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节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目前世界上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学习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团体探究模式、结构方法模式、复杂指导模式、合作方法模式。在我国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如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分层次分组竞赛合作学习教学法,异质合作、同质选学的教学模式,协同——接受型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模式都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要素。
(1)混合编组:小组成员的异质互补将确保小组成员各具特色,取长补短。
(2)互相依赖性:小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3)个人的责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4)小组的自我评价: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如下问题:(1)在混合编组时,应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为合作学习创设环境条件。
(3)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4)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接受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要注意合作学习与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
三、学生的探究学习
(一)探究学习的定义
探究学习又被称作研究性学习,广义的探究学习泛指一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作为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学习;狭义的探究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综合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活动。
(二)探究学习的特征
1、问题性
探究学习必须从特定的问题入手,这是探究学习的典型特征。
2、实践性
探究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化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把学生带到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中,在学生亲身参与问题的选择、研究与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学习。
3、综合性
探究学习的综合性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它超越了传统的课堂、学科、传统评价制度,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类自身。
4、开放性
探究学习的开放性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学习资源的开放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问题选择、研究与解决方式的开放性上。
(三)教学实践中的探究学习
1、探究问题的确定
探究学习实质上它只是人为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态度与情感。学生的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有着本质的区别,有效的课题研究必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必须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认真思考与研究。
2、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学习的过程与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应注重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应该有了结论就中止,还应该使学生回顾、审查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四、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三种独立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主要是从学习的内在本质出发,表明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他主式学习不同的;合作学习则突出了学习的合作性,它与“个体学习”相对;探究学习从知识获得方式的角度,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直接相对。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优化组合,才能实现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三节 协同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和探究教学
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条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学生观
1、由“知识的容器”到思想者、创造者的转变
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地分析、研究、讨论甚至是争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与观点,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更应该给予适当地鼓励与赞赏,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2、由关注学生整体到关注学生个体
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养成是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状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更好的条件,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对其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
(二)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师观
1、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共同的学习者、合作者
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如何学习知识,如何探究、创新,而教师要学习的则是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这两种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是互动的、发展的。师生的互动合作是学习方式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
2、努力成为反思者、研究者
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该不断地研究和反思。既要研究每一个学生,又要研究自身;既要总结教学中的收获,又要反思自己的教训与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三)新的学习方式与评价观
新的学习方式促成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学习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参与制定评价的指标,并参与自我学习的评价。另外,在新的学习方式中,评价的意义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新的评价旨在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探索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协同教学
广义上讲协同教学有三种基本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所谓“师师合作”就是要实行小组协同教学策略。
协同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有利于教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革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有利于减轻乃至消除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涌现提供民主、宽松的环境。教师的协同教学是实施综合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以班主任为核心,各科任课教师既分工又密切配合,这种教学形式旨在全面、协调、高效地培养全班学生的素质,构建学生优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讨论教学
讨论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非常吻合,其宗旨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效地自我表达的能力。
四、创意教学
创意教学也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创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情激趣,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让富有情趣的课堂吸引学生,更注意将微笑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因而,创意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师在设问、点拨、举例、讲解每一个环节,都要充满机智,甚至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创意教学中,教师将大块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刻意为学生营造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创造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体验使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增强了自信心。
五、探究教学
所谓探究教学,其实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与发现来解决问题。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科学精英,而是要使学生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公民。设疑激趣是前提。质疑探究是基础。辨疑解难是关键。释疑检验是重点。生疑发展是动力。
第二篇:教学方式变革
第八章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 主要内容: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合理运用
重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践应用
知识点一: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已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定位。终身学习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赖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教学方式,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新的教育观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它包括相对学习方法及其关系,并涉及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习方式变革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责任感,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仅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学习成为被动的接受、记忆、再现、简单应用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突显出来,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对书本质疑,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立性、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并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与习惯。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的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在本质上它是有复杂结构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是系统的主要线索。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其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其独特性表现为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其体验性表现为重视身体参与性的直接经验,其问题性表现为突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现代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知识点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缘起
自主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贵在自求自得。比如,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在他看来,人们要获得高深的造诣,就要积极主动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学习思想论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这些学习思想对于今天的自主学习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首先提出者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在知识的获得途径上,苏格拉底指出,不能认为知识通过移植或者经由教学过程就能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观念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首要地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占据支配学生学习的地位。苏格拉底的自主学习思想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
2、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他动学习而提出的。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自主学习的含义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往往只关注学习的一个方面,所以就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1994)通过分析、综合、吸收已有的自主学习定义中的合理成分,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学生学习是否自主,应从学生在以下6个方面是否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来衡量。即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还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起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庞维国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
——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学生自己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性环境,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
——纵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他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与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则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3、自主学习的特征
由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理论立场和所下的定义不同,所以对于自主学习的特征也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认识到自主学习有如下的共性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由学习者本人完成,不需要他人直接干预,学习的计划和方案是自己制定,学习的时空由自己选择,学习的手段是自己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自觉地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
(2)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相当多的时候是潜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要求。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不再扮演现成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问题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靠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3)有效性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述,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有效学习方法。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使他们发挥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4)体验性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自主获得的,有效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是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出来的。所以,自主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
(5)层次性
从纵向上看,自主学习在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从横向上看,不同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所以“层次化”不只是指整个学生培养目标系统的层次化,而且也意味着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学生因人而异,无论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还是外在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个体的发展程度不同是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应考虑的因素。自主学习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定位上各有侧重,所设计的问题和练习要体现必要的层次感,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
4、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1)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包括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自主学习的动机一般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掌握知识技能、求知的兴趣与愿望、对学习任务价值的关注等内在动机。所以,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可采用图8-1所示的途径:
图8-1 激发和维持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示意图
(2)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行为某些方面有意识的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监控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判断自己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是否偏离自己所设定的学习计划,及时调整以使自己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得以尽早实现。自我监控是一种执行过程,可激活或抑制其它过程,能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评价。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个体只有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时,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研究表明,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具有更好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思维和学习的特征。如何使学生形成自我监控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组织实施。其一是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特征的课堂准则,给予学生更多地参与制订课堂规则的机会,引导学生明确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感,促进学生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效,不断地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其二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时间自我监控表,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在指定的家庭作业中的时间使用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
表8-1 学生学习时间自我监控参考格式
(3)组建自主学习小组
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与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两种学习方式共存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互学互助的学习交流,既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部分学生学习的惰性,又可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习他人在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等方面的优点,取得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4)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要实施自主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努力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利用地理资源信息的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自主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激起他们更大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差生应给予鼓励,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情绪的学生,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学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帮助,使他们重振学习的信心。总之,课堂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业自尊,增强个体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克服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知识点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探究学习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1961年,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他做了题为《作为科学的探究教学》(Teachingof Science as Enquiry)的报告,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就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1、探究式学习含义
广义的探究式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涉及所有学科的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狭义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体验知识的增长过程。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就教师本身来讲,乃是鼓励因材施教而变化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表现,以增进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就探究式教学内涵来看,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助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方法。即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教学过程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是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特性和开放性的发展性教学过程。其本质是探究式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获得提升,学生主体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原理或技术,体现出超前认识和创新的特点。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如表8-2所示。
表8-2 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
2、探究式学习活动特征
(1)主动性
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的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地理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控制、力求充分体现对学生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自然就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积极的关心周围的问题,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优化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2)问题性
探究活动是围绕科学性地理问题而展开的。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提出的、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并且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求知欲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问题,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外,探究式学习也是一个使学生运用、发展多种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探究式学习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基础,所涉及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
(3)过程性
探究学习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道路上的经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获得可以解释地理问题的证据,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且通过交流比较选择出可以解释问题的科学答案。通过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澄清价值观,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4)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看作小科学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由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积极的搜集资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体验各种问题的情境,因此通过探究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他不局限于课堂、教材或者某一学校,学生要融入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进行检验。除此之外,探究式学习还有生成性等其他特点,只有掌握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教师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探究式地理学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的。这些活动从纵向看,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活动,即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计划、搜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以及根据现实条件灵活运用科学结论等。在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知识,而且能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方法,并养成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从横向看,探究式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许多具体的活动形式。在这些生动、多样、有趣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有乐趣,主动而轻松,并富有创新精神。
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的重点寻求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强调学习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类比、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直觉思维。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的学习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尊重学生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素质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如图8-2和表8-3所示:
图8-2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实施示意图
表8-3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具体内容
4、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做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目的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探究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式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好探究学习的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提供依据。
知识点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由于它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故而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1、合作性学习起缘与发展
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重视合作并将之运用于教学情境中。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在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18世纪以来,英国牧师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喀斯特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并于1806年兰喀斯特学校在纽约成立时,将这一观念传到美国。之后,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广为应用。在19世纪的后30年,帕克带来了他倡导合作性学习的热情﹑理想和对公立学校自由﹑民主和个性化追求的强烈的执着精神。他给课堂注入了生动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真正合作与民主的课堂气氛。帕克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世纪之交时期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教育。之后,杜威把合作性学习小组推崇为他著名的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当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包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小先生制”的构想,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但只可视为合作学习的雏形。合作学习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合作学习初始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注意到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
(2)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
(3)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在该阶段,一方面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另一方面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于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21世纪初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现在已有山东等数个省份开始借鉴和实验这种新的教学策略。20多年来,我国学者和专家对合作学习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走过了从移植到改良,从改良到创新的探索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新课程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很多地理教师也尝试把这种教学方式引入地理课堂的教学,地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4、合作学习的主题特点
(1)地理合作学习主体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立足于教材主要是让教师能够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高于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情况,以及自己对地理学科教学研究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得教材生活化、现实化。因此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对合作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交流,产生思想的共鸣。
(2)地理合作学习主题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学习内容不需要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复杂的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还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教学目标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地理教学中,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多是比较抽象或者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合作学习可使抽象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现实化,使综合的问题分散化、简单化。在合作中学生主动的探究,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更为轻松的完成重难点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准确。(3)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表明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把学生从科学世界带到生活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无时无刻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因此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地理教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这不仅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又非常适合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的课题也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4)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选择合作学习主题时应遵守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接近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5、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
先由教师按常规讲授方法对全班同学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共同学习、讨论、掌握,最后在互不帮助的情况下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学生小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划分,每五至六周可改变一次编组,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图8-3 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2)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
学生小组由四至六名成员组成,各小组成员在信息、资源及任务上互相依赖,学习任务事先进行了划分,每位小组成员承担全部学习任务中的一部分。各小组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学习,讨论,直至掌握,然后“专家”们返回各自的小组教会本组其他同学,最后测试各小组每位同学对全部内容掌握的程度。
图8-4 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3)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
在这一模式中教学分四个环节进行,即教师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竞赛,成绩评定。合作学习小组的主要作用在于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保证所有成员都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为每周举行的教学竞赛做准备。
图8-5 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4)小组调查法
学生按二至六人组成小组,从全班总的学习任务中选出一个课题进行学习,在小组内子课题又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各小组学生制订计划并展开调查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得出问题结论并将此研究报告呈现给全班同学,以使全体学生形成对此子课题的深入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结果作出评价。
图8-6 小组调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5)共同学习法 由四、五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共同学习、完成某一任务,每一小组共同交一份作业,依小组成绩进行奖励。这一方法强调小组进行共同活动,讨论,以促进小组得高分。
图8-7 共同学习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第三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读后感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时代要求
——读《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感
最近细心研读了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一章,有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要依靠教师教学行为、观念、方式的转变的落实上。也就是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
为什么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任长松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不光可通过书本,更多可通过互联网等来获取。如果我们不改变教学方法,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既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让学生能更容易的掌握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见识科技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高一地理必修一比较抽象,总有学生抱怨太难了,刚开始就比较畏惧,不想学,到高二选地理的人就很少。所以在高一时一定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可以借助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贴近学生生活,各种趣闻事例等,让学生想学、主动去学。
学生步入社会,寻求就业机会。可社会特别是工商界需要的那种具有创造性思维、善于学习、推理、擅长合作和会解决问题的人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会自主学习,会创造性思维,会推理,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善于合作,会与人相处。所以在教学中,宁愿让学生少学一些,也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给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多一些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实践经验更为丰富,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被历史的脚步所淘汰。
21世纪更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去创新。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能对知识形成浓厚的兴趣,有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如果在某些知识点上欠缺,只要他具备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会学习,他可以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补偿。由此可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俗话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任长松的观点很新颖独到。教师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这样才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乱世创造英雄,信息时代也会创造出“时代的教师和学生”。
第四篇:新课程实施与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实施与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品质、学习态度以及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个性品质甚至成长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而富于艺术性,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教学方法来实现,所以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变革; 教育方式多样化 1.1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材料,通过图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这是讲解与示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预先录好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后脑、肩、背臀依次触垫——抱小腿蹲撑起立的文字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的需要重复播放画面,讲解动作。加上师生的不同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就更简单、更积极主动。掌握理解动作要领就更快、更直观。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
1.2 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探究知识,发展创新能力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利用一定的生活情节和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对学龄初期儿童教学时,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应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情景教学,教学方式应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儿歌、游戏和趣味活动;练习场地则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情景,如夺红旗、找伙伴、消灭害虫等方式进行。如在教学《持轻物掷准》一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不同距离的各种害虫,让学生据自己能力的大小选择消灭害虫的距离,教师根据消灭距离的长短及时给予学生物质与精神奖励,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上课会兴趣盎然。2 构建合作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合作学习时首先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对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很重要,而且学习任务的完成要靠小组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家必须同心协力,个人不能游离于小组之外。使学生逐渐懂得怎样合作,然后逐步提高合作技能。在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讨论问题,同时注意合作人数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小组长轮流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合作者。案例一:我曾在八年级上了一堂体育课《“小马”过河》,我就采用了自主合作练习的方法。在《小马”过河》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二人(或多人)的、互助合作、实践尝试,创造出了搭桥过河、踏石过河、开船过河、飞马过河等方法,而在搭桥过河的方法里,又有各种各样的桥。这么多方法,都是回答教师“如果你是那匹小马,你能过河吗?”这个小问题的答案;这么多方法,都是学生们自主合作的实践成果;这么多方法,都是学生们创造的结晶。2.1 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而新的课程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也有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勿庸置疑,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2.2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在学生本人。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得到的。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学中的模拟情景等。小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景中游戏玩耍。他们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把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有机结合组成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单、双脚跳”教材时,教师把教材内容通过“小青蛙与小花猫”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故事,通过游戏贯穿全课。课的导人采用图片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视。听和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景交融,整个练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2.3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进行投掷教学,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确实,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作为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整堂课,我都让学生先自主尝试,再进行展示,最后集体比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平时,我要求学生在课余、准备活动阶段创编一些生活小游戏,然后让他们在课中轮流带领同学们做。在本课中,我就让学生自主创编准备活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体育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而且也使他们的创新精神一点一滴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3.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 3.1 教学方式的创新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
主题式教学方式:主题式教学方式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和相关的活动内容,围绕创设的一个教学主题,把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采用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通过游戏为主的方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过程是:引导学生进入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以主题情境逐渐进入各小标题情境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思维技能训练;小组合作探讨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让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情境教学中。例如:《植树节》导入情境:植树节,老师带学生去公园,(模仿各种行人的走路);初入情境:公园里同学们来植树让我们比一比,看哪组植的又快又好(往返跑);深入情境:若我们要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就必须认真锻炼(拍皮球),比一比哪能组同学皮球拍得既快又不会碰到小树苗;延伸情境:看着这么美好的公园和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跳起欢快的舞蹈。
互动式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陪伴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为主要形式,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法创设情境,实现学生自主学练,该方式重视学生首次发现,首次示范,将所学知识、技能“外化”,进行自我反馈,以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其过程是: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老师陪伴学生进入学习程序,陪同学生一起练习;发展学生思维技能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利用集体练习情境的创设提供学习帮助;学习效果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例如:跳短绳。通过绳操短绳游戏展开教学;老师和学生一起跳短绳,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两种跳法的优劣点,同时用不同节奏,不同信号加强对跳绳技能的掌握;引导学生想象尝试创设不同的跳绳方法;小组学习和讨论,形成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演进式教学方式:演进式教学以一课一教材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器材、场地、自然条件为主线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地改变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锻炼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积极讨论游戏的规则,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其过程为:引导学生利用器材进行自主锻炼;不断地改变同一器材的条件来吸引学生的锻炼兴趣;在小组合作下创设游戏,延伸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个人、小组进行表演、展示;运用综合性评价。例如:《五彩的圈》。找朋友:如何和圈交朋友?拿同一颜色圈的同学为一组;个性展示:一人一圈,你们怎么玩?激情畅想:二人一圈,你们会怎么活动?奥运小主人:用手中的环,如何拼出五环?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始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昂,始终想像和探索的兴奋状态。他们不断地探索,当条件发生变化后,各种新活动法在不断的尝试、发现中收获着。3.2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3.3 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和行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4 积极改革评价方式
体育教学评价强调统一的考试与测评来衡量学生,这主要是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教育观念,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不仅应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还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并给教师提供评价依据,以便于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体育学习评价就是体育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它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地发展。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给学生创造的时机,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各种方式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例如:我有两名学生,一名学生平时体育活动能力较强,在平时的考核中,成绩总是优秀。因此,这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骄傲自满,虽然在上个学期末的考核中得到了优秀,但我并没有刻意地去表扬他;还有一名学生由于体育活动能力较弱,在平时的考核中最多能得到良好,但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认真,虽然在上个学期末的考核中只得到了良好,但我却刻意地点名表扬他。又如:某一学生性格内向,身体素质一般,体育成绩也较差,平时上体育课时,无论是跑、跳、投都不是很好,而且在学动作时也领悟得较慢。因此,这位学生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有一次,我们学习《仰卧推起成“桥”》这一课时,我发现这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不是做得很好,但他很努力,于是在结束前的小结中,我特意表扬了这位学生,说他上课专心听讲,练习认真,动作也比以往做得好,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这时,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脸上有了笑容„„。5 当然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也应注意存在的问题如: 5.1课堂设计不应流于形式。
教材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在课堂上成功体现呢?我在上课时看到,有时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比较透彻,驾驭课堂得心应手,一堂下来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有的教师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听见老师这样的话语:“同学们分小组合作讨论练习一下”“大家相互交流一下”。紧接下来又听到“快点,同学们抓紧点”“还没好?”有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停下来练习,看别的组的展示”。忽忙之中,这一切成了形式,成了教师的“课堂赶场”。新课程倡导是到自主、合作、探索性地学习,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当老师千方百计地给学生营造交流学习机会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对于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比较喜欢,但教师对交流的内容,时间却不好把握。太难了。不易于讨论出结论;太易了,又缺乏讨论的必要性。时间长了,影响教学内容;时间短了又停留于形式。势必对课堂练习密度、运动负荷有一定的影响,教学任务不能完成。5.2 技能教学过于淡化
体育课主要是通过身体锻练和技能学习为中心来展开,离开了远动技能教学也就失去了学校体育学科存在的意义。有些教师有这样的误解;“技能教育学就是竞技体育。”实质上,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对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更有效,是体育课同其他学课的区别。假如体育课没有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本质属性。当前学生体质严重下降,与我们体育教学有直接关系。运动技能的淡化直接倒导致运动负荷过低。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上好体育课以热闹,趣味为追求的目标,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如此的教学致使部分学生把体育课解为“玩的课”,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因此出现了上课前有学生向教师询问:“老师今天体育课我们玩啥?”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作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出发点,认为学生玩得高兴,就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而忽现了体育课的运动量。激发教学兴趣与学好运动技能是不矛盾的。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新颖 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练习,在心情欢快的教学氛围中达到运动技能学习的学习目的.5.3 不可过度强调学生主体
传统体育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权威”,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操控下按“程序”进行,因而教师感到心里比较踏实。有的教师怕学生不懂,总是讲得过多,改变不了教师把持课堂的局面,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于是,课堂又会常常出现“无序”的状态,有时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使教师感到不安,甚至焦虑。的确,“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课堂也“乱”起来了,而老师却不敢“过问”和干预,生怕有悖于学生主体的精神。有的教师只求学生动,而忽视技能、体能的教学和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只求欢快,而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认为堂上活跃,学生玩得痛快,乐得开心就体现了课改精神,就是成功的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5.4 对待学生不可一味赏识
随着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我们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看到了教师对学生形式多样的表扬和奖励,从口头表扬,称赞到奖励等,数不胜数。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上课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几乎课堂上只要学生回答问题,展示动作,无论正确,恰当与否,老师总是面带笑容地表扬道:“你真棒!”“你真聪明”!课堂上掌声响起,课堂气氛活跃。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赏识教育吗?我们常说“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我们如果把鼓励性评价一味地表扬对学生错误技术动作、回答问题中的错误和学习中问题不及时指出,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唯恐被说“伤害学生自尊”那么,必将致使评价缺乏科学性,亦使学生不知所云。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学生发展极为不利,长此下去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式。
总之,新课程标准给广大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上好体育课更加不容易;在体育教学中,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还需付出努力,只有不断探索、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只有不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进一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理念、上好体育课。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办公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N]、新华社,1996—6—16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
1.学习内容: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2.学习方式: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即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
3.教学方式: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中。如何整合课程内容?
要理清并抓住主线,将主题引领作为整合的起点。建立六要素(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整合的学习活动观。
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从文本解读到活动设计教师还需要思考: 1.创设何种情境?与学生共同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需要获取什么信息,建构怎样的知识结构?
3.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获得文化体验,汲取文化精华,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学习策略,实现创新迁移? 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
1.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4.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王蔷教授最后总结:
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研读文本、重视情境、梳理主线、构建结构化知识、关注内化提升、迁移创新,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关于语言能力的内涵,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不局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语言知识,其中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尽管语篇知识、语用知识等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这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对于一线英语教师。
第二,语言能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的。
第三,在语言技能方面,特别强调对语篇作出的反应。过去更加强调对语篇的理解,即知道语篇表达了什么意义,而不太重视读者对语篇表达的意义应该作出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读一篇文章之后,应不只停留在理解上,还要对语篇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分析。
第四,要注意语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维层次的目标,如“阐释和评价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评价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比较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语篇中的事实与观点”“找出语篇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要准确把握这些目标描述中使用的“阐释”“评价”“分析”“比较”“理解”“区分”“找出”等描述词语的内涵差异。
第五,强调语篇的人际意义。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与其说是读者与文本互动,不如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作者互动。既然是互动,那么作者与读者总是以一定的角色进行互动。换句话说,作者在创作语篇时,总要直接或间接地体现自己的角色,也会为期待的目标读者设置角色。这就是语篇的人际意义。对很多英语教师来说,这些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但其中的道理应该并不难理解,只是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不太重视。2.文化品格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在学习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的各个学科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使我们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以往所说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虽然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显得抽象和宽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过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为不同的文化信念寻找合理性解释,从而增补、丰富自己的知识信念系统。3.思维品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育界人士广泛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程晓堂尝试性地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英语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了有可能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发展的十种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共同特征,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
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发展英语学习能力尤其重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并非易事。因此,掌握英语学习的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并不局限于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包括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态度,例如,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处理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外,还要能够监控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估使用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用“学习能力”的概念取代以往几个版本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策略”,进一步突出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不仅需要在学英语、用英语的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而且要形成学习英语的能力,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