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问候语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20:5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英问候语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英问候语的研究》。

第一篇:中英问候语的研究

学生毕业论文

中英问候语的比较研究

唐容学号

2011520730106

系部

外语系

应用英语(资料翻译)

指导教师

王皓职称讲师

2013年月日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问侯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1

(一)问候语性的重要性„„„„„„„„„„„„„„„„„„„1

(二)问候语的基本要求„„„„„„„„„„„„„„„„„„„1

二、中英问候语的共性„„„„„„„„„„„„„„„„„„1

(一)中英问候语结构的共性„„„„„„„„„„„„„„„„„1

(二)中英问候语情感的共性„„„„„„„„„„„„„„„„„„2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共性„„„„„„„„„„„„„„„„„„2

三、中英问候语的差异„„„„„„„„„„„„„„„„„„„„2

(一)中英问候语内容的差异„„„„„„„„„„„„„„„„„„2

(二)中英问候语称谓的差异„„„„„„„„„„„„„„„„„„3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差异„„„„„„„„„„„„„„„„„„3

四、中英问候语差异的原因探究„„„„„„„„„„„„„„„4

五、结束语„„„„„„„„„„„„„„„„„„„„„„„„„„„6 参考文献„„„„„„„„„„„„„„„„„„„„„„„„„„„„6 致谢„„„„„„„„„„„„„„„„„„„„„„„„„„„„„7

中英问候语的比较研究 11应用英语301班唐容

指导老师:王皓 摘要:问候语作为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行为,不仅是人们相互致意表达感情的符号,同时也是社会历史文化习惯的积淀。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其问候语在方式内容、称谓、情感色彩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也直接体现了两种语言历史文化习俗的差异。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尤其需要认清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不同所形成的不同语言文化模式,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运用中英问候习语,达到成功实施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关键词:问候语;差异;文化;共性;情感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greetings Student majoring in Applied English Tang Tutor Wanghao

Abstract: greetings as language behavior the essential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life, is not only the people greet each other to express feelings of symbols, but also social and historical culture accumulation.Chinese and English East and West as two different languag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way content, appellation, emotional color and other aspects the greeting is also directly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ustoms.In the globalizatio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day,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more closely, especially the need to recognize the formation of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raditio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us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English greeting idioms, achiev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ai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greetings;difference;culture;characteristics;emotion 引言:作为人们交流思想胡工具,语言在人类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世界上存在着各种语言,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都包含有问候语这一共同特点。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和结束谈话,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就问候语而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渊源。表现形式相异,在运用的场合、方式和习惯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别使得中西方的问候语在内容礼貌标准,称谓和禁忌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方面的情况做初步的对比分析。

一、问侯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

(一)问候语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语言工具,带有明确的感情色彩,同时包含一部分感情信息,如双方关系的亲疏和双方的兴趣爱好等。问候语既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增加友谊,同时也可以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切入点。问候语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有时甚至决定人际交往是否能够成功。因此,问候语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问候语的基本要求

问候语的基本要求是礼貌、恰当,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如果不能区分具体环境而盲目问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的效果。比如在厕所附近问候别人“吃了吗”,或者跟一位较胖的女士聊体重都是一种不礼貌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往往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二、中英问候语的共性

(一)中英问候语结构的共性

中英问候语即都使用为数甚少、相当简练的一些语式。英语中的“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以及汉语中的“你好”、“早上好”、“吃了吗”等,都十分简单而且通俗易懂。简短的问候语在表达问候意向时语气较直接,感情热烈,体现问候语的功能性。

(二)中英问候语情感的共性

英问候语都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突出表现的是对对方的亲切友好的感情,或者表达出一种试图与对方交流沟通的愿望。在两种语言中,问候语都是作为感情的桥梁而存在的。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共性

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在中英的问候语中,初次见面做介绍或在正式场合下表示问候的原则大抵相同——为了突出体现交际礼仪之礼貌尊重,因此问候称谓都是正式而谦恭。而在非正式场合或熟人之间,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会直接称呼人的名字来问候招呼,以示关系的亲密。

三、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语言这个载体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所以,中英问候语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但作为相去甚远的两个语言系统,中英在问候语方面的差异显然要更多。

(一)中英问候语内容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人们之间通常都是通过互致问候来达到促进人际关系的目的。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方式或内容不尽相同。英美人问候时常用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等等。除此以外,更多的是以Hello或Hi打招呼。另外,How are you也是一种常用的问候语。中国人习惯以“吃了吗?”或“上哪儿去?”或“你在干什么?”等来问候。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 you eaten or not(吃了吗)?”或“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则可能引起误会。“去哪里”本来只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在问候过程中,汉文化更注重交际过程的整体感觉,而不是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英语问候语则表现出弱交际环境文化的直接明了。所以,汉语问候语是随机应变的,甚至是看见什么问什么、明知故问。例如,“出去呀?”,“洗衣服呢?”,“今天休息了?”彼此从这一问一答中体会的仅仅是其中亲切友好的感情。

(二)中英问候语称谓的差异

称谓在两种语言正式场合中都突出表现礼貌客气这一功能,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其差异也较显著。汉语的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尤其表现出头衔性称谓的偏好,可细分为3种:一是姓+职务,如王院长;二是姓+职称(职衔、学衔)如李教授;三是姓+职业,如刘老师、谢律师等。而在英语中,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头衔性称谓对象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如President Bush(布什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Judge Harley(哈利法官)等等。社交生活中更为司空见惯的形式是“Mr.”、“Ms.”、“Mrs.”、“Miss”、“Sir”、“Madam”等简单通用形式。在非正式场合或熟人之间,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会直接称呼人的名字来问候招呼,以示关系的亲密。但是中英问候中此种场合的称谓也各具特色。在中国,由于中国人重亲戚关系,称谓多而杂,中国人称自己祖父母同辈的为爷爷奶奶,如王奶奶,赵大娘,与父母同辈的人为叔叔阿姨,如李阿姨,或直接称为老师或师傅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孙师傅等等,这种中国特色的称谓亲切温暖,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如直呼其名尤其直呼长者的姓名被视为大忌,被认为不谙世事,没有教养;西方国家却截然不同,长幼都可直呼其名。日常生活中的西方人聚在一起聊天或见面相互寒暄问候时,除非一个人从事于某种专业性工作,如医生、教授等,也很少使用头衔或者“先生”之类的正式名衔,一般直呼其名。此外有一种特定的问候现象值得大家注意,在汉语问候中,问候方式可以直接而简单地用称呼取代具体的问候语言,如用“小王!”取代“小王,早上好!”或用“老孙!”替换“老孙,好久不见啊!”等等;在英语中则不能用称呼直接代替问候,如果有人用英语打招呼“Professor John!”或者“Mr.Lee!”,对方听后以为有事找他/她,最自然的回答就是“Yes”,接着招呼的人就要说明事情的原委,由此而产生误解。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差异

从礼貌策略分析并且比较中英两种问候语,也可看出不少差异。中文问候语的情感色彩比较强烈,一般问候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方式具体而情感饱满。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当用相对消极的话语问候时要谨慎,要注意方式,“你看上去无精打采”,“你看上去很伤心”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不合时宜而会引起对方不快。因此汉文化问候语中褒义具体的语言使用频率更高,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的人本、和谐、幸福的核心价值观:在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价值至高无上,所以寒暄问候方式常常是中性、抽象的打招呼。涉及到隐私和体貌特征评价的问候语言一般被认为是违反了西方文化的禁忌。如果你知道他一直身体不适,你或许可以问他感觉如何。但千万不要用牵涉个人的评语或问题。诸如:“You are fat”(你真胖啊),“You are so thin.”(你太瘦了)或是“What is that on your face?”(你脸上那是什么东西?),“How much does the necklace cost you?”(那条项链你花了多少钱?)等问候会使即便熟悉的英美人感到尴尬反感,难以回答。又如,中国人在迎接远方来客时,常以“你一路上辛苦啦!”表示慰问,可是如果用此种在中国人看来饱含深情的关怀用语来迎接英语国家的客人,“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 tiring journey”,他们听起来会觉得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下他们使用的寒暄语往往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这样相对抽象的句子来达到问候的目的。

四、中英问候语差异的原因探究

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不同。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的思想。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必然会导致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将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认为人处在支配、征服自然的位置,解决人生问题强调个人作用。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美国人充分相信个人的能力,认为个人不必依赖群体也能战胜自然,这种“天人两分”的思想势必导致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话题要回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保持平衡是不符合中国道德观的。中国式的谦虚是一种自我修养的美德,贬己和尊人同样重要;英语文化中的谦虚则是尽量少赞誉自己的礼貌策略。这种对于“谦虚”的不同理解就会造成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出于谦虚而贬低自己的评论。

中国文化认为每个人不是孤立的独立个体,为了维护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例如:重义轻利,内省、自制、等级尊卑,集体主义和对群体依赖等价值观念。以群体观念为特性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喜欢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这些交际语在美国人看来是涉及隐私的话题,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但根本无所谓“隐私权”可言,个人的独立意识只是一个空虚的概念。美国人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他们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文化是个体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

中华民族文化自古以家庭为其基础,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开诚布公:强调人的社会性、集体精神,强化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这种重视公众化的文化背景根深蒂固。诸如“天凉了,注意别感冒”,“你到哪里去”等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体现与人为善对人关心或表示双方关系亲密友好的方式,并非真想打听对方的行踪或是发出警告。此外中国人典型的问候方式“你吃了吗”恐怕也可作为“饮食乃中国文化美感和礼制最古老之源头”的最佳佐证。所谓“民以食为天”。当然,从古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温饱难以维持到现代社会的丰衣足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赋予这些表达方式以更为简单的特质——并非再是关注对方是否吃(饱)了饭而是单纯无含义的问候习语。在英美社会中,人们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个人隐私和个人独立神圣不可侵犯,这种准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在日常礼貌用语中禁忌以上问题。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而认为对方有打听他的趋向,干涉他的私事和刺探他人隐私之嫌,问“吃了吗”则往往会给他造成间接被邀请共进餐却又不信守承诺的错觉,对年轻人而言,它还意味着说话人有与听话人约会之意。此种文化差异必然导致双方交际中的障碍。当然,英语国家见面寒暄“It’s lovely weather today,isn’t it?”(今天天气真好!)或者说:“Rather cold,isn’t it?”(天够冷的!)也并非真的关心天气的好坏,其原因源于伦敦曾有的雾都称号。实则是工业革命的后遗症———多雾多变的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和烦恼,人们出门时经常是又穿风衣又带伞,惟恐突然变天,狂风暴雨。这也就养成了英国人以天气扯开话题的习惯,在中国人看来以这样的话题开头显得无话找话,但和英美人聊天时以这样的话开头却是万无一失的。这种问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中国人问的“吃了吗”一样是一种交际方式。在天气之外英语国家也通常借助问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来招呼问候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问候方式和内容的区别。

五、结束语

正确使用中英问候语言直接关系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并体现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职业等社会权势与距离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具有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人们往来不断增多,在跨文化交际中,势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为避免以上问题出现,我们有必要对不同文化的文化分歧以及历史背景做一对比与研究,在交际中提高文化差异的意识,并遵循一定的言语问候的原则,准确理解运用两种问候语,达到顺利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之目的。参考文献:

[1]陈章太,语境研究的新篇《现代汉语语境研究》评介,语言文字应用,2004,第3期 [2]张海琳,交际礼貌的语用现象,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5,第2期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唐兴红,刘绍忠,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第10期

[5]Keller.Eric,Gambits:Conversational Strategy Signals,Coulmas,1981 [6]Larry A.sam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Press,2000 [7]陈晓燕,当代社会招呼语分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4期 [8]周新玲,英汉称呼语比较,外语与文化研究,2002 [9]杨小鹃、田园,鸟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第3期 [10]Brown&Levinson, Politen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1]Michael.McCarthy&Ronald.Carter,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 Language Teach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12]白彬,陈爱梅,交际语境的动态行为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第9期

[13]王丽娜,彭漪,试论言语交流中的礼貌与诚挚的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第2期 [14]Wardhaug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Ltd,2000.[15]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3.[16]左思民,汉语语用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7]Crystal.D,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s,Blackwell,1993.[1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9]Helen Oatey,与英美人交往的习俗和语言,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0]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1]James.Carl,Contrastive Analysis,Longman,1980.[22]Qian,H.S,Greetings and Parti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 Contrative Study of Routines and Politeness,The Commercial Press,1996.[23]李柏令,试析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跨语境影响,银河出版社,2005.[24]李杰群,非语言交际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Bloomfield,Language,London:Allen and Unwin,1935 致谢

三年的大学生活即将划上一个句号,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虽然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我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您使我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的选题到写作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感谢你们的无私帮助,让我顺利完成这篇文章。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感谢我的亲友们在背后对我默默的支持和付出。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第二篇:中英文化问候语的差异

第三节:问候语的差异

问候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见到朋友或熟人都理应打声招呼。但中西方的问候用语却有所不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不注重中西问候差异,就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例如:词不达意,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这就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产生尴尬。这些都是我们应学会避免的。

在中国见面时,往往是这样打招呼的:

“吃了吗?”

(Have you eaten? 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到哪里去?”(Where are you going?).“你在忙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 Are you busy?).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

1.按时间来打招呼,“Good morning(早安)!”、“Good evening(晚安)!” 2.谈近况 “ How do you do(你好)!”、“How are you(身体好吗)?”“What’s going on with you recently(最近如何)?”、“How’s everything 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 time no see.How are you(好久不见了 , 你好吗 ?)”、“How is your husbandwife(夫人丈夫好吗)?”、“ Is everything all right with the 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 you been on 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 3.谈天气,如“It’s sunny。”或“what a bad day,isn't it?”“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

注意:对新结识的人一般以谈论天气为问候语。或者以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为问候语例如: “Is this your first time to be here(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How long have you been here(到我国来多久了)?”、“Is this your first position abroad(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ity(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而且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然而对非常看重隐私的西方人来说,汉语中的问候语有时因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因此,不能把中文的招呼用语直接翻译成英文的招呼用语。问候中禁忌的话题

在寒暄问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有些话题在西方国家是不适合交谈的。西方人不喜欢谈及自己的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例如在英语国家的人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 , 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 , 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入多少 , 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英语国家的人对年龄的看法与我们大不相同。在我国 , 老年人受到尊敬 , 而在英语国家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 , 老年人意味着得不到尊重 , 意味着被社会所抛弃。因此在西方 , 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缘由

文化背景不同,由于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男男女女不会以别人的外貌、着装作为问候,而以人品、才能、智慧作为谈话中心。西方对新的东西很稀奇,很容易对新车、新衣服、新的发型产生关注并对这些进行称赞。

地理环境不同对口语交际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英美国家大部分都是属于岛国, 以英国为例, 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属于温带海洋气候。语言上也就有了与气候相关的特定性。所以英国人最常问候的就是天气,人们见面寒暄、打招呼一般都是先讨论天气。中国横跨亚欧板块, 四季更替, 人民常常吃不好穿不暖, 所以见面第一句习惯性的会以“吃了吗”,他不是在问你是不是真的吃的, 只是见面打招呼而已。

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区别,西方主要信仰基督教,希望得到上帝的救赎,信奉基督教教义。而中国则以儒教为主,强调“仁、善”,倡导尊老爱幼。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差异就会存在,中西方的口头言语交际会有所不同。

说一说:

中西方问候语有什么不同? 中西方问候语禁忌是什么? 中西方问候语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篇:中英史料教学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史料教学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史料教学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历史教师的重视。英国是最早提出史料教学的国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英国的历史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正是史料教学,使英国的历史教育摆脱了当时的“历史课的危机”,走向成功。在英国中学的历史教育中,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主流。本文从中英两国的史料教学相关的课程标准和实践情况着手,探讨两国在史料教学中的异同点以及对我国史料教学的启示,以期对我国史料教学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学历史;史料教学;中英;启示

一、史料和史料教学

梁启超谓:“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历史教学和编撰历史教科书的的必要条件。所谓史料教学,即注重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判断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史料的运用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受到广泛的重视,主要在于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读史兴趣,增加历史的可读性和可信性,更能通过史料教学,使学生学会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辩证、发展的分析历史。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探究精神以及现代公民意识的养成。

自90年代初,史料教学在我国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已经有大量学者出版过史料教学的著作或发表过相关论文,涉及面包括介绍史料教学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史料教学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史料教学有效性等各个方面。然而关于史料教学在发达国家和我国运用情况的比较方面的文章并不多见。李稚勇教授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发表了《论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①、《中美英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②两篇文章,就英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史料教学方法和特点做了介绍和比较,但仅在宏观层面进行对比,并未提到具体的可借鉴之处;陈新民在2000年左右发表过两篇介绍英国史料教学经验及启示的文章③,然而据今已是十年之久,对实际教学中的参考价值有限。

二、“做历史学家”的英国史料教学

1970年前后,英国出现了历史科的危机。据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历史科教育表现堪忧。被调查的近万名学生多半感到历史科没有什么重要性,而且是非常无趣的一科。学生对历史科的典型印象是:“他们(教师)就是不断地教下去,把类似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我们就是把历史问题的答案记下来,没有讨论,就是去找那些答案,上课就是抄笔记。”针对这种情况,英国的“学校委员会历史课计划13-16”提出“新历史科”理念并推广相应的教材。“新历史科”即是将

史料证据引入课堂,让学生接触史料、判别史料、重建历史,通过开展“做历史学家”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的方法逻辑并构建历史知识。新历史科主张课程设计要让学生乐于从史料中进行探究,教材开发应强调运用史料证据。在此之前,史料在历史教学中也有运用,但是仅作为一种引证用来激发学生兴趣或者证明教材观点。而目前在我过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史料正是起到这种作用。

英国于1991年颁布了该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标准确立后在维持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又进行过数次修订。该历史课程标准都坚持以成就目标体系而不是课程内容体系为基本构架,成就目标体系不断变革、日趋完善,已成为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该体系包括核心概念和关键进程两大类,核心概念为学习历史打下基础,而关键进程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过程,其中包含着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必须经历这些过程,并学会这些技能。下文为关键进程的要求:

1、历史探究

包括对不同类型的历史问题和议题进行探究。学生应设计和提炼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提出自己的假设,选择并用证据来形成、证明自己的结论。批判性的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争议。

2、证据的使用

有关“过去”的知识是建立在以史料为证据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应该甄别、选择并使用史料(包括文本史料、视觉史料、口述史料、遗址等)。通过对史料的出处、用途和语言文字的研究来评估他的价值和可靠性;评价史料的使用,以便形成合理的结论。

3、历史的交流

学生在会议、选择、分类和组织历史信息,正确使用历史术语,语言文字,并采用良好的叙述结构来对过去进行解释和描绘时,他们的听、说、写的技能就会得到发展。

--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第三阶段成就目标体系(11—14岁),2008年 其中,“关键进程”中“证据的使用”,明确提出所有的历史知识的建立在史料的基础知识的。也就是说,离开了史料,就不存在历史知识。而“历史探究中”也要求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批判思考。这些学习活动都必须依赖史料的学习和运用。为了迎合“新历史科”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英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也出现了新变化。21世纪初剑桥大学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包含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史料,有文字史料、图片资料、历史地图和统计表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史料部分几乎占据全书的一半版画。同时期牛津大学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也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包括历史照片、历史图画、历史地图等,也几乎占据了全书的一半版面。这样的教科书,为史料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教材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英国教师运用史料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从低年级开始,历史教师就非常注重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历史,意识到周围就存在有历史的证据。例如:在英国,15岁的学生就能够用背景知识和考古证据来制作一个定居部落的模型、或者运用

它的建筑知识来解释一个教堂的修建和扩建的年代。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鉴别和阐释相关的史料证据;联系不同的证据并认识到它们之间可能有的矛盾;识别史料中所含的意义可能是什么,以及能否充分支持一个结论;评估证据的可信性,如是否带有偏见;根据资料作出判断或提出“说法”;联系相关的史料证据以推证所提出的判断和“说法”等等。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撰写成小论文。为了使学生获得这些处理证据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大致有:

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祥的证据来说明(某个问题)”。

2.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3.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作比较。

4.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演。找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④

可见,在史料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做出对历史问题的判断和解释。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评价证据,以及如何把证据放臵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检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像史学家运用史料的一些重要观念和思想,这对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是很有帮助的。

三、“史论结合”的中国史料教学

我国也有重视史料教学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以变革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学手段)为主的教育改革,在其中就出现了史料教学的方式方法。进入21世纪,随着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开展,史料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了解和运用。例如,2004年夏,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在黄山举办全国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竞赛,一位教师执教了一节关于辛亥革命的课,课堂上这位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大量史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在场的学生与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在历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环境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历史新课程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优秀课例,无不强烈地体现着史料教学的特色。换句话说,要上一节既体现历史新课程的理念,又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有特色的历史课,如果不在史料选取、史料运用和史料分析解读上下些功夫,恐怕就难以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史料教学已成为我国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

部分都强调了史料的重要性。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知识与能力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回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过程与方法

鉴于此,新版历史教科书尤其重视对史料的直接引用和应用,而不再把他们作为教学内容中可有可无的附属物或者补充性论证材料,而是把史料作为历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材料加以运用。同英国一样,我国教科书中史料的类型非常广泛,包括文献与文字资料、实物、图片、照片、纪录片、建筑物与历史遗迹等,其中既有第一手史料,也包含加工过的材料。教科书中引用的史料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从史料本身的演习中去挖掘有效的历史信息,以此来建构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很明显,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史料的应用和学生的分析、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史料教学已经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课前提示一直到教学评价。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也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

1、观看历史相关影片。

2、利用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教学。

3、引入典型史料,设疑并形成学习诱因。

4、设臵独立的学习项目,在理解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史料的价值。

5、从史料探究中形成一定的唯物史观和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具体步骤是:师生首先确定探究问题—形成假设—师生共同收集史料—分析和解释信息资料来严重假设或者形成解释—学生互相交流和验证其解释—得出结论。

四、中英史料教学对比及启示

英国作为最早发起史料教学的国家,在相关的理论和具体实践中都已发展的十分成熟。我国在引进该教学方法时也充分学习了英国及其他国家的成功之处。二者有很多共同点,归纳如下:

1、两国的中学史料教学都有着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点从国家课程标准的设臵,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能体现出来。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大趋势。英国的史料教学始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历史教育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史料教学,进入

21世纪随着课改的深入,史料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运用。

2、中英两国的中学史料教学都有着自身的历史观与教育观,都承载着各自的公民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3、史料教学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在具体的实践中,都重视由浅而深的教学、开展的历史课外活动、小论文的撰写、引入教学评价等等。

4、都承载着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

两国的史料教学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历史观和教育观的差异。英国中学贯彻西方史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如近代的兰克学派、现代的年鉴学派和批判的历史哲学派等。而我国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英国从本国社会的价值体系出发,强调史料教学与公民价值观、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我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强调史料教学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强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多元文化等的价值观教育。

2、史料资源利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英国中学往往具有完善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提供准确而丰富的史料资源。而我国中学教学中的史料一般来源于教材,而教师自己准备的史料却又在准确性方面有待商榷。

3、实践中的差异。经过在课程标准中两国都非常重视史料教学,然而落实到教材上,英国教材中史料教学的比重远多于我国教材。英国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史料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我国,因为发展时间较短,加之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史料的利用情况也有较大差距。另外,因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史料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出现了“授人以鱼”的不良做法,这是需要警醒并加以改进的。

4、在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方面,英国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的将学术界有争议的议题带入课堂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材料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并撰写成小论文。而我国教学中,教师会多会有意识的选择史料,以期所有同学达成一致见解,大大削弱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功能。

通过对两国史料教学情况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关于教学改革的启示:

1、课程资源方面,要结合国外史料教学的优秀经验,相应地增加史料在教材中的比重,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大量的史料,对历史的来源形成比较客观的认识;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开发史料教学的图书资源,加大对建设图书馆的投资并完善历史网络课程资源,为教学的开展提供课程的保障。历史学科门户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官方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应加大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对学生的开放度,让学生比较直按地按触历史,感知历史,从小能够对历史形成比较直观的认识;

2、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学生一些分析和探究史料的方法。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侧重于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没有把历史认识的方法看作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分析史料的方法,例如:鉴定真伪、判断史料是否有用、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判断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见成分等等。史料教学的目的在于师生用探究的方式运用史料,让学生懂得如何鉴别和阐释相关的证据;鼓励学生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史料等,从而认识历史的本质,理解历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扩展相应的学科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实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4、切实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模式,给史料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因为中考和高考中已引入史料分析类型的题目,部分地区出现了极端的“题海战术”的做法,大量的史料非但没有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出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反而加重了学业负担。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高考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史料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之功效。注释:

①李稚勇:《论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②李稚勇:《中英美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 2期。

③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学科教育》2001年第08期;《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④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台湾,2001年。

参考文献:

[1]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姚锦祥:《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 李稚勇:《论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4] 李稚勇:《中英美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 2期。

[5]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学科教育》2001年第08期。

[6]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7] 朱煜:《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8] 尚伦岳:《新课改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9] 孙亮:《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0] 李红梅《试论史料的历史教学应用》,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1] 宋玮《中美中学史料教学的比较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2] C.Counsel.“Teaching History”,History Today,NOV.1999。

[13]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版。

第四篇:中英文化与思维研究论文

摘 要: 中国英语产生于国际英语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描述,也源于中国人用英语来描述自己与世界,它是国际英语的拓展与延伸。中国英语以标准英语为基础,但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层面上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从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探讨中国英语的语篇特点,进而说明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中国英语;文化;思维;语篇

作为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英语族”(Englishes)这一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当今英语的变化。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不再被认为是仅有的两种标准英语,而只是在两个国家所使用的两种英语变体。

文化的实质是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1]41语言总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像镜子一样,始终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逐渐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而且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际工具——中国英语。潘章仙指出,关注中国英语研究的学者都强调应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各层次来描写中国英语的特点,以求展示中国英语的全貌。[2]27中国英语语篇层面的研究是中国英语研究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1]40

一、中国英语研究述评

首先提出“中国英语”概念的是葛传椝先生。他在1980年从翻译的角度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但是他所说的“中国英语”仅局限于词汇的层次如“四书”(Four Books)、“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翰林院”(Han-linyuan)、“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等。[4]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着英语在中国的变体。近20来年,对中国英语是否客观存在这个问题,不同的专家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但大多数人对中国英语现象持肯定乐观态度。汪榕培教授[5]指出“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语言;王宗炎教授[6]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存在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而不是单方面的学习。改革开放是双向道,既要引进外国先进的东西,更要传播中国的文化;李文中[7]论述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并且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谢之君[8]等却认为中国人使用英语时,汉语的特征总会或多或少地带到英语中去……他们的研究将“中国英语”的界定从词汇延伸到语篇的层次。根据这些学者、专家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的使用型国别体变体,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特有的事物,受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干扰,使用的英语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语篇和交际模式。

对于李文中关于“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笔者认为有值得推敲之处。如果说中国英语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就没有所谓的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说中国式英语是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习惯的畸形英语,那么, long time no see、paper tiger这些已被人们接受的表达符合英语习惯吗?他们是属于中国英语还是中国式英语呢? 谢之君在1995年的文章中说,“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存在中式干扰,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8]64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交际系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中国英语也是如此。因此,中国人过去的中式英语,有的已经成为现在的中国英语,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今天的中式英语可能成为明天的中国英语。

二、中国英语语篇特点的研究现状

一种语言的语篇和话语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英语变体之间及各变体与英语原型之间在语篇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展开的原因的一方面可能是对英语语篇本身的研究不全面,难以找到类似的语法、语音那样的规律性结论,但是更重要的是英语语篇研究的现状只不过是反映了语篇研究本身的困难性。语篇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集中反映,而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Bradbury曾说“文化这一词汇一直是多种忧虑的寄身之地…… 围绕着它的一直是无休止的争辩。因此迄今为止只看到p.Strevens提出在变体研究中应当包括话语规则,B.B.Kachru提出研究语篇内部联系,和有关某些英语变体文学文体特点的不同深度的探索”。[9]21 看来这正是一个基本上未开拓的研究领域。

语言学家对语篇(text)或话语(discourse)的了解目前还很有限,从德国语言学家Harald Weinrich提出“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的概念和美国语言学家Zellig Harris 1952年首次使用“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词,不过四、五十年的时间,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出现更晚一些。McCarthy认为话语分析60年代到70年代初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此,人们对语篇的了解程度远不如对句子层面以下语言单位的了解,所以谈论语篇问题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10]28

三、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

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Humboldt)认为,语言不仅有表意能力,而且还有认知功能,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世界观。[11]12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总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英国语言学家帕默也指出,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完全地承载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的表达形式都带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烙印。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和表达的。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民族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长期积累、沉淀而成的。对各民族来说,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不同的民族可以认识相同的事物。但是,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发展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与其他民族特有的对现实的认识、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的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它是以语言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现实是思维的基础,也是思维所反映的对象,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而语言则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思维还支配着语言。就某一民族来说,千万年来世世代代将其现实的认识凝固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模式,这就是本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

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及中国英语的语篇特点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东西方文化的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渊源的不同。西方文化的主源有三:希腊文化、犹太宗教和现代工业主义……中国文化中绝大部分都是从祖宗那儿承传下来的,世界上还没有哪种文化像中国文化那样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一脉相传到如今”。[12]50 中国深受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的影响。英国的哲学背景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

中国的儒家哲学以“礼”为先,“礼”是礼仪、道德、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中国文化强调团体,在语言上就体现了以“we”为核心的语言特点,西方强调个体,在语言上也就体现了以“I”为核心的语言特点。比较下面两则中美领导人在两所知名大学的讲话。

1.Harvard is a world famou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attracting the best minds and bringing them up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stand on your rostrum and have this face-to-face exchange with you.(Remarks of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at Harvard University)

2.I also thank the students here for this opportunity to meet with you, to talk a little bit about my country and answer some of your questions…

My wife Laura and I have two daughters in college, one at Yale and the ot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We are proud of our daughter just like I am sure your parents are proud of you.(Remarks by president Bus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第一则是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总理在演讲开始盛赞了哈佛大学的辉煌成就及历史,以一种交流的姿态和听者进行沟通,体现出了中国人以团体为中心、以“礼”为先的价值观;第二则是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2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讲话中布什也通过对自己女儿的描述和对自己女儿的自豪表达了对清华学子的称赞,体现了西方人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

连淑能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注重整体思考和直觉体悟,重直观内省与内心体验,往往通过直觉来感悟和认识世界的本质。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实证,擅长探索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英民族的直线式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同,汉民族注重曲线式、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语篇层面的中国英语表现为受思维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特殊语篇模式。国内有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使用英语时用英语来思维。这种要求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语篇层面的中国英语应该是语言选择顺应语言使用者思维模式以及顺应汉语文化的产物。在这里笔者就其中的归纳型与演绎型差异举例说明语篇层面的中国英语是怎样产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总体上是归纳型的,而英美人是演绎型思维。因此,英美人说话、写文章喜欢开门见山,直扑主题,而中国人则喜欢先有所铺垫,然后再触及要点。例如,一位中国香港谈判代表在和北美商人谈判时说:“Because most of our production is done in China now, and uh, it’s not really certain how the government will react in the run-up to 1997,and since I think a certain amount of caution in committing to TV advertisement is necessary because of the expense.So I suggest that we delay making our decision until after Legco makes its decision.”[13]1中国香港谈判代表在陈述完种种原因后才说出其主题,那就是“推迟做出决定”,这是典型的顺应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中国英语。

下面是一名中国营养学教授访问美国时与美国专家谈话录音:

American: How does the Nutritional Institute decide what topics to study? How do you decide what topic to do research on?

Chinese: Because, Now, period gets change!It is different from past time!In past, In past time, we emphasize how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Nutrition must know how to solve some deficiency diseases.In our country, we have some nutritional diseases, such as, X, Y, Z.But now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must do some basic research.So, w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fundamental problems.We must concentrate our research to study some fundamental research.[14]393

中国营养学教授也是在陈述完原因后才说出主题。这体现出中国英语这种原因/条件等放在句首而主题句放在句尾的特点。

中国传统思维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与我”,采用主体思维方式,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常用人作为句子的主语。[1]43 而西方传统思维把人与自然作为主客体分开,强调“物为我主”,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事物进行研究,常以物或抽象的概念作为句子的主语。试比较下面的句子:

(1)a.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the open-door policy may do more good than harm.b.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have some exercise every day.(2)a.Most people think the open-door policy may do more good than harm.b.We must do some exercise everyday.(1)、(2)两组例句中, 而a句是按照西方人的方式用抽象感念“it”为主语来进行表述,而 b都是符合语法要求的中国英语,只不过b句分别是以“Most people”和“We”作为内容表述的主体,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达。彭宣维对英语的形式化结构it+be 进行主位分析,英语的这一形式化结构不仅为英语所有,在法语和和德语等其他欧洲语言中也有类似结构。他指出it+be这一形式化结构与中西思维方式不同有很大关系。“欧洲文化中的演说传统、逻辑思辨传统和启蒙很早的数学研究传统,对欧洲学者的思辨能力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没有能够在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有关论著和语篇中找到类似结构。[15]43 “这与汉人的主题思维甚有关系,汉人的思维习惯重‘事在人为’”。[16]84

Guo Ke & Zhao Hong对China Daily从1981年创刊到1999年的新闻文体进行了研究,统计结果显示: 尽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Fulbright教授Robert Dar-denne认为英语国家的报纸很多时候并不遵循倒金字塔结构(inverted pyramid style),但是我们发现China Daily对这种极其传统而有效的结构的使用率在所分析的22篇报道中高达62.9%。当然,由于受中文新闻写作习惯的影响,金字塔结构以及倒金字塔结构和金字塔结构的混合结构也分别占到22.9%和14.2%。同时,两位研究者发现,使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报道,英美报纸的习惯是开头要使用summary lead,然而,“令我们吃惊的是,China Daily却经常使用quotation lead和main-fact lead”。[10]29 由此看来,权威的China Daily真正体现了“中国英语”在书面语篇上的特点。贾德霖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序列上的差异出发探讨了中国英语的语序特色,并论证了它的可接受性。[1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英语的语篇结构模式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是汉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英语语言形式的结合,是对英语的丰富和发展。谢之君在对杨宪益夫妇和H•Hawkee, John Minford两种《红楼梦》译本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杨译不少地方有中国英语的特点,如句式较短、关系词少等。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杨先生汉语文化知识渊博,英文功底深厚,译文不少妙笔,更忠实地反映了原文。这同时说明中国英语应用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是有独特作用的。[8]67潘章仙通过对中国双语作家如林语堂、张爱玲、韩素音、哈金等创作的“接触文学”作品的分析,印证了中国英语在语篇层面上的特色。她是通过对这些双语作品在语篇策略,如言语行为、称呼、咒语等方面进行的分析。除此之外作者还发现在使用英语进行双向交流和创作的过程中,一种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身份不会被交际语所同化。[18]233

五、结语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果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地异也……”。中国英语的出现意味一个正融入国际文化的现代社会的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有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对世界、对中国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在对外宣传当中,中国英语能较准确、较流畅地表达中国人特有的思想和文化,进而能有效地弘扬中国悠久的思想和文化。虽然目前中国英语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它已呈现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我们有责任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推进中国英语的发展,而不应过于挑剔,更不该盲目否认。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将同它的文化本身一样得到认同。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40-48.[2]潘章仙.中国英语变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研究, 2002(6): 24-27.[3] 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1): 37-41.[4] 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 1982(2):13-14.[5] 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1(1): 1-8.[6] 王宗炎.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J].外国语, 1997(2): 1-4.[7] 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4): 18-24.[8] 谢之君.中国英语: 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 1995(4): 63-68.[9] 孙骊.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与英语在中国[J].外国语, 1989(2): 17-23.[10] 姜亚军,杜瑞清.有关“中国英语”的问题——对“‘中国英语’质疑”一文的回应[J].外语教学, 2003(1): 27-35.[11] 洪堡特, 威廉•冯.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12] 周方珠.论翻译与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4): 49-53.[13] SCOLLON.R, SCOLLON S.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2nd ed.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5] 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6]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17] 贾德霖.思维模式与线性序列——汉式英语语序特色[J].外国语,1995(5): 12-16.[18] pAN, ZHANGXIAN.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Chinese varieties of English[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第五篇:中英语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中英语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一、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

(一)2011年3月至9月为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5月县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召开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会议,制定总课题实施方案;召开全县“初中英语有效教学”课题工作会暨子课题征集会议。6月上旬县发布课题研究指导意见,公布子课题;各校贯彻落实《平和县“农村初中英语有效教学探究”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制定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学校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子课题。6月中旬各校上报学校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研究申报汇总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各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及相关教师学习讨论,收集课题研究的素材,做好读书笔记。9月子课题组填写“课题申报表”及开题报告。各校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审查、收齐“课题申报表”及开题报告。

在准备阶段,各校基本能按照要求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召开全校英语教师的动员会议,制定全校的课题研究方案和子课题研究方案。各课题组根据方案,选定实验班级,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大部分学校都能按照要求及时上报材料,材料报送及时、翔实、规范。但是个别学校如后时中学、国强中学,县总课题组至今还没能收到课题实施方案等材料。个别学校对实施方案理解不透彻,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定子课题组,题组,;个别学校设定的实施方案不够具体,个别学校在设定课题组时进行大胆的尝试,把全校高中组英语教师融入初中组,设立3个子课题,通过高初中教师的搭配打造更有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团队。

(二)10月开始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全县公办初中英语教师都已进入课题研究活动,都能认真学习、思考,做好读书笔记,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从平和二中的交流会议上了解到,全县大部分学校各课题组到 10月中旬都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各项课题研究,如开展的具体工作有: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全面了解学情,发放第一份学生调查问卷,收集并整理分析原始数据;通过家访等方式,针对学生学习兴趣、资源、时间、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实验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创意。课题组成员教研工作走向常态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实验,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讨论会。同伴互助,携手并进,人人都上公开课、研讨课,相互听课、评课。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认真写好教案、教学反思及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工作总结等。

二、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

此课题研究的目的明确,就是为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破解我县初中英语教学难题,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和中学阶段教育可持续发展。所以下一阶段的工作也必须坚持小步子、低台阶、求实效、活选择的研究原则。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效解决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困难与困惑,为师生减负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校子课题的开展应从小课题入手。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

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 “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下一阶段学校课题研究应做好规范,实施方案应形成学校的文件,过程性记录应保留,及时跟踪落实存在的问题。课题研究应更深入、更具体,不能只停留在较空泛的方案设计层面;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应明确,研究的方法应得当,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法来支撑课题研究的达成。教师应加强学习,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挖掘潜在资源,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载中英问候语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英问候语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2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4 从动物习语......

    中英灯谜

    字迷(各猜一字) 1. 白痴 2. 半部春秋 3. 半导体 4. 不是男孩 5. 草木之中有一人 6. 长期住医院 7. 闯王失马 8. 春风吹又生 9. 唇齿相依 10.打破框框,发现人才 11.大口加......

    经典中英歌曲歌词

    Vae(许嵩)这叫爱 本站歌词来自互联网爱 它来去没预兆 像感冒 总无法预料 Why 连呼吸都难熬 难道 是我发高烧 好不了 every time I look into your eyes 那心跳的律动总对......

    自我介绍,中英[★]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面试,让我有向各位考官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现将自己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 我叫桑慧娟,出身在闻名于是的煤醋之乡—山西。性格比较温和、谦......

    中英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齐祺,从小学到中学很多人都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齐祺”,人家都会问:“你的大名叫什么?”我每次都会不厌其烦的说:“我姓齐名祺就叫齐祺。”人们恍......

    自我介绍中英

    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ryone! It is my honor to be here and I really appreciate you offer me the chance of interview .Now I will introduce myself first .My n......

    检讨书中英

    老师,通过我认真反思,发现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的态度不够端正,自认为单词全都会了,便没有再下功夫,对错误的认识不足,心里总想着一次听写不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顶多是扣三分而......

    中英文名

    Agnes 爱葛妮丝 希腊,拉丁 纯洁,高雅,贞节Bertha 柏莎 条顿 聪明、美丽或灿烂的Cynthia 辛西亚 希腊 月亮女神黛安娜的称号Eve 伊芙 希伯来 生命;赋予生命者生灵之母Gill 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