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昆明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调研测试试题新人教版
云南省昆明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2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 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1,完成1-2题. 24.《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
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5.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6.《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
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27.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
因是王阳明
A.否定孔孟权威 B.否定“明天理,去人欲” 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D.强调知行合一 28.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同战胜的,不是联台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
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
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29.下表为我国1957年至196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材料说明这时期的中国
A.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B.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 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0.根据上帝创造世界的神学理论,天主教会始终坚持大地是扁平的圆罗盘,罗马或耶路撒
冷是世界中心的说法。对这一说法构成致命性冲击的是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哥白尼的日心说 C.牛顿力学体系建立 D.达尔文的进化论 3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不论各色人等,高矮肥瘦黑自强弱,都因为需要交往而
对交往规则承担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是一个挂满了葡萄的大梯架,每个人都一
样有上苍赋予的‘入场券’向上攀爬摘得鲜美的一份。”材料体现的思想核心是 A.民主自由 B.社会公正 C.社会契约 D.人民主权
32.英格兰西北部和苏格兰属于英国落后的边缘地区。工业革命后,英国西北部一派生机勃 勃,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紧随其后,贫穷、落后的苏格兰也开始了工业化。由此,英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这说明工业革命 A.推动产业结构变化 B.改变英国经济布局
C.推动英国经济均衡发展 D.推动英国整体经济发展
1925年到1929年,德、法、比等国的关税分别提高了29%、38%和50%,1930年美国
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进口税平均提高约40%。到1931年底,先后有 25个国家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各国提高关税额的结果 A.有效保护本国经济和应对经济危机 B.推动各国对外贸易趋于平衡 C.促进世界贸易趋于稳定 D.加剧世界经济大危机
34.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的援助战略和主题内容,该国际经济组织是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35.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
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材料强调的是
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统治,王权逐渐虚设,成为立宪君主。民选的代表通过议会治理国家,并掌管国家财政。通过这样一个改造,英国政府变成了一个公司董事会,有产者管理国家,对权与政权高度吻合,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之本质相适应的政治形式被创造出来。这是一次巨大的制度创新,英国从此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卞姗姗<现代化史观与世界近现代史教学》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挥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绝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此政治制度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并分 析影响其政治主张的因素。(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罗马帝国的创建者奥古斯都(屋大维)曾自豪的宣称:“我接受了一座砖造的城市,却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市。”罗马通过军事征服,财富和奴隶从四面八方涌八,罗马从数万人的小镇变成了近百万的大城市,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用罗马城中一问昏暗破旧的公寓的一年租金,完全可以在周围小城镇买到一幢漂亮的住房”(罗马诗人尤维纳尔)。贵族和元老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中,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统治者们将廉价的享受抛洒给公众:宏伟巨大、能容纳数千人的公共浴池,能容纳数万人观看的竞技场,宏大的剧场、神殿拔地而起,将文明推向巅峰,也封住了民众的不满之口。于是,事情变得非常讽刺,罗马平民可能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但通宵这里的享乐的场所却是五花八门,廉价的放纵填充了日常生活,特朴实的美德和对政府的不满一并消除. 材料二
唐朝长安城的面积达83平方公里,周长近37公里,人口约100万.长安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廓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建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安史之乱后,唐长安城走向衰落,在战火兵灾中被反复蹂躏破坏。长安的繁华成为了历史上永恒的记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看历史2013.5》“千城之谜”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罗马城和唐代长安城走向衰落的原因及其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启示。(12分)请考生在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日“皇堂”,二日“西堂”。“皇 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惟一的太师授课。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教师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于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击剑、摔跤,年轻王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旱。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赌博。“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无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1)根据材料,比较清朝“皇堂”与“西堂”的办学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6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对于公元前5世纪的欧洲人来说,“真正的民主”指理性的审判和权力的分享,还有各种其他的公民美德。但是,民主是一种公共美德,但不是唯一的美德,由希腊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肯定存在着效率低下、腐败、短视、不负责任或被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所操纵,而且不能采纳公意所要求的政策.
18世纪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梭所言,“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其生命仝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或者说上帝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
——(美)塞缪尔·享廷顿《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
(l)根据材料,分析18世纪欧洲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公元前5世纪相比取得的进步。(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以来的法国对“真正的民主”的实践。(6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在凡尔赛务约中,协约国曾宣布,严厉裁减德国军备的目的是“推动所有国家普遍限制军备成为可能”;同时根据国联盟约第8条,国联成员国承诺“为了维持和平,要求把国家的军备战少到足以保卫国家安全的最低限度”。在裁军领域中赢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在华盛顿会议上,主要海军大国的海军吨位和比例为明确的数字计划所限制。它使国联能够在陆军编制的所有重要问题上运用同样的原则。“有效地促进国联盟约第8条规定的裁军”成为国联成员国加入国联的重要条件,依此规定,德国坚持要求其他国家必须裁军。
国联裁军会议最终于1932年2月召开,会上德国代表团自始至终地坚持其他国家强须裁减军备到凡尔赛务约的水平或承认德国重整军备的权利,否则德国将退出国际裁军大会。当时,正值经济危机的高峰和日本最激烈地进攻上海的时候,任何人都已明白,国联十多年的裁军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消失殆尽了。
——摘编自E.H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国际联盟裁军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国联“裁军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消失殆尽”的 因素。(9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的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
——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材料二
19世纪末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艮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9分)
第二篇:【Ks5u首发】云南省昆明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
云南省昆明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调研测试
语文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法思想与秦的富强
韩毓海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干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戒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夸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恪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 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
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墨法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B.墨法思想是产生于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却难被中原地区各请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这些思想在秦国得以落实。
D.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对中原文明进行“武器的批判”。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墨家法家倡导的政治主张既难行又难听,所以在民风奢华,缺乏开放的胸怀与自省精神的发达地区没人理睬。
B.墨法思想的很多政治主张会触及六国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阶层的权益,所以不被
六国统治阶级接受。
C.商鞅的“农战”立国思想与秦国百姓不善言辞文饰,不喜欢舞文弄墨、巧言令色,作风务实的国情相适应,因此大受欢迎。
D.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秦地,是很适合推行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的地方,这是墨法思想虽成于魏却归于秦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培养了秦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推动秦国走向富强,并最终统摄四海,说明墨法政治理想在秦得以高度实现。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王扫六合,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表明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缙,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少好学,与兄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侍御史、武部员外郎。禄山乱,擢太原少尹,佐李光弼,以功加刑部侍郎,迁兵部。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恃功,以缙儒者易之,不如律令,缙斩以徇,诸将股栗。再岁还,以本官复知政事。时元载专朝,天子拱手,缙曲意附离,无敢忤。又恃才多所狎侮,虽载亦疾其凌靳也。京兆尹黎干论事执,载恶之,缙折干曰:‚尹,鄙贱之人,安晓朝廷事?‛缙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妻死,以道政里第为佛祠,诸道节度、观察使来朝,必邀至其所,讽令出财佐营作。初,代宗喜祠祀,而未重浮屠法,每从容问所以然,缙与元载盛陈福业报应,帝意向之。由是禁中祀佛,讽呗斋薰,号‚内道场‛,引内沙门日百馀,馔供珍滋,出入乘厩马,度支具禀给。或夷狄入寇,必合众沙门诵《护国仁王经》为禳厌,幸其去,则横加赐与,不知纪极。京戡上田美产,多归浮屠。虽藏奸宿乱踵相逮,而帝终不悟,诏天下官司不得棰辱僧尼。初,五台山祠铸铜为瓦,金涂之,费亿万计。缙给中书符,遣浮屠数十辈行州县,敛丐赀货。缙为上言:‚国家庆祚灵长,福报所冯,虽时多难,无足道者。禄山、思明毒乱方煽,而皆有子祸,西戎内寇,未及击辄去,非人事也。‛故帝信愈笃。群臣承风,皆言生死报应,故人事臵而不修。大历政刑,日以堙陵,由缙与元载倡之也。性贫冒,纵亲戚僧尼招纳财贿,锱铢相较,若市贾然。及败,刘晏等鞫其罪,同载论死,晏曰:‚重刑再覆,有国常典,况大臣乎!法有首从,不容俱死。‛于是以闻,上悯其耄,不加刑,乃贬括州刺史。建中二年死,年八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王缙传》)
【注释】①凌靳:línglìn冒犯戏弄;②堙陵:yīnlíng犹度置,败落。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 客:客居。B.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 举:推选。C.历侍御史、武部员外郎 历:历任。D.以缙儒者易之 易:轻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缙“性贪冒”的一组是(3分)
①讽令出财佐营作 ②馔供珍滋,出入乘厩马
③京畿上田美产 ④五台山祠铸铜为瓦,金涂之,费亿万计
⑤遣浮屠数十辈行州县,敛丐赀货 ⑥锱铢相较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缙自幼好学,和兄长王维都很有名声。“安史之乱”时,王缙协助李光弼守太原,颇有功绩,加任刑部侍郎。
B.在太原少尹任上,王缙整肃纪律,将恃功自居不受约束的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等以军法处斩,全军将校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
C.王缙是虔诚的佛教徒,不吃肉食荤。妻子死后,他把宅邸改为佛寺。他和朝臣大谈福业报应,使原先喜好立祠祭神的皇帝都有意向佛了。
D.王缙使代宗笃信佛教,并深信只要如此,唐朝即便一时遭受什么灾难也能免于覆亡。群臣顺奉这种风气,都不理人事而大谈生死报应,政令刑罚日益废置。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元载专朝,天子拱手,缙曲意附离,无敢忤。(5分)(2)重刑再覆,有国常典,况大臣乎!法有首从,不容俱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困以赠别
窦巩
吴蜀何年别,相逢汉水头。望多心共醉,握手泪先流。宿雾千山晓,春霖一夜愁。离情方浩荡,莫说去刀州。
8.从全诗看,诗人的“泪”因何而流?(6分)
9.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诸葛亮《出师表》)(2)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大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接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
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
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卢什科夫。‛
‚那么,声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嗅,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冯加译,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面对卢什科夫的哀求,斯克沃尔佐夫当面揭穿了他的谎言,并且严词拒绝了他的请求。这表现了斯克沃尔佐夫对欺骗行为的痛恨。
B.卢什科夫先在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时神情慌张,后来又主动道出了实情,说明卢什科夫撒谎实属无奈。
C.卢什科夫勉强答应干劈柴的活计时,斯克沃尔佐夫“搓着手”——这个细节表现了斯克沃尔佐夫为自己能帮助卢什科夫感到高兴。
D.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重视人物心理刻画,并且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与衬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E.这篇小说情节简单,没有冗长的描写和背景交代,只是截取几个片段,叙述主次分明,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2)小说两次写到卢什科夫的衣着,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的斯克沃尔佐夫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在小说结尾处,卢什科夫道出真相,真正救了他的是厨娘奥莉加,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
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北京一小区业主在楼顶违章盖别墅,六年来持续的施工让楼下居民不堪其扰,纷纷卖房或搬走,如今这栎楼已十室九空。.... B.我惬意地在这田野漫步。广阔稻田,传来阵阵蛙鸣;瓜田李下,飘来缕缕清香。处....处呈现一派“绿色、和谐、生态”的丰收景象。
C.值得注意的是,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微博大v,包括一些新闻媒体也跟风转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一些负面影响迅速蔓延扩大。.... D.一辆核载26人的校车居然挤进了115个孩子,面对严重超载可能造成的危险,校车司机却不以为然。....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河北省出台了要求各市县制定并完善重污染天气条件下,尽最大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的应急管理。
B.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用更具革命性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服务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C.哈尔滨市一保健品经销公司打着为社区老人服务的名义,向老年人兜售伪劣保健品。警方提醒市民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D.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励志影片《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大时代下三个小人物白手起家的故事,这是中国第一部创业传奇巨制,由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执导。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晟恰当的一组是(3分)
奥地利特劳思湖边有一个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的小镇,它叫哈尔施塔特。哈尔施塔特这个词汇与‚铁器‛相关,欧洲第一个铁器时代就以哈尔施塔特命名。。,这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
①也颇使镇上的人感到自豪
②它对欧洲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具有标志意义
③他们把不少珍贵的历史的遗存都精心地放进镇中心一座设施现代的博物馆中
④当然,比‚铁器时代‛更早的历史还有凯尔特人留在这里的墓穴
⑤恐怕这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的缘故之一
⑥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成为欧洲最古老的小镇之一
A.⑤②①⑥④③ B.⑥①④③⑤② C.④⑥①③⑤② D.②⑤④⑥①③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20字。(6分)
材料:根据气象学上的定义,‚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的现象。而‚雾‛,则是水汽比较重时,‚干尘粒‛吸水,最终结成云雾滴,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低于1公里时被定义为雾,而能见度在1-1O公里时则被定义为轻雾。
在没有太多人为污染时,① 也被称为‚干尘粒‛。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某些吸水性强的‚干气溶胶粒子‛会吸水、长大,并最终活化成云雾的凝结核等,产生云雾滴。由于干气溶胶粒子和云雾滴都能影响能见度,所以,能见度低于10公里时,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即导致霾的产生),也可能有 ②(即导致轻雾)。一般情况下,当雾和霾同时存在时,我国区域性 ③,会被称为‚雾-霾‛现象。
17.下列材料对云南名特小吃“过桥米线”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用五个短语概括“过桥米线”的特点。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4个字。(5分)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食品,已有百多年历史,五十多年前传至昆明。过桥米线高汤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配以几十种独门中药和天然香料,运用秘制工艺,熬出神奇的骨香,汤香扑鼻。其汤‚红白兼备‛:红汤味重,色浓香辣;白汤淡雅清新。喝一口汤,香浓不油腻,鲜美不口干,通透且又绵长,猛烈且又持久。‚过桥米线‛除主料米线外,配料有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等,还有豌豆尖、韭菜、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豆腐皮等。‚过桥米线‛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其中还含有一种‚软骨素‛的营养成分,能大大增强骨细胞活性,具有添骨髓,增血液,减缓衰老,延年益寿,强身美容,健脾补胃,增强记忆的保健功效。食用‚过桥米线‛时,不同于其它小吃食法,要以‚大海碗‛盛汤,此时滚汤被厚厚的一层油盖住不冒气。但食客千万不可先喝汤,以免烫伤。要按顺序分别加入佐料、主料和辅料,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过桥米线的特点:① ② ③ ④ ⑤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书画艺术家黄永玉,有一年,带着他饱经沧桑的心灵和撼人魂魄的画作来到北京,住在京新巷‚芥末‛故居。这是一间搁臵了许多年头的房子,四壁连一扇窗户都没有,一走进去就有种压抑的憋闷感。然而,黄永玉并没有厌弃这间小屋。他笑哈哈地拿出一张洁白的画纸贴在墙上,然后信手在上面画了一扇窗户,画得如同真窗。他顿时感觉屋外的阳光像流水一样涌入小屋,屋内的一切立刻显得无比生动。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三篇:高三摸底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分析(范文)
高三摸底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分析
一.分值比例
必修一:选择题1、2(11分,题1的B涉及必修二);非选择题29、30(17分),共29分
必修二:选择题6(7分);非选择题31(12分),共19分
必修三:选择题3、4、5(18分);非选择题32(10分),共28分
选修一:微生物专题:15分
由分值比例分析,必修模块中,必修一和必修三分值比例较大,仍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选择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遗传进化
非选择题考查细胞代谢(29和30的实验题),遗传的基本规律(31题),生态(32题)
选修一微生物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和重难点,在第一次市统测中就出现,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2.选择题知识考查细致,涵盖面广
选择题中,选项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知识细,考查学生基础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细心,有些选项错的就不那么明显,干扰性较强,学生读题不仔细就容易忽略
其中第二题的A选项,“两层磷脂双分子层”学生读题不仔细就容易出错。第六题的D选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及课本中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及其容易混淆。
3.非选择题部分,不光考查基础知识,也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和细心程度
(1)其中第29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对曲线的解读,纵坐标为“氧气变化的相对值”,学生必须理解什么叫做变化的相对值,对曲线中的曲线的折点必须有到位的理解才能去分析解答题目。
第31题难度也较大,题目中给出的实验结果是有角和无角的比例有性别差异,学生就可能理解为伴性(X)遗传,对于后面的解答就会全部错误,而如果学生认真仔细读题,“雄牛的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就可以初步推断为常染色体遗传,只要做出第一问,后面的空就简单明了。
(2)考查学生实验设计中的分析和表述能力,第30题的实验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变量处理、观察指标、结果、结论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清晰准确的表述。
(3)选修第(2)题,学生必须理解“选择培养基”的选择机制,才能对题目做出正确解答;第(4)题,第一个空,难度较大,学生要分析,研究有没有抑制其生长繁殖,要肉眼看得见就要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因此要添加琼脂,同时这个题目也告诉学生,下笔答题之前读完了再来答题。
总体来说,本套试题难度有点大,整套试题注重基础和能力的双向考查,整套试题中都很注重能力的考查,能更好的区分学生。也提醒学生,在生物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对科学实验方法、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读懂图表的能力等也要重视。
第四篇:高三摸底调研测试生物部分试题分析
高三摸底调研测试生物部分试题分析
一、考点分布
题型
题号
分值
考察内容
备注
选择题
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分化、癌变(必修一)
物质跨膜运输(必修一)
动物激素调节(必修三)
免疫调节(必修三)
神经调节—兴奋的传导(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必修二)
非选择题
8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必修一)
9酶的作用和特性(必修一)
311
2基因的分离定律(必修二)
群落、生态系统(必修三)
选修40
5动物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
二、总体分析: 试题侧重于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选择题命题以考查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主。非选择题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在难度梯度设置上,起点较低,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整套试题难易结合,有梯度,灵活性较强,范围基本上没超越教材,也基本不含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考查基础,突出主干,起到到摸底考试的作用
试卷主要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基因分离定律、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群落的结构及生态系统等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其中必修一29分,必修二24分,必须三22分。
2.实验题较多,占分值较大,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
重视教材实验,关注实验探究,突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设计实验的题目较多,分值较大。例如,非选择题5,非选择题29、30、31、32题,选修40题都是以实验为基础进行考察,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其中,非选择题30题重视教材实验,非选择题29、32题以新情境呈现,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突出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与提升,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实验分析的能力。
三、本次学生考试情况预测
选择题得满分的同学不会太多,非选择题30题第(1)、(2)、(4)小问需用专业术语答题要求较高,得分情况估计不好。
第五篇:高三摸底调研测试试卷分析
高三摸底调研测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本套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充分体现高考命题来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的特点,重视生物基础知识、科学实验方法、获取新知识、对示意图、表格、曲线图等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指导思想,知识覆盖必修和选修但突出了主干知识(细胞、实验、遗传、稳态、光合与调节、光合与生态),能较好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提醒考生回归教材查缺补漏,还能通过对各主干知识的置于新情景中,呈现形式对学生理解主干知识的本质有启发作用,能较好的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另外本套试卷选择题中每题第一句都简洁精要的点明考查核心,考生能快速准确审题、调动相关知识解答、节省答题时间,非选择题部分题干信息描述准确,但实验题答案叙述量稍大。最后试题贯穿能力考查,能很好地区分学生。
二、典例分析:
1、第3题(6分)“动物激素调节”为载体,考查内容涉及激素的作用机理、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理、抗利尿激素与水盐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四个要点知识,其中学生对选项A存在较大误解,充分说明记得教材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更进一步的联系。对于现阶段的高三一轮复习很有指导意义。
1、3题(6分)“动物激素调节”为载体,考查内容涉及激素的作用机理、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理、抗利尿激素与水盐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四个要点知识,其中学生对选项A存在较大误解,充分说明记得教材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更进一步的联系。对于现阶段的高三一轮复习很有指导意义。
2、第 6题(6分)以“遗传和进化”为主题,将遗传的分子基础和进化作为考察点,但并没有将二者作联系综合,使本题难度减小,但仍然有绝大部分同学在此题丢分,说明关于必修二进行一种快速通过的方式并不可取。
3、第31题(12分)遗传规律考察置于一个新的情景中,但与2011全国卷遗传题有类似之处,对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的分辨有难度,从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来看又降低了分辨难度,但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括号内的提示信息,导致后面的问题全错。此题对如何复习才能对遗传规律的灵活掌握和熟练运用提醒我们远远做得不够。
4、39题(15分)以必修一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原理为背景,通过资料分析的形式考察选修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对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识图获取信息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微生物实验知识的实际运用是本题的亮点,这也与2012届新课标卷选修一关于植物组织培养资料分析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教学启发:新课标卷生物部分连续围绕主干知识考查,难度适中但情景新颖。另外对课本学生实验变量处理和理解应加强学生审题,对模型建构要引起重视。总之,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教材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