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4 02:2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学习心得》。

第一篇: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学习心得

《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学习体会

陈东晖

2013年2月21日河南省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并以第152号省政府令形式予以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是我省农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创新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喜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省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办法》出台后,省站组织各市县土肥站进行学习贯彻,通过省站的培训和本人的学习,现将体会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深刻理解《耕地质量管理办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最根本、最直接的生产资料。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产品安全,不仅要保证耕地数量,坚守土地红线,同时必须在耕地质量上有所保障。制订出台《耕地质量管理办法》,依法加强耕地质量管理,主要源自于“三个客观需要”。

一是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我省是重要的农业大省,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27.72亿斤,实现了连续9年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千亿斤以上,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国1/4强的小麦和1/10多的粮食,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加工制品。但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耕地面积1.08亿亩,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高产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0%左右。要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本出路就是完善各种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势在必行。

二是保障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客观需要。耕地质量的优劣,还直接影响农副产品质量的好坏。据长期定位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我省仍存在过量施用氮肥现象,土壤氮素养分富集化,约有40%的耕地不同程度缺钾,80%的耕地不同程度缺少微量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农产品品质降低。加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由环境污染引发耕地土壤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省年污水排放量已达1.28亿吨,无害化处理措施简单,甚至一些污染比如重金属污染等严重破 坏了土地的正常功能。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不再轮作倒茬以恢复地力,由此导致耕地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失调,亟须通过配方施肥等各种措施保证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平衡。

三是促进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耕地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我省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而且耕地质量退化趋势仍未根本扭转,抗灾能力减退。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占优补劣比较普遍。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支持和参与耕地质量建设,增强广大农民投身耕地质量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解决耕地质量下降,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准确把握《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各项主要规定。

《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共五章三十二条,主要规定了立法宗旨、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建设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内容。学习贯彻《耕地质量管理办法》,重点要把握好“六个明确”。一是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导,将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等所需的经费纳入政府同级预算。二是明确了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土壤肥料管理机构在耕地 质量管理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和工作职责,确定了土肥系统公益一类的地位。三是明确了要定期对耕地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对耕地质量实施动态监测,设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报预警系统。四是明确了要按照田地平整肥沃、路桥排灌系统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和支持耕地使用者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合理的深耕深松少免耕结合技术,提高耕地质量。五是明确了要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防止耕地污染,禁止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有毒有害工业、生活废水和未经处理的养殖小区畜禽粪便;生产、销售、使用的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应当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等。,并尽快完善《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行政自由裁量标准和《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标准》等相关配套制度,深化指导《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切实把《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落到实处。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据《耕地质量管理办法》赋予的职责,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参谋协调,认真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依法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着力完善相关设施设备,不断强化耕地质量管理的组织保 障。要主动加强与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协作与沟通配合,认真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立法背景

(一)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国家和我省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工作。

(三)耕地质量管理中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和期待。

二、内容解读

(一)《办法》概述

1、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 为加强耕地质量管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2、《办法》的适用范围 本省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3、耕地质量的含义

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质量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生产的能力。

4、耕地质量管理应当坚持的原则

耕地质量管理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综合治理、严格保护的原则。

5、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制度,增加资金等投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将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评价、调查、监测和监督管理等所需的经费纳入同级预算;将耕地质量管理纳入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范围。

(2)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土壤肥料管理机构承担有关具体工作。

(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的监督管理 工作。

(4)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耕地质量管理的相关工作。(5)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工作。(6)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使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6、奖励制度。

对在耕地质量建设、保护以及相关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质量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生产的能力。

(二)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

1、政府在耕地质量保护中的职责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制定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后公布实施。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田地平整肥沃、路桥排灌系统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壤修复、地力培肥、防风固土固沙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工作,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的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建设,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及管理水平。

2、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为耕地使用者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3、耕地使用者的责任

(1)鼓励和支持耕地使用者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合理的深耕深松少免耕结合技术,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耕地使用者应当合理利用耕地,防止耕地环境质量退化,在耕种过程中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降低耕地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积累的污染风险,及时清理、回收农用薄膜等废弃物。

4、涉及耕地质量管理对象普遍责任

(1)禁止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有毒有害工业、生活废水和未经处理的养殖小区畜禽粪便;禁止占用耕地倾倒、堆放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料及废渣等废弃物。

(2)生产、销售、使用的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应当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用作肥料或者肥料原料使用的生活垃圾、污泥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标准。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5、耕地的占用与复垦(1)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应当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2)经批准非农建设项目临时占用周边耕地的,应当根据《土地复垦条例》规定,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复垦。

6、土地项目的验收 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复垦项目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验收,并在验收后及时通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监督与管理

1、实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制度

(1)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定期对耕地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

(2)经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后的耕地质量情况作为考核耕地质量提高或者降低的依据。

2、实行耕地质量调查制度

(1)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建立耕地质量信息系统,发布耕地质量信息。

(2)耕地质量调查应当包括耕地基础地力调查、田间基础设施调查和土壤 环境质量调查等主要内容。

3、实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制度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耕地质量实施动态监测,设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报预警系统,按照不同耕地类型指导耕地使用者采取相应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4、实行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保护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保护性标志。确需对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移位的,必须征得设立者的同意,并承担所需费用。

5、实行特定区域农产品限种制度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经监测确认耕地已经遭受污染,认为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农产品的品种和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设置标示牌。经修复治理并监测合格的,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变更并拆除标示牌。

(四)法律责任

1、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法律、法规已作出处罚、处理规定的,依照其规 定执行。

2、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有害废水、废弃物,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并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3、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生产、销售未经登记的肥料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生产、销售未经登记的肥料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由工商行政管理主管部门或者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破坏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或者保护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逾期未修复的,赔偿损失,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5、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涉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职权范围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移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办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6、耕地质量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登记号:SMDR-2011-00021

石门县人民政府文件

石政发〔2011〕18号

石门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

各乡镇人民政府,东山峰管理区,国有农林场,县直有关单位:

经研究,现将《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石门县人民政府(公章)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监督管理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

第三条

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县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耕地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

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耕地质量保护的有关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第四条 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一)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质量保护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技术,鼓励种植绿肥,生产和施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二)负责耕地地力评价,对耕地地力分等定级;

(三)建立和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警预报机制,对耕地地力、墒情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

(四)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中长期规划;

(五)参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选址立项可研审查、设计和预算审查,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各个环节,向项目主管单位出具论证意见和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书;

(六)制定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后续培肥方案并组织实施;

(七)对非农建设项目占用的耕地质量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质量评定并出具质量评定报告,作为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和验收依据;

(八)负责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的验收,并出具耕地质量验收报告;

(九)会同县国土部门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

(十)负责对污染和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提出治理方案,督促责任单位和个人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对被污染耕地进行修复,对破坏耕地进行恢复;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有关职责。第五条 县政府将耕地质量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耕地质量监测、施肥技 术培训、奖励耕地质量管理先进,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

第六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具体内容包括: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中低产田土改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田间排灌设施的建设、灾毁耕地恢复、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沃土工程、新开耕地后续培肥等提高耕地质量的建设项目。

第七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单位在项目论证、设计应邀请县农业部门全程参与。

在项目可研编制完成后,及时送县农业部门,由县农业部门对项目选址,耕作层或表土层土壤剥离回填以及耕地质量建设等进行论证,在立项审查时提出书面论证意见;在项目立项后,应将批准立项文件抄送县农业部门,县农业部门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具耕地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包括耕作层或表土层土壤剥离及回填要求,剥离土壤的用途要求和管理措施,项目建设耕地后续改土培肥措施等。

项目主管单位在项目设计时应将后续培肥和耕地质量评定所需资金纳入预算,根据项目设计的耕地质量建设要求,安排200—300元∕亩后续培肥耕种资金,80—100元∕亩的耕地质量评定经费。

第八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应按照县农业部门出具的耕地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要求,进行耕作层或表 土层剥离回填,回填表土层达到20cm以上,回填前夯实表土、田埂,防止水、土、肥流失。

在施工过程中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派人加强监督和指导,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耕地质量建设达不到耕地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要求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向施工单位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第九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评定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耕地质量评定申请表;

(二)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三)土地权属报告;

(四)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状况的图纸、照片等资料或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耕地质量评定申请后,按照有关规定,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并出具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第十条 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通过工程验收和质量评定的,由项目建设单位向批准立项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项目验收,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验收申请报告;

(二)工程验收报告;

(三)土地权属报告;

(四)工程监理报告;

(五)项目决算及审计报告;

(六)耕地质量评定报告(附土壤样品检测报告);

(七)项目竣工图;

(八)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登记表;

(九)经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和预算;

(十)其他相关资料。

批准立项的行政主管部门受理项目申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完成验收。验收合格后,由组织验收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下达项目验收意见书,并将验收意见报省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省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复核确认。

第十一条 县国土资源部门在受理审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时要及时书面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的意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质量评定等级及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资料,按照占补耕地质量相当的原则,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提出书面建设指导意见。

第十二条 耕地质量评定的程序:

(一)申请。耕地占用单位或者个人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耕地质量评定申请报告,并提供相关资料。

(二)受理。按照有关规定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质量的等级评定工作。

(三)评定。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评定申请材料的5个工作日内由石门县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专家组,制订有关方案并组织评定。专家组进行现场勘察、采集土样,根据现场勘察结果和土壤样品检测报告,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评定。

(四)评定结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组评定意见,签署耕地质量评定结论。

第十三条 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耕地质量评定等级,补充与其质量相当的耕地,或者按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通过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报告,按照质量相当的原则,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验收。实在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应按照等级折算办法增加补充耕地面积。

第十四条 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均应剥离可能遭到破坏的耕作 7 层土壤,剥离深度为20厘米以上。在剥离过程中不能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

剥离耕作层土壤的再利用。耕地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应当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在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用于改良占用地块所属组、村、乡范围内的新开垦耕地或劣质地。没有条件就近恢复利用的或者占用耕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县农业主管部门、县国土部门指定的地点,将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对已有耕地补充计划但暂未开垦好耕地的,应选择合适的堆土场地,将剥离的土壤分层堆积,适时用于补充的耕地。对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所占用的耕地,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将所剥离的耕作层土壤恢复利用。

第十五条 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处置或堆放固体废弃物。在其他农用地集中处置或者堆放固体废弃物的,须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到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破坏耕地质量的措施。

禁止向农田直接排放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城市和工矿区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屠宰场粪便污水的,应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灌溉取水 8 点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并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监测合格后,方可排放。

第十六条 所有建设项目经批准需占用耕地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中,必须有农业环境保护方案。环保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环境保护方案的意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达不到农业环境保护方案要求的,不得通过验收。

第十七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报系统,对耕地地力、墒情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破坏、擅自变动耕地质量监测点基础设施、永久性标志。确实需要对监测点基础设施、永久性标志移位的,应当征得批准设立监测点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承担所需费用。

第十八条 耕地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涉及耕地质量的建设项目,未组织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的可行性论证或论证意见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一致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立项,县人民政府不签署意见。项目竣工验收前没有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耕地质量验收合格意见,财政部门不得拨付结算资金,审计部门不得出具合格审计报告。

(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未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补充耕地质量要求意见的,国土资源部门不得审核上报,县人民政府不签署审批意见。

(三)经批准需要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其农业环境保护方案没有征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县环境保护部门不得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占用耕地处置和堆放固体废弃物未经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县国土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不得审批。

(四)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湖南省有关规定,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平均纯收入中,确定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出初步方案,报县财政部门审核,县政府审批,设立专帐,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对耕地耕作层土壤不按要求剥离和再利用的,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被占用耕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二 10 条规定,责令恢复原状,可以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一条 相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给耕地质量保护工作造成损失的,由县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十二 月 八 日起施行。

第三篇: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2011年11月26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 2011年11月26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3号公布 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

第三条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耕地开垦费以及其他相关资金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其所属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承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等有关具体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使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和耕地质量状况,编制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中长期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中长期规划应当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相衔接。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质量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控告。

第八条 对在耕地质量建设、保护以及相关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力培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排灌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耕作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滩涂盐碱地改良、灾毁耕地恢复、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工作,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第十二条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滩涂盐碱地改良、灾毁耕地恢复、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地力,对可能遭到破坏的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并恢复利用。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并组织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可行性论证和项目验收。

第十三条 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项目应当按照项目需要,安排相应资金用于地力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的地力建设的指导工作。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耕地使用者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秸秆还田,合理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鼓励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生产、推广和使用。

第三章 耕地质量保护 第十五条 耕地使用者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保持和培肥地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受让方应当承担耕地质量保护的义务。

第十六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耕地使用者维护田间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应当避免损毁周边耕地的耕作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进行修复。

第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应当包括耕作层土壤剥离要求,用于新开垦耕地、复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要求,以及耕作层土壤管理措施。

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单位应当按照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的要求剥离耕作层土壤。

第十九条 耕地使用者应当安全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及时回收非降解残膜和投入品包装物,不得使用依法应当登记而未登记的肥料、农药,防止对耕地造成污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耕地使用者安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耕地使用者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经处理后仍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污泥以及其他有机废弃物,防止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耕地。对遭受污染的耕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治理方案,并监督有关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实施。

第二十一条 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业用水质量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发现灌溉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农业用水质量标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采取治理和补救措施。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对耕地水土流失、次生盐渍化、酸化等进行综合防治,保护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第二十三条 高标准农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特殊保护。

第四章 监测与评价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组织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地力和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应当设立永久性标志。

设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应当与耕地使用者签订协议,就监测点的设立、保护、补偿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每五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耕地质量详查,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建立耕地质量档案。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农业、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结果报告以及建设与保护建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并定期组织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设备,提高耕地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条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应当与被占用耕地质量相当。补充耕地质量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定,出具质量评定意见,作为省国土资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项目验收的依据。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规范由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设区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三月底前,向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供上占用耕地的区位和面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占用耕地的质量状况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制定补充耕地质量后续提升方案,并组织实施。补充耕地质量后续提升所需资金从相关涉农资金中安排。省人民政府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补充耕地质量提升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变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确需变动的,应当经设立监测点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同意,所需费用由提出变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以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一对耕地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时,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阻挠。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或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损毁田间基础设施未修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修复;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损毁周边耕地耕作层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逾期未修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修复,修复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损毁、擅自变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或者永久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逾期未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新增贷款质量管理,严控新增不良贷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省联社有关规定,结合全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新增贷款,是按“新老划断、分账管理”的原则分账管理后,存量贷款中的正常贷款和新投放的贷款。

第三条 新增贷款容忍不良率为3%以下(不含3%),一般担责不良率为3%-5%(含3%、不含5%),严肃追责不良率为5%以上(含5%)。

新增贷款不良率=考核期内新增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余额/考核期新增贷款余额×100%。

第四条 新增贷款办理程序严格按照《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基本制度(修订)》、《关于印发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管理指引(试行)等三个指引的通知》等贷款新规执行。

第五条 新增贷款业务的受理、调查、审查、审议审批、发放支付、贷后管理、不良贷款处置、审计、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由不同经营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岗位)承担,各负其责,落实对应的风险管理责任。

第二章 管理与监控

第六条 贷前调查管理。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和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客户部门)是贷前调查的实施和落实部门,负责调查客户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证明材料等,撰写调查报告,保证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和有效性。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客户基本情况、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行业情况、贷款原因、主要还款来源及第二还款来源、信用记录等。

第七条 贷款审查审批管理。信贷管理部门是此项工作的实施和落实部门,负责审查客户部门及客户经理提交的调查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保证审查内容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合规性。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借款客户的真实背景、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贷款原因、还款能力、第二还款来源等。审查无疑义的,根据审批权限提示召开信贷业务评审会,进行贷款审议和审批;存在疑问的,退回客户部门重新调查或按流程报批同意后参与现场调查。

第八条 贷款发放与支付管理。放款中心(或信贷专柜)是此项工作的落实部门,负责审核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提交的贷款发放支付相关资料以及审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合同文本的使用、合同要素是否符合要求,补充条款是否与制式合同基本条款符合,面谈面签的文字和图象资料是否真实,贷款保证、抵(质)押登记是否落实,客户是否办妥与信贷业务有关的批准、登记、交付及其他法定手续,担保合同或其他担保方式是否已生效,提款方式与贷款用途是否一致,客户部门是否已对客户支付条件、支付落实条款等资料予以了确认,按合同约定的支付方式放款。

第九条 贷款贷后管理。客户部门是贷后管理的实施和落实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是贷后管理的再监督管理部门。

(一)风险管理部对新发放贷款建立监督管理台账。

(二)贷款发放后15日内,县级行社风险管理部门应以电话、走访、信函等方式对贷户进行回访,其中公司类贷款回访率100%,个人类贷款回访率不低于50%。回访内容主要包括贷款的借款人、担保、金额、用途等是否相符,客户经理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回访后风险管理部门应填写新增贷款回访表(见附件1),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应形成回访报告,上报县级行社主管领导,予以处理。

(三)贷款发放后15日内,客户部门和客户经理以实地检查方式进行首次贷后跟踪检查,落实贷款用途,核查资金流向,填写《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首次检查报告单》,由客户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提交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发现异常情况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向客户部门发出风险提示,向县级行社主管领导报告,监督整改,或视情况向审计部门提交风险责任认定单(见附件2)。

(四)贷款发放后,客户部门和客户经理按照《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贷后管理办法(修订)》规定对贷款实施贷后检查,填写《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贷后跟踪检查表》,由客户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提交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发现异常情况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向客户部门发出风险提示,向县级行社主管领导报告,监督整改,或视风险异常情况,经领导批准后向审计部门提交风险责任认定单。

(五)贷款到期前,客户部门和客户经理按照《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贷后管理办法(修订)》规定,逐笔向客户发出《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到期通知书》,通知客户按时还款。

(六)贷款形成逾期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在贷款逾期15日内向

客户部门和客户经理发出风险提示通知,督促限期3个月整改落实,收回贷款本息。

(七)客户部门和客户经理应及时对逾期贷款实施现场检查,撰写逾期贷款检查报告,提交风险管理部门审查。风险管理部门可根据情况深入客户进行再次调查,撰写独立的调查报告,提交县级行社经营班子,研究贷款收回措施。

第十条 新增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县级行社风险管理部门是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落实部门,应根据日常风险检查、监控的情况,定期对贷款质量进行五级分类,并保证分类的准确性。

第十一条 新增贷款形成不良且3个月仍未收回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向审计部门提交风险责任认定单,由审计部门进行责任认定。

第三章 认定与检查

第十二条 省联社、市农信办、县级行社审计部门分别按年、半年、季度组织对辖内新增贷款质量进行稽核检查。新增贷款质量的检查结果应及时报告理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同时抄送本级信贷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审计部门在稽核检查中查出新增贷款存在重大问题或风险隐患的、或接到风险管理部门提交不良贷款风险责任认定单的,应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责任认定,涉及多个部门责任,应在45个工作日内进行责任认定,同时提出责任追究初步建议,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符合尽职免责的,提出尽职免责建议。

存在违规违纪问题、人为因素造成风险损失或未尽职履责的,经

审计部认定、纪检监察部门复审定责后,按照省联社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部等部门移交的未尽职履责、违规贷款认定事实和责任追究依据进行复核。原则上应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依据不充分、事实不清的,退回移交部门进行补充调查;依据充分、事实清楚的,按权限提出责任追究意见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 省联社、市农信办、县级行社应按各级审计部门对新增贷款质量的检查结果,对每年、每半年、每季度辖内新增贷款不良率高于3%(含3%)或违规操作的经营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 新增贷款出现异常、五级分类结果向下迁徙、即期评级下降等风险状况,风险管理部门应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全面分析原因,提出处置措施,形成专题报告,按照相关规定逐级上报并督促落实处置措施。对人为放宽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人为调整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等掩盖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行为的,按照省联社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各市农信办、各县级行社风险管理部门应按贷款五级分类的相关规定对辖内新增贷款的五级分类结果进行偏离度检查。对五级分类结果偏离度大于3%(含3%)的,提出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落实,整改不力的,按照省联社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省联社将不定期对辖内经营单位新增贷款的五级分类结果偏离度进行抽查,对未落实偏离度检查制度或检查流于形式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四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七条 新增贷款质量纳入各级农信社经营管理目标综合考核,增加新增贷款不良率单项考核分值,提高考核比重,加大新增贷款质量管理力度。

第十八条 新增贷款质量与县级行社班子成员的晋升、晋级、调动等相挂钩。对信贷负有管理责任的县级行社班子成员晋升、晋级或调动时,应对其任期内的新增贷款质量进行稽核检查后方可进行。任期内新增贷款不良率上升且高于3%(含3%)的,应协助清收不良贷款,直至新增贷款不良率降至3%以内,否则不得提拔或跨行社调动,并进行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 新增贷款不良率为零的,县级行社可经理事会(董事会)研究决定,制订相应的奖励办法,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连续3年新增贷款不良率为零的,可对相关人员在晋升、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第二十条 县级行社全辖新增贷款不良率介于3%(含3%)至5%(不含5%)的,市农信办应及时调整其贷款有限授权,对其班子集体问责,给予县级行社主任(行长)、分管副主任(副行长)调离原岗位、责令辞职等处理,并扣发考核期内的绩效工资;新增贷款不良率高于5%(含5%)的,给予县级行社主任(行长)、分管副主任(副行长)免职、解聘职务等处理,并扣发考核期内的绩效工资;视情节轻重追究县级行社理事长(董事长)、监事长的责任;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按照省联社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及相应的经济处罚。

第二十一条 各市农信办全辖新增贷款不良率介于3%(含3%)至5%(不含5%)的,省联社应及时调整其贷款咨询授权,对其班子集体问责,给予市农信办主任、分管副主任通报批评、责令检查等处理,并扣发考核期内的绩效工资;新增贷款不良率高于5%(含5%)的,给予市农信办主任、分管副主任诫勉谈话、责令辞职等处理,并扣发考核期内的绩效工资;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按照省联社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及相应的经济处罚。

第二十二条 各市农信办、各县级行社对本级风险管理部门人员未履行职责造成五级分类风险偏离度大于3%(含3%)的,应给予调离原岗位、责令辞职等处理及相应的经济处罚。

第二十三条 各县级行社应按季将辖内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情况上报市农信办(见附件3);各市农信办应定期对辖内县级行社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情况进行检查,每半年将辖内新增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情况上报省联社。省联社应不定期抽查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处理情况,对责任追究不到位的,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格问责。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各市农信办、各县级行社应结合辖内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附件1:河南省农村信用社xx(行)社新增贷款回访表

附件2:河南省农村信用社xx(行)社风险责任认定单

附件3:河南省农村信用社xx(行)社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表

第五篇:河南省易地补充耕地管理暂行办法

河南省易地补充耕地管理暂行办法

豫国土资发[2003]86号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易地补充耕地工作,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及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易地补充耕地,是指因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等原因,在本行政区域内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省辖市或县(市、区),采用经济补偿的方式,经依法调整,由在本行政区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的省辖市或县(市、区)承担补充耕地义务的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内各省辖市之间易地补充耕地的行为。

第四条 各省辖市之间的易地补充耕地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调出市,是指负有耕地占补平衡义务且需易地补充耕地的省辖市。

本办法所称调入市,是指有条件并愿意开垦耕地的省辖市。

第六条 易地补充耕地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耕地占补平衡原则。耕地占补平衡是占用耕地单位、地方人民政府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不因为申请易地补充耕地而发生责任转移。

(二)规划原则。易地补充耕地项目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三)入库原则。易地补充耕地项目为已入全省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和补充耕地储备库的项目。

(四)对等原则。易地补充的耕地数量与质量应与占用的耕地数量与质量相等。

第七条 调出市应在报送建设用地报件前2个月,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易地补充耕地的书面申请。主要内容包括:易地补充耕地的理由,拟易地补充耕地数量、质量、补充期限、耕地开垦费标准、资金来源等。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接到调出市易地补充耕地的申请后,依据全省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和补充耕地储备库情况,初步确定相应的调入市和补充耕地项目。

第九条 易地补充耕地项目由调入市向省国土资源厅上报,并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同意。调出市在报送建设用地报件时按规定的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调入市应配合调出市编制补充耕地方案。

第十条 省国土资源厅应及时拨付给调入市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易地补充耕地。已储备耕地的调入市,可从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合格的耕地储备库中划出耕地指标,实现耕地先补后占。暂无条件的调入市,应从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中选取项目与建设项目挂钩,按规定程序和期限组织实施;经验收合格后,由省国土资源厅确认调入市取得的耕地补偿指标。

第十一条 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调出、调入市应按法定程序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调出市应按易地补充耕地的指标数相应核减补充耕地任务、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数量;调入市应按易地补充耕地指标数相应增加补充耕地任务、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数量。

第十二条 易地补充耕地的原所有权不变。经验收合格的易地补充耕地项目,应及时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并做到图、表、实地一致。

第十三条 因易地补充耕地发生的农业税和农业征购任务按有关政策执行。

第十四条 省辖市行政区域内各县(市、区)之间的易地补充耕地工作的管理,由省辖市参照本办法进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下载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河南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1997年8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河南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河南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河南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在1997.08.13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 颁布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 颁布时间1997.08.13 实施时间1997.08.13 目录 1 第一章......

    河南省浮桥管理办法

    河南省浮桥管理办法 (201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3年7月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53号公布 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浮桥管理,维护运营......

    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

    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 (1999年7月30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

    河南省墓地管理办法

    河南省墓地管理办法(2004修正) 标签: 殡葬 规划 民政部门 墓地 河南 2009-06-25 10:12阅读(1)评论(0) 河南省墓地管理办法(2004修正) 河南省墓地管理办法 (1999年7月30日河南......

    河南省物业费管理办法

    团结奋进,精益求精 河南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维护业主、使用人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物业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自然基金”)是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实施的基础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资助自然科学基......

    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附件一 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确保省重点项目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全面构建和谐工程,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