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理解(王敏杰)(5篇)

时间:2019-05-14 02:2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活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理解(王敏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活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理解(王敏杰)》。

第一篇:活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理解(王敏杰)

理解为先,课堂为本,发展为主

——活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理解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王敏杰

精彩的数学课堂必定是建立在教师对三个理解的基础上,即对数学本身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理解,对教材教法的理解。对上述三者理解的不同程度,将直接反映在数学课堂中,并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同样地,教师为了活化数学课堂,也主要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理解的不同而采取相应措施。下面主要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以及所了解的身边同行采取得一些策略,分类举例说明,如何活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理解。

一、对数学的理解1.作为数学教师,显然对多数学生是苍白的,甚至不少数学教师都认为,如果只是为了工作、学习如此复杂高深的数学。上数学,能欣赏数学中的美。首先,的逻辑推理和感性认识中的数量估计,过较多数学训练的人,当他遗忘了大部分数学知识后,还剩下的就应该是上述思想。另外,数学本身是结构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不知不觉的具有结构意识。做大量题是学好数学所必需的,将解题与做事联系,如何有理、有利、有节,如何合理安排精做与泛做,认同教师的授课方式。一旦接受了这样的想法,了,课堂中不愿意动脑,不愿意动笔的人也就少了。2.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理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深入浅出是每个教师的难题。如果教师自己对某些数学概念有了新的理解,感兴趣。

如立体几何中的公理

我们都希望每个学生能认真学好数学。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这种大道理生活,根本无需自己也一度困惑,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正喜欢

现在,我认为数学对一个人的影响主要是理性认识中也就是传统数学中提到的逻辑推理与计算。我想,受

区别练习与测试的不同要求,将这些道理与学生解释,学生通常会更愿意

课堂教学中就自然会强调推理与计算,学生也相对情愿和自觉

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这时候通常学生都会很1和公理2,描述平面的性质,文字抽象难懂,配合图形,虽然能 对数学教育功能的理解教师自己应真正喜欢数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明白,但总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其实公理1是说明数学中的抽象平面是很“平”的,直线有多“直”,平面就有多“平”;公理2则是说明平面的“薄”,直线有多“细”,平面就有多“薄”。如此一来,学生不但记住了公理本身,也自然有了立体几何平面化的思想。

再如,解方程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学生陷入方程类型,题型题海中,常常就会觉得解方程很难。这时来个说文解字“解方程”,学生听了既新奇,又觉得很有道理。“解”——解开,“方”——方式方法,“程”——程序程式。对方程f(x)0而言,f(x)可理解为对x作的一系列变换,解方程就是要解开套在形式。类比穿衣服解衣服,“解”的顺序与穿的顺序相反,对不同的变换需要有相应的“方法”去解,而对一些常见的基本方程,如何求解是有套路的,有一定的操作流程,有一套程式必须要走。

3.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简洁的,文字叙述的严密性,符号表述的准确与恰当,定理公式的取名等都很有讲究。在适当的课堂中做些强调,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如对数式中,学生初学时常常不分层次,向量的名称,都可以借助数学史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学习否定的表述中,不都是,都不是,最后来一句“都是不?”加强学习效果。

二、对学生的理解

亲其人,信其言,教师都希望学生能认真听教师的每一句话,了学生的理解。还有更多的学生会觉得教师所讲的内容都会了不愿意听,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惯,生活性格等多一些了解,适当改变课堂语言与教学策略,深。下面的一些做法也许有效。

1.通俗的生活化语言

用贴近学生的语言解释一些数学概念或问题,学生普遍更感兴趣,自然也能增进理解。如介绍包含关系与推出关系时,我打比方说,我是男人,自然也是人。学生一怔,都很期待地看着我。然后我指着一位女同学说,你也是人,但你不是男人。学生哄堂一笑,在回味中理解推出关系与子集的包含关系。

比如,为了说明“或”在数学中与生活中的区别。从数学角度看,可能有两场测验,这是学生不情愿看到的。x上的f,将其表示为xlog423,log234,log234,log234。函数的名称,但数学的枯燥与艰涩阻碍或者想听但听不懂。如果能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课堂中留给学生的印象就会更举例说,周一或周二将举行数学测验,f1(0)的

学习习再比如,一个典型的不等式问题,学生在上学时一半时间走路,一半时间骑车,在回家时一半路程走路,一半路程骑车,问上学与放学回家,哪个用时少?这问题的本质是走路比骑车慢,单纯判断可将这种速度差别扩大,如骑车改为开着F1赛车,走路则因为脚崴了,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如果一半路程走路,不知何时才能回家,而一般时间走路,那就相当于直接到校门口,然后走进教室。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不等关系,而且有了用极限思想考虑问题的体验。

2.给问题增加一些故事我们常常都会有这样的无奈,添一些故事色彩,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们看看有何奥妙!问题:下列三角式哪一个与①sinx1cosx再如,当年你们的师兄师姐就是因为这道题而留下很多遗憾,们花了一刻钟才搞定,你们是否比他们更出色?这是一道小学算术题,你们现在是高中了,能否更快的算出来呢?等等。3.给学生一些关怀课堂开始常常需要调动学生情绪和思维,上完体育活动课,弄成头脑发热,四肢冰凉就不好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小而为之”。看见教室中有空位,询问一下缺席学生的情况。有时,教师自己看新闻或者阅读到一篇很有启发的文章,也可在课堂中向学生推荐或交流,不必考虑这是数学课。语文教学中,数学后进的学生,式,使其感教师之恩而努力独立完成作业。4.营造竞争的氛围在课堂中,灵活采取一些竞争的方式,一些表扬或奖励。如口头表扬,楚的学生,测验成绩出众的学生等,一本期刊杂志,一本草稿本,一张白纸等,看似随意,1cosxsinx

重复做一些类似的问题,这与课堂设计中的情景引入不同。

tanx2恒相等的有几个?1sinxcosx1sinxcosx真诚而自然地关心学生,天气转凉,寒风骤起。规劝某些作业没认真做的同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其评语字数超过学生作文字数。非常详尽和清楚,往往能调动大多数人的兴趣。奖励课堂勇于回答提问的学生,上黑板演算的学生,作业清师生都缺乏兴趣。这时若给问题如这道题当年给老师 cosxsinx1cosxsinx1 你们能否不留遗憾呢?他以情动人。如学生刚现在需要大家头脑冷静,千万别反了,给学生背一句李清照的《声声慢》,若真心想挽救一个也让内向的学生多一种交流方可适当地给予学生

情形必然会改观。②③④

调侃一下,刚才大家都是手脚发热,”有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也可以帮学生订正作业,其实每个学生都容易获得。

三、对教材教法的理解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学习太过于功利化,其实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对教学要求的把握,对考试要求的熟悉,自然也贴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1.解读教材中的开篇和小结

学生大部分时间陷于做题,缺少概括与反思的实际。在每章开头,先介绍主要内容,让学生有大致整体的了解。在每章的小结回顾时,让学生梳理所谓的“双基”。教师天天都在讲要重视学生的基础,但学生并不一定了解什么是基础,常常以为简单的题目不会做,就是基础不好,会做的题目经常错,也是基础不好,但如何夯实基础呢?唯有继续做题,这显然不是解决之道。每章开始,即为“薄书读厚”之准备,每章小结,即为“厚书读薄”之尝试。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的结构性会有所增强,对数学的基础就会有自己的理解。

2.理解命题的意图

考试分数始终是师生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解题的效率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也就是要通过提高解题的质而不仅仅是通过量的积累来提高分数。教师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解题到讲题再到编题的转变,与学生分析如何解题的艺术。要理解命题的意图,试题的背景,要反思解题的过程,要研究试题的变式等。常常举下棋的例子,网上很多围棋迷,下快棋落子如飞,但棋艺鲜有提高。高手下棋,看似很慢,其实变化在心中演变很多,所以即使是快棋赛,水平也很高,主要得益于慢棋的琢磨。以前求学时,老师常鼓励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现在我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为什么不是你所想象的?通过解题分析,知己知彼,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3.数学小哲理

数学中处处充满哲理,这也为德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函数方程中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自不比说。有些学生过于追求速度,正确率很低,这验证了“欲速则不达”,“磨刀不误砍柴功”等说法。不等式性质中的“强强联合”,概率中的“必然与偶然”,几何变换中的“相对与绝对”,数学解答要求简洁准确,那是以减少阅卷者误判的机会;没有技巧性的解答,回归定义,这是“大智若愚”等等,无不体现朴素的辩证思想。

总之,活化数学课堂,这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课堂实践。只要教师真正的理解数学,喜欢数学,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分析教材,钻研课本,他的数学课堂一定会精彩,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一定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篇:——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王敏勤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望亭中学

曹红杰

我们在暑假期间听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内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立人王敏勤教授关于“深入把握课堂标标和教材—教学内容的四次转化和建构”的报告。这场报告太真实了,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令我眼前一亮,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通过报告,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把握目标和教材?怎么做才能把握目标和教材?确实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从中让我们更加端正了态度,认清了自我,理清了思路。同时也更清楚的知道了影响高效课堂的诸多因素,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反思。下面对照以前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谈两点感受:

其一,来自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在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而忽略其在课标学段中的要求,忽略其在整体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王教授用一种很形象的“知识树”的模式来帮助教师建立知识网络,并以此打通知识与知识、能力与能力、情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教材教法中要求教师达到的吗?通读教材,熟悉课标,它并不只是要求教师会解答相关题型,做些学习笔记,而是要求教师“走进课本”、说教材,把这种知识树植根于头脑中,形成自我知识的网络,不仅要求教师对本册、本单元整体地位以及编排意图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对所教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相互性有一个整体把握。教师只有对整个学段的教材、整个学期的教材、对单元教材有系统的把握,从整体到部分的解读教材,构建知识树,对教材的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形成一张良性的、可循环的知识网络。

其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的课堂真正落脚点还是课堂,如何让师生轻松、快乐的教与学,并让学生在40分钟内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

王教授为我们做了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告诉学生,学完一节教材,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王教授还指出,每节课要将学习的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样每个都有了学习的方向,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向着学习的目标努力行动。

为了更高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王教授还明确的指出了:课堂教学,上课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师不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并为学生呈现自学指导。这个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思考哪些问题),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大大的提高了。这样教师在知识树的联系交互中教学相长,教师的这棵知识树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和我的孩子们也要尝试着做知识树,让知识之花越来越旺,让知识之树硕果累累。

第三篇:如何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

分数的意义总评:

纵观本节课,有以下特色:

1、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设计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过分刻意地去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来体现教学的严谨性。整节课教师都没有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严密、枯燥、抽象的话语塞给学生,但是整节课彻头彻尾都紧扣“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苦心经营,匠心运作。

2、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同时数学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本课设计注意到数学的教与学紧密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充满意义,注重现实体验,力避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体现生活中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大胆改革教材的例题呈现方式,“跳出教材教数学”。

3、强调合作,知识增殖。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设计做到均衡学生差异,组建合做学习小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多些成功的体验,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所在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负责,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中完成任务,没有把学生当作所谓新教学方式的道具,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殖,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4、以人为本,注重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设计时注意从学习者的角色去分析学生,以了解什么知识是学生最需要的,什么学习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积极寻求以最佳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

5、注重体验,培植兴趣。

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课教学中的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为学生提供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了乐趣,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通过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例子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有了初步再现,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如何促进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数学教学必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我主要注意了下面三个问题。

一、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而获取的。在教学分数时,四位学生为一小组,每组有一套学具,10个棋子、4块糖、、一幅五角星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创造出不同的分数。思考: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借助多媒体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五角星(课件),教师先创造了一个分数1/2,激活学生思考: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 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1/3,1/6等(课件)。第二次出示五角星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我们把6个五角星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1)1/3;(2)1/1/6;(3)2/6。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辩解、交流。最后达成共识: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认识,建立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6个五角星、10颗棋子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再一次揭示了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由此让学生举例拓展:把一块月饼、一筐苹果、全班60名学生、全年级的人数、全校学生人数、我国的国土面积、我国人口总数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

4、3/4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巧设练习,强化意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及时反馈的信息调控教学,最后的练习题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总之,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课本延伸到实际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去。

第四篇:王敏勤教授就高效课堂答记者问

王敏勤教授就高效课堂答记者问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这是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记者走访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和实验的王敏勤教授。

●王敏勤,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内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和谐教学整体建构实验”,其实验学校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

决定课堂效率的四大要素和六大关系

中国教师报:王教授,现在大家都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您认为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敏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间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说明效率。我们提倡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0分钟(小学)或45分钟(中学)要质量,而不是向24小时要质量。也就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把课堂上的任务延伸到课前或课后,以所谓预习和作业的形式挤占学生课后所有的时间。第二,目标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无所谓效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适度、明确并要告诉学生。只有学生清楚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高效完成任务。中国教师报:您曾经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个系统工程,为什么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这个问题您做了哪些工作?

王敏勤: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我们一般谈课堂教学有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大要素构成六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四大要素、六大关系的和谐,就是和谐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课题组几年来围绕这个课题,所做的工作可以归纳成一二三四五:一个设想、两个支点、三个途径、四个问题、五个环节,简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中国教师报:一个设想是什么?

王敏勤:一个设想可以说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假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时间,如果学生课内课外都是忙于预习、复习课本上的东西,就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

中国教师报:两个支点是什么?

王敏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熟悉道路。当客人报出地名后,你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路线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如果你拉着客人绕圈子,多收了人家的租车费,浪费了人家的时间,是要被骂娘的。作为一名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由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熟,领着学生绕圈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也是要被骂娘的。这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第二个支点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主要是通过和谐教学五环节的课堂模式来实现。

中国教师报:三个途径是指什么?

王敏勤:第一个途径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三大途径。

老师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

中国教师报:“说教材”怎么说?有具体要求吗?

王敏勤:首先,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握本门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从整个学段的高度来讲授一篇课文、一节教材。教师要把本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全部拿到手,对照课程标准认真地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写教材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并加以说明);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

6.初中和高中要分别说明考试大纲的要求;

7.如果学校领导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写完教材分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登台演讲,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

当然这项工作不可能一遍完成,要反复讨论,烂熟于心。所以我们的实验学校提出要“煮”教材,煮熟煮透,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并熟能成诵。

然后是说一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也是按照以上七个方面说,只是说一册教材比说一个学段要具体一些,说一个单元就更具体了。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在暑假说一个学段的教材并说秋季学期的单册教材,在寒假说春季学期的双册教材。每次说教材活动都有评价表。现在许多学校和地区都开展了说教材竞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效果很好。

中国教师报:您多次提到“知识树”的问题?什么是“知识树”?

王敏勤:“知识树”是我们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我们不仅在“说教材”时用,在上课时也用。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有些比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形成“知识林”。如果是在黑板上临时板书,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出来就行。如果用电脑制作课件,一般要用PPT模板,很好操作。我现在提出“用知识树绿化课堂,用知识林绿化校园”。许多学校做得很好,如天津市河东实验小学、河南省安阳市第七中学、灵宝市第四中学等,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和宣传栏里都喷绘了各科的“知识树”,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教材。

中国教师报:“同课异构”活动和写课例分析也有具体要求吗?

王敏勤:“同课异构”类似“同一首歌”活动。以往搞教研活动,比如搞语文教研活动,你讲一篇诗歌,他讲一篇散文,虽然都是讲语文课,但不同的文章没有可比性。现在同上一篇文章就有了可比性。我们主要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比如2009年11月14-15日我们在天津市静海一中举办了高中九门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51名老师同台献课,每一教学内容都是由三个省的老师来上,然后是专家评课。我设计了《高效课堂评价表》,听课的人当堂填表,会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基本和在课堂上观察的结果差不多。通过这样一种活动就能探讨哪种教学模式效率高。不管白猫黑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好猫。

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课后反思,我们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然后是几个附录:上课时的教案、反思后修改的教案、知识树等。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上完课大家议论一番,而是要根据专家的点评和同伴的议论,认真地进行反思并写成文章,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系统的工作。每个学期还要把课例分析汇编成册,或电子版,或印刷版,便于老师们参考。这是一笔财富,后来再上课的老师讲到这一课时看一下前边的课例分析,对自己是个很大的启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

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中国教师报:四个问题是指什么?

王敏勤: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老师心中没有数,要等专家或领导的点评才行。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是否高。这就是我最近提出的“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上海格致中学提出“国家课标校本化”,我很赞同。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达到这个标准,这是教学质量的底线。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校的课程标准,甚至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确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最高水平的课。如北京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等老一辈的特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课堂不热闹,但都非常扎实,教学成绩很高。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几个农村初中也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他们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背规律的。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负担。一定要明确: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我们曾经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对一个学校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有老师提前一天与学生演练了四个课时,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2个课时,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面10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我们看到的课效果差不多。这就是效率问题。如同百米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在零点起跑线上。可当发令枪响的时候有的运动员已经提前跑到了60米处,已谈不上什么效率。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和谐教学的五个环节

中国教师报:和谐教学的五个环节是怎样的?

王敏勤:我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多年的和谐教学实验,逐步形成了最新的和谐教学模式: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下边简要说明各个环节如何操作。

(一)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时也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是呈现单元的知识树,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要清楚:随便从报纸和杂志上选一篇文章和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不一样的,课本中的文章融进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后然后导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如果本节课所学内容多,可分为自学指导

一、自学指导二……,每个自学指导都是一个小循环,包括学生的自学,同学之间的互查互助,教师的检查点拨。为了提高自学与合作的效率,我们在课堂的座位排列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团团坐”或“对桌坐”,每个小组2人,每个大组4-6人。学生自学以后首先是二人小组的相互检查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大组讨论,没有问题大组不再讨论。我们经过多年的实验证明:二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如果一开始就是6-8个人的讨论,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是极不公平的。而两个人的小组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二人小组能够解决的问题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小组不能解决的大组再讨论。大组讨论的是问题而不是已经会了的东西。我们不主张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首先要解决主要问题,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就不要表演。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课后。那种少部分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做法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大组长要检查,老师也要巡查。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学生自学后各组大组长要向全班汇报,一方面要让全班同学知道相互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各组组长在汇报时要说明本组还有谁不会,问题是什么,现在解决没有。对于基本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在学习或汇报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启发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学生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老师在点拨时一方面要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一类知识最好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和谐教学两个建构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对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都能到一个学校来上学,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但学生来到一个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每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是课程标准的底线。对于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老师一定要采取具体措施进行补救。每堂课下课时老师敢不敢拍拍胸膛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顶。对于拓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要求,要做到分层教学。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单元回归。所谓单元回归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归到上位概念。要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是一个单元的结束,还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第五篇:词串教学,串起灵动课堂(王慧敏)

学科分类:小学语文

词串教学,串起灵动课堂

内容摘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根据图画进入一个奇妙想象的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起与图有关的词串,通过表扬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运用词语说(写)话的能力。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学习,个个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现新课标精神,使得词串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灵性。

关键词:词串教学 读词成串 趣味识写 灵动有效

词串教学是低年级识字课的一种形式,它借鉴了传统识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意义上有联系,又押韵上口,便于记诵。词串识字,像优美的诗,节奏强,意韵美;似迷人的画,有情有境,情境相融。针对词串识字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重视诵读在识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将词语与所指事物进行联系与匹配,引导学生循文入境,合理想象,体会词串韵味,读出美感,充分调动其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写字指导,让词串识字释放出无穷的魅力,让课堂充满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此富有情趣的识字课文,如何上出灵性和魅力呢?现结合自己执教的识字课,谈谈词串教学的策略。

一、激趣入境,情满课堂 片段1(上课伊始)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片,先一起来看一看

吧!(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觉得美吗? 生齐呼:美!

师:你觉得哪儿美起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右下角的这一幅最美,因为图上的荷花开得粉红粉红的,很漂亮。

师:“粉红粉红”这个词用得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很美,图画里的水很清很清。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吗? 生:我最喜欢右上方这一幅。师:噢?它美在哪儿?

生:美在图上的房子就修在小河边…… 师:很新奇? 生:是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生小声讨论)

师:这就是以优美的自然景观而名扬天下的中国江南水乡。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到美丽的水乡走一走,看一看。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识字1)

(生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的外部刺激更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果没有挖掘,那么就可能把宝藏埋没于底。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艺术和文学的创造者,是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上述教学片段中老师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弄清观察对象的内容,再启发学生根据图画进入一个奇妙想象的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起与图有关的词串,然后激励学生还可以想得更多,同时通过表扬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后一环节是迁移学习成果,发展学生能力。关键是突出一个“放”字,放手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又动口,这种安排一方面打开了孩子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融音乐、美术、语文于一体,突出了大语文教学观的主旨;另一方面让学生的学习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

二、读词成串,感受美景 片段2 师:这些词你们都读准了,好样的。但还不够,你要是再走近一点儿去水乡看看,了解了那里的美,你一定会读得更有味道。

学习第二行(菱藕 芦苇 荷塘)(出示词语“荷塘”)师:这个词认识吗?(生齐读)

师: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荷塘? 生:美丽。

(出示“荷塘”图片)

过渡:是啊,荷塘真美!不过荷塘里可不仅只有美,还有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呢!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在池塘的泥土里有什么吗? 生:藕!

师:谁吃过藕,它的味道怎么样? 生:脆脆的,甜甜的。

师:藕的味道十分鲜美,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样美味(出示菱的图片),认识吗?(生疑惑)这是另一种植物的果实,叫做菱。(出示:菱)

师:菱和藕是两种不一样的植物的果实,它们都生长在池塘里。(出示芦苇的图片和文字)

师:这是一种喜欢长在水边的植物,叫……?(生齐呼:芦苇)

师:这么美的荷塘、芦苇,谁能把它读出来? 指名读(一生读,一词一顿,太散。)师:连起来读。(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她读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跟她比赛。(生齐读)

学习第三行(夕阳 归舟 渔歌)(出示“渔舟晚唱”图)

师:水乡的荷塘物产丰富,我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太阳公公就要下班了。这时的太阳我们叫它……?

(生齐答,出示词语“夕阳”)。

师:夕阳西下,一只归舟向我们划了过来。(出示词语“归舟”)师:渔民们看着满船的鱼儿,忍不住唱起了欢快的……?(生齐答,出示词语“渔歌”)

师: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播放配有画面的渔歌)(学生很新奇,教室内出现了小声的议论声和笑声。)

师:听完这首歌,老师想悄悄地问一下这位同学。刚刚在听歌的时候,你为什么笑了呀?

(生有些胆怯)

师:你刚才听歌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很高兴。

师:你们和他有同样的感受吗?那就用你的读书声表达一下心情吧!谁来读一读这一行?

(指名读)

师:我喜欢你脸上喜悦的表情。我们一起来!(生齐读词串)

词串教学的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字,更要重视“词串”课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识字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弥漫在“词串”中的美与真情。

教学设计凭借教材,但又不能囿于教材,要巧妙地将教材提供的材料有机整合,从三个维度目标协调发展的角度去使用教材,去挖掘教材的整体意义,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为此,我在教学时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宽和延伸,把文路、教路、学路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学生的个人经验、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诵读词串时,教师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画面、文字、想象等手段,帮助学生升华情感体验,将词串中词与词之间的留白补充完整,建构成各不相同的、打上个人生活经验印记的图景,再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在想象体验诵读的过程中,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整合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沉浸在词串的诗情画意中,享受着审美的乐趣,在美的氛围中陶冶情操。

三、趣味识写,感悟底蕴 片段3 师:接下来我们学写生字。首先,给你们介绍两位新朋友。

(板书“火”、“欠”)

师:你知道作为偏旁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火字旁……(欠不认识)

师:这个字读“qiàn”,本课中它在一个字的右边,想想它叫什么?

生:欠字旁。

师: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眼前的问题,你真聪明!师:看看它与平时的“火”字一样吗? 生:最后一笔捺变成了点。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说说本课中带有火字旁的生字。生:“秋” 和“灯”。生:“烟”。(出示正确答案)

师:“秋”应该是取左边的禾字旁作部首。再看,本课生字中带有欠字旁的字有哪些?

生:“歌”。(出示正确答案)师:恭喜你,答对了!(出示“烟” “灯” “歌”)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三个字,边看边记。然后来说说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怎么记住的?

生:我记住了“灯”字。因为古代的灯是有火的,所以它有火字旁。

生:我记住了“烟”字。因为有火才会冒出烟来,所以“烟”是由火字旁加一个因为的“因”组成的。

生:“歌”是由哥哥的“哥”加一个欠字旁组成的。

师:加一加。这些都是平时识字记字的好方法,其他同学可以借

鉴一下。

师:接下来,你们根据笔顺表先自学这三个字的笔顺。(出示笔顺表,学生自己读笔画并书空)师:现在请大家看老师来写一写这几个字。

师:“烟”、“灯”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而且写时左边要高于右边。(老师范写并讲解)

师:你们准备写字。

(学生齐唱儿歌:头正、身直、肩平、脚安。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垫着,小指在下藏着,笔尖朝前斜着,笔杆朝后躺着。)

师:在书上描写这两个字。

中国的汉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生字教学中不光让学生识字、写字,更要让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汉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不仅给学生提供探讨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得知识,而且,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识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在突出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词串识字在学生认识事物、审美等方面的功能,通过营造优美可感的个性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和效率,把识字、写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汉字的构造的趣味相结合,提高学习能力,发展个性思维,增强文化底蕴。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设计进教学情境中,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注意力长久地保持在课堂活动中,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在融洽的、充满趣味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识字写字。

苏教版语文识字教材借鉴传统识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编写而成,具有整体性、形象性和可读性等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不仅只教会学生读词识字,还要将儿童熟识的

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识用结合,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通过想想,说说,写写,让词串教学灵动起来,使识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效。

参考文献: 1.梁家英:谈谈如何让学生爱上识字课,广西教育,2009年13期 2.方琴:有感于一堂识字课,教育教学研究,2010年14期 3.李芳,张庆:一节新型的识字课,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10期

下载活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理解(王敏杰)(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活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理解(王敏杰)(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 也谈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内容提要]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新课程实施最核心和最根本的所在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是变革教学......

    高效课堂实践工作的情况汇报(王志杰)

    高效课堂实践工作的情况汇报 ——在全市高效课堂推进会上的发言 洮南八中副校长 王志杰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遵照教育局的精心策划和具体部署,我校承担了高效课堂教学模......

    以灵动的课堂操练活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精选多篇)

    以灵动的课堂操练活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它指的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最大限度地获得能力的发展。因此......

    案例 语文 付敏 《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小组背诵》

    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小组背诵 石河子第十中学 付敏2012.10.5 一、 案例背景:学生分组团团坐后,互相挤眉弄眼,歪着趴着坐,随口跟同桌讲个笑话的现象骤然增多了。正当我困扰之际,贺文......

    学生数学课堂小结套路

    学生数学课堂小结套路 1、小结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内容(即知识点)有哪些?与以前所学哪些知识有联系? 2、这些知识点哪些是在预习时就弄明白的,哪些是在课堂上弄明白的?是老师的点拨,还......

    数学课堂让学生做主

    从初一起"数学课堂让学生做主" 学校教育应多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的当代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这......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谈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博白县龙潭镇第一初级中学 黄海东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实行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铺开阶段,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