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北大荒的秋天3苏教版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文章。它与《西湖》、《拉萨的天空》组合成风景单元,单元主题是赞颂祖国壮丽的河山。本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形象地介绍秋天的北大荒景色迷人、物产丰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课题解读
文章以“北大荒的秋天”为题,用简洁凝练的语言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这两个要素,也凸显了课文所蕴涵的内容。这一课题的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写景文的拟题技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阅读文本、了解北大荒的兴趣。
(一)可教应教之点: 1.课题中的生字“荒”。
荒:草木死亡,水流枯竭,上“草”下“川”中间“亡”,荒凉、荒芜、荒无人烟……
(“荒”一字的理解属于知识价值)2.想象过去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出示地图,了解“北大荒”的地理位置。
3.将北大荒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东北的大粮仓。荒地为什么会变成良田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这一改变离不开建设者们的辛勤开垦,实现从知识价值到情意价值、智能价值的转换。
(二)可教应教之由:
“北大荒”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解题时层层深入,先从字面上理解“荒”的意思,再来想象北大荒原来的样子,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今日的北大荒。从一片荒芜到东北的“大粮仓”,通过鲜明的对比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以“荒”字的理解为突破口,由文本的知识价值开始,渐向情意价值、智能价值转变,再以“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文本解读
①九月(时间),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开头以“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这样简洁的语言点明了北大荒秋天来临的时间。俗话说“一叶知秋”,以一片树叶拉开秋天的序幕,语言简短但内容清晰,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取得了最佳效果。这样高度概括而具有美感的句子有一定的教学价值,但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无需花太多时间,可以让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北大荒的秋天,然后直接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此处教学时应抓住最后一节直接切入,提出中心问题“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自学本课主要段落,以点带面,提纲挈领。)
②天空一碧如洗(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明洁,蓝得纯、蓝得美),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多音字辨析,体会时间短、变化快)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关注色彩的结构,展开联想,再说几个这种类型的词),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感受流云的动态美)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教学这一自然段时,可先让学生紧扣“一碧如洗”,想象天空的净美,再让他们自读课文,通过“只有……才……”、“几缕”、“一道……一道……一道……一道……”等词语感受流云的“五彩缤纷”,体会北大荒秋天天空“一碧如洗”的美丽。)
(这一段出现了许多表示色彩的词语。如:“一碧如洗”、“银灰”、“橘黄”、“血红”、“绛紫”“黑红”等等。这些颜色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对于这些词语是否需要花时间进行深入理解呢?我认为没有必要从字面上去理解,因为这些颜色的意思属于知识价值,当一碧如洗的天空、各色的流云、黑红黑红的高粱等这些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眼前时,我想任何凭空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可是,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又具有智能价值和情意价值,因此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资源。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色彩的认识。如“黑红黑红”一词,在结合画面认识了这种颜色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黑红黑红的颜色?”学生会说,熟透的葡萄、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妈妈的衣服是黑红黑红的……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再说几个这种类型的词语。这些表示色彩的词,不仅细腻生动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也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情意价值。在引导学生认识、领悟色彩美的过程中,不应该只盯着色彩,而应关注其所处的整个环境,无论是语言的,还是画面的。这里应让学生品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流云的美、天空的美,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③小河清澈见底(清而透明,能看见水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将小河比喻成透明的蓝绸子,关注比喻词“如同”,可替换),静静地(默默见证着北大荒的变迁,这是一种静态的美。)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拟人写法,小河的娇柔与妩媚)。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活泼的小鱼很调皮,它们打破了宁静,带来了另一种美。),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使用工具书查出漾字的两种解释:一指液体太满而往外流,一是指水面轻微动荡。学会联系上下文选择义项。)起了一道道波纹(感受鱼儿打破明镜,漾出一道又一道波纹的快乐)。
(写景文的意境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情与景之美是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的。这一自然段的原生价值在于小河的清澈美,教学价值在于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我认为教学本段内容时可以稍微简单一点,以动静结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首先体会小河的静之美,然后感受鱼儿的动之乐,最后发现并感受动静相宜之妙。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推敲、比较进入文章的意境,理解内容、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会像作者那样运用语言文字。④原野热闹非凡。(总分结构,此句为中心句。)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通过拟人写法,写出了豆荚摇动、高粱演唱丰收在望的情景)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将榛树叶子比喻成火,体现丰收时气氛热烈,人们情绪高涨、极为喜悦。)
(第四自然段是本课要求进行段式训练的重点部分。教学这一段,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然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热闹非凡”的句子读一读,从而体会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作者先用“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概括地写原野的景象,然后再具体写怎么热闹。教学时,应抓住本段出现的拟人句和比喻句,通过“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体会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之情;通过“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燃烧起来了”,体会出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要知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热闹非凡”的意思,并通过朗读将“热闹非凡”的场景表现出来。)
(这一段的教学价值,不仅体现在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原野的热闹非凡,表达作者情感的知识价值和情意价值,还体现在本课独特的总分构段方式上。在学习其写法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又是其智能价值。这一段的教学应该是全文教学的重点。)
(苏教版教材特别注重读写结合,这样会不断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因此,我设计了仿照课文片断仿写的小练笔: 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课间活动时,我们学校的操场上也是热闹非凡呀!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⑤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铃”和 “岭”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可辨析区别字义,识记字形)、江河,连同那茫茫(与“芒”、“忙”比较)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这段中用“大豆摇铃千里金”点明了北大荒丰收的景象;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都会“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突出说明了北大荒的富饶。这里可以借助视频,欣赏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了解一下北大荒还有哪些丰富的物产。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赞美北大荒建设者们的思想感情。这样既能充分挖掘文本的知识价值、又能体现智能价值和情意价值。)
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课文结尾与开头呼应,点题,情感得以升华。可先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在学生们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再借助板书设计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板书指导背诵,不仅背得快,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学生在以后的课文背诵中会以此为镜,活记乐背。)
三、教学价值拟定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导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的拟题技巧和首尾呼应的写法。
4、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能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5、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使表达更具体生动。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教后反思-精选文档
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教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教后反思一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文章共有六小节。先写了秋天来了,再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写出北大荒秋天的景色美丽,第五节写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总分结构是本文构段的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我安排了一下复习词语、整体感知、深入品味、交流感悟、写法拓展几个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荒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较理想的感悟效果。
复习词语的环节,让学生借助词语,谈谈对北大荒整体印象,旨在让他们从宏观上把握课文,通过对词语的重新建构,勾勒出他们脑海中的北大荒印象。在学生表达之后,再用“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这句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去文中找一下,写了哪些地方的美啊?学生快速找到了: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再引导学生通过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美丽景色。每一环节都相机出示课件,尤其是五彩斑斓的流云,学生们在看到后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喜欢上了这美丽的北大荒,丰富了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感悟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想让他们知道,想把句子写生动,打动人,要用一些方法,虽然现在他们一知半解的,但是我相信如此下去,他们会逐渐掌握的。
这课还有一个重点,是掌握总分写法。第四节教学,我就引导学生,看这一节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原野热闹非凡?写了几处景色?学生答出大豆、高粱、榛树叶子之后,我读总写句子,让三个孩子分别读三种景色,渗透总分意识。学完课文之后,我总结全文: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天空——,流云——,小河——,原野——。再次总结,先总说,再分写。最后,用联系巩固,“课间真热闹啊——”引导分写可以从几个方面写啊?这样,学生对总分写法就有了感性的认识了。
但是,在课上还是有不少的遗憾,图片确实让学生见识不少,但是文字的出示让我也费了不少心思,平时只是需要写个黑板,哪些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直接圈圈画画,学生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但是运用了多媒体后,我不得不在课上分一些精力到操作上,忽略了学生的表现,感觉学生的思维比较慢,甚至有时跟不上思路,读得也不是多到位,唉,还是用得少了吧?
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教后反思二
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地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我通过课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看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因为学生离农村生活比较遥远,对农作物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在阅读过程中未能体会出其中的“欢快”的感情。课后通过查询,我发现“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后分角色表演”的办法很是有效的。我感觉到:应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来感受美。
不过在本课教学中我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引导学生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评价学生这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
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来这些遗憾,我得再用上一节课进行训练了。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第三篇:三年级上语文教案-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
一、教材分析
《北大荒的秋天》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单元主题是赞颂祖国壮丽的河山。本课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形象地介绍秋天的北大荒景色迷人、物产丰富,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到来,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天空、小河、原野三个方面介绍北大荒的景色迷人,第五自然段介绍北大荒物产丰富,第六自然段作者饱含深情地赞美北大荒秋天的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全文,升华主题。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对北大荒的情况并不了解,无论是对北大荒过去的开垦,还是如今的繁华都了解甚少。教学前可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根据课文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充分地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自主诵读、合作交流、真情感悟中获得美的享受,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那种简练而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转”这个多音字的朗读。
3.在诵读感悟中体会北大荒秋天的景色迷人、物产丰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北大荒秋天的景美、物丰。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是如何具体描写原野的热闹非凡的,并会进行仿写。
四、教材解读 北大荒的秋天(可教应教之点: 1.课题中的生字“荒”;
2.了解北大荒,将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教应教之由:
“北大荒”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导入课题时层层深入,先从字面上理解“荒”的意思,再来想象北大荒原来的样子,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今日的北大荒。从一片荒芜到东北的“大粮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引入课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相应教案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人们把那儿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看老师写“荒”这个字。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所以这里有个草字头,什么都没有,注意中间是个“亡”字。能给“荒”组个词吗?(荒凉、荒芜、荒无人烟„„)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2.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经过建设者们的开垦,荒地已变成了良田。现在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东北的大粮仓。(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的秋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俗话说“一叶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可以让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北大荒的秋天,然后直接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教师相机板书:美丽。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此处教学时应抓住最后一节直接切入,提出中心问题“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自学本课主要段落,以点带面,提纲挈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教学这一自然段时,可先让学生紧扣“一碧如洗”,想象天空的净美,再让他们自读课文,通过“只有„„才„„”、“几缕”、“一道„„一道„„一道„„一道„„”等词语感受流云的“五彩缤纷”,体会北大荒秋天天空“一碧如洗”的美丽。
这一段出现了许多表示色彩的词语。如:“一碧如洗”、“银灰”、“橘黄”、“血红”、“绛紫”“黑红”等等。这些颜色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要真正感知这些纷繁的色彩,要做到两个结合。一要结合画面。当一碧如洗的天空、各色的流云、黑红黑红的高粱等这些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眼前时,我想任何凭空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二要结合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资源。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色彩的认识。如“黑红黑红”一词,在结合画面认识了这种颜色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黑红黑红的颜色?”学生会说,熟透的葡萄、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妈妈的衣服是黑红黑红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再说几个这种类型的词语。
这些表示色彩的词,细腻生动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也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这些词语本身,我觉得没有必要作过多的解释,只要将色彩与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即可。在引导学生认识、领悟色彩美的过程中,不应该只盯着色彩,而应关注其所处的整个环境,无论是语言的,还是画面的。学生面对这多姿多彩的景物,对各种色彩的感悟就能品味出它的美不胜收了。)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写景文的意境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情与景之美是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的。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推敲、比较进入文章的意境,理解内容、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会像作者那样运用语言文字。我认为这一段可从动静两个不同的方面展开教学。教学设计如下:
1.静之美
(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是如此的美妙,而那儿的小河又别有一翻情趣。哪句话写出了小河的美,你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2)理解“如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它默默见证着北大荒的变迁,这是一种静静的美,指名读、指导朗读。
2.动之乐
(1)活泼的小鱼游来了,它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带来了另一种美。
出示句子: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小鱼多调皮,它顶着水游过来,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点击变红:顶 漾)漾在这里指什么?看着欢快的小鱼,荡漾的河水,你的心情又如何?此时随着水波荡漾的还有我们的心情,所有的烦恼都随着水波一圈一圈漾出去。(2)小鱼的出现,使小河有了勃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指导读出欢快的语气。)3.动静相宜
(1)如果说,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那是一种静静的美!那自由活泼的小鱼则是一种灵动的美,这一静一动我们该怎么读好呢!先自己试一试。
(2)小鱼、小河,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和谐。(板书:动静相宜)我们一起来读。
(3)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看似常见的天空、小河在作者的眼中有了别样的美丽,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学生齐读)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象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第四自然段是本课要求进行段式训练的重点部分。教学这一段,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然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热闹非凡”的句子读一读,从而体会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作者先用“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概括地写原野的景象,然后再具体写怎么热闹。教学时,应抓住本段出现的拟人句和比喻句,通过“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体会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之情;通过“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燃烧起来了”,体会出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要知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热闹非凡”的意思,并通过朗读将“热闹非凡”的场景表现出来。)
(出示比喻句:“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红红的榛树叶比作火)红红的榛树叶子和火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是红的)质疑:榛树叶子真的能把人们的心燃烧起来吗?(不能,红红的榛树枝头上挂满了果实,兴奋极了,榛树叶恨不能马上把成熟的喜悦也告诉人们,让人们也一起分享快乐。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燃烧”)
(苏教版教材特别注重读写结合,这样会不断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因此,我设计了仿照课文片断仿写的小练笔: 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课间活动时,我们学校的操场上也是热闹非凡呀!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这段中用“大豆摇铃千里金”点明了北大荒丰收的景象;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都会“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突出说明了北大荒的富饶。这里可以借助视频,欣赏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了解一下北大荒还有哪些丰富的物产。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赞美北大荒建设者们的思想感情。)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再次深情朗读“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深切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在学生们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将借助板书设计指导背诵课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板书指导背诵,不仅背得快,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学生在以后的课文背诵中会以此为镜,活记乐背。)
板书设计: 北 大 荒 的 秋 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见底 美丽
原野 热闹非凡
大豆摇铃千里金 富饶
第四篇:三年级上语文课文解析-北大荒的秋天1苏教版范文
单元分析
本课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分别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向学生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文一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最后一段总结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抒发了热爱北大荒的真挚感情。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义为:
1.正确、流利地朗读、抓关键词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优美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学习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文章用词的精妙。认识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认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和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北大荒的秋天
【课题是一个偏正式词组,中心词是“秋天”。指导“荒”的书写。】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开头简单的一句话,交代了文章描述的时间和地点。让孩子们感受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我在执教这段时,曾让孩子进行替换说的训练。“ 月,从 开始,的春天/夏天/冬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一碧如洗”写出了天空的蓝,知道”如”就是“好像”。理词语的意思。想象天空像洗过一样的蓝,感受天空的纯净。】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流云”是指“移动不定的云”,“几缕”是“几丝”,写流云,为一碧如洗的天空增添了色彩。】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具体描述了流云的色彩,“银灰、橘黄、血红、绛紫”可见流云色彩之多,引导学生圈圈画画,再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说说自己会联想到什么,“银灰”像银子一样的灰色,“橘黄”像橘子一样的黄色,了解这种构词方法,并会仿词。】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将流云比作“锦缎”,写出了流云的动感。指导读好四个“一道”,注意朗读的轻重缓急,突出变化。抖动”写出了天空色彩的变换和动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变化无常的流云还会像什么?】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清澈见底写出了小河的清,联系生活理解“清澈见底”。】,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怀抱”把大地写活了,有一种宁静温馨之美】一群小鱼顶(“顶”把小鱼游水的样子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近义词:立刻、马上等)漾起了一道道波纹。(本段教学重点:朗读、比喻句、动词的运用。)
原野热闹非凡。【“热闹非凡”是什么样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中心句、总——分写法】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哗啦啦、乐呵呵可以体会田野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喜悦的心情。这里把大豆、高粱当成了人来写,表现了作者对丰收情景的喜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把人们的心也被燃烧起来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可让学生朗读想象“当你看到丰收的田野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燃烧写出了人们丰收时候的喜悦。】
(本段教学重点:这段是本文的重点。本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先是总述:原野热闹非凡,然后从大豆、高粱和榛树叶子三个方面写出了原野丰收时的情景。让学生认识“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思考本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原野的热闹非凡,通过“齐读、分组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构段方式,并在小练笔中尝试用“先总后分”的方式写一段话。积累语言,从而用言语实践。)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大豆摇铃动态美,声音视觉的双重震撼,写出了大豆的饱满;“千里金”从颜色、数量两方面写出了大豆的特点,体现了人们丰收的喜悦。】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捧出”:拟人的修辞手法,人眼中的自然有情有义。“宝物”有哪些?“沉甸甸”什么意思?生活在这里的人是什么人。引导学生对北大荒建设者的赞美,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豪情】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结尾和开头一样,简洁明了。对学生习作是个很好的示范。一个“美”字看似简单,却饱含着丰富的内涵。美在哪,不仅是景美,情也美,人更美。了解这种结尾的作用。】
第五篇:三年级上语文课文解析-北大荒的秋天2苏教版
教材简析: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这在小学阶段应是开篇之作,它与后两篇《西湖》《拉萨的天空》组合成风景单元。作者依次写了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展现了北大荒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原野的丰收之美。作者既用粗线条为我们勾勒出了北大荒的轮廓美,又用美工笔为我们细腻地描画出了北大荒的细致美。读着此文,感受着语言美,景色美,更能触摸到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通过笔尖不停地流淌,一直流入读者的心中。
解 题:
课题用了偏正式的短语开门见山地呈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北大荒”一个特殊的名字,“秋天”一个丰收的季节。这里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荒”的教学,通过字形的分析进而理解“荒”的意思。
2、了解为什么叫“北大荒”?现在为什么叫“北大仓”?
3、出示地图,了解“北大荒”的地理位置。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梳理,能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初步建立起对北大荒的整体感知,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至于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但没必要对文体本身作深入的阐述。正文解读: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时间),北大荒(地点)的秋天也就来了。(正所谓“一叶知秋”)
(开头简简单单,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只一句话,干净利落!看似直白的语言,却是如此富有诗意,富有动感,用一片代表“秋”的树叶飘零来拉开秋的序幕,多美啊!这段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对秋的感知,读出心中与众不同的“秋”。)
天空一碧如洗(理解感受天空的美、干净,并能关注词语的结构),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量词“缕”)。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量词“道”,流云的形态美;“银灰、橘黄、血红、绛紫”流云的色彩美,根据色彩进行联想,关注这些词语的结构,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举出例子),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结合“流云”的色彩理解“五彩斑斓的锦缎”; 教学生字“抖”,关注比喻的修辞,感受流云的动态美)。
(这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给我们描绘了一碧如洗的天空中流云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作品的原生价值所传递是天空流云的美,而教材的教学价值则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写出了这样的美。教学中,对于流云的形态美与动态美应轻于色彩美,这样的色彩美要借助于对“一碧如洗、银灰、橘黄”等词语的理解,反复地朗读、展开丰富的想像才能将这样的美形成于脑海之中。)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小河的静态美:河如蓝绸子,大地如母亲)。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小河的动态美,通过查词典来理解“漾”的意思)。
(这一段较前一段可以作简单处理,通过朗读,小河的美留给学生静、动两种感觉就行,这是一种自然的美,也是在学习表达。对于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则是高年级才涉及到的,这里只要在读中有所渗透就可以了。)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拟人);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象是在乐呵呵地演唱(拟人)。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比喻)。
(这一段是采用总分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地描写了原野的丰收之美,这样的构段方式学生要明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运用这样的构段方式于以后的写作之中。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可以按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第一层是通过读后想像在原野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第二层可以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比“发出哗啦啦的声音”更喜悦。“为什么喜悦?是大豆在喜悦吗?”初步了解拟人句式的特点,而且尽可能处理得含蓄,同时这也是一个隐形的读写结合的处理。第三层是告诉学生这种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整段文字当中,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铃”和这段中的“岭”这两个形声字可以通过辨析来区别字义,识记字形)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金黄”这个词的结构可以和前面的“银灰、血红”等词结合起来进行积累)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茫”的字形要与“芒”进行区分)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宝物”还有哪些呢?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以此来感受北大荒的富饶,与解题时的“北大仓”结合起来理解)来(拟人)。
(这一段表面上是写了北大荒的丰收,实则是在赞美北大荒劳动人民的勤劳。教学时可通过设疑:“这些宝物真的是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捧出来的?用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感悟北大荒的富饶是靠劳动人民的勤劳双手捧出来的。)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感叹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对北大荒秋天的一个总结,真正落实到一个“美”字上!这种“美”来自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源自作者内心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怎一个“美”字了得!那是“真美”呀!)
综观本篇教材,发现有以下特色:
一、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描写。如天空流云、清澈小河、热闹原野、大地献宝。
二、“总分”段落,层次清晰,能围绕中心展开描写。如写天空突出“色彩美”;小河突出“清”“静”;原野突出“热闹”“遍地是宝”。
三、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如“流云如锦缎”,“小河如蓝绸”,“水面如明镜”,“大地如母亲”“豆荚欢笑、高粱演唱”“由榛树红如火,想到人们的喜悦”“由丰收想到大地献宝”等。
四、浓浓热爱之情融于言中、景中,让景更美、情更浓。
根据教材特点与年段目标,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诵读感悟北大荒的美丽与富饶,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3.在学习课文同时了解并学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4.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