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拍卖现状的认识与思考(王彦章)
司法拍卖现状的认识与思考
——
王彦章律师
联系电话:*** 2012年2月9日,新浪微博上的“@南都周刊【吴英资产处置披露:30辆豪车卖出390万】日前,浙江东阳警方披露了吴英案资产处置情况,吴英旗下房产共有100余套被查封,大部分他项权证已经抵押给他人。此外,吴英购买了40多辆豪车共计2000余万元,已拍卖了30辆,拍卖所得是390万元。警方称会依法处理吴英资产。”遭疯狂转发评论万余次,我想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到浙江“吴英集资案”,更令人心生疑惑耐人寻味的是这其中的司法拍卖中的不透明,激发我对现行司法拍卖的诸多细枝末节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思考。
一、近年来我国司法拍卖现状的基本情况
司法拍卖,又可称为强制拍卖,指的是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为了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对被执行人(或担保人)所有的已被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依法定程序实施公开拍卖,以获得价款抵偿债务的处分性执行措施。
1、现行司法拍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国家强制性;(2)具有标的的非自有性;(3)具有主体的特定性;(4)具有目的利他性;(5)具有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
2、现行司法拍卖的法律法规历史演变进程:(1)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条、第二百二十三条首次确定“人民法院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来处置被查封、扣押的财产”。(2)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该规定第46条确定了“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的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变价时,应当委托拍卖机构进行拍卖。财产无法委托拍卖、不适于拍卖或当事人双方同意不需要拍卖的,人民法院可以交由有关单位变卖或自行组织变卖”的规定。(3)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确定了“人民法院执行股权,必须进行拍卖”和“对股权拍卖,人民法院应当委托依法成立的拍卖机构进行”的规定。(4)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确定了“人民法院拍卖被执行人财产,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拍卖机构进行”。(5)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和变卖工作的若干规定》,该规定对包括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变卖工作的管理、协调部门,评估、拍卖机构名册的编制及机构的选择方式等做出了规定。
3、现行司法拍卖实务情况:(1)据悉,2008年,我国司法委托拍卖成交额为608.56亿元,占当年拍卖成交总额2713.79亿元的22.42%。2009年,我国司法委托拍卖成交1083.63亿元,占当年拍卖成交总额4638.39亿元的23.36%。(2)另据了解,2009年,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委托拍卖机构拍卖的共1000件,拍卖成交额78.8亿元,拍卖成交率达80%。上海市司法委托拍卖成交额76.3亿元,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统计,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该市司法委托拍卖成交率达94%。2008、2009年,天津市司法委托拍卖总共近700件,成交额共16.77亿元,成交率达46%。重庆市2008年司法委托拍卖15.7亿元,2009年司法委托拍卖成交额11.9亿元,呈明显的萎缩趋势。
二、司法拍卖制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拍卖法和司法解释、规定存在诸多冲突。拍卖法作为评估拍卖机构遵循的基本法律,力图在社会上形成统一的评估拍卖的模式。但法院委托拍卖具有特殊性,即法院作为委托人,在实质上的地位要高于被执行人,即标的物所有人,因此,在法院司法解释和规定中,体现了法院强烈的主导性,从而使法院遵循的程序和拍卖法产生冲突,例如:拍卖法规定七日前公告,我们却细分为不动产十五日前公告;拍卖法规定公告在新闻媒体上公告即可,我们细化为在专业媒体和相关密切以及具有地域性质的媒体上公告。虽然法院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客观上造成了执法不
一、难以对拍卖结果的优劣做出准确评价的结果。
2、法院执行部门和委托评估拍卖部门的相互职责和介入问题。现行体制下,法院的执行部门和委托评估拍卖部门属于两个不同的级别相同的司法部门,各自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但是由于相互的权属不明,介入程度不清,导致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时,解决程序繁琐,不能及时有效的使评估拍卖程序有效进行,同时一些案件还出现了对利害关系人双重管理的情况,两个部门同时对利害关系人指示,因为具体指示意见的不一致,导致当事人对法院的公信力产生怀疑。
3、司法拍卖过程的监督管理问题。评估、拍卖公司能否合法操作,关系到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切身利益,也影响法院评估、拍卖工作的公正与效率。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涉及的领域很广,种类繁多,情况各不相同,尤其是倒闭企业、资不抵债老板外逃的案件,执行人员不可能对堆满仓库的东西实施清点,更难以做到全程陪同评估、拍卖人员的具体操作,就是在场也是“看客”而已,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管之职。而无论是《拍卖法》,还是法院的有关评估、拍卖试行规定,仅对法院自身内部职责、程序、违规行为处理作了规定,但对相互间如何加强监管没有作任何的规定。在法律上还没有委托部门参与监管之职责,人民法院作出的对外委托,要求拍卖时到场监督,也是处于表面上的,根本不能防止暗箱操作和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因而出现了监管的没有实施监管,无职监管的参与了监管,监管成了有其名无其实。
4、评估、拍卖收费偏高问题。从评估收费来看,“评估所”评估机构除根据标的物的评估价值按比例收取评估费外,还另外加收评估人员的前期费用,如差旅费、公告费等,并要求在评估前预交。同时,《委托评估、拍卖规定》规定“拍卖财产经过评估的,评估价即为第一次拍卖的保留价,未作评估的,保留价参照市价确定”。高保留价往往造成须经多轮拍卖才能变现的情况,同时影响了债权人受偿比例。从“拍卖行”收取拍卖佣金来看,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拍卖成交的,拍卖机构可以按照拍卖标的成交的比例向买受人收取佣金”,而我国《拍卖法》又规定“委托人、买受人可以与拍卖人约定佣金比例……”据此,实践中,“拍卖行”一般在向买受人收取佣金的同时,还要向申请执行人收取前期拍卖费用和不超过5%的拍卖佣金。对于一些标的较大的,拍卖收费可能是诉讼费、执行费的数十倍,给当事人增加额外讼累,影响案件执结率,损害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5、评估、拍卖公司的选择问题。《委托评估、拍卖规定》对人民法院选择评估、拍卖机构从程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只有公开随机选择、排除当事人协商选择确定评估、拍卖机构,这对人民法院编制好委托评估、拍卖机构名册的标准要求也应更加严格。目前,中级人民法院编制名册中的委托评估、拍卖机构,数量庞大、机构杂,大部分专业机构只在南充设一个办事处,甚至只派一人负责本地评估、拍卖工作,缺乏实力。可想而知,一旦人民法院通过随机方式在名册内确定了这些评估、拍卖机构,他们又如何全面配合法院做好委托评估、拍卖工作,唯有通过总部对本地标的物实行异地评估、拍卖来实现。拍卖行程远、条件差、费用高,容易产生对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及财产的合理使用等保护不力的局面。其次,外地评估、拍卖机构在异地组织活动,当地群众会有一段从顾虑到认识的过程,专业机构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群众信任,使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最后,专业机构总部毕竟不是本市常驻机构,来本市评估、拍卖后,会立马离开本市,这影响了法院对委托评估、拍卖的有关后续管理问题。
6、拍卖场地的确定问题。法院委托拍卖是司法授权行为,不是纯粹的商业拍卖行为。而现在的拍卖地点没有设在法院内部,没有录像等设备进行监督、监控,没有法警现场维护拍卖秩序,使得拍卖活动不利于法院监督,为拍卖现场的不良现象提供了滋生的机会。如少数竞买人恶意串通,拍卖师第一次报出起拍价,就有他们指定的人举牌。拍卖师一股劲地往上加价,你看我,我看你,就是没人举牌,没人加价。他们认准了就是“底价”成交,往高拍坚决不理睬,致使拍卖标的有价无市。即使拍卖师使出浑身解数,价格也拍不上去。拍卖价格被个别竞买人垄断和控制,拍卖标的陷入他们低价位的围城之中无法突围。即使真正想要该标的的人,在他们气势汹汹的怒视下,也不敢往上加价。会后再搞一个“小拍卖”,对高出底价部分坐地“分赃”。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部分司法拍卖活动被“关上门操作”,造成高流标率、围标串标、低价成交,危害十分严重。这些现象,虽仅在部分法官、拍卖机构和竞买人身上出现,但若不果断采取措施加以及时纠正,势必贻害无穷。一是严重败坏司法廉洁。从全国范围看,司法拍卖一直就是腐败滋生的重灾区,很多串案、窝案都与司法拍卖腐败密切相关,执行系统贪腐案件70%涉及司法拍卖。二是严重损害当事人财产权益。司法拍卖改革以前,重庆的司法拍卖多数低于评估价,总体成交价不到评估价的70%,大约缩水30%。流标现象十分突出,拍卖成交率平均不到20%。这种不正常的资产大贬值,与司法拍卖保值增值的本意完全相左,导致申请执行人应得权益落空或缩水、被执行人财产贱卖利益受损两个“负效应”碰头叠加,最终形成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双损”,并加剧人民法院“执行难”。三是严重破坏市场交易规则。在被扭曲的司法拍卖制度和环境下,一方面资产被司法拍卖利益链条侵蚀,另一方面司法拍卖产权交易、市场融通的功能被蚕食和弱化。司法拍卖有可能成为少数人的游戏,其中的潜规则和阴暗面更影响社会风气,侵蚀社会诚信体系的根基,对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规则造成剧烈伤害。
三、关于司法拍卖法律规制完善的思路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行评估拍卖制度已经落后于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加强强制执行、确保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理念,限制了强制执行的发展方向,需要对其进行法律规范,从而使评估拍卖真正的成为法院强制执行的有力措施,确保申请人的利益得到真正的实现。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面对当前这种情况,我们拍卖业自己应该怎么办?我想在司法拍卖方面,踏踏实实做好以下工作,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1、加强司法拍卖的理论研究工作,出台专门的规范司法拍卖行为的规定。针对当前我国司法委托拍卖的现状,出台一部专门规范司法委托拍卖的规定很有必要。中拍协于今年1月21日正式出台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关于进一步协助人民法院做好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总共19条,从做好拍卖企业入围人民法院拍卖的入册登记、建立进入人民法院拍卖机构名册的拍卖企业年度审核制度,到接受委托、发布公告、拍卖程序及完成拍卖等环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希望入围司法委托拍卖的企业能够认真地组织员工进行学习。这个规定的出台,表明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协助人民法院做好司法委托拍卖的决心与态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我们拍卖企业的执业行为,另一方面也报送国家有关部门备案,主动请他们监督,同时说明我们在关注,在重视,在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坚持执行部门具体执行、委托评估拍卖部门程序配合的模式。执行部门对结果负责,对当事人在评估拍卖过程中的异议进行裁定,委托评估拍卖部门对评估拍卖的具体程序负责,从而做到执行部门在不接触评估拍卖单位的情况下,对其评估拍卖的结果正确评价,达到监督整个执行过程的目的。
3、强化对评估、拍卖过程的监督管理。法院委托评估、拍卖是人民法院执行程序中的重要强制措施之一,评估、拍卖程序是否公开公正、程序是否合法直接关系到拍卖标的物价值的变现,关系到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得以保护。其一,要建立依法监管机制。国家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和配套,法律及规章要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尽快出台评估、拍卖法律监管和制约机制,真正实现法律相互衔接,监管相互渗透,权力相互制约,全方位形成依法监管,有法可依的法律监管体系。其二,实行竞拍登记与拍卖分离。登记由法院负责实施,竞卖人统一到法院登记,经审查合格后,按规定收取保证金,再行委托拍卖,由拍卖公司组织竞拍,拍卖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多种拍卖形式,真正形成登记与拍卖分离,相互制约,有效防止人为造成的流拍现象、为私利的暗箱操作、监管浮于表面、黑社会从中阻挠拍卖等不良问题的发生。最后,每个承办人员均应高度重视,对评估、拍卖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监管,及时裁决纠纷。
4、细化评估、拍卖相关费用的规定。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执行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对按评估价的比例收取评估费问题,可改为视标的物处理结果收取,即:评估标的物不需拍卖的,按评估价计算评估费;评估标的物经拍卖成交的,按成交价计付评估费;经降价拍卖仍然未能成交以物抵债的,按抵债的价格计付评估费。另外,明确拍卖收费的标准,尤其是收费的下限。
5、优化评估、拍卖机构名册。编制好委托评估、拍卖机构名册,规定相应的审验制度,如专业机构的固定场所是否在本市、是否拥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相关资质和专业人员资格、完成委托事务是否符合委托要求、收取费用是否合理,改变以往评估、拍卖机构入法院名册层层找些关系说情而忽视综合审验后入册的现象。同时,对对外委托评估、拍卖机构名册将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对入册机构考评的长效机制,对一些不能保证评估、拍卖质量和有其他不良记录的机构要及时清除出名册,真正做到优质竞争、优胜劣汰。
6、明确拍卖场所设在法院。建议把司法拍卖大厅设在法院审判庭或会议室,并配置高科技远程监控设备,体现法院的主导地位。其优点有四:一是体现司法拍卖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二是便于法官到现场监督,对拍卖现场出现的问题,依法及时解决,防范拍卖过程中当事人恶意串标,杜绝社会黑恶势力干扰拍卖工作正常进行;三是便于法院利用录像等设备进行监督、监控;四是可以由法警现场维护拍卖现场的良好秩序,体现法院委托工作的严肃性,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操作。
(撰稿人:重庆鼎圣律师事务所
王彦章)
第二篇:隐私权的司法保护的现状与思考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souask/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隐私权的司法保护的现状与思考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力。随着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繁杂,有效地保护隐私权已成为关系个人生存质量的一项重要社会任务。但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只是散见于司法解释。1988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均规定:公布、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使“隐私权”一词初见于成文法律,但这只是间接保护。2001年,最高院颁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隐私权虽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人格权,但是该解释隐含侵害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不失为一项立法的进步,只是此种进步仍不足以弥补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缺陷。
在我国成文法律中,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仅仅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司法解释予以规定,以名誉权的名义来保护隐私权。又由于隐私权未形成独立人格权,公众对隐私权的内容以及是否侵犯隐私权问题产生模糊认识,隐私权被侵害在我国相当突出。不仅公民、企业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而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具体侵害行为有:(1)侵入侵扰。私自侵入他人住宅、搜查他人住宅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的行为。(2)监听监视。私自对他人的行踪及住宅、居所等进行监听、监视,安装窃听装置或者摄像设备等行为。(3)窥视。故意窥视他人居住,利用望远镜或者其他设备偷看他人私生活的行为。(4)刺探。调查刺探他人的通信或者其他私人文件的内容,非法刺探调查他人的性生活,非法刺探调查他人的财产状况等隐私资料的行为。(5)搜查。非法搜查他人身体或者财物的行为。
(6)披露、公开或宣扬。非法披露、公开或宣扬他人的隐私资料,如他人的个人数据、婚恋史、受害记录、疾病史、财产状况等都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我国宪法及其他部门法有不少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规定,许多学者也就隐私权保护问题提出了诸多观点,但我国公民的隐私权仍旧保护不足,待于救济。主要原因如下:
1、司法解释虽有隐私权的保护条款,但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没有对隐私权作出具体界定。每一裁判都是法官对法律的解释。如果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单靠法官自由心证很容易造成同一案件不同的判决,或对具体案件的下判无所适从。
2、侵犯隐私权在何种情况下承担民事责任法律规定不明确。最高法院公布的上述两个司法解释对隐私权方面的规定不一致。《意见》第140条:“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该规定明确了在侵害人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达到损害他人名誉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解释》第1条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显然上述两个司法解释对法院在何种情况下受理侵犯隐私权案件的规定不一致。《意见》的规定是只有当隐私权与名誉权竟合时才受理隐私权案件,也就是说,只有在侵犯隐私权达到损害他人名誉时法院才有权启动审判程序保护受害人的隐私权。而《解释》则规定:只要侵害人违反社
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受害人只要以侵权为由起诉,不论是否构成对受害人名誉权的侵害,法院均应予以立案。
目前法院的普遍做法是将《意见》与《解释》结合起来认定侵犯隐私权案件,但《解释》的内容少,也过于原则,故目前许多法院主要是按《意见》处理涉及隐私权的案件,然而由于对如何认定规定中的“造成一定影响”及“造成一定影响”与由此损害当事人名誉之间的关系,法律没有作出规定,导致许多隐私权案件事实上无法按损害名誉权案件处理。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有的隐私虽然不是见不得人的坏事,然而当事人不愿意让他人知道,且当事人的个性不同,同属个人私事,有的人不愿让他人知晓,有的人却无所谓,由此对当事人心灵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对当事人的身心损害程度差异会很大。与此同时,侵犯他人隐私的当事人有的是出于故意,有的出于过失,出于故意,不一定造成损害他人名誉的后果,出于过失,却有可能造成了严重后果;有的当事人就隐私权被侵犯,寻求法律保护,虽然对当事人而言,平静生活已经由于侵害者的行为而受到干扰,精神上已经受到损害,但由于“造成一定影响”不好界定,更由于需达到侵害名誉权这一条件,往往导致其隐私权无法得到保护。
3、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承担责任方式不明确。
(一)是侵害隐私权与侵害名誉权不同,其责任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但法律上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
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确定其赔偿责任。”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了侵犯隐私权造成一定影响,按侵害名誉权处理。但是,隐私权与名誉权属于两种不同的人格权,其责任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二)是侵害他人隐私的精神损害赔偿如何确定的问题。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和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对“隐私”会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法律上追求保护的程度和强度也会不一样,比如对住宅电话,有些人把它当作隐私,而另有一些人则无所谓。因而,侵犯隐私权的精神损害差别很大,且目前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不明确,数额很难确定,审判实践中做法不一。针对隐私权保护不足的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成果,对我国隐私权保护加以立法,并明确隐私权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法律方法。如下:
(一)关于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没有对隐私权作出具体界定问题。笔者认为隐私权的概念应该在法条上,并且应该根据当前的社会情况,以列举的形式予以界定。
(二)关于侵犯隐私权在何种情况下承担民事责任法律规定不明确的问题。笔者认为,法律应当明确在何种情况下不宜公开个人隐私、何种情况下必须公开个人隐私、在什么范围内公开的问题。如果不是出于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的需要,不是出于满足必要的知情权的需要而公开他人隐私的,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关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承担责任方式不明确的问题。前述,因为隐私权的隐秘性特点,笔者认为侵害他人隐私权不一定存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责任方式。其次,关于侵犯隐私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受害人最直接的作用是消除、平复、或者减轻其精神上所受的痛苦与创伤,这表明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抚慰性的一面,对侵害人最直接的作用是制裁其侵权行为。
具体是,侵害隐私权案件除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此外,特别应考虑受害人内在的精神损害,即被侵权对象本身的自然反应和外部表现,如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悲伤、失望、抑郁等。另外,对于不同的侵害隐私权主体,如因公共利益、价值位阶原则以及具有一定职权但超越职权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人,因其不同的主观过错,其精神损害赔偿是不同的,对此都需要在立法上加以明确的界定。
第三篇:基层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现状与思考
乡镇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 现状与对策探析
2009年,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乡镇司法所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县司法局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负责指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本辖区的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主要承担九项职能;(1)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2)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非监禁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助;(3)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4)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5)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6)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7)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8)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9)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
但是,目前就乡镇司法所的工作现状来讲,处境让人担忧,一片片希望在等待中落空,一颗颗红心在岁月中褪色,一名司法人对司法事业的热爱化为虚有,在夹缝中不断挣扎。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化解民间纠纷、解决人民内部 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的作用,通过七年从事司法行政工作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的现状和带有普遍性制约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一、基层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现状
(一)乡镇都设立了司法所,大多数办公场所与综治办合署办公,办公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但缺少照相机等影像设备。
(二)司法所管理体制不顺,司法所人员占司法行政编制,而司法局又不能直接管理和领导,司法所受乡镇政府的直接领导,县司法局只能给以必要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为主。司法所工作人员纳入乡政府统一考核管理,工作人员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乡镇中心工作上,司法行政业务工作开展不够经常,只靠晚上加班弥补资料和考核前临时突击完成,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从基层司法所有些工作人员来看,专业理论知识、业务水平较低慢,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思想上认为同属政法职能部门在一个县工作,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相比,在职务晋升、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交通通讯设施、办公经费等方面都有太大的差距,队伍思想不稳,影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
二、对策探析
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强基层‚两所一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建设,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要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的思想,切实加强‘两所一庭’的组织建设、业务建 设、队伍建设和基本设施建设。这些都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司法所作用的认识是肯定的,是非常重视的。鉴于此,我们提出几点加强司法所建设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司法行政事业的成败。基层稳,则全局稳;基础牢,则事业兴。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基层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专项安排,定期检查督促,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二)进一步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杜绝‚管事情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的不合理局面,要严格按照司法所作为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落实‚机构独立、编制单列、职能强化、管理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政法专项编制,增加所内人员编制。双重管理的体制让我们迷失方向,在局里,要求我们和乡镇沟通,这是你们乡镇上的事情;在乡镇上,你们要请局里想办法,这是你们局里自己的事情,彻底解决‚两张皮‛问题。
(三)提高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行政级别及相关待遇。应保证与派出所、法庭相同的待遇。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辛苦可能只有自己才知道,同为‚一庭两所‛的他们却能享受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经济待遇,不能弱化了基层司法行政干部的行政级别待遇。
(四)保障司法所日常工作经费。要确保司法经费的渠道通畅,避免出现经费不足,四处截流,名不实至的现象。希望 各级政府根据上级要求在财政计划中足额的列出专项经费,从而保证司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不要让我们在网络里寻找法制宣传,在白纸上书写走访记录。
(五)司法所要经常开门办公,干部统一着装、统一车辆使用,提升司法所形象。着装标志明显,有利于司法所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以及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
(六)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在知识日新月异、时代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经常性地举办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的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活动,通过活动,不断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司法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司法队伍的战斗力。
以上,是本人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对目前所了解的局部基层司法所现状的个人想法,及对未来的奢望,请勿见笑。
第四篇:基层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现状与思考
乡镇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
现状与对策探析
2009年,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乡镇司法所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县司法局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负责指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本辖区的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主要承担九项职能;
(1)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2)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非监禁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助;(3)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4)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5)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6)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7)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8)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9)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
但是,目前就乡镇司法所的工作现状来讲,处境让人担忧,一片片希望在等待中落空,一颗颗红心在岁月中褪色,一名司法人对司法事业的热爱化为虚有,在夹缝中不断挣扎。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化解民间纠纷、解决人民内部
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的作用,通过七年从事司法行政工作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的现状和带有普遍性制约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一、基层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现状
(一)乡镇都设立了司法所,大多数办公场所与综治办合署
办公,办公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但缺少照相机等影像设备。
(二)司法所管理体制不顺,司法所人员占司法行政编
制,而司法局又不能直接管理和领导,司法所受乡镇政府的直接领导,县司法局只能给以必要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为主。司法所工作人员纳入乡政府统一考核管理,工作人员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乡镇中心工作上,司法行政业务工作开展不够经常,只靠晚上加班弥补资料和考核前临时突击完成,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从基层司法所有些工作人员来看,专业理论知识、业务水平较低慢,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思想上认为同属政法职能部门在一个县工作,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相比,在职务晋升、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交通通讯设施、办公经费等方面都有太大的差距,队伍思想不稳,影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
二、对策探析
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强基层‚两所一庭‛(公安派出所、司
法所、法庭)建设,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要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的思想,切实加强‘两所一庭’的组织建设、业务建
设、队伍建设和基本设施建设。这些都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司法所作用的认识是肯定的,是非常重视的。鉴于此,我们提出几点加强司法所建设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基
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司法行政事业的成败。基层稳,则全局稳;基础牢,则事业兴。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基层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专项安排,定期检查督促,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二)进一步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杜绝‚管事情不管
人,管人不管事‛的不合理局面,要严格按照司法所作为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落实‚机构独立、编制单列、职能强化、管理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政法专项编制,增加所内人员编制。双重管理的体制让我们迷失方向,在局里,要求我们和乡镇沟通,这是你们乡镇上的事情;在乡镇上,你们要请局里想办法,这是你们局里自己的事情,彻底解决‚两张皮‛问题。
(三)提高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行政级别及相关待遇。
应保证与派出所、法庭相同的待遇。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辛苦可能只有自己才知道,同为‚一庭两所‛的他们却能享受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经济待遇,不能弱化了基层司法行政干部的行政级别待遇。
(四)保障司法所日常工作经费。要确保司法经费的渠道
通畅,避免出现经费不足,四处截流,名不实至的现象。希望
各级政府根据上级要求在财政计划中足额的列出专项经费,从而保证司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不要让我们在网络里寻找法制宣传,在白纸上书写走访记录。
(五)司法所要经常开门办公,干部统一着装、统一车辆
使用,提升司法所形象。着装标志明显,有利于司法所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以及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
(六)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在知识日新
月异、时代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经常性地举办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的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活动,通过活动,不断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司法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司法队伍的战斗力。
以上,是本人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对目前所了
解的局部基层司法所现状的个人想法,及对未来的奢望,请勿见笑。
第五篇:环卫工作-对环卫工作建设现状的认识与思考
环卫工作-对环卫工作建设现状的认
识与思考
环卫保洁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卫工作发展建设的现状和环卫保洁作业标准的商低,不仅是衡量广大市民群众综合素质的软实力,更是展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硬杠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剧推进,人们对城市环境卫生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卫工作领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作用日显突出。
一、对当前环卫工作发展现状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城市的
环境卫生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全面了解环卫工作的行业“难点”以及环卫队伍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解决和促进环卫工作长足发展的关键。
1、环卫工人队伍的现状。环卫工人做为一支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主力军,为城市环境卫生建设默默无闻地做出巨大贡献,早出晚归,寒来暑往,从事的工作比较辛苦、面对的环境比较恶劣、生存的基础比较薄弱,主要有工资待遇低、身份地位低、文化素质低、意外风险高等特点。
2.环卫保洁工作开展的现状。环卫保洁工作是城市环境卫生美化和保持的主要手段,是打造“洁、靓、谐”市容市貌的重要途径,环卫保洁作业中有公共场所保洁难、环卫设施维护难、问题多元处理难等特点。
二、对今后环卫工作发展的思考
环境卫生工作是构建城市形象的基石,它美化着城市外观,展示着城市的整体形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展示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关键点,更是服务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是提升境界,高点定位,以新理念引领环卫工作上层次。环境卫生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要加强政府干预,把“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社会当做工作思路,制定长远目标和规划,真正做到对环境卫生事业的常抓
不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电台、电视台及单位橱窗、居民小区的宣传设施等开设专门的宣传栏目,重点对城市环卫管理的规章制度及重要意义、单位和居民承担的义务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市民对卫生保洁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同时,对环卫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进行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奖励,以此扩大环卫工作的影响效应。环卫工作要纳入法律范畴,实行
法制环卫。环境卫生是一个从政府强制性工作过渡到市民意识行为的工作,这里面既有法制的成分也有文明的因素。据了解,全球有很多国家都对环境卫生保护有相关立法,如新加坡对破坏环境卫生行为的处罚就非常严重,随地吐痰乱丢垃圾都会被处罚。当前,我们对爱护环境卫生的做法仍然是采取以公益广告宣传,靠教育引导为主的手段,这些方法起到的作用比较小,“你丢我捡”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在对保护环境卫生工作的开展上,不仅要靠宣传引导,更要制定出台有相关法律规定,以法的形式将爱护环境卫生纳入法制体系,实施法制环卫,确保环卫工作有法可依,有效提升环卫意识。
二是突出特点,科技倡导,以新举措保障环卫工作上水平。环境卫生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提倡科技引领,推进科技环卫,提高机械化水平,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环卫作业机构;
要抓住工作特点,牢记使命任务,坚持人尽其用,打造一支精英化的环卫保洁队伍。坚持科技引领,着力配置现代化的环卫作业体系。环卫工作机械化保洁作业,有速度快、面积大、效率高等特点,环卫保洁系统的机械化建设程度,也标志着该领域发展建设的状况。当前,想要完全“扔掉扫帚”一时间还不能实现,但是随着城市区域和道路的不断扩大以及对环卫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等特点,过去的那种以人工密集型的环卫保洁作业方式已经不完全能够适应现状,因此要按照超前发展、科学规划、设施先进的原则,确保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有序合理,降低环卫作业人员的作业强度,并结合本地实际,适当加大对清扫机械的购买投入,增加保洁区域机械清扫,盖面。另外还要注意合理配置,对于一些开放型小区多,街巷支路多的地区,不仅要配置大型车辆,也要多配置小型清扫设备,达到保洁体系的合理化,以此构筑设备现代化的环卫保洁作业体
系。注重任务牵引,着力打造精英化的环卫保洁队伍。打造清洁、干净的市容市貌,是环卫保洁的首要任务,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打造一个精英化的环卫保洁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