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时间:2019-05-14 02:2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篇: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1、新闻两则 教学课题

《新闻两则》

主备人

许美霞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总课时数

上课日期

二次备课人

白利梅

二次备课时间

2014.09.1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

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教学准备

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新闻的相关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顽抗撰()写区域()

芜()湖歼()灭溃()退荻()港鄂()豫()绥靖()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4.填下表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

地段

人数(万)

渡过兵力

中路军

20日夜夜起24小时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21日17时-22日22时22时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板书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板书】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三)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明确: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明确: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小结:这就是新闻的三个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简言之:一真、二快、三准、四简)

(四)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明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明确:“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小结:这一片段显示出谋篇布局的匠心,谴词造句准确精练,语势铿锵有力,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新华社播音员,你接到主席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2、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五、巩固练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1.新闻的相关知识

①新闻的六要素:时间、、人物、事件发生的、、结果。②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及时性)

C.。(准确性)③新闻的结构:、、、、。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九江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情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3、请阅读新闻,然后回答下面各题。安员医院创一项亚洲之最 患者肺移植后安度两周年

本报讯(通讯员卢晓娣)近日,北京安员医院胸外科的医务人员为一位亚洲肺移植存活最长的患者举行了一次生日贺会,祝贺他换肺后安度两周年和49岁生日。

两年前,患者冀书春喘憋严重,口唇绀紫,在休息状态下,也感到呼吸困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且病情恶化很快。经当地医院就诊,难以治愈,慕名至安员医院求治。入院后经医生诊断,肺听诊双侧有少量水泡音,肺功能检查显示通气功能严重损害。患者活动3分钟后心率由90次 / 分升到142次 / 分,医生明确诊断为待发肺纤维化。而治疗此症的惟一办法就是换肺。1995年2月23日,安员医院全院各科通力协作,成功地为冀书春施行了肺移植术。术后曾出现并发症,以及排异感染,但一次次被安员医院的医护人员治愈。患者恢复很快,肺核扫描见移植的左肺遍气及血流灌注均佳。目前患者生活已经完全自理,能到室外活动,且恢复轻工作。冀书春见到笔者时非常高兴地说:我每天都外出散步,锻炼身体。今年初,下大雪,我在雪地上一走就是几里地。我还去了天安门广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去天安门,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1.本篇新闻的主标题是什么?

2.本篇新闻的导语是什么?

3.新闻的主体是什么?

4.本篇新闻的背景和结语是什么? 5.本篇新闻的最后一段作用是什么?

答案: 1主标题是“患者肺移植后安渡两周年”,引标题是“安员医院创一项亚洲之最”。2除“‘本报讯’和(通讯员卢晓娣)”外正文的第一段文字。3.第2~3段。4.是含在主体当中的。5.用与主要内容有关的次要消息,使这篇新闻报导更显深入全面。

六、教师小结。(展示感想)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你的疑问?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写一则小新闻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课外阅读。

七、学生作业: 写一则小新闻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自主完成,二人互查)1.同桌之间检查上节课导学案完成情况。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二、学习探究(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填写下表: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原因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 和 结果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思路导航】

1.分别找出并归纳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划分层次并概括意思。、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背景资料)说三国,到后汉,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三层(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精读感悟:

1.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③. 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三、巩固练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下列问题:(先把文章的句子标好序号)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

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 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 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 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

__。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________ 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课外链接,提高能力)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参考答案

一、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②、③—(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 2.⑤句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说明敌军外强中干,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汤恩伯认为“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便说明敌军不堪一击,反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决胜千里。用事实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于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4.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此题意思对即可。)5.⑧⑨句

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第二篇:《合欢树》导学案(带答案)

《合欢树》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用 学习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真挚的感情。

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重点难点 :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槃”一般坚强地生活和工作,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汉族,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转回北京,在工厂做工。几年后,母亲患肝癌而离世,年仅49岁。30岁时,他又患严重的肾病,每周要做三次透析。现在他主要从事文学创作,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代表作:

知青题材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哲理性长篇小说 : 《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预习导航:给划线的字注音:

虔诚()侥幸()享受()惊惶()敷()

灸()瘫痪()兆头()侍弄()闲逛()

3、品鉴情节:

全文共12个自然段,本课的重点抓住了两方面来写,一是母亲;另一个是合欢树。很自然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1—6段为第一部分:追忆母亲,为写合欢树的意义做好铺垫,定下了感情基调。7—12段为第二部分:思念合欢树,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三讨论:

1、文章条理清晰,第一部分写母亲有很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请找出来?

------十岁、二十岁、三十岁

在这些“年”里,发生了什么事?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用上“母亲”和“我”)

----母亲对我作文获奖的表白;母亲为我治病;母亲为我借书; 母亲推我去看电影;母亲鼓励我好好写作。关于“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有何不同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答: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但母亲没有表扬“我”,而是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作文做得还要好,还说“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这让“我”听得扫兴,就装着根本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对治好“我”的腿终于绝望的时候,发现我在写小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就形式而言,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对同一件事,母亲先后说过不相同的话,这是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对于年少的心高气傲的急切期待母亲表扬的孩子来说,一瓢冷水可以让孩子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青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激励,以此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勇气和尊严,可见母亲用心良苦。在这一抑一扬之间,母亲的聪明和伟大展露无遗。就内容而言,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至今还在缠绕着“我”的既有母亲的慈爱、教子之道,还有母亲的美丽和悲伤。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才使我在母亲去世多年后仍对她无法忘怀。

4、课文描述了母亲的哪些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②鼓励“我”好好写作:

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4、快速浏览1—6段,在第一部分的叙事中,作者多次将自己与母亲进行对比,请找出这些对比。在对比中,“我”与母亲各自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5、在“我”的小说发表时(三十岁),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以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文中的句子 母亲:早逝“心里太苦”“受不住”

我: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的苦心。展示

五、评价 检测: 1.

2、3、七、反思:(以下题目二选一,字数不少于50字。)

1、面对人生的不幸,史铁生绝望、沉沦了吗?请以“史铁生你是好样的________开头,写一段话。

2、假如今天的史铁生站在妈妈的遗像面前,你觉得他会说些什么?请以“妈妈,我想对你说________”开头,写一段话。

应用:你还知道哪些和厄运作斗争的人物呢?有关的名言呢? 与病魔斗争的名人故事

1.身残志坚、拼搏进取的女青年张海迪 2.微笑着行走在无声世界中的海伦·凯勒 3.永不停歇的物理巨人——霍金 4.“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 关于厄运的名言

1、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2、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论天意》

3、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松下幸之助

4、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琼森《确实可靠》

5、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培根《论厄运》

6、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J•雷《英国谚语》

7、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合欢树》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感受儿子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深深地愧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母子深情。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导入新课

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至此,始终都没有出现题目中的合欢树。那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投影合欢树的照片)

(提示: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伞房状花序,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落而合,日出而开,给人以友好之象征。花叶清奇,绿荫如伞,植于堂前供观赏。合欢花含有合欢甙,鞣质,解郁安神,理气开胃,活络止痛,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美容的作用,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他的名字有合家欢乐的吉祥之意。)自主学习:填空

《合欢树》的作者,被誉为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等。《合欢树》文体是。主要运用手法来表现母爱这一主题。三讨论探究--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快速浏览文章的第二部分(7—12段),找出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在书上找出。(1)通过邻人和初生的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与合欢树的影子和希望去看合欢树

(4)再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对今日已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作者为何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及母亲吸入培养它的过程?

明确: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观物。母亲把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合欢树=作者,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来。

1)在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2)母亲去世后,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3)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似乎就在身边。—(原因)→“悲伤也成了享受”。看到这些事物能让我感觉到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课文写合欢树的树影,写刚刚出生的瞪着眼睛看树影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小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孩子通常看到谁才不哭不闹?(自己的母亲。)所以这个不知名的小孩看到的合欢树还是什么的象征? 引导学生回答: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亲情的象征。

明确: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5、以“合欢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既能表现文章中心,又使主旨或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形象,也更含蓄、耐人寻味,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展示

五、评价

六、检测:1、2、3、反思:通过我们的分析品读,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颗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真可谓是:“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作者以合欢树为题想必是为了借“合欢”寄托他们母子之间无法实现的遗憾,在这样的一欢一悲的两极间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为之震撼。再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由父母亲精心呵护成长起来的树呢?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样也倾注了心血寄托着深切的希望。

应用: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亲人,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要趁早。

第三篇:《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一、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

”之称。

《孟子》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3)、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解释加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7、得道者多助

得道:()

8、亲戚畔之

亲戚:()

9、故()君子()有()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

12、委()而去()之

13、兵()革()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5)、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6)、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一、基础积累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行拂乱其所为

()

()..空乏其身()

所以动以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而后喻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入则无法家拂士()()......

8、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而:而后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本探究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 启 示: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7、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三、拓展延伸

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十、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4、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

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十六、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第四篇:新闻两则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稿设计人:于亚平范晓红时间 2013、0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 轼《晁错论》

《新闻两则》导学案

课前延伸

一、知识卡片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见课本第七页,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二、作者简介

三、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

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四、阅读课文,做好以下几件事

1、积累生字生词

2、分别找出这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

3、做好课后第二题

4、再读课文,找出疑惑点

课内探究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体,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

一、导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沽名钓誉。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写出这两则新闻的结构,把握新闻的特点。标题:导语:

七年级语文导学稿设计人:于亚平范晓红时间 2013、0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 轼《晁错论》

主体(概括主要内容):

三、语言品味:

1、找一些例子,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生动鲜明的特点。

2、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句式说话,例如,从“百万大军”中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无坚不摧、摧枯拉朽的气势。当堂检测

读下面这则新闻,按照要求回答问题。新闻内容如下:

1、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2、将下则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人民网5月14日报道5月13日,中国目前最大的一台光学天文望远镜在中国科学院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观测站落成并正式运行。这台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高8米,通光孔径2.4米,重40余吨,是东亚地区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之一。

据悉,2.4米光学望远镜可以清晰地分辨出300公里以外一根蜡烛的火苗,其综合性能属同级望远镜中的国际中上水平,主要用于对恒星和星系进行观测。据介绍,该望远镜投入使用后,每年能容纳数十项先进水平的天体物理观测课题和研究工作。

3、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月23日上午,从全市各行业选拔出的9 名北京奥运会徐州火炬手启程前往苏州。他们将代表900 多万徐州人民参与奥运圣火25 日上午在江苏境内首站的传递。名火炬手包括丰县女交巡警张敏、《 都市晨报》 记者王瑜珩、第九届世界技巧锦标赛冠军苏红等。据悉:江苏境内传递火炬手总数为624 名。5 月25日至27 日,北京奥运圣火将在我省传递。届时,徐州火炬手将和其他615 名火炬手一道,高擎奥运火炬,在江苏境内完成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宣传北京奥运会“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理念的神圣使命。

第五篇:荷花淀优秀导学案带答案版

泰安第十九中学2017级高一语文导学案

泰安第十九中学2017级高一语文导学案

荷花淀

编写人:李丹丹 审稿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

1、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3、学习小说主人公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

1、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2、写作背景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迹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荷花淀》这篇小说,是孙犁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时间是 1945年春天。

3、识记字音

荷花淀 惦记 掠水面 吮手 凫水 撅嘴 围剿 虾篓泅水 晌午 垛 藕断丝连:

【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你认为文章主要写的是水生还是水生嫂?谈谈你的理由。

2、以人物为线索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故事开端)。第二部分:探望丈夫,归途遇险(故事发展)。第三部分:伏击歼敌,锻炼成长(故事高潮、结局、尾声)。【合作学习】

1、找出你最受触动的细节,分角色读一读,谈一谈你眼中的水生嫂。提示:答题模式为“从文中-------,我读出了水生嫂的------”

明确:小说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

1、勤劳、善良: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爱护孩子,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妇女。

2、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

3、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的。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

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她的忠贞。“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震动: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吮: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2、文中除了描写水生嫂之外,还通过对话展示了其他妇女形象,试分析这些妇女的性格特征。“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含蓄机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心直口快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稳重、谨慎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性急、冒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腼腆、忸怩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我们没有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自信、乐观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不甘落后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自信、乐观 【小结】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第二课时

1、找出本文的三处环境描写,大声朗读,思考其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①“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②“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拓展】小说的相关知识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泰安第十九中学2017级高一语文导学案

泰安第十九中学2017级高一语文导学案

从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中切入,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三、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2.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某种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有: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 ③有时还须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拓展练习】 活

着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禁止)子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9.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答案: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和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2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答案:运用比喻,将牛比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答案: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21、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环使文章结构完整。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泰安第十九中学2017级高一语文导学案

泰安第十九中学2017级高一语文导学案

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下载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菩萨蛮》导学案(带答案)超实用(合集五篇)

    温庭筠《菩萨蛮》导学案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

    《祝福》导学案答案

    《祝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 :习志国 焦立伟 杨明杰时间:2014.4 共计 2 课时 课题 :《短文两篇》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

    丑小鸭导学案及答案

    《丑小鸭》导学案 主备教师 :习志国 焦立伟 杨明杰时间:2014.2共计 2 课时 课题:《丑小鸭》课型:自读课文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了解童话的特点。 2、揣摩语言,理......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 【自主探究】 1、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作者是如何表现愁情的?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

    《泊秦淮》导学案及答案

    《泊秦淮》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知识目标: 1.解题、了解......

    空城计导学案答案

    《空城计》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