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正红旗下》“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浅析《正红旗下》“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摘要: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试着分析这部小说“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 作品的“京味”根源在于作者的生活经验。二 凸显北京文化特征是《正红旗下》“京味”形成主要因素之一。三 小说语言呈现出的幽默也是“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总之,《正红旗下》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京味”这一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格现象。关键词:
京味 生活经验文化特征 幽默
《正红旗下》创作于六十年代的初期,共写了十一章,约八万字。是老舍先生的一部没能写完的作品,让人深感遗憾。在2008年春季,我从图书室借阅了一本名为《春风》的书,这本书是中国现代经典文库中的老舍专辑。1988年1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了老舍先生的六十余篇散文,一部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和一部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最初读这部小说常因作品的诙谐语言而忍俊不禁,也让我对清末没落了的旗人子弟的生活有了些许了解。老舍的夫人在小说代序中说《正红旗下》“保持了老舍的北京味”。这样的评论使我把《正红旗下》与“京味”联系起来,有了更深的思考。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试着分析此部小说“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 作品的“京味”根源在于作者的生活经验
《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护国寺一带,出身于月饷三两银子的旗兵之家,生于戊戌政变那年的阴历腊月二十三酉时,这些和小说“我是腊月二十三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你看,我只顾了交代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我的父亲是堂堂正正的旗兵,负有保卫皇城的重任,每月不过才领三两银子。”1的描述是相符的。小说中的母亲勤劳、朴实、节俭,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描写也是这样。“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2母亲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这个生于北京德胜门外一个小村子里生活于清末的北京城,一生过着穷苦生活的女人对老舍的影响极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他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他的。小说中的某些境况描写也同样能在《我的母亲》中找到,如“我”生下来,母亲就晕过去半夜,是大姐(那时已经出嫁)把“我”揣在怀中;姑母脾气古怪常闹脾气,常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母亲都忍耐下来;大姐丈是做小官的等等。另据老舍夫人在小说代序中讲,书中的主要人物,老舍家确有过其人,而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大体相当。代序最后一句讲,《正红旗下》出版了,它不是一块小小的墓碑吗?上面记着老舍的身世,记着他的爱和憎,写着他的理想。
老舍二十七岁离开北京远赴英国,七七抗战后由济南又回到北京,北京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印在他的脑海中。正如他在《三年写作自述》中讲到的“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买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3小说中,作者以“我”的所知、所闻、所感描写清末北京城旗人子弟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展现的是清末北京画面的一方面。老舍通过各色各样人物的描写告诉人们清朝是怎样由“心儿”里烂掉的,满人是怎样向两级分化的„„环境是北京的,人和事是北京的,这样的选材符合“京味”的特征。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决不能否认的是作者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这样的生活体验是其京味小说形成的首要因素。
二 小说充溢着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京味”形成的另一因素
(一)小说中主要人物身上渗透着特有的北京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北京自辽代立为陪都后,金、元、明、清及民国前期都建都在那里,现在仍然是我国的首都,所以北京有其特有的 12 老舍《正红旗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黄滔编辑《春风》281页、285页.老舍《我的母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黄滔编辑《春风》139页.3 老舍《三年写作自述》http://wenku.baidu.com.cn
都城文化。这特有的都成文化中包含着北京人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心理习惯。有人说上海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老舍则用“官样”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负有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廉和、温厚等等。这些特征凸显在《正红旗下》的主要人物身上。
文中的大姐公公是个武职却不大爱谈怎么带兵打仗,别人和他谈骑马射箭,他避而不谈,只说养鸟的技术。大姐夫是骁骑校,却不会骑马。读起来仿佛是个笑话。他们全然没有了祖先那样驰骋四方的豪情,对于大姐的公公来说,他做官和为官的职责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反正自己有铁杆庄稼可以吃。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一位民俗学家曾描写一百多年前北京养鸟的盛况:下自顽童贫士,上至缙绅富户,无不手架一鸟,徜徉街市,可谓举国若狂。同样的,大姐夫虽然成了家立了业,但他首先去考虑的不是为官做事,不是家中生机,而是他的宝贝鸽子。“不管他去办多么要紧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总看着天空,绝不考虑可能撞倒一位老太太或自己的头上碰上个大包。能够掳获一只别人家的鸽子,对大姐夫来说实在是最大最美的享受!”1在玩上面他们都是非常舍得的。大姐公公有过用半年俸禄买一只雪白麻雀的经历,大姐夫的每只鸽子都值那么一二两银子,“满天飞元宝”是他爱说的一句豪迈的话。就是鸽铃也都是名家制作,由古摊子上搜集来的。这爷俩儿的做派让人想起了老舍笔下的另一个人物——《茶馆》中的松二爷。他们是何等相似,同样到时候就另银子,同样经济状况实际上不允许那样玩乐,同样不务正业,不管琐事。每天提笼架鸟斗蝈蝈。
这样一种懒散苟安的生活态度老舍是持抨击的态度的。他说“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遣,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2大姐夫家虽然爷俩个都为小官但生活并不富裕,他们一家都想着法地花钱。于是大姐婆婆几十套衣服与各色首饰,就都循环地出入当铺,当了这件赎那件。大姐公公的衣服带着樟脑的香味,有人说这是因为刚由当铺拿出来。在年关的时候他们押了房契,当了东西却毫不忧虑可不可以赎回来而是先买了吃的、玩的再说。他们虽穷但也讲究,却也证明他们真的是追求者精巧的生活。拿大姐婆婆来说,冬天的时候她要买两条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王瓜,摆在关公面前;春夏之交,她要买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樱桃陈列在供桌上。这些可是为了显示她的气派与排场。她该穿亮纱决不穿实地纱;该戴翡翠簪子,决不能戴金的。没钱的尚且如此,那有钱的排场就了不得了。小说中刻画的最有身份的人物就是定大爷了。“随着笑声,一段彩虹光芒四射,向前移动,朱红的帽结子发着光,青缎小帽发着光,帽沿上的一颗大珍珠发着光,二蓝团龙缎面的灰鼠袍子发着光,米色缎子坎肩发着光,雪青的褡包在身后发着光,粉底官靴发着光。”3一个长句子来描画定大爷的衣着用了七个“发着光”。定大爷确实是个气派的人物,他光书房就有带廊子的六大间,只要有人肯叫他“大爷”,他必定给赏。穷讲究也好,真有能力讲究也好,他们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像“官”一样的生活。
老北京人是多礼的。收礼必定要还礼,即使再穷也不让来人空手而回。小说中的母亲也是个非常注意礼仪的人她不能为减少赤字而不给姑姑老姨们去拜寿,不给胯骨上的亲戚吊丧或河西。而且礼到人不到还不行,这就须于送礼而外还得整理鞋袜,添换头绳与绢花。甚至得作非作不可的新衣裳„„大姐她在长辈面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而且笑容始终不懈地摆在脸上。同时她要眼观四路,随时补充热茶,及时过去装 12老舍《正红旗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黄滔编辑《春风》297页.老舍《正红旗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黄滔编辑《春风》296页.3老舍《正红旗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黄滔编辑《春风》343页
烟。老北京的妇女们极讲规矩,在婚丧大典上连笑声的高低与请安的深浅都要恰到好处,有板眼,有分寸。我们再看看二哥福海是怎样请安的“先看准了人,耳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身前,双手扶膝,后退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婶儿,您好!’而后从容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愣儿,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还礼。”1请安原是明代军礼中的一项,到了清代,在八旗和部分汉族官宦人家,晚辈见长辈,平辈中幼见长,奴仆见主人,至亲友相见都行这个礼,但在衙门或公共场所不论旗人还是汉人都不能请安。作者说二哥福海“请安”是请的最好看的。北京人问候有礼数讲究,还要讲究行礼的雅观,这也是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的体现。小说中的种种礼仪表象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哥福海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该上班的时候就去上班,没事的时候就去做点活,做活的时候,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参领的儿子。他态度认真,对师兄师弟非常亲热。在亲戚朋友中,福海是最受欢迎的,是因为他的性情谦和、温厚。文中的另一个人物也是如此那就是——“我”的父亲,作者着墨并不多,人物也没什么言语,但从不多的文字中分明显现了人物的性情,那是一个特别爱花草的人,不去上班时,他只是出来进去劈劈柴,看看五色梅或刷刷水缸。有人跟他人说话,他很和气,低声地回答两句。没人问他什么,他便含笑不语,整天无话可说。即使他的姐姐再怎么尖酸刻薄,他也从没有恼过。他一辈子没和人打过架吵过嘴。
老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老舍用“官样”一词生动而贴切地概括了北京文化特征并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那生活再艰难也不会忘了礼节和老规矩;稍有可能便要追求体面、排场且精巧的生活艺术,性格谦和、温厚却又散漫、安于现状的一个个人物形象使人印象深刻,也成为了小说“京味”形成的重要元素。
(二)贯穿始末的民俗描写构成了“京味”特征
小说描写的环境是北京的,人物是北京的,民俗是北京的。前面提到的提笼架鸟是那时北京市井民俗现象之一。我国各民族风俗迥异,如藏族的风俗有献哈达、敬酒茶等;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费被遵守。北京自元代以来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使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老舍作品中有一篇散文《北京的春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正红旗下》开篇即从腊月二十三写起,使我们了解到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糖瓜与关东糖又叫“灶糖”,是祭灶时的供品。到了酉时左右连铺户带人家一起放鞭炮,把灶王像请到院中来,燃起高香与柏枝,为的是灶王爷上天能够奇偶美言几句。除夕守岁彻夜不眠,是多少辈子所必遵守的老规矩,要叫油灯、小铁炉、佛前的香火都通宵不断,意寓气象峥嵘,吉祥如意。除夕贴对联、贴年画、穿新衣表达的是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除夕夜的团圆饭反映了浓浓的亲情。守岁则体现着人们对长辈的企盼。正月十五的彩灯预示着日子的红红火火„„小说除了对老北京怎样过春节有细致的描写,还描写了“洗三”这一北京的风俗。洗三的各个环节包含着各种美好的祝福,如“连生贵子”“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一打聪明,二打伶俐”等。民风民俗是一个城市的个性,老北京的民风是淳朴的,老北京的民俗是独特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小说中的胡同与四合院是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
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特点的文化类型,是这一区域中最有特色的。《正红旗下》中的各色人物生活于四合院中,穿梭于大小胡同。胡同与京剧一样有浓郁的“京味”文化特色,拥有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据说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和 1老舍《正红旗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黄滔编辑《春风》307页.水井有关。北京的胡同文化源远流长,老北京内外城之间纵横着大大小小的胡同和四合院,这种建筑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胡同记录了北京的历史,记录着北京的风土民情。四合院形成了京城特有的京味风格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小说对定大爷的府邸有详尽描述。“迎面是一座很高很长的雕砖的影壁„„影壁左右都有门,分明都有院落。进了二门,有很长的一段甬路„„往左右看,各有月亮门儿„„又来到一座门,不很大而雕刻与漆饰比二门更讲究。进了这道门,左右都是长廊,包着一个宽敞的院子。小童儿把牧师领到后院。又是一片竹子,竹林旁有个小门。牧师闻到桂花的香味。进了小门,豁然开朗。从大门到这里,至少有一里。”1这是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贫穷人家买不起美化与水仙,也许会中两株歪歪拧拧的枣树,种上几颗五色梅,“我”家就属于这种情况。定定大爷家要讲究很多,院中有竹子,有桂花,有两大株海棠树,还有荷花池。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胡同与四合院是北京这个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三 小说语言呈现出的幽默,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北京人有说俏皮话的传统。老舍笔下的北京人爱说俏皮话。比如《骆驼祥子》中买骆驼的“老北京”跟祥子拍着胸脯交涉,“我给三十五块钱吧,要说这还不便宜,我是小狗子,我要是能再多一块钱,也是小狗子。”2《正红旗下》中也有这类的描写。在大姐公公听到要变法,旗人须自力更生,朝廷不再发给钱粮时急忙去找“我”大舅商议,便有了以下对话。正翁(大姐公公):“云翁,您看我,我安分守己,自幼就不懂要完星星要月亮!可是,我总得穿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吧?总得炒点腰花,来个木须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难道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该!应该!”„„云翁(大舅):“由我这说,没有(办法)!甭说我拿不动锄
3头,就是拿得动,我要不把大拇脚趾头锄掉了,才怪。”从如此这般的来言去语中我们哪里听得出那么要紧的事,分明是两个人在说相声。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老北京人廉和、温厚的人性特点。老舍先生性情温厚,我们读他的作品总是感觉那么平和。就像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老舍说“北平人,不论是看着一个绿脸的大王打跑一个白脸的大王,还是八国联军把皇帝赶出去,都只会咪嘻咪嘻的假笑,而不会落真的眼泪。”4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以笑代愤,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是把幽默看成生命的润滑剂。如小说中这样的句子“到后来,她(姑母)的烟袋锅子为什么常常敲在我的头上,便有些费解了。是呀,我长着一个脑袋,不是一块破砖头。” 5“她(大姐婆婆)的几十套单、夹、棉、纱衣服与冬夏的各色首饰,就都循环地出入当铺,当了这件赎那件,博得当铺的好评。据看见过阎王奶奶的人说,当阎王奶奶打扮起来的时候,就和盛装的大姐婆婆相差无几。”老舍被称为语言大师,真是名副其实。
幽默作为一个外来语,作为一种富有内涵,层次较高的笑的哲学,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在文学作品中能够实现。老舍成功地把北京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在《正红旗下》的语言中多可督导形象、生动、贴切又让人发笑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刁钻的大姐婆婆两腮多肉,老舍说她的两腮“像两个装着什么毒气的口袋似的。”因为大姐婆婆的口中说不出什么让人顺耳的话,对自己的儿媳妇百般刁难,一万个不满意,所以作者采用这样的比喻,让人在发笑的同时又觉得真是恰到好处。写大舅“因为右肩年深日久地向前探着,小辫似乎老在肩上扛着,看起来颇欠英武。自从听说要变法,12老舍《正红旗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黄滔编辑《春风》402页.老舍《骆驼祥子》http://wenku.baidu.com.cn 3老舍《正红旗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黄滔编辑《春风》314页.4 温儒敏
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83页 5老舍《正红旗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黄滔编辑《春风》281页.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1虽然读后让人觉得大舅的形象实在不雅观,但却能分明体会到这样的比方毫无恶意,反而有一种善意的调侃在里面。这就是老舍独特的语言,不仅让人咧开嘴笑,更让人佩服他的文字功力。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一部未写完的作品,让人不免深感遗憾。但即使这样我们也能够从中体会到浓浓的“北京韵味”,让现在的我们对老北京的方方面面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老舍作品中最突出的。综上所述,老舍先生作品“京味”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他的北京的生活经验,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因此作品中北京的人、北京的事,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及京味语言的运用是《正红旗下》“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参考文献:
【1】 黄滔《春风》.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2】 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0——81.1老舍《正红旗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黄滔编辑《春风》313页.
第二篇:正红旗下读后感(通用)
正红旗下读后感(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正红旗下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正红旗下读后感1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一较,但是钱钟书的学术素养让他的文字太过机智、诙谐,多了些卖弄、表演的嫌疑。可是即便是钱钟书,建国后恶劣的文学环境也让他无法再写出心中的佳作。在以往的大家们纷纷辍笔、转行,或作应景文章时,老舍能写出《正红旗下》实在不能不算是一个神迹。老舍投了湖,《正红旗下》未能完成,确实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书没写完,堪堪留在了那个大厦将倾未倾,旧梦将醒未醒,人人都惶惶无所终的时刻。老舍真的是要求进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标准写些个觉醒人物、帝国主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结果就是十成、牛牧师这些人单薄得如同纸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机灵可爱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负的姑母比?此书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就是觉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不想看福海变成一个革命者,因为福海再懂得变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会造皇帝老子的反。老舍没能写下去,没能向着规定好的创作条框更进一步,其实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们这些读者。这是《正红旗下》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正红旗下读后感2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该书讲述了清朝末年北京市底层旗人的生活状况,作者同情贫苦辛勤的普通百姓,批评部分旗人不劳而获的心理。笔触幽默平静,在不紧不慢讲述普通百姓生活的同时,也指明了清朝亡国的历史必然性。
该书的人物刻画鲜明:温和实诚的父亲、朴实坚韧的母亲、傲慢自大的姑母、沉迷玩乐的大姐夫和大姐公公、蛮横无理的大姐婆婆、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享荣华富贵的定大爷……一个个人物引人入胜,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落魄满族家庭。此时北京底层的旗人们与清军入关时的祖辈不同,早已风光不再,用书中“我”大姐夫的话说,是“别的不行,吃喝玩乐数第一”。他们中的大多数,每月领着一份或几份钱粮,而不肯花一丁点心思在“工作”上。他们的日子,在赊账买好吃的与遛鸟逗蝈蝈中度过,春节到了,宁肯累瘦一圈、将房契抵押出去,也要把北京城所有景点玩遍。他们的人生宗旨是“债多了不愁”“帮人干活最丢人”,他们看不起不敢赊账的亲属,当自家门前的“鸡爪子”记号太多、债主们已经堵着门要求还钱时,他们就搬出自己“尊贵”的旗人身份,用响亮的京腔理直气壮地斥责债主穷着急,“欠了日子欠不着钱!”不管有钱没钱,这些旗人自顾自地沉浸在玩乐里,对世界环境的风云变幻熟视无睹,活在一片混沌中。书中对“我”的大姐婆婆一家,作者的态度是批判而略带悲悯的。
但书中也不乏优秀的旗人,比如福海二哥。他懂礼数、嘴巴甜,会讨长辈欢心,也能做事,他为“我”的洗三庆典忙前忙后,毫不介意连碗面条都吃不上;他同情加入“义和团”的王掌柜的儿子,尽管这个来自山东农村的小伙子老忍不住拿话噎他。他自己是个旗人,却不同于“我”的大姐婆婆一家,他肯学习,不以帮人干油漆活为耻。当为老王掌柜的事儿踏上“定大爷”尊贵的家门时,他紧张归紧张,心里对定禄“正经话夹在闲话中说”的虚张声势的伎俩很不以为然。他是腐朽的大清社会中的一点希望。如果故事能讲完,他身上应该会发生不少故事。
该书的语言风格幽默精到:该书是老舍晚期的作品,无论是驾驭故事的能力,还是语言的纯熟,都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境界。老舍的文字,是简洁、纯熟的北京口语,本书尤其以口语化见长,运用北京方言土语表达人物的嬉笑怒骂,富于表现力的大白话符合书中底层人物的性格和教养,以平静且幽默的口吻批评人,表达对陈规陋习的不满,是这部作品中老舍惯用的方式:“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老舍语言中的善意的戏谑读来也是人感觉兴趣盎然,比如除夕,“我”的姑母给了二姐一块从重阳放到除夕的花糕,“古色古香”;该书的文化底蕴浓郁深厚:文化一直是老舍作品里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自然、俏皮、传神。热闹喧哗中的哀伤必露,嬉笑怒骂悲凉尽显。该书对旗人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过热”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文化角度切入社会现实,着重挖掘人物与生活的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文化上的批判与反思寻求民族新生、履行思想启蒙的职责。
《正红旗下》是一部作者老舍先生的自传体作品,1962年老舍先生留仅下了11章8万文字,写到第十一章牛牧师应定大爷之邀赴宴,宴前遭遇狼狈而有气无言,文中的第一视角的“我”还不到一岁就搁笔了,令读者扼腕叹息。张爱玲曾有人生三恨之说: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正红旗下》成为孤篇又何尝不是喜爱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广大读者们心中的一大憾事,这部作品命运也如同老舍先生一样,没有走到生命尽头,就悲剧地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们隽永的回味和永恒的怀念。
正红旗下读后感3《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内满族旗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五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把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注死水里。”一类是能够审时度势,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本人从头设想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另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或着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还有一类是当时依托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苍生,如多大爷等人;最初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觉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此外,书中还对清末满族社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初一本小说,无论言语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到达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本人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示在读者面前。虽然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初一行只要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异乎寻常。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可惜,独一可惜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我想这不只是作者的可惜,更是读者的可惜吧。
文章的言语文笔是简单诙谐的,但在此中却又有着大道理。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败北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成天废寝忘食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软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步萌生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不断关心着我们的民族,关心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透过本人这个主角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嘲讽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阿谁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此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述还是所御寒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典范之作。
正红旗下读后感4老舍的小说显示了他艺术视野的宽阔,塑造人物抽象的多样和新鲜。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老舍对人物重视揭示个性。不外老舍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但老舍的散文、作品少不了对生命的感悟。
母亲那薄弱的身体全然不是一副顶天立地的容貌,但确然扛起了整个家的分量。
曾看过对老舍先生着作的品论:他的每一部作品,好像都是从生活大树上撕下来的。没错,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老苍生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言语抒写出我们这个民族。也许这就是老舍作品的成功之处。
可惜的是,当时中国文坛呈现了极“左”势头,迫使老舍先生搁笔,只写到了定大爷请牛牧师吃饭一节。然而我们仍能从现存的十一章里窥探到清末北京城内飞万千景致。如大姐公公一家,他们能赊就赊,发下银两再还钱。但是还钱之后又所剩无几,只好再赊。福海二哥等人则是“工商兵”一体,并为民族的前途担心。牛牧师呢,虽然没做什么坏事,但任其信徒们胡作非为。多大爷等人呢,仗着洋人的势力横行霸道,吃饭不付钱,赊账并不还,让人敢怒不敢言。而十成等义和团成员受不了洋人、大毛子、二毛子的欺凌,进行了反抗。在老北京,不单老苍生赊欠东西,连官僚都靠赊欠生活,可见当时社会的暗中、朝廷的败北、不同人的不同性格。
正红旗下读后感5老舍先生在小说《正红旗下》描写去势的旗人,喜欢公子哥式的穷讲究,主人公的姐夫,喜欢养鸽子,并且是“漫天飞元宝”的那种,不管多么要紧的公事、私事,他的眼睛总看着天空。我的这位同事也有这个毛病,每天在上班或者下班的路上,他的脖子始终是向后紧缩成一团,以便脑袋能够上扬,追寻天上的百灵、云雀,还有其他不知名的鸟。要是我们一块出去走走,他常常一边惟妙惟肖地学着小鸟吹起口哨,一边在草丛里找寻这些小鸟的巢穴,通过掩没在草丛里细微的爪印,亦步亦趋,极其认真地找寻,常常让一旁的我感到无从理解。
有一次,我下完夜班,迎着早晨微明的曙光,在路旁,我看到我的同事半拱着身子,在草丛里找寻着什么,看见我来,打着手势,让我轻轻的靠近,在他的左手掌里霍然托着一只小小的雏鸟,我正在诧异,他是如何抓住这只小鸟的,同时不由得感叹,他这样狗似的寻找,到底捉住了这只可怜的小生命,他却全然不管我这短短的一瞬,变换了多少种想法,又开始正经八百的给我讲这只小鸟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原来在昨晚,他已经将这只还嗷嗷待哺的小鸟弄到手,把玩了一个晚上,趁大鸟还没回来,赶快放生,如果让大鸟闻到陌生的气味,这只小鸟马上就变成弃儿,说到这,又开始找寻鸟窝去了,看着他半是焦急半是得意地佝偻着腰,我摇摇了头,这是何苦呢。
我的不理解在他的佝偻着腰,吹着口哨下,慢慢地变得淡了,听见清脆、婉转的鸟鸣声,我也会不自觉地向天空望去,追寻那一团黑色的影子,飞向远远的天际。
一次,我正偏着头,看天上一个一个掠过的鸟影,两个蒲团大的黑鸟从头顶飞过,我忙不迭地叫我们的这位鸟痴,只是可惜他从房子里出来,那两只贵客已经没有了踪影,为了证明我不是再次诳他,我竭力给他描述鸟的形状,他听后摆摆手,说是黑天鹅,我却老大不信,这样高贵的血统,如此轻易的让人见到,岂不是忒埋没了人家的身份,我说不会是大雁吧,他说,中午队长已经看见过一次,在我们茶房边喝水,他马上跑来告诉我,我也亲眼见了,乖乖,受它影响的人原来还不止我一个。
在没有认识我的这位同事之前,我以为如此“国粹”的爱好也许早埋没在西学东渐的路上,历次运动的火炉里,崇洋媚外的说教声中,见识它也只能从电视上游手好闲的公子哥的角色中略窥一二,可是它还是顽强的生存在这片怪异的土地上,毕竟与这个民族有着血脉相关的东西,不是激进的“精英”们凭着“伪科学”就可以武断地否定掉。而且在现今如此功利,如此惟经济利益至上的社会,看到我这位痴迷的同事,从小学时,就开始勤勉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单单只是为了爱好,实在是不容易。
小说《正红旗下》,描写地是在国家摇摇欲坠的清末,一群没落的旗人,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在蛐蛐、鸟笼、干炸丸子、鸽铃等上面一生都在作着细巧的,明白而又糊涂的梦。我想在现代的社会决计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故事,有的只是隐藏在这个光怪陆离社会的一个角落里一群既爱好生活,又不迷失自我的“新旗人”。
正红旗下读后感6《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小说,无论语言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到达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此刻读者面前。尽管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只有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与众不同。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我想这不仅仅是作者的遗憾,更是读者的遗憾吧。
作者老舍透过描述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进行比较,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文中说道:二百年积下的历史陈垢剥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走向衰老腐化,在世界潮流面前,不仅仅失去了竞争潜力,而且也失去了自守、甚至生存潜力。是啊,自从清军进关,旗人的社会地位就平步青云起来,直到晚清时期,尽管清政府已经腐败,但是旗人们得生活没有改变,他们骨子里是高傲,散漫,得意的,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自私,骄横,懦弱等缺点。晚清时列强的侵略不得不说与旗人们的文化是有一丝关联的。
文章的语言文笔是简单幽默的,但在其中却又有着大道理。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整天游手好闲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懦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渐萌发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一向关注着我们的民族,关注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透过自己这个主角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讽刺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其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述还是所御寒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曾看过对老舍先生着作的品论:他的每一部作品,好像都是从生活大树上撕下来的。没错,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老百姓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语言抒写出我们这个民族。也许这就是老舍作品的成功之处。
第三篇: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小说,无论语言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达到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只有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与众不同。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我想这不仅是作者的遗憾,更是读者的遗憾吧。
作者老舍通过描写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进行对比,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文中说道:二百年积下的历史陈垢剥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走向衰老腐化,在世界潮流面前,不仅失去了竞争能力,而且也失去了自守、甚至生存能力。是啊,自从清军进关,旗人的社会地位就平步青云起来,直到晚清时期,尽管清政府已经腐败,但是旗人们得生活没有改变,他们骨子里是高傲,散漫,得意的,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自私,骄横,懦弱等缺点。晚清时列强的侵略不得不说与旗人们的文化是有一丝关联的。
文章的语言文笔是轻松幽默的,但在其中却又有着大道理。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整天游手好闲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懦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渐萌发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民族,关注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通过自己这个角色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讽刺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其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写还是所御寒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曾看过对老舍先生著作的品论:他的每一部作品,好像都是从生活大树上撕下来的。没错,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老百姓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语言抒写出我们这个民族。也许这就是老舍作品的成功之处。
第四篇:《正红旗下》读书心得
《正红旗下》读书心得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小说,无论语言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达到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只有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与众不同。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
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一较,但是钱钟书的学术素养让他的文字太过机智、诙谐,多了些卖弄、表演的嫌疑。可是即便是钱钟书,建国后恶劣的文学环境也让他无法再写出心中的佳作。在以往的大家们纷纷辍笔、转行,或作应景文章时,老舍能写出《正红旗下》实在不能不算是一个神迹。老舍投了湖,《正红旗下》未能完成,确实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书没写完,堪堪留在了那个大厦将倾未倾,旧梦将醒未醒,人人都惶惶无所终的时刻。老舍真的是要求进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标准写些个觉醒人物、帝国主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结果就 是十成、牛牧师这些人单薄得如同纸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机灵可爱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负的姑母比?此书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就是觉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不想看福海变成一个革命者,因为福海再懂得变
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会造皇帝老子的反。老舍没能写下去,没能向着规定好的创作条框更进一步,其实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们这些读者。这是《正红旗下》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同时,老舍通过描写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进行对比,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文中说道:二百年积下的历史陈垢剥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走向衰老腐化,在世界潮流面前,不仅失去了竞争能力,而且也失去了自守、甚至生存能力。是啊,自从清军进关,旗人的社会地位就平步青云起来,直到晚清时期,尽管清政府已经腐败,但是旗人们得生活没有改变,他们骨子里是高傲,散漫,得意的,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自私,骄横,懦弱等缺点。晚清时列强的侵略不得不说与旗人们的文化是有一丝关联的。
文章的语言文笔是轻松幽默的,但在其中却又有着大道理。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整天游手好闲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懦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渐萌发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民族,关注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通过自己这个角色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讽刺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其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写还是所蕴含 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曾看过对老舍先生著作的品论:他的每一部作品,好像都是从生活大树上撕下来的。没错,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老百姓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语言抒写出我们这个民族。也许这就是老舍作品的成功之处。
第五篇:读《正红旗下》有感2000字
读《正红旗下》有感2000字
原创: 不与猪摔跤
本文约2000字,阅读约须4分钟。
《正红旗下》可能成为老舍先生最伟大的作品,如果先生有机会将其写完的话。
若要用八个字来形容老舍的文字,我觉得莫过于“哀而不伤,怒而不怨。”
老舍的文字不大钟情于大人物王侯将相,而是倾注于社会角落处的小人物,这些人在正史中不会有传记,即使偶有涉及也不过是用“某甲”一笔带过,若想看看他们的故事,听听他们的想法,或许老舍的文字是不二选择。
鲁迅笔下的老百姓往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比如孔乙己、阿Q等,这与老舍笔下的人物截然不同。老舍笔下的老百姓,比如《月牙儿》中的母女,《断魂枪》中的沙子龙,悲凉的里子透着一种平静,这就是“哀而不伤怒而不怨”.小老百姓在老舍的文字中是真真正正的过日子,不管这日子是好是坏,也不管明日天是否塌下来,总是那么或自然、或悲苦的活着。他们或人物猥琐,或秀色夺人;或鼠目寸光,或豁达大度;或勤恳老实,或好吃懒做。老舍总是用他那特有的不褒不贬、含蓄冷峻的幽默娓娓道来,让人感概“这就是老百姓。”
《正红旗下》是老舍于1961年开始动笔,写作手法已相当成熟,很有老舍式风格味道。他身为正红旗人,就是在写自己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特别是旗人的故事,这群小老百姓的日子就从老舍出生那天开始,在老舍笔下成为不朽。这类题材为小说在近现代是少有的,可惜这些努力因为某种原因而搁止,不仅是老舍的憾事,也是中国人的一幢憾事。
小说从老舍出生开始,那天是农历戊戌年腊月二十三日酉时,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维新变法是这年,戊戌政变也是这年,清王朝无可挽回走向败亡还是这年。
老舍不知是否有意在思考清王朝的垮台,文字没有提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大清王朝的余辉之下,八旗子弟们并没有意识到大清只剩十来年功夫即亡了,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铁杆庄稼,每个月有几两俸银,还能否吃上便宜坊赊欠的酱肉。
比如老舍大姐的婆婆,以赊欠为本事,其口头禅就是“听着!我是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娘家婆家都有铁杆儿庄稼!俸银俸米到时候就放下来,欠了日子欠不了钱,你着什么急呢!”不仅如此,大姐婆婆颇看不起那些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不赊东西,白作旗人!”
老舍的笔墨总是如此冷峻,没有只言片语的批判,大姐婆婆好吃懒惰还爱面子的旗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小说中与大姐婆婆相应的是另一个女性角色,老舍的姑姑,()只有自己欺负人的理,没有别人欺负她的理,拿着不知怎么来的几份俸银,日子过的不算坏,这个大姑子,总以“欺负”兄弟媳妇为本事,倒也不是打骂,只是需要“伺候”着。
大姐公公与大姐夫两父子,一个佐领,一个骁骑尉。佐领不会打仗,骁骑尉不会骑马,可说到遛鸟、放鞭炮,可都自诩是北京九城里一等一的好手。这么一对父子,八旗兵的战斗力能高吗?所以瘸子补旗兵的缺额,罗锅可以领份兵差,也就再正常不过了。看到这里,我反正是哈哈了好几句。
若说八旗子弟尽是好吃懒作的主,也是不符合实情滴。老舍的父亲是一个旗兵,老实当差,每个月三两银子,不欺负人,不赊欠东西。其母亲会过日子,和亲友们相处和谐,在家亦是任劳任怨吧,可又能怎么样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大舅家的二哥福海,不同于纨绔的八旗子弟,他人很能干,不仅会骑马射箭,还是一个油漆匠。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常常去当枪手,为别人替考补旗兵,可就是不能自己补一个缺额。他也不抱怨,没有铁杆庄稼,学个油漆匠不也能活着嘛。可他这种活法却被八旗子弟看不起,因为他活的掉份。
一个旗人,若不会遛鸟,没有雅号,叫什么旗人?格调,身份,面子,是万万不能掉的,所以博胜之可以为了一对蓝乌头卖了媳妇[《茶馆》里松二爷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自己又不会自食其力].清王朝大厦将倾,唯有变法才是出路,可他们认为变法是万万不好的,因为变了法,就没有铁杆庄稼,这可叫他们怎么活?所以他们认为杀了六君子,废除维新,大清不就又恢复太平了么!
虽说满汉不通婚,可彼此生活谁也离不开谁,于是他们在生活上又是朋友,逢年过节彼此往来,老舍的三天,老王掌柜这个老山东不也来送了礼,这就是人情。往上说大家的祖先可能不一样,可现在大家生活在一处,在一个北京城,哪能不往来?有了往来,就有了人情,这又是一个人情圈子。
面对外国列强的欺负,旗人们大多是有心无力,他们希望用文天祥、岳飞激励自己,显然没啥用。甚至还有多老大这类人,看到入洋教有利可图,就去入了教,借此还欺压便宜坊。老舍的文字没有骂他,连批评的词都没有,就那么写着写着,读者能否会心一笑、会心一痛呢?
当小说写到“二毛子”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后,估计义和团会是接下来的故事,文章戛然而止。八万字的《正红旗下》犹如断臂维纳斯,美美的放在那里供大家欣赏,意犹未尽,意犹未尽。
老舍的文字没有精美的辞藻堆砌,字里行间处处透着不正常,可又处处显得正常。他不批评,他不激愤。可我们又知道他再表达什么,这个什么我们又不知道是什么。或许他是在借二哥福海再说:
“也不至于!不至于!”他安慰自己。“出了事,花钱运动运动就能逢凶化吉!”这么一想,他又觉得他不是同情造反,而是理之当然了——什么事都可以营私舞弊,有银子就能买到官,赎出命来。这成何体统呢?他没读过经史,可是听过不少京戏和评书,哪一朝不是因为不成体统而垮了台呢?
八旗子弟不成体统而败啦,大清王朝不成体统亡啦,或许这就是老舍的幽默吧,他不伤,他不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