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抒情歌手[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20:5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山里的抒情歌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山里的抒情歌手》。

第一篇:大山里的抒情歌手

大山里的抒情歌手

——王芳诗歌印象

○刀锋

在一个文化不断翻新的时代,我们脚下的每一处大地都渗透着沧海巨变。诗歌也一样。

而王芳却在土坪那个小小的地方对灵魂、生命不断地拷问和体验,继而发现它的终极意义,他说:“用执着/敲开大地沉重的闷响/芳香的土地/勒紧阳光 一条长长的安慰线/盛着一碗遥祭陈年的酒/与山同在 与水同缘/一次就喝成山魂的骨架”。——缘此,我想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他的诗歌作一次探究和梳理。

一、真挚情感

王芳的这一组诗歌中,最有魅力的应该就是一个“情”字。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这句话来评价他的情感,我觉得是再恰当不过。他诗里表现的情感,可以分出这么两类:

1、对亲人的情感

王芳的创作灵感我想多半来自于他对大山的热爱。在他的诗歌里,所有描写亲人的感情,都是美丽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在他的目光下,这些瞬间产生的感情如字里行间跳动的诗句,五彩斑斓,但却是真实的。他的每一首诗都表现着这种纯正的情感,比如:“母亲 您不会责怪吧/我已经找到生命的亮光/诗有了您 散文有了您 散文诗更有了您/剩下的我找到另一种方式/让您的教诲 流进骨骼”(《母亲节 我没有写诗》);再比如他写给妻子与女儿的:“你的名字常常远离我的诗句/在故土劳作的你/写不完同甘共苦的文字”(《你的名字——致爱妻》),“你是我心壁上的一艘小叶船”(《小叶船——致女儿》)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诗坛充斥着很多干巴巴的诗,一点儿情感都没有,就像道德一样,被一种麻木啮齿着,不少评论者还称道:这是诗歌还原了诗歌。扯淡吧!

诗歌就是抒情,离开抒情诗歌何以称为诗歌?所以,如王芳者孜孜不倦地把情感融入诗中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像一个“游子”一样,孤独地等待着诗歌伊人的到来,但是他们“一生写不出一个‘苦’字”,“只能在大山里守候自己的家园”。

“我是来自大山国的疯子/用憨厚的语言构成诗歌/将祖辈的训言 打开山门/踩下一道道垭口/让无数贪婪的目光向往城市/许多淳朴的语句在城市生根/许多的目光在一方角落变质 反叛”(《大山国的疯子》),向往破裂了,诗人开始用一种异样的目光“反叛”。没有深切的情感体验,写不出“许多淳朴的语句在城市生根”这样夸张的句子。反观现实,其实何尝又不是这样呢?那么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在一方角落里“生根”“变质”,请注意这首诗歌的意象,“我是来自大山国的疯子”,有一点儿鲁迅笔下“狂人”的意象。这似乎说明了一个问题,生活在大山里的王芳其实也看到了情感在都市的陷落。

在另一首诗歌《坐在春天的枝头上歌唱》他用具象化的诗句表达着这种感情:“许多人活着为的是自己更好地活着/他们就像一片云或一阵风/想在自己的天空里呼唤伟大的目光/我知道

自己除了为自己活着外/更多的是写着奉献的语句”除了为自己活着外,麻木的感情也像一片云或一阵风一样瞬间被涤荡。

这样的情感,起初是“呼唤”,最后是“奉献”,在一唤一献中情感得到中和,形成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抒情审美效果。

2、大山的情怀

在大山里生活,常常是孤独的、枯燥的,但作为诗人,是需要情感慰藉的,王芳把那片刻心灵的悸动和长久的心有灵犀,留存于一颗柔软而温润心灵底色之上。之后,再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外化出来,就形成了王芳特有的大山情怀的诗歌。他的这些情怀,使他的诗歌淡雅而深情,就像是一位大山里的抒情歌手。我们可以用“美好”来形容他的这些感情抒写。

在《握住五月的那片幸福》里,就有这样的句子:“五月的麦 穿上金黄色的裙子显示成熟的时候/渴望的心被水灵灵的眼睛迷住/涂抹一种美丽的色彩 涉过一条季节的河流/与夏日的风一起握住那片幸福”这种情感的处理如同碧波的湖水,深情而清澈。

在《其实你关门的声音很轻》,诗人以悲凉的生命底色,表达了一种近似“泪水”的情感,于是他说:“我知道 你关门的声音很轻/很多的苦痛放在你的空间很久/泪水被现实隐藏/关门 为的是怕看到更多的泪水”。

在《你的名字》里鲜明的表达了诗人对“爱”的感悟:“如今你的名字在瘦弱的躯体中爱恋/将我一生的追求甘守清贫/你的名字拒绝走进我奋发的诗歌/我还有什么语句写出背叛的心愿”。情感写得很淡,就是这样“清贫”的感情,却成了诗人抵御大山寒冷和生命脆弱的一剂温暖的汤药。无论如何,这些诗都是本真的表达了普通人生的心灵轨迹,也正是乡村麦苗的生命体现。

3、感情的民间诉说

王芳出生在农村,民间文化对其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所有的诗中,都富有民间的气息。在《遥望高原》这首诗里,诗人用纯中国的抒情给沧桑的父亲作了一次“一生”的表达梳理:“累弯桥虹的父亲/在酷恋的庄稼地里深情如抚子/遥望高原和理解农业/不忍看蓑衣里的忧伤和艰难/饱含多年的中国象形文字 写不尽/禾苗里每一寸笑脸的厚度/来吟唱崇拜高原的灵魂/一生写不出一个“苦”字”。这个一生都写不出的“苦”其实也就是中国农民五千年的真实形象,但是有时候我们又必须“擦亮沉甸甸的希望”,“目光透过理解农业和遥望高原的文字”。寻着诗人的抒情而再次回归到一种含蓄而深情的东方情感之中。这是一首构思很沉重地诗歌,带着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气息。另外,诗歌的语言也颇显沉甸和凝重。之所以在这里再次提到这首诗,是想给那些无病呻吟的诗人们提一个醒,创作时不要忘了自己固有的文化根源。

二、生命意识

一个生存在大山里的诗人,表达自己的生存体验必不可少。其实王芳在他的不少诗歌里都已经传达出了他对生存的体验:在孤独的状态下等待诗神的降临,在脆弱的时候从彼此的眼神中寻找勇气,只是更多的时候,他是把对情感的表达放在主要的位置。在他的这些诗歌中,有几首诗歌是比较纯粹的表达对自己生命和生存状态反思的。《遥望高原》用诗歌的方式清理人类文字和自己文字的责任,人类的文字是“情感发酵,思想升华,心灵碰撞的记录。”而文字的属性是“真、善、美”,王芳反思了这些以后,掷地有声地说:“父亲的眼睛擦亮沉甸甸的希望/背影成一座山/目光透过理解农业和遥望高原的文字/如此苍劲”。言语间透出诗人丰盈的个体力量。

《父亲的高原》这首诗是把父亲的生命放入了人类历史的长河,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最后的洗礼过后仍然“是高原永远无法解读的迷?”《大山国里的疯子》则是另一种生存的言说,如果说前两首诗歌是表达诗人面对人类,想做一个自我选择的话,这首诗则表达出生存的“变质”和“反叛”,作为一个社会场里的人,诗人身上背负着太多的责任和殷切的目光。所以,他说自己是“一个疯子”,“目光扛不过山梁”,只有“用憨厚的语言构成诗歌”。这种看似悖论的生存方式,正说明了王芳是个有社会良知,有担当和责任感的诗人,所以他又写了《捧着你的目光去远行》这样的诗歌:“今天 为生存注定浪及天涯/你的目光留在山里成最美的封面/如清晨的露珠 放在我的眼睛里/就成一泓泪水”。王芳在承担责任的时候,如何面对障碍,他用“最美的封面”来应对自己内心的苦痛。这也看出一个诗人的一种人生姿态:笑对人生还是痛苦一生。面对生命中的阻碍,还可以“最美”,这是一种生命的乐观。当然,作为一个山里的诗人,在大多数的时候,他是能够保持心态自然地活着,比如在诗歌《坐在春天的枝头上歌唱》里他表达着这样的生存之道:“许多人活着为的是自己更好地活着/他们就像一片云或一阵风/想在自己的天空里呼唤伟大的目光/我知道 自己除了为自己活着外/更多的是写着奉献的语句”颇有点陶渊明心远偏独自闲的心绪。这种生命的细微感受,反映了诗人的平和心境,对于年近中年的王芳来说,达到这种人生境界,确实修炼得可以。

三、形式探究

1、意境的创造

王芳写情感,如《母亲节

我没有写诗》,意象的选择和炼字的水平都进升到了一定水准。我更愿意说诗人是诗中建构真实的意境。“母亲节 我没有写诗/更好的诗句拒绝走进我的时空/请原谅大山平民不是真正的诗人/不敢让伤口里的诗句亵渎你圣洁的目光/只能在大山里守候自己的家园”。这是一首很有意境的现代诗,时空,平民,伤口,圣洁的目光,和自己的家园融合起来,共同营造出一个冷峭幽美的意境。这种用诗歌建构的意境美,在王芳的诗作中还有表现,比如《为你 我痛苦的关门》等,但是意境审美空间营造的立体性,比起这首诗歌来就要差一些。

2、意象的选择

王芳的诗歌意象选择很有特点,他用的较多的意象是父亲、母亲、大山、诗、高原、春、树、歌唱、目光、时空、家园等意象。这些意象在传统诗歌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春,象征着爱情;比如树,也象征着爱情。王芳对这些传统的诗歌象征意蕴,是有所继承的。如《坐在春天的枝头上歌唱》里:“静静地坐在春天的枝头/唱一曲古老的情歌播种爱情的火焰/”这里的春天意象,很显然象征着爱情。诸如此类,不再多举。正是王芳诗歌中的这些“公共意象”,而少有“私人意象”,使他的诗读起来明晰易懂而不显晦涩。

当然,王芳在诗中也创造着自己的“私人意象”,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给一些公共意象带上了私人的审美因子。“五月”这个意象是他诗作中反复出现的月份,比如在《握住五月的那片幸福》里:最后的温柔透过千山万水/让更多的人更好的握住五月的幸福/谁用最美好的话语 为无烟的村庄/诉说庄稼的生长和麦芒燃烧的光芒”,这首诗里,五月应该表达着两层意思:一是实的月份,二是虚的象征着一颗多情的心,五月只是这首诗歌的抒情纽带,联系着客体的实和主体感情的虚,很含蓄而又耐品味。

可以看出,王芳不太喜欢用生僻的意象,也不常为一个常规的意象设定一个很私人的隐喻意义。所以,我们读王芳的诗歌,有韵味而不晦涩。

3、语言的运用

生活中心灵里有了诗意,要把它传达出来,全在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王芳的诗歌语言兼有叙写描述和象征隐喻,用高平先生的话说是“诉说和想象揉在一起”,同时,口语入诗。所以,王芳的语言亲切自然,明白晓畅。同时他也很注意炼字,如《酒香里的光芒》:“顺着浓郁的酒液回家/顺着一棵玉米的长势来到亲人的身旁/那几年不见的小侄子 以城市的目光与我对视/乡村的长不高的禾苗 终于在城市开了花/在我的目光里总是那样怀疑悲壮的厚度”,这首诗里:“顺着”、“长势”、“对视”、“开了”几个动词让诗歌活了起来。同时请注意诗人赋予这首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有韵脚。当下的诗人们基本上不太注意诗歌的音乐性了,如果王芳能注意一下这一点,将是个不错的尝试。

第二篇:大山里的邮递员

大山里的邮递员

主持人:在城市里人们已经很少通过邮递员来传递信息了,但在大山深处,一些通讯还不是很方便的地区,书信还是人们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沟通需要一座桥梁。在周至县板房子乡的街道上,乡邮政所的惟一一名职工马晓军就用他十几年的时间,为山里的人们了解外界架起了一座座的桥梁。

解说:板房子乡距离周至县城76公里,是西安市西南边缘的一个乡镇,夹在山岭当中的街道普通的不能在普通。但就在这里,一位名叫马晓军的年轻人却监守着,因为他是西安市周至县板房子乡邮电所唯一一名职工。

(马晓军整理报纸、信件)

解说:马晓军,周至县陈河乡人,今年31岁,他担负着板房子乡和厚畛子镇方圆1318平方公里范围内,23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的投递任务。

马晓军同期:当时家里比较穷,上完高中就没再上,女朋友在师范上学,给我写了封信,寄一件毛衣,给我把信写了之后,我一直没有收到。她那次在村子口口那块等了整整一天,也没等到。第二次见面之后就产生了一些小误会。

解说:1996年,当时只有20岁的马小军成了周至县板房子乡的邮递员。也就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干好这份工作,把每封信都按时投递到收件人手里。

马晓军同期:虽然事情不大,但不能细想,那次要是一个通知书呢?再没送到,把人才就误了。从那之后,我就产生了个念头,把每

封信、报投送到人手。

解说:现在山里的村民不会再为收不到信而发愁了。时间一长,他们也和马晓军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要是自己不在家,他们就会给门上留个缝,让马晓军把报纸或者信件塞进去,以免空跑。

(马晓军送报人不在,从窗子塞进去)

庙沟村村委会主任杨启智:你像我们这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电,全靠报纸,才能得知外界的信息。像前段时间的十七大,如果没有报纸,我们就得不到这方面的信息。

解说:而在刚参加工作时,马晓军是骑自行车送信、送报,但因为路程太远,想要在当天就把所有的信件都投递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了不耽误送信,让山民及时收到信件报刊,他咬牙借钱买了辆摩托车。但由于当时路况不好,买的摩托车只能在国道上跑,只要离开国道,摩拖车就失去了作用。

马晓军同期:第一辆摩托车是97年买的,三天两头坏,路也不好,石子多,车胎动不动就被划破,到厚畛子一趟就补了6次车胎。

解说:几年下来,马晓军已经骑坏了两辆摩托,现在的这个摩托已经是他的第三辆车了。虽说现在的路况比以前好多了,但很多时候,送信还是得依靠步行。

马晓军:上不去的时候,车寄到这里,人给上走。记者:那把这些都要拿上?马晓军:为了安全起见,把这要全部拿上,害怕别人拿去。

解说:按照规定,马晓军上一天班就可以休息一天,但为了保证把每一份邮件、报刊在第一时间送到用户手中,他放弃了休息,把邮

件分为两部分,一天跑板房子,一天跑厚畛子,每天最少都要走上近60公里的山路。

马晓军同期:离我们所最远的就是厚畛子,离板房子乡最远的就是太平和村和青河村。青河村就是早上8点半出发,两三点才能到,返回来之后就是晚上6点了。

解说:由于每天早上出去,又常常晚上才能回来,加上要背信件和报纸,所以每天的午饭就成了问题。

马晓军同期:最早刚去的时候,骑自行车,骑不动了就推,推不动了就在坡上找野果子,到厚畛子的江耳坪那块,有个小水沟,那块有个桃,把桃摘下来在水沟里洗,蚂蚁也爬过来吃,人也吃。

解说:每天陪伴马晓军在邮递路上的不光是摩托和邮件,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由于山区的气候多变,很多山坡都被雨水泡松,2005年,在去给厚畛子送信的路上,如果不是他机灵一些,他差点就被100多立方的滑坡埋在了底下。

马晓军同期:前边还有两个骑摩托的,上头已经往下掉石头呢,我说别过去了,那个不听,头里那个过去了,中间那个刚走到塌方那块,就往下掉了几个大石头,他熄火了,我就呐喊,捏紧离合往后退,刚退到离塌方十来米的时候,上头塌了100多方,把那个吓傻了,我喊了10来分钟没反应。

解说:危险并不止这些,马晓军骑摩托车送信时曾被8头从山坡上冲出的野猪撞翻受伤,也曾在山路上躲避过几十条1米多长的毒蛇,虽然历经艰难,但是11年来,他所送的信件没有一件出现过差错。

村民同期:这基本上都不缺,每一份每一期都给我们送到了,如果他不送那就麻烦大了,在不送的话,有时候得跑到马召镇、到县城去。

庙沟村村委会主任杨启智:现在是今天的报纸明天就能看到,原来是半个月、20天才能看到,现在最迟一天半就能看到。

解说:这十来年的邮递生涯,让马晓军和山里的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时趁着休息时间,他总会应给村民读读报纸,让他们也知道大山外边的事情。马晓军赢得了村民的赞赏,但他也不是没想过放弃。

马晓军同期:大小伙干那事,能挣几个钱?还不如出去打工,也有离开的念头。但一想山里头人确实可怜,看老百姓那种期盼的眼神,咱就把那干下去,虽然说没有那么辉煌,平平淡淡的,但再平淡也得有人干。

主持人:虽然西汉高速的通车,让板房子冷清的环境更显得冷清,但马晓军平淡的工作却不显得平淡。据记者了解,就在周至县,类似于马晓军的邮递员还有8名,他们都在年复一年的为山里群众服务,让山里的人了解外界,我们也祝这些架起山里与山外沟通桥梁的人一路平安。

一个人一辆车 他承担着1300多平方公里范围邮件投递任务 送信件投报纸 他架起了山里人与山外沟通的桥梁 敬请收看本期零冷手摸沸点 大山里的邮递员

第三篇:大山里的快乐

大山里的快乐

从我懂事的那天起,我就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去母亲河——黄河的源头看看,看看那里的山,看看那里的水,看看那里同龄的孩子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着我,实现了这个愿望,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油绿绿的山,清澈澈的黄河水,在那里我还认识了一个名叫央娜的小女孩。

经过两天两夜的奔波,我们终于到达了黄河第一县——玛多县,我们住在了鄂陵湖村的一个老乡家里,我们刚走进小院,就看到一个满头大汗的小女孩,开心地玩着一个褪了色的皮球,看着她那开心的样子,我嘴里不禁低声嘟囔着:“就这破玩意,在家我早就把它丢进垃圾桶了,至于那么开心吗。”我的话被站在身旁小女孩的爸爸听到了,他拍着我的肩膀笑着说:“我们这里穷呵,能有一个皮球玩就很不错了啊,小央娜十岁才上学,学费都是她自己赚钱交的,你看到那边一小堆干树枝了吗?”央那爸爸一边用手指着墙角的方向一边对我说,“那都是小央娜放学的路上拾的,冬天到来的时候,再把它们拿到县城的集市上卖掉,换来的钱足够交一年学费了„„”

央娜爸爸的话还没说完,小央娜已经自豪地抢着说:“这个皮球就是用剩下的钱换来的,我特别的喜欢它,哈哈!”说完话,小央娜象欢快的小鸟一样,又开心地跑开了。

看着墙角的干树枝和嘭嘭跳动的皮球,我的脸突然变成了熟透的大苹果,红彤彤的。

就是啊,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我们,不需要捡树枝就能到最好的学校读书,一个一百分就能换来爸爸妈妈奖励的游戏机,可是我们却没有他们那样的快乐,我们真的应该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啊。

虽然我已经回到了北京,我仿佛还能看到央娜辛苦拾干树枝的样子,看到她开开心心玩着皮球的场景。

北京石景山实验小学五年级 张轩毓

第四篇:大山里的呼唤

《大山里的呼唤》观后感

学校:琅琊完小

在2011年7月17日,我观看了少儿频道《飘扬的红领巾节目―――大山里的呼唤》后,节目中校外志愿辅导员温玉娟讲述了关于张玉玲小朋友的故事,因家庭条件十分恶劣,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张玉玲留在家乡,让爷爷奶奶哺养;张玉玲不怕困难,很努力、积极的面对生活所带来的一切困难,通过张玉玲小朋友的努力,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她的学习成绩很好,通过努力被评选为全国少年先锋队代表,在课余时间,不仅帮助爷爷奶奶完成家务,还积极组织班里的同学帮助村里的留守老人,她和其它留守儿童一起到山里面,大声呼喊自己的心声,表达了对父母无限的想念。她们虽然和父母分居两地,但和父母的心是不分开的。这份情深深地打动着我。使我觉得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帮学、帮教、帮困、帮管等形式为留守儿童补健康“钙片”;依托村级设立留守儿童服务站,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自由活动危险、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2011年7月17日

第五篇:大山里的护林员

大山里的护林员---老雷

在阳山县与韶关市乳源县交界的南岭山脉有一颗熠熠生辉的绿色明珠,它就是有“物种宝库”之称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龙潭角管理处。走进南岭,放眼一望,满眼绿意,侧耳一听,尽是鸟儿动听的歌声。这里物种相当丰富,是地球同纬度不可多得的一片绿洲,自古以来,南岭就成为珍禽异兽的王国,这里保护着国家珍稀植物伯乐树、福建柏等,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黄腹角雉,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黑熊等,据专家说,南岭保护区是华南虎目前最为理想生存场所之一。

而看管这近9万亩林子的“守护神”则是龙潭角管理处18名护林员,雷用广是其中的一位,他年近50岁,虽然并不老,但头已谢顶,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细细的皱纹,显得沧桑而又衰老。老雷的父亲是保护区前身—阳山县秤架林场的老职工,他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山头,每一道沟,每一棵树。父亲退休后,他顶职做了一名护林员,几十年来,他爱岗敬业,矢志不渝,扎根山区,埋头苦干,认真履行职责,风雪不改巡山护林。身为巡护班班长,他以身作则,带动队员,为保护好广东“水塔”立下汗马功劳。他被群众誉为林区“守护神”、“活雷锋”。

爱岗敬业,不畏险阻

雷用广,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用途广泛”,据说他父亲为其取名也是这个意思,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一身多艺,不仅会修车、会架索道、还会做生意,80年代中期曾做过秤架林场六华里工区工区长,80年代末下海经商几年就腰缠万贯,如果继续做下去,肯定是一个小老板。当时他的家人劝他将生意做大,但他就毅然拒绝亲朋好友的劝阻,义无反顾地回称架林场继续干起护林员,他曾动情地说:“我离不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他确确实实把这片林子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他每天要巡山三次以上,遇到盗木或盗猎者,总是毫不留情的处罚。一次,一位熟悉的朋友瞒着他请了二、三十个瑶胞在保护区与天井山林场交界处砍竹子时被他发现了,他指着朋友的鼻子义正辞严地吼道:“保护区一草一木都不能动,砍竹子是违法的,我们必须依法处理,再好的朋友也不能例外”。当即,他将情况向领导汇报,朋友受到了严厉的处置,最亲密的“朋友”瞬间形同陌路。在保护森林资源多起执法行动中,他刚正不阿,因此得罪了不少的“各路神仙”,有人曾扬言要打他一顿,挑了他的脚筋,但他不惧威胁,继续护林,先后大胆处理了十多起大大小小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

主动请缨,扎根偏远

分水坳管护点地处阳山县与韶关乳源国道323线交界处,海拔1200米,曾被人戏称是我省最高级别“管护点”。这里常年云雾笼罩,交通虽发达,但位置偏僻,山顶上就“孤零零”的一幢楼,前不挨村,后不着店,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在这里上班,首先要经得起寂 寞的煎熬,每天面对的就是十万大山。2006年,分水坳管护点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在安排人员时却出现了一些小波折,没有几个人愿意到分水坳值班。当时有人说“分水坳道班就是因为偏僻才搬离,谁愿意呆在哪个鬼地方”。第一批安排人员公布不久就有人找领导寻借口不想去分水坳上班。在这个事关稳定“军心”紧要关头,年近50岁的入党积极分子雷用广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到分水坳管护点带班。在他的带领下,分水坳管护点很快就进入运转状态,成为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堡垒”。

巡山护林,不留死角

分水坳管护点地处两县交界处,车辆多,流动人口多,特别是痴呆人员特别多,有时甚至成群结队。因为偏僻,盗伐、盗挖、偷猎行为也很猖獗。因此,该地区护林防火形势相当严峻。为落实巡护责任,管护点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每人负责一个片的巡山防火任务。雷用广身为班长,他主动承担了最偏僻的地段,每天清晨他都要背上水壶、柴刀,沿国道323线及开辟的林道巡查,他巡查时格外细心,尤其有人走过或坐过的地方,他都要仔细看一看,看有没有遗留烟蒂之类的火种,他有个习惯,只要看到地上有烟头,不管是燃着的,还是熄灭的,他都会上前去用脚踩一下,有人问他为啥这样,他憨憨地笑着说:“没办法,习惯了”。本来单位根据工作实际专门给他配了一辆摩托车,但他一般不轻易动用,他说骑摩托车不方便,进入林道全靠一双脚,摩托车去不了。老雷说,平均每天都要走二三十里路,走累了,就找个地方坐下歇一下脚。一个月下来,他就磨穿了一双解放鞋,两 年下来,他磨穿的鞋子堆成了一大堆。为提高群众森林防火意识,他经常提醒过往车辆司机、乘客不要往车外丢烟头,耐心向大家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及保护森林的重要性。由于流动的痴呆人员多,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他都要加班加点沿国道巡查,每天下来的工作量达12个小时。曾有人跟他说“干工作要不要这么卖命”。他一脸严肃说道:“黑衣佬这么多,我哪能睡得着”。“这山一烧起来,就没得救啊”。除了巡查外,分水坳管护点还承担嘹望台工作,每天十次自己上楼顶嘹望周围林区情况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工作规律,在天气干燥森林防火戒严期,他叫其他队员中午休息,自己却上楼顶嘹望,因为楼顶设有遮挡物,无情的紫外线将他的脸膛晒得黝黑,几乎成了古铜色,因此,每次回家,老婆都心疼的不得了,他却幽默地说:“这是男人健康的标志”,妻子听了哭笑不得。

危急时刻,冲锋在前

为增加扑火应急能力,阳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在龙潭角管理处辖区成立了阳山县森林消防第三中队,由指挥部钦点雷用广任中队长。每天工作很辛苦,但只要接到扑火命令,他立即雷厉风行带领队员奔赴火场。2006年10月份,天气异常干燥,阳山各乡镇火情不断。已经连续奋战三天三夜的他回到家里休息不到3个小时,电话又无情地响起来。指挥部通知他带队到另一个乡镇执行扑火任务。妻子看着他满是血丝的眼睛和疲惫的身躯,就故意把手机关掉,可是十几分钟后,就有人跑到他家里通知他,听到“打火”,他一骨碌爬起来,到处找手机不到,最后老婆出声了,“雷用广,你要不要这么拼命,这些领 导也真是,人家才睡多久”。听到这话,雷用广勃然大怒,“火情就是命令,要是烧掉你家的房子,你会怎样?”妻子听了,委屈的哭出声音,半个月都没有理睬他。其他队员接到命令后,懒洋洋地睁开惺忪的眼睛,嘟咙道“唉,又要去打火”。由于劳累过度,体力透支,队员一下子提不起精神,当时规定15分钟集中时间一下子拖了半个钟,要是平时,他一定会大声训斥队员,但是这次他也动了恻隐之心,动员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重新投入战斗。由于每次打火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其它队员纷纷向他看齐,队伍战斗力很强,他用自己的言与行带出了一支真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扑火铁军,有些领导曾戏谑道:“雷公一到,火魔就跑”。这些年来在阳山县扑灭森林火灾的攻坚战中,大部分都是雷用广同志率队扑灭的。

救死扶伤,美名远播

2002年4月,深圳市高尔夫健身俱乐部一行8人分载三台车行驶在由深圳往韶关的途中,在途经323国道秤架林场龙潭角路段时,由于操作失误,其中一台车突然越过公路直栽下落差近250米的山谷。事故发生后,车队随行人员迅速赶到秤架林场申请救援,林场闻讯后,立即组织十几个护林员奔赴出事地点救人。当时天灰蒙蒙的,毛毛细雨下个不停,道路泥泞不堪,进山路到处荆棘密布,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由于无路可走,救援人员只好沿出事车辆划出的线路艰难前行,等找到出事车辆及人员时,3人当中已有2人当场气绝身亡,只有1名伤员还在不断呻吟,呼喊救命。如何救人,沿原路直上,近250米落差的陡坡将人拉上谈何容易,唯一办法是沿山谷劈一条路 直达秤架乡府电站。于是一部分人劈山开路,雷用广二话没说,背上伤员就走,当时,路非常崎岖难行,路面又滑,不负重已是举步维艰,何况背上近160斤的重伤员,汗水与伤员伤口不断渗出的血水混在一起,浸满了他的衣襟,有些地方难以通过,他硬是趴在地上,一步一印爬过去,脸、手、脚和衣服被荆棘划破了,他全然不顾,在有些空旷地方,他甚至一路小跑。事后问他为啥那么拼,简单的他只有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人要紧”。以上一幕只是雷用广多次助人行动中的一次,他早已被林区群众公认为新时期典型的“活雷锋”。

雷用广只是一个普通的护林员,但他用对工作热爱与执着,对同志的坦诚与爱护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和上级领导的褒奖,他和他的同事们正一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保护南岭生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凯歌。

龙管处王旭供稿

下载大山里的抒情歌手[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山里的抒情歌手[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山里的园丁

    大山里的园丁 ——屯昌县乌坡中心校民族教学点 李修雄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18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8年,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乐于奉献,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屯昌县乌坡......

    大山里的感动

    大山里的感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到巴山工务车间,我切身体会了李白诗中的这一描述,巍峨的群山,陡峭的悬崖,一条进山的公路犹如一条长蛇盘旋在群山之间,在这大山深处驻扎着一......

    大山里的呼唤

    大山里的呼唤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张玉玲,今年刚满13岁。 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常年都在广东打工,一年也只不过回来一两次。张玉玲也就......

    大山里,用心播种爱

    大山里,用心播种爱 巫山县骡坪初级中学冯艳 “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是平凡的,特岗教师则是平凡中的平凡。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绿......

    大山里的红灯笼观后感

    观《大山里的红灯笼》 今天,我在学校看了话剧《大山里的红灯笼》很有感触。 剧中的小孩郑天宇家住在城里,由于天宇不听管束,不好好学习,爸爸将他送到了大山里。大山里生活水平差......

    《大山里的孩子》读后感

    2008年2月22日,也就是今天。我坐在温暖舒适的屋子里,读了一篇名为《大山里的孩子》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很多。读完全文,那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却还在我眼前缭绕:他们在求学途中艰难的......

    读《山里少年》有感

    韩少功的《山里少年》,其文字传达出来的沉重信息,让我们在了解处于社会边远地区的生活和教育的同时,不禁也会感慨那些乡村孩子的命运。 学习枯燥无味,学业负担重,使大多孩子厌学;......

    大山里的水[推荐五篇]

    大山里的水——黑了 漳浦后因小学五年级陈晓玲 ‚妈妈,妈妈,我们家是不是又有什么东西烧焦了啊?你快点去看看吧!‛我大声嚷着。正在看电视的妈妈转过身来,看了我一眼,愤愤地说:‚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