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艾青诗歌,看军垦人情怀
从艾青诗歌,看军垦人情怀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艾青是一个爱国诗人。从20世纪30至40年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让我们很容易感觉到这一点:因为爱这片曾经生长过的土地,他从国外归来;为了表达爱,他放下绘画,倾情于诗;他知道:只有诗歌才可以倾诉内心的情感。于是他用诗把爱献给抚育自己的大堰河,他用诗把爱献给生养自己的土地,他用诗把爱献给象征着希望的太阳;然而,艾青的满腔热情和爱并没有化解纠缠自身的厄运。十六年之后,艾青此前所说的话竟成了谶言。1957年艾青被划为右派分子,次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应王震将军的邀请到了新疆石河子,在石河子垦区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由于政治原因和“管制身份”的限制,这一时期他的生活有过闲逸,也有过磨难。
二、小组成员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
三、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研究艾青的诗歌用词、风格、韵律和语句以及修辞来看军垦人当时的心怀,从而达到以激励后人更好更加迅速的发展创造我们的美好城市
四、活动主要过程和内容 以组为单位讨论所要研究课题
第一步:经过几番热烈讨论,先拟定这几个初步课题,根据自身的了解的情况。对所定课题的自行性进一步分析比较。通过“优胜劣汰”确定了研究主题《中学生户外娱乐的调查》,明确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填写开题报告表格。
第二步:开展调查,经过分工分别到学校阅览室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获得部分资料。
第三步:设计问卷,进行分层调查,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问题卷调查。
第四步:整理、分析、总结、概括、撰写、得出结果。
五、研究措施和建议
研究分四个阶段:
4月26日~5月2日(第一阶段):
确定研究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讨论调查问卷的问题。
负责人:***
5月3日~5月9日(第二阶段):
打印调查问卷,并展开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负责人:全体组员
5月10日~ 5月16日(第三阶段):
整理调查问卷,并作数据统计,进行归纳,总结整个活动,撰写论文。
负责人:***
5月17日~6月10日(第四阶段):
通过电脑做出文字、图片、多媒体的结题报告,并进行展示。
负责人:***
六、研究总结
1957年艾青被划为右派分子,次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应王震将军的邀请到了新疆石河子,在石河子垦区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由于政治原因和“管制身份”的限制,这一时期他的生活有过闲逸,也有过磨难。1959—1965年期间,艾青在石河子过的还是不错的,有住房、有工资,可以读书,也可以写诗。虽然创作的诗歌并不太多,算起来也有二十几首:《从南泥湾到莫索湾》《年轻的城》《地窝子》《戈字辈》《铺路》《槐树》《垦荒者之歌》《《烧荒》《泉水》《帐篷》《一个老兵》应该在1961—1963年之间创作,发表在《大跃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内部发行刊物)上的《毛主席发表谈话》(七言诗,1964年1月15日)、《欢迎你啊,新的一年》(1964年)、《槐树》(1964年)、《抓得好》(1964年)、《打得好》(1964年)、《是谁》(1964年)也是在1964年发表在《大跃进》上,《地窝子》《戈字辈》《铺路》等作品的创作时间或为同一时期。
艾青在新疆石河子的诗歌创作,力图走近工农兵群众,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其诗歌就以工农兵群众为描写对象,去写出工农兵群众的精神面貌与战斗情怀。与此同时,诗人也是以同样的面貌与情怀面对在石河子的“改造”生活,此时的艾青更像一个军垦战士,把对新中国的热情与爱挥洒在尽情展现在千万军垦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之中。《垦荒者之歌》就是以一个军垦战士的口吻,抒发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我的家在钱塘江上,那儿是鱼米之乡; 同志,请你告诉我:哪儿是你的家乡?
说什么家乡不家乡,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祖国的山河到处都可爱,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乡;/说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战友都在国营农场——有的来自南泥湾,有的来自北大荒; 我们走过天涯海角,我们到过穷乡僻壤——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黑龙江到新疆;/我们都是军垦战士,荒原就是我们的战场——改造自然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为祖国开辟粮仓。伊犁的苹果香又甜,鄯善的瓜儿甜又香,我们要把祖国大地 处处变成鱼米之乡; 田野啊多么辽阔,天空啊多么晴朗,骑着马儿轻轻地唱:“我们可爱的家乡„„”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采用的是民歌体,而擅长写自由诗的艾青,民歌体并不是他的爱好与追求,但正是这种看似“接地气”的创作倾向,呈现出诗人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某种心理。而这种倾向,究其艺术性则无可言说,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写《藏枪记》的失败一般。这首诗,只是一些时髦词汇的堆砌,看不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倾诉与表达。形式上杂乱无章,与30—40年代的诗相比,无论是诗情还是诗艺都相去甚远。然而,这首诗却在新疆兵团广为流传,无意中感染了老一代新疆兵团人。新疆兵团是一个特殊的组织,亦农、亦工、亦军、亦商;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是真正的五湖四海,尽管如此,兵团的职责还是十分明确的:驻守边疆,屯垦戍边。第一代军垦人用青春、生命和汗水,在茫茫荒原上开辟了大量的良田,建设了工厂、学校、医院、城镇。他们在英勇付出的同时,也拥有无上的自豪感。艾青这首诗为第一代新疆兵团人的自豪感作了一个鲜明的时代注脚。
艾青在石河子期间的诗歌创作,并没有得到当时出版界应有的尊重与重视。他的这些诗寄给内地刊物后,不是原封退回,就是石沉大海。在王震将军的关怀下,艾青的这些诗相继发表在《大跃进》上,《帐篷》就是其中一首。
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帐篷,是我们流动的家; 荒原最早的住户,野地最早的人家,我们到了哪儿,就激起了喧哗; 探索大地的秘密,要把宝藏开发,架大桥、修铁路、盖起高楼大厦; 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它是这样敏锐,反映祖国的变化;
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从形式上看,《帐篷》更像是一首打油诗,诗句与当时媒体上充斥的语言似无二致,好像是媒体文章的剪辑与拼贴,其中口号式的表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军垦战士们投入到新中国边疆建设那股豪迈的情怀。如果说这首诗出自一个普通的兵团军垦战士之口,倒是蛮有意思的,然而这确实出自大诗人艾青笔下,这首诗带有几分政治表态的性质。限于时代的背景与当时诗人自身处境的艰难,艾青不得不考虑其政治生命及未来,这样的情形下,闪动在诗人灵魂深处的现代主义也就被蒙上了时代的雾霾,使之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光彩。但话又说回来,新疆兵团早期的军垦战士们确有这样一种豪迈的精神状态与现实的生活处境:艰苦辗转,居无定所,他们常常是开辟出一块土地,又去开辟另一块土地;建设好一座城镇,又去建设另一座城镇;建好一座工厂,又要去建设另一座工厂;勘探出一座矿藏,又去开发另一座矿藏。新疆的千里戈壁、万里荒原到处留下他们的足迹。诗人艾青在《帐篷》中的拼贴无意中展示了新疆兵团自身的历史特征,也宣泄了无数军垦战士们的无比情怀。然而,这对大诗人艾青来说,又将意味着什么?
艾青通过一个时期的思想改造,他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怀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也想以他的诗情来讴歌建设的成就,以《从南泥湾到莫索湾》为开端,随后就是《烧荒》《泉水》《槐树》《年轻的城》等等。这些诗无疑成为艾青在新疆石河子的思想符号,它们的存在如同一个个历史的印记,尤其是《年轻的城》。这首诗是描写绿洲新城石河子市的,至今仍为石河子人津津乐道,甚至电话、手机拿起来便是这首诗的朗诵。这首写于1963年,艾青刚来石河子不久,住在机关的别墅里,心情还比较舒畅,衣食无忧,无人打扰,常在傍晚,到街上散散步,也想为这座新城留点什么
艾青在新疆还是有不少新的感想,对自己的认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他的思想可想而知发生的深刻变化,有些诗作还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思绪,从《烧荒》《欢迎你啊——新的一年》我们可以窥见一番:
但他后来到新疆的诗作就再难建立起这种内在情感的丰富联系。例如,他的有些诗作就显得勉强、做作。如《是谁》这首诗何以要用这么多的明知故问的疑问句式?诗人无法抓住这个时代人民创造历史的真实激情,他的表现显得外在而勉强。前面提到的《打得好!》,那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痛恨,也仿佛是硬喊叫出来的。在革命的正义面前,艾青的自我似乎并未完全融入其中,他尚未找到内心自我与革命激情结合的诗歌语言。我们自己也参观了很多第一代军垦人艰苦创业的文物,聆听讲解员生动感人的讲解,看着老一辈军垦战士战斗时用过的武器,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生活中穿过的衣服,这些犹如历史画卷静静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仿佛是在诉说兵团儿女不休的传说。在常人无法理解、想象、体会的环境里,军垦人向白杨树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茫茫戈壁上。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艰苦创业,用自己年轻的身躯造就了兵团的辉煌,他们没有抱怨,因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块他们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热土。从而我深刻理解了兵团精神、内涵,切身体会到兵团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敢想敢干,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走进每个企业为,感觉是另一番天地,这里每一个人都在忙碌,却那么井井有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企业建设和发展中体现出的精神,这些精神值得我学习。
七、小组感想(一)
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全班每个组都已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首先,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我们选择了似简单却又挺麻烦的课题—从艾青诗歌,看军垦人情怀。说它简单,其实也就是查资料而已。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的资料,还必须有针对性,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但是它也转变了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
其次,促进同学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们的组长,虽然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但是在犯了错误后敢于认错,并且接受组员的建议,有这样的组长是我们成功的一大因素。我想,组长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组员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二)
原以为高中生活只是紧张的学习,其实非也。
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它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无论是社会交往的能力,还是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第二篇:诗歌情怀
诗歌情怀
刘宏伟
诗歌是文字的载体,语言也是文字的载体,诗歌和语言都是思想的折射和反映。诗歌是最简洁和高贵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歌是画,我们看到漫天的大雪,立刻闻到像画一样的冬天写意:如果我的满身都是冬天,那么雪地里会不会有闪动的脚步,破冰的木船,还有抖动生机复苏的春天?雪——新一年无声的雪,我将进入你滴落的宁静,消失在冬日的远方,轮回出绿色的风景!
诗歌是出征将士的英姿和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修;更有韩愈的《塞上曲》:少年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唯见龙城起暮云。更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程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的千古绝唱。
诗歌是生死相依、相互扶持、白头偕老、不离不弃的婚姻承诺:想你的时候我看看天上的太阳,想你的时候我闻闻四季的花香,想你的时候我听听风看看雨,请相信我,当我化作万千个分子我依然爱你!
诗歌是柔弱女生走向战场的巾帼激情: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还有毛泽东主席对女民兵的题照使弱不禁风的女生整齐划一,巾帼豪迈: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从诗句中我们读出了多少男高女低、男大女小、男强女弱、男才女貌,具有妇女“四期”(经期、孕期、更年期、哺乳期)的女生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勇敢的脱去红妆,走向战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咆哮声中冲锋陷阵,在呐喊声中英勇献身,在爆炸声中无私殉国。所以也只有中国有木兰从军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诗歌是刚强的伟丈夫的侠骨柔肠,因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要爱就一心一意,要爱就死去活来,哪怕是冬天的梦黄连的果,也要拼却一醉,一饮而尽。诗歌是元帅的真情表白: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梦不成,漏尽四更天未晓,张茜知我此时情,读到此处真是为陈毅元帅对妻子割不断的丝丝缕缕,理不却的点点滴滴的真挚感情潸然泪下„„
诗歌也是一种情趣,山东军阀韩复榘的一首《大明湖》让人忍俊不禁: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上有荷花,荷花上面一蛤蟆,一戳一蹦跶;原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的诗在单纯中透露出对毛主席的忠诚: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从你脚下走,今朝从你头上过;更有张学良将军的诗更是充满了浪漫的情怀:自古英雄多好色,好色未必是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
诗和词也是一种参禅、顿悟: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永不甘,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因此面对任何的艰难困苦我们要世事沧桑心如定,胸心海岳梦中飞。要心纵四海,宇宙归心。
我们无论面对幸福、痛苦、成功、失败,都要有诗一样的情怀,诗歌引导你笑面人生,诗也可以使你哀伤,使你振奋、使你哭使你笑、使你低回不已、使你振作奋起,更使你昂首沉思。
第三篇:乡野情怀诗歌
*=*=*=*=*=*=*=*=*=*=*
轻轻地,行走在深山的小径
用力拉紧着
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经
把往事揉碎
洒满这青青的山岭
晶莹的晨露
潮湿了我的心底
筑梦蓝天
谁与我的思绪同行
*** *** ***
缓缓地,漫步在记忆的长亭
翻阅岁月的信笺
可否听到昔日的虫鸣
清浅的时光
哪还有比翼双飞的鸟影
心中的原野
一念成了深秋
斜阳草树
从此不见了翠柳藏莺
*** *** ***
渐渐地,雨水淹没我的深情
敞开窒息的心扉
放逐那一颗受伤的飞灵
轻舟野渡
去享受那一份唯美的恬静
坦然于心
一生无需苛求
孤灯瘦笔
书写超越自己的那一片落英
*** *** ***
慢慢地,细雨换了新晴
难以言表的情怀
铸就了自己一路的风景
淡然于心
淡走红尘也是一种梦萦
过往凝香
独守那一份情怀
清风曳柳
浅醉在阳春索酒的雨中花令
*** *** ***
淡淡地,素笺漫笔在茵茵的草坪
羽化流年的沧桑
落花成冢完成了自己的生命
时光的角落
留下一缕情愫依旧在飘零
三秋两岸
独自浅醉清欢
了然于心
让生命的旅程在释然中默默地前行
于:20XX.07.13
第四篇:艾青诗歌的崇高美
艾青诗歌的崇高美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县人。艾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深递透彻的主题、激荡回旋的情感、雄伟壮美的形象、自由奔放的形式.显示出
一种令人鼓舞、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崇高美。我试图从主题、情感、形象、形式等方面对艾青
诗歌崇高美学风格及成因作粗浅的分析。
英国的罗吉·福勒认为主题“是一个灵活而有用的术语。主题作为显现诗歌美学风格存在的方式.其属性可直接显示出诗歌美学风格的相应形态.主题的深递透彻往往赋予诗歌一种崇高的羹。艾青蹦 社会的斗士 和“艺术的斗士”的姿态步入异彩缤纷的中国现代诗坛.他认为: 诗的思想力的丰富必须表现在对事物的本质的了解的热心与对于
世界 及人类命运的严肃的考虑上。” 他的诗继承和发扬了“五四 新文学的战斗传统 把观
熙生活的艺术视点始终对准为民族新生而奋斗的火热生活,把审美的情思倾注于对民族苦难 的咏叹和对光明的追求上,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洋溢着坚韧的战斗精神。主题的深邃透彻
显现艾青诗歌崇高美学风格。
艾青始终关注若农民的命运.将审美的视角触及到农村世界,将大众熟悉的农村生活、农
村人物加工提炼成艺术再现的的审美对象,描绘农村的凋敝和复苏.再现劳苦大众的沉痛生
薅、悲惨命运、深沉呐喊和果敢复仇 如果将《大堰河— — 我的杯姆》、《北方》、《旷野》、《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 》等诗集j£缀起来,是一部中国农村发展的变迁史、一本中国农村农民生活的写真椠,记录着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不同时代的历史面貌和精神面貌。《大堰河 我的褓姆》诗 “ 哀伤的笔调诉说着 堰河痛苦辛酸的一生.深刻反映旧中国农村濒于破产的黑暗现实以及农民的悲惨命运。《北 ≥、《旷野》等诗记叙了日寇铁蹄践踏下北方农村原野的荒芜贫礴,南国乡村约寂寥衰败.诗歌笼 隹悲壮 C痛的艺术氛围中。《献给乡村的诗》等篇什缸述解放区新生活,呼唤农民。从沉睡 醒来 .抽出藏在套里的刀锋,去迎接“复仇的来临”。《欢迎三位劳动者》、《播各鸟集 等诗展忑解坡区的新面貌 表现了翻身农民的喜悦 反映了时代的巨大变迁。
艾青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并 苍白的展示、无力的呻吟和悲观的叹息,现实苦难的沉痛和争
取解放的艰辛激发他诅咒、反抗黑暗社会的战斗豪情 《大堰河—— 我的褓姆》诗人 地主阶
级的叛逆”和 农民的儿子 的变态,“写给予这十不公道世界的咒语”。这种反抗精神在抗战
期的诗歌中表现得更加强烈.在《他起寮r》一诗中.诗人表现了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历史性奋 起。现实是黑暗的,要变革黑暗现实.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创建光明理想的社会,必须反抗战斗.而反抗战斗的前景必然。
总之,《墨于》一书实开中国论文之先河,确实属于中国论文的奠基之作。《墨子》一书中的 很多篇章,都为后人口头论辩和论文的写作树立了光辉的范例,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墨子》一书传世后,方才有代表中国论辩文发展高峰的《苟子》、《韩非子》、《谏逐客书》等雄辩之
作.方才有战国末期苏秦、张仪之流纵横捭阖的辞辩家。墨子.不唯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思想
家.而且足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论文作者和论辩学家。今天,我们要研究中国论文的渊源与发
展.就不能不首先很好地研究《墨予》这部经典。
艾青从不怀疑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对祖国、人民的未来充满着欢乐和信心,他的不少
诗歌是献给光明的赞歌,如《黎明》、《春》、《太阳》 《复活的土地'等诗歌中反复强调人类历史经过漫长黑夜,必将跨入光明的时代。《黎明》一诗,集中表现了艾青生活在黑暗中盼望黎明的
焦灼心情和深信“黎明 必然到来的思想。
总之,艾青的诗歌无论是描绘农村凋敝与复苏,展示农民现实生活和悲惨命运,还是描写
战争的惨烈与血腥,歌唱反叛和光明,都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画卷,高度概括了各个时代 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时代精神。主题的深邃透彻赋予诗篇雄伟的时代意识和崇高的美学风
格。从黄学的角度看,艺术领域的崇高是现实生活崇高的能动反映,艺术的崇高不可能完全再
现自然界巨大体积和现实的威力,因而所反映的大都是进步力量改变现实的苦难史和斗争史。
正因为苦难的沉重和斗争的艰难,才充分体现人类变革现实力量的巨大深厚和改朝换代斗争 的波澜壮阔。因此,社会生活的崇高是一切艺术领域崇高的渊源和本质。艾青诗歌崇高美正是
那个时代火热生活和时代崇高精神的再现。
艾青曾说:。作为诗,感情要求必须更集中、更强烈;换句说话,对于诗,诉诸于情绪的成份必须更重。艾青的诗歌情感浓烈,诗人将自己的心灵紧贴时代.把个人的情感揉合在人民的痛苦和欢乐里,用最热烈的语句、最深沉的情感抒发了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人民激荡回旋的情感波涛,使个人的情绪情感升华一种深沉博大的情感,具有崇高的美学价值。
《大堰河》时期诗歌的情感是深沉悲凉的。无论是取材于巴黎生活的《巴黎》、《芦笛》.还是
取材于故乡生活的《大堰河—— 我的褓姆》、《黎明的夜》,或者取材监房生活的《聆听》、《铁窗里》⋯ ⋯ 都燃烧着诗人强烈爱憎的感情。与同时期许多革命诗歌不同,艾青真正能从广大农民 的感情角度去感受内外忧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把反抗的精神根植于沉痛的忧患意识中,使他的许歌避免了激情饱满却失之浮泛的缺点.既忧郁悲哀,又深沉雄浑,给人以崇高悲壮的
美感享 .。抗战时期,空前的民族浩劫在艾青诗中留下更浓厚的投影,诗人尽情倾诉忧伤、抑郁 的感情.充满着忧郁的基调,笼罩着沉痛的悲伤。《雪落在中国土地上》诗人发出痛彻心肺的吟
咏:“中国的苦痛与灾难f象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蕴含着诗人生活在内忧外患中忧思
如焚的情怀。这种忧郁悲哀的情感显然来自诗人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巨大关切.如同诗人在
《我爱这土地》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然而,艾青的
忧郁悲哀决非软弱的呻吟和悲观的叹息,而是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伫望暴风雨来
卷带这一切.打荡这整个世界。在《野火》中.诗人激情地欢呼:“让这黑夜里的一切心/都因了你的召唤而震荡/欢笑的火焰呵/战斗的火焰呵。” 朗格弩斯说:。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艾青诗歌情感崇高美是由于他有一颗伟大的心灵。自三十年代初跨入现代诗坛,艾青自始至终投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诗中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悲欢,而是英雄时代伟大人民的悲欢;表达的不仅是个人的心声,而是时代的心声、民族解放的心声。诗人的感情色彩是火红的,内涵是博大的。诗人以不可遏制的激情将自己在英雄时代的审美感受经心灵的过滤滔滔不绝地倾泻出来,烘托中国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深厚的民族感情。这种发自伟大心灵的情感是崇高美学风格的显现。
艾青曾说:“形象是文学艺术的开始。诗歌不应该只是抽象的抒情,而应该把思想感情蕴含在形象之中。诗歌要以形象感染人的情绪,打动人的情感。诗歌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形象,没有艺术形象的诗就象是干瘪的花。艾青诗歌的形象是极其丰富的,既有社会实践主体—— 人的形象,又有实践客体—— 物的意象。艾青从强烈的现实生活感受出发,使主观抒情和艺术形象完美融合,人的形象和物的意象有机融会、相映生辉,组成崇高的形象群体,展示诗歌崇高的美学风格。艾青在诗歌中刻画了被压迫者苦难和抗争的形象,这些形象为苦难中斗争的中华民族作了生动的写照。《老人》一诗中饥寒交迫的老人形象,概括了广大穷人的不幸:“饥饿的颜色/染上了他的一切言语。《乞丐,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个饥饿、绝望的乞丐形象,这个浸透了苦难的形象,是北方广大难民悲惨命运的化身。《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以黑暗寒冷的风雪之夜为背景,推出了一幅山河沉沦、百姓涂炭的悲惨图画: 挣扎在草原上的农夫,受尽凌辱、漂泊在夜的河流上的少妇,背井离乡的无数老母亲,生活在绝望中的千万难民。艾青的诗歌还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战斗者的形象:从大轰炸废墟中走出来参军的少女(《街》),在狂风呼啸的路上勇猛行进的战士(《除夕》),唤醒别人而自己倒下的号兵(《吹号者》)⋯⋯这些崇高悲壮的形象“能在我们心中引起热烈的同情、极大的敬意.同时又能激发新的锐气”。毫无疑问,这些悲剧形象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精神鼓舞,具有特别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是一种典型的崇高美。
艾青的诗歌不仅用现实形象传达出对人生的感悟的审美情感,而且多描绘太阳、黎明、高
山和江河等具有崇高美的物象作为抒情言志的意象.客观物象一旦入诗便染上了诗人主观情
感外射的豪放悲壮的色彩。《向太阳》一诗中.诗人对“太阳 进行了热烈的咏赞 太阳本身就是
崇高的化身,把光明洒向人间,生机赋予万物,希望留给人类。因此,意象本身的雄大、伟岸具有
无与伦比的崇高美。正如英国思想家柏克所言: 体积庞大的东西是崇高的有力原因。《春》
用桃花的怒放暗示烈士的鲜血将换来大地的新生; 这些血迹f斑班的血迹f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蓓蕾f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太阳》描绘了雄伟的IEI出:“从
远古的墓茔f从黑暗的年代f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f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黎明的通知》诗人在空间移动中选取城市、乡村的景观作为抒情言志的意 象.这些极其平凡朴实的意象经艺术家的灵智升腾出热烈而温暖的诗意,灌注诗人如火的热
情、灵丽的生命感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将对光明和理想的向往,对现实和苦难的乐观借助黎明 的曙光投射到诗的意象里,那些平凡朴实的意象显得那样崇高伟岸。艾青说:“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上的胜利。艺术领域的崇高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
合、和谐统一。朗格弩斯认为崇高的原因在于能够选择最适当的形式,使之组成有机整
体。艾青诗歌崇高的美学风格不仅体现在主题的深遂透彻、情感的激荡回旋、形象的雄伟壮美,而且体现在结构的自由奔放、想象的奇幻夸饰、构图的阔大辽远、语言质朴而有张力等诗歌的 形式上。
艾青以散文句法入诗,许多诗歌不注重形式的整饬和格律的严谨,而力求诗歌的结构与感情的有机融合。为了表达情感的趺宕起伏,诗歌采用散文句法和独特的分行原则以形成结构的错落摇曳、自由奔放。诗歌还常用排比、复沓的修辞方法宣泄内心复杂的情感,以造成结构的回
环往复、节奏的跳跃多姿。正如朗格弩斯所言: 句的排比、词的变化、语气的递进,那些所谓变
态的修辞手段⋯ ⋯ 对于崇高的热情的风格和修饰是很有力量的帮助。《大堰河—— 我的褓
姆}13节诗几乎都用了排比和复沓的修辞,每段旬首和句尾重复,烘托诗人对乳母的无限热爱 和眷恋。“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 切着冰屑悉索的萝I-/⋯ ⋯。”诗歌连用6个 她含着笑 排比旬式描写乳母忍辱负重的生活,反
映乳母勤劳质朴的品格。象大堰河这些社会底层的 小人物 求生存的需要与黑暗现实不可调
和的矛盾通过自由奔放的结构和排比复沓的修辞方法加以表现,使读者对她们悲剧的命运产
生深沉的悲怜、同情和激愤的情感。
艾青的诗歌以丰富奇特的想象、纵横捭闻的磋想构成情景交融的崇高艺术境界,~-T-推车》 最具代表性。诗人把凝结着无数难民流亡生活的痛苦的手推车作为中心意象,从形体、声音等
加以刻画.置于广漠寒冷、深寂幽冷的艺术空间,成功地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时代特征和生活
实感的图画。想象丰富、联想奇特,构图苍茫辽阔、意境悲壮雄浑,具有一种雄壮美。《向太阳,诗歌中诗人将所有的形象和意象置于太阳的光辉里,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双翼,将历史的厚重和
现实的壮烈用情感的线索串联,那拄着拐杖的伤兵、为抗日而募捐的少女、衣衫破旧的工人、操
场上操练的士兵在太阳的照耀下光彩夺目,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朗格弩斯说: 婉曲之词.有助于崇高的风格。艾青的诗歌既注意语言的质朴蕴藉。更注
重语言的暗示性和启示性。艾青还善于运用感觉性很强的词语,修饰比较抽象的事物,给读者
视觉造成鲜明强烈的冲击力.如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大堰河》),颓垣与荒冢呀/都被
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it方》),由玛格丽特震颤的褪了脂粉的唇边/吐出苍色的故事(《芦
笛》)。这种具体和抽象的新奇嵌合给读者以情感的冲击和颤栗,得到崇高的美感体验。
美学风格形成是民族、历史、时代环境和作家经历、个性气质及艺术修养等多种因素聚合 的结晶。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他们的时代和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
史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⑥ 艾青诗歌崇高美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受时代风尚和文学环
境的影响。动荡、悲壮的时代是艾青诗歌崇高美形成的客观因素之一。艾青自三十年代跨入文
坛,目睹了三、四十年代动荡悲壮的社会现实,诗歌中讴歌的民族正气正是那个时代爱国精神 的折射。文学环境的影响是艾青诗歌崇高美形成的又一客观因素。
三、四十年代,“七月 诗派。九叶诗人 等诗歌流派和田间、藏克家等同时代诗人不同程度影响着艾青的诗歌创作。艾青的个人际遇、文化修养、艺术个性等主观因素对其诗歌崇高美学风格的形成具有决定
作用。诗歌美学特征的主体性决定了诗人的艺术个性在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诗人独立 的艺术个性和崇高的理想人格的确立,是诗歌美学价值生成的主观因素。诗人的个性和人格闪
烁着什么光泽,诗歌就吐放什么样的馨香。艾青既有大胆叛逆封建家族、执著追求光明自由的
独立的个性,又具有东西方文化浸润而独具的双重魅力,更具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 战斗的辉煌人生。正因为艾青具有反叛现实的独立的个性品格、非凡的艺术修养和丰厚的生活
积淀,表现在诗歌中则成为一种狂飙式的崇高美。
第五篇:冬日情怀爱情诗歌
冬日晨曦
薄雾
走在路上,有点儿凉
如你的突然间转身离去
仿佛一切变得空无
明知是短暂的休憩
却怎么也放不下心底最深的情怀
你在远方
也是一个人在走
一样的天空一样的世界
也一个人在孤独
愡如昨天
也似明日憧憬
而实在的正是当下
当下正在远方为你祈福
无眠
想着你超负荷地忙碌
而我却无法给你更多的关怀
所有的岁月你都在一个人面对
都在一个人在风中飘扬
明天
明天是什么时候
许是一个永远也摸不到的希望
或是一个只能遥远的时光
此时
惟有两处时空一样情怀
会不会不变
就会成为陈旧的模样
是不是变化
就一定会褪去更多的雍装
和执着有关吗
与永恒相连吧
一切
在这初冬里开始蜇伏
等待明春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