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发展。幼儿教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要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首先应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文介绍了调查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并提供了针对不同问题的应对策略。
《怎样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这门课程中,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中的三点给我的印象很深,挺符合我们大多数幼儿教师的需要,其中包括
(一)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设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的氛围
(三)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尤其是第三点“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给我很大的启发。
一、充分了解自己。
心理健康应主要靠自己来维护,只有自己才能最好的帮助自己,一切外部的帮助只能是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都只能通过个人的吸收,内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那么容易造成身心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者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身心疾病,所以幼儿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者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戚倾诉衷肠,写写说说或者发发微博。“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三、保持健康的体魄。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该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产的工作和学习。
四、多与人沟通,多与人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乐于合群,善于交往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成员,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对此,教师要增强角色的适应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要善于调节心理状态,使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
总之,教师职业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职业,教师应从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幼儿,帮助和引导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发展。幼儿教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要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首先应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文介绍了调查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并提供了针对不同问题的应对策略
第二篇: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教育过程诸问题中的核心。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无疑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同时,要想使幼儿园上水平、上台阶,必须以一流的教师素质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够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深入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别是找出现实生活中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不仅对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而且对幼儿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问题
有学者对湖北、河南两省的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0%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为了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键康状况的现实水平,我们用症状自评量表测查了山西省11个地市的486名幼儿教师,发现有轻度症状反应的人数有112人,占总人数的24.2%;有中度症状反应的人数有52人,占总人数的11.2%;症状反应偏重的有17人,占3.6%;反应症状严重的大约有8人,占总人数的1.8%。从一个项目有中度以上症状的有心理问题的标准来看,幼儿教师这一比例为16.6%。这个数据与上海市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比例(12%)相比,确实是非常高的。
从总样本与国内常模比较来看,本研究的群体在每个项目上的均分都比常模高。这足以说明,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现状不容乐观。测查结果还表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是当前我省幼儿教师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从幼儿教师工作性质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来看,其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受到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的基本素质等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具体加以论述。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
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来自社会与幼儿园的压力。心理障碍是时代变革中的一种必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迅速发展时期,这种“时代巨变”带来了人们劳动、生活、交际方式以及分配、求职、竞岗、就业等诸方面的巨大变化。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人们的才能显示出巨大差别,生存条件出现了变化,每个人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巨大挑战。竞争的压力、风险的存在以及忧患意识,使得很多人感到难以适应,甚至难以承受,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其中最大的心理压力是稳定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原有的安全感在逐渐消失。这种由社会变迁带来的新旧文化、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无疑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压力,这种环境氛围和心理趋向,也深深地影响和困扰着广大幼儿教师的心理世界。
2.来自幼儿家长方面的压力。有研究表明,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与教师的实际承受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幼儿教师面对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对他们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管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3.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幼儿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课程目标的日渐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不胜任感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不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适应教学岗位。以优化组合、下岗分流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机构改革以其不可逆转的态势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同样也影响到了幼儿教师。“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式的格言深深刻在每一名幼儿教师心中,在促成他们勤奋工作、充实自身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在晋升职称、评优选模等诸多方面,幼儿教师也感受着程度不等的压力。
(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
时代的变革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更全面的要求。但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认为主要包括身体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四方面。由于人格因素是心理素质中较活跃的因素,因此本文把心理素质中的人格品质作为重点来加以分析:
保持健康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心理素质越好,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主要的指标。,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约教师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系,彼此就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也就较大,幼儿就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依恋感,就会对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服从幼儿教师的指导,客观上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威信的提高。实践表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予接纳,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
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本文中,我们仅从社会、幼儿园以及教师本人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社会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幼儿教育现代化,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学方法、知识结构,教育技能结构等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的任务刻不容缓地摆在每一位幼儿教师面前。应当继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幼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同时,幼儿教师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们所从事的职业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园长的鼓励、家人的支持、家长的配合。只有让全社会认识到她们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为她们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倍受尊重的社会大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
其次,幼儿园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民主、平等、尊重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形成活泼、团结、向上的温暖大集体,是幼儿园领导首先要做的工作。幼儿园要注重集体荣誉感,突出向心力,增强凝聚力,树立协调一致的良好园风、班风、教风和学风等,使幼儿教师在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中工作。同时,幼儿园还应依照实际为每一名教师制定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使之与园工作目标相一致,并与具体工作相联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潜力,满足其成就需要,又有利于克服教师因能力与目标落差较大而造成的心理冲突,最终使园领导对教师的期望转化为鼓励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作为园领导还应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
挫折,帮助分析原因,消除障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如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定期开设心理咨询等。还要尽量创造条件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也可在园内实行科学、民主管理,妥善解决教师间的矛盾冲突。尽量多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教师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
最后,幼儿教师本人也要积极主动地维护心理健康,应懂得自我心理保健。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受到主观态度的影响和折射。乐观豁达的人常会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丧失信心和勇气,能够始终保持愉快而美好的心境,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第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维护自我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人们适应迅速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
第三,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宣泄情绪是平衡身心矛盾的重要方法,压抑情绪不利于人们的心身健康。幼儿教师产生不良情绪后,可以向自己的好朋友或信得过的同事倾诉自己的心声。
第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护与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教师工作具有集体合作的特点,要求幼儿教师既要注重和同事建立融治的关系,维持和谐的社交,也要和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使幼儿感到教师是爱自己的。因此,幼儿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用一颗平常心积极地与同事、幼儿、家长以及园领导进行交流,在自己周围建立起较为融洽的人际环境,这也有利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第三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对策的思考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对策的思考
摘 要:幼儿时期是培育儿童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而作为担负着培育幼儿的教师,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她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高度重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幼儿园教师的个性品质、素质状况乃至师生关系和班级气氛都会对幼儿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幼儿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从静态的角度来说,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评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是:心理活动强度,主要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心理活动耐受力,指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周期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其它的还有
是否易受暗示,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的心理自控力、自信心、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在不同的环境的积极适应能力。
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前提是把好教师素质关。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培养除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要作到:一是对幼儿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地成长。二是加大幼儿教师中男教师的比例, 努力改善幼师队伍的性别比例,促使幼儿,尤其是男孩子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1、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比如幼儿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务学习活动和教学比赛;设立各种课题研究小组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以及锻炼的舞台。这样就可以发挥教师的优势,给教师心理升华的空间,从而有效克服教师不良心理的表现。
2、要赋予教师角色的稳定性不断改善教师的内心状态 教师的角色具有多元性、变动性和冲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必然存在着的。幼儿园中管理中必须结合这些特点,思考如何因势利导、如何做好畅通工程。以改善因教师角色的不稳定给教师的内心带来的冲击。轰轰烈烈的幼教改革对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成效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力度。而教师新旧观念的转换是个痛苦的过程。这无疑又对她们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充分地理解帮助教师,不能想方设法减轻她们的压力,就有可能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做到让教师愉快地接纳教师身份,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照自己的职业身份所规定的要求从事专业活动。
同样地,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自觉抵制外界因素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师德演讲会、个人发展规划等活动,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使教师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认识到教师的职业是无上光荣的,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而自豪。
3、不断改善幼儿教师的心理环境
一个幼儿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幼儿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幼儿感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反之,当一个教师的心理环境处于消极状态,她的情绪、教育行为就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重视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幼儿园要经常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指导教师注意扬长避短,在工作评价方面,重视客观、公开、公平、公正。为教师积极地工
作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同时,注意将奖惩性评价逐步转变为发展性评价。使教师看到自己每个阶段的进步与发展。让教师在工作中找到努力的方向。让教师看到自身的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看到了成功,为成就欣喜,成就感倍增,从而激励教师不断努力进取。、重视改进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
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等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
境。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积极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志是平等。只有平等,工作才能心顺。而心顺,才会愉快,愉快心理自然就健康。因此,幼儿园要做到积极倡导“平等”两个字。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学会读懂儿童的眼光,走进幼儿的内心,在探究幼教中与儿童共同成长;教师与家长是平等的,他们是教育的合作伙伴;领导与教师是平等的,他们是一个学习、工作的共同体;教师与教师是平等的,他们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之间应建立互帮互学制度,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形成一个团结,健康的学习工作氛围。这样可以使教师的心态处于平稳的状态。
5、幼儿园要多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社会活动
虽然幼儿教育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较单纯。园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社会大变革的今天。教师更容易被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所困扰。造成心理状态失衡,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幼儿园在日常工作中要多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学会心理调节。同时要多组织一些社会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让教师多了解社会,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都文体娱乐活动,适当的心理宣泄与升华,以缓解教师精神的过度疲劳,使教师能处在较好的精神状态下工作。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要加强角色意识,建立合理的期待。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把幼儿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身心健康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幼教改革中;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培育幼儿,迎接幼教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挑战。参考文献
[1]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2]郑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第四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1.政府部门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大力宣传幼儿教师工作的价值和复杂性,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使全社会各行各业和每个学生的家庭都能与幼儿园一起承担教育的责任。
2.幼师学校要慎重选择学生
新生入学前,除了进行学习成绩考核及技能技巧、专业思想的面试外,还应创设各种情境,测试其心理健康状况,使幼儿教师培训机构有较高的起点。3.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教行政管理部门应经常举办讲座、咨询活动,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基本素质,及时解答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教师排忧解难。
(二)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设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的氛围
幼儿园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建设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和谐的氛围。
1.营造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树立民主平等观点,注重情感交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幼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和学习。
2.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园领导要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到工作日程上来。幼教工作协调安排,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辅导工作。请专家来园举办讲座等,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好的效果,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3.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是教师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源泉和动力。帮助、引导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4.满足教师合理需要
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幼儿园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教师的生活。5.合理运用评价激励机制
在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在处理教师违反园规园纪的问题上,既要依“法”办事,又要以“情”动人,使有违纪行为的教师能自觉地坦承自己的错误,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与其他教师一道同心同德地投身于幼儿教育中。
6.全力解决幼儿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 在保障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主权,尽量减少幼儿园内部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等。
7.多开展各类活动,为幼儿教师广开感情交流的渠道
要经常组织内外联谊会、舞会、假日旅游参观等集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进教师与社会各界的相互交往,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要建立健全教师心理档案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温馨谈心室、民主生活会、教代会等方式为教师广开感情交流的渠道。8.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
多数教师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如果能关心这些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他们感激万分,并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去。
(三)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如何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1.认知调节
压力——冲突——做出选择——价值观
所有的痛苦与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压力造成的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怨天尤人不如调整认知。在多元价值中,确定自己的价值体系,形成积极认知,改变思维偏差,转变不良心绪。如何进行认知调节? 辩证一点、全面一点、站高一点、中和一点、后退一点。
后退一点:教师群体自我人格中“超我”力量强大,对本我过度压抑
过高的自我期望:追求完美,高尚理想与个人发展目标。自我期望是一把双刃剑,自我期望应该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人生需要减法,降低目标。
电视上有数钞票娱乐节目。在规定的三分钟内,让现场的4名观众进行点钞比赛。谁数得最多,最准确,他就可以获得刚刚自己所数得的现金。在这三分钟内,主持人轮流给参赛者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打断他们的正常思路,并且,必须答对题目才能接着往下数。
第一位:3472元。第二位:5836元。第三位:数出了4889元的好成绩。第四位,只数出500元。
主持人开始所数币值的准确性。前三名数得多的观众,不是多计了100元,就是少算了5元,或者10元,距离正确币值,都只是一“票”之差。只有数得最少的第四位,才完全正确。按游戏规则,那么也只有第四位观众才能获得500元奖金,而其他三名参赛观众,都只是紧张的做了三分钟的无用功。
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台下的观众先是沉默,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时,主持人拿着话筒,很严肃地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自从这娱乐节目开办以来,在这项角逐中,所有参赛者所得的最高奖金,从来没人能超过1000元。全场观众若有所悟。主持人最后说:“有时,聪明的放弃,其实就是经营人生的一种策略,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不过,它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睿智的啊!”
放弃是智慧,生活中时刻面临取与舍的选择,因为人生在世上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总是渴望着取,渴望着占有,但往往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面——放弃。懂得放弃的真意——理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学会放弃,不要贪婪,适时地有所放弃,获得内心平衡的好方法,所有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自我在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既然是成长的烦恼,也要靠成长去解决。
调节对自我的认识。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由己及人,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
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对自己人格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无到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的水平不同,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调节能力也是不同的。2.情绪调节 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策略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为什么要进行情绪调节?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情绪是有能量的,情绪能控制人,心理状态是一种隐性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反映到身体的疾病方面。心理上的问题会引起身体的一些生理反应方面,会形成心理障碍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情绪需要表达,接纳,不要压抑。心脑相互作用:《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五脏:
过喜则伤心而气散,过怒则伤肝而气上,过思则伤脾而气郁,过忧则伤肺而气结,过恐则伤肾而气下。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出气果,发泄球”,心中的烦恼、忧虑不要积在心中,学会放松,聆听音乐,唱你最喜欢的歌,调换环境,休假旅游。3.人际关系调节
乐于合群,善于交往,不断补充心理营养,注意转换角色,不要以我为核心,培养对人的兴趣,扩大社会交往层面,积极助人,与人合作,多与别人倾谈,学会表达与沟通, 交流思想与感情,恰到好处地把握人们交往的距离。4.生活节奏调节
正确理解身心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营养需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当安排娱乐与休息,保持旺盛精力,不要太功利,关爱生命,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发病。
5.提高时间管理策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时间是一种选择,时间是安排,时间是持续兑现的支票:无法开源也无法节流,只能有效的利用。发展管理时间的能力。
(四)社会支持系统 什么是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从他人那儿所能获得的心理支持。
社会联系的最大来源是一个人的配偶及家庭成员、亲属,其次为朋友,同事及社会组织。后者的支持作用也很重要但不是前者所能取代的。社会支持的理论基础就是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原则。
人类经常需要社会支持,精神支持是指其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不包括困难时在物质上可能提供的支持。精神支持,亦以个人的主观感受或体验为标准,因为这是对其产生实际影响的精神力量。
人际关系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卡耐基曾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的作用。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人际联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需要注意六点: 1.要有男有女 2.要有老有少
3.要有亲人还要有朋友 4.要有“异己 5.要有绝缘性
6.支持系统要经常培育
(五)专家的处理
专家的处理是指个体在无能力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时,求助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的过程。
一旦有些问题超过了个人能力限度,尤其是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求助于专家的指导并进行有效地处理解决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容易走入误区。由于教师的角色特征及职业特点,往往自视清高,或无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对自己心理问题讳疾忌医,二者都不正确。
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发现有心理困扰时,主动、积极、及时地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能提高教师的理解力,使他们和学生、同事一起工作得更好。杰西德(Jersild,1962)调查表明:
95%:更好地理解学生; 89%:有更大心理承受力去接受那些有敌对、愠怒、反叛情绪的学生,并能更好地教育他们; 73%:提高了走近那些畏缩、难以接近的学生的能力。
第五篇:怎样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范文]
怎样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 高明书(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在人们的心目中,幼儿教师是一群活泼美丽的姑娘,每天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自由自在,非常开心。事实却不然,幼儿教师的辛苦程度,幼儿教师的苦恼,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外人难以想象。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为了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中国的学前教育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不仅要依靠教师本身,还需要整个社会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作为幼儿教师,在加强业务进修、师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心理保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道德意义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哪块木板是教师最短的木板?
师德问题:以教为媒做交易:拜金、在岗不敬业,教有所厌底子薄:无兴趣、少钻研,发展受挫心失衡:评职、转嫁、“教师暴力”,言行出格难为师:讽刺挖苦、体罚。
浙江虐童女幼师感情受挫,发泄在幼儿身上。浙江女幼师颜艳红被曝虐童后引发关注。据报道,同事评价颜艳红仪表良好,语言表达、专业知识都很不错,但她却不喜欢这份工作,希望嫁个有钱人。有朋友猜测称,颜艳红的变化可能与感情受挫有关,她曾在网上留言:“对某些人的火,全发泄在孩子们身上,烦!”
浙江虐童事件受害孩子:一听说去学校就害怕。
浙江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做出回应。对虐童行为非常愤慨。这一事件发生在教育系统,作为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厅深感内疚,同时也想借媒体和网络对被伤害的幼儿园孩子及其家长表示深深的歉意。这件事的发生,反映了个别教师责任心、爱心、依法从教意识的严重缺失,暴露出幼儿园管理的严重不到位,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教育、培训、招录管理和日常工作行为监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漏洞。
缺乏师德的原因是什么?
反映出了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过高压力——心理扭曲,心理失调——行为失调——败德行为——犯罪,某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对教师的品德心理产生了影响,使某些教师对职业道德产生怀疑,师德表现受到干扰,对一些道德信念产生动摇,失去道德的约束,丢掉道德诚信。
两个不同概念,相互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基础,如若心理不健康,很难体现出应有的道德价值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的教师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更不能为人师表,表现出优秀的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密不可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职业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1.幼儿教师心理状态影响幼儿的行为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会渗透在教学工作中,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自身的行为表现,精神状态、生活态度、心境等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教师的行为又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幼儿会表现出积极行为。
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常表现出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幼儿会受影响,幼儿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的心理问题,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幼儿。
师源性心理障碍,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这指的主要是家长和教师。教师因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客观存在,不容回避。
影响是由于教育活动的性质与师生关系的特点决定的,教师的权威性,师生互动中占据支配地位,幼儿极易受暗示。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
2.幼儿教师心理状态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
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幼儿体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会揣摩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信任自己。教师表现出心烦、冷漠、沮丧、敌意、心不在焉等情绪或训斥、打骂幼儿,易使幼儿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好;反之,友善、愉快、积极关注,幼儿则会自尊、自信、快乐。
3.幼儿教师心理状态影响幼儿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
幼儿的模仿力很强,性格正在形成过程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处世态度等幼儿都会模仿,而且这种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
4.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师生关系
心理不健康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对外界缺乏正常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能力,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下降,理解幼儿的行为的能力下降。对幼儿出现的各种矛盾不能及时化解,甚至用一些违反心理学规律的做法来对待幼儿,不但会降低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带来工作的失败,伤害幼儿的心理,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失调,产生师生冲突。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教师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它直接影响着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影响着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3至6岁的幼儿,此时幼儿年龄较小,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经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有的幼儿明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但是经不住诱惑,出现了“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情况。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接纳和鼓励,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听话”、“难管教”,而感到生气并采取压制的方法。这时,教师的身心必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必然比较紧张。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影响认知能力 心理问题对认知活动产生的影响:
感知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错觉,幻觉
思维障碍:思维混乱,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语言支离破碎,强迫思维,妄想 注意障碍: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障碍:忘事,记忆力下降 情感障碍:麻木,反应迟钝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上)
(一)幼儿教师的适应不良 1.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幼儿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课程目标的不断改进以及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使幼儿教师感到原有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就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心理压力,如果不能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这使幼儿教师产生不适应感。
2.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
因长期与人密切接触而造成情感上持续的,或断断续续但反复出现的精神压抑,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不良状态。
调查表明: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
马勒诗将职业倦怠分解为三个不同成分的综合症:
情绪衰竭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教师经常感受到情绪衰竭状态, 他们觉察到自己不能像在事业早期那样给幼儿许多帮助,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
去人性化,性格解体是指个体会刻意与工作以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个人照顾或服务对象的一种无感情、非个人反应。处于人格解体状态的教师表现出对幼儿、家长和同事的一种消极、冷嘲热讽和漠不关心的行为态度。对幼儿持否定态度,尽可能疏远幼儿等。
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会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或者怀疑自己所做工作的贡献,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低成就感的教师感到自己不能有效的帮助幼儿学习和履行幼儿园的职责。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降低了工作中的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
有些幼儿教师不安心工作,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盲目的横向攀比,产生“孺子可悲”、“夫子可怜”心理,对工作缺乏激情,工作方式单调呆板,职业成就感逐步弱化。再加上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影响教师的进取精神。时间一长,形成教师的职业的倦怠。
(二)幼儿教师的心理异常现象
心理异常现象往往是指教师在性格方面出现的某些缺陷。
它是由各种不良刺激使心理活动出现的轻度创伤。心理异常现象是偶发性的不是经常性的,它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状态。往往不存在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病理性症状,介于正常与障碍之间,是适应不良的倾向。
幼儿教师心理异常现象:
狭隘、抑郁、怯懦、自卑、敌对、嫉妒、暴躁、孤僻等。1.狭隘
狭隘俗称“心眼窄”“小心眼”。狭隘表现为当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冲突时,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不能自解。极易受外界暗示,极度敏感,爱猜疑,遇事好疑神疑鬼,由于猜疑使个人知觉严重歪曲。
2.抑郁
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孤独焦虑,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缺乏内在动力。六无:无趣、无力、无能、无助、无望、无价值。
3.怯懦
怯懦是以胆怯和懦弱为特点的性格缺陷。
怯懦的基本表现是,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该冒险时不敢冒险,非常害怕在别人面前行动做事,该说的话到嘴边就梗塞起来,让人丧失成功的机遇,畏畏缩缩,坐失良机,事后悔恨不已;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
4.自卑
自卑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的偏低的评价。
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伴有自怨自艾等消极情绪体验。自我感觉在一切方面都不如人,忽视自己的优点,自觉在社会上毫无价值,自惭形秽,几乎没有自信心,无所作为,对前途产生渺茫之感,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5.敌对
敌对是个人屡遭挫折引起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心理,与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敌视、对抗他人的消极心态。敌对是攻击行为的潜在状态。
6.嫉妒
嫉妒是与别人比较,看见别人在某些方面(相貌、才华、成就卓著、财产增加、境遇、地位上升等)高于自己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恼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感体验。
7.暴躁
暴躁表现为忍耐性极差,易激惹,易冲动,爱发“脾气”,常常伴随有突发的行为表现。
8.孤僻
性格孤僻者的主要表现是不合群,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下)
(三)幼儿教师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亦称病态人格,是指因个体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而导致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群,形成的特殊的极端化的行为模式。
在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上发生异常,并且影响了个体社交和职业功能,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1.强迫型人格
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
强迫自己做某事,不能控制。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
2.冲动型人格
以行为和情绪极不稳定,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点。
忍耐性极差,易激惹,过于激动,对刺激做出超愈其分的、不适当的病态性的反应。情绪诱发后强度甚大,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其行为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倾向,事后有悔恨情绪。
3.偏执型人格
以猜疑和固执为主要特点。极端执拗,刚愎。4.癔症型人格
又称表演型人格,戏剧型人格。以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行吸引别人注意为主要特征。
5.分裂型人格
以退缩、孤僻离群、情感冷漠,人际关系缺陷为主要特点。6.反社会型人格
以不负责任、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模式为主要特征。指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格,其人格已严重偏离社会化,不能正常地适应社会生活。
7.妄想型人格
其主要特征是怀疑别人,无法相信别人,总是认为别人心存不良,归罪他人,提防他人。开始于成人早期,对他人有一种广泛而不当的怀疑与不信任,把别人的行为解释为故意或带有威胁的。心情无法轻松,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注意事项:
首先,由于情况复杂,不能仅凭一两项就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正常,离开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孤立地分析人的心理活动,甚至乱加分析,是十分有害的。
其次,绝不能把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外界而引起的暂时的心理反应变化视为异常,以上所说的各种表现,偶尔、短时间出现是很正常的,如果常常出现并且持续最少三个月以上,就要慎重对待了。再次,如果发现某人确实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一般情况下先不要和其他人说,请及时和心理咨询中心沟通,以做恰当的处理。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改革对教师原有心理观念的冲击
扭曲的价值观:狂热的拜金思想,浮躁、盲目追求 等价交换?金钱的奴隶,挥霍健康,透支生命 2.信息量超速积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3.日益激烈的岗位竞争对教师的压力
4.过高的社会期待与过低的经济地位的反差引发教师的不平衡心理
(二)职业因素及幼儿园内部的原因 1.多应激、多矛盾、多冲突的职业特点 2.单纯、闭塞、性别比例失调的工作环境 3.工作业绩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感到不公平4.职业升迁机会较少,缺乏成功感 5.超负荷工作引起身体和心理的透支
6.过多的检查、监督,感到不被尊重、不被信任 7.劳动的重复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冲突
从幼儿教师工作性质来看,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整天与孩子打交道,给幼儿教师的人际交往提出许多挑战。面对无知的孩子,常处于教导的身份,教师容易形成好为人师的性格——总爱教育别人。幼儿教师生活环境单纯,导致思想意识与社会相脱离。幼儿教师做事小心谨慎、爱计较,这本来是工作需要的,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繁杂而细碎,工作需要认真而细致,但如果长期如此,易形成过度敏感的性格特点。幼儿教师若不善于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进行自我调控,与成人交往时,会因不适应新环境,产生许多难题、障碍和冲突,出现心理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劳动时,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常规性、重复性的特点,日积月累地跟幼儿打交道,幼儿教师难免会产生单调、烦闷的情绪体验。
教学活动又要求不断创新,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能力、教育方法、人格特点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幼儿教师如何针对个别、特殊的教育对象,以及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合理 7 地选择合适的内容,并能充分地利用各种条件,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进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完全取决于每一个教师的创造性水平。
幼儿教师经常会遭遇教学上的“高原期”现象,难以突破教学教研中的“瓶颈”,一些责任心较强的教师甚至会产生苦闷、烦躁的情绪。
(三)个人因素 1.性格特点: 长期的职业活动
自尊与自卑相交错的复杂、矛盾的人格 追求完美、知识分子清高的特点 不善交往与角色固着的特点
2.教师的个体成长过程与经历的生活事件 3.缺乏职业规划,不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 4.对教师身份的认知障碍 5.过高的心理压力 压力来源:幼儿难教
现代幼儿的特点,独生子女。幼儿园都是3~6岁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时大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更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把孩子交给了老师,老师就担负起了教育和保育的责任。况且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娇嫩,活泼好动又是幼儿期孩子的主要特点,孩子在幼儿园有点磕磕碰碰是在所难免的。孩子一旦在幼儿园发生意外,不管是否是老师的责任,有些家长总会迁怒于老师,认为是老师不负责任,不给老师点处分就不罢休,不是投诉就是告状,弄得老师实在难当,整天提心吊胆。
压力来源:家长难处
家长的角色,家长不理解,不配合,放任,不重视亲子关系,对孩子期望过高,告状。压力来源:幼儿园难待
幼儿教师面对教育、保育双重任务,工作量大,工作琐碎,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工作时间长。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11所幼儿园中,日平均工作9~10小时的幼儿园占40%,日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的幼儿园占20%,最少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8.44小时。
案头工作多。案头工作挤占了幼儿教师的许多休息时间,是导致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重的最直接原因。占用时间较多的案头工作主要是:制定教育计划和书写教案,写幼儿观察记录和幼儿成长档案,写教育笔记和教学心得,制作教玩具,写听课笔记和活动分析,写论文、计划、总结,写家园联系册等等。为了完成这些案头工作,幼儿教师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把休息时间拿来做幼儿园的工作。开课多、活动多、比赛多。每年、每学期,甚至每个月,幼儿园都有对外公开课、观摩比赛等活动。尤其是一些示范园、实验园更多。这些活动主要有:幼儿一日生活观摩、活动设计比赛、教玩具制作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赛课、说课等各项技术技能比赛等。其次还有根据一些节日活动开展的文艺比赛、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参与,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
压力来源:教师难当
幼儿教师承担着众多的角色,管理者、授课者、教育者、学习者等等,需要不断转换,这需要幼儿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此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职业竞争压力也在逐步增强,而对幼儿教师的社会报偿、待遇相对较低,这种矛盾也容易使幼儿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有一位老同事这样形容幼儿教师:二十岁的时候没有经验,不知该怎么教;三十岁的时候有经验了,又遇上了改革,不知教什么;等到四十岁了,脸上青春没了,体力不支了;熬到五十岁,该下岗了。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幼儿园的各种开放、考评、验收、创建,以及各个部门的检查等,经常使教师处于紧张状态,目前不少幼儿园进行的改制使很多教师不适应,时常忧心忡忡。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幼儿教师往往缺乏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缺少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途径,得不到行之有效的操作性指导和训练,这导致幼儿教师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很大的压力。不同年龄组、教龄组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不同职称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不同年龄班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获奖级别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这些压力就会造成教师间竞争激烈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幼儿教师就会面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