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汉市巡司河风情公园为例浅谈水景观设计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02:5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武汉市巡司河风情公园为例浅谈水景观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武汉市巡司河风情公园为例浅谈水景观设计》。

第一篇:以武汉市巡司河风情公园为例浅谈水景观设计

摘 要:武汉市有众多湖泊,河流、水资源极为丰富,水是贯穿整个武汉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使湖滨水域更好地发挥其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生态等功能。本文阐述了巡司河风情公园景观建设的特点、设计方法,并分析了当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景观设计。

关键词:景观建设;设计手法

选题背景

水资源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人与人之间、动植物之间相互串联的一个载体。社会要向前发展,自然人为地开发就会增大,既需要给人们提供一些资源,又需要兼顾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体的状态可以是缓慢平稳,也可以是湍急汹涌,水声的作用可能影响人们的心情,水的倒影再现周围的景物等,这些都是水体所独有的特性。水体在很多地方都有其用途,例如,人和动物的消耗、灌溉、气候的调节、噪音的控制、提供娱乐、美学观赏。

选题目的

武汉市水资源丰富,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许多水体资源过度浪费、生态环境恶化,过度的污染排放,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效益不佳,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致死许多流水变为死水,水质下降,往往是一潭臭水、垃圾遍地,河流也丧失了原有的自然形态,人们大多闭门不出,休闲活动空间进一步压缩。总体来说,我国城市水体景观大多缺少科学规划的意识,很多水资源都是被动遭到破坏,生活中人为干扰程度不断加大,企业污水排放的加大,致使人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也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例如,洪涝灾害严重、城市雾霾、城市热岛效应、pm2.5升高等,同时,空间上的隔离,也致使城市特色逐渐消失。人们需要高质量的活动空间,人们也应该清醒意识到,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同样需要得到相应的提升。武汉有着百湖之市的称谓,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应利用这些优势打造城市特色,淋漓尽致地体现滨江滨湖特色。给人们营造出一个环境良好、景观优美、宜人游憩的活动场所,满足人们追求大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意愿。

选题内容

位于武汉市南湖的巡司河水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周边居民和周围高校学生的生活。与周边高楼林立的发展格格不入,城市要发展,这些问题就急需解决。因此,武汉市对于巡司河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计划工期5年,分3期进行综合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如何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还原一个自然的生境;如何与水为友,建立一个集合娱乐、休闲、观光与一体的场所;如何保留历史文脉,从而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当地部门为该设计作出了最大亮点,将建成三大主题公园,集合娱乐、休闲游憩以及延续生态文化连续性等功能,营造景观特色,传承历史文脉,使其成为地区该有的特色,在合理构想、规划、设计以及施工中,营造特色水景空间,使水景观更加丰富多采。

巡司河综合治理一期为风情公园建设,目前已建成,有许多老人和小孩在此游玩、嬉闹,早上可以晨练、健身,晚上有许多小孩打陀螺玩游戏,老人在此散步、听戏,周边学校的学生也会去散步游玩,甚是热闹。该公园绿化面积达3万m2,工学院桥至通惠桥段,公园内设置有广场、景观亭、3条步道,分别有4m宽的亲水步道、3m宽的游园步道、1.5m宽的漫步道。沿河周边种满了植物,公园主体以水和园为主,集合了娱乐休闲、营造景观特色为一体的设计手法,人们置身其中会有一种舒服感。这些旧貌换新颜的改变带给周边居民、学生很多便利,也大大提高了周边环境的质量。开放的空间也是人们向往的空间,合理的规划设计,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结语与展望

设计水景观的目的,不是一味地增加绿化面积、供市民休憩、保护古河流,而是集合这些单一的需求进行综合地规划与展望。在此基础上,主要以控制外源污染以及内源自我监督控制为主线,制定水系保护发展计划、保护规划、利用规划、区域动能规划、实施规划、政府宏观调控、宣传教育规划,各部分生态系统相协调,才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关于永川区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调研报告以神女湖公园为例

关于永川区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调研报告

——以神女湖公园为例

姓 名:张 露 学 号:201306314009 学科专业:园林景观设计

年 级:2013级(1)班 任课教师:葛 现 玲 调研时间:2014.12.20

重 庆  永 川 2014年 12月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环境心理学概念及相关理论

1.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1.2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1.2.1环境知觉 1.2.2 私密性 1.2.3个人空间 1.2.4 领域性

2.调查内容与方法

2.1调查对象概况 2.2调查形式与研究方法

2.2.1调查形式 2.2.2研究方法

2.3.调查样本的选择 2.4调研结果分析

3.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3.1私密性

3.2安全性与稳定性空间

4.环境心理学在公园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4.1序列性 4.2边界性 4.3标志性 5.环境心理学在公园绿地中的应用

5.1道路绿化 5.2公园园路设计

5.2.1园路的可达性

5.2.2园路的舒适性

5.3园林建筑小品 5.4指示牌

6.基于游人心理需求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在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6.1景观多样性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6.1.1丰富的植物材料 6.1.2丰富的植物层次 6.1.3开合有序的植物空间

6.2满足可达性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6.3满足儿童和老人需求的设计策略

6.3.1满足儿童需求的设计策略 6.3.2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设计策略

7.评价

7.1成功之处 7.2不足

8.针对神女湖公园的解决方案 9.结论 参考文献

摘 要

现代都市的飞速发展和城市范围的迅速扩张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里。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被称为城市的/绿肺0。本文应用环境心理学知识对公园进行调研、分析、解析公园绿地空间在环境心理学方面的设计以及人们对于公园环境心理的需求.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公园设计;应用;环境景观

1.环境心理学概念及相关理论

1.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环境心理学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 决复杂和多样的环境问题。总的来说,环境心理学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领域,没有明显的边界,并且在不断的发展,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示何种景观设计才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学问在创造人工环境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帮助人们利用环境中的各项线索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和需要。

1.2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1.2.1 环境知觉

由于环境行为学的部分基础理论来自于人类学与心理学,所以有必要先了解与其相关的基本心理学知识。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风感觉接收环境信息。我们从周围所获得的各种 环境信息,包括味道、声音、气息等等,都能让我们开始明白一些事物的位置和环境的属性。

1.2.2 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1.2.3 个人空间

空间是物体存在的形式。个人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里有关。包 括亲密距离(0~8 英寸)、个人距离(1.5~4 英寸)、社交距离(4~12 英寸)和公共距离(12 英寸以上)。在环境设计中主要以提供给人舒适的距离。

1.2.4 领域性

领域性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现象,它既发生在大尺度的环境中,也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它包括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这三个领域。领域性行为起着促进社会过程的作用,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

2.调查内容与方法

2.1.调查对象概况

神女湖位于渝昆高速公路永川匝道口北端,风景秀丽的茶山竹海景区南麓。集山、水、林、石、亭、廊等园林元素于一园,融清新雅致的自然景观与古典浪漫的人 文大观于一体,是一座复合型体验式生态文化公园。该公园总投入 2.5 亿元人民币,2010 于 年 3 月破土动工,占地面积约

1000 亩,其中,水体约 200 亩、绿化景观约 800 亩。环绕 神女湖水体,和谐组合 16 万平方米的湖滨公园、3 万平方米的茶山公园、5 万平方米的竹 山公园和 14 万平方米的神女公园。

2.2.调查形式与研究方法

2.2.1 调查形式

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来公园游憩休闲人群,通过收集与统计公园绿地的相关数据来揭示公园环境对于人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为提高公园的服务质量和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参考。

2.2.2 研究方法(l)文献综述法 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环境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以及该理论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2)分析归纳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寻找相关规律,探讨环境心理学与植物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

2.3.调查样本的选择

调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性别的对象进行调查。整个调查过程持续一周, 既确保了数据样本的随机性,分布的合理性,又保证了数据的科学性。

2.4调研结果分析

2.4.1 日常主要休闲活动

公园成为受众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根据人们日常主要休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园已成为大多数人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20.1%)

2.4.2.公园环境与自然结合程度从调查区公园与自然结合情况来看,非常满意的占13%,比较满意的占37%。

3.环境心理学在公园景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3.1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与人正常交流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利用植物围合空间,形成清晰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有利于游人在公园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活动.3.2安全性与稳定性空间

游人在公园内展开各项活动时,需要明确的领域感来获得自我认同和安全感,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有明显的标志来划分领域范围,并且要形成清晰的空间划分,来加强游人领域感的建立。

4.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环境心理学也在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4.1序列性

有序的植物景观意象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在道路景观中体现颇多,园林道路应该明确其贯通性,起到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在迁回的通幽小径也有明显的规律性,向人们暗示前方别有洞天,吸引人们前进。

4.2边界性

园林中的边界包括分隔园林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园林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利用植物可形成不同的边界意象。边界有虚隔和实隔之分,虚隔如草坪与游路边界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机散植,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起到空间界定作用,但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实隔通常用成排密实整形的绿篱对边界进行围合,创造出两个不能跨越的空间,有效地引导人流实现空间转换。(如图)利用篱笆或栅栏来分隔,起到空间界定作用,也使景观具有自然之美。4.3标志性

标志是一种具有显著特征,易于发现的定向参照物。人们对标志的环境意象是十分敏感和兴奋的。植物作为标志性的景观往往采用孤植树构成视觉焦点,此类植物要具有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季相变化美等特质,观赏价值极高,特别引人入胜。(如图)位于神女湖公园入口处的一个孤植小叶榕,其造型奇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5.环境心理学在公园绿地中的应用

在公园绿地设计中,我们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下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较为简单的 分析,以探讨我们在公园绿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5.1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除了在美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外,另一重要功能就是为行人遮阴、降温。比如在神女湖在道路绿化中,将植物与休憩设施良好地搭配在一起,满足了人们乘凉和 停歇的心理要求,并在周围种植了可供观赏的植物,让游人在休息时也能够欣赏风景。再者,道树树种的选择既坚持以当地树种优先,也丰富了植物景观,在人们对于环境的熟知程度 上有很大的帮助。

5.2公园园路设计

5.2.1 园路的可达性

园路设计在公园景观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可达性也是不可忽略的。但是神女湖公园的园路几乎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园内道路常常因为地形出现高差变化,但是因为缺乏无障碍设计系统,给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游园时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如图)是公园内十分常见的嵌草坪石块园路,其园林景观造景效果表现的很好,但给行动不便的人带来了困难,同时忽略了无障碍通道的设计。5.2.2 园路的舒适性

由于年龄层次的不同,不同使用人群对两种路面的的舒适度感知也是不同的。儿童无一例外的选择在植草砖路面上蹦蹦跳跳的走;老年人因腿脚不便都选择水泥路面。另外园内还有很多富有趣味的小径,如镶嵌于草坪上的条形花岗岩踏步、浅溪中的石汀步等,这些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娱乐活动空间。

5.3园林建筑小品

园林建筑小品多置于公园、居住区绿地、街道绿地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同时会 搭配以植物,使小品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赋予小品以生命力。(如图)神女湖的建筑小品十分独特,并且具有深刻的文化蕴育。如图巨石神女湖的标志性建筑神女象雕塑,还有沿岸设立的亭桥,以及包含永川人民美好愿望的永康幸福宝鼎等等,这些小品既丰富了神女湖的景观效果,也增添了文化气息,使得人民在这里能够在文化上找 到心里的认同与归属感。

5.4指示牌

指示牌在景观设计中也有着相当大的分量。在人们的游览过程中,指示牌会起到引导和 指向的作用,会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而不会让人们感觉到陌生与迷茫。(如图)在神女湖的指示牌设计中,较为全面的平面图更好地体现了这一作用,让人们更好地去 了解了自己所要游览的地方,包括景点的名称,当前所处位置,还有详细的道路交通已经绿 化带和湖水的分布,这样使得神女湖在人们的心中更加明确,更加清晰,同时也就拉近了人 们与神女湖的关系,产生了一种亲近感。6.基于游人心理需求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在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6.1景观多样性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6.1.1 丰富的植物材料

园内高大乔木丰富,多以栾树、大叶樟、小叶樟等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搭配栽植。园路旁点植樱花、海棠、桂花等观花观叶的小乔木与灌木。园中还有多片开阔的草坪,供游人嬉戏、玩耍。

6.1.2 丰富的植物层次

植物大体上可概括为乔灌草,园中通过对植物的精心搭配,形成了层次丰富多变的垂直绿化;并满足了场地的使用功能,和游人游憩时的心理需求。

6.1.3 开合有序的植物空间

植物围合的空间有开敞式植物空间、半开敞式植物空间、覆盖式植物空间、竖向式植物空间及封闭式植物空间,不同的空间使人有兴奋、开朗、静谧、幽深、清爽等各种不同的感受“随着游人游览路线的变化,植物空间随之有开合的变化,形成开始一过程一高潮一结尾的有序的景观变化。(如图)是一个半开敞式植物空间,是植物景观更丰富、神秘。

6.2满足可达性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合理安排各景观节点,形成序列的景观的同时,应当考虑各景观节点之间的视线通透性,使游人在不同景点游玩时,能够看到下一个景点,从而调动观赏的积极性

6.3满足儿童和老人需求的设计策略

6.3.1 满足儿童需求的设计策略

在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他对外界环境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而产生的认知也是不同的,针对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6.3.2 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设计策略

前往公园的老年人非常重视宜人的公园环境,对老年人来说,安全、舒适、易于感知的植物景观是他们所青睐的;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该提供便于识别与感知的植物景观;增强安全感的植物空间;提供舒适的植物环境。7.评价

7.1成功之处

1.在公园的四周设有多个出入口,便于人群进出。2.道路分级明确,能较明确的指引人群到达景点。

3.沿道路和湖边设有座椅、廊亭给来此休闲的人群提供了观赏景色的视点及休憩的场所;

4.分区较为合理,能将不同的人群分散开;

5.自然景色很美,冬季的茶花和杜鹃成为公园的一大亮点

6.景区的标志牌较为清晰、明了,能让第一次来公园的人了解公园布局和路线

7.景区内有许多文化雕刻,增添了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7.2不足之处

1.虽然整个公园的植物空间层次较为清晰明确,但是由于整个园区内主要的空间形式为开敞式空间、半开敞式空间和覆盖式植物空间,具有引导视线功能的竖向植物空间在公园内没有表现;

2.某些空间的转换处、重要节点处的植物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对比较小,不能够形成很好的标识性景观,植物景观的可识别性做的不够完善; 3.植物的配置与材料的选择基本上使以成人尺度来衡量,还没有 设置专门的儿童活动区。

4.老人与儿童是公园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尤其是老人,在公园游览的频率要高于普通成年人,但公园老年活动区及其设施过少。

8.针对神女湖公园的解决方案

1.利用植物引导视线

针对案例中景观可达性与景观可识别性的缺憾,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根据场地的功能特征,以及周边环境的优劣状况,利用植物来引导游人视线有景可赏的区域,引导视线的植物应当尽量选择色彩鲜艳,明度较高或饱和度较高的的色叶树种,并且利用各种造景手法,点、线、面精心布置,游人远观或是近赏都能印象深刻,形成识别性强的植物景观。2.形成完整的空间体系

公园内的使用者人数较多,每个人对公园内空间的需求也不一样,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围合,形成开敞式植物空间、半开敞式植物空间、覆盖式植物空间、竖向植物空间和封闭式植物空间,即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完整等级,以满足游人对私密性控制的不同需求。

3.营造适合儿童的植物空间

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植物空间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应当使用感官刺激较强的植物来营造植物空间,颜色要鲜艳,花色艳丽或是果实鲜艳,质地要细腻,有香味,不需要有复杂的图形,为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知觉等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同时,考虑到安全问题,儿童活动区得植物选择应当无刺、无毒、无害。

4.增加设备

应该在公园中以适当距离增设一些识别性强的垃圾桶、卫生间、灯具等公公共设施,并尽量使这些设施的造型具有趣味性与可识别性。5.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公园是游人在工作之余游赏与放松的地方,植物景观应当以多样性为特征,选用丰富的植物材料,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开合有序的空间序列,多变而清晰的图底关系,并且要有一定的季相变化,给游人最丰富的感官享受。

9.结论

虽然神女湖公园内的植物空间丰富度不够,没有形成引导性强的标识性景观,景观的可达性有待提高,没有形成专门的儿童活动区,但是整个公园的植物景观搭配合理,植物层次丰富,空间开和有度,满足了游人对公园植物景观多样性、舒适性等的心理需求,并且能够满足游人对场地领域感的控制,满足一定的私密性控制需求,有利于游人在园内开展各项活动。总体来说,神女湖公园的绿地景观设计较为优秀,是其它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 薛健.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创意空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盖尔·杨、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 徐磊青.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5]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1.

第三篇:花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武汉市花卉资源为例

摘 要:花卉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而花卉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资源正确评价的基础之上。本文在对花卉旅游发展、意义及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了花卉旅游资源技术单因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武汉市花卉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为武汉市花卉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

一、花卉旅游概述

(一)花卉及花卉旅游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是指姿态优美、色彩鲜艳、气味香馥的观赏植物,“卉”是草的总称。狭义的“花卉”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广义的“花卉”不仅包括草本植物,还包括乔木、灌木、藤本以及地被植物和盆景等。由于花卉具有使人轻松愉快、视觉享受的美学价值;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文化价值;可供食用、药用、制茶等实用价值;所以花卉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重要且独特的旅游资源。花卉旅游就是以花卉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从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度假娱乐、购物消费的一种综合旅游形式。花卉旅游具有文化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特点,对人们视觉享受、陶冶情操、文化娱乐、增长知识等方面都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按其功能花卉旅游可分为观赏型、保健型、商品型、参与型四种类型[1]。

(二)我国花卉旅游发展概况

花卉业是世界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再加上种子种苗、园林机械以及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的发展,世界花卉业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发展平均速度,被称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2]。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此我国花卉资源十分丰富,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十五”期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达64万公顷,占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花卉销售额也由2000年的160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719.8亿元;从全国花卉生产布局来看,云南、广东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两地花卉产量占全国花卉总量的一半以上[2]。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花卉旅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例如武汉樱花、洛阳牡丹、大理茶花、苏杭梅花等早已成为著名的花卉旅游胜地;还诞生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武汉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一批高品味的花卉主题公园;还有上海国际花卉节、南京国际梅花节、神农架国际杜鹃花节等各种花卉旅游节庆活动。在2010年,中国春季四大热门旅游活动中,花卉旅游远远超过温泉、登山、海岛旅游,以43.15%的比例高居第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

二、花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花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意义及原则 花卉旅游资源评价,就是从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对花卉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从而明确该花卉旅游资源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等级和地位,确定其开发序位,为制定花卉旅游规划等提供科学的判断标准或理论依据,是科学的开发花卉旅游资源的前提。进行花卉旅游资源评价时,必须根据其价值表现、内涵、功能等情况,实事求是的评价;对花卉资源的形成、属性、价值等内容,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还需对其区位、环境、开发利用水平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时还要考虑投入资金后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以确定适宜的开发程度;最后评价还要考虑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两个方面,才能达到旅游作用体系的动态平衡,因此还要遵循市场化原则。

(二)花卉旅游资源技术单因子定量评价

1、技术单因子定量评价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数量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定量评价较之定性评价结果更直观、更准确等原因,应加强对花卉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具体包括技术性的单因子评价、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旅游地综合评估模型评价等方法。本文主要用技术单因子评价法对花卉旅游资源进行评价[3]。即针对花卉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集中考虑某些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宜性评价。这种评价的基本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技术性指标,它一般只限于自然旅游资源评价,如旅游湖泊评价、海水浴场评价、溶洞评价等[4]。因此,技术单因子定量评价的关键就是建立科学的技术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

2、花卉旅游资源技术单因子定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为了科学的确定花卉旅游资源技术单因子评价的指标,本人做了一个有关“花卉旅游产品游客感知”的问卷调查。共计发出100份,回收90份。通过调查,为有关花卉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一定的依据。

3、建立花卉旅游资源技术单因子定量评价指标等级体系

本人通过对花卉旅游资源的特性、价值、开发条件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并在以上花卉旅游产品游客感知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以下九个评价指标,即姿态、颜色、香味、花期、品种、规模、文化背景、资源组合、地理区位等。每个指标又细分为三个等级,并给出相应的分数。最终根据总分将花卉旅游资源分为3个等级。表1 花卉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一览表

第四篇:“城中村”土地经营的探讨——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

“城中村”土地经营的探讨——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

吴 凯1,郭建明2

(1.湖北省武汉市土地交易中心,武汉 430010;2.江苏省江都市建设局,江都 225200)

【摘要】武汉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在用地上的矛盾进一步加强。经营好武汉市土地资产,需要通过转变土地利用观念,从武汉市存量土地入手,内涵挖潜。深化对“城中村”的经营,进一步优化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用地矛盾。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土地经营;城中村;土地利用结构

Discussion about the “Villages inside Cities” Land

Management

——Take Wuhan Hubei Province an Example

WU KAI 1,GUO JIAN-MING 2

(1.Hubei Province Wuhan land transaction center, Wuhan 430010, China;

2.Jiangsu Province Jiangdu Construction Bureau, Jiangdu 225200, China)

[Abstract] Wuhan is being in the period of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the “rise in Central China strategy ”, the land us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further strengthens.Manage the city land property, which needs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idea, going into the connotation seriously from the city storage quantity land.We should deepen the management of “villages inside cities”, optimize the city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further, and enhance the intensification level of the city land utilization.As a result,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will be promoted and the land use contradiction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will be alleviated.[Key Words]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land management;villages inside cities;the structure of land utilization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以及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逐渐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可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

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数量与城市用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使得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主要反映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地区,同样也存在于城市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的中部地区。随着国家战略重心向中西部转移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中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提出了较大需求。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和基本条件,土地供应与保障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空间、潜力和方向,只有充分运用综合手段经营好城市土地资产,才能缓解当前的土地供需矛盾。

集约利用土地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择。“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在中部地区众多城市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城市用地空间盲目以“摊大饼”的方式拓展造成的。武汉市是华中特大中心城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支点”作用。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在改善城市土地利用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配置效率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城中村”问题上本着“依法行政、有情操作、改制先行、改建跟进、统筹兼顾、属地管理”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内涵挖潜“城中村”存量土地资源,取得了成效。

一、武汉开发“城中村”土地的重要性

(一)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角度——提高城区土地利用效益,为城市的拓展提供空间保障

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可持续发展途径

自96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于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实施以来,武汉市各项建设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用地上的矛盾进一步加强。主要是由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进一步向中心城区聚集,城市持续发展面临着道路体系建设、环境保护、空间资源等方面的瓶颈,在未来二十年这一情况还会加剧。武汉市中心城区“城中村”土地面积相当于武汉市规划中2020年建成区面积的1/4,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30%,具有丰富的存量土地资源,大力推行“城中村”改造,挖掘“城中村”土地价值,对控制城市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②改变落后建设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武汉大多数“城中村”村民都采用“自给自足”的方式,自己建设房屋,没

有社会化的生产和协作。其土地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造成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的恶性循环,既形成不了开发的规模效益,又破坏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性,从而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通过对“城中村”改造,不仅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改变落后的建设方式,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品质

由于武汉“城中村”住房建设没有执行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水、电、气以及道路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城中村”不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实施。加快“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生活环境品质。

(二)房地产管理的角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十五”期间,武汉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土地市场迅猛发展,楼市价格不断攀升,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泡沫”,市场直逼黄色警界线。于是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来加强土地供应调控,以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其中就包括加大闲置土地的整理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用于房地产开发。盘活“城中村”存量土地,从源头控制土地,采取不饱和供地方式,形成卖方市场,影响房价的平抑,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武汉市“城中村”土地经营实践

为配合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9月正式启动“城中村”综合改造。涉及村集体经济改制、村民户籍改登城市居民户籍、撤销村委会建立社区居委会、建立“村改居”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改造旧村湾为城市新居住区。一年多来,16个试点村完成的综合化改造所有准备,另有5个行政村自愿提前试点。为实现“村改居”工程的平稳过渡,充分体现土地资产价值,市国土资源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摸清武汉市“城中村”土地利用状况,显化土地资产

早在2002年9月武汉市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就开展了全市城区“城中村”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工作。调查范围以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图为依据,包括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青山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全部范围和汉阳区、洪山区的一部分,共156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调查范围内“城中村”土地总面积为22458.9公顷,其中农用地为15544.5公顷,集体建设用地6181.7公顷,国有建设用地581.4公顷。“城中村”总人口为170807人,人均耕地面积为399平方米,人均宅基地面积为246平方米。根据其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在实地调查、数字化建库和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武汉市“城中村”土地资源信息库,绘制了武汉市“城中村”土地资源现状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汉市“城中村”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1)

同时,委托土地评估机构对试点的16个试点村中,选取其中四个村(江岸区红桥村、洪山区团结村、硚口区汉西村、汉阳区十里铺村)的土地进行土地评估和规划咨询,分别显化村民住宅、工业生产、商业及房地产开发等用地的资产量,分析其各类用地最佳利用方式,经过改造得以最有效使用的可能性、将来所能带来的收益和效用等,按城市规划要求提出模拟方案。土地资产的显化为政府制定改造政策,特别是“一村一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制定操作性强的政策,市场化配置土地资产,保障村民长远利益 “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举措,只有在法律制度到位的情况下,才能保障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在实际操作中有法可依。2004年9月10日,武汉市《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出台,各相关部门根据《意见》精神制定相应的政策。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广泛吸纳外地一些城市“城中村”改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和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关于“城中村”综合改造土地房产处置及建设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从城中村综合改造的原则、方案编制、改造建设方式、有关优惠政策、建设规划要求和审批程序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为彻底改变“城中村”面貌,与城市基础设施对接,该《实施意见》在土地利用方面体现了“转权让利”的思想,就是将集体土地所有权转为国有。转权后的土地实行市场化配置,全部以项目捆绑、挂牌低价的方式出让,同时政府把大部分土地收益返还给改制后的“城中村”股份制组织所在区财政专户,用于“城中村”综合改造中基础配套建设。转权后的土地进入土地有形市场交易,这样不仅能使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同时还能保障村民的长远利益,以土地换发展。2005年10月18日以1.5亿元挂牌成交的武昌沙湖村,其改造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图

2、图3)

(三)吸引开发商进行投资,拓展资金来源

改造“城中村”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在所有土地一级开发的项目中,“城中村”改造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以往“城中村”项目的土地一级开发都由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运作,耗资巨大。特别是在2005年国家为了平衡发展而再次展开紧缩调控政策,使得融资渠道变得困难起来。武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鼓励开发商、改制后的村股份制组织等资本主体来投资开发“城中村”,根据相关规定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开发的门槛。沙湖村土地一级开发内容的直接上市,打破了政府包办的常规,为今后的“城中村”一级开发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科学制定规划,实行“一村一案”

武汉“城中村”综合改造始终把规划作为改造的龙头,根据武汉滨江滨湖的地理特点和九省通衢的文化重镇区位优势,坚持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在道路系统的改造、公共服务、绿化通风条件的改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本着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原则,突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局限,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实行“一村一案”。(图4)

“城中村”土地具有很强的资产价值,武汉市给“城中村”改造注入经营理念,积极显化“城中村”土地资产,以规划引导“城中村”存量土地得以高效合理利用,使村民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

附图:

图1.武汉市“城中村”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

图2.沙湖“城中村”还建用地规划方案总平面示意图

图3.沙湖“城中村”还建住宅户型示意图

图4.罗家墩“城中村”还建用地规划方案

图 4.1街道美化工程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 4.2道路畅通工程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 4.3绿化工程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 4.4还建住宅用地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新海,经营好“城中村”土地[J], 中国土地,2003-11

[2] 黄凯,城市土地经营的战略思考[J], 中国土地,2004-5

[3] 武汉市土地资产经营管理法规文件选编辑[M], 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供应中心,2004-11

[4] 武汉市房地产年鉴(2004年)[M], 武汉市房地产管理局,2005-11

第五篇:学习《公务员通用能力》心得体会-以水政局为例

公务员任职期间培训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8月20日至2007年9月14日,我参加了委人劳局教育处组织的水行政管理培训。一个月来,通过系统学习公务员素质和公务员通用能力等诸多有关公务员的理论和知识,听了有关专家和老师的教导,以及前往江西实地考察,学员相互之间进一步增加了友谊,介绍了各自的工作内容和心得,交流了公务员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使得我对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次培训,我感到学有所获,对我今后正确的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总工办信息化工作有所帮助。现将本人的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提高公务员通用能力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和《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培训大纲》将公务员通用能力概括为九种: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在理解和运用这九种通用能力之前,需要观念转型。第一,由“全能型”向“有限型”的转变。政府从属于社会,由社会所决定,职责是维护社会秩序。在社会空间中,必然存在着政府无能为力或不应涉足的领域。这就决定了公务员应该正确看待政府的作用,摒弃政府“万能”观念,梳理“有限政府”、“小政府、大社会”的观念,树立“政府――中介组织――社会”的观念。第二,有“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当前,建立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政府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这是在市场本位、社会本位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三,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的转变。我国是一个人治历史漫长的国家,人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大一统观念、人情至上、任人唯亲、家长制、特权现象、以权代法等仍在潜移默化地产生负面效应。党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使人们对法律作用的认识有所提高。坚持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对各种行政权利明确界定,对权利运行依法监督,严格控制,应当是公务员遵守的原则。第四,由“效率型”向“效益型”转变。一些政府官员急功近利,“形象工程”思想严重,造成了政府管理成本太高,资源浪费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树立成本――效益意识是必须的,是构建和谐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公务员还要有一心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一方面遵守纪律,另一方面规范行为。中纪委候觉非副主任的报告《解读公务员处罚条例》让我受益菲浅。《公务员处罚条例》是本着保护公务员的权益也书写的,其中参考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且充分体现了定性平等、公正公平、教惩结合、错责适应的原则,考虑问题的细致出乎意外。原以为很简单、很枯燥的条文,顿时活生起来,这对将来从事管理办法的起草是一次有益的实例教导。

二、加强水行政管理能力

培训中有幸听到了水政局局长刘振胜《水政、水资源的亮点》、江务局局长史光前《水旱并发的思考》和长科院副院长陈进《北美水利与生态环境》的报告,深受启发,感触良多,进一步理解了委党组提出的“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治江思路。

水行政管理就是各级水行政机关依法对全社会的水事活动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水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管理的对象是全社会的水事活动。一切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的重要活动及其由此而产生的重大社会矛盾都是水行政部门依法进行水行政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水行政立法、水行政执法、水事纠纷调处、规划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防汛抗旱、河道管理、河道采砂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文管理、行政许可管理等13个方面的工作。

在水行政管理工作中,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尽可能消除水利开发和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人水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安全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本职工作中来,就是努力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为主要载体的工作平台。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水行政管理必须依靠水利信息化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要加强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筹集建设资金,培训管理人才,营造水利信息系统保障环境,在加强基础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好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河道管理监测系统、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等,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发挥好水利信息为水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在水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公务员通用能力就是要做到强化五种意识,提高五种能力,做到五个善于。即:强化学习意识,提高适应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行政能力;强化效率意识,提高办事能力;强化沟通意识,提高协作能力;强化科技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做到善于取长补短,积极改进不足;善于调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善于把握规律,科学分析决策;善于分清主次,突出工作重点;善于捕捉机遇,加快水利发展。

三、落实通用能力,提高工作质量

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到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要求要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按照这一新的要求,水利部在全面历史地总结治水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水利新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时期治水战略目标,必须大力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加速水利信息化建设。

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前提。在水利工作中,推进水利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时监控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3S技术等,建设水利系统专用广域网络,建立通用数据库,开发各类专业系统(如防汛指挥系统、水质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政务信息系统等),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为防汛决策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提供高科技手段,为水利现代化提供信息化保障。

建设水利信息化必须充分了解行业应用现状,找准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结合现状从水利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编制规划,制定方案,分清急缓,重在应用,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为推进我委信息化工作,必须加强强有力的措施。

领导重视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前提。水利信息化工作需要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给予足够的重视,重大问题亲自抓。水利信息化涉及部门多,业务范围广,应建立水利信息化组织协调机构,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应抽调精兵强将,开展信息化工作。科学规划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水利信息化涉及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科学论证,按程序评审立项。在规划过程中,要把握原则,确定目标,明确任务,提出实施规划的相应措施。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先急后缓,急用优先,逐步建设,形成体系。要优先建设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和本系统计算机广域网,形成水利信息化骨干网络;构筑能满足信息传输、储存需求、可扩充升级的、支持多种协议的网络平台,为信息的充分共享奠定基础。在应用过程中,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抓好基础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及时补充和更新信息,为水利工作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服务;此外,还要加强上网信息的政策把关及网络安全建设。

增加投入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保证。水利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础产业,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应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水利信息化建设应纳入各级计划部门的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该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以“工程带信息化”。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资金管理,采取多种措施节约资金。

做一名优秀的公务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学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在今后工作中我一要加强学习,坚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行政管理等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二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廉政意识,严格自律,努力成为符合人民不断提高的要求的国家公务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以武汉市巡司河风情公园为例浅谈水景观设计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武汉市巡司河风情公园为例浅谈水景观设计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