参加婚礼,背一下新娘多少钱等等。

因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规范管理好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给湘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好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良好的政策形势下,需要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规划,组织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在有序,合理,科学的发展模式下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浅析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

浅析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它进行开发是顺应当前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的。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广西旅游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本文在„„基础上,指出)通过探究了解,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更以有力的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正文:

1相关概念介绍

1.1民俗文化 1.1.1民俗文化的概念

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1.1.2民俗文化的种类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1.2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具有质朴的民间性、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情趣的乐观性及主题的对外性等特点,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2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特点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2000年末,自治区总人口4723.61万,少数民族人口1089.37万,占全区人口的38%,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大约占百分之六十。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2.1习俗特点鲜明

广西民族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人生、信仰、交际、婚恋等习俗。汉族居家选址、安葬先祖讲究“风水”。大瑶山瑶人鸣枪送客迎客,侗族打油茶迎客,苗家有“拦路酒”迎哭嫁和“不落夫家”等独特的传统婚俗,其崇拜灶王与庙神的信仰习俗融合了汉族的礼仪之俗,体现了中华民族融合的一般规律。白裤瑶砍牛的葬俗中则体现了母权制社会“娘亲舅大”的传统遗制。2.2传统节日众多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2.3民间歌舞精彩纷呈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这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歌仙刘三姐的歌声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令广西山歌一次又一次走向了国际舞台,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从去年开始,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2.4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经过几年的发展努力,广西已逐步拥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它们分别是;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前年灵渠寻古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白色小平足迹游以及巴马寿乡探秘游等等。以上表明,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对其的开发利用也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3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1本地特色不突出

各景区往往为了经济效应,而忽视了民俗旅游的本质,以至于许多景区将本地本民族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民俗旅游项目弃之不用,反而混编了其他民族的项目,造成各景区的项目设置大同小异,丧失了本有的独特神秘色彩。个别景区的人文资源开发不足,存在急于求成、一哄而起、盲目发展的现象,使得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一一退化。

3.2民俗风情庸俗化

在发展旅游业,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 3.3交通及景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虽然广西边境地区大的交通问题有所改善,但旅游景点总体的可进入性仍然很差,因为民俗风情越为浓厚的少数民族景区,越是地处偏远、闭塞且交通十分不便的环境当中,甚至有些景点还未通公路。这些严重阻碍了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外,许多民俗风情旅游的景点还未形成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以及统一规范的旅游商品市场,各方面的服务还没有规范化。导致游客单纯观赏,未给当地形成任何的经济效益。整体还是给人较零乱的印象,旅游环境和服务建设都有待改善。

3.4旅游区编演人员水平较低、旅游档次不够高

由于大多数旅游区项目的编导人员或是县旅游局、文化局工作人员,或是附近中学教师,或是表演队员兼职,因为地处偏僻,大都在小县城,很少有外来的专业人员从事这些工作,讲解、表演等人员则多从附近少数民族村寨的青年中招聘经短期训后上岗,编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开发的旅游项目缺乏内涵,促使许多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舞台化的趋向,在急于追求旅游效益的同时使得原有的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被渐渐退化;再者,在收入分配上,旅游部门、景区管理处、表演队管理者抽取了大部分利益,这样的利益分成一方面

会影响对表演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较低的报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编演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整体旅游品味较低,档次无法提升。

4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由上文可知,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广西若想更深入、有效地挖掘民俗旅游资源,首先应该调整思路,遵循提出设想,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的总体原则。具体操作中尤其要注意以下方面:

4.1寻求民俗开发与尊重民俗两者的平衡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的体现,也是信仰的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其信仰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无论是开发者,还是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开发、开展旅游活动时,不但观赏、体验民俗文化,还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民族信仰习惯。不同的民族其信仰和禁忌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宗教禁忌,有饮食禁忌,有男女交往禁忌,有节庆禁忌,等等。这些民俗都是当地民族积久成习相沿下来的,属于信仰文化,作为旅游者在尊重当地民族民俗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了解和学习,通过了解来理解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文化知识。4.2全面发展民俗文化,更新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运用调调查取证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广西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要有明确的主题,精心的规划,邀请有关学者进行设计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滥造,建设豆腐渣一类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4.3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加强。

4.4对旅游景区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外界文化污染

针对民俗文化被外来游客带来的文化所同化的现象,以及产生的连带效应和消极作用,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免本土文化的一再流失和被取代,这个问题许多学者对一些具体区域都做了大量的民俗旅游研究。所谓相对封闭措施,就是要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抑制民俗同化的有效办法,也需要当地的政府和有关负责单位协助进行。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民俗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4.5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因此,对其的开发不应仅停留在单纯的游玩方面。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不断研究。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4.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5结语 总之,广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是要我们在对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基础上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走一条具有广西民族风俗特色的民俗旅游道路。

最后一段读起来感觉有点不是很顺,请修改 参考文献

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广西统计年鉴2001.广西南宁统计出版社2002年

文章进行再次修改后,可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从而最后定稿,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

第五篇: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高 阳 陈俊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客观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才能进行开发,并在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下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洮州民俗博物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洮州民俗博物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范文大全]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讨论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讨论19土木2班 田朝阳 学号1916103026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活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

    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公选课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课程作业 学号:201006010427 姓名:崔雪露 课程名称: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姓名:崔雪露 学号:201006010427 指导老......

    浅析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宁德地区是全国畲族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人们对这个民族的风土民情的浓厚兴趣。随着宁德地区旅游事业的逐步发展,......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论文

    一、饮食文化旅游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

    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小编推荐)

    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表现出对旅游的认同和追求。因为彭水县发展单一自然风景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又有交通等不......

    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最终5篇)

    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年第4 期 作者:田斐 彭永胜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张家界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澧水......

    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民俗资源,有利于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了解独特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