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夫妻和谐必须满足五种心理需要
夫妻和谐必须满足五种心理需要(转)
分类: 父母课堂 夫妻和睦 标签: 夫妻和谐 【收藏该博客】(2012-08-06 08:57:3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对人类的心理需要进行了归纳,从而得出夫妻和谐必须满足双方的五种心理需要。
一、尊重的需要
人的自尊心从小就有,一旦受到损害,便会痛苦不已。如果受到尊重,则会感到欣慰和满足。夫妻间的相互尊重、信赖,是深化爱情和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任何训斥或轻视贬低爱人的做法都会损害对方的自尊心。
二、爱好和感情的需要
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应尽可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并为对方提供方便。感情的需要以爱为中心,持久的爱会使对方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否则,失落感便会油然而生,不满、烦恼、怨恨也会接踵而至。
三、交往的需要
社会是人生活乐趣的源泉。那种不准爱人与他人交往的做法,不但不能保证爱情的专一,还会破坏对方的心理平衡,对家庭生活感到厌倦,对爱人产生反感,其结果只能使婚姻破裂。
四、自主和表现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办事。这就是自主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可观的劳动成果,使自己的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夫妻之间应常常通过语言或行为来使对方欢悦、惊奇、着迷,进而赞赏自己。
五、宣泄的需要
爱人心里不痛快时,总想找人诉说一番,一吐为快。这种宣泄的对象当然是自己的爱人,夫妻均以对方为宣泄的最佳对象。因此任何一方都不应责备对方心胸狭窄,或嫌对方唠叨。而应主动接受对方的宣泄,并进一步劝慰、疏导,排解其内心的痛苦,使对方从内心矛盾中解脱出来,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这样内心的痛苦便会烟消云散,夫妻感情也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第二篇:夫妻双方满足五种心理需要有助婚姻和谐
夫妻双方满足五种心理需要有助婚姻和谐
尊重的需要
人的自尊心从小就有,受到尊重,会感到欣慰和满足。夫妻间的相互尊重、信赖,是深化爱情和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任何训斥或轻视贬低爱人的做法都会损害对方的自尊心。
自主和表现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办事,这就是自主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可观的劳动成果,使自己的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夫妻之间应常常通过语言或行为来使对方欢悦、惊奇、着迷,进而赞赏自己。
交往的需要
社会是人生活乐趣的源泉。那种不准爱人与他人交往的做法,不但不能保证爱情的专一,还会破坏对方的心理平衡,让对方对家庭生活感到厌倦,对爱人产生反感。
爱好和感情的需要
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应尽可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并为对方提供方便。感情的需要以爱为中心,持久的爱会使对方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否则,失落感便会油然而生,不满、烦恼、怨恨也会接踵而至。宣泄的需要
心里不痛快时,总想找人诉说一番,这时宣泄的对象当然是自己的爱人,夫妻均以对方为宣泄的最佳对象。因此,任何一方都不应嫌对方唠叨,而应进一步劝慰、疏导,排解其内心的痛苦,使对方从内心矛盾中解脱出来,这样夫妻感情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三篇:构建和谐机关需要营造五种环境
构建和谐机关需要营造五种环境
和谐是社会系统各部分、各要素都处于相互协调的一种状态。构建和谐社会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机关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构建和谐机关,必须注意营造好五种环境:
一、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班子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号召力
一个领导班子不是领导成员之间简单的相
加,而是一个有机有序的组合。就班子整体而言,是由富有活力、创造力的个体按照班子整体的规范和要求有机组合而成;就班子中的个体来说,则是充分体现了整体的要求,是按照整体的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换句话说,班子中的个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要体现出整体因子,而整体是靠有活力的个体凝聚起来的。首先,个体的言行要充分体现整体的意志。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每个成员所担负的工作只是大局中的一部分,要在大局中找好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定好位。全局是一盘棋,要在自己适应的位置上活动;全局是一台戏,要在这台戏中扮好自己应该扮的角色;全局是一首交响曲,每个成员都要在这首交响曲中注入和谐的音符。要围绕着主旋律,该奏高音的音区决不能低沉,该奏低音的决不能突出个人的音调。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强则强,该弱则弱。要围绕主旋律来演奏好整首交响曲,让“杂音”、“怪音”和“噪音”失去存在的市场和空间。
其次,整体要形成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发挥好个体的积极性。要在总的原则和目标之下,班子成员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和谐相处,使班子的个体活力在工作实践中竞相迸发,班子成员的智慧才能像源泉一样充分涌现。同时,又充分展现个体活力,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使班子整体更富先进性,更富活力,更富激情。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向心力
一是要善用人,以公正促和谐。充分认识营造公正公平的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及机关和谐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机关乃藏龙卧虎之地,能人、高人较多,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这个平台,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都有用武之地。二是要造福人,以机制促和谐。要建立健全具有机关特色的干部任用机制、培训机制和交流机制。这个机制一定要有利于公正公平,有利于平等竞争,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为构建和谐机关提供制度保证。三是要教育人,以素质促和谐。要围绕建设和谐机关,加大和谐教育的力度,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解决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解决经常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注重解决因私利、嫉妒心理产生的各种人际矛盾和摩擦的问题,从纪律和道德两个层面促进机关的和谐。
三、营造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亲和力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只有人际关系融洽,才会有社会的和谐。机关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没有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构建和谐机关只能是一句空话。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关键要做到“三互”:一要互相信任。诚信就是操守自重,一诺千金;友爱就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为构建和谐机关打下基础。二要互相沟通。通则通,不通则痛。特别是机关分工细密,机关干部各管一摊,相互“工作见面多,思想见面少”,缺乏沟通了解。要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谈心交流活动,疏通思想,化解矛盾,达到“活血化淤、袪病强身”的目的。要把建立谈心制度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固化于制,外化于行,长期坚持下去。三要互相谅解。要在机关中大力提倡友谊和谅解,提倡将心比心,将心换心。要教育机关干部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怀,能够容人、容事、容得不同意见。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多律己不责人,多沟通不猜疑,多谦让不争功,多宽容不挑剔,不为个人得失论长短,不为一己私利争高低。
四、营造团结平等的民主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凝聚力
要营造团结平等的民主环境,必须做到三讲:一是讲尊重。机关干部作为独立的人格存在,他们的人格尊严、应有的权利义务以及内心的隐私等,都应得到切实的尊重。要尊重人的不完善性,尊重人的选择性,尊重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人格上的平等。二是讲权益。利益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们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要构建和谐机关,必须真正尊重机关人员的权益,尊重群众的权益,要从解决“三最”问题入手,坚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三是讲团结。构建和谐机关,必须把讲团结、顾大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把握一个底线,就是不争孰是孰非,不争你低我高,不抱个人恩怨。要视名淡如水、见利如鸿毛,做到受挫折不灰心、逢得意不轻浮、遇难处仍从容,逆境坦然,顺境淡然。
五、营造开拓进取的发展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创造力
我们所要构
建的和谐机关,不是四平八稳,“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机关,而是充分激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活力迸发,让源泉涌流的机关。为此,一要激活创新的动力。创新是融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等要求为一体的实践性活动,是一切工作能否取得进步的关键。要防止和克服和谐建设难以创新、不需创新的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就是能力,就是政绩,就是发展的观念,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为政之道。二要探索创新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机关工作千头万绪,事情多、忙、繁、杂,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机关的和谐建设具有全员性、全时性、层次性的特点,对此要积极探索,总结出带规律性和共性的东西。三要提升创新的层次。和谐是一个永恒运动,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要通过开拓创新,不断地克服新矛盾,协调新关系,解决新问题,切实争做“五型”干部:即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争做学习型干部;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争做创新型干部;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争做谦逊型干部;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争做务实型干部;率先垂范,模范带头,争做表率型干部,通过不懈的努力,把和谐机关创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必须强化的五种意识
文章标题: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必须强化的五种意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要通过党内和谐来推动社会和谐。并着重指出,实现党内和谐,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核心和灵魂,是落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和总体部署的直接承担者。一个和谐团结的领导班子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不断提升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和创造力,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团体、各阶层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广大群众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古蔺作为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非常艰巨,建设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既需要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更需要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笔者认为,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必须强化班子成员的五种意识。
一、强化大局意识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讲政治,顾大局,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
强化大局意识,必须始终坚持以班子的共同奋斗目标为重,以班子的共同利益为重,以班子的长远需要为重。具体来说,就是在处理个人奋斗目标和班子奋斗目标的关系上,不搞个人主义,把班子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与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地去实现班子的奋斗目标。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不搞自由主义,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给自己定好位,正职领导做到不主观、不专权,副职领导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班子利益时,不搞利己主义,将个人利益牢牢置于班子利益之下,做到一事当前先从班子集体的利益着想。在对待个人形象和班子形象的关系上,不搞形式主义,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不干给班子形象抹黑的事。在对待个人工作和班子工作的关系上,不搞保守主义,既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努力干好分管工作,又关心班子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主动承担班子安排的急、难、险、重任务,共同演奏好“协作曲”,时刻注意工作中的“一盘棋”。
二、强化为民意识
成员的为民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造成班子与群众的不和谐。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把执政为民作为立身之本、从政之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强化为民意识,首先要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要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始终保持视群众如父母,敬民、爱民的情怀和人民公仆的本色。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向群众求教,集中群众的智慧,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次要深入群众中间、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要多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意见多的地方,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怨,“问问群众家里长短事、听听群众鸡毛蒜皮言”,以真挚的情感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再次,要转变工作作风,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始终把群众的事当作大事、要事、急事来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还要做到不仅为群众谋一时之利,更为群众谋长久之利。紧扣发展主题,始终不渝地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工作的第一责任,认真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出切合地方实际、符合群众要求的快速发展措施,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三、强化协作意识
班子成员各担其职、各负其责,工作互有交叉。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工作中都会有遇到难题的时候,这就需要班子成员相互协作。
作为领导干部,帮助班子成员,从个人品德上讲是一种美德,从领导素养来讲是一种责任,要把协作意识作为一种个人的素质来培养,一种境界来提高,一种能力来强化。要学习和发扬我党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把帮助同事视作增进同志信任的有效途径,当同事遇到难题时,主动上前,积极献计献策。要认识到,作为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集体的成员,能够在一起共事既是组织的安排,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缘分,要树立“一荣俱荣”的观念,把帮助同事视作自己对组织负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政治上互相关心,生活上互相帮助,精神上互相鼓励,工作上互相支持,在团结协作中发展平等、友爱、高尚、和谐的同志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增进了解、共创事业的良好氛围。但又要把握好“度”,协作帮助同事,不是代行其事,不能越权、越位,须遵循“建议不决策,帮忙不添乱”原则。否则,不但对增进同志间的感情无益,反而会影响同志间的和谐团结。
四、强化坦诚意识
人无信不立,吏无信不贤。坦诚待人、以诚取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作为领导干部,要想博得同志信任,必须做到为人公道正派、处事光明磊落。
强化坦诚意识,就是要能够坦诚对待同志。无论是对上级、同级还是下级,都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做到有话当面说、有事当面讲、问题当面谈,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和成功,面对赞誉之词不骄傲,面对毁誉之词不气馁,有功不倨、有绩不争、有过不诿。具体到工作中,就是要能够坚持真
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自觉从实际出发,对客观情况深入调查和理性思考,说话不随心所欲,办事不草率决定,努力使自己分管的工作和所做的事情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具体到生活中,就是能做到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做人与做事相统一。要经常和班子成员交流思想,努力做到“敞开心扉给人看”,讲真话,办真事,言必信,行必果。
五、强化宽容意识
班子成员在一个集体工作和学习,对同一问题难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在工作中难免有分歧、磨擦,也可能会误解或错怪同事,这就需要大家都有包容心态。
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容人容事、不计恩怨的雅量。容得下与自己有不同政见甚至对自己有反对意见的人一起共事,能够认真地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断培养自己取人之长的风格,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容得下与自己有过冲突或者恩怨的人一起共事,主动、客观地查找和分析产生冲突或恩怨的原因,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沟通,化解相互间的矛盾。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对别人提出的有益意见和建议,能够勇于接受并切实加以改正。对别人的误解,不能斤斤计较,更不能睚眦必报。此外,还要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失误和错误。在工作中,还应讲究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时刻筑起一道控制自己感情的“闸门”,容得下人、容得下事、容得下话,与班子成员一道努力营造心齐气顺、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共同打造团结奋进的领导集体。
总之,领导班子团结协调,既是班子成员的共同愿望,也是班子成员的共同责任,需要成员共同努力,和谐互动。只有领导班子集体思想高度统一,始终保持和谐奋进的精神状态,部门的工作才会干得更出色,地方的事业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从而促进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必须强化的五种意识》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必须强化的五种意识。
第五篇: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论文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那些与人的心理需要相联系、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符合人们的兴趣、情感、情绪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注意,为人们所选择,且反映得鲜明持久,认识深刻。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内外界干扰因素较多,上好一节体育课是比较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未能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如何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让学生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接受体育锻炼呢?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体育心理需要的心理结构
体育心理需要是人们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即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必要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包含着机体运动需要、活动交往需要、求新求趣需要、求知求美需要等,其表现为对体育活动的愿望、意向、兴趣和动机等,它是推动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直接原因。
二、心理分析与培养措施
机体运动需要——即对满足肌肉和身体运动的强烈渴求。
爱动是青少年的天性,生理需求是心理需要的基础,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神经过程具有兴奋与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且易扩散等特点,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并形成了力图摆脱束缚、跃跃欲试的心理,突出表现出一种运动饥饿感。同时,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具有直接性,并表现为对体育的广泛爱好,他们对各项活动不加选择,什么都想试一试。例如上课时他们往往情绪高昂,有时竟忘掉课堂纪律,一旦进行练习,他们就拿着球跑、跳、投、踢等,有时会在器械上进行自我表演等。这时,老师过多说教往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可轻易地对其加以约束,限制他们的活动自由,应做积极指导,明确提出练习要示。在完成练习之后,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应防止长时间的讲解或单调的重复练习。当然满足学生的好动心理并不等于放纵学生,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轻松愉快的练习,活而不乱。
求新、求异需要——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俗。
心理学指出:探新猎奇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品质。学生对新异刺激的反应,总是表现出一种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地对事物去探究个明白,有时甚至不怕违反课堂纪律。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创造性萌芽出发,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担提问和尝试,切忌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推诿搪塞,甚至不耐烦的呵斥、讽刺、挖苦,阻止学生的积极尝试。其次,要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新颖,如让学生做准备活动应杜绝单一无味的练习,可增加一些花样。如游戏性比赛、新颖的体操或舞蹈,有条件的还可配上音乐伴奏,更能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使之愉快完成练习。再次,教学方法和形式应做到不断更新,灵活多样。如对一个动作的学习,开始阶段可用完整、分解法等教学,当学生完成动作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可采用分组循环、比赛、游戏综合练习等方法,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增加学生练习兴趣。
求趣、求乐需要——即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心理需求是从有趣、乐趣并达到志趣的发展过程。
兴趣是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对学生获得和运用知识技能、发展体能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总是优先注意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对象,这仅说明他们对体育活动感到有趣,确切点说,还没达到真正的兴趣。当学生认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总是在生理或心理上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愉快、喜悦、兴奋等积极情感体验时,这便具有了中等水平的乐趣。志趣,即兴趣有了一定的方向,能和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因而能自觉主动、持久,并用毅力克服困难,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高级水平。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语言之趣、动作之趣、练习之趣、游戏之趣、比赛之趣等来激发起活动行为,达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良好个性之目的。
集体荣誉与自尊需要——即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社会性心理需要。
心理学中有一种集体动势之说,即在共同目标的制约下,群体成员受参照组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会产生类似物理学上的“共振效应”,而引起群体行动。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学生所形成的学习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一个学生同时有几个动机支配他的学习。从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成份分析,主要表现为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间接动因)。如学生个人为了表现自己或班集体中集体动势驱动,或能得到别人的赞扬或夸奖而自觉上好体育课,或为班级的比赛获得荣誉而进行自觉的学习等心理需要。一旦这种心理需要(静态)与个人或群体目标(诱因)联系起来,就会被激活为动机状态(动态),而在行动(满足需要的手段)上表现为一定的热情和主动性。如做练习时,不怕苦、不怕累,按时按量完成任务。但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正在由经验型向说辩证理论型过渡,所以他们的需要是不健全的,他们只偏爱一部分或个别项目,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利用集体动势效应,发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引起锻炼的全面性,认真讲解全面锻炼的重要性和片面锻炼的不良后果,使学生在不失练习兴趣的情况下,完成多项练习任务,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的目的。
三、结论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知识愈广,求知愈切,他们往往力图探求和了解体育方面的有关知识,注意国内外体育赛事,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一些疑难问题等。同时,青少年对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健美的体型特别关注,心理学指出:当一个人认识到从事某种活动是对自己的美好形象的形成和维护,从事这种活动的目的、愿望就越迫切;同时,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他后来的活动影响很大。如一个曾经得过冠军的运动员,为得一个亚军而羞愧得要死;而一个从未得过名次的运动员为了得了个第三名而兴奋若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满足学生的上述需要。首先,在教每一个动作之前,必须讲明掌握该动作的目的、要求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动作的具体价值;同时,多介绍一些国内外体育新闻、名人轶事、竞赛规则等来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和追求。其次,让学生在各项运动比赛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来不断满足其需要并强化其动机。
总之,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来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在有趣的学习之中培养和发展健康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