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XX市教育局领导要求我代表XX市教育局在今天的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心里感觉实在是愧不敢当,因为我们XX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兄弟市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全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汇报。这里,我就简要汇报一下XX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情况。
2009年是XX教育大建设、大提升、大跨越的一年,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我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紧紧抓住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这一契机,以职教中心高标准扩建,争创“四星级”为载体,调优做大做强职教资源,全方位增强职教基础能力,强势推进社区教育中心达标创优,着力构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职教格局,实现XX职社教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一年来,在XX市教育局及X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紧张创建、攻坚克难,我市职教资源全部整合到位,职教中心新校区大手笔高标准建成,顺利接受了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区域教育现代化等评估验收,还创成了现代农艺、数控等2个省级示范专业以及1个省级课改实验点(现代农艺);市职教中心获得了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XX市“三大”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郭庄镇社区教育中心成功接受了省级社区教育中心视导评估,并被列为省级首批10个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联系点之一;茅山风景区社区教育中心接受了XX市级社区教育中心视导评估。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党政重视,加大投入,凝集创建合力
市委、市政府倾注更多的精力抓职业和社会教育,作为解决当前诸多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支撑长远发展的治本之策,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计划、大产业、大战略,改变过去重普教轻职教、重知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传统观念,像重视普通教育那样,大力发展职社教育,探索出适合XX实际、符合时代特征、富有生机活力的职教发展道路。
1.系统整合资源,实现职教集约发展。针对我市几所职校面临着招生数下滑、专业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的实际状况,06年4月,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XX市旅游学校、华阳旅游学校、市第四中学一同并入省高庙职中,并在原第四中学新建高庙职中东山校区。07年8月,市职教中心与高庙职中合并重组新的XX市职教中心,下设文昌路校区、高庙校区、东山校区三个校区,基本实现两校信息、人力、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配置,进一步集聚优质职教资源,拓展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08年,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将XX市职教中心的三个校区整体合一,并定位于东山校区,形成集约化发展优势,依据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校建设要求,大手笔实施扩建工程,打造一所对外开放、对外辐射的集教学、实习、培训于一体的新XX市职教中心,09年12月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过几轮布局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开拓了办学空间,增强了办学实力,同时也提升了对外服务功能,融入社区教育,把岗位提高培训,再就业、转岗培训作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彻底扭转了职教生源不足、特色不显著、核心竞争力偏弱的不利局面,为创建省“四星级”中等职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重点工程,加大创建经费投入。市委市政府将市职教中心新校区建设列为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作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的标志性工程,把市职教中心“四星级”创建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市委书记童国祥亲自带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视察市职教中心新校区建设以及苗木基地建设,调研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童书记还先后陪同省教育厅沈健厅长、省教育厅胡金波副厅长、省民政厅周文志副厅长视察我市职教中心的建设、办学与培训情况;尹卫东市长、孙昌桂副书记、商震与王琴副市长等其他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劳保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也多次深入到市职教中心视察工程建设情况和调研职业教育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共同谋划我市职教发展蓝图。在职教中心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建立工作推进、政策倾斜、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08年,投入2000多万元,征地215亩,完成了实训中心一期工程、两幢宿舍楼、学生餐厅扩建、一幢教学楼等工程建设,新建和改造了数控技术综合实验室、数控仿真实验室、CAD室、pIC室等10个实验室。09年,投入9000万元。完成了实训中心(二期)、图文信息中心、师生公寓、学生餐厅扩建、校园绿化、道路和桥梁、地下管线、风雨操场、400米 标准田径场及看台、主大门、汽修训练基地、网球场等建设,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整个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市委市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并将原高庙职中校产处置的其中2000万和文昌路校区置换的5000万及时用于新校区建设,确保市职教中心建设按序时进度顺利完成,整个工程建设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市职教中心新校区占地面积265亩,建筑面积5.912万平方米,建有60多个实验室与实训车间,建有40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成立了XX职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XX教育旅行社和汽车维修等创业中心,项目总投资约1.2个亿。
3.落实优惠政策,完善职教保障机制,工作汇报《全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汇报》。我市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时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支持职教发展政策。一是我市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逐年增加,08年财政可安排使用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为173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900万元,占了52%;09年财政可安排使用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为2101万元,用于职业教育1100万元,占了52.36%;二是通过对社会培训享受了财政专项补贴,08年市财政拨付给职教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25.31万元,09年市财政拨付给职教中心的创业培训经费28.40万元。三是认真做好我市中职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保证每年中职国家助学金全部发放到位,吸引更多的农村困难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我市07年财政安排中职助学金268.26万元,08年财政安排中职助学金562.09万元,09年安排373.59万元,全市7000多名学生享受了此项资助政策。
二、精心指导,量质并重,打造创建品牌
1.强化过程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市教育局领导多次到市职教中心了解学校新校区建设概况、工程完成进度等建设情况,提出了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校区置换、工程推进及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的困难进行协调和解决。要求学校要紧紧围绕一个目标,牢牢抓住建设新校区这一重点工作。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工程推进不停步,一手抓教育教学管理不放松。工程建设方面,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抓推进;配合协调,分工负责抓推进;凝心聚力,上下一致抓推进。与此同时要加强现有文昌路和东山两个校区的日常管理,严格要求,牢抓安全工作不放松。市教育局在关心重视建设工程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邀请市领导以及相关部门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并要求学校在建设中注意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廉政和工程安全等问题。
2.全程业务指导,提升创建水平。2009年,市职教中心创建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列入我市教育局年度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市教育局自始至终全程参与,分管领导和职社科的同志多次去市职教中心指导创建工作,出主意,督促相关工作的落实,深入课堂,听专业剖析,查阅台帐资料,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流,从创建方案的制定到具体工作的落实以及工作落实的到位情况都一一给予职教中心全面的指导和督查。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我局职社科牵头组织基教科、安监科、教研室等科室人员一起在市职教中心现场办公,督查一日常规管理工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要求。同时,还邀请了XX市教育局职社处牵头组织人员对学校四星级创建的台帐资料进行了专项检查和指导。另外,局职社科的同志多次到学校,走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查看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学生文明礼仪及环境卫生整治等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与职教中心共同努力,最终在检查中得到了省专家组的较高评价,顺利完成了“四星级”现场评估。
三、强力推进,攻坚克难,构建社教体系
1.夯实社区教育发展基础。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各镇协调,帮助落实社区教育中心阵地建设和设施设备等问题,绝大多数乡镇政府也结合教育布局调整和采取资源整合的办法,分别落实了社区教育中心的阵地问题,同时加大了投入,对社区教育中心的校舍进行了装修,添置了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必需的诸如电脑、课桌凳、图书、多媒体等设施设备。从2009年起,我市将农村成教经费提高,按照年人均1元的标准,市财政筹措48万元统筹安排了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用于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局为各社区教育中心配备了3-4名素质较高的骨干人员担任成教校长和教师,通过上下各方的努力,我市的社区教育中心阵地从无到有,形成了“有阵地、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的“四有”社区教育基本工作框架,为我市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物质基础。
2.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采取了请专家讲座、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以会代训、召开现场会、上门指导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全市社区教育队伍的业务素质。09年,请省成教协会会长陈乃林同志来句开设了“有关社区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专题讲座;邀请教科研专家为各镇成教校长作了社区教育的实验项目的开发和研究的专题讲座;组织成教工作者赴丹阳、扬中等地参观学习,派出5名成教校长参加省成教协会组织的社区教育专业培训活动,与市劳保局2次联合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创业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又分别在宝华镇和茅山风景区社区教育中心召开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现场会和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社区教育工作迎检现场会,经过各类业务培训,不少成教校长和教师在学中干,干中学,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业务水平大有长劲,全市已经涌现出一批进入角色快、工作能力强的成教校长和教师,提升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3.发挥社区教育培训功能。各成教中心充分利用电脑和计算机教师的优势,先后为本镇基层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致富骨干和部分农村劳动力举办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培训;各成教中心分别举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经纪人培训以及跨省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各社区教育中心主动配合农服、计生、企管等部门广泛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人口教育、企业职工等培训;一些社区教育中心还利用中心资源开展了青少年学生假日兴趣特长培训活动和老年人的保健、健身等文体娱乐活动。09年,全市社区教育中心通过自办或联办的形式,对从业人员实实在在地开展了各类培训249期,培训人数达2261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1843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5541人、创业教育培训达368人、企业职工培训达1228人、计算机培训达929人。另外组织从业人员以外其它居民13700余人参加了健康教育活动、广场文娱活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社区教育活动。同时,我们多次与劳保部门联系,积极承担培训任务,争取培训经费。全市各社区教育中心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教育培训、跨省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和下岗失业再就业培训等教育培训活动,共争取财政专项补贴30多万元,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
4.抓好社区教育创建工作。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我们早作准备,制定创建计划,先后8次召开成教校长会议,分解了创建任务,诠释了考核指标,落实各类创建现场和台帐资料的准备工作,先后多次到12个镇(管委会)社区教育中心现场进行调研指导。在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中,有关社区教育的所有创建项目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对我市的社区教育创建工作予以了充分的肯定。09年10月,郭庄镇社区教育中心顺利创成省级社区教育中心;2010年1月,茅山风景区社区中心通过了XX市级社区教育中心评估验收,全市12家村(社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市民学校),也成功接受了XX市示范村(企)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评估验收。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市职社教育通过一系列创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以及与先进市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如,职教中心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含金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技师以上比例偏少,技能型拔尖人才数量偏少;社区教育尽管有了较大突破,但在常态化的管理与培训、实验项目研究等方面仍有待加强,等等。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以这次会议为推动,全力巩固深化创建成果,在更高层次推进职社教育现代化建设。
2010年,我市职社教育工作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会议和文件精神,坚持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落实省职业教育三项管理规范,提高职业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效益;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守护好社区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社区中心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指导职能,大力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和各类社区教育活动,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再创我市职社教育新辉煌。
今天的发言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二〇一〇年三月
第二篇:2010年xx区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xx区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的指导下,全区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系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为契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改革发展,全区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事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年来,全区的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以“提升内涵、打造品牌”为主题,找准着力点,确立“立足本市,面向苏南,服务全省,走向全国”的办学方向,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办学目标,重点围绕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与市场对接,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圆满地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
1.经过全区职教人的共同努力和勤奋工作,2010年4月,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职成厅【2010】1号文),我区原连云港市xx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通过了教育部有关专家的评审,达到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更名为连云港xx中等专业学校。
2.我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号
召,科学部署,积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区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系统在创建中迸发出饱满的工作热情,为顺利通过验收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示范专业建设。
3月份组织专家组对xx中等专业学校申报省级示范专业进行了复查,4月份邀请市专家组验收核查。申报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规模和特色,省教育厅示范专业验收专家组对我区的示范专业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5月,我区xx中等专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评估验收。学校现有机电技术应用与电子技术应用2个省级示范专业,计算机应用1个市级示范专业。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我区以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为契机,为xx中等专业学
校投资新建了创新教育基地、师生电子阅览室、师生活动室、乒乓球室、室外塑胶篮球场、学生形体训练房、学生钢琴房、古筝室等功能场地。
为满足学生实训需求,我区为xx中等专业学校新建了
机械汽车维修与美容装潢实训中心、汽车仿真模拟实训室,扩建了机械加工培训基地、计算机专业群培训基地、数控车床培训室等实训场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公开课、教学竞赛、常规检查、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本继续开展了“xx区职业学校教师优质课大赛”和“xx区职业学校教师课件比赛”活动,为教师的提高提供了阶梯,为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达到了示范引领的目的。
(2)重视骨干教师培养。我区一直重视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教师加强学习。本,我区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要求,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先后组织一百余人次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拓课堂教学执教能力和专业引领能力。
(3)双师型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我区本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共有60余名教师拿到双师型证书。
4.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以市技能大赛为契机,组织开展区技能大赛,本组织进行了计算机专业的汉字录入、FLASH动画制作;机电专业的电子技能、电工技能、和汽修技能大赛活动,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共68人次。这些活动的开
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
本在市技能大赛中,我区参加多个项目比赛,教师组获奖6人,学生组获奖16人,团体奖3个,取得历年来最好成绩。通过以竞赛为平台,有力地推动了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重点、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的深入贯彻,促进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5.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10年先后开展机械加工、汽修、厨师、电工、焊工、装载机等多种项目培训,共计培训400余人次,为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基础。一是开展引导性培训。我区积极组织和充分利用农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培训机构,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广播、网络等手段,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了引导性培训,为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后择业、就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开展以适应就业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调研本地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用工需求,以进城务工人员和乡镇企业职工为培训对象,制定出培训规划、落实培训任务,组织各乡镇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了诸如建筑、家政服务、服装加工、酒店服务、保安、营销等专业领域的培训。三是开展农村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
6.开展返乡农民学历教育。
积极做好返乡农民学历教育的招生宣传工作,做好调研,选好专业;及时与农村成教校联系,以集中培训与技术下村庄的形式开展学习,服务农民,提升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今年开设农业现代化、养殖与蔬菜加工三个专业,完成187名学员注册。采取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科技宣传、科技承包、科技咨询、科技联系点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农业增产增效实用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服务与信息服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掌握技术能力,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增长了农民增收致富本领,为我区农民增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7.推进社区教育。
为了使我区社区教育工作上新的台阶,2010年我们加大了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与督促。目前我区各社区教育实验区、社区教育中心均制定了社区教育章程、规章制度及社区教育规划,做到年初有工作计划,年底有工作总结。章程、制度、规划、职责全部上墙, 各项教育活动有文字记载,并每年形成规范的档案资料。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有待于更好营造。
职业教育的事业规模与地方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不相适应,我区现有中等职业学校一所,且规模较小。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失调,专业教师缺乏。
2.成人教育与社会发展不适相应。对农村成人教育不够重视,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不高,在培训层次、培训规模、办学质量等方面也有明显差距,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的政策机制难以得到保障,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设施落后、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师资缺乏、经费不足的问题,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培训用工机制,企业职工培训缺乏正常的经费来源。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认真研究解决。
第三篇:2011年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1年,我市职社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围绕市局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创建要求,大力发展符合当地经济特色需要的职业教育,提高成人(社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和以社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终身教育体系,使我市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做好职校招生工作,稳定办学规模,普职教招生比例达6︰4,职业学校力争招生2500人。
2、加快职教中心东山校区建设,建好实训中心实习工厂用房,添置部分实训设备。
4、职教中心“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毕业生取得双证率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提高高位就业率,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取得较好成绩。
5、积极推进乡镇成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逐步理顺成教管理体制,社区教育中心达到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满足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的创建要求。
7、创建镇江市社区教育中心3-4所,镇江市示范村(企)成人文化技术学校4-5所。力争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和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各1个。
8、进一步指导、规范民办教育,依法审批、依法管理,促进民办教育的协调和谐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职业教育工作
1、切实做好招生工作。为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努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提高我市高中入学率,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职校的各种资源,挖掘学校的招生优势,加强招生办法的研究,其次要加大职校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家长、学生更全面、更彻底了解职校,了解就业形势,从而使家长,使学生能客观实际出发,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2011年将继续实施提前招生与暑期招生并举的办法,确保招生计划顺利完成。
2、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加快学校建设,完成实训中心大楼的建造,实训设备基本到位,相应的配套实施建设基本完成。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下企锻炼,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技能教学的水平。组织更多的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活动,学校制定严格的目标考核机制,明确专业教师考工考级要求,不断提高 “双师型”教师比例和层次,“双师型”教师中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50%以上,力争有5名左右的专业教师取得技师级职业资格证书。
5、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积极申报省课程改革实验点,继续推行“区别化”教学改革,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抓实教学质量。在专业训练方面,继续开展师生技能大练兵、大比武等竞赛活动,让每位学生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毕业生的“双证合格率”达95%以上。
6、丰富德育工作内涵。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继续以“三成”教育为主线,积极开展有意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和文明习惯,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同时,要积极推进省“公民教育”试点工作,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专业特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打造高素质的就业人才。
7、扎实抓好升学工作。11年普通高校对口升学考试制度有重大改革,我们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做到合理安排理实并重。一是科学调整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的教学安排,二是突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三是充分重视免试、加分、优录等政策的挖掘利用,力争对口升学取得较好的成绩。
8、强化学校内部管理。职业学校的管理要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后勤三项规范要求为准绳,加大自查力度,抓实常规管理,针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整改,增强安全意识,杜绝学生伤害事故发生,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德育工作,提升服务标杆,提高教学、学生、后勤等管理水平。
(二)社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工作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1、切实加强各镇成教(社区教育)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建成符合区域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成教(社区教育)中心,具有独立的校舍,计算机等设施设备配置齐全,图书数量达标,配齐专职的管理人员,逐步理顺成教(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从而增强各成教(社区教育)中心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现有阵地和基地的示范辐射功能,让成人(社区)教育中心校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热门推荐:到 办公室工作计划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第四篇:2011年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1年,我市职社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围绕市局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创建要求,大力发展符合当地经济特色需要的职业教育,提高成人(社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和以社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终身教育体系,使我市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做好职校招生工作,稳定办学规模,普职教招生比例达6︰4,职业学校力争招生2500人。
2、加快职教中心东山校区建设,建好实训中心实习工厂用房,添置部分实训设备。
3、职教中心再创1个紧缺人才基地,争创省、大市示范专业各2个,力争创建成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4、职教中心“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毕业生取得双证率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提高高位就业率,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取得较好成绩。
5、积极推进乡镇成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逐步理顺成教管理体制,社区教育中心达到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满足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的创建要求。
6、完成各类培训任务。农村各类从业人员培训率达50%以上(12万人次以上),培训转移XX名左右劳动力,培训3000名左右农村致富骨干,重点推广2个科技致富项目;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全员培训率达52%以上;组织职校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率达95%以上。
7、创建镇江市社区教育中心3-4所,镇江市示范村(企)成人文化技术学校4-5所。力争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和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各1个。
8、进一步指导、规范民办教育,依法审批、依法管理,促进民办教育的协调和谐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职业教育工作
1、切实做好招生工作。为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努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提高我市高中入学率,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职校的各种资源,挖掘学校的招生优势,加强招生办法的研究,其次要加大职校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家长、学生更全面、更彻底了解职校,了解就业形势,从而使家长,使学生能客观实际出发,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2011年将继续实施提前招生与暑期招生并举的办法,确保招生计划顺利完成。
2、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加快学校建设,完成实训中心大楼的建造,实训设备基本到位,相应的配套实施建设基本完成。
3、努力完成创建任务。创建工作是职教上台阶,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吃透每项创建工作的要求和内涵,制定计划、精心准备,对照标准、逐项落实,确保创建任务的完成,从而进一步拓展优质资源,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2011年市职教中心努力创成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再创建省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市级示范专业2个。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下企锻炼,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技能教学的水平。组织更多的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活动,学校制定严格的目标考核机制,明确专业教师考工考级要求,不断提高 “双师型”教师比例和层次,“双师型”教师中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50%以上,力争有5名左右的专业教师取得技师级职业资格证书。
5、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积极申报省课程改革实验点,继续推行“区别化”教学改革,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抓实教学质量。在专业训练方面,继续开展师生技能大练兵、大比武等竞赛活动,让每位学生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毕业生的“双证合格率”达95%以上。
6、丰富德育工作内涵。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继续以“三成”教育为主线,积极开展有意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和文明习惯,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同时,要积极推进省“公民教育”试点工作,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专业特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打造高素质的就业人才。
7、扎实抓好升学工作。11年普通高校对口升学考试制度有重大改革,我们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做到合理安排理实并重。一是科学调整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的教学安排,二是突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三是充分重视免试、加分、优录等政策的挖掘利用,力争对口升学取得较好的成绩。
8、强化学校内部管理。职业学校的管理要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后勤三项规范要求为准绳,加大自查力度,抓实常规管理,针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整改,增强安全意识,杜绝学生伤害事故发生,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德育工作,提升服务标杆,提高教学、学生、后勤等管理水平。
(二)社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工作
1、切实加强各镇成教(社区教育)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建成符合区域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成教(社区教育)中心,具有独立的校舍,计算机等设施设备配置齐全,图书数量达标,配齐专职的管理人员,逐步理顺成教(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从而增强各成教(社区教育)中心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现有阵地和基地的示范辐射功能,让成人(社区)教育中心校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职业教育工作汇报
篇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益阳市教育局(2007年9月)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职业教育机构323个,其中:高等职业学院2所、技工学校9所(含高级技工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43所、乡镇农校92所、职业培训机构86个。中等职业学校中,政府主办14所,占32.5%;行业企业主办9所,占20.9%;民办20所,占46.5%。职业院校共开设专业43个,其中面向第一产业的4个、面向第二产业的8个、面向第三产业的31个。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建成了以高职院为龙头,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以乡镇农校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2、办学基础能力不断提高。“十五”以来,我市职业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备设施日趋完善。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6.6%,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6.5%,中级以上职称的占68.4%,“双师型”教师占17%。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6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5所,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
3、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十五”以来,全市中职招生人数稳步增长,2004、2005、2006年全市招生分别为19112人、22675人、23346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逐年增长,年培训达到了10万人以上。
4、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大力推进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85%的学校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70%;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教学手段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对口就业率日渐提高。
二、主要做法
1、整合教育资源,全面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识到益阳职业教育特别是益阳市城区,存在着办学条件差、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专业设置重复、形不成特色、难以提高质量等问题。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整合城区职业教育资源的思路:以重点学校和优势专业为纽带,通过资产合并、重组、置换和扩建等形式,打破部门、行业和学校类别的界限,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重点是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支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益阳发展。将市酒厂、市化工机械厂置换给该院,支持其就地扩建并去“筹”转正。二是支持湖南兵器工业高级技校发展。将原益阳工业贸易学校整体置换给省兵器工业技校,支持省兵器工业技校发展成为高级技校,并拟申办高级技师学院。三是将市一技校、市二技校、省粮食二技校合并,迁址原益阳农校,并在周围扩征用地,组建并被评估认定为益阳高级技工学校。四是在中心城区办好1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将市工业职业中专并入益阳电子工业中专,创办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经过两年多艰苦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整合任务。
2、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了实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着重抓好了“送、引、激”三项工作。送,就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培训。特别是重视送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近3年来,我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32人,参加省级培训186人,到厂矿企业进行业务培训45人。引,就是不受身份限制,积极引进“能工巧匠”,高薪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全市共引进各类兼职教师200多人。激,就是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2006年,市教育局表彰了10名农村职教“双师型”教师,今年正准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0年,我市“双师型”教师占全体专业教师的50%以上。
3、重视学生实训,着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沅江职业中专筹资1100万元,建了一栋五层的实训楼,添置了大量实训设备;桃江职业中专筹资800万元,建起了综合实训大楼和多种实训实验室;南县职业中专去年争取资金350万元,添置了实训设备,益阳职院投资5900多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另外,我们广泛开展了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对口实习基地,不仅降低了实训成本,使学生迅速掌握技能,而且许多学生在实习后便被企业盛情挽留,促进了就业。二是改革课程设置。本着“必须、适用、够用”的原则,整合基础性课程,保证开足实训课,并大力开发校本教材,突出实训教学。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和倡导学生迅速掌握实践技能。益阳职院依托学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从学生的职业岗位出发,积极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教学-经营一体化”培养、“教学-生产-技术三位一体”培养、“工学交替式”培养等。桃花江女子旅游学校紧跟行业的发展开发教材,及时调整方向和技术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全面推行学生“双证制”。益阳市每所职业院校都奉行“双证”教育,让学生们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与劳动部门配合,每年组织“双证”考核。据统计,全市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时拿到“双证”的有85%。
4、开辟绿色通道,实现“零距离”就业。一是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认为,在学生就业安置上,要体现三个100%的理念:一个学生安置不好,对一个学生和他的家庭的损失是100%;每个学生的就业安置,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如果学生没有较好的就业岗位,学校就有100%的责任。二是加强就业指导。我市各院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处,强化组织管理,并经常派出精干队伍深入市场,调查就业形势。而且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学生一进学校就得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和训练。就业指导课从就业形势、就业准备、职业素质、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设计,到信息收集、市场分析,以及创业计划与实施,非常有针对性。有些学校把已经就业成功的学生请回来作就业讲座,切实解决学生就业中的一些心态、思想问题。三是倡导“订单式”培养。许多学校通过采取“订单式”培养、与劳动力大省的合作协调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沅江市职业中专的“日立班”和长沙山河智能机械公司挖机操作手定向培养是我市订单式培养的成功范例。四是做好毕业生跟踪服务。许多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和创业实际,认真做好创业扶持工作。从项目确定、规划设计,到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安化县职业中专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农”字特色,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20万人次,提供资金4万多元,担保贷款20万元,扶持了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桃花江女子旅游学校重视就业形势的市场调查,重视毕业生的跟踪服务,目前已形成了依托广东、上海、北京三大地区,辐射全国各地的就业网络,实现了高层次就业、零距离就业和全员就业。
三、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市第四次党代会已明确提出“加快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篇二: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汇报 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汇报 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宁乡县教育局的领导和扶持下,办学18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创建于1994年,2005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2004年成功组建了长沙环球职教育集团,2010年2月成功地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学校总面积6万5千余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3.1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8千多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5.2平方米。现有在籍学生3248人,其中三年级1741人已进入顶岗实习,当前在校学生人数为1507人,共计30个教学班,在校师生比为1︰12.4。在校教职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专业课教师60人,双师型教师32人,本科以上学历占52.9%,高级以上职称占2.3%,中级以上职称56.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33.7%。学校开设有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等6大类9个专业,共有标准教室102间,各专业标准化实验、实习、实训室或工场19间,计算机房(含多媒体教室)13间,共有实验、实习、实训工位2200余个,教学用计算机1012台,设备设施投入达2800余万元,总资产达7800余万元。2008-2011年,我集团承担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雨露计划·腾飞工程”,三年来免费为中西部地区培养贫困学生1万多名,学生来自全国23个省、21个民族。办学18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5万多名初中级实用技术人才,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先后接纳了2000多名大学毕业生来我集团各校区任教,为国家减轻了一定的就业压力。近年来,集团还与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了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
二、主要工作和成就
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响应县委县政府“集全县之力,举全县之智,坚决打胜创建教育强县的攻坚战”的号召,领会县教育局“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改革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各项工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1、集团化发展,资本化运作,办最具前景的职业教育。2005年,经长沙市教育局批准,成立“长沙环球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至今,通过独资办学、合作办学、政府托管等方式分别在湖南、四川、山西、辽宁、河南等省开办了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湖南新环球技工学校、韶山环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韶山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邵阳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荥经高级职业中学、四川省天全高级职业中学、四川省石棉高级职业中学、四川省芦山高级职业中学、辽宁省彰武职业中专、河南省原阳职教中心、山西省天镇县环球高级职业中学等12所职业学校,基本形成了集团化、多元化办学格局。2010年,“环球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第一所在海外上市的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集团公司,成功地实现了以“家庭作坊式”的办学模式向“国际化”、“资本化”办学模式的转变,为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订单化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办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订单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中,我们实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面向市场办学,运用现代企业思想革新学校管理模式;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围绕市场设专业,围绕就业设课程,围绕技能建模式,围绕素质抓管理,实现了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的“五个对接”,以及学校与工厂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的 “五个合一”。学校力推校企合作办学,自2001年以来,先后有600多家企业与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有1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校设立了定点培训。我校在籍学生有98%以上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勤工俭学和顶岗实习工作,95%以上的学生毕业时都取得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2006年,我校何广文校长的《订单教育》、《职业教育办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两本职业教育的专著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
3、四性化教学,人本化教育,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我校独创了以问题性、实践性、主动性、独立性为核心的“四性教学法”,借助于完善的分层教学体系以及学分制教学制度,充分地组织、引导、激励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德育工作则以“假设定立常态,催生智力亮点;革新评价体系,不拘一格育人;弘扬优良个性,开发智力潜能。”序列化工作方式,建立学生“德育银行”,构建了个性化、动态性、互信性、激励性的德育评价体系。办学18年来,我校在师生技能比武、教师赛课、论文评选等方面,先后有1000余名师生获得过省、市、县1400多项的表彰与奖励。2007年,在湖南省职业院校重点项目建设的申报中,我校一举通过了省级精品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省级学科带头人电子学科周文锋、计算机学科沈恒等4个项目的申报,是当全省各中职学校中通过项目最多的学校。2012年,我校已入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学校,申报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在教学科研中,我校先后参与了国家级课题《高中阶段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以及省级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并成为了长沙市15所学分制试点学校之一。
4、精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办人民最满意的职业教育。2004年,我校一举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教育产品即教育服务”的思想,形成了为学生、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这些学生“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和体系。同时,为了加强服务品质,推出了如《标准化寝室管理》、《a级食堂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化管理文件和制度,学生对后勤服务、寝室管理、就业安置等工作的满意率均达到了98%以上。2008年我校承办了国务院扶贫办“雨露计划·腾飞工程”扶贫培训项目后,先后有来自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设兵团)、21个民族的13000余名学生报读我校(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共计达1571人)。为了实现民族和谐、团结稳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次以“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为主题的“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班会主题活动,为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开办了专门的“清真餐厅”,建设了设备设施齐全、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室”,并成为了宁乡县民宗局、长沙市民宗局“民族三进工作试点单位”,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以及各省、地(市)扶贫办和妇联的高度评价。
18年的筚路蓝缕、潜心经营,我校的办学业绩硕果累累,诸多荣誉纷至沓来。先后荣获了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各类荣誉多达近400余项(次)。主要荣誉有:1996年,长沙市教委职教中心授牌为“毕业生就业安置服务试点指导学校”;1997年,湖南省教育委员会授牌为“社会力量办学优秀单位”;1998年,湖南省劳动厅授牌为“重点就业培训中心”;1999年,长沙市教育委员会授牌为“社会力量办学优秀单位”;2000年,长沙市教育委员会授牌为“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湖南省教育厅授牌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优秀学校”;2002年,湖南省银行业协会授牌为“守信用企业”;2003年,湖南省劳动厅授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省级骨干培训机构”;2004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国家教育部授牌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2006年2篇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汇报 龙江县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职业教育工作深入贯彻省、市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招生数量较去年同期相比,稳中有升。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职教中心学校1所,综合中学13所。今年全县应届初中毕业生3579人,中职计划招生1080人,截止到9月15日,职教中心学校招收全日制新生164人,综合中学招生243人,成人中专招生382人,共计789人,占今年招生计划总数的73.1%。
二、主要措施
(一)落实政策措施,推进招生工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制定出台了《龙江县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龙江县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指导我县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县领导亲临学校指导工作。3月份起,县委王书记,政府刘县长、何县长亲临县职教中心学校指导工作,现场办公。县政府先后拨款135万元,改造学生宿舍、搬迁锅炉房、移出校园内的变压器、规划校园建设等,解决了多项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三是县政府每年都能按时足额划拨职业教育发展经费,职业教育经费有保障,有力推动了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做好今年的招生工作,县教育局印发了《2012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年初召开专门会议,把中职招生纳入了全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一是把是中职招生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初中学校,确保中职招生任务完成。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从县教育局到各校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责任制。三是加大力度,把中职招生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学校考核和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四是落实奖惩政策,教育局对完成招生任务的学校每年奖励一至两万元,仅去年就发放招生奖励金18万元。在奖励的同时,对因措施不力导致职教招生完成率居全县后三名的学校,在学教育工作综合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学校主要负责人在该学不予评先评优。
为推动招生工作,职教中心学校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助学政策、涉农专业免收学费政策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学费政策。二是学校为鼓励学生到校学习,实行了奖学金制度和中考文化课低于二中录取分数10分以内的学生免收学费政策。2011年335名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25万元,为54名生活困难学生免除学费5.4万元,29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共计6900元,152 名涉农专业学生和2名中考文化课低于二中录取分数10分以内的学生享受到了免收学费政策。奖助学金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学生走进职校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家庭贫困的中职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招生工作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育局今年本着早动手、早宣传;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有重点的指导思想,开展职教招生宣传工作。一是由县教育局职成股牵头,与县职教中心学校从3月下旬开始,深入到全县21所初中学校进行招生宣传,共召开家长座谈会21次,参加座谈会的学生2000余人,家长800余人。通过发放招生宣传简章,观看职教中心学校制作的《让我们在这里起飞》职教招生宣传片,请已经参加工作的职教中心学校毕业生讲述自己的学习发展经历等,使学生和家长们对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发展现状、专业设臵、办学保障、升学就业等方面情况有了新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他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二是利用电视、《今日龙江》教育专版、龙江县教育信息网等媒介,广泛宣传职业教育成才典型,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发展现状、专业设臵、就业安臵等情况,使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和职业学校的办学成绩家喻户晓,引导学生报读中职学校。三是为了使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能够继续学习,7月15日--7月22日,职教中心学校又抽调20名专业教师分3组,对全县156个村屯的486名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逐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家访,给这些学生耐心、细致的讲解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除此之外,职教中心还借教育系统排球赛、职教中心高考实现历史性突破宣传等契机制作图板,宣传招生信息。
四是各初中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思想,特别是在初三年级,有重点地宣传读中职学校的优势,引导部分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识和向往,消除家长和学生对入读中职学校前途不明,就业不清的偏见,为职教招生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动员各方力量,推进招生工作
为了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教育局、职教中心学校、各初中都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推进招生工作。
一是教育局根据招生工作的需要,先后召开了三次职教招生工作会议,分阶段督办推进。第一次会议重点是下达招生指标,落实招生计划,逐校明确招生工作任务;六月二十日召开的第二次会议,重点是通报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介绍交流工作经验,促进招生任务完成;七月下旬,普通高中招生结束后,教育局又召开了招生工作推进会议,针对中考落榜生,进一步研究落实招生的空间和对象,推动招生工作。
二是教育局在招生工作中做到全过程把握、全过程推动。在春秋两季招生过程中,局领导和职成股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各学校,对各校的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对招生任务完成不好的学校跟踪问效,强力推进职教招生工作。三是职教中心成立以专职招生人员为主,以全体教师为辅的招生队伍。在乡镇、村屯、社区,聘用以学校往届毕业生为主的兼职招生员,建立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招生工作宣传网络,扩大招生覆盖面。学校对招生人员的工作在方法、目标、途径上多方协助,提高了招生工作效率。
四是各中心学校都能认真落实招生任务,制定招生工作方案,各校将招生目标分解到班、落实到人。部分学校还重点抓好村校长工作,给村校下达招生任务,形成了“人人有指标,层层扛指标”的工作局面。各校把教师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与工作考核挂钩,实行奖惩,作为晋升职称、评优选模的重要条件,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
五是做好职教中心招生工作的同时,我们积极采取措施提升综合中学建设水平,提高中职班招生数量。为缺乏专任教师的学校聘任专任教师;帮助学校确定好适合学生发展,学生感兴趣的专业;争取资金,为学校增添实习设备;提高了中职班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样,大大降低了中职班学生的流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