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土家族哭嫁歌
【标题】浅析土家族哭嫁歌 歌??文化溯源??艺术特征
【正文】
【作者】周 杰
【关键词】哭嫁【专业】音乐学
【指导老师】姜 妍 妍
引言
???在全人类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民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有其不可磨灭的存在价值。而土家族音乐是中国多民族音乐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极为丰富,种类也极其多样。并且在历史的考验下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本民族的哭嫁歌。一方面哭嫁歌它的艺术形式是独特,艺术特色也是非常鲜明。我们作为重庆人有义务把我们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哭嫁歌具有塑造人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民主娱乐与民族文学等艺术特点,还具有婚俗史、批判封建的婚姻制度、民族心理宣泄等社会价值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土家族(自称“华兹卡”,其为土家族语,土家族人的自称。“华兹”是双音节的族名,“卡”指“人的族类”。)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土家族音乐种类极其多样,遍布于土家山寨的山歌、小调、号子、哭嫁歌、盘古歌以及民间器乐、民间戏剧音乐、民间曲艺音乐。这些音乐都于土家族人民的民风民俗息息相关,从不同的角度,生动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其中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人生最大喜典。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
一、土家族“哭嫁歌”文化溯源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待相爱之后,就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更是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哭嫁歌”始于何时,至今无确切史料证实。但它最早出现的文字根据,见于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1748~1808)的“竹枝”词中:“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的情景。另外,清末民初《永顺县志》载:“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且哭且罗离别辞,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曰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必来陪哭。”从史料记载可以推断,“哭嫁歌”在明清时期就已经相当流行,只是名称不叫“哭嫁歌”,而称为“十姊妹歌”。
“哭嫁歌”在许多地区、许多民族中存在过,但土家族哭嫁歌的影响是最大的。土家族人认为新娘不哭、哭得不好是不吉利的。因此,在过去,土家姑娘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在土家族还流传着“会哭不会唱、姑娘无人望”的传说,姑娘出嫁前会不会哭唱,被人们当做权衡姑娘聪明或呆笨的标准之一。如果在哭嫁时哭得不悲、不感人,还会被人耻笑。哭嫁也成了衡量女子伦理道德和才能的标准。在土家族的婚礼上,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之中,姑娘在婚前三天、七天、半月、二十天,有的甚至提前一两个月时间,就开始哭嫁。每到天擦黑,亲邻少女妇妪群集出嫁姑娘家里,聚首痛哭,深夜才散。在新郎来轿娶亲的当天夜里,必是新娘哭嫁的高潮。特别是娶亲的人快到姑娘家时,假若姑娘哭得不动人,脸上无泪,这时会把母亲急坏了。她就用自己的哭唱(领唱)来催促女儿尽情地哭,甚至暗暗地揪痛女儿,使之嚎啕大哭。并且,这一晚的哭嫁完全是按出嫁礼仪进行的。
土家族地区的地方志中对此有许多相关的记载。“哭嫁歌”最初是用土家语哭唱,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和汉语哭嫁歌词的手抄本流传。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哭嫁与婚礼仪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哭嫁歌”既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诗,也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艺术特征
(一)从结构上看
哭嫁歌可以说是一部声乐套曲,在演唱中有序曲、高潮、尾声等章节。??首先哭的是序歌,谓之“哭开声”,一般是由新娘长辈中福寿双全的老太太哭第一声,既为后来的一系列“哭”作铺垫也标志着以后各种别有情趣的婚礼的开始。如:
哪个妹子不出嫁,哪个男儿不出门? 男儿上学怕先生,女子出嫁怕开声。鸡已叫,天已明,母女开声惊动人。明朝轿前封赠你,万事大吉都顺心。
这时,媒人进闺房来安排新娘明日上轿事宜。新娘一见媒人语调就由悲转怒,马上“哭媒人”。哭中带骂,但骂得并不过份,这是整个哭嫁中极为精彩的部分: 板栗开花坨吊坨呀,挨刀的媒婆嘴巴多; 壁上画马你哄爹骑,芭茅架桥你哄娘过; 篾穿豆腐你哄哥提,棕毛穿梭你哄嫂搓; 这边你讲有田地,那边你讲花一朵; 你讲乌鸦不要墨来染,你讲白鹤不要粉来泼; 你讲龙有深潭好炼宝,你讲鸟有深山好做窝; 你讲结亲结义结良缘,你讲郎才女貌天撮合; 你好比一条癞皮狗,这头吃了那头走; 你好比一条大肥猪,这头吃了那头敷; 你只要得口马尿(酒)喝,哪管人家死与活。哭骂媒人之后,婶娘来给新娘梳头、开脸,又叫“上头”。上头标志着少女生活的结束和少妇生活的开始。婶娘梳头,新娘又哭,谓之“哭梳头”: 婶娘啊,婶娘――
你今夜变得好狠心,你解我辫子红头绳; 往日我梳的一条龙,今夜你梳的重上重; 往日我梳的一条线,今夜梳成团团旋; 扯了眉毛改了样,开了脸面讨下贱; 千金女变四两媳,跳入苦海没有边。
新娘梳好头,戴好花后,要与爹娘一起吃最后一顿“离娘饭”。这时,新娘的哭诉愈加悲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谓之“哭爹娘”: 吃了离娘饭,就要去做离娘工; 吃了离娘饭,就要去挑离娘担; 年纪轻如柳,骨头嫩似葱; 头发未长长,手指未长轮; 我天日不知,我地事不晓; 哪里离得爹,哪里离得娘?
爹娘深恩还未报,唢呐一叫离娘门; 烧柴煮饭谁帮娘,砍柴喂猪谁担承? 爹娘病了谁服侍,弟妹年幼谁照应? 叫儿如何不悲伤,叫儿如何能放心? 离山离水容易离,离爹离娘心肝碎; 今夜吃了离娘饭,不知何时才相见? 天高路又远,水深山又险; 端了人家碗,就得服从人家管;
我有脚难走千里路,我有翅难飞万重山; 我有梦难得再团圆,我难找报恩哪一天。
吃了“离娘饭”,饮了“哥嫂酒”。新娘还要与家乡的众姊妹告别,土家人称之为“陪十姊妹”。在“姊妹宴”上,新娘与姊妹们相互叙旧,倾吐离别之情。哭中有诉,诉中有哭,谓之“哭姊妹”: 天上梭罗十二台,相好姊妹为我来; 今夜姊妹来相聚,没有酒菜好招待; 粗茶淡饭刮喉咙,酸汤酸菜难下饭。橙子好吃要剥皮,姊妹再好要分离; 柑子好吃要分瓣,姊妹再好要分散; 树木再高难离影,月亮再明要星伴; 鱼儿不能离开水,姊妹难舍又难分; 姊妹一块去砍柴,姊妹一块回家转; 姊妹一块打鞋底,说不尽的悄悄话; 粗茶淡饭刮喉咙,酸汤酸菜难下饭。橙子好吃要剥皮,姊妹再好要分离; 柑子好吃要分瓣,姊妹再好要分散; 树木再高难离影,月亮再明要星伴; 鱼儿不能离开水,姊妹难舍又难分; 姊妹一块去砍柴,姊妹一块回家转; 姊妹一块打鞋底,说不尽的悄悄话; 野菊开花黄又黄,姊妹一块补衣裳; 今晚姊妹陪伴我,明朝花轿抬过堂; 姊妹几时再相会,天高路远望断肠。众姊妹亦哭诉到:
瓷盆打水见底清,姊妹相聚情意深; 包谷当得白米饭,酸菜胜过吃海参; 今夜喝了姊妹酒,园中韭菜蔸不分。哭别了姊妹,新娘要穿露水衣、露水鞋、搭露 水帕等。新娘边穿边哭,谓之“哭穿露水衣”: 穿了露水衣,要到远乡去; 穿了露水鞋,要踩远乡岩; 搭了露水帕,变成媳妇嫁; 改朝换代了,改名换姓了; 生是人家的人了,死是人家的鬼了。
穿好露水衣,新娘即行拜别祖宗之礼。之后,上轿时辰就到了。这时,唢呐吹响,鞭炮齐鸣,灯笼闪亮。新娘在即将上轿的一刻,两手各拿一把筷子,一把撒在堂屋里,一把撒在堂屋外,边撒边哭,谓 之“哭撒筷子”:
前撒金,后撒银,中间撒个晒谷坪; 前面金子跟妹去,后面银子给哥留; 前去一天,要发一千; 前去三天,要发三千;
丢得快,发得快,荣华富贵万万代。
最后是发亲,新娘一边上轿,一边还要哭嫁,谓之“哭上轿”,这是整个哭嫁的尾声。随着花轿出门,哭嫁也就结束了。
(二)从演唱形式上看? “哭嫁歌”是边哭边诉的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哭、两人对哭、或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婆、姨母、姐妹、长嫂也相应地哭一句。“唱”者一般为女声,无伴奏。哭嫁过程中会交替出现独唱、齐唱、合唱和轮唱等歌唱形式,好似进行无伴奏合唱。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非常壮观。一般情况下有多声部(群体)和二声部(对哭)二种,很少出现单声部(新娘均有亲朋好友陪哭)。
歌唱姿势为坐唱,“唱”时手帕除了揩眼泪外,有时还用手挥动当做道具,借以抒情。众“陪唱”者拥挤着围坐于床前,低头或相视而“唱”。唱时经常出现互拍背部和腿部的动作,不仅是感情上的需要,也是以便相互传情,更是起到暗示演唱的起止和调控节奏、速度、力度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姊妹团圆”仪式时,众妇女齐声哭唱,但各自发挥,而无统一歌词。
哭嫁歌与其他民歌的区别就是在对唱时,除了少部分时候是一人先唱,唱毕再由另外一人接唱之外,大部分的对唱都采用轮唱方式。
(三)从单曲音乐结构及表现要素上看
“哭嫁歌”的曲调取自于土家族的山歌和小调,气氛悲切、哀怨忧伤,以简短的乐句为核心,用变化重复的方式加以发展和延伸从而构成一部曲式。一首哭嫁歌总是由一个或两个乐句开始,加上数个变化重复的乐句,不断循环反复填词“歌唱”而成。曲式结构相对平稳、有规律,句式相近。“哭嫁歌”的常用曲式结构: 哭嫁歌的调式一般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该调式含有西洋小调式的表现特性,色彩暗淡,利于歌者抒发悲戚的情感。注重突出调式音列的色彩音,尤其是主音、属音和中音之间上、下小三度和纯五度的运用,贯穿于歌曲的始终,形成土家族哭嫁歌最显著的调式特点。哭嫁歌在节拍上较为规整、严密,多用2/4和3/4拍子,有时也采用3/4和2/4的变换拍子。节奏上也有规律,较为疏松。二分、四分、八分时值运用较多,全音符和十六分时值较少出现。一般多出现前紧后松的结构。哭嫁歌的旋律变化乃由歌词推动。一句乐句即一句歌词,乐句的长短与旋律起伏,均紧随歌词发展。每一句乐句和歌词的开始部分是呼喊亲人的音乐和内容,发展部分乃是诉说唱者心情,而结束部分必为哭叹音乐词。在同一结构下,音乐随歌词重复而变化,故每段音乐可有多句乐句,但主题基本不变。另用五度和三度音程来支撑旋律主线,这也是哭嫁歌的一大特色。纯五度和小三度音程的运用,不仅能体现哭嫁歌中陈述和拖腔的特点,同时也保持住了哭嫁歌必需具有的小调式的表现特性。
哭嫁歌虽有旋律,但由于其“哭腔”的特征。因此许多时候音乐与语言混在一起,旋律并不太清晰。尤其是当唱者愈来愈激动时,旋律的起伏愈接近日常声调的高低,成为哭嫁歌鲜明的特性。
另外,连续的同音重复在哭嫁歌中也较为多见,在陈述性的歌唱中,这种同音重复的旋律型更为常见。虽然旋律性不强,但它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而又自然巧妙,好似新娘在向亲友倾诉。
这里我用一首《娶亲歌》为例(见附录)
《娶亲歌》在节拍的使用上,采用了2/4拍和3/4拍的交替使用。在旋律进行之中,有其别致之处,以单倚音作为一种哭音词的表现。全曲共15个小节,使用前单倚音之处
第二篇:《哭嫁歌》
一、《哭嫁歌》简介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哭嫁歌》《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 和“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二、《哭嫁歌》的文化溯源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哭嫁“哭嫁歌”始于何时,至今无确切史料证实。但它最早出现的文字根据,见于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1748~1808)的“竹枝”词中:“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另外,清末民初《永顺县志》载:“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且哭且罗离别辞,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曰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必来陪哭。”从史料记载可以推断,“哭嫁歌”在明清时期就已经相当流行,只是名称不叫“哭嫁歌”,而称为“十姊妹歌”。
“哭嫁歌”在许多地区、许多民族中存在过,但土家族哭嫁歌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与该地区民众关于哭嫁的民俗心理有关。土家族人认为新娘不哭、哭得不好是不吉利的。因此,在过去,土家姑娘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会不会哭唱,被人们当做权衡姑娘聪明或呆笨的标准之一。如果在哭嫁时哭得不悲、不感人,还会被人耻笑。哭嫁成了衡量女子伦理道德和才能的标准。在土家族的婚礼上,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之中,姑娘在婚前三天、七天、半月、二十天,有的甚至提前一两个月时间,就开始哭嫁,越近婚期哭声越悲,临嫁前往往通宵达旦地哭嫁。每到天擦黑,亲邻少女妇妪群集出嫁姑娘家里,聚首痛哭,深夜始散。在新郎来轿娶亲的当天夜里,必是新娘哭嫁的高潮,往往通宵达旦,特别是娶亲的人快到姑娘家时,假若姑娘哭得不动人,脸上无泪,这时会把母亲急坏了,她就用自己的哭唱(领唱)来催促女儿尽情地哭,甚至暗暗地揪痛女儿,使之嚎啕大哭。并且,这一晚的哭嫁完全是按出嫁礼仪进行的。土家族地区的地方志中对此有许多相关的记载。
“哭嫁歌”最初是用土家语哭唱,主要依靠口耳传承,在今天,用汉语哭嫁也很普遍了,甚至在民间还有汉语哭嫁歌词的手抄本广为流传。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哭嫁与婚礼仪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哭嫁歌”既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诗,也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三、《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土家族的“哭嫁歌”结构完整、演唱灵活、内容丰富,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和音乐特征。从形式上看,它可以说是一部声乐套曲,在演唱中有序曲、高潮、尾声等等章节。而哭嫁歌的风格中必含有哭、歌和语三种元素。歌者逢歌必哭,而哭到悲处,歌与语言混为一体,用带着语言声调的歌声“哭唱”诉说切身的苦恼,这显出“哭嫁歌”独特的音乐特征。
1、“哭嫁歌”的演唱形式
“哭嫁歌”是边哭边诉的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哭,两人对哭,或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婆、姨母、姐妹、长嫂也相应地哭一句。“唱”者一般为女声,无伴奏,哭嫁过程中会交替出现独唱、齐唱、合唱和轮唱等歌唱形式,好似进行无伴奏合唱,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非常壮观。有多声部(群体)和二声部(对哭)二种,很少出现单声部(一般情况下,新娘均有亲朋好友陪哭)。歌唱姿势为坐唱,“唱”时手帕除了揩眼泪外,有时还用手挥动,当做道具,借以抒情。众“陪唱”者拥挤着围坐于床前,低头或相视而“唱”。唱时经常出现互拍背部和腿部这种动作,不仅是感情上的需要,以便相互传情,更是起到暗示演唱的起止和调控节奏、速度、力度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姊妹团圆”仪式时,众妇女齐声哭唱,但各自发挥,而无统一歌词。“哭嫁歌”与其他民歌的区别,就是在对唱时,除了少部分时候是一人先唱,唱毕再由另外一人接唱之外,大部分的对唱都是轮唱方式。
2、“哭嫁歌”中哭腔的运用
土家族哭嫁歌突出一个“哭”字,有“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姑婆”、“哭婆妈”、“哭陪客”、“哭十姐妹”、“哭媒人”、“哭席”、“哭花”、“哭苦情”、“哭撒筷”、“哭打伞”、“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出门”、“哭上轿”等„„土家族新娘的“哭嫁”,通过“哭唱”塑造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土家族姑娘的形象,因此,土家族哭嫁歌是用哭声谱成的,是用泪水“煮熟”的。
“哭嫁歌”的哭唱者一般都运用真嗓哭唱。哭嫁者在哭唱时,唱者以“哭”代“歌”,悲切的哭声始终贯穿在每句乐句中,多用较低沉的声调低声泣诉,声音柔和中带着张力,唱至激动处,吐字不清,浊音很多,当中加上抽咽及哭声的起伏,在唱哭叹句时,抖音特别多。在“哭嫁歌”中,必然出现哭腔,哭腔既指哭嫁整体的悲切哭泣风格,也包括在每句乐句中,结尾时必出现带哭声的哭叹衬句。在此句出现的特殊唱腔,也称“哭腔”。在唱“哭嫁歌”时,所有歌唱者必须掌握此种“哭腔”,唱时必须声泪俱下,以至“哭腔”成为“哭嫁歌”的典型音乐特征,“哭嫁歌”因而自成一声乐系统。
3、“哭嫁歌”歌词内容及结构
土家族“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最初是用土家语演唱的,音调比较浓,加上汉语与土家语在哭唱中的结合、使哭嫁歌句式自由、长短不
一、语言含蓄明快、注重文采,调门多样而反复频繁。由于哭嫁是由新娘、亲属和陪嫁女自愿、自发地进行的,所以在“哭嫁歌”的语言形式上,往往是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音乐语言既押韵又不强求,天然本色且口语化。
“哭嫁歌”的歌词有固定的结构,包括:每句歌词的句首必称呼对方,然后再发展句子内容,内容也必以待嫁或送嫁者的心情道出感怀,最后以感叹的语句结束。“哭嫁歌”的歌词内容及结构是与婚礼仪式同步进行的。一般来说,“哭开声”为序歌,提纲挈领点明哭嫁主题,为整个哭嫁做开始的铺垫;第二步是“骂媒人”,似哭非哭,似骂非骂,极其诙谐有趣;第三步是“哭爹娘”、“哭哥嫂”、“哭亲友”等,在这些内容里包含有大量相互对歌的形式;第四步是“哭姊妹”等,又称“陪十姊妹”,十个姑娘相互对哭对歌,极其和谐和富有感染力;最后是“哭穿露水衣”、“哭撒筷子”、“哭上轿”等,一直到新娘出门,哭嫁即告结束。这种程式一般是严格按顺序进行的,实际上这也是婚礼的主要程式,哭嫁结束,婚礼也就结束了。从总体上看,“哭嫁歌”歌词内容结构犹如一部长篇叙事诗,不但结构完整,而且演唱灵活,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
4、“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及表现要素
“哭嫁歌”的曲调取自于土家族的山歌和小调,气氛悲切、哀怨忧伤,以简短的乐句为核心。用变化重复的方式加以发展和延伸,构成一部曲式。一首哭嫁歌总是由一个或两个乐句开始,加上数个变化重复的乐句,不断循环反复填词“歌唱”而成,曲式结构相对平稳、有规律,句式相近。
“哭嫁歌”的调式一般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该调式含有西洋小调式的表现特性,色彩暗淡,利于歌者抒发悲戚的情感,且注重突出调式音列的色彩音,尤其是主音、属音和中音之间上、下小三度和纯五度的运用,贯穿于歌曲的始终,形成土家族“哭嫁歌”最显著的调式特点。
“哭嫁歌”节拍较为规整、严密,多用2/4和3/4拍子,有时也采用3/4和2/4的变换拍子;节奏有规律,较为疏松,二分、四分、八分时值运用较多,全音符和十六分时值较少出现;一般多出现前紧后松的结构。
“哭嫁歌”的旋律变化乃由歌词推动,一句乐句即一句歌词,乐句的长短与旋律起伏,均紧随歌词发展,每一句乐句和歌词的开始部分是呼喊亲人的音乐和内容,发展部分乃是诉说唱者心情,而结束部分必为哭叹音乐词。在同一结构下,音乐随歌词重复而变化,故每段音乐可有多句乐句,但主题基本不变。另用五度和三度音程来支撑旋律主线也是哭嫁歌的一大特色,纯五度和小三度音程的运用,不仅能体现“哭嫁歌”中陈述和拖腔的特点,同时也保持住了哭嫁歌必须具有的小调式的表现特性。“哭嫁歌”虽有旋律,但由于其“哭腔”的特征,所以许多时候音乐与语言混在一起,旋律并不太清晰,尤其是当唱者愈来愈激动时,旋律的起伏愈接近日常声调的高低,成为“哭嫁歌”鲜明的特性。
另外,连续的同音重复在“哭嫁歌”中也较为多见,在陈述性的“歌唱”中,这种同音重复的旋律型,虽然旋律性不强,但它乐意很丰富,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而又自然巧妙,好似新娘在向亲友倾诉。
四、《哭嫁歌》的情感传播功能
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是属于情感和心灵的。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的后面还有这样的话:“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吕骥曾说过:“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中国民间则有“长歌当哭”的说法,根据《辞海》的解说,“长歌当哭”、“以歌代哭”,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从以上中西论说均可看出:音乐是代替语言宣泄心中强烈感情的一个有效媒介。而“哭嫁歌”的特征之一,就是这种“哭唱”是经过了组织的声音,以有别于日常说话的声调和方法表露歌者的思想,和其他亲人交流她们的感受。
“哭嫁歌”作为土家族民间歌谣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在特定的哭嫁仪式里成为参与者的一个主要沟通媒介。因为作为一种人际传播,传统音乐文化的“口语传播”主要依靠的是一种口头接力式的个体到群体的“多级传播”。而“哭嫁歌”这种具有人际传播特性的、“面对面、近距离”的口语媒介传播,作为人类早期一种音乐风格和民间音乐的主要技术手段,对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过去土家族姑娘普遍缺乏受教育的机会、识字的人很少的情况下,她们采用“哭唱”这种情感传播形式来表达意见、传闻叙事、抒发感情乃至进行讽喻或颂扬,它的功能是独特的,也是值得探讨的。
在哭嫁活动中,新嫁娘是主角,所以“哭嫁歌”主要表达新嫁娘的思想感情。从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看,我们可以看到新嫁娘的哭贯穿着这样的心理情感变化轨迹:伤离别—忧前途—怨媒人父母—怨命运。在集体场合哭嫁,她们可以凭哭寄意,借题发挥,尽情痛哭,宣泄心中郁闷,从而取得某种心理平衡,可以弥补新娘的心灵创伤。因此,“哭嫁歌”除了反映土家族的婚姻史,表现出深厚的土家族文化内涵之外,还展示了土家族女性心理情感轨迹。具体来看,“哭嫁歌”这种文化和情感传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伤离别,念亲恩
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要离别,平日不曾给予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凸现。回顾往事,新娘悲从中来,用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门生活的不舍,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十月怀胎的辛苦、养护的艰辛,件件往事、点点细节都浸润着父母的深情,做女儿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溢出。
由于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所以这时候新嫁娘想得最多的是母亲:“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为我费苦心”,“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你把女儿养成人,你把女儿白抱了,你把女儿白背了”,都表现了母亲千辛万苦把女儿养大成人而女儿无法报答、又伤心又惭愧的感情。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会哭,就表明越孝顺父母。
在哭父母的同时,土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这种哭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
2、换身份,忧前途
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主要功能是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其间呈现出一种断裂: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因而恐惧万分。所以,新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脱离原来的角色,进入新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哭嫁歌”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利,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准备。
“哭嫁歌”还体现了新娘不愿离开父母家人、“千金贵女未做饱”的恋家心理。虽然作为一个女儿家在家中的地位没有男性高,不如兄弟重要,但也总是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相比做媳妇的处境要优越得多,故此无形之中就有了对比:“我在娘家是贵人,六月太阳我没晒,七月行雨我没淋;我到婆家变贱人,六月太阳天天晒,七月行雨我要淋”,进而发出了“这样的日子怎么过,这样的日子怎么挨”的哀叹。这种对娘家的留恋,对婆家的恐惧,可以说是女性哭嫁时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也是“哭嫁歌”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3、怨婚姻,骂媒人
那么又是谁把自己送进这火坑的呢?是花言巧语的媒人。新嫁娘不能不生出对媒人的诅咒和对父母的埋怨。哭嫁歌中的“骂媒人”部分与前面哭亲别友的缠绵难舍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照,痛快淋漓,战斗性极强。新嫁娘把扼杀自己幸福自由的满腔怒火,此时化成为对媒人的最怨毒的诅咒:“对门坡上栽斗子,背时媒人死独子;对门山上种韭菜,背时媒人绝九代。”还辛辣地揭露了媒人花言巧语的欺骗和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如“你男家吃女家走,男家讲女长得好,女家吹男乖又巧”,“你骗我到公婆家,变成人家牛和马,人家动手就来打,打了骂了不解恨。”此外,还有对父母为钱势所动,不顾女儿幸福的埋怨:“背时媒人的话啊,像蜜糖甜坏了你们的心,像黑布蒙住了你们的眼睛,糊糊涂涂定下冤家亲;铁心肠的爹啊,铁心肠的娘啊,你逼着活人跳进了死人坑”,“六月太阳晒不死,三姊四妹赛死人,你们真是狠心呀,硬把生女赶出门。”
不愿离开父母、担心未来的新娘把一切的不幸归结到婚姻上,她们怨婚姻不自主,唱出了反抗之声,道出土家妇女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哭嫁歌”中并没有很多直接指斥封建婚姻制度的歌,这是当时妇女不可能达到的认识高度。她们也不愿意直接指责自己的亲生父母,于是,她们把怨恨的情感倾泻在婚姻的直接促成人、婚姻制度的代表“媒人”身上,言词犀利又不失民间诙谐。
4、不平等,怨命运
哭嫁歌还发泄了男女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表现女性在丧失了经济地位和权利后的失望痛苦与不满心情。随着父权制、私有制的产生,女性逐渐失去了财产继承权,失去了传递氏族香火的权利。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妇女地位卑贱低下,逐渐使女性沦落为男性的附庸,乃至成为男性的“财产”,女性便被无情地排斥于家族之外,与家族利益无关了。一个土家弱女子,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无力抗争,只有充分利用哭嫁这种合法机会来进行情感宣泄、诅咒和强烈控诉。因此,就有了新娘的哭诉:“如果我是男儿身,家里种种都有份,神龛写字也有名;如今成了女儿家,爹娘把我赶出门,一夜成了外乡人。”在这种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下,女性失去了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基本权利,她的命运受人摆布,任人宰割。对于这种自己无力改变的命运,新娘在哭嫁之际利用了这个“合法”时机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因此,哭嫁也是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谴责。
“哭嫁歌”是土家族妇女长期以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一部土家族风味浓厚的抒情长诗,饱含了广大土家妇女的信仰、伦理、价值观念,为我们了解土家族音乐文化、婚俗嬗变、妇女心理、社会发展等提供了翔实资料。
第三篇: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哭嫁歌词
贵州沿河地区土家族哭嫁歌词
岩上砍柴丁对丁,花钱花米是今天!太阳出来背过湾,半夜还在路上跑!洋荷叶子青友青,怪你冤女命不真!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08:23
2、哭母亲的哭话是这样的:
隔河望去蓼子丁,蓼子开花绿阴阳!罗打三天惊天地,冤女还在伤心处!好吃不过红椿甜,冤女还在娘面前!洋山竹子节节细,难喊别人一声爹,从此别了一声娘!銘哥
21:08:29
哭媒人的哭话是这样的:
高山顶上栽核桃,砍它下来搭座桥!从过路桥桥不越,媒人过路欲断桥船不行!水不起浪媒不狠,女不放你来坐在 我的老人火铺阁,喊我老人那句话来说。
你来坐在我的老人板凳边,问我老人分不分!
我的老人说我年纪小,媒人眼睛几眺眺!
我的老人说我年纪细,媒人嘴巴几团团!
《哭娘——八月歌》 阳沟后头栽苦桃 这根苦桃根不牢 这根苦头要翻根
你的怨女还等三个时候要开声 蘭木搭起五层楼 五层楼上乌鸦叫
这对乌鸦叫不叫不明 喊你冤女不慌行 春风吹到一朵云 回头不见我老人 堂屋中间闹腾腾 外面来的是别人 不是人家大户来 管是人家小户来
小户人家人家来了穿衣轿 穿衣轿散散心 远望一乌云近望上灰尘
大户人家来的夫子讲礼仪
小户人家他家夫子来了八面财 八面神仙下凡来 正月生我随娘子 盘我养大孝到你 我把爹娘孝到底 二月生我是儿女 盘我长大把恩还 三月生我儿成对 老老小小来相会 四月生我儿成双 我在家中凑成双 五月生我人之初 送我上学去读书 六月生我儿进屋 送我上学就去读 爹妈后来享幸福 七月生我儿命好 送我上学就去考 爹妈福气快来了 八月生我命不归 盘儿养大孝到你 多儿多女往外追 九月生我无独女 几天几夜操劳你 十月生我遭苦罪 一生只把儿女为
苦生苦死为我几姊妹 落泥谷子秧子深 半夜起来看小星 小星还在天上走 父母还在路上哼 半岩有根十三藤 人人说你养空人 养了空人一只胯 舍得谷子打发我 高山顶上莲二朵 多生兄弟少生我 兄弟是棵摇钱树 冤女是个花钱人
安全提示:如果聊天中有涉及财产的操作,请一定先核实好友身份。发送验证问题或点击举报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03 《哭表嫂》
天上大星对小星 天上星子排队排 大风吹我嫂嫂来 清早起来穿衣裳 穿起衣裳走路忙 过弯过拐湿衣裳 过河过水打湿鞋 这回人户不该来 风吹牡花像对烛 前面修起竹枝路 后头修起转角楼 不是姐姐夸奖你 是你爹娘修的起
安全提示:如果聊天中有涉及财产的操作,请一定先核实好友身份。发送验证问题或点击举报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03 《哭表嫂》
天上大星对小星 天上星子排队排 大风吹我嫂嫂来 清早起来穿衣裳 穿起衣裳走路忙 过弯过拐湿衣裳 过河过水打湿鞋 这回人户不该来 风吹牡花像对烛 前面修起竹枝路 后头修起转角楼 不是姐姐夸奖你 是你爹娘修的起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16 《哭哥哥》
茄子开花大团圆 你是爹妈掌家人 你是爹妈香炉脚 爹妈盘你花得着 我是爹妈香炉花 爹妈盘我是笔家
你得爹妈大田大土是一方 我得爹妈箱子被子眼屎方 你得爹妈大田大土是一挂 我得爹妈一句话 21:13:17 冲刺公务员考试给您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30 《哭嫂子》
阳沟后头在白菜
我在老人屋里去来少把人客带 我去山上去来把鞋换 急忙洗手办茶饭 一时三更饭没有熟 请我嫂嫂再来办 我走他家人户去
我走山上去来把鞋换 急忙洗手办茶饭 一时三更饭没有熟
人家老少前门丧在后面出 橙子开花起层层 起来一层又一层
把我织的衣裳花不明 今天为你置烟米 见到老人进花坟 一张桌子缺又黑 父母喊我来会客 我来堂前没会到 单衣薄裳怕人笑 我来堂前没会人 得罪老少几多人 要想姊妹来相会
要看阎王话下算中来 阳沟后头栽茄花 茄花开得闹沙沙 金华银花不宽心 多谢嫂嫂没几天 金花银花不宽银 多谢嫂嫂是金银 李子花开得早
我去三天五天来看嫂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52 《哭母舅》
天上大星对小星 世上只有母舅亲 我想母舅长江水 除了青无好火 除了母舅无好亲 母舅穿衣一身青 我是母舅亲外甥 母舅穿衣一身黄 个体相貌像我娘 我生来是个男外甥 左手来倒茶 右手来装烟
我生来是个女外甥 装烟倒茶都不兴 我生来是个男外甥 接我母舅来穿鞋 我生来是个女外甥 接我母舅来舍财 《哭表嫂》
天上大星对小星 天上星子排队排 大风吹我嫂嫂来 清早起来穿衣裳 穿起衣裳走路忙 过弯过拐湿衣裳 过河过水打湿鞋 这回人户不该来 风吹牡花像对烛 前面修起竹枝路 后头修起转角楼 不是姐姐夸奖你 是你爹娘修的起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16 《哭哥哥》
茄子开花大团圆 你是爹妈掌家人 你是爹妈香炉脚 爹妈盘你花得着 我是爹妈香炉花 爹妈盘我是笔家
你得爹妈大田大土是一方 我得爹妈箱子被子眼屎方 你得爹妈大田大土是一挂 我得爹妈一句话 21:13:17 冲刺公务员考试给您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30 《哭嫂子》
阳沟后头在白菜
我在老人屋里去来少把人客带 我去山上去来把鞋换 急忙洗手办茶饭 一时三更饭没有熟 请我嫂嫂再来办 我走他家人户去
我走山上去来把鞋换 急忙洗手办茶饭 一时三更饭没有熟
人家老少前门丧在后面出 橙子开花起层层 起来一层又一层
把我织的衣裳花不明 今天为你置烟米 见到老人进花坟 一张桌子缺又黑 父母喊我来会客 我来堂前没会到 单衣薄裳怕人笑 我来堂前没会人 得罪老少几多人 要想姊妹来相会
要看阎王话下算中来 阳沟后头栽茄花 茄花开得闹沙沙 金华银花不宽心 多谢嫂嫂没几天 金花银花不宽银 多谢嫂嫂是金银 李子花开得早
我去三天五天来看嫂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52 《哭母舅》
天上大星对小星 世上只有母舅亲 我想母舅长江水 除了青无好火 除了母舅无好亲 母舅穿衣一身青 我是母舅亲外甥 母舅穿衣一身黄 个体相貌像我娘 我生来是个男外甥 左手来倒茶 右手来装烟
我生来是个女外甥 装烟倒茶都不兴 我生来是个男外甥 接我母舅来穿鞋 我生来是个女外甥 接我母舅来舍财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4:08
《哭叔子》
天上大星对小星 世上只有叔子亲 我想叔子长江水
叔子望我为人立志深 洋山竹砍一根
你不寻前世就开亲 开亲之时笑呵呵 后来之时闹哄哄 《嫁妆的感谢语》 一丝蔑条插过江 上海带来真皮箱 这口皮箱真又真 金子装起伍佰斤 银子装起伍佰颗 上海带来打发我 买来箱子高又高 里外都是银子包 买来箱子厚又厚 里外都是银子扣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4:32
《哭叔子》
一段苦情怨苍天
埋怨苍天不周全 二段苦情怨年根 年根生来全不全 闯到观音要落难 三段苦情怨爹娘 埋怨爹娘无主张 东家情缘爹不放 西家情缘妈不张 高门大户你不放 小户人家来商量 想你冤女早日哭 不如早去见阎王 四段苦情怨媒人 埋怨媒人心不平花脸怪嘴凭空说 花言花语是金银 五段苦情怨自家 埋怨自家职业差 三五两头无银花
送验证问题或点击举报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03 《哭表嫂》
天上大星对小星 天上星子排队排 大风吹我嫂嫂来 清早起来穿衣裳 穿起衣裳走路忙 过弯过拐湿衣裳 过河过水打湿鞋 这回人户不该来 风吹牡花像对烛 前面修起竹枝路 后头修起转角楼 不是姐姐夸奖你 是你爹娘修的起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16 《哭哥哥》
茄子开花大团圆 你是爹妈掌家人 你是爹妈香炉脚 爹妈盘你花得着 我是爹妈香炉花 爹妈盘我是笔家
你得爹妈大田大土是一方 我得爹妈箱子被子眼屎方 你得爹妈大田大土是一挂 我得爹妈一句话 21:13:17 冲刺公务员考试给您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30 《哭嫂子》
阳沟后头在白菜
我在老人屋里去来少把人客带 我去山上去来把鞋换 急忙洗手办茶饭 一时三更饭没有熟 请我嫂嫂再来办 我走他家人户去
我走山上去来把鞋换 急忙洗手办茶饭 一时三更饭没有熟
人家老少前门丧在后面出 橙子开花起层层 起来一层又一层
把我织的衣裳花不明 今天为你置烟米 见到老人进花坟 一张桌子缺又黑 父母喊我来会客 我来堂前没会到 单衣薄裳怕人笑 我来堂前没会人 得罪老少几多人 要想姊妹来相会
要看阎王话下算中来 阳沟后头栽茄花 茄花开得闹沙沙 金华银花不宽心 多谢嫂嫂没几天 金花银花不宽银 多谢嫂嫂是金银 李子花开得早
我去三天五天来看嫂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3:52 《哭母舅》
天上大星对小星 世上只有母舅亲 我想母舅长江水 除了青无好火 除了母舅无好亲 母舅穿衣一身青 我是母舅亲外甥 母舅穿衣一身黄 个体相貌像我娘 我生来是个男外甥 左手来倒茶 右手来装烟
我生来是个女外甥 装烟倒茶都不兴 我生来是个男外甥 接我母舅来穿鞋 我生来是个女外甥 接我母舅来舍财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4:08
《哭叔子》
天上大星对小星 世上只有叔子亲 我想叔子长江水
叔子望我为人立志深 洋山竹砍一根
你不寻前世就开亲 开亲之时笑呵呵 后来之时闹哄哄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4:19 《嫁妆的感谢语》 一丝蔑条插过江 上海带来真皮箱 这口皮箱真又真 金子装起伍佰斤 银子装起伍佰颗 上海带来打发我 买来箱子高又高 里外都是银子包 买来箱子厚又厚 里外都是银子扣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4:32
《哭叔子》
一段苦情怨苍天
埋怨苍天不周全 二段苦情怨年根 年根生来全不全 闯到观音要落难 三段苦情怨爹娘 埋怨爹娘无主张 东家情缘爹不放 西家情缘妈不张 高门大户你不放 小户人家来商量 想你冤女早日哭 不如早去见阎王 四段苦情怨媒人 埋怨媒人心不平花脸怪嘴凭空说 花言花语是金银 五段苦情怨自家 埋怨自家职业差 三五两头无银花
冲刺公务员考试 21:14:51
《哭叔子》 枇杷花隔年开 洋芋花花弯扬 那家人住高墙
那家人弟兄多家境贫 提刀惊杀真吓人
你的侄女有字就识字 无字就使力
无字无力遭万力
一把指拇尖又尖, 娘把女儿往外掀, 一把指拇齐又齐, 爹把女儿往外赶。罐子装人冤头死, 活人掀到死人坑, 左脚踏进阎王殿, 右脚踩进烂泥坑。
天上星多月不明, 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 提起话来说不尽。一怕我们受饥饿, 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 披星戴月苦费心。四怕女儿无文化, 把女送进学堂下, 如今女儿已成人, 花钱费米恩情大。你来求亲说大话, 说了娘家说婆家。你吃婆家一杆烟, 你讲他家发几千。你吃婆家一杯茶, 你说他家顶还发。你吃婆家一杯酒, 你说他家宗宗有。“骂媒歌” 我的爹,我的娘啊!人家屋里有杀人的刀, 有煮人肉的锅。我的爹, 我的娘啊!服侍人家老的不到, 筷子甩碗丢哩。我的爹呀, 我的娘啊!我在人家脚下踩, 我在人家手中捏哩, 脚下踩如泥, 手中捏成灰哩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送一闰,为何不问五更头? 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日子靠自己。孝敬公婆勤持家,夫妻恩爱度春秋。勤来打扫勤烧茶,是非场中切莫惹。丈夫面前细商量,粗言粗语肚中藏。
婚姿古时候, 土家族在通婚开亲方 面, 喜开“ 姑表亲” , 在湘西一带群众中 有“ 姑家女, 伸手娶, 舅家要, 隔河叫” 的说法。在沿河土家族聚居的群众中也有
甜浆稀饭不放盐, 表姊表妹不要钱” 的旧 俗
。有些地方还喜开“ 姨表亲” 或“扁担亲”有些地方有“ 填房”、“座床” 的习惯。
一
般是兄丧后, 弟同嫂成婚, 嫂不能嫁与他人 为妻。
如弟不愿“填房”、“座床” , 嫂又 不愿守寡的则可改嫁或“招赘夕。
也有个别
“ 兄填弟房”、“兄座弟床”
的。
过去, 在男方求婚时, 请媒人到女方去 说合, 如果女方乐意收下求婚的礼物, 就算 十成有八、九成的希望了。定亲之后, 逢年
过节, 男方都要送去礼物, 登门贺节, 感谢 岳父母的恩情
。女方要做新布鞋, 岳父岳母
也要打发一定的礼物作为回礼, 以表示爱护 , 自己的未婚夫和未过门的女婿
。就是婚后两
三年也是如此, 只不过次数稀少些。出嫁前 几天, 总有一群年青姑娘或妇女, 由姑或嫂 “ 牵头” 陪新娘哭嫁, 通宵达旦, 几夜不眠
不进食, 到现在, 一些边远地区, 仍有哭旧俗, 少则三天, 多则七天。沿河上家族姑娘出嫁, 过去还有种独特 的地方。开始是由亲哥子把妹背到男方去。
后来觉得不雅观, 就改为只背一段路, 由男方 迎亲的人陪着过男家门, 后来又改为牵上轿。
上轿前要跪拜祖先, 上轿后由女方亲人抬出 门, 再由男方米人抬去。以后不坐轿了, 就是新娘手持男方送来的新雨伞, 由男方 接亲的姑娘、妇女陪同徒步去男家。还有种
习俗, 就是女方在临出阁前和到达男方的当 时, 男女双方老人均事先请一个年纪较大、夫妻和睦、儿孙满堂的老太婆来牵新娘上下
轿, 拜天拜地拜祖宗, 同进新房吃“ 交杯酒”。
这种习俗, 现在沿河土家族聚居地区还有痕迹, 有的地方还比较盛行。
第四篇: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课题论文《土家族民歌之哭嫁歌浅论》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课题论文《土家族民歌之哭嫁
歌浅论》
摘 要:哭嫁是一种在大多数民族中都存在的婚嫁习俗,而艺术感染力最强、内容最丰富的莫如土家族的哭嫁歌。土家人似乎特别舍不得“生离”,哭嫁不哭丧是其习俗之一。哭嫁是土家族文化中有特色的一种文化事象。“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哭娘哭嫂哭姐妹,情谊绵缠泪如丝。”这是一首古老的竹枝词,它所展示的正是一幅土家族婚礼中的“哭嫁图”。
关键词:土家族 哭嫁歌
在地处湘鄂渝黔交界处的武陵山区。生活着一支自称“毕兹卡”的少数民族——土家族。这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民族,其古老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的巴人。土家族在山高林密,河水碧绿,溪涧清澈,气候温和的环境中生活。古老的历史、秀美的山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文化。土家族以“唯天性”为审美原则,“为生活而生活”地进行民歌活动。以鲜活的生活欲为内驱力的土家族民歌,倾诉着真诚的生命情怀,显露着淳朴的生活趣味,从而形成与众不两的审美情趣。其中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中所唱的土家抒情民歌,它以哭诉为主要形式,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传达了真挚的情感,还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土家人似乎特别舍不得“生离”,哭嫁不哭丧是其习俗之一。所以在男婚女嫁的大喜日子里,土家人要唱一套完整的哭嫁歌谣。其主要内容有开声、哭父母、哭兄弟姐妹、哭从新、哭祖宗、哭上轿等都是表达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的,其情哀婉。
一、真挚的情感内容
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的一种以哭伴歌的抒情歌谣。在举行婚礼的一个月或半个月前,未来的新娘开始哭嫁。有的地方是七天哭一次,有的地方是半个月哭一次,也有的地方是开始隔夜哭一次,之后每夜都哭。在整个哭嫁期间,新娘和陪哭的姐妹都要唱哭嫁歌。哭嫁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从母女对哭、姑嫂对哭开始,所有的亲人(包括父母、哥嫂、叔伯、姐妹)都要哭到,而且还要哭各种仪式如“哭梳头”“哭上轿”等。在男方来轿娶亲的这天夜里,新娘要按出嫁的礼仪进行哭嫁。最有特色的当属“哭爹娘”、“哭媒人”和“陪十姊妹歌”。待嫁的姑娘,在即将别离亲人之际,自然有诉说不完的离愁别绪,如哭爹娘,哭诉爹娘的养育之恩和无法照看爹娘的忧愁等等。“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 起话头言难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哭声悲哀,字字句句都浸透着泪水,叫人听了不觉心碎和流泪。但有的其中也含有对亲人的抱怨。“我的头发还没有生根,我的牙齿还没有长齐呀!绩麻纺纱都不会,背柴挑水做不起,你们就狠心地把我推出门。做人媳妇活受罪,挑不起也要挑了,做不会也要做了。我的肩膀压肿了,还满不了人家的意。十八指头磨烂了,还顺不了人家的心。这日子怎么过呀?早晓得这一天,刚把我生下来时,为什么不把我往泥潭里泡了呢?早晓得这一天,刚把我生下来时,为什么不把我往这坝上丢了呢?丢在泥潭里,还要起个水泡泡哩;丢在岩坝下,还能长一蓬草草哩!” 出嫁的女儿并不理解父母的心情,她将一肚子的委曲完全倾泻在父母身上,埋怨父母不该把自己嫁出去。
在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之下,姑娘的命运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摆布,前途未卜,因此有时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也将满腔的愤怒,集中发泄在媒人身上,以此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哭媒人这样唱道: 板栗花开球对球,背时媒人想猪头;豌豆花开英对英,背时媒人想鞋袜。背时媒人是条狗,这头吃了走那头。娘家又夸女婿好,婆家又夸嫁妆多。树上鸟儿骗得多,岩坎猴子骗得走。骗得我爹点了头,骗得我娘开了口。在土家族姑娘看来,媒人是搬弄口舌,追求私利的势力小 人。所以在哭嫁时总是痛骂媒人一场,好像这一婚姻悲剧的导演就是媒人,充分体现了土家妇女对封建旧礼教的不满和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执行者———媒人单刀直入的谴责。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也是哭嫁的高潮。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九人,连新娘共十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 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新娘先哭开台歌:“桔子开花也儿细,听我哭唱十姊妹;一盏油灯挂堂前,十位姐妹到奴家。姐儿明朝出闺门,哭唱俺的知心话。”然后依次是独唱或对唱,内容主要是叙旧情的,有礼赞新娘人品的,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哭中有诉,诉中有哭,如,天上梭罗十二台,相好姊妹为我来;今夜双双来相聚,没有酒菜好招待;粗茶淡饭刮喉咙,酸汤酸菜难下饭。众姊妹亦哭诉道: 瓷盆打水见底清,姊妹相聚情谊深;包谷当得白米饭,酸菜胜过吃海参;今夜喝了姊妹酒,园中韭菜蔸不分。悲痛的情绪,由相互间的感染、激化而愈益昌炽,往往是十姊妹抱成一团,哭成一片。哭别了众姊妹,就要哭上轿,新娘要边哭边进轿。灯笼火把两边排,人家的轿子闯进来,灯笼火把两边分,人家的轿子闯进门。爹啊,娘啊,人家的轿子我不坐,坐在上面象刀割,人家的轿子我不上,人家的奴才我不当。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新娘坐在轿子里仍然唱着哭嫁歌,一直唱到男方家能听到哭声方止。《溪洲竹枝词》写道:“压侬上轿惨侬情,哭哭啼啼一路行;报道郎家今在望,悄悄才住唤娘声。”至此,哭 2 嫁才告一段落。
二、独特的艺术魅力
哭嫁歌不仅表现了新娘浓烈的情感世界,而且也展示了土家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以哭伴唱,形式新奇。哭嫁歌以哭诉为其主要手段,这已经成为土家婚嫁中的是一种最为质朴的礼仪和习俗。《利川市志》记载:“本地姑娘出嫁兴‘哭嫁’。不哭,哭不好则被认为是不吉利,不能干,因此,凡小姑娘从小就要学‘哭嫁’。”土家人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在席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哭嫁,作为一种婚礼仪式,也常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女子才能和德行的标准。土家族女儿出嫁时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就表示她才能出众,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不会哭的姑娘不准出嫁,久而久之,哭嫁也就形成一门传统技艺。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姑娘长到11、2岁时、就要学习哭嫁。实习的最好场所,是在婚礼仪式上陪伴即将出嫁的姐姐哭嫁,这样可以得到情绪上的感染。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加深,到了自己出嫁时,心中的喜怒之情,自然而然地如洪水一般倾泻出来。
(二)唱词灵活,内容丰富。哭嫁歌是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土家人的优秀抒情长诗。土家姑娘哭嫁时,要向亲人、向祖宗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歌词由女子信口唱出天然朴素、诗意浓厚;句式长短不一,排比、反复、夸情、比喻等的运用,使歌词更感人伤怀。其中不少歌词,内容极为丰富,反映现实深刻,感情强烈诚挚,语言真切自然,精炼质朴,句式灵活,颇富有思想性。歌词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每句可换韵脚,通俗明快,易于传唱。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三)歌乐一体,旋律独特。哭嫁歌的边哭边唱,集伤感、喜悦于一体。它不是一般的诉说,也不是单纯的哭,而是配之以动听的音乐旋律,因此,被一些音乐家称为是“中国式的咏叹调”。在哭嫁歌的演唱中比较讲究规律性的歌节和唱词结构。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定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一般在演唱时是先唱衬词,旋律为五声调式,同时,旋律根据唱词的内容不断反复,最后在衬词中结束,结束音回到调式的主音上。整个曲调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基本遵循了衬词———正词———衬词的规律,体现了土家族音乐旋律的主要特点。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
(四)立足现实的审美取向。办得象喜事的跳丧、办得象丧事的哭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这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结婚乃人生一乐事,伤心落泪却是为何呢?这种哭嫁与汉族人民委婉含蓄的“哭嫁”截然不同,它事实上是土家人民不易屈从的民族性格和独特的禀性意识的表现。土家人具有“福兮祸之所依”的辨证意识,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出嫁,对于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土家姑娘来说,是喜忧掺半的。3 在家里,是掌上明珠,兄弟姐妹生活嬉戏其乐无穷。而一旦出嫁之后,要为他人妇,他人媳,他人母,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将 面对全新的人事物景,究竟会怎样?想到这些,当然会忧心忡忡,喟然伤悲!从哭嫁可以看出,土家姑娘是处处从现实出发,既看到必然出嫁的现实,又预见了婚后的现实,因此,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以哭为歌,充分展现了土家姑娘立足于现实审美取向。
(五)强烈的反抗和控诉精神。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哭嫁的内容源于土家族妇女对生活的体验,也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每一种婚俗,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土家族的哭嫁习俗,也是历流传演变的结果。“婚姻习俗,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它和其它精神文化一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当一种婚姻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革而消失之后,有关的婚姻习俗却仍在传承,或以某种变形的形式保存下来。”哭嫁,同古代掠夺婚制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抢来的”掠夺婚姻必然引起女性的不满和反抗,于是,“最早起源于古代掠夺妇女时的呼救声”的哭嫁习俗也在土家婚俗中表现出来。如恩施土家族哭爹娘中直接把迎亲说为“抢”:“阿捏(妈)阿爸啊,再过两个时辰,我就要离开你们。人家就要把我抢走,女儿不再是爹娘的女儿,女儿成了人家的人了。”这撕心裂肺、催人泪下的哭嫁歌词,是土家妇女血泪和怒火相交织的抗议之语,也是土家妇女日益淤积的悲痛情绪的总爆发。与此同时,哭嫁也向包办、买卖婚姻提出了控诉。因此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德慧.土族哭嫁歌浅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 [2]朱世学.土司时期土家族原始婚姻形态探微[J].湖北民族学院 学报,1994 [3]曹毅.土家族哭嫁歌的悲剧性内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 [4]向柏松.哭嫁习俗的成年礼意义[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 [5]周兴茂.土家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转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篇:潮汕民间哭嫁习俗(范文模版)
富有文化意义的潮汕民间哭嫁习俗
婚姻是人生大事,结婚是人生大喜事。对于当事者的男女双方来说,自当欢天喜地,兴高采烈。然而,新娘在出嫁的当天,要不断地哭诉,直到被接娶到新郎家门,才算结束。这似乎与新婚大喜不相对称,但这却是事实。这就是民间广为流行的哭嫁习俗。
哭嫁习俗源于原始时代的掠夺婚(即抢婚)。面对武力和强暴,女人没有别的选择,哭是惟一的反抗。从此以后,哭与嫁便结下不解之缘,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后世的哭嫁习俗。
在中国,汉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畲族、彝族、壮族、哈萨克族、闽西客家、桑植白族、黔西北仡佬族和黑河俄罗斯族等民族都有哭嫁习俗。据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记载,这一风俗各地名称不同,或叫“哭出婚”,或称“哭嫁囡”,或称“哭轿”,等等。有的地方,母亲、女伴等也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歌的内容因人而异,有世代传承,也有触景伤情或发泄不满。而这些《哭嫁歌》已成为我国民歌的一种别致样式。潮安县凤凰山的畲族,至今还保留有《阿姐欲嫁目汁流》的歌谣。
潮汕先民的主体是中原移民,传承中原文化的潮汕地区,长期以来也流行着哭嫁习俗。潮汕哭嫁习俗有几个情况值得认识。
其一,与女伴先哭三日
在姿娘仔出嫁吉期的前三天,女家邀集平时感情相投的女伴,所谓“金兰姐妹”,到女家谈笑,忽然转喜为悲,初时只相向哭泣,继而转变为高声恸哭,且哭且引看吭高歌,其词随口编造,漫无格式,也无标准。开始是千篇一律地责备男家,甚至连及媒人,也把在娘家作闺女的逸乐,出嫁后为人媳妇的苦况,两相对比而咏为哀歌,迭相和唱。女伴所唱者,叫做“送嫁歌”。连续歌哭三天,一直到花轿临门时,仍然惺惺作态,故意不肯理妆。乐队在外喧哗鼓吹,迎亲人在门外三催四请,这些歌哭的人,更趁机迁怒及于此辈,一并哭骂,直到媒婆进来,小心“赔不是”及亲娘、姐妹等入室擦眼泪,且以好话相劝,新娘才含泪修饰上头,好不容易由亲人背上花轿,而仍嘤嘤饮泣,女伴们则依依不舍地送至门外,一部分女伴则伴送新娘到男家,至婚礼完成始返回。
其二,手抓大门啕哭但不唱《哭嫁歌》
在新娘上轿前,需进行一个小仪式,就是手抓大门哭泣。潮汕人具有深蕴涵养,哭婚不唱《哭嫁歌》,唯以号啕哭泣表示。为了圆场,此时,机敏善解的青娘母即调侃地唱出四句歌来:“姑娘出阁哭啼啼,三把泪水二鼻涕,非是今日不欢喜,特留爹娘买田地。”然后在新娘头上洒红花水(石榴花水),又唱:“红花水,洒上头,出门目汁勿再流;嫁到夫家辅夫婿,生子添福穿紫袍(做大官)。”这二首四句立即扭转了尴尬场面,让大家高兴万分。姑娘哭婚,由衷之情,难于逆转,青娘的歌,是大吉大利的征兆,自此这种哭婚方式就被保留下来,并假名为“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姿娘仔出嫁是否有哭,能否哭,是她有没有教养的标的之一。谁家姿娘仔出嫁不哭,不善于哭,或哭声不好听,就会被认为才低德劣。哭嫁时,采用哭诉语调,抑扬顿挫,似哭似歌。
其三,只哭不呼叫
有一则民间故事:某乡后生兄与一姿娘仔相好,在向姿娘仔家提亲时,无奈对方家长嫌其家贫不允。后生兄一气之下,决心外出赚钱,定娶这一姿娘仔为妻。姿娘仔也誓非后生兄不嫁。数年后,后生兄在外赚了一笔银子,回乡重礼又向姿娘仔家提亲。其父母无话可说,也就许诺。出嫁之日,姿娘仔几经周折,苦尽甘来,正高兴万分,出门前哪还能流眼泪?出嫁不哭是不能上轿的,不然娘家财气尽被带去。姿娘仔父亲在束手无策之下,忽操竹杠,不分皂白给新娘一棒。新娘挨打,疼痛难忍,就大哭大喊“我父啊!我父啊!”这一哭父,姿 1 娘仔家人惊恐地大嚷“衰死!”原来,按潮汕哭婚习俗,新娘出嫁只能哭,不能呼叫。如果家中父亲去世,才可“哭父”。
哭声愈凄厉愈好,否则人皆笑之为忘本。至少也会指责其青春萌动,以出嫁为乐事。表面看来好像在号啕大哭,而实际上多半是无泪的号哭或嘤嘤啜泣。
哭得越伤心,就越说明对长辈和亲友的尊敬和热爱。
为什么民间在结婚这大喜日子里要大哭一场?这是因为哭嫁习俗有其文化意义。
其一、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于出嫁女来说,父母养育自己十几年,二十多年,恩重如山,情深如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天经地义。如今要出嫁,无以为报,问心有愧,不免。另一方面,要与生我育我的父母离别,难以割舍。离别之痛苦,催人泪下。
其二、诉说包办婚姻的痛苦。在传统社会,民间大多是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青年男女婚姻毫无自主权,往往被包办,或嫁予毫无感情的人,或嫁予力食懒做的人,或嫁予虽然家庭富有但身体有残疾的人,或因换婚„„甚至还要与心爱的人忍痛割爱。她们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痛苦之心,唯以泪洗面。
姿娘仔对自己不能选择郎君,心中充满怨恨、悲愤、不满而哭。其
三、对妇女地位低下表示愤慨。在传统社会,妇女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比较低。“三从四德”、“三刚五常”这些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犹如一座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广大妇女,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农村,无文化知识或少文化知识的家庭妇女身上。嫁作他人妇,就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就必须老老实实听话,逆来顺受,服伺丈夫,料理家务。“潮汕女人小一辈”,这是众所周知的民间传统习俗,这也是潮汕妇女地位低下的一种表现。
对于出嫁的女人来说,新的家庭是否和睦,丈夫是否亲爱,今后的生活是否幸福等等,都是一个未知数。有的人嫁后,往往受公婆刁难之苦,受丈夫的毒打,乃至受丈夫的抛弃„„每当想到这些,出嫁女不禁心寒,焦虑与悲伤,不禁泪下。民谣“鸡安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真艰难,晚晚睡,早早起,到厨房,碗筷洗,出客厅,清桌椅„„”正是深刻反映这一事实。
其四、指责媒人花言巧语。哭是人类一种主要的发泄方式。人们往往通过哭将自己内心的苦楚发泄出来。在传统社会,由于婚姻毫无自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背景下,有的媒人收取钱财,昧着良心,“三人五目,过后勿呾长短脚话”。
其五、对新娘的教诲和祝福。姿娘仔哭嫁,有的哭得非常真切,有的哭得十分悲怆。此时,机敏善解的青娘母在四句歌中唱“嫁到夫家辅夫婿,生子添福穿紫袍(做大官)”,这既是调节气氛的需要,更是对新娘的教诲,是对新娘的美好祝福,也表明娘家对姿娘仔是有教养的,以给世人有所交代。
其六、有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婚姻具有一定的经济互助功能。哭嫁往往能赢得亲戚朋友的同情,这样,自然有礼品为其“添箱”,新娘以此为“手段”,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婚姻家庭的稳定。
避邪的作用。以冲掉鬼神之邪气。
只是嫁娶时一种娇柔作态的形式,似在哭,实为无泪之干号。
不管因何缘故而哭,与新婚之喜形成鲜明的对照、强烈的反差。哭嫁与喜嫁,悲剧与喜剧,反映了婚姻习俗中人们的两种情感、两种婚姻气氛。
而今婚俗,在文明婚礼兴行之后,姑娘嫁前能知夫家情况,婚后也可随意省亲,无所忧虑,这“哭婚”环节已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