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浆与分支传说、故事拾遗01-05
《小浆与分支传说、故事拾遗 01、02》
2016.6.18殷国锋(海根)于东乡县小浆遗址考察后,根据所听所闻整理,以飨宗亲。1.小矛盾
桥西殷家与鸭塘汤家血脉相连,共同的始祖墓葬在鸭塘村屋堂里,明清至今,每年唱戏、迎龙灯、舞狮子灯到鸭塘村,在始祖墓放鞭炮后,根据代代相传的族规,村里宗亲族长都会热情接待。
文革期间因革委会的破坏,宗亲关系受到一定压制,有一年因鸭塘村姓刘的做革委会一把手(谱上记载,很多代以前是做鸭塘人的崽)打破族规,致使无人敢接待。经过推三阻四,桥西殷家耍龙灯的宗亲饥渴难耐,领头的发脾气,一气之下,带几个人爬上汤氏宗祠祠堂屋顶,一边骂祖宗出了这么没亲情的子孙,一边掀屋顶的青瓦片。闹得很不愉快,据说至今老祠堂还有一角被掀瓦片的地方诉说着那时的荒唐。
发泄归发泄,过后知道情况后当然是兄弟一笑泯恩仇。最近去过善山、云山、濂坑等村,我发现家谱上都有很好的族规,特别是血亲关系的维护都有详细规定。如过继外姓做崽的继子必须随本家姓汤或姓殷,但鸭塘宗谱未载明做崽要改姓这一条,故有文革一帙事。
2.兄弟情:
《濠湖殷氏宗谱》上记载了康熙、乾隆年间的几次械斗。某年春耕时节,饶州大旱,桥西殷家与邻村水口王家因争水发生械斗。当时王家人多势众,经常欺凌殷家,把水车放到桥西殷家的水圳里车水,本来水就只够桥西的,结果桥西的秧苗水不够出现枯黄,因此由吵架对骂至推搡打架,又砸坏桥西水车,继而越闹越大,水口村在对战中吃亏了,结果引起双方全族的参与械斗。
随着械斗的升级,惊动了安仁县(现余江),双方互递状纸告状,安仁县管不了了,又一直打官司到饶州府(现波阳)。在问题未处理前,为迎接更大的械斗,桥西很多宗亲秘密转移到鸭塘村后的山里,开始打造铳、矛、大刀、土炮等武器,并联络了安仁境内两汤五殷十三宋的宗亲老华做为战斗后援团。据说在鸭塘后山里,杀猪宰羊、鼓风造器、热闹异常。最后一次大战发生在小河边,当时土铳、土炮齐鸣,大刀、长矛,甚至锄头、肩锄、铁耙齐上。形如战场,官府来人不敢进入现场。
结果因桥西有汤、殷、宋氏等宗亲的大力支持以及地势有利的原因,水口村出现了伤亡,此战奠定了桥西殷家在安仁的声望并因此强势,而水口王家再也不敢小觑桥西殷家。但因干旱及族斗的原因,田地禾苗损毁严重,鸭塘汤家发扬亲兄弟精神,把自家水田的秧苗拔出捆扎好,组织大批人力物力无偿支援桥西殷家,浩浩荡荡数十辆手推独轮车,在鸭塘村族长的率领下,跋山涉水,走几十里山路送到桥西殷家,并且帮助插秧栽禾、无私奉献,完成春耕工作,帮助桥西殷家走出了无苗耕种的困境。
这一深情厚谊至今深深铭刻在所有宗亲村民代代相传的记忆里。
《小浆与分支传说、故事拾遗03》
2016.8.4殷国锋(海根)于余江县画桥汤家考察后,根据所听所闻整理,以飨宗亲。
话说小浆市的地形是蟒蛇吞燕子,诸位可知这不是一般的燕子,在殷商王朝,燕子又称玄鸟,也就是神鸟。《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契的母亲简狄在郊外,因吞玄鸟之卵怀孕而生下商契。后人所谓玄鸟是商汤祖先就来源于这一传说。唐末宋初,风云变幻,小浆的地气经过近千年的洗礼,蟒蛇已经幻化为金蟒,据说“金蟒化金龙,天要下雨三尺三,地要涨水三尺三“,在风水学上地形呈蟒状预示着将出宰相,呈现龙型预示着将出天子。
此时有一个看风水的御用地仙,受南唐皇帝重托,寻找能辅佐皇帝的能臣,同时要把龙型风水毁灭于萌芽,以免动摇南唐根基。地仙一路云游,经过小浆,看小浆地势犹如蟒蛇吞玄鸟,寻思此地有真龙之穴,地气势不可挡,当地不仅仅要出宰相,还有可能危及南唐江山社稷啊。于是苦思冥想三天三夜,怎样破坏小浆龙型风水而又能使后世子孙为皇帝所用呢?
有了,地仙来到百里之外的龙虎山,找到了刚闭关修炼结束的张天师,把事由原委说了一遍,又故意激将天师:“小浆大蟒经千年吸取日月精华、天地灵气,已经幻化为金蟒,再过七七四十九天,就要化为金龙了,如能在化为金龙之前降伏它,真乃大功一件,皇上必将封赏与你”。张天师答应后,地仙略施小计,使小浆老妇率宗亲用一天时间挖断了龙脉,张天师又作法把剩下四十八天的天地之灵气化为48条金泥鳅,囚于小浆养龙塘的鱼篓里,并嘱咐地仙:每天日出前用土钵盛一条金泥鳅到画桥村小河里放生,48天后功德圆满,可保有48条“近龙”能臣辅佐皇帝。
地仙满口答应,于是每天昼伏夜出,风餐露宿,一条条金光闪闪的金泥鳅放生到画桥的河里。到了六六三十六天回来,地仙身心疲乏心犯嘀咕,金泥鳅全部放生到画桥,画桥必然代代有人“近龙”(即接近皇帝——因金泥鳅虽有金身但无龙形,所以是“近龙”),可是我还要辛苦10多天才能放完,不如提前放生,也可早日返朝邀功。主意已定,便把剩下的12条金泥鳅全部盛入土钵,走到鹰潭信江边上一股脑儿连钵都扔进河里,只见一道道金光飞入信江,瞬间四散而开。
画桥从此经历了数百年的辉煌,根据《画桥汤氏宗谱》记载,自南唐到明末,皇帝钦定的画桥进士、大学士等官员、学者36人。均列入黄榜史册。
《小浆与支派的传说故事04》
佚名
下马山,原叫蛤蟆山。山上翠竹成林,松柏密布;山下汝水北去,岸柳成荫。在山与水相连之处,有两块状如戏水蛤蟆的怪石,据传这两块蛤蟆怪石是天公磔蛙坠地时化的石,所以当地百姓就把此山叫作蛤蟆山了。蛤蟆头,是外地人对抚州人的另一种称呼,其实并非贬义,而是与抚州人自古供奉蛤蟆菩萨有关。蛤蟆又叫青蛙,尊崇蛤蟆的目的是企盼年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因为蛤蟆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而抚州又盛产农作物。抚州尊崇蛤蟆由来已久,如今正觉寺内将军殿中还供奉着三尊蛤蟆将军呢。
蛤蟆山为何改为下马山呢?这与王安石有关。王安石,北宋宰相,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王安石十三岁时曾随父回老家为祖父守墓三年,王安石祖父葬在灵谷山,灵谷山距蛤蟆山大约三四公里路,灵谷山上有个隐真观,北宋年间观里还设有一座书院,王安石三年守墓期间在这书院里读书。书院里的教书先生是个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但对学生又要求甚严的老秀才。
也许是王安石从小就随父亲走南闯北,经风雨见世面之缘故,他很是顽皮。有一次,王安石竟然偷走了先生惩治学生的戒尺下山逃学。先生发现后,便从隐真观书院一直气喘吁吁地追到蛤蟆山腰,才将顽皮逃学的王安石追上。老先生十分生气,真有恨铁不成钢之意,于是对王安石进行了严厉的教导和训斥,说到激动时,老先生还顺手折下一根荆条,狠狠地抽打了王安石几下,然后怒气冲冲、头也不回地上山到书院去了。
不知怎的,也许是大脑被打开了窍,王安石自被先生用荆条抽打后,简直变了一个人,不但不顽皮,反而对学习刻苦用起功来了。自此之后,他发奋读书,学业猛进,二十二岁时就考中进士,一心一意为大宋朝廷效力,后来官竟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在宰相任内,他革除弊政,推行新法,尽忠尽力辅佐颇有作为的宋神宗皇帝,为减轻人们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北方边陲,改变国家“积弱积贫”的局面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长期在外为官的王安石,对曾经给予严加管教的书院老先生从没忘记。有一年,他因事路过临川时,还专门到书院和蛤蟆山,可时过境迁,老先生早已过世。当王安石看到蛤蟆山上的荆树时,不禁想起了老先生,回忆往事万分伤感,只见王安石翻身下马跪倒在地,对着一棵较大的荆树,恭恭敬敬地连拜三下。随从见此举感到诧异,王安石解释道:“是先生的严加管教,才有我的今天。虽然先生离我而去了,但我见荆树犹如见先生,我拜荆树就是拜先生严教之恩。”王安石还亲自为荆树锄草、培土、浇水,还捐款请人在山上建一石亭以示纪念。
后人为纪念王安石尊师之举,又在山脚下竖一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从这之后,蛤蟆山就改成下马山了。
《小浆与分支传说、故事拾遗05》《龙神岭围龙18村与5斤4两金头的传说》
2016.8.6殷国锋(海根)于东乡县小浆遗址走访后,根据周边村落所听所闻编撰整理,今再次奉上,以飨宗亲。
相传北宋末年,小浆出了一位高官(因具体名字缺考,以下称“汤公”),为官清正廉明,肯为百姓办事,深受百姓爱戴。
汤公出身贫寒。两岁丧父,四岁亡母,后与祖母相依为命。小时没钱读书,只能跟祖母画地而学,才算开了眼,发了蒙。随后靠自己争气苦学,从而名标龙虎榜,中了进士。从此,宦海浮沉,从七品开始,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当时,吏部执掌朝廷、郡县官员的铨叙,人事大权在握,是个要害部门。而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皇帝非常放心。
话说当朝宰相(以下称“秦宰相”)一心想在朝廷培植自己的死党。有一日上朝,秦宰相向皇帝举荐自己的亲信出任兵部尚书。汤公明白宰相的用心,便据理反对。为这事,恨死了汤公,必欲臵之死地而后快。
有一年,淮河大决口,二府十八县受灾。朝廷派往救灾治河的京官,不管百姓死活,拼命侵吞救灾的金银财宝,因此走马灯一样被撤换。日复一日,治河总不见成效,龙颜不悦。
一日,秦宰相计上心来,乘机奏道:“汤公德才超人,若派他前去救灾,必拯民于水火。”皇帝当即准奏。秦宰相这招相当厉害。淮河水灾连年不断,治河是桩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况且,这一次是大决口,要治理好,谈何容易。再则,他正好趁汤公离京的机会做些手脚,离间君臣关系。如果汤公治河不成,他可以落井下石,一举拔掉这颗眼中钉;如果治河奏效,那他还可得个举贤荐能的美名。秦宰相美滋滋地打着如意算盘。
汤公到达灾区后,深入民众之中,察访灾情,安臵灾民,调查决口因由,寻找根治办法。他还亲自参加疏通河道,修堤筑坝。不到两年功夫,治河告捷。以后一百年间,淮河再也没有决口,百姓有口皆碑。
汤公治河期间,秦宰相迎合皇帝治河的心理,经常跑到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诬陷汤公不想治河,到处笼络人心,散布对皇上不满之言,侵吞公款,私建府第……等等,请皇帝降旨问罪。皇帝相信汤公的德行,没有听信他的诽谤。秦宰相无计可施,只好作罢。
且说汤公治河奏捷回京,皇帝闻讯,龙颜大喜。次日早朝,皇帝极力褒奖汤公治河有方,当殿御赐黄金千两、缎百匹、酒五十坛,并恩准返归故里省亲三月,以示嘉奖。
汤公休假荣归小浆,早惊动了周边饶、抚官员。连日来,拜见的人络绎不绝,献来各色贵重礼品,汤公一概拒受,并谆谆告诫进见者要为官清正、为国分忧、为民解难。
当时,小浆门前有一条小河,是到官道的必经之路,小河又浅又窄,每逢洪水季节,为害不小。汤公便召集父老乡亲商量疏理河道一事。他捐出皇帝赏赐的千两黄金,发动父老乡亲拓宽河道,畅通水流,疏浚池塘,使小河不再为害,池塘不再洐堵,从而替家乡人民做了—件好事。
这事很快传到京城,还听说小浆村前池塘叫养龙塘(因形似筲箕,后人又称为“筲箕塘”,今已成农田)。秦宰相闻讯,快活得手舞足蹈,他阴狠狠地自语道:“汤公啊汤公,这一回,我要送你上西天!”
汤公省亲期满,回京谢恩。早朝,秦宰相突然出班奏道:“万岁爷,按朝法规定,私开运河,该当何罪?”皇帝不及细想,随口答道:“该斩!”
秦宰相急忙应道:“遵旨”,立即示意原先准备好的刀斧手,将汤公斩讫报来。
当皇帝弄清怎么回事的时候,汤公已经人头落地。可怜耿耿忠臣,惨遭奸贼陷害,冤哉!事后,皇帝自思失言,害了股肱之臣,便传下圣旨:追赠汤公为吏部尚书,赐五斤四两金头一只。
这金头,用五斤四两赤金浇铸。为防贪心之人盗墓,皇帝特安排钦差大臣特制五十四口红木棺椁,精选四百三十二位强壮后生抬棺。安葬时,钦差大臣令后生抬着五十四口棺椁来回穿插。接着,又令抬棺后生相互换杠,以迷乱大家的眼睛。穿来插去,旋来转去,一遍又一遍,一共换杠十八趟,直旋得乡亲父老和抬棺后生谁也弄不清楚哪口棺椁里有金头。然后,将三十六口棺椁分葬江西、安徽、江苏三省的三十六个上任工作及治理水灾的的地方,剩下十八口棺椁回葬小浆。当回葬小浆的十八口棺椁送到时,小浆周边百姓倾巢而出,参加汤公清官的葬礼。其中十八个姓氏村落派出代表扶灵,并选中小浆遗址东南方向近里的风水宝地龙神岭做为安葬之处,围绕龙神岭分葬于十八地,这十八个各姓氏守灵者在此生根发芽,形成了十八个村庄。时至今日,村落虽大多消失,但仍有“围龙十八村”和“五斤四两金头”的传说。小浆虽居庙堂之远,但盛名至今不衰,小浆市衰亡后,围龙十八村也不断消亡,为纪念小浆,后来又有他们的后裔逐渐聚居到一起,又形成了今天小浆村和小浆埠,至今这两村还有雷、王、李、郑、辛、陈、朱、何、高、陶、梅、张、林、刘等14个姓氏。
后记:南宋后期名臣、诗人赵葵经过小浆作诗《过小浆市》,当与此有关。
2016.2.28改编于北京朝阳
第二篇:有关春节小故事传说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下面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春节小故事,快来看看吧!
春节小故事:年的来历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快过春节了,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白胡子爷爷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家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朝院子里冲进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砰砰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
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打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春节小故事:压岁钱的来历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 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春节小故事:门神的来历
据说古时候,泾河龙王与一个算卦先生打赌,犯下天条,被玉皇大帝判死刑。泾河龙王托梦唐太宗李世民,让唐太宗赦免他,太宗应允。
第二天,太宗和直言敢谏的大臣魏徵下棋,魏徵突然睡着,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的冤魂责怪太宗不讲信用,常来索命。
太宗一病不起,游了阴间,被十阎王谅解,重返阳。这就是《西游记》的起因。
怕泾河龙王来索魂,就让秦琼和尉迟敬德守门,平安无事。太宗又觉得过意不去,就把二位将军像贴在门上,也平安无事。传到民间,于是,民间也贴两位将军像。
春节小故事:争花治天下(大年初一的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春节小故事:福气糕
有一只福气猫,过年的时候,他会出去送红包。走了一家,又一家,红包送了一个又一个。天快亮了,福气猫走到了年糕师傅家里。年糕师傅还在不停地做年糕,一个晚上都没有休息。
辛苦的年糕师傅应该有最多的福气,可是,红包已经送完了。福气猫不停地给年糕师傅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气!”
年糕师傅笑嘻嘻地端来年糕,送给福气猫。福气猫还在一个劲儿地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气!”一不小心,福气猫的脸贴在了年糕上。“哈哈……我的年糕成了福气糕啦!”年糕师傅喜欢得满脸都是笑。
福气猫给每一块年糕都印上自己的笑脸。他一边印,一边对着年糕说:“恭喜恭喜!”每一块年糕都成了福气糕。
福气猫的笑脸印在年糕上,好像在对大家说:“恭喜恭喜,新年福气!”买了福气糕的人,都把钱放在红纸包里给年糕师傅。年糕师傅收到了很多很多红包,大家都说,最辛苦的人,应该是最有福气的人。从那以后,大家都把年糕叫作福气糕,把年糕师傅叫作福气师傅。
春节小故事:桃符
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第三篇:与春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关于春节的传说,大家听说过多少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与春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放鞭炮
熬年守岁,其实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一整夜来迎接新的一年。想必大家都是在一亲人一起开着春晚搓麻将、打牌中度过这一晚的,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年的怪兽会在每年的天黑以后出来吃人,鸡鸣破晓后便返回山林中,百姓们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为了平安度过这一年,百姓们每到这一天晚上,都会提前做好晚饭,关好门窗,躲在屋里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还要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后来大家又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此,每年熬年守岁,其实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一整夜来迎接新的一年。想必大家都是在一亲人一起开着春晚搓麻将、打牌中度过这一晚的,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年的怪兽会在每年的天黑以后出来吃人,鸡鸣破晓后便返回山林中,百姓们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为了平安度过这一年,百姓们每到这一天晚上,都会提前做好晚饭,关好门窗,躲在屋里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还要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后来大家又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聪明小伙儿,常年被混乱的节令所困扰,就有了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时,无意间受到树影的移动启发设计出了可以测定一天时间的晷仪,后来,又在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又发现四季轮回的规律。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万年决定为国分忧,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但是的国君祖乙,为他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万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一次,祖乙在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后来,国君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压岁钱”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叫“祟”,每逢大年三十的夜里都出来害小孩。他只要用那双惨白的手在熟睡的小孩额头摸三下,小孩子就会发高烧,讲呓语;等到几天后高烧退去,原本聪明伶俐的孩子就变得神志不清,呆头呆脑了!
人们害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在这一天通宵灯火团坐不睡,“守祟”保护孩子。后来有一户姓管的人家老来得子,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孩子,他们在这一晚就逼着孩子玩耍,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小孩拆了又包,一直到睡下。但这夫妻俩可不敢睡,守在孩子身边。半夜狂风骤起,“祟”又来张狂而来,当它得意地准备用手去摸孩子的额头时,枕边突然裂出一道亮光,“祟”吓得魂飞魄散,仓惶而逃。后来这对夫妇把“红纸包铜钱”的事告诉大伙儿,家家户户也就年年按照这样的方法防“祟”,小孩子们再没被伤害过。
据说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保佑孩子平安。红包“压祟”的习俗也延传至今,因“岁”与“祟”谐音,“压祟”发展到现在也就自然叫做“压岁”了。
春节传说之四: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个鬼界,当中有座棵覆盖三千里桃树的山,树上有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的鬼就必赶回。负责看守鬼界大门的两个神人叫神荼、郁垒,如果鬼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就会立即将它捉去喂虎,所有的鬼都怕他们。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传说之五: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春节传说之六:祭灶王的传说
灶王又被叫做“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火神”等,是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之神。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南北朝以后,对灶神的信仰已成为民间的习俗。隋唐以来,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续到近代。
春节传说之七: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传说之八: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第四篇:关于端午节作文: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关于端午节作文: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第五篇: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与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与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传说故事
说起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大家都想到了象征美好团圆的月饼。今天小编就跟大家细数下流传最广的中秋节六大神话传说故事,配以当代知名画家王家训老师的传神画作,添点节日的气氛,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愉快!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
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
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
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
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的六大经典传说故事2016-08-18 16:36 | #2楼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
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