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时间:2019-05-15 12: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第一篇: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民俗资源,有利于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提高学生的民族思维特质。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并懂得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

一、挖掘民俗,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章节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关注民俗,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为语文教学服务。1.挖掘岁时节令民俗。这类民俗在课本中最常见,像《大自然的语言》中出现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节气。教学此文时,可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歌以及二十四节气释义,让学生了解四季耕种的依据。2.挖掘节日民俗。当中国传统的节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习俗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如:大年三十守岁、清明祭奠、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去采访前辈,让他们在学习中去感受、去欣赏民俗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层面和课余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继承、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3.挖掘技艺民俗。这是最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包括竞技、戏艺、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它往往充分表现在民间游艺和各种庙会、集市的表演上。如《社戏》中让“迅哥儿”为之魂牵梦绕的“年规戏”,《泥人张刷子李》中两人精湛的技艺等,教师教学时,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介绍自己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如踩高跷、挑幡等),由此感受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风采,欣赏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4.挖掘信仰民俗。信仰民俗属于“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心理上的习俗。在对神、佛的崇拜中,出于敬仰,希求庇护。如《故乡》中闰土要走香炉和烛台等,这些情节牵涉到信仰民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究它产生的社会渊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问题,懂得用科学文明慢慢地取代它。5.挖掘建筑民俗。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建筑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的特点,表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服饰民俗、礼仪民俗等民俗资源,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

二、借助民俗,提升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民俗”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透过这些民俗可以直观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个社会发展的年轮。作家,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家,不仅是模拟民俗,更是在其作品中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民间风情,反映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地域风俗。教学中借助民俗,既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又能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1.感受民俗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等的作品,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他们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形成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我”的许多规矩:辞岁之后得到压岁钱;大年初一,睁开眼睛,就要对人说“恭喜恭喜”,还要吃一点福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学生对着匾和鹿行礼、拜先生和孔子等。鲁迅在这些乡土风俗的描绘中刻画人情世态,从微观的角度对风土民俗进行真实细腻的描述,显示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色彩。《云南的歌会》中那清新的装束,烂漫的山花,齐唱的山鸟,长长的屋廊,人们唱和相续,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美。《安塞腰鼓》中年轻的后生在黄土高原上酣畅淋漓的舞姿,既有浓浓的地域色彩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一篇篇富有民俗风情的作品,把学生带进特定的社会生活,领略民俗的古朴,感受作品生动的时代感和历史的亲切感。2.理解民俗的社会涵义与情思。我国古典诗词中也蕴含着众多的民俗事象,以及由当时民俗心理观念所积淀的特殊社会涵义与情思。在古诗词中,“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常常用来表达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若能借助诗中的民俗,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渗透的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一篇寄意民俗风情的佳作。时当仲秋季节,诗人仰望如盘之月,顿萌人心思圆之情。民间由供月、赏月、全家欢宴组成的总称为“圆月”的习俗活动,触发了苏轼心头的离愁别绪,于是借明月送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凡此种种都热烈而深切、畅达而含蓄地表达诗词的主题,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人文内涵。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理趣”,正是在一派人人熟稔的民俗风光之中深入人心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除了透过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发现和理解它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之外,还能从中得到独特的美感享受。

三、链接民俗,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最好素材,开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才能让教育在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强势文化入侵背景中不丧失自己的文化精髓。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时,我不但注意给学生们讲解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更注意引导学生搜索各种前沿的研究资料和研究信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最宝贵的传统。我利用第二课堂,以讲座形式上了《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民俗课程,还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漫话对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学生通过听讲座、调研、采风等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视野。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作为语文教师,理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做一名传承民俗文化的使者,让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

[3]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第二篇: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关注与青睐,而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分支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将会成为新一代的大众旅游产品的主流。

关键词: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16)01-0026-0

3一、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省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从肃慎经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满族三千年的历史,满族文化为吉林省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例如,现吉林市乌拉街的满族镇,我们能发现许多具备满族建筑特点的历史遗迹和带有其独特民族色彩的生活习俗。此外,吉林省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还包括满族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萨满文化,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典范——长白山文化,以及年代久远的海西女真文化。由此看来,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潜在市场。从吉林省内各满族民俗旅游景区开发情况的调研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省内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保留得相对完整,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与应用价值。然而目前省内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为丰富吉林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满足不同类型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吉林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

二、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满族民俗旅游景观缺乏文化内涵

以满族发源地的文化背景为例,长白山在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被称为“不咸山”,几经更名,在辽金时期终被定名,女真民族以长白山地区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据《清实录满洲实录》等多部历史文献记载,三位天女来到长白山一名叫布勒瑚里的湖泊沐浴,有一只神鹊叼来一颗朱果,天女佛库伦得而食之后,生下一子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成年后沿江而下,来到长白山东北方向的地方定居。布库里雍顺被视为爱新觉罗氏先祖,满族早期的第一个政权亦由此建立,后世的满族也对长白山表现出无比的尊崇与敬仰。经考据,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布勒瑚里即现今长白山园池。然而,诸如此类的文化传说和民俗历史越来越难以被大众知晓,商家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开发的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商业色彩,削弱了其文化属性。

(二)民俗旅游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目前,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重视,不只是历史古迹景观的开发不全面,饮食游览购物娱乐方面都缺少深层次的开发。且省内缺乏代表性的满族民俗旅游产品,如拥有悠久历史的满族传统民居、凝聚满族文化的遗址遗迹以及特色饮食等都未得到合理的宣传,各种旅游产品之间的脱节现象尤为严重。

(三)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还不够系统化,特点不够突出。一些满族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还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建筑破坏较为严重、旅游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问题。满族博物馆内的馆藏珍品还有待丰富,接待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来说还难以作为满族文化景观的精华招徕游客。

(四)缺少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

民俗旅游开发相对自然景观的开发难度较大。因为开发人员不仅需要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更需深入学习该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开发人员需要具有较深的专业修养,统筹规划,设计出集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三、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对策

(一)丰富满族民俗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1.修复历史文物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吉林省内有众多满族民俗旅游村和满族民俗旅游景点,其中翁家大院就是满族民居的代表之一。翁家大院原建筑有老院、清善堂、瓦房、福寿堂、四勿堂五处,其规模大小不一,建筑年代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了福寿堂保存完好,其余部分都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我们在开发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就是保护这些历史文物,按时修缮历史文物能够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以产品的真实和年代的久远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2.弘扬历史遗迹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依托满族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满族主要的发祥地之一的叶赫满族镇开发得相对全面。八角时楼是叶赫那拉古城内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极高的观赏及考古价值。就古城的开发现状而言,景区主要以古城的历史文化为卖点进行宣传,并且将古城景区完全划分为“文化区”和“度假区”两个部分,忽略了叶赫那拉古城的现实意义。古时满族信奉天地自然,古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风光肃穆雄峻。如果能在开发的过程中,将满族先民的对自然的信仰和战时满族人民面对压迫的自强精神,融入到历史遗迹景观的文化内涵中,那么古遗迹中的文化区和风景区就能够得到整合,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增强。3.挖掘旅游体验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在以少数民族民俗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满族悠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得以流传,因此吉林省的各满族文化旅游景区需要建设并大力开发民俗体验旅游产品,例如古时的满族人民在山区和雪原等地长期生活,乘坐独木舟、爬犁等传统交通工具往返于山川、平原与河流之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满族特有的交通工具,开展滑雪、游湖等活动,让旅游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将民俗旅游业打造成完整的产业链

1.调整餐饮业,优化产品结构。满族饮食文化也是最具潜力的民俗内容之一。如果将饮食与观光相结合,相比能够得到更好地宣传效果。满族的饮食习俗在该民族的历史条件、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变化中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改进、创新。从人们熟知的火锅、全羊席、萨琪玛、年糕、驴打滚到哈依玛、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满族传统食物,营养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此外,将独具风味的满族特色饮食作为整体的旅游产品对外宣传,即对满族饮食进行深入开发。如满族风情餐,可作为旅游行程中的一部分,让旅游者更加了解满族风味饮食的特色并大饱口福。2.革新住宿业,完善配套设施。联合当地的满族居民,复原传统民居。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征是“口袋房,万字炕”。满族人民不但利用火炕取暖,而且在此睡觉休息,进行日常饮食及休闲活动。在寒冷的冬季,温暖独特的火炕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居住。同时,在民居中摆放满族传统手工艺品,提供满族特色饮食,以软环境提升旅游者的住宿体验,从而推广满族文化。3.丰富旅游纪念品种类,提高竞争能力。从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水平来看,一些旅游纪念品已经成为能够代表满族文化的名片,如松花湖浪木根雕和奇石、满族手工剪纸、满族枕头顶绣片等等。在保证现已有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基础上,我们还需鼓励开发新兴的旅游纪念品,开拓新的市场。例如第三届满族医药国际论坛的举行,彰显了满族医药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满族医药源自于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流域,长白山流域一带自古以来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而满药也可以利用其极大的地域优势和开发前景,成为吉林省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另一代表性产品。此外,可以将能够代表满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行细分,在不同类别中重点推广最具代表性和品牌价值的旅游纪念品,使得旅游纪念品更加具有综合竞争力。4.建设娱乐产业平台,打造金牌娱乐项目。作为满族最盛大节日之一的颁金节以及别具风情的长白山国际萨满文化艺术节,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民俗旅游爱好者的目光。在文化节举办期间,各景区内会举行满族特色文艺表演,内容丰富的表演活动从各个角度展示了满族的文化,使满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得到广泛的传播。我们应该在节日庆典活动中能够创造更多的节目形式,借鉴其他地区节日民俗旅游的成功之处,将庆典活动与本地自然景致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以品尝满族饮食、大型满族歌舞实景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娱乐项目吸引旅游者,打造精品娱乐项目,让旅游者体验原汁原味的庆典活动。

(三)提高民俗旅游接待地区的经营能力与服务水平

1.提高经营能力,优化管理方法。经开发,伊通满族自治县保留着伊通碑碣戏楼遗址、盛京围场之一的阿木巴克围场、柳条边、伊通满族博物馆和牧情谷风景区等多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想要提高此类旅游接待地区的经营能力,就需要对该地区的营运效率进行具体分析。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期望,编制合理的发展战略,以确定旅游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以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制定景区管理方法。在保证盈利的基础上,传播满族民俗文化。2.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民俗旅游产品的种类日益增多,人们对文化旅游的质量要求也普遍提高。在旅游产品的内容和价格等方面相差无几的时候,旅游者往往更倾向于购买具有优质服务质量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接待地区需要提升相关行业服务人员的素质;不断建设维护服务环境;积极创新,随时更新理念和价值;同时要收集旅游者的反馈信息,完善不足,为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打造个性化服务,用良好的态度满足旅游者的各项合理需求。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经济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人才的聚拢有助于提高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旅游业的工作环境和产业性质而言,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尚不健全,民俗旅游市场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指导。企业应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员工,以创新型培养理念、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其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个性以适应市场需求,使其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发掘民俗旅游的潜在市场,改进并完善民俗旅游产品存在的不足,为建设一流的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综上所述,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资源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省内对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程度来讲,要想使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资源,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长久而深入地开发。对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不仅有利于满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打造吉林省特色旅游品牌,以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为载体,突出地方特色,从而增强吉林省民俗旅游综合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金丽.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01).[2]葛浩浩,佟金鹤.满族民俗旅游文化开发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

第三篇: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探讨论文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社会是个体发展的不尽源泉和广阔舞台,社会化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民情,每种文化都有潜在的价值和内涵。同里,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典型水乡风格的江南小镇,文化资源渊远流长、民风民俗古朴纯正、民间工艺鲜明独特。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民俗文化课程 利用

一、拓展资源开发的视野,有效挖掘适合孩子发展的空间

1.了解古镇,感受优秀的古镇文化资源

我们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以同里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俗文化资源。我们通过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各类调查问卷,家长和孩子的同里一日游等活动,让幼儿深深感受到“我住在同里”、“我是同里人”,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衍生出好吃的同里——“我喜欢同里的小吃”;好听的同里——“我喜欢说同里话”;好玩的同里——“我喜欢同里的工艺”、“我喜欢同里的节日”、“我喜欢同里的桥”;好棒的同里——“了不起的同里人”等等话题。一系列的活动真正验证了“资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我们要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从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点进行加工改造”这句话的内涵。

我们把民俗文化定位在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如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2.走入古镇,探究古镇文化资源的富饶

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上面,也不只局限于幼儿园内部。涉及幼儿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分散在幼儿园园内、园外的各个角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与同里旅游公司(退思园、珍珠塔、崇本堂、嘉荫堂、明清一条街、古镇大戏台、同里天元围棋馆等)签订协议,作为我们的园外实践基地。另外整个同里古镇本身就是幼儿的一个实习场。我们带领幼儿走入古镇,融入社会,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让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同伴的合作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更为可贵的是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多领域的人脉资源——我们的家长(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研究同里志的),更有“苏州民间工艺家”第一人——同里剪纸艺人计建明。

这个过程让老师明白了:资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资源是幼儿感兴趣的,在熟悉的场景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我们要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从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点进行加工改造,真正做到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传承出发,汇集多方面教育资源。

二、有效筛选资源的价值,形成适宜孩子发展的资源模块

民俗文化资源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被我们利用成为园本课程。因此,我们关注民俗文化中的美德、引导幼儿感受优美、注重培养幼儿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支持幼儿间的合作。我们根据资源的类别、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需要甄别选择,合理开发。选择操作性强的民俗游戏材料、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民间民谣、本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传统民俗节日和饮食文化等等。这些资源成了我园课程内容设计的有机选择部分。我们筛选了同里古镇民俗文化资源的四大方面:1.民风民俗:包括民间小吃、结婚走三桥、节日所特有的文化资源等。2.民间工艺:包括编织、剪纸、形式多样的画种……3.名人、名事4.同里民谣。建构了“民风与民俗”、“民间工艺”、“名人与民俗”、“民间童谣”等主题式课程。比如:在同里的婚庆习俗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谈话,和孩子一起了解同里婚俗的故事,结婚走三桥的风俗。衍生出同里的桥文化——认识桥、夸夸家乡的桥、我设计的桥(画、做、捏、折);了解同里婚俗物品——花轿(设计花轿、抬花轿)、请柬、喜糖(包喜糖、抢喜糖)、服饰(设计图案花纹);了解同里婚俗的表演——舞龙舞狮、抛绣球、打连厢、挑花篮等。

三、增强资源创新的意识,营造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动环境

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资源是幼儿感兴趣的,在熟悉的场景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虞永平教授说过: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教师需要发现蕴含在这些同质异态的资源中的永恒价值,从而帮助幼儿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更加上位、升华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关注课程资源与幼儿学习方式的有效交互,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创设情境、拓展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通过环境创设、日常生活、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展开。幼儿园内营造民俗文化审美情感相适应的活动环境,在游戏化的环境中渗透民俗文化,让幼儿身临其境,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我们将民俗化主题活动更多地渗透到日常区域,开展主题背景下的探究性区域活动。区域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开放。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丰富的区域角中,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究,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实施饮食文化主题后——创设同里小吃一条街(制作、介绍、买卖、品尝);节日文化主题后——创设水乡小舞台(既参与舞狮舞龙、打连厢、童谣等民俗节目的表演,还可以设计门票、规划舞台、设计海报);工艺文化主题活动后——生发出水乡工艺坊(蛋壳活动区、瓶子活动区、葫芦活动区、好玩的剪纸区和稻草DIY制作、青花瓷、窗格等)。在“水乡小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充分体现同里民俗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或在“同里小吃街”品尝古镇糕点,或欣赏“水乡工艺坊。

第四篇:民俗文化论文

新世界如何有效的发展和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

一位匈牙利诗人说:“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或许正是如此。

走向了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发展了,进步了,可我们决不能丢

掉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文化。正如高飞的风筝一般,不要等到风筝线断了,不要等到我们的根被自己亲手掘起时才如梦初醒。让我们放慢那盲目追随的脚

步,回过头来,稳重地、虔诚地呵护自己的文化,把根留住!

第一,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从一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

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

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

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

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

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

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我们还通

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

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

党的十七大精神

第三、用一种合时合宜的方式引导当代人去接触传统文化并学习发扬传统文

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着,举办企业的文化节,加

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政府来说,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馆,和一些传统文物馆

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民众对这样形式的展览能够在业余时间去享受一番,对于他

们而言,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到某些东西,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国家意识,有文化归属感,有人格气节的人,历史不能在我们这里割断,我们要传承历史,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这样我们就能做一个无愧

于历史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我们即使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能赢得别

人的尊重。

第五篇: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

用民俗文化烛耀学生的心灵

--------略论“五步教学法”中民俗文化的渗透

靖边县第八中学----------景宏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语文。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探寻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光大。

当前的教育,拜金主义盛行,这严重影响了正在成长发育期的初中学生,学生不愿受苦,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他们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只求索取,道德意识浅薄,正所谓“关乎人文,天下化成”,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传统。教育注重在融物细无声之中教化育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架起传统民俗文化的桥梁,带领学生在民俗文化的海洋中遨游,新《课标》的中学语文教材主要通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各时期不同民俗所表现的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把民俗文化视为重要教学内容,经常将课堂演变成纯粹的民俗文化介绍课,或者变为语文知识的罗列课。这种授课方式使民俗文化教学的文化味和语文味无法有机融合,严重割裂了二者相互连结、相互促进的关系,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导致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均衡。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民俗文化,如何在课堂中烛耀学生的心灵,现就我微薄的教学经验加之我校课堂“五步教学法”做一个简单的探讨,并以策略示出,以供各位同仁参考,不足之处得以指正。

2011年,我校在滑坡之时迎来了新的领导班子,他的到来,全力以赴的是教育教学的改革。经过多所学校的考察,最后制定了我校的“五步教学法”。即:

一、目标引领。

二、学案导学。

三、差异作业。

四、小组合作。

五、教后反思。

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颁布,课堂教学模式不得不有新的改变。面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又面临的是一次彻底的思考。该怎样改革呢?教育在改革,教学内容在改革,我们何不借着这次改革的春风去尝试一下呢?于是我也就放手的去一搏了。

昔日的课堂教学趋向于教师的讲授,现在的教学模式是注重学生的展示,何不借此东风去发展学生呢?于是、我有了新的遐想,但、但这是不成功的尝试。

就结合我当时的班级及班级的水准,我开始尝试了。现就我最近的几篇课文的讲授做一个简单的探讨,《端午的鸭蛋》自我浅谈。

《端午的鸭蛋》是中国传统的端午风俗、颇具高邮特色的地方风俗与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学习时,对于“导入部分”,我们往往会创设情景,或出示端午风俗的图片资料,或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端午风俗,从而引入课文。学生可能会听得很惬意,也可能会说得很热闹,但热闹的背后其实已经脱离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初衷。此时,就需要教师花巧妙的心思寻找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共鸣点”,打破学生与文本间的隔膜,让学生主动到课本中去探究,带着很强的目标性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解读这些信息,达到民俗文化散文教学“语文味”与“文化味”的融合呢?我们想到的办法是打破常规思路——倒着解读。即由端午的鸭蛋和关于鸭蛋的游戏人手,引导学生解读出作者留恋美好童年的情感。再从描述家乡鸭蛋的语言中领悟作者寄托的乡土深情。最后,从“有人说这篇文章有瑕疵,开头一大段端午的风俗与故乡和童年毫无关系,只是在啰嗦地历数端午的风俗,不如去掉”这个逆向思考的问题中,引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出结论:这些民间风俗的机械罗列其实隐藏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作者是想借此唤起读者对民间风俗、民族文化的重视。

我校“五步教学法”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目标引领”。在教学目标出示的前提下,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由学生组织,由学生自编的一首歌曲导入,新颖、独特。学生兴趣高涨,表现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民俗文化教学,不能脱离作家的创作文本。我们必须以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依据,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对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民俗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进行深度发掘.正确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包含的丰富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的精髓。

面对教学中“文化味”与“语文味”严重割裂的现状,我们在学习时必须将风俗和语文结合。《端午的鸭蛋》一文中,作者将风俗内容与语文知识技巧运用得相当巧妙娴熟。文章主题写端午节的咸鸭蛋,但作者并不直接入题,而是“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重笔谈及家乡端午节的种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等。开篇运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日风俗,为下文描写咸鸭蛋作了情感上的铺垫,也烘托出端午咸鸭蛋至淳至浓的乡土气息。这样浓墨重彩的一一罗列,还从深度上传达出作者对民间风俗和民族文化的深情。同时,作者也想借鸭蛋来抒发内心深处对生活、对家乡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作者说到端午鸭蛋时,将“挂鸭蛋络子”“做蛋壳装萤”“说古代囊萤”等情节一一陈述,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

3.语言风格是课堂“语文味”的重要体现点和吸了I点,在教学中必须予以强调。而民俗“文化味”的体现之一就是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汪曾祺在谈到自己对语言的追求时就曾说:“力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体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体现淡淡的幽默。”因此,遵循文本语言本身的风格特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是民俗文化散文课堂融合“语文味”和“文化味”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篇课文的讲解最重要的是语言的赏析,《端午的鸭蛋》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品味语言,即替换法:解读做鸭蛋络子;朗读法:找出蕴涵着作者丰富思想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删减比较法。通过对《端午的鸭蛋》语言特色的细致分析,我们不但可以在乐趣中学到民俗文化,而且可以领悟到语言文字的强大力量,是“文化昧”与“语文味”的完美融合。这些环节都是在我校“五步教学法”的课堂展示中进行。

巧拓展延伸,理解文本言外之意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成功的语文课,追求“语文味”是过程,获得“文化味”是结果,教师要做的就是添加“催化剂”,让两者推导的过程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形成积淀,也就是巧妙地运用拓展延伸方法,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人文感悟。

在解读《端午的鸭蛋》中游戏的意义时,我们连续提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汪曾祺年老之后如此念念不忘儿时的游戏?(2)像这样留恋快乐童年的文章我们还学到过哪些?(3)为什么这些鼎鼎大名的作家会在成年之后再三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通过学生的思考、展示,最终,学生能够在开了中懂得,童年的美好记忆使汪曾祺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感恩,使他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用自己的作品构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就受到了别具一番的效果。

《吆喝》中的自我浅谈。

开篇围绕我校的教学法之一:目标引领。

在课前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对吆喝的品味分析。2:体会吆喝的浓郁的地方特色。3活动、展示,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表现,面对形势、面对八中的“五步教学法”,课堂展示未免特别重要。结合实际,导课时,结合学生特点,结合地域特色,让学生用标准的靖边方言朗读课文。加之普通话的有关知识给予学生教育。强调普通话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忘本,忘掉自己的故乡的语言(因为在我们中间有这样的人存在)。

“学案导学”质在引导,学案的印发都是教师的精心设计。结合本课的教育教学观点,引发本课知识的重点。督学、促学、帮学,都是在学生的自主作业下完成。就本课而言,要求学生主要了解,民俗文化与语文课堂的联系。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体现民俗教学这一环节。在老师的点拨下,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

就这样在学生的欢呼声中进入了课堂。放手学生,给予给自己减负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积极。有相声,有小品、有快板等等。

课堂展示贵在真切、活跃、以情感人。

首先在课堂的导入上别出心裁,课的一开始,就引导和组织学生以我们浓郁的陕北方言结合大街小巷的“吆喝”声导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涨了。“课堂展示”是我校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及地方特色,在学案中要求学生收集大量的有关我们陕北的地方特色,在课堂中汇聚成各种形式,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课堂山,在学生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引领下,学生个个表现积极。有歌曲、有小品、相声、快板等、形式各样异彩纷呈,充分的体现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更进一步再现了我们陕北的民俗特色。对于地方文化学生是耳目渲染。继续的延伸我想二者会更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能体现我们地方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符合学生的心理,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有序的进行下去。

教学反思深刻、透彻。就本课反思,最突出的亮点应该是结合我们民俗的各种表演,及表演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不足之处应该是个别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赋予形式,没有收到真正的实效,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弥补。

总之,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丰富的地域民俗及文化的传承,正日益面临着急剧变迁、转型、重构和文化融合,甚至有的直接面临着流失、破坏和亟待抢救、保护的情况下,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已经是语文课程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这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课程,必须让优良的民俗文化走进教材,走进课堂。

下载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作者:蒋红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7期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利用......

    淮安的民俗文化资源

    淮安的民俗文化资源 1、民间传说 淮安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传说故事。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韩信传说、巫支祁传说、水漫泗州城传说等。由于淮安是《......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精选)

    一、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概念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主题公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娱乐园发展同民俗风情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民俗旅游地,是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古建筑、......

    怎样开发与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

    怎样开发和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 张丽清 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强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 岭南文化处于中原文化圈的边缘位置,按照“民俗传承周圈论”理论:“(民俗事象)从中心地形成一次性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其变化的结果表现为向周圈的分布”。......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中外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姓名:黎威 学院:会计学院 学号:2008054144035 评分: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之服饰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各自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创造出那么多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百花齐放,使中华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现我就中国服饰的起源......

    教学资源开发材料要求

    教学资源开发材料要求 1、课件:课件不能与网站上雷同,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件要做到简洁、明了、适用、视觉效果好。有视频、flas、音频等均要打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