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社会教育小故事
品德与社会教育活动
高阳小学 范花萍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随着课改的春风徐徐吹来,最近这几年慢慢走上正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品德教学课的重要性。通过一年的摸索,我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学习兴趣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会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即使碰到暂时的困难,也能千方百计加以克服,完成学习任务。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但是,不少学生却觉得品德内容比较严肃,枯燥,学习起来缺少兴趣。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无一例外地表示他们很喜欢听故事。于是我想,如果让故事和品德内容有机结合,让故事为品德课教学服务,这样也许可以趣化品德课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想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故事激趣的尝试。
一、采用故事谈话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成功的新课导入,无疑是为整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何为成功的导入呢?我认为主要看能否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因为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如果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过程比做一艘航船,那么注意不仅掌管着起航,还负责领航,护航。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或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成为注意的对象。采用学生爱听,爱讲的故事进行导入,无疑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以教学《男生女生》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男女生交往的重要,知道男女生怎么交往才合适。教学难点是怎么保持与异性交往。一上课我会这样说:今天我给大家讲几个关于男女生交往的案例,问他们生抢着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注意被牢牢吸引,不知不觉融入了故事,参与了故事的情节发展,为整节课增色不少。同时使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得以突破。
二、运用故事设疑,引发学生探索
《我是参与者》这节课,学生学习起来特别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尤为必要。方法何在?运用故事设疑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这节课中我是如何运用故事设疑的呢?我这样说:“有一个人在看天空,结果第二第三......全部的人都在看天空。其实天上什么都没有”这个疑惑让学生充满了学习的热情,投入到主动探索新知的行列中去。我们常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为学生提供有趣的素材,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被激起,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探索,这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之不懈努力的事。而我找到的有趣的素材便是“故事”。
三、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主动练习
练习是对刚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和深化,是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但学生没有了获取新知识的新鲜感,练习起来热情相对降低。甚至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使练习处于被动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在练习中我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把练习内容寓于故事之中,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
四、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故事带着他特有的趣味性融入了我的课堂,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探索,更能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主动练习。讨论课上,有的教师“干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出现冷场的情况。其实能否展开讨论与课堂设问有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问要精心设计。最好能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拿贴近他们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并展开讨论。比如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最大诱惑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普遍存在对网络等的痴迷,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成熟”、“吸烟”和“发展”三个词语,然后问“这三者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请你们畅所欲言。大家会讨论起来,有人会这样交往正确吗?于是学说:“吸烟代表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会被别人所认可”。有人会说:“一些名人、作家都是一边吸烟一边工作,只有吸烟他们才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吸烟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有人会说:“别人都抽烟,自己不抽烟,不成熟”有人会说:“吸烟是一种享受,能提精神„”这样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若能重视课堂设问的艺术性,善加指点,一定会有诗意的教学境界。
总之,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方法,只要我们使用得当,都会有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的情景创设中注意了这些问题,相信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实效,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的精彩。
我的教育故事
高阳小学
范花萍 我是一个平凡的小学教师,几年来我一直在尝试着我的教学。我没有感人的教育故事,有的只是那平淡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琐事。
我爱我的学生,我爱看着他们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我羡慕许多优秀教师的精彩课,我也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热闹”的课堂。我喜欢学生争先恐后举着手回答问题的样子,喜欢学生们创造性的发言,创造性的表演。我想做学生们喜欢的老师,我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我一直认为,对一位老师来讲,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尝试着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们做朋友,上课时我多注意知识的延伸,让学生自由些,多动脑筋,自主学习,但这种课堂往往容易乱。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一直板着脸上课,这样纪律倒好多了,可课堂陷入了一潭死水状态。
现在,我正逐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缓和对学生的态度。这是发生在我的教学上的一些真实的事件,在教学活动中它非常普遍。但它就这样存进了我的记忆库,每一处细节都有保存的价值。
一、张扬个性 放飞心灵
新课程热切呼唤着教学过程的开放,较之传统课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课堂活跃起来了,课堂成了孩子们尽情展示个性的舞台。识字课,教学生写“汽”,我问:“如果你是小老师,你最想提醒同学书写时注意哪个地方?”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就开始仔细观察“汽”:“记住左边是三点水”、“记住右边中间一横最短……教室里气氛活跃,一个个争着说,把教室“折腾”得乱哄哄的,突然,一个女生毫无顾忌地跑到讲台捂住我的耳朵说悄悄话:“老师,您写汽字时别把横折斜钩写成横折弯钩啦,我只提醒你哦!”
孩子们全然不顾,仍各自无拘无束的“展现”,如果我这时大吼一声“停下来”!课堂上和谐气氛便会突然间被我的严厉破坏!于是我将乱就乱:孩子们,刚才我们班童童小朋友和我说了一个秘密,你们想听吗?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不过,我得先问问童童小朋友,同不同意公开秘密;”我把脸转向童童,小女孩微笑着点点头。
大家都在认真地听着写“汽”字时特别提醒注意的地方:“千万别把横折斜钩写成横折弯钩了”。课堂掀起一个又一个学习高潮,看着孩子们在课堂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挥洒自己独特感受、享受课堂的幸福;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大发雷霆来“治乱”;原来,“乱”也能成为有益的课程资源。
二、甜甜的批评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自古批评就是一剂苦药,虽利于病,但却没有人愿意领略逆耳的批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把逆耳的批评,变做善意的劝告,那样的效果又将会是怎样呢?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女孩,一心贪玩,居然把她的小狗“贝贝”带进了一家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商场。小女孩只顾与她的“贝贝”说着悄悄话,一点儿也不知道这条规矩,当她上了二楼突然看到墙上“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警示牌,才发现小狗已没地方藏,她挺着急,便赶紧乖乖地站好,一边紧搂着“贝贝”一边看着迎面走来的商场的保安,等待着想象中的“狂风暴雨”,不料保安不仅没有生气,还笑眯眯地看了看她,问:“多么可爱的小狗,它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轻轻回答:“它叫贝贝。”而那位叔叔也就再次笑了笑,摸了摸小狗的头,说:“亲爱的贝贝,你怎么糊涂了?我们这儿是不准小狗带小女孩进来的,但既然来了也就不难为你了,请离开时记住,千万别忘了带走你身边的这位小姑娘!” 这是多么美妙的劝告,又是多么美妙的批评啊。保安的这段话,立刻给小女孩留下了一个终身难忘的美好印象——原来批评可以是甜的!这位高贵的保安,他的修养、他的内涵实在令我折服。我想:如果这位保安做教师的话,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为他懂得尊重他人,他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我们为何不学学保安的做法,试试这种“甜甜的批评”呢?这样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班里有位孩子总是拖拉作业,在批他的作业本时,我仔仔细细地找出每一个端正的字,圈了一个个红圈圈,然后对他说:“你看,这些字多漂亮啊!你知道吗?旁边的字在嫉妒它们呢!为什么你对他们那么好,她们希望小主人能一视同仁的对待它们!小明,你能一样对待每一个与你朝夕相伴的字宝宝吗?”小明听了我的话,脸儿微微一红,朝我点点头。一会儿,他就把作业本又交给了我,呵呵,小明每一个字都是那么漂亮!我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变着法儿指出他学习上的问题,让他丝毫感觉不到难堪。在我甜甜的批评下,他逐步改掉了拖拉作业的习惯。同样是批评,带着甜味的批评有如加了糖的咖啡,更容易让人接受,也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教学中,试着多使用甜甜的批评,用一个提醒的手势,一个温馨的眼神,一点关爱的微笑,一个甜甜的举动,一种幽默的言辞,一段婉转的对话,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它体现着批评者的高尚和大度,体现着批评者的修养与宽容,更体现着批评者的胸襟与情怀。若能如此,批评对于被批评者来说不再苦口,也不再逆耳,它是一种甘甜的良药。
让孩子在接受批评时从教师甜甜的言语中感受到师爱,体会到宽容,那么批评也将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潘集区六小张丽艳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求真务实,严格按照教学常规教学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初有教学计划,学期末有教学总结。
二、严谨教学,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勤于实践,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结合教学中把思品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真、善、美,何谓假、恶、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
四、言传身教,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上,我关注言行不良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
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年1月2014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计划
教育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 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本学期工作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抓好教育质量,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生特长;积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二、教材资源分析: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在承接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将爱的教育与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材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强调了让学生在对社会基本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待人处事基本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意识,通过让儿童对社会三对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发展,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将儿童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作为教科书的着力点,三年级下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本班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行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4、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空间不限于学校和课堂,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进度 2011年2月时间
课题
执行进度
课时3月1-5日
第一单元 1 家人的爱
3月1-5日
2课时8-12日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8-12日课时15-19日来自社会的爱
14-18日
2课时22-26日
第二单元不一样的你我他
22-26日
2课时29-4月7日换个角度想一想
29-4月7日课时8-14日分享的快乐
8-14日课时15-16日
机动
15-16日课时19-23日
第三单元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19-23日
2课时26-30日阿姨叔叔辛苦了
26-30日 课时5月4-10日说声“谢谢”
5月4-10日课时11-14日
机动
11-14日
2课时17-21日
第四单元 1 学看平面图
17-21日课时24-28日校外的路
24-28日课时31-6月4日出行的学问
31-6月4日
2课时7-11日 马路不是游戏场面
7-11日
2课时14-18日
机动
14-18日
2课时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小故事
品德与社会教学小故事 贴近生活,凸现品德教育的魅力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柱濮小学:李春莲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综合的情感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大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
1.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多媒体课件集录像、录音、图片等功能于一身,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感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和学生的讲述,课堂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不能从多角度、深层次感受到危险的无处不在。我把教材的内容重新组合,制作成形象、动感的画面。教学伊始,我播放了几个录像片段《身边的危险》,让学生找找这些行为的危险所在,并对照自身有没有这些行为,引发学生讨论:应该怎样避免这些危险呢?为了加强感染力,课中我又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煤气爆炸发生时》,配上能震撼学生心弦的音乐以及相关受伤后的照片,孩子被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所感染,眼眶湿润了。当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整个班级都沉浸在了危险造成的伤感的情感氛围中,教师适时渗透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效果非常好。
2.开展竞赛创设情境,培养情感
竞赛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还是《奥林匹克的故乡》这一课,老师让学生通过两个环节的“PK”来渗透教学内容。“小小奥运第一关”是用智力竞赛的形式来复习上一节课对希腊地理、风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希腊的国树是什么树?希腊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哪个?“小小奥运第二关”是通过小组交流来学习奥运匹克故事。答对,交流得好都可以为自己的小队争得一面小旗。最后评选出“金牌获得者”,也就是夺冠的小队。在激昂的乐曲声中,在热烈的掌声中,冠军对被邀请上台来,而奖赏他们的是美丽的象征荣耀的桂冠。奥运精神也在竞赛活动中得以体现,得以渗透。启迪学生情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游戏、小品、表演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关键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老师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活用教材,强化学生的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1.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资料,获得亲身体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如我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两个项目的调查:一是让学生对学习用品、玩具、家庭用品等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调查研究。经过认真、仔细的调查、统计、归纳,学生认识了许多的塑料制品,对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我发现学生通过实践所认识的使远远多于老师所能告诉他们的。课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课堂上深入了解塑料制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二是了解自己家里、学校里获周围有哪些“白色”污染,可以采用记录或照片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讨论调查结果,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塑料是不是最糟糕的发明”得出“塑料本身没有错,错在人类使用不当”的正确认识,并提供方案和提示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积极行动,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本身污染”。
2.课上选取典型事例,力求真实,唤起生活体验
品德新教材十分重视儿童现在的教育价值,往往选取他们当前的典型生活事件作为教学活动范例,但是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儿童来说,这些“生活事件”又是固定的、静止的和虚化的,只为我们设计教学提供了思路,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生活,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如我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时发现尽管水就在学生的身边,但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不会太在意,于是我提出了最近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学生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水污染的严重性。接着,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水污染现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说:“听我爸爸妈妈说,小时候河里的水可干净了,可以洗澡,可以淘米洗菜,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呢!可现在太脏了,有些饭店总是把一些食物垃圾和污水倒在河里。”有的学生说:“我常常发现我们家小区后面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环保工人一直在打捞。”还有的说:“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因为吃了河里的鱼而中毒了呢!”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忧患意识,知道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
三、开展活动,深化学生的行为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还要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上,那才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
1.拓展延伸,指导学生行为
教师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指导学生行为,着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如上《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课后开展“金点子”行动,围绕“如何减少塑料污染”这个世界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金点子。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调动自己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探索和实践,产生了许多“金点子”,如归类回收,利用课余时间捡拾废旧塑料,开展“我是环保小天使”的系列主题活动,用废旧塑料制作各种模型、玩具,使用自己制作购物袋等。光说不动可不行捡拾根据学生提出的金点子布置任务,让学生的行为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
2.定期反馈,检查学生行为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了成功与失败的轮回,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受到了独立与合作的重要。真实的体验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健康品质的形成。作为教师,此时应关注课后实践的指导和检查,检查学生的行为动态和变化,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课后,利用班队课可以组织学生汇报活动情况:在“金点子”行动中你究竟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在反馈中检查学生的行为,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品德教育能不断持续。
总之,儿童品德的培植场域绝不是脱离社会的“真空”地带,而是一个丰富多彩、鲜活的社会沈国世界。品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教材中的儿童”、“教室中儿童”自然而然地转化成“生活的儿童”的角色,受到真真切切的教育。
第五篇:古代品德小故事
程母严格教子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又是同胞兄弟,因同是理学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二程”。“二程”的母亲侯氏,一共生过六个男孩子,只剩下程颢、程颐二人,其他都夭折了。侯氏自然非常疼爱兄弟俩,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俩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败子”的道理,从不娇惯溺爱。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只相差1岁,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常常摔倒在地,乳母要上前扶报,侯氏劝阻说:“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站起来。”然后,又对孩子说:“你们走路时,慢一点就不会摔跟头了,你们试试看。”吃饭的时候,孩子爱挑吃挑喝,乳母就想由着他们的性子来,专门给他们爱吃的饭菜,侯氏制止道:“对小孩子不能惯,你惯什么毛病就会有什么毛病。小时候养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长大后怎么办?”
在母亲的严格教育培养下,“二程“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司马光教子节俭
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四、成吉思汗母亲教子团结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父亲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一次部落纷争中被人杀害了。成吉思汗的母亲只好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流浪在芒芒草原上,忍饥挨饿,备受煎熬。她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成吉思汗身上。
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夫人为了教育年幼的几个孩子,经常讲自己母亲教育孩子们要团结的故事。她说:“记得有一天,你们的外婆阿兰阿豁看到五个儿子不团结,便拿出五支箭,让五个儿子分别去折,他们很容易就折断了。后来,她又拿了五支箭,捆成一束,让他们折,结果谁也折不断。这时,外婆就对她五个儿子说:“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敌不过人多;最好的马,也经不起百条鞭子抽打。只有团结起来,握成一个拳头,才有力量,才能战胜敌人!” 在母亲的教育下,成吉思汗茁壮成长,后来成了“一代天骄”。
五、鲁迅母亲的启蒙教育
鲁迅的母亲鲁瑞,生长在浙江省绍兴乡下一个叫安头桥的农村。她心地善良,待人和气,是一位坚毅、开朗的妇女。她爱读书,能看报,记性也好,记得农村中许多带有田野香气的童谣、谜语和故事。只要一有空,她便绘声绘色地讲给儿子听:“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船看姣姣;四月麦出换鸡毛,五月车水戴凉帽;六月种田睡午觉,七月小鬼打虎跳;八月钱塘看大潮,九月重阳去登高;„„”母亲一个个生动、淳朴、风趣的民歌和民谣,使童年的鲁迅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也开启了他童稚的心灵和智慧。鲁迅10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故,家境更加困难了。鲁迅要离家外出求学,母亲很赞成和支持儿子的主张,她觉得,儿子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有意志的孩子,离开家她是放心的,外出求学能使儿子更坚强、发奋。母亲的性格、品德,给以鲁迅以深刻的影响,母亲的热切期望激励他奋斗了一生。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明代学士解缙的故事
解缙巧对讽权贵
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且生性刚直。
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家人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户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也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哈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哈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无理发泄,只好自认倒霉。
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瑟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这时,解缙举杯祝酒说:“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郭沫若母亲教子做人
郭沫若的母亲叫杜邀贞,四川乐山人。她教孩子既教知识,又教做人。郭沫若3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诵了好多首唐诗,其中一首是:“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泪与恨,到地亦无声。”
由于过度劳累,营养又不能保证,杜邀贞的身体十分衰弱,每到秋天,“晕病”就犯了。当时,郭家人口多,收入少,没钱请医生给母亲治病。当时传说“芭蕉花”能治晕病。
有一次,郭沫若和二哥出去玩,在迁到四川的福建人的会馆里,他们发现了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兄弟二人便摘了一朵,带回来给母亲治病。
母亲问明了花的来历,从病床上坐了起来,非常生气地说:“你们俩都给我跪下!”并叹息说:“你们竟敢偷人家花园里的花,为娘倒不如病死的好!”说罢,母亲伤心地哭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育,郭沫若终生不忘。
七、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
八、歌德父母教子有方
歌德是个独生子,生于德国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玩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开始,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的“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叫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便能精通四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著——如《浮士德》,一直流传于世。
九、马克思教女之道
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父亲。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是一味说教,而是将正确的思想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通过故事启发教育孩子。在女儿爱琳娜很小的时候,马克思就给她读完了荷马的全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有一次,爱琳娜被马利亚特的航海故事所感动,尽管当时她还不懂船长是怎么回事,但却被故事里的船长的事迹深深感动。她说,我也要去做一名“船长”。她问父亲,自己是否也可以“扮一个男孩子”,并“偷偷逃走了去租一艘军舰”。父亲告诉她说,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的,不过在计划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对于女儿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和燕妮总是给予具体又透彻易懂的解答。孩子提问题,有时提的不是时候,有时讲的过于固执,但谁也没有看见马克思恼怒过,他总是那么温和、有耐心。虽然,有时他正在忙于其他事情,但只要孩子跑来跑去向他提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他从来不让孩子感觉到她打扰了父亲。
十、“科学顽童”的科幻童年
理查德·费曼曾对原子弹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他被人们赞誉为“科学顽童”、“新物理学之父”。他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科幻童年。他常常在父亲的膝盖上听父亲读《大英百科全书》里的章节。有一天,父亲带回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父亲把它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让坐在婴儿椅上的小费曼去推动一边,结果,它们全倒了。父亲又让他变出复杂点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他母亲在一旁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父亲却说:“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多么有趣。” 有一天,小费曼在玩马车玩具,并在车斗里放一个小球。当他拉动的时候,看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他问道,“爸,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滚;而马车停住时,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
爸爸赞许地说,“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奥秘,等你长大去读书就会明白的。”父亲就是这样用许多实例来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