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土地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探讨

时间:2019-05-13 18:1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土地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土地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探讨》。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土地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探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探讨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俗旅游设计、乡土建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资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村镇建设、社会事业、国土整治等方面,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房地产业得到了的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资源导向较强的旅游地产,同时,也可以通过其特有的开发思路和方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专家认为,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尚处于起始模式,需要更加的发展成熟。在这样大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的开发却能根据相关模式,探索出一些规律。

一、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

该模式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是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华西村就是这样的典型。

运用该模式,必须同时注意农业的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本土文化提升。

因此,运用该模式的过程中,具有乡村风情和现代化气息的新农村工业园区的形态开始显现,该形态同时可容纳工业地产、商务地产和旅游地产开发的内容和形态。

作为工业地产和商务地产的结合,利用乡村土地和景观,可以在规划中的工业用地中,开发生态型的产业园区及总部基地等物业,在较低的工业用地成本基础上,以产业集合的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利用工业和商务带来的人气和商气,结合本土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可开发具有乡村风情和现代化气息的“新农村工业旅游景区”,与之配套的酒店、商业街、景观住宅等旅游地产的物业也得到了开发空间,该类物业所需的土地既可以是工业园区的规划住宅用地,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居住水平,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获得土地。

二、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型模式

该模式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农业产业特点,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该模式必须产业定位准确,不能大而全;政府在其中不能越位、缺位和错位,不可过分干预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一体化;重视技术推广和自主创新及品牌推广。

该模式旨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规模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按照价值规律与平等竞争的机制促使农地流转,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合理选择,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经验。由此,可促使农用地整理,对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

地和各类废弃地、闲散地进行复垦,一般能够增加15%左右的有效土地利用面积,并可置换出更多的可建设用地。

农用地的整理同时带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通过农业产业的提升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促进撤乡并镇、迁村并点、撤村建居、旧村整治、“空心村”改造、民居翻建改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公益事业建设等的实施。因地制宜开展土地置换、土地权属重划、土地规整以及废弃闲置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由此产生的房地产开发空间是巨大的,也是成本较低的。

同时,集约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创造出农村旅游的新景观资源,大型的农场、林场、牧场、渔场等均具有很好的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和游乐参与性,完全可以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形态农业旅游景区,同时带动乡村公寓、度假住宅等旅游地产物业的开发。

三、休闲产业带动型模式

该模式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以“红砂村”、“农科村”为代表的四川“农家乐”即为该模式的代表。

该模式适合在具备一定乡村休闲资源基础的农村运用。需要注意整体规划,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在农业生产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生态保护;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促使传统农民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生活、善经营的现代农民。

该模式的房地产开发意义,在于以乡村景观和乡村休闲为原则,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有序转移就业。并同时开展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综合性的休闲度假区思路优化乡村建设布局,促进人口适度集中,提高基础设施完备度,发展公共公益事业和旅游休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此模式同时促进更加多样化、市场化的土地流转(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租赁、互换及其他形式等);土地流转的主体也由此更加多元化,原来的农业专业大户扩大了规模,新的专业大户不断出现,新型的经营主体也可以参与其中,包括集体股份制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等,共同组成了租赁农地使用权、投资经营农业的新生力量。

四、旅游产业带动型模式

该模式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江南名镇周庄即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她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有悠久的历史。成功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两翼发展的新路子,卓有成效地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游”和“传感器产业基地”两个著名品牌。

该模式首先需要具备可挖掘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因此,运用该模式的第一要务就是大力保护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品牌。旅游资源保护和挖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特别是农用地及其他用地的整理过程,该过程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更加提高了农业用地的综合利用程度,置换出的可建设用地量也相应提高、成本也更低。

该模式的运用,同时也需要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商业等基础设施,因此,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旅

游相配套的交通、住宿等设施的过程中,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程度也就更高,土地流转的方式就更为灵活。根据农村建设用地与旅游资源的关系不同,具有(或不具有)产权的酒店、农庄、商铺、度假住宅等旅游地产物业形态也就更为丰富。

该模式也需要逐步提高村民意识,促使其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观念改变,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过程,会促使更多的农村闲置劳动力转化成为非农业人口,即景区的旅游产业工人,由此,也会促进新的土地流转空间。

通过以上几种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房地产(特别是旅游地产)的开发空间和机会。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已经规划设计了多个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其乡村旅游十大经典落地案例。

第二篇: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大全

黄山市旅游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旅游地产开发 旅游地产管理 旅游地产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休闲度假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需求递升、社会经济状态密切相关。未来十年之内,随着中国汽车时代、郊区化时代与休闲时代浪潮席卷而至,运动、健康、养生、体验、休闲等因素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度假区产品和服务之中,并构成主要的价值支撑和卖点。

与休闲度假活动相伴而生并作为上述因素综合载体之一的旅游房地产是景观、旅游内容与商业价值的良好结合点,是区域旅游向产业纵深发展、功能复合与品牌延伸的表现。它将成为休闲度假时代的竞争要素与旅游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中不容忽视的领域,成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

1.1 旅游房地产概念

旅游房地产是指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模式,其开发项目全部或部分实现旅游功能。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对象为旅游物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般而言,旅游物业除按传统方式开发经营的酒店和度假村外,具体还包括:休闲、度假、养老等相关的房地产开发形式,以及分时度假、产权酒店、主题社区或景区住宅、养老度假村、登山、滑雪运动度假村、高尔夫度假村、休闲生态度假村等产品模式。

旅游房地产属于泛地产概念,其发展有两个方向,即旅游地的房地产化与房地产的旅游化。旅游地(度假区、高尔夫球场、主题公园等)与房地产业在完善功能、增加卖点、提高自身品位的同时,从不同的出发点打造了一种新的复合型业态:旅游房地产。本文讨论的旅游房地产——度假区旅游房地产属于“旅游地的房地产化”范畴,是度假区内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具有度假性质的分时权酒店、产权酒店、养老屋村、主题社区、景区住宅、各种专题屋村等几种形态。

1.2 发展历史

国外旅游房地产的历史

旅游房地产发源于中世纪欧洲世袭贵族的度假城堡,但20世纪初才开始市场化规模经营,主要是集中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海滨别墅。20世纪60年代,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别墅度假村首先开发了以分时销售的方式招揽客户的形式,标志着旅游物业市场的形成。70年代中期,美国泡沫经济破灭后造成大量的房地产积压,特别是市场景气时期开发的大量别墅。为了处理积压与空置,充分盘活闲置资产,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美国从欧洲引入时权酒店这一概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7年市场上95%以上的度假物业是由其他项目改造过来的。1987年以后,大量的投资商、开发商介入这一领域,使产品模式更加清晰,法规也相应地健全,配套的服务业、管理业、交换业也迅速成熟。仅就分时度假物业而言,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大型的分时度假集团,大约5,000多个采用分时制度的度假村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万个家庭购买了多少不等的度假时权或酒店产权。到2001年,全球分时度假业的营业额已超过80亿美元,近几年一直以1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04年,全世界的时权酒店销售总额将超过300亿美元。

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时度假酒店、高尔夫度假村、山地度假村、休闲别墅,将旅游房地产市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

目前,我国旅游房地产业已初现端倪,北京、上海、大连、青岛、海南、广东、福建、深圳等地已开工的旅游房地产项目达到近百个,以高尔夫、山地、滑雪、冲浪、野外运动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住宅、别墅、酒店已超过80家。自1999年海南“南海传说”、三亚“博鳌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成功开发后,先后已有几十个旅游房地产项目在全国进行改造、规划、建设和推广,市场反响较大。其中包括北京强龙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延庆龙庆峡投资开发的“快乐无穷大”产权酒店、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位于秦皇岛度假区在北京发售的“维多利亚港湾”酒店式公寓、中国华源集团与海南泰信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海口皇冠滨海温泉酒店”(产权式酒店)、新世界集团投资的海南新世界家园等。

1.3 旅游房地产发展模式

广东是中国旅游房地产的策源地之一,其旅游房地产发展历程较长,开发模式可资借鉴。从广东度假地旅游房地产的实践看,目前主要有四种模式。

模式一:卖地滚动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南国桃园旅游度假区为代表。南国桃园开发初期,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如同要过河却没有桥。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只能出卖相当一部分土地,以卖地收入来启动开发,度过最困难的启动期。外来资本购买这些土地以后,独立开发度假酒店、度假别墅和公寓。等过了“初期启动”这条河,发展壮大完成必要的度假基础设施配套以后,南国桃园又从当初买地者手中回购部分土地控制起来,满足后续升级发展的需要。

这种依靠卖地滚动发展的模式,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有利于度假地的快速启动发展,使旅游房地产与度假地同步增长,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这种类似工业园将“生地催熟”的做法,有可能造成过度城镇化,与高品质度假环境相悖,导致度假地的退化;

?

随着度假区环境的完善、土地的升值,回购原来切块零卖的土地难度越来越大;

?

最初引入的开发商鱼龙混杂,开发的旅游房地产质素良莠不齐,规划控制与协调难度大,给度假区进一步提升整体品质埋下隐忧;

?

随着无地可卖,度假地的维护管理资金将成为无米之炊,公共环境与品牌的维护将难以为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借桥过河”的策略是难以持续的。

模式二:旅游先行带动房地产发展模式

这类房地产不依附原有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往往先投入巨资,专注于搞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提升知名度,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房地产开发。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华侨城先后建成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四个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主题公园,将过去的荒滩野岭变成具有极高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城,为自己创造出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再以此为依托,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主题房地产。其发展道路是:旅游起步—优化环境—带旺地产—全面发展,是旅游与房地产良性互动的典型。从结果来看,华侨城城区旅游房地产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功能的概念,实际上是将旅游功能和居住功能融为一体、混合布局,把住宅、旅游及相关的设施与服务整合在同一空间内,实现房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房地产成为景观的有机部分,景区环境又深化了房地产的旅游内涵,建成集旅游、度假、文化教育相关的特色商业与高档居住为一体的花园城市综合社区。

模式三:房地产先行带动度假地模式

以广东省南海市西岸旅游度假区为代表。西岸旅游度假区地处珠三角边缘,开发以前,称得上环境优美、山青水秀、“天然未琢的一方璞玉”。但在急切的发展愿望导向下,西岸度假区发展的思路过于仓促。在政府主导下,在未能形成有特色、有份量的旅游项目和良好的配套环境前,就圈出大片用地,仓促上马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结果只能是本末倒置、损失惨重。因为位置、交通条件的先天不足,西岸想走卖地搞旅游房地产来带动度假区整体发展的路子难度很大。虽然当年曾经风光一时,但如今已债台高筑,举步维艰。改变思维、找准大的方向,明确战略大政方针,回归旅游的本位,乃是其当务之急。

模式四:大开发商整体操盘模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以广东省顺德市碧桂花城为代表。碧桂花城位于花卉主题观光旅游点——陈村花卉世界周边,是珠三角典型的第二住宅社区。这里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地段独特性强。当地政府抓住佛山行政调整、城市更新升级的机遇,通过出让这块特定土地的开发经营权,引入实力强大、经验丰富、管理成熟的开发商——广东房地产名牌碧桂园集团来整体开发运作该项目。项目采取完全的市场化手法,其投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一条龙,全部由碧桂园自行统筹承担。在此种模式下,当地政府只要控制宏观层面政策方向,具体的市场运营是投资者的事。此项目不论最后成败如何,可以说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碧桂园必须全力以赴争取成功,才能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这种“整体打造,全面配套,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城镇运营,有望创造旅游房地产大规模、高水准开发的范例,取得“政府、社会、企业三赢”的理想效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初探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乡村的广泛推进,作为乡村建设重要因素的乡村景观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同时应该以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作为乡村景观建设的有力支撑,本文就目前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

【Abstract】Along with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in the country widely promote the rural construction, as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rural landscape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be based on reasonabl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of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s the support, the article is current our country rural landscape situation analysi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presented i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some of the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Rural landscapeRural landscape design1、前言

20多年快速的城镇化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的《北京宪章》中把这个时代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严重。就在人们反思城镇建设的得失之时,社会上又吹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

2005年,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此次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现阶段有条不紊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建设的新历史背景下,以全新理念指导的一次农村综合性变革运动。

乡村景观作为形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文化景观形态,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重点考虑与研究的对象,但就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来看,乡村景观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蕴含的宝贵的价值正受到城市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和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探索一种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法。

2、基本概念解析

2.1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多种土地单元组成的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

2.2乡村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规划是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对乡村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保护乡村景观完整性和文化特色,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综合规划。

3、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3.1乡村居民缺乏正确的观念认识,导致乡村景观深受城市化进程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蔓延,乡村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居住标准、价值观以及建筑形式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乡村呈现出城市景观,宽马路、高洋房、铺装硬地,甚至城市广场、大草坪等在乡村出现,破坏了乡村景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忽视了乡村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逝。

图1城市化冲击下的宽马路、高洋房乡村景观

3.2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不合理,乡村景观趋于一致,缺乏特色

由于目前乡村景观规划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导致许多乡村布局混乱,出现了空心村、马路村、芝麻村等。

另一方面,为了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与思想,国家安排了一批城市规划师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但由于规划师缺乏对乡村的了解,没有深刻调查研究各个乡村的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内涵,而是简单的照搬城市的规划方案,造成温馨宜人、自然分布的乡村聚落被城市常见的行列式布局所替代,总体布局千篇一律。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欧陆风建筑大量侵入乡村也造成了乡村景观特色的缺失。

3.3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化的推进以及不合理的乡村景观旅游开发。随着乡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兴建起了大量工业企业,不仅侵占了原有的农田耕地,而且排放出的大量工业污染物也严重破坏了乡村的景观环境。

另外,近几年乡村旅游业快速兴起,旅游业的开发为乡村注入了建设资金,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渠道,带来了发展契机,但对乡村景观资源不透彻的分析与对旅游市场的错误定位等因素导致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景观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

3.4规划缺少对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俞孔坚教授曾说,在广大乡村地域,哪怕是一株草、一棵树、一座庙、一座牌楼都有说不尽的历史沧桑、道不完的趣闻轶事。这承载着人类历史文明并将继续影响未来人类发展的物质构成要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文化遗存。乡村景观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而形成的独特自然景观,而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历史记录,是乡村景观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在规划中应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4、乡村景观规划建议

4.1、加强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一些国家较早的开展了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如德国、荷兰、捷

克、英国、美国等,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相关理论尚处于初始阶段,理论研究还不成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应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在合理的理论支撑下健康发展。同时,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时,一定要明确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即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设计,在理解乡村景观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从而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

在有了坚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倡导规划先行,但要明确的是规划不应该是只限于物质环境层面的规划,它还应该思考对人性的关怀、和谐邻里的建构等社会人文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景观不单单是人们审美的对象,它还是人内在生活的体验场所。

4.2、制定乡村景观规划的政策和法规

目前我国的乡村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村镇规划时主要参照的是村镇规划的一套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但其涉及的乡村景观层面的内容非常有限,在面对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村镇规划所能涵盖和解决的,需要制定有关乡村景观规划的法规和政策,作为规划实践中执行的标准。

4.3、引导乡村居民形成正确的观念,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乡村景观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想使合理的景观规划在乡村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乡村居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对乡村居民的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景观所蕴藏的宝贵价值。

在调动民众积极性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采用了“民主主导”的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日本曾兴起强大的草根性运动——造町运动,这对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世纪70—90年代开展的“一村一品”运动和“美丽的日本乡村景观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建设和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这些在我们进行新农村景观建设过程中都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主要是于2006年在婺源发起的“中国景观村落”评选,该评选活动可以让古村落景观得到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古老再度更新,同时也有利于唤醒民众更强的文化保护意识。

4.4、突出乡村景观的特色建设

乡村景观规划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村庄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旧有的空间格局、特有民族文化活动。

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规划的总体格局应该呈现出田园聚落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适度面积的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同时有河 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镶嵌在景区中,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景观规划就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景观特色,下伦屯是连片种植的双季莲藕基地,创出了“中国玉藕”品牌。阡陌纵横的广阔莲田构成了下伦屯的主体乡村景观,目前,柳江县已经提出了开发下伦屯万亩莲藕生态观光旅游景区的规划设想。

图2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莲田景观

4.5、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是乡村的一种宝贵资源,通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以旅游的形式对乡村土地进行再利用,可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现乡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在进行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时,应结合新农村规划和产业发展,以村庄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以保护乡村景观为前提,以挖掘乡村景观的综合效益为目标,以旅游学及景观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游人和居民创造高效、安全、健康、优美的环境,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

河南省漯河舞阳冯河村的旅游景观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充分运用了“中原水乡”的特色,明确了乡村景观的意向,打造了适合该乡村的水上旅游环线。

图3冯河村景观空间布局

5、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需要以新的姿态去适应,但乡村景观不能完全

妥协于大规模的的城市化,属于乡村的那种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气息应予以重点关注和保护。

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特色风貌的乡村景观才更能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需要。在乡村景观规划上,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乡村景观规划,构建资源禀赋与功能特色相一致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格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玉兴,邢燕,高成全,农村村落的规划与布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1

3[2]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当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与技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2~28

[3]汪晓敏,汪庆玲,现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40~257

[4]陈芳,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其特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2~86

图片来源

[1]图1城市化冲击下的宽马路、高洋房乡村景观,百度图片

[2]图2 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莲田景观,百度图片

[3]图3 冯河村景观空间布局,陕西农业科学——河南省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2011,231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手段。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被赋予了什么新的责任?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这一责任?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基本含义如下:(1)生产发展指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基础上,村民收入相应得到提高,城乡差距缩小,村民能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3)乡风文明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4)村容整洁表现在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方面,具体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寨绿化等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5)管理民主指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培养民主管理理念,引导村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应承担的责任

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也能促进就业,调动村民管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环境,从而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展的实践业已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手段。“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中也明确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乡村旅游以更多的社会责任。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具有了新的特点,即:(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乡村旅游能够而且应该在更程度上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展新型农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2)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新渠道

乡村旅游对于村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新时期乡村旅游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丰富增收渠道、扩大受益面、促进持续增收的问题,二是在“生活宽裕”的基础上,结合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

乡村旅游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同时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乡村旅游应在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4)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载体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和农村面貌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5)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新途径

乡村旅游者的到来为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供了便捷的路径,高层次的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对于强化民主意识、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将做出更大贡献。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上述新农村建设赋予的责任,新时期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为出发点,选择新的路径。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问题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脱节、收入外流、目光短浅、产品雷同、生态破坏等等,制约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发挥。为此,新时期乡村旅游必须采取下列新战略:协同规划、地方控制、政府引导、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

1、协同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规划作为指导,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但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规划,编制目的、规划内容、主管单位各不相同。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规划主要涉及民居改造、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及公共设施等,对旅游发展相关内容涉及不多;旅游规划主要负责确定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主要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客源市场、主题形象、旅游设施、开发措施等,对新农村建设涉及不多。这就造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缺乏协调、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冲突,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作用的发挥。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应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进行协同规划,即:新农村规划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将旅游氛围的营造、特色民居的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等列为重要内容,编制旅游服务型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中将新农村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考虑村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模式创新、利益分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等关系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编制新农村型的乡村旅游规划。

2、地方控制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乡村旅游经营方面的“飞地化”现象日益突出,使旅游收益的大部分往往被外来投资者拿走,形成“抽血机制”,大大削弱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为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必须实施地方控制战略,即: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地方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这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推动农村发展最有效的机制[3]。地方控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产业链本土化机制,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产业环节的供给本地化,形成大量地方(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专业户,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农民,采用当地原料,保证当地居民最大程度收益,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与真实展示地方文化景观;第二,经营者共生合作机制,即:建立合理外来户与本地户的合作机制,实现外来经营者与本地经营者共生共存,贵州天龙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合资合作共生模式、北京怀柔北宅“鹅和鸭”农庄与当地民俗旅游户的业务分工共生模式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模式。

3、政府引导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涉及到乡村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推广、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规划的编制、农村农民政策的制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文化传承;等。显然,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村民的努力外,乡域或县域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4]。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可以有很多形式,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围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根据农民意愿,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出台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持续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实施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提供导向性资金和技术指导,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等等。

4、社区参与

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新主体,这是因为,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动力源。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建设中,村民既应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注意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实施社区参与战略,推进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如何发挥广大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关键是处理好村民参与和村民受益的关系。为此,必须妥善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参与渠道问题、能力培训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参与渠道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的途径,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能力培训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应通过示范讲座、实况模拟、情景分析、专人指导等方法灵活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等手段,加强文化传统、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礼仪礼貌、生态保护、管理能力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的参与能力[5]。利益分配是社区参与的保障,必须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产品升级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推进创新,提升档次,优化结构。长期以来,一提到乡村旅游,人们就会想到农家乐,就会想到“吃饭+麻将(或棋牌)”,这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其实,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层次和较低级的表现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并且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项目单一,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应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寻求智力和技术支持,使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形成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机制,使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6]。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够延长滞留时间,拓展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层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向于三种模式,出现三类产品,即:文化观光型产品、文化体验型产品、文化综合型产品。文化观光型产品是指以旅游者从事观赏田园景观、观看相关民俗活动、参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展览、农具陈列等为主的观赏类活动;文化体验型产品是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民家庭体验乡村生活,或亲自参与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类民俗活动;文化综合型产品集上述两类产品于一体,是一种能够适合不同层次旅游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应因地制宜地挖掘资源,寻求特色,打造亮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乡村专项旅游等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6、生态保护优美、协调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可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但是,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对的大气、水、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造成负面影响,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也会导致大量不可降解的物质进入农村地域。同时,乡村地区一般很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科学的垃圾处理设施,这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风险。

为此,在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以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景观遗产特色的保护为前提,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包括: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广生态治理方法;改变传统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如沼气);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保护野生动物,慎重引入外来物种;避免引入污染严重的项目和企业。[7]

四、结束语

广阔的乡村可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的空间结构、自然环境背景、区位状况等,结合乡村地域特征、客源市场,可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类型,走一条以旅兴农的和谐发展之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责任和目的,必须坚持地方控制、协同规划、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等战略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07-23第5版.[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2:12-18.[3]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机制与政府对策[EB/OL].http://.[4]杨世瑜,庞淑英,李波等.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276.[5]薛群慧.论民族文化旅游村村民的培训[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12-16.

第五篇:新农村旅游地产开发思路是什么

新农村旅游地产开发思路是什么?

旅游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房地产,尤其是资源导向较强的旅游地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从中寻找新的思路和契机,加速新农村的建设。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集约化农业带动型

结合区域特点,利用集约化、专业化的农业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种较好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在此过程中,可参照价值规律与平等竞争的机制促使农地流转。首先促进农用地整理,对各类废弃地、闲散地进行复垦,增加可利用土地,并置换出更多的可建设用地;其次,通过农业产业的提升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促进撤乡并镇、迁村并点、旧村整治、民居翻建改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因地制宜,通过土地置换、土地权属重划等获得低成本的可建设用地;再次,利用集约化农业形成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并带动乡村公寓、度假住宅等旅游地产物业的开发。

·工业带动型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一些乡村能够利用当地区位和资源条件,将工业和新农村建设融合为一体,和谐发展,并兼顾农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以及本土文化的提升。在此进程中,会出现一些乡村风情和现代化气息相结合的新农村工业园区,以及大量较低成本的工业用地。依托工业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可开发新农村工业旅游区,并利用工业园区的规划住宅用地,或通过整理农村建设用地,开发配套的接待设施、商业街、住宅等旅游地产。

·休闲和旅游带动型

利用乡村较好的休闲氛围、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可以将休闲产业、旅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乡村休闲旅游区,并依托旅游区,开发产权的酒店、农庄、商业街、度假住宅等多种旅游地产形式。在此进程中,要梳理、挖掘和保护乡村的旅游资源,而这个过程也是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过程。通过建设休闲度假区和旅游区,优化乡村建设布局,促进人口适度集中,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事业,可以获得相对低成本的可建设用地,同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村的闲置劳动力会转化成为非农业人口――旅游产业工人,并可促生新的土地流转空间。

下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土地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土地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复合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

    海南的大旅游地产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城市建设也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海南旅游地产开发规划中,列出了几个重要的节点城市,作为我国未来最大航天基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5篇范例)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山合水易“云南开远红土寨旅游新农村方案设计”为例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

    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经常思考这一问题: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到底是......

    新农村建设暨土地一级开发

    新农村建设暨土地一级开发、征地拆迁、城中村改造研讨(2011年9月24日郑州)中国房地产培训网为了切实推进我国城乡建设一体化工作,加速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各地市城中村改......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大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寒假期间,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

    浅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浅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已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将对未来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保护、规划设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如何寻找有效的产业切入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