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春花科植物分类学研究
报春花科植物分类学研究
报春花科是被子植物中的一大科,共有22属,近1000种。我国报春花科植物共13属,517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于本科植物不仅在被子植物的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又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欧、美诸国多次派专人来我国采集标本和种苗运回欧、美栽培,一时成为植物分类学界和花卉园艺界之热潮。近年来, 野生花卉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报春花科植物是我国西南著名的野生花卉, 早春开花, 花色丰富, 花期长, 有的种类可以周年开花,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日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类群之一。
图版1 几种常见的报春花科植物
鹅黄灯台报春
狭萼报春
掌叶报春
长蕊珍珠菜
金爪儿
点地梅
莲叶点地梅
仙客来1
仙客来2
羽叶点地梅
1.报春花科的形态特征
报春花科植物多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很少呈亚灌木状。单叶,边缘齿裂;茎直立或匍匐,具互生、对生或轮生叶,或无地上茎而叶全部基生,并常形成密集的莲座丛。花两性,整齐。花萼(3~)5(~9)裂,宿存;花冠合瓣,(3~)5(~9)裂;雄蕊5,与花冠裂片同数而对生,有时具退化雄蕊,花药内向;花丝分离或下部合生,多少贴生于花冠筒上。子房上位,稀半下位,1室,心皮常5;胚珠少数或多数,常为半倒生,珠被2,生于特立中央胎座上。果实为蒴果。花粉粒为超扁球形至长球形,具3(~4)或3~10(拟)孔沟,有时形成合沟或副合沟。染色体基数x=5,8~15,17,19,22,其中x=9~11最为普遍[1]。2.报春花科植物的系统演化
报春花科是被子植物中的一大科, 共有22属,近1000种, 关于它的系统位置, 历来有两派不同的学术观点
[2]
。一派可以J.Hutchinson为代表,认为报春花科可能由石竹目演化而来, 因二者均为草本植物, 都具有特立中央胎座≅ 但报春花科具合生花冠, 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对生, 与石竹目所属各科无共同之处。另一派(Enger,Cronquist,Takhtajan)则主张报春花科与紫金牛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并得到形态解剖和植物化学方面的支持, 因而为大多数分类学家所接受≅
F.Pax和R.Knuth(1905)[3]首次首次对全球报春花科植物进行了全面整理, 将全科分为:Androsaceae,Cyclamineae,Lysimachieae,Samoleae和Corideae5个族,迄今为分类学家所沿用。H.Melchior(1964)
[4]
在再版A.Engler’s“SyllabusDer Pflanzen-familien”一书时,根据有关演化方面的新资料和命名法规,仅对排列的顺序和个别的名称作了些调整。
报春花科全为草本植物, 没有化石和古抱粉记录, 因此很难直接判断其起源时间。
3.报春花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报春花科植物虽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 但也有部分属和种跨越赤道分布至南半球。分布区的北界在欧洲约为北纬62℃ , 在东亚和北美均达北极圈内, 其南界近达非洲和大洋洲的南端, 在南美洲达阿根廷南端, 约南纬50℃。就整个分布区的范围而言, 报春花科可称为一亚世界分布科。但在分布区内, 许多属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区域性, 表现为不同的分布型[5]。
胡启明(1996)[6]通过对中国报春花科植物系统分类研究,从理论上论证了报春花科有20%的属和60%的种集中分布于两条分布带上。一条自我国西部横断山脉沿喜马拉雅至克什米尔,共有7属,47组,约400种,占全科总数的40%以上;另一条以高加索和阿尔卑斯山为中心,共有12属,28组,160余种。提出了前一地区为报春花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后者为次生分布中心的论断,并进一步指出我国云南、贵州南部、广西西部至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是报春花科的起源中心。
4.报春花科的植物分类系统研究
Spanowsky(1962)[7]全面研究了报春花亚科植物的花粉形态,发现点地梅属、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 Maxim、Vitaliana和Douglasia4属植物的花粉粒为长球形,具3孔沟,萌发孔明显,属于点地梅型;而报春花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花粉为扁球形至圆形,具3-10沟或3-5拟孔沟,无明显萌发孔。
孙京田(2003)[8]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对报春花科3属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报道了花粉形态特征。探讨了花粉形态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从观察的5种植物花粉外壁雕纹特征及萌发沟数量看,明显有光滑的花粉及具雕纹的花粉,具3个萌发沟的花粉(点地梅属、珍珠菜属),具4个萌发沟的花粉(仙客来属)。因此,花粉粒外壁雕纹、结构特征、萌发沟数量、花粉粒的大小均明显表现出了属间及种间差异,可作为分类的依据。
5.报春花科以下若干属的分类系统研究
5.1 报春花属
报春花属(Primula)是报春花科(Primulae)最大的属,约有500种
[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和高山地区。中国有该属植物300余种,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和四川。本属植物基本上均为多年生草本,仅某些种类常作l、2年生花卉栽培。叶全部基生,形成莲座状叶丛。花有红、黄、橙、蓝、紫、白等色,在花葶上排成伞形花序、总状花序、头状花序,或单生于叶丛中;花冠漏斗状或高脚碟状、5裂、广展;雄蕊5,贴生于花冠筒上或冠喉部,与花冠裂片同数而对生,内藏。蒴果球状或圆柱形。种子多数而形小。5.1.1 系统与分类学研究
胡启明把约500 种报春花属植物分为30 组(我国为24组), 13 个分布型, 其中卵叶报春花组和报春花组被认为是该属中最原始的类群[5]。郑维列编制了西藏色季拉山地区12 个报春花种及变种的分种检索表[9]。近年来, 关于报春花新种、亚种及变种相继有报道。1994 年赵一烈发表1 新变[10][9]种“ 短葶箭报春”;1998 年郑维列发表1 新变种“ 凤翔报春”;Sandip
等在东喜马拉雅山系发现新亚种P.munroi ssp.schizocalyx
[9]
;薛大伟等在云南无量山发现了新变种长萼铁梗报春[11];方鼎在广西及广西与云南交界处发现新种广西报春和新变种厚叶贵州报春[12];何国生等发现了鄂报春的新亚种福建报春[13]。这些新种、变种及亚种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报春花属植物的分类体系。5.1.2 分子生物学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报春花属植物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的鉴定研究中。朱惠芬等应用ITS 序列分析探讨了偏花报春的系统位置, 认为偏花报春应归入灯台报春组, 与细胞学研究结果一致[14]。郝刚等通过DNA-ITS 序列分析重新对藏报春组和毛茛叶报春组的范围做了界定, 指出这两组没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刘小莉等对10 种报春花的种间变异进行了聚类研究, 分子标记结果表明香海仙报春(P.wilsoni Dunn)与海仙花(P.poissonii Franch)的亲缘关系最远, 从而否定了香海仙报春是海仙花变种的观点。5.1.3 细胞学研究
Bruun 曾对100 多种报春花属植物进行过染色体观察和研究。至1997 年, 报春花属植物有56 %的种类有过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报道。已有的研究指出, 报春花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x=11。
朱慧芬等对报春花属4 个组的9 种植物: 中甸海水仙报春、高穗报春、海仙花报春、偏花报春、霞红灯台报春、橘红灯台报春、橙红灯台报春、钟花报春、粉背灯台报春进行核形态研究, 该研究表明, 中甸海水仙报春和高穗花报春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15]。薛大伟等对云南无量山3 个组的4 种植物: 波缘报春、无葶脆蒴报春、滇北球花报春、光叶景东报春进行了核型分析, 初步得出脆蒴报春组和球花报春组染色体基数为x=11, 报春花组染色体基数为x=9, 指出需进一步研究报春花属最原始的染色体基数及该属核型进化问题[16]。
图版2 川西高原常见报春花种类
鄂报春
多脉报春
宝兴报春
偏花报春
青城报鹅黄灯台报
钟花报春
穗花报春
圆瓣黄花报春
苣叶报春
束花报春
狭萼报春
掌叶报春
5.2 点地梅属
约100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约60种,产西北和西南,他处少见。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叶各式,全部基生或旋叠状排列于枝上;花小,白色或红色;萼5裂;花冠高脚碟状或近轮状,管短于萼,裂片5,喉部有环纹或有摺与裂片对生;雄蕊5,内藏;子房球形,花柱短;蒴果卵状或球形,5裂[1]。5.2.1 系统演化
点地梅属约有100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其中青藏高原地区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是该属的两个分布中心。中国有73种7变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仅有部分种类分布在西北至内蒙古、东北以及秦岭以南各省区。胡启明和杨永昌1986年将中国产点地梅属分为6个组:裂叶组、厚叶组、点地梅组、高山组、石莲组和直立组。点地梅属中的垫状植物主要集中在高山组,高山组在中国约有44 种,欧洲中部至南部30余种(不含Vitaliana Sesler和Douglasia Lindley),中亚-高加索地区10种左右。
Pax和Knuth认为裂叶组的特征与报春花属的某些种类最为接近,是点地梅属中最为原始的类群;这些观点得到了后来研究者的认可,如胡启明和杨永昌从裂叶组的一个亚组提升而来,只含有3个种显然与该组具有密切亲缘关系。他们还认为点地梅组来源于裂叶组,石莲组和直立组来源于高山组。根据这些系统假设,胡启明和杨永昌进而提出,我国西南地区(四川、贵州和云南)是裂叶组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可能是本属的起源中心。该属起源后,向西扩散,在高原隆升的复杂环境中演化出新种、新组,成为该属的分化中心;而点地梅组的环北方分布,则是冰后期向北扩大分布的结果。
5.2.2 核型分析及系统学意义
黄荣福(2003)[17]
对国产6 种点地梅属植物的核型及其系统学意义进行了研究,报道了点地梅属6 种12 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认为点地梅属的染色体原始基数可能是x= 10, 在种间或种内观察到有3 种核型变化: 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化、多倍化和核型不对称性变化.将2 倍体居群的核型和不对称性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点地梅是较对称的核型.因此, 在研究的种中应是比较原始的类群.北点地梅的核型不对称性和进化程度高于点地梅而低于高原点地梅和西藏点地梅.染色体多倍化的雅江点地梅、鳞叶点地梅和西藏点地梅等在核型上也许是最进化的类群.5.2.3 分子系统研究 王玉金等(2004)[18]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点地梅属及羽叶点地梅属共14 种29 个居群的ITS 与trnL-F DNA 序列各27 与25 条;并结合已报道相关种类的有关序列,构建了“点地梅群”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点地梅群”的4 个属为一单系类群,含有两个稳定的分支:一支全部由点地梅属的种类组成,另一支分别由羽叶点地梅属、Douglasia Lindley、Vitaliana Sesler和9 种点地梅属植物组成。
图版3 几种常见的点地梅属植物
北点地梅
长叶点地梅
点地梅
垫状点地梅
东北点地梅
旱生点地梅
景天点地梅
莲叶点地梅
小点地梅
5.3 珍珠菜属
约180种,分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20种,全国皆产之,但西南部最盛。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对生或轮生,全缘,常有腺点;花单生于叶腋或排成总状花序、伞形花序、圆锥花序或为头状花束;萼5(-6)裂;花冠轮状或钟状,5(-6)裂;雄蕊5(-6),着生于冠管上;子房1室,近球形,有胚珠多数生于特立中央胎座上;蒴果卵形或球形[1]。5.3.1 形态学分类[19]
赫刚(2001)运用形态学性状对珍珠菜属(Lysimachia)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最简约性分析表明,珍珠菜属并不构成一自然分类群;在其严格一致化树的二岐分支中,异花珍珠菜单独构成一支,其它所有内类群构成一支。香草亚属、木黄连花亚属以及珍珠菜亚属均表现为单系群,而黄连花亚属则为一异形的并系群。球尾花亚属仍“内藏”于珍珠菜属的主体之中,而喉鳞花亚属则偏离出来而与七瓣莲属构成姐妹群。如何准确地界定珍珠菜属和进行属下分类群的划分,还需进一步研究.在把形态学性状尤其是营养器官性状应用于系统发育重建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因形态学性状易受环境压力的影响而发生平行演化或趋同现象。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尽量选取那些“定性”的而非“定量”的性状,但是分支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取形态学性状多数是同塑性状;较低的一致性系数(Cl,体现同塑性状的水平)也体现出了这一点。由于性状之间的冲突,只有少数分支得到Bootstrap分析的支持。因此,有必要从多方面的途径取得数据。5.3.2 微形态学分类[20]
5.3.2.1 叶表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
邵剑文对安徽省珍珠菜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本类群的叶表皮特征较为稳定,受环境影响小,种间差异较大,可以作为分种依据之一,但种上水平的系统学意义不大。
2007年他又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21种珍珠菜属植物叶表皮纹饰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叶表皮外壁纹饰特征,可以明显的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黑腺珍珠菜型和细梗香草型。这两种类型与以雄蕊群的构造为主要依据的属下分类系统的对应关系不密切,表明叶表皮纹饰特征在亚属级水平上分类学意义不大。但该属植物叶腺体的有无,颜色和分布以及叶表皮纹饰特征在种内相当稳定,种间差异较大,在种级水平上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5.3.2.2 种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
早在1940年陈封怀就提出,种子有果皮包被,与外界较少接触,环境饰变的可能性远远小于根、茎、叶,可以作为分组、分种的依据之一。并且发现报春花属Primula的种子大小、形态、色泽等种间差别显著,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分组分种的依据。此外,用种子特征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处理巳在很多科中较为成功的运用。邵剑文提出:种皮微观特征稳定,亚属间差异显著。珍珠菜亚属种皮平周壁仅边缘凸起,呈明显网状纹饰,均为黑腺珍珠菜型;过路黄亚属种皮平周壁边缘下沉,中部隆起明显,呈不规则形,均为金爪儿型。种皮的微观特征可以作为亚属的鉴别特征之一。纹饰可能的演化趋势为黑腺珍珠菜型→金爪儿型。
5.3.2.3 花粉形态结构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
本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前人已做过较多的工作,其中最为系统、全面的要数Bennell& Hu 1983年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本属的98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所进行的观察和研究。他们根据花粉粒的外壁结构、纹饰特征及花粉粒的大小和形状将其划分为10种类型和4个亚类型,并且对属下各亚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邵剑文根据花粉的大小、形状、外壁构造及表面纹饰等特征,将本类群的花粉分为四种类型,即细梗香草型、黑腺珍珠菜型、白花过路黄型和过路黄型。它们可能的演化水平为:细梗香草型<黑腺珍珠菜型<白花过路黄型<过路黄型。花粉类型与亚属的关系密切。
图版4 几种常见的珍珠菜属植物
矮桃
长蕊珍珠菜
过路黄
黄连花
狗尾花
球尾花
延叶珍珠菜
金叶过路黄
金爪儿
灵香草
泽珍珠菜
总结与展望
中国素以植物种类富著称。世界各地每处园林无不有许多花木引种自中国。在众多的名花异卉之中, 报春花又是一佼佼者, 它与杜鹃、龙胆并称为中国高山三大名花,大多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早在1821年,国外学者已开始大量对报春花科植物引种驯化。
我国学者研究报春花科植物始于1935年左右,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 已于1990年完成了中国植物志报春花科的编研, 纠正了许多西方学者在命名和鉴定上的错误, 发现了不少新的类群, 对分类系统提出了修正, 并论证了报春花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可能的起源中心,在系统分类研究方面已达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和庐山植物园已开展了报春花的引种栽培研究工作;但在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 我国当前的工作还远远落后于形势, 与我国所具有的丰富种质资源极不相称。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二篇:(植物分类学)专业实习小组总结(xiexiebang推荐)
小组总结
从2012年7月2日到8月27日,我们经历了近2个月的专业实习,这次实习的地点是××研究站。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样地植被调查,永久样地的设置和取样调查,对样地里的植物进行识别、测量和定位等,同时穿插标本的采集和压制。下面主要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来总结这次专业实习。
首先是工作安排,我们有18人,分为四人1小组(其中1人记录,1人测量,1人采集和标记标本,1男生调查小生境),共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了一个小组长,另外××师兄是队长,××是组长,大家各司其职。做完小生境的同学先去拉样方,一般是10*10m2的样方,分为4个5*5 m2,每组做一个,这样的安排能较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方便各小组的沟通。我们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感到十分充实。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家有的人认植物,有的人测量,有的人记录,还有去拉样方的,输数据等等。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很多,不仅可以多认识植物,也学会了怎么去测量植物,而且还学会了如何拉样方,写标记,压标本等。同时大家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虽然有时有的同学会对生活条件或其他方面有所抱怨,但是他们不会将情绪带到工作中,抱怨完后会继续卖力工作,不耽误小组的进度。我们不仅克服了每天爬山汗如雨下的艰辛, 而且对时不时淋雨抱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在生活上,总的来说同学间和睦相处,与站上的工作人员相处融洽。每天傍晚,有的同学一起散步,有的同学一起打球,还会与师兄师姐们一起打排球、篮球和乒乓球,总是笑声不断,我们的到来给他们增添了乐趣;由于吃饭的人数多,在休息日我们会安排人帮厨房师傅洗菜和切菜;宿舍里和楼梯的卫生我们都是轮值日打扫,尽量不给站上添麻烦。我们在山上吃的干粮和每周喝的水还有其他生活用品是张川师兄和刘坤平师兄帮忙去买的,非常感谢他们为我们忙前忙后。环江站一直在为我们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我们都记在心里了。实习结束了,要说学到的东西是很多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了,实践能力也有所提高,在为人处事方面更是受益匪浅。学到的东西只能由个人去慢慢体会,这些都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消化了,才可以发挥大作用。当然,在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同学间没有很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等,但是我们都是竭尽全力地将事情做好。我们知道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不断的充电,不断的寻找学习的机会,去攀登更高的巅峰。我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最后,真诚感谢××的工作人员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感谢学院领导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
第三篇:植物分类学第一次实习报告
植物分类学第一次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为了更加充分的巩固课堂理论知识,让同学们学以致用,更加清楚的认识及辨别不同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增强同学们的动手及实操能力,便于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加实干、能干,所以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实习时间:2012年10月20日
实习地点:贵州省药用植物园
三、实习方法
本次实习通过带队老师的指导,老师不断的讲解及教同学们怎么认识和辨别药用植物。同时,同学们在野外实地观察并辨别各种药用植物。
四、实习主要内容
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同学们的观察,针对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状况、药用部位以及如今药用植物的生长状况和药效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讲解、观察和辨别等实际操作活动。
通过各种观察与记录,以下是对一些主要药用植物的记录:
1、续断
英文名称:Himalayan Teasel Root拉丁名:Radix Dipsaci Asperoidis
为川续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续断的根,因能“续折接骨”而得名。主根1或数条,并生。茎具6-8棱,棱上有疏弱刺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羽状深裂,先端裂片较大;茎生叶对生,有短柄至无柄。头状花序圆形,花冠白色。果实苞片顶端有刺状长喙,小总苞4棱倒卵形,瘦果顶端外露。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及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时,再烘干。主要功效为肝肾;强筋骨;调血脉;续折伤;止崩漏。
现今续断正处于种子收获期,叶片开始枯萎,正是采挖时期。
2、钩藤
英文名:Gambir Plant
拉丁名: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Nauclea sinen-sis Oliv]
钩藤别名又叫大钩丁、双钩藤。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 1
条,攀援状灌木,高可达10m。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有细纵纹。节上生有向下弯曲的双钩或单钩,钩下有托叶痕。质硬,茎断面有黄白色髓部。以带钩的茎枝入药。春,秋季采收,除去叶片,切断,晒干。主治: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肝阳眩晕;肝火头胀痛。
现在,续断正处于生长期,钩刚长出,还未幼嫩且单双钩交替互生与茎上。
3、牛膝
英文名称:wotoothed achyranthes root拉丁名称:Radix Achyranthis Bidentatae
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症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根呈细长圆柱形,有的稍弯曲,上端稍粗,下端较细,表面及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微纵皱纹,有细小横长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棕色。现在生长时间为花期。
4、荨麻
英文名:Nettle拉丁名:Urtica fissa E.Pritz.为荨麻科植物麻叶荨麻、狭叶荨麻等的全草。夏、秋季采,切段晒干。喜阴植物,生命旺盛,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温喜湿。叶对生;叶片宽卵形或近五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近掌状浅裂,裂片三角形,有不规则牙齿,下面生微柔毛,沿脉生蜇毛。治风湿疼痛,产后抽风,小儿惊 风,荨麻疹。现在生长时间为花期。
5、乌头
拉丁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风湿神经痛。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乌头长有80cm左右,花为蓝紫色,萼片为5,花瓣状;根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生长时期为花期。药用功效:乌头能散经络之寒而止痛,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乌头有大毒,内服应制用,禁生用。
6、芍药
拉丁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其根制成中药具有镇痉、镇痛的药用价值。中药的赤芍为草芍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泻肝火之效,主治月经不调、痰滞腹痛、关节肿痛、胸痛、肋痛等症。生长期为枯萎期。
7、杜仲
拉丁学名:Eucommia ulmoides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以杜仲叶为原料的杜仲茶具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等诸多功效。落叶乔木,树皮深灰色,枝具片状髓,树体各部折断均具银白色胶丝。小枝光滑,无顶芽。单叶互生,椭圆形,翅果扁平,长椭圆形,顶端2裂,种子一粒。果期10~11月。生长期为营养生长期。
8、桂花
英文Sweet Olive拉丁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为木犀科木犀属,又名“岩桂”、“木犀”,俗称桂花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为温带树种。叶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树叶叶面光滑,革质,叶边缘有锯齿。花簇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桂树的果实入药有化痰、生津、暖胃、平肝的功效。枝叶及根煎汁敷患处,可活筋骨止疼痛,治风湿麻木等症。生长期为营养生长期。
9、天门冬
拉丁学名: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为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有簇生纺锤形肉质的块根。性寒,味甘,微苦。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润燥生津。主治肺结核,支气管炎,白喉,百日咳,口燥咽干,热病口渴,糖尿病,大便燥结;外用治疮疡肿毒,蛇咬伤。生于阴湿的山野林边、山坡草丛或丘陵地带灌木丛中; 为多年生长绿,半蔓生草本,茎基部木质化,多分枝丛生下垂,长80~120厘米,叶式丛状扁形似松针,绿色有光泽,花多白色,花期6~8月,果实绿色,成熟后红色,球形种子黑色。
10、苍耳
英文名字:Siberia Cocklebur
拉丁学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X.strumarium L.]
3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产于全国各地,多自产自销。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炒去硬刺用。苍耳雄花花序圆而短,在雌花花序之上,雌花包在一绿、黄或褐色卵圆形的总苞内,总苞外有许多钩状刺和两个大的角状刺。成熟的刺果黏在动物的毛上,藉以散布他处。主治:感冒;头风;头晕;鼻渊、目赤、目翳、风温痹痛、拘挛麻木、风癞、疔疮、疥癣、皮肤瘙痒、湿痹拘挛,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现在,苍耳正值果实成熟期,可以采收。
11、鸢尾
拉丁学名:Iris tectorum Maxim 鸢尾属于鸢尾科,是原产于中国中部的一种花卉,现在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部。其花型大而美丽,可供观赏。其根状茎可作中药,全年可采,具有消炎作用。多年生宿根性直立草本,根状茎匍匐多节,粗而节间短,浅黄色。喜阳光充足,气候凉爽,耐寒力强,亦耐半阴环境。鸢尾根茎可当吐剂及泻剂,也可治疗眩晕及肿毒,叶子与根有毒,会造成肠胃道郁血及严重腹泻,花苦、平、有毒。
花期早已开过,现在,处于营养生长期。
12、威灵仙
英文名称:Chinese clematis root拉丁名称:Radix Clematidis为双子叶植物毛茛科Ranunculaceae 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Osbeck、棉团铁线莲(山蓼)C.hexapetalaPall.或东北铁线莲(黑薇)C.manshuricaRupr.的干燥根及根茎。藤本。新鲜茎光滑无毛,有明显的纵行纤维条纹。茎叶干后变黑色。羽状复叶对生,粉绿色,光滑;瘦果狭卵形而扁,疏生柔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功效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现在正处于果期。
13、白术
英文名称: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izome
拉丁名称: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为多年生草本,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肥厚,略呈拳状。茎直立,上部分枝。叶互生,瘦
4果椭圆形,稍扁。花期7~9月,果期8~10。现在白术正处于果期。
14、石蒜
拉丁名称:Lycorisradiata
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鳞茎广椭圆形。初冬出叶。线形或带形。花茎先叶抽出,高约30cm。地下鳞莫肥厚,广椭圆形,外被紫红色薄膜。叶线形,于花期后自基部抽出,5~6片,叶冬季抽出,夏季枯萎。全草含石蒜碱、加兰他敏等用于制药的原料,有祛痰、催吐、消肿止痛、利尿等效,但有大毒,宜慎用。花期已过,现在处于果期。
15、藜芦
拉丁名称:Veratrum nigrum L.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植株高可达1米,通常粗壮,基部的鞘枯死后残留为有网眼的黑色纤维网。叶椭圆形、宽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薄革质,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无柄或生于茎上部的具短柄,两面无毛。花果期7-9月。产自中国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湖北(房县)、四川和贵州。也分布于亚洲北部和欧洲中部。以根及根茎入药。药效功能:催吐、祛痰、杀虫,主治中风痰壅、癫痫、喉痹等;外用治疥癣、恶疮、杀虫蛆。现在处于果期。
16、粗毛淫羊藿
拉丁名:Epimedium acuminatum Franch.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有时横走,直径2-5毫米,多须根。小叶3枚,薄革质,狭卵形或披针形。蒴果长约2厘米,宿存花柱长缘状;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7月。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生于草丛、石灰山陡坡、林下、灌丛中或竹林下。海拔270-2400米。全草入药,用于治疗阳痿,小便失禁,风湿痛,虚劳久咳等症。现在处于营养生殖期。
17、淡竹叶
英文名称:lophatherum herb拉丁名: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禾本科淡竹叶属植物。主治:胸中疾热、咳逆上气、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痛头风、止惊悸、5瘟疫迷闷、杀小虫、除热缓脾。多年生草本,高40-90cm。根状茎粗短,坚硬。须根稀疏,其近顶端或中部常肥厚成纺锤状的块根。秆纤弱,多少木质化。叶互生,广被外形。颖果纺锤形,深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现在正处于果期。
18、野荞麦
英文名称:wild buckwheat拉丁名: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蓼科荞麦属植物天荞麦,以根状茎入药。秋季挖根,晒干。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全体微被白色柔毛。主根粗大,呈结状,横走,红褐色。茎纤细,多分枝,具棱槽,淡绿微带红色。单叶互生,叶柄长达9厘米。瘦果呈卵状三棱形,长约6~8毫米,先端具短尖头,红褐色。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现在处于果期。
干燥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木质;表面灰紫色,粗糙不平,多疙瘩,并有芽痕及须根;质坚硬,断面略粗糙,淡红棕色,中有裂隙和不规则细纹。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健脾利湿。用于咽喉肿痛,肺脓疡,脓胸,肺炎,胃痛,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盗汗,痛经,闭经,白带;外用治淋巴结结核,痈疖肿毒,跌打损伤。
五、实习总结
本次我们今后在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学会了在野外如何辨别药用植物,掌握了不同科属的不同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更加清晰的清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状况、药用部位以及如今药用植物的生长状况和药效等。使我们更能灵活的运用在课程上学到的理论基础知识,使之在实践中能加充分的展现出来,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水平。
第四篇:植物的向光性研究
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摘要 植物的向光性反应的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揭示和证实。植物生长发生定向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phototropism)。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本文主要介绍与植物向光性有关的化学物质有各种光受体,生长素,钙离子等;向光性的机理还在争议之中。了解植物向光性原理对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光受体;钙离子;向光性机理
1. 光受体
光受体主要包括:
1)光敏色素(phytochrome, phy), 主要感受红光(620-700nm)和远红光(700-800nm)。
2)蓝光受体, 主要是隐花色素(cryptochrome, cry)感受蓝光和近紫外光区域的光UV-A(320-380 nm);向光素(phototropin, phot), 感受蓝光(380-500nm)。
3)吸收蓝绿光的ZTLS(Zeit lupes)家族,主要感受蓝绿光(450-520 nm)。4)未鉴定的UV-B 受体, 感受紫外光B区域的光(波长280-320 nm)
1.1光敏色素
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影响到衰老。1959 年Butler等 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观测到对黄化玉米(Zeamays)幼芽或其蛋白提取液照射红光后, 在RL区的吸收减少, 远红光区的吸收增加;而照射远红光后RL区的吸收增加,在FR区的吸收减少。这种吸收差异的光谱变化,可以反复发生多次。次年4月Harry Borthwick和物理化学家Sterling Browm Hendricks 把这种吸收红光、远红光可逆转换的色素命名为光敏色素。
光敏色素是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的、易溶于水的、浅蓝色的色素蛋白质,是由2 个
亚基组成的二聚体, 相对分子质量为250 kD。光敏色素对生长素蛋白的磷酸化可能是光敏色素和IAA 调控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
1.2蓝光受体
植物具备一套复杂的由两种蓝光受体和多种信号转导下游组分组成的蓝光感应系统,通过感受光照强度、光的方向和光周期,调节自身对蓝光的应答。
1.2.1隐花色素
隐花色素(拟南芥中包括CRY1和CRY2)是一种类光解酶的蓝光受体,存在于细菌、植物、动物和人体内。现己知隐花色素在植物种子萌发中的去黄化作用、光周期诱导开花和调节昼夜节律中均起作用。即隐花色素的激活可以与COPI(光形态建成型蛋白n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ic protein)相互作用, 以调节其自身与HY5(是第一个得到鉴定的HY5 的作用靶位)类似的正向调控能力。HY5积累之后可以促进光形态建成。隐花色素的活性是受磷酸化影响的。
1.2.2向光素
向光素分子量120kD,能够结合黄素单核苷酸(FMN)进行自动磷酸化作用,它介导植物向光性运动、叶绿体移动与气孔开放等反应,在蓝光信号传导反应中它启动生长素载体的运动和诱导Ca2+ 的流动,从而调节植物细胞相关的反应。
1.2.3 UV-B受体
UV-B 受体主要吸收280-320 nm 光, 此受体吸收紫外光有利于保护植物其他代谢反应, 还可以合成花青苷和黄酮类物质, 保护细胞不受伤害.UV-B 或其他波长辐射都能提高植物细胞的响应。当光子被一些受体接收后则产生一种信号, 通过细胞信号途径转导直至细胞的响应部位作出反应。虽然红光或蓝光受体能吸收UV-B这一波长的光量子, 但一些研究指出, UV-B辐射的原初受体既不是光敏色素或隐花色素或受损(DNA受损、ROS产生)。Mackrness 等认为它们虽然不是UV-B 的光受体, 但DNA 受损、ROS的产生或膜损伤都能引起植物响应。
1.2.4 ZTLs(Zeit lupes)家族
该家族吸收蓝绿光, 该类基因在拟南芥、铁线蕨和粗糙脉胞菌中发现, 但含量较低ZTLS 家族可能是引起生物钟降解反应中的成分。每个基因的突变或是错误表达都能影响昼夜节律, 表明ZTLs家族可能是新型蓝光受体。该类受体有待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2.钙离子在向光性应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Ca2+ 作为细胞内、外信号的重要的第二信使, 在向性运动的信号转导中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用表达钙结合荧光蛋白的转基因拟南芥和烟草观察到, 蓝光可诱导胞质钙瞬时快速升高, 蓝光诱导野生型拟南芥幼苗的胞质钙离子浓度瞬时升高, 而缺失向光素突变phototropin 1 的胞质钙离子浓度无明显变化, phototropin 1 有可能通过胞质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引起进一步的生理反应.由此看来, Ca2+ 通道介导的胞质Ca2+浓度的波动可能是向光性信号转导的途径之一。
3.向光性运动机理
目前,植物向光性运动机理有两种假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假说和抑制物质分布不均匀假说。
3.1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假说
Cholodny(1927)&Went(1928)以燕麦胚芽鞘为材料研究发现在单侧蓝光作用下,背光侧胚芽鞘顶端扩散到琼脂中的生长刺激物质活性高于向光侧,并认为该物质是生长素,据此提出向光性运动是由于在单侧光作用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Thimann 等(1937)称之为Cholodny2Went 学说,并应用该学说解释植物向光性运动现象,沿用至今,成为解释向光性运动的经典理论。Iino(1991)以玉米为材料,对玉米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内源生长素含量的测定表明,单侧蓝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此结果支持了Cholodny2Went 学说。
3.2抑制物质分布不均匀假(Bruinsum2HasagawaTheory)
Hasagawa 等(1980~1986)以萝卜等为材料,对向光性运动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时发现单侧光引起向光侧积累生长抑制物质,从而提出Bruinsum2Hasagawa
学说(1990),认为植物向光性运动是由于单侧光引起生长抑制物质分布不均匀所致。一些研究表明,在不同植物中引起向光性运动的抑制物质有所不同。目前,两种说法还在互相争议之中,传统的经典理论面临严峻考验,然而科学也正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发展了。
展望
植物的生长发育被许多环境因子所刺激, 其中包括光,光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影响着植物几乎所有的发育阶段也可能通过影响光敏素、隐花色素和紫外光受体等蛋白质构像, 引起光信号传导, 从而改变细胞激素水平和基因表达模式,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如引起植物的向光运动。研究植物的向光运动的相关化学物质及其机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向性反应是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生理过程。近十几年来,模式植物拟南芥的蛋白互作分析和基因组的研究极大推动了向光信号转导领域的发展,今后这些技术仍将是这一领域研究中的有力工具。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有越来越多的向光反应受体功能及调控相关基因会被鉴定出来,从而全面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机制,在世界的粮食局势、自然环境变动的严峻挑战中,用光给未来以富足之光,希望之光。
参考文献:
1.张华峰,康慧 植物的向光性[J] 自然杂志 2004(01)
2.孙燕,许志茹 植物的蓝光受体 [J]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4卷 第1期 2008(2)
3.Butler W L, Norris KH , Siegelman HW, etal.Detection assay, and preliminary purification of t hepigment contr olling phot oresponsive developmentof plants [ J].PNAS, 1950, 45: 1703-1708.4.倪俊霞, 严学兵, 王成章, 吴鹏举 植物光受体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草业科学 27卷 07期 2010(07)
5.张继红,邓克勤,汪启明,向丰,郭新红,唐冬英,刘选明 拟南芥蓝光受体的功能及其介导的光形态建成[J] 生命科学研 究 第14卷 第1期 2010(2)
6钱善勤,王忠,袁秋华,顾蕴洁 植物向光素[J]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0 卷 第5 期,2004(10)7.汪月霞, 王忠, 顾蕴洁, 孔妤, 张文虎钙离子在向光性和向重性反应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J]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 35(10): 2877-2878 8.李孟军,王长春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机理简介[J]生 物 学 通 报
第38 卷第5 期 2003 年 9.廖祥儒, 张 蕾, 徐景智, 杜建芳 光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 卷 第3 期2001(9)
10.朱庆生,雷鹏飞植物生长中向光性的模拟[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SCIENCEPAPER ONLINE 2008 年2月 第3卷 第2期151-156
第五篇:研究科总结
兔峨中心完小2016—2017学年上学期语文组“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总结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根据学校的安排,于9月12日—9月14日由和石芳、李丽芹、苏健靖、和峰四位老师完成了4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4篇发人深省、实事求是的教学反思,让人记忆犹新;4位优秀的教师,技艺精湛、激情满怀,每一节课都让人难以忘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难在创新”。纵观这4节优质课,在学法指导上,都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说各具特点,精彩纷呈,比较起来,没有明显的差距;归纳起来,不外乎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能够按照学科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效果多元。
2、能够体现新课程精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习情境创设得当;
3、教学手段新颖,形式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传统式教学与新型的教学模式有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4位教师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克服了胆怯,褪去了青涩,逐步成熟和成长起来;课件制作比较精美,内容设计合理,教师操作熟练,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6、课堂教学富有教育激情和创新精神,形成了独特良好的、具有万兔峨中心完小“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特色的教学风格。特别是预习的检查和拓展部分的设计,教师下了一定的苦功,这才得以让本次的研究课取得成功。
教师将本次研究课与学校的教研活动相结合,认真按学习提出的“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开展教学,把精彩呈现给各位语文组的老师们,四位老师全身心投入,牺牲休息时间,制作、修改课件,钻研教材、优化教法、活化学法。教学设计反复推敲、修改、补充、完善,展示课件精挑细选,精益求精。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教学前的所有工作,可见四位的敬业精神。
其实四位上研究科的老师在不断上课、评课中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达到了本次研究课的预期效果与目标。
通过这次研究科活动也引起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一是理念与行为要相辅相承。二是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校本教研才能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命活力。三是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乃是教师立足课堂的基石。四是让有经验教师带动,形成辐射,取得语文组教师群体共同成长是开展本次研究课的真正目的。
尽管我们这次研究课取得了成功,完成了预定目标,为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反思这次课堂教学大赛,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组织过程需调整
在课堂教学的评价、组织教学环节,还不够严密严谨,还缺少深度思考。我们将虚心听取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反思组织过程,积累组织经验,力争在以后的活动组织中少出问题、不出问题。
二、信息技能需加强
通过本次的研究科活动,4位教师向我们展示了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但是个别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认为课件越多越好;课件的内容选取不够准确;课件出示的时机不够恰当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一定的角度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对课件功能理解不够,备课不够充分、上课时的紧张心态、使用不熟练造成的。我们教师真总结学习、借鉴,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这次的教研课加血活动,是我们学校一年组织一次的教研活动。是对各个学校“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工作的整体拉练,我们组织这个活动,就是要给老师搭建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也是给老师们搭建比较和学习的平台。通过活动,认真反思,查找不足,取长补短。我们将坚持以活动促学,以活动促练、以活动促研、以活动促教的原则,力争在一定时期内让全体语文老师都有“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有效实施。
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更多的是体现在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场所——“神圣而纯洁的课堂”。课堂是教师的生命之根,是教师生命意志之花不断绽放的地方,也是教师走向一名好老师的最佳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生命存在方式,是教师造福人类和强大自己的必由之路;课堂高效则教师的生命高效,课堂美妙则教师的人格美妙,课堂精彩则教师的人生精彩。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努力让老师们在优化课堂、美化课堂、创新课堂的探究之中,体验和分享高效课堂的教学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快乐与幸福!立足课堂!
把一句话送给在座的各位:教师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幸福人生。让我们笑着做老师,蹲着看学生,乐着做同事,爱着干事业。
兔峨中心完小语文组 2016年9月21日
兔峨中心完小2016—2017学年上学期语文组“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总结
兔峨中心完小语文组 2016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