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

时间:2019-05-14 02:1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手段。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被赋予了什么新的责任?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这一责任?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基本含义如下:(1)生产发展指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基础上,村民收入相应得到提高,城乡差距缩小,村民能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3)乡风文明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4)村容整洁表现在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方面,具体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寨绿化等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5)管理民主指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培养民主管理理念,引导村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应承担的责任

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也能促进就业,调动村民管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环境,从而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展的实践业已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手段。“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中也明确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乡村旅游以更多的社会责任。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具有了新的特点,即:(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乡村旅游能够而且应该在更程度上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展新型农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2)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新渠道

乡村旅游对于村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新时期乡村旅游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丰富增收渠道、扩大受益面、促进持续增收的问题,二是在“生活宽裕”的基础上,结合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

乡村旅游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同时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乡村旅游应在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4)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载体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和农村面貌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5)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新途径

乡村旅游者的到来为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供了便捷的路径,高层次的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对于强化民主意识、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将做出更大贡献。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上述新农村建设赋予的责任,新时期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为出发点,选择新的路径。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问题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脱节、收入外流、目光短浅、产品雷同、生态破坏等等,制约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发挥。为此,新时期乡村旅游必须采取下列新战略:协同规划、地方控制、政府引导、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

1、协同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规划作为指导,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但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规划,编制目的、规划内容、主管单位各不相同。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规划主要涉及民居改造、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及公共设施等,对旅游发展相关内容涉及不多;旅游规划主要负责确定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主要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客源市场、主题形象、旅游设施、开发措施等,对新农村建设涉及不多。这就造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缺乏协调、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冲突,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作用的发挥。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应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进行协同规划,即:新农村规划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将旅游氛围的营造、特色民居的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等列为重要内容,编制旅游服务型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中将新农村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考虑村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模式创新、利益分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等关系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编制新农村型的乡村旅游规划。

2、地方控制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乡村旅游经营方面的“飞地化”现象日益突出,使旅游收益的大部分往往被外来投资者拿走,形成“抽血机制”,大大削弱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为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必须实施地方控制战略,即: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地方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这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推动农村发展最有效的机制[3]。地方控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产业链本土化机制,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产业环节的供给本地化,形成大量地方(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专业户,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农民,采用当地原料,保证当地居民最大程度收益,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与真实展示地方文化景观;第二,经营者共生合作机制,即:建立合理外来户与本地户的合作机制,实现外来经营者与本地经营者共生共存,贵州天龙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合资合作共生模式、北京怀柔北宅“鹅和鸭”农庄与当地民俗旅游户的业务分工共生模式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模式。

3、政府引导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涉及到乡村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推广、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规划的编制、农村农民政策的制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文化传承;等。显然,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村民的努力外,乡域或县域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4]。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可以有很多形式,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围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根据农民意愿,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出台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持续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实施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提供导向性资金和技术指导,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等等。

4、社区参与

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新主体,这是因为,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动力源。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建设中,村民既应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注意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实施社区参与战略,推进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如何发挥广大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关键是处理好村民参与和村民受益的关系。为此,必须妥善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参与渠道问题、能力培训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参与渠道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的途径,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能力培训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应通过示范讲座、实况模拟、情景分析、专人指导等方法灵活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等手段,加强文化传统、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礼仪礼貌、生态保护、管理能力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的参与能力[5]。利益分配是社区参与的保障,必须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产品升级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推进创新,提升档次,优化结构。长期以来,一提到乡村旅游,人们就会想到农家乐,就会想到“吃饭+麻将(或棋牌)”,这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其实,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层次和较低级的表现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并且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项目单一,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应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寻求智力和技术支持,使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形成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机制,使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6]。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够延长滞留时间,拓展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层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向于三种模式,出现三类产品,即:文化观光型产品、文化体验型产品、文化综合型产品。文化观光型产品是指以旅游者从事观赏田园景观、观看相关民俗活动、参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展览、农具陈列等为主的观赏类活动;文化体验型产品是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民家庭体验乡村生活,或亲自参与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类民俗活动;文化综合型产品集上述两类产品于一体,是一种能够适合不同层次旅游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应因地制宜地挖掘资源,寻求特色,打造亮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乡村专项旅游等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6、生态保护优美、协调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可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但是,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对的大气、水、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造成负面影响,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也会导致大量不可降解的物质进入农村地域。同时,乡村地区一般很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科学的垃圾处理设施,这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风险。

为此,在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以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景观遗产特色的保护为前提,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包括: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广生态治理方法;改变传统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如沼气);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保护野生动物,慎重引入外来物种;避免引入污染严重的项目和企业。[7]

四、结束语

广阔的乡村可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的空间结构、自然环境背景、区位状况等,结合乡村地域特征、客源市场,可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类型,走一条以旅兴农的和谐发展之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责任和目的,必须坚持地方控制、协同规划、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等战略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07-23第5版.[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2:12-18.[3]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机制与政府对策[EB/OL].http://.[4]杨世瑜,庞淑英,李波等.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276.[5]薛群慧.论民族文化旅游村村民的培训[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12-16.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初探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乡村的广泛推进,作为乡村建设重要因素的乡村景观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同时应该以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作为乡村景观建设的有力支撑,本文就目前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

【Abstract】Along with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in the country widely promote the rural construction, as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rural landscape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be based on reasonabl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of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s the support, the article is current our country rural landscape situation analysi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presented i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some of the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Rural landscapeRural landscape design1、前言

20多年快速的城镇化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的《北京宪章》中把这个时代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严重。就在人们反思城镇建设的得失之时,社会上又吹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

2005年,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此次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现阶段有条不紊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建设的新历史背景下,以全新理念指导的一次农村综合性变革运动。

乡村景观作为形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文化景观形态,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重点考虑与研究的对象,但就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来看,乡村景观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蕴含的宝贵的价值正受到城市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和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探索一种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法。

2、基本概念解析

2.1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多种土地单元组成的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

2.2乡村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规划是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对乡村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保护乡村景观完整性和文化特色,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综合规划。

3、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3.1乡村居民缺乏正确的观念认识,导致乡村景观深受城市化进程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蔓延,乡村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居住标准、价值观以及建筑形式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乡村呈现出城市景观,宽马路、高洋房、铺装硬地,甚至城市广场、大草坪等在乡村出现,破坏了乡村景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忽视了乡村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逝。

图1城市化冲击下的宽马路、高洋房乡村景观

3.2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不合理,乡村景观趋于一致,缺乏特色

由于目前乡村景观规划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导致许多乡村布局混乱,出现了空心村、马路村、芝麻村等。

另一方面,为了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与思想,国家安排了一批城市规划师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但由于规划师缺乏对乡村的了解,没有深刻调查研究各个乡村的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内涵,而是简单的照搬城市的规划方案,造成温馨宜人、自然分布的乡村聚落被城市常见的行列式布局所替代,总体布局千篇一律。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欧陆风建筑大量侵入乡村也造成了乡村景观特色的缺失。

3.3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化的推进以及不合理的乡村景观旅游开发。随着乡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兴建起了大量工业企业,不仅侵占了原有的农田耕地,而且排放出的大量工业污染物也严重破坏了乡村的景观环境。

另外,近几年乡村旅游业快速兴起,旅游业的开发为乡村注入了建设资金,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渠道,带来了发展契机,但对乡村景观资源不透彻的分析与对旅游市场的错误定位等因素导致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景观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

3.4规划缺少对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俞孔坚教授曾说,在广大乡村地域,哪怕是一株草、一棵树、一座庙、一座牌楼都有说不尽的历史沧桑、道不完的趣闻轶事。这承载着人类历史文明并将继续影响未来人类发展的物质构成要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文化遗存。乡村景观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而形成的独特自然景观,而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历史记录,是乡村景观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在规划中应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4、乡村景观规划建议

4.1、加强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一些国家较早的开展了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如德国、荷兰、捷

克、英国、美国等,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相关理论尚处于初始阶段,理论研究还不成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应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在合理的理论支撑下健康发展。同时,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时,一定要明确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即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设计,在理解乡村景观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从而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

在有了坚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倡导规划先行,但要明确的是规划不应该是只限于物质环境层面的规划,它还应该思考对人性的关怀、和谐邻里的建构等社会人文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景观不单单是人们审美的对象,它还是人内在生活的体验场所。

4.2、制定乡村景观规划的政策和法规

目前我国的乡村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村镇规划时主要参照的是村镇规划的一套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但其涉及的乡村景观层面的内容非常有限,在面对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村镇规划所能涵盖和解决的,需要制定有关乡村景观规划的法规和政策,作为规划实践中执行的标准。

4.3、引导乡村居民形成正确的观念,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乡村景观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想使合理的景观规划在乡村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乡村居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对乡村居民的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景观所蕴藏的宝贵价值。

在调动民众积极性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采用了“民主主导”的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日本曾兴起强大的草根性运动——造町运动,这对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世纪70—90年代开展的“一村一品”运动和“美丽的日本乡村景观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建设和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这些在我们进行新农村景观建设过程中都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主要是于2006年在婺源发起的“中国景观村落”评选,该评选活动可以让古村落景观得到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古老再度更新,同时也有利于唤醒民众更强的文化保护意识。

4.4、突出乡村景观的特色建设

乡村景观规划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村庄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旧有的空间格局、特有民族文化活动。

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规划的总体格局应该呈现出田园聚落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适度面积的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同时有河 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镶嵌在景区中,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景观规划就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景观特色,下伦屯是连片种植的双季莲藕基地,创出了“中国玉藕”品牌。阡陌纵横的广阔莲田构成了下伦屯的主体乡村景观,目前,柳江县已经提出了开发下伦屯万亩莲藕生态观光旅游景区的规划设想。

图2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莲田景观

4.5、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是乡村的一种宝贵资源,通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以旅游的形式对乡村土地进行再利用,可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现乡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在进行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时,应结合新农村规划和产业发展,以村庄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以保护乡村景观为前提,以挖掘乡村景观的综合效益为目标,以旅游学及景观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游人和居民创造高效、安全、健康、优美的环境,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

河南省漯河舞阳冯河村的旅游景观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充分运用了“中原水乡”的特色,明确了乡村景观的意向,打造了适合该乡村的水上旅游环线。

图3冯河村景观空间布局

5、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需要以新的姿态去适应,但乡村景观不能完全

妥协于大规模的的城市化,属于乡村的那种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气息应予以重点关注和保护。

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特色风貌的乡村景观才更能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需要。在乡村景观规划上,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乡村景观规划,构建资源禀赋与功能特色相一致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格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玉兴,邢燕,高成全,农村村落的规划与布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1

3[2]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当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与技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2~28

[3]汪晓敏,汪庆玲,现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40~257

[4]陈芳,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其特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2~86

图片来源

[1]图1城市化冲击下的宽马路、高洋房乡村景观,百度图片

[2]图2 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莲田景观,百度图片

[3]图3 冯河村景观空间布局,陕西农业科学——河南省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2011,231

第三篇: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韩 军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阳 550004)

[摘要]旅游业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高度契合,可以旅游产业为导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进行市场资源配置,创新农村产业组织体系,在客观条件较好和处理好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旅游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

Abstract: Tourism can generate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 benefits.It adapt to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y.Taking tourism as the guidance, by scientific plan and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leadership and market resources deployment,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we can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well.Key words: tourism;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前言

中国旅游业发展三十年来,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为资源背景的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游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依托旅游发展农村经济中外均有成功的案例,如成都双流的三圣乡,武汉黄陂的刘家山村,西班牙的考斯塔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为旅游业与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而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也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此前以“农家乐”为典型代表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很少将其纳入新农建设的规划中,属自发性质。本文旨在为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旅游产业导向的建设思路,以期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业农村资源的深度开发,更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旅游业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现代人的人性回归催生了以农业和农村为资源背景的旅游,但在其逐步升温发展的进程中也应当看到其自发、分散、粗放等缺乏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理论基础在宏观层面的指导。而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本质特性可实现有效的契合。

1.1 旅游业的性质属性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高度契合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不仅仅是发展以传统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林、牧、鱼,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产业链,使农村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旅游经济的发展证明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旅游要素,能够将农林牧副渔资源、乡村田园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进行有机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

生活宽裕,就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是弱质产业,农民仅仅依靠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是难以获得较高收入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利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特别是财政分配手段,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建设新农村,同时这也是不少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但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农村与城市这两方面需求和两个市场的对接。在新农村建设中导入旅游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改变收入结构,逐步实现生活宽裕甚至是富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也是旅游产业可实现的作用之一。因为广大农村发展旅游业,除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求有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村民,有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本服务设施并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是旅游者文化性、精神性消费特征决定的。市场是最好的学校,在通过旅游服务业与旅游者的交往中,村民们会自觉地意识到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对于长期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性。

管理民主,在发展农业和农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得到促进。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生产的组织形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村民参与集体组织的事务会越来越多,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同时在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和服务工作中,村民的法制意识也会得到培养。以产业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必将更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管理民主。

1.2 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促进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

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的社会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逐步变迁和发展。

200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456美元。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型购物中心(Mall)出现,居民对住宅和汽车需求快速增长,对服务的需求量大,舒适型旅游经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在逐步从单纯观光向更具深度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城市居民巨大的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家庭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自驾车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为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驾车到1小时以内的地方晚餐,3小时以内的地方度周末,已成为城市中产阶级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1.3 工业化、城市化后人类对环境补偿体验的需要

旅游者的需要实际上是个人心理与感知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产物。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类走向现代文明,但是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加剧了个人心理与感知环境的冲突。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之间的差距导致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偏好,回归自然的愿望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和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而越来越强烈。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进行必要的现代文明设施建设的情况下,保持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化特征,对于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休闲和度假有重要意义。

1.4 中国城乡之间人脉渊源

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当今居住在城内的大多数人几乎追述四代以上就可以找到在农村的族系,他们与农村还保持着家庭的联系。但由于城乡之间差别较大,使得城市居民在农村少有停留。新农村的建设将使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极大提升,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原本就与农村有着广泛社会联系的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以旅游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旅游业具有经济振兴、社会协调和环境提升三大功能,使人们有理由对农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寄予厚望,这也是开发农村旅游的真正目的所在。

2.旅游产业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

将旅游产业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内容。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具有科学合理的总体建设思路。

2.1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旅游功能设计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基本内容。如果建设中导入旅游产业,就需要在建设规划将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需求要素。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突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项目,以旅游产业的视角将其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业的引入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乡村旅馆、餐饮、土特产、农业观光、农作物耕作与采摘、土地出租、乡村房产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满足旅游功能。

2.2 政府主导与市场资源配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伟大战略工程,是党中央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在这方面,日本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使新农村建设能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顺利运行,日本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两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共出台30多部法律与法令。这些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农民充分参与规划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平台制度;农业现代化补助资金制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制度;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信息等社会事业的制度;为农村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制度;农业和农村防灾救灾保险制度等等。日本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推进中还建立了投入的长效机制,除各级政府直接补贴外,国家及农协系统金融机构也为农民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实践,应当尽快确定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的硬性指标。通过提供足够资金和落实各类补贴的实际行动,消除农民的疑虑,从而唤起他们踊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但是,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完全依靠政府进行新农村建设毕竟能力有限,应当充分调动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而对于那些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非农产业项目,应合理引入市场资金。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国家的鼓励政策,使投资人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旅游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包括市场销售、组织管理、生产服务等环节在内的运行体系,市场资金的进入不仅能够减轻政府资金的压力,而且将会使新农村建设更快地见成效。

2.3 新农村旅游产业的组织体系

把旅游业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甚至成为新农村中的主导产业,需要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建立现代公司制组织。在适应发展旅游业的新农村,村集体和村民以现金、土地、房产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资产折合相应股份入股,在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但又缺乏资金时,还可以吸收外来资金入股,成立农村社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公司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专业管理团队和监事会,使新农村的生产运作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的生产劳作,也要由自我管理向受公司制组织管理转变。

2.4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代表,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为农村发展旅游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人员,实现农村劳动人口离土不离乡的就地专业。但是,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有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只有合格的从业人员才能为旅游者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新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中,要通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和企业组织的主动参与下,与旅游院系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岗制度,并把相应的农村职业高中作为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基地,保证新农村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供给。

3.旅游产业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注意事项

3.1 农民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让农民过上富足、文明的生活,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必须在同一的规划建设下优先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特别是在引进外部资金开发旅游产业的情况下,因为涉及到了更多的利益主体,就更需要重视农民利益。农民利益包含经济利益和行政利益,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农民的土地资产、农村集体资产的入股,以及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创业和就业来实现,行政权力则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组织使农民参与农村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民主决策。成都的“三圣花乡”以花为媒,通过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构建了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把城市的就业工作向农村延伸,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旅游服务型岗位,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农村旅游蓬勃发展。

3.2 客观条件

将旅游产业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盲目开发、一哄而上,要对农村开发旅游产业的客观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这些客观条件包括优美的自然和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等。对条件较好的优先发展,对资源条件好而基础设施状况较差的积极引导发展,而对条件不具备应放弃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城市人口,就是因为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休闲放松的生活状态,如果人们追求的这种核心价值得不到满足,新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这几种现象必须要避免:一是由于开发商看准了商机,可能会在农村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使传统的自然乡村成为城市的复制品,农村的文化氛围被城市文明取代;二是由于农民居住的村落变成旅游吸引物,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变成了一种景点供游人参观,家家户户摆摊设点出售一些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的旅游商品,浓厚的商业气息代替了纯朴的民风;三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一时间表现出来的相同的需求,以及更加不成熟的供给方难以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使得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情,数量越来越多,特色越来越不鲜明,最终导致削价竞争,低价低质,丧失吸引力。

结语

正是旅游业具有经济振兴、社会协调和环境提升三大功能,使得旅游业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也是农村旅游开发的真正目的所在。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加快,农村将逐步摆脱生存经济下的产业模式,向生活享受型产业发展,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和度假将会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以旅游产业为导向,构建以旅游经济、旅游社会和旅游景观环境建设三元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和领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峰,杨光.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6-04-03(3557).[2] 宁泽群,王兵.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05-307

[3]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作者介绍]韩军(1968-),男,贵州遵义人,仡佬族,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副教授、副主任,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E-mail:hanjun6989@126.com。联系电话:***。

第四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关键字:社会发展新农村经济发展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俗旅游设计、乡土建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资源。专家们认为目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升级转型期,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更要有新的发展思路。

借建设新农村的东风,发展乡村旅游,二者为求得和谐发展,必须以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为出发点,选择新的路径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这已经成为不争的实事,但在二者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二者规划相脱节 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乡村旅游产品雷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等,这些现象制约着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的发挥为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采取下列新策略:政府引导协同规划全员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

1在政府的引导下,各主管部门协同规划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要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必然需要有科学的和前瞻性的规划作为指导,其中涉及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但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的规划分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规划,无论从编制目的规划内容,还是规划的主管单位都不相同,无疑影响到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实践中出现规划相脱节,甚至相互冲突的现状,实属难免 这就严重影响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为此,政府的引导就成为必然 各级部门协同规划以应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共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使二者的规划充分考虑相互促进的作用。

2健全管理机制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宏观上,新农村与乡村

旅游的开发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当地农民为开发者,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调动各级 各部门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发展乡村旅游,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微观上,对从事乡村旅游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制定行业的评价标准,建立监督机制,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尤其要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乡村旅游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最终达到保障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规划 合理利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共同目标.3调动村民积极性,为村民的全员参与创造条件 当地的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村民既是建设者服务者,更是受益者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注重村民积极性的发挥,使村民全员参与,进而推进全体村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如何发挥村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作用积极性,专家认为关键是要让村民得到实在的利益 因此,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村民的参与方式 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村民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来,旅游服务 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的主题无疑都应该是当地的村民,这些角色的扮演为农民提供了相应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大量的闲散劳动力二是村民的能力培训 从事旅游业的人员需要专业的技能和较好的素养,当地的农民必须通过专业的培训,加强文化传统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礼仪礼貌生态保护管理能力等方

面的培训,具备充分参与的条件与能力 三是村民现实利益的分配 必须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唤起村民主人翁意识。

4加速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推陈出新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在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也要不断的推陈出新长期以来,乡村旅游给人们的印象只有农家乐 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充分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其实,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层次和较低级的表现形式才是农家乐,目前乡村旅游的内涵早已有了新的外延鉴于以上原因,乡村旅游存在着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项目单一消费水平不高等弊端,这些都阻碍了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 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只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应积极寻求智力支持,以市场为导向,使乡村旅游产品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延长滞留时间,拓宽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层次,发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

5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之所以有其发展的空间,主要原因是凭借其优美 协调的自然环境,而农村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以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景观遗产特色的保护为前提,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土地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探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探讨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

    发展乡村旅游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依托周围的自然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城市居民来吃住、休闲、观光的旅游......

    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全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草案)****村位于****内,境内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森林资源丰富。总面积1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 亩,林地亩。总人口人。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村内矿产资源丰富......

    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题目: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各位领导、评委: 下午(上午)好!我们***村是绩溪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历来民风纯朴、治安稳定。农村经济连年增长,公益事业不断推进。村两委干部开......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山合水易“云南开远红土寨旅游新农村方案设计”为例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

    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经常思考这一问题: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到底是......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大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寒假期间,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

    美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题目: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各位领导、评委: 下午(上午)好!我们***村是绩溪远近闻名的文 明村,历来民风纯朴、治安稳定。农村经济连年增长,公益事业不 断推进。村两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