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 王惠东 执笔 郁德贤 李作为
一、研究背景
教育的变化总是和经济社会的变化有着最直接的关联。近几年来,苏南已步入了人口出生率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并不断推动着教育的改革。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学校教育出现生源的萎缩的现象,学校之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优质生源的竞争,还是生源量的竞争,否则教育资源必然走向过剩,而小班化教育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充裕,同时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将必然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
关于小班化教育,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多个经济发达国家都已广泛实施并作了大量的研究。国内上海市于97年开始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取得较好成果,并于98年开始在全市分步推广实施小班化教育。随之,北京、南京、长春、大连、无锡等城市紧跟其后,改革势头方兴未艾。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金华(新世纪学校)等地的部分学校(多为小学和初中)也开始关注这项改革并参与其中。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
1、小班化教育的规模。小班的班级学额,美国小学已降至25-30人,英国小学也为30人,德国、法国小学为23人瑞士小学为19人。据美国学者对过去50年间发表的论述学生成绩与班级规模关系的近300篇论文表明: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增强。
2、小班化教育的效果。据研究,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有利于使每个个体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均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采取小班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作出相应的变化,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大大改善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教育同行对小班化教育模式的研究已从对小班人数、育人环境等方面过渡到对包班制的理性思考、对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的理性思考,以及对小班师生比的问题、小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科学的小班化教学理论问题等进行深入的 探索。
但是上述的研究有很明显的不足之处:第一,很大一部分理论来源于国外,未必符合中国教育的实际;第二,这些研究成果多针对小学、初中,针对高中方面的理论几乎没有。第三、在教学方式的边个方面依然停留在课堂教学阶段,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没有进行专门的高中阶段网络化教学探索。
我校自本世纪初2000年便开始了高中阶段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我校课题《小班化网络教育研究》申报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并已结题,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我校的小班化教育在不断地完善,小班化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当地的口碑越来越好,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促使我校更积极主动地总结过去小班化教学优秀成果,并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小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 小班:是教学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通常指的是一个班级学生数在30人以下。班级学生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我们学校的小班人数一般为28—30名。
小班化条件下:指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教学观转向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形成以师生发生多向、充分的课堂交往教学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体现出合作与交往、强调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特征。我校自2000年开始展开小班化教育的探索。从每年级1个小班到5个小班,到现在的7、8个小班,小班的数量渐渐上升,占到了全校总班级数的三分之一,成为全校最引人瞩目与执牛耳的力量。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模仿等。
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等,不随之改变,这次新课程改革,很有可能达不成目标。本课题是在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导向,通过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的变革,力求使教师教学观、学生学习观、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发生全新的变化,使之更加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从而较 好的完成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
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我们尝试开设信息化网络教学实验小班来达到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五严”背景下,要实现的是,通过创办“信息化网络小班”,实现教师与“信息化网络小班”学生的远程交流——即教师在假期里通过互联网实现在学校(家)里远程答疑、作业讲评、作业布置、作业指导,指导学生在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指导“信息化网络小班”学生落实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三、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如何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如何充分利用小班化条件,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设计。
3、如何在小班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策略、开拓多媒体交互式的中远程网络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效能。
4、如何在小班化条件下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其小组内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长,使整个学习共同体不断发展、不断提升。
5、如何促进促进教师的职能转变,在实践中树立新的学生观、智力观、教育教学观,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观,以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式为主要的学习形式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6、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模式,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在小班化条件下,如何构建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为了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崭新的学习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之更加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需求,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系统的小班化教学经验。通过总结小班化教学实践经验,将之概括成一套可操作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小班化教学质量,为多样化教学和教学艺术开辟道路。
2、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对高中小班化教学新的理性认识。
3、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潜能、智慧潜能充分发挥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自主学 3习态度,建立自我发展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
4、在研究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中,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提升教学才能,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育效果,形成个性化、高效性的高中小班化教学特色。打造一支适应高中小班化教育教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内容
1、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内涵以及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内涵,形成对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理性认识,形成课题的理论基础。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但两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这正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2、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1)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
伴随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信息化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是教学方式变革的关注点之一。多媒体教学策略应用在小班课堂教学中,要求除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和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手段外,还要逐步开拓多媒体交互式的中远程网络教学,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和信息化,不但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打好基础。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课堂教学信息化必须以“实效性”为指挥棒,小班化条件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2)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
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自主性学习很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高中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情境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生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个性,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小班化条件下形成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稳定性学习小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其小组内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长,使整个学习共同体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同时共同体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又能够较容易地影响个体,使学生个体渐渐培养自我发展意识,学会自主学习。小班化条件下更易于构建学习共同体,更容易提高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能。
(4)小班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性策略研究。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为基础和操作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为中心和目标。通过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方法策略灵活多样。
(5)小班化条件下教师角色研究。教学方式变革相应地要求教师角色随之改变。在小班化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小班化教育中,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和合作的学习者。要促成这种转变,关键还在于教师。只有教师观念变革,角色职能变革,学生才有可能向自主性角色转变。
3、小班化条件下对学生学习评价与指导研究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模式,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在小班化条件下,必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重新认识、重新实践,探索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为了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崭新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的评价,改变原来只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价较少的做法,缺乏全面正确的、客观的评价体系。结合小班教学课堂行为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将设计《学生交往行为观察量表》《课堂合作氛围评价量表》《学生课堂交往基本技能评估量表》《学生学业成绩比较表》等评价量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的情况。
重点: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信息化小班网络教学研究”是在江苏省“五严” 实施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基于信息化小班基础上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主要致力于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2009年6月,江苏省政府、教育厅正式颁布“五严”规定,同时在高中阶段开始实施各种减负措施。在一周放两天的情况下,信息化小班的教学如何凸显与大班教学本质的区别?相对以前而言,当小班学生的在校时间变短,小班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产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正常发挥小班的优势?如何采用更多的渠道培养高中小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通过信息化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服务?基于解决以上问题,特开设了“信息化网络教学实验小班”,进行“信息化小班网络教学研究”。
五、实施措施
1、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认识小班化教育,并对此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国内外小班化教育的研究现状,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2、建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3、与大班进行对照,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在我校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中进行研究。
4、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思辨方法,构建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理论框架。
六、保障机制
本课题核心成员中,一名是学校教科室主任,已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市级以上立项课题达十多项,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有相当的经验,并已出色完成了多项省、市级课题,先后发表与各项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40多篇,参编了多本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书籍。且该同志已是区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市教科研带头人,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另一名核心成员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毕业生,已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四项,市级课题两项,对课题研究有相当的经验,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论文。该同志是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理论指导组副组长,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小组副组长,区学校体育与健康科研指导小组副组长。已有3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并有数十篇论文获奖。
围绕本课题,我们已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与高中小班化教育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相关的文章,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研究核心概念“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认识和界定。
小班化教育是我校努力打造的学校品牌,学校现有小班化教育特色班23个,从1999年9月开始探索小班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管理经验,形成了富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小班教学的评价体系,同时学校正在加大对小班化教育的探索力度,因此我校是有研究该课题的条件。同时,学校在十五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省教育学会课题《小班化网络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备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常年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校的科研顾问。本课题由一把手校长担任 课题组组长,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自筹部分)、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七、预期成果
2007.12完成调查报告《我校小班化教育基本现状分析》 2008.2完成论文《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内涵》 2009.12完成论文《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 2010.5完成小班化专著《高中小班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7完成案例集《小班化条件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案例》 2011.9完成论文《小班化条件下形成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2012.8完成音像资料汇编《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实践案例》 2012.10完成研究报告《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2012.10完成专著《普通高中小班化条件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八、主要参考文献
[1]郝文武.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整合[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15-21.[ 2 ] 吴效锋.新课程高效率教学[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6: 62.[ 3 ] 廖其发.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477.[4 ] 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 ].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26.[ 5 ] 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74.[ 6 ]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7 ]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1): 68.[ 8 ] 仲秀英, 周先进.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视角[ J ].中国教育学刊, 2006(11): 69.[9 ] 戴厚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初探”[J ].江苏教育,2003 ,(5):231 [10 ] 尹中富,钟顺琴.学习建构主义转变教学方式[J ]宜宾学院学报,2003 ,(30):271 [11]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2 ] 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转变[J ]中国教育学刊,2002 ,(6):431 [13] 李秉德.教学论[M]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14 ]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15 ]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 [16] [苏] 巴班斯基主编,张定璋,高文译,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17 ]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 [18] [苏]斯卡特金主编.赵维贤、丁酉成等译.中学教学论[M]1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 [19 ] 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 [20 ] 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J ].学科教育.2002 ,(10):41 [21 ]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2] 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3 叶建源, 黎国灿.小班教育的政策探讨:资料集[C].香港教育学院,2002,11.[2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5]陈玉云 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 [J]《广东教育》2004.5
[26]周倩 周颖
小班化教学刍议 [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2006.3 [27]王星 朱锦丽
高中小班化实施的可能与优势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NO.15 [28] 孙莉莉
美国缩小班级规模研究回顾与启示 [J]《教育科学研究》2001.1 [29]朱建英 对小班分组教学的理论探讨 [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
[30]李如密 刘玉静 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9期. [31]吴永军 再论小班教学的理念及其相关策略 [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第1期. [32]吴志宏 小班教学以后怎么办 [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11期. [33]史爱荣 孙宏碧 教育个性化与教学策略 [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 欧阳美梅.中美两国小班化教育改革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7.
第二篇:教学方式变革
第八章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 主要内容: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合理运用
重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践应用
知识点一: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已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定位。终身学习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赖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教学方式,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新的教育观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它包括相对学习方法及其关系,并涉及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习方式变革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责任感,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仅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学习成为被动的接受、记忆、再现、简单应用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突显出来,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对书本质疑,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立性、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并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与习惯。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的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在本质上它是有复杂结构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是系统的主要线索。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其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其独特性表现为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其体验性表现为重视身体参与性的直接经验,其问题性表现为突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现代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知识点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缘起
自主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贵在自求自得。比如,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在他看来,人们要获得高深的造诣,就要积极主动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学习思想论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这些学习思想对于今天的自主学习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首先提出者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在知识的获得途径上,苏格拉底指出,不能认为知识通过移植或者经由教学过程就能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观念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首要地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占据支配学生学习的地位。苏格拉底的自主学习思想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
2、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他动学习而提出的。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自主学习的含义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往往只关注学习的一个方面,所以就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1994)通过分析、综合、吸收已有的自主学习定义中的合理成分,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学生学习是否自主,应从学生在以下6个方面是否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来衡量。即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还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起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庞维国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
——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学生自己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性环境,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
——纵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他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与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则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3、自主学习的特征
由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理论立场和所下的定义不同,所以对于自主学习的特征也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认识到自主学习有如下的共性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由学习者本人完成,不需要他人直接干预,学习的计划和方案是自己制定,学习的时空由自己选择,学习的手段是自己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自觉地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
(2)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相当多的时候是潜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要求。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不再扮演现成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问题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靠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3)有效性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述,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有效学习方法。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使他们发挥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4)体验性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自主获得的,有效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是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出来的。所以,自主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
(5)层次性
从纵向上看,自主学习在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从横向上看,不同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所以“层次化”不只是指整个学生培养目标系统的层次化,而且也意味着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学生因人而异,无论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还是外在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个体的发展程度不同是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应考虑的因素。自主学习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定位上各有侧重,所设计的问题和练习要体现必要的层次感,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
4、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1)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包括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自主学习的动机一般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掌握知识技能、求知的兴趣与愿望、对学习任务价值的关注等内在动机。所以,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可采用图8-1所示的途径:
图8-1 激发和维持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示意图
(2)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行为某些方面有意识的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监控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判断自己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是否偏离自己所设定的学习计划,及时调整以使自己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得以尽早实现。自我监控是一种执行过程,可激活或抑制其它过程,能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评价。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个体只有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时,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研究表明,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具有更好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思维和学习的特征。如何使学生形成自我监控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组织实施。其一是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特征的课堂准则,给予学生更多地参与制订课堂规则的机会,引导学生明确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感,促进学生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效,不断地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其二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时间自我监控表,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在指定的家庭作业中的时间使用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
表8-1 学生学习时间自我监控参考格式
(3)组建自主学习小组
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与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两种学习方式共存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互学互助的学习交流,既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部分学生学习的惰性,又可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习他人在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等方面的优点,取得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4)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要实施自主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努力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利用地理资源信息的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自主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激起他们更大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差生应给予鼓励,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情绪的学生,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学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帮助,使他们重振学习的信心。总之,课堂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业自尊,增强个体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克服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知识点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探究学习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1961年,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他做了题为《作为科学的探究教学》(Teachingof Science as Enquiry)的报告,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就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1、探究式学习含义
广义的探究式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涉及所有学科的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狭义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体验知识的增长过程。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就教师本身来讲,乃是鼓励因材施教而变化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表现,以增进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就探究式教学内涵来看,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助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方法。即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教学过程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是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特性和开放性的发展性教学过程。其本质是探究式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获得提升,学生主体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原理或技术,体现出超前认识和创新的特点。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如表8-2所示。
表8-2 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
2、探究式学习活动特征
(1)主动性
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的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地理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控制、力求充分体现对学生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自然就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积极的关心周围的问题,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优化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2)问题性
探究活动是围绕科学性地理问题而展开的。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提出的、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并且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求知欲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问题,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外,探究式学习也是一个使学生运用、发展多种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探究式学习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基础,所涉及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
(3)过程性
探究学习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道路上的经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获得可以解释地理问题的证据,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且通过交流比较选择出可以解释问题的科学答案。通过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澄清价值观,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4)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看作小科学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由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积极的搜集资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体验各种问题的情境,因此通过探究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他不局限于课堂、教材或者某一学校,学生要融入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进行检验。除此之外,探究式学习还有生成性等其他特点,只有掌握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教师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探究式地理学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的。这些活动从纵向看,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活动,即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计划、搜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以及根据现实条件灵活运用科学结论等。在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知识,而且能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方法,并养成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从横向看,探究式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许多具体的活动形式。在这些生动、多样、有趣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有乐趣,主动而轻松,并富有创新精神。
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的重点寻求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强调学习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类比、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直觉思维。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的学习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尊重学生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素质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如图8-2和表8-3所示:
图8-2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实施示意图
表8-3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具体内容
4、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做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目的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探究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式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好探究学习的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提供依据。
知识点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由于它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故而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1、合作性学习起缘与发展
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重视合作并将之运用于教学情境中。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在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18世纪以来,英国牧师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喀斯特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并于1806年兰喀斯特学校在纽约成立时,将这一观念传到美国。之后,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广为应用。在19世纪的后30年,帕克带来了他倡导合作性学习的热情﹑理想和对公立学校自由﹑民主和个性化追求的强烈的执着精神。他给课堂注入了生动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真正合作与民主的课堂气氛。帕克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世纪之交时期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教育。之后,杜威把合作性学习小组推崇为他著名的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当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包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小先生制”的构想,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但只可视为合作学习的雏形。合作学习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合作学习初始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注意到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
(2)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
(3)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在该阶段,一方面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另一方面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于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21世纪初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现在已有山东等数个省份开始借鉴和实验这种新的教学策略。20多年来,我国学者和专家对合作学习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走过了从移植到改良,从改良到创新的探索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新课程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很多地理教师也尝试把这种教学方式引入地理课堂的教学,地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4、合作学习的主题特点
(1)地理合作学习主体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立足于教材主要是让教师能够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高于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情况,以及自己对地理学科教学研究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得教材生活化、现实化。因此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对合作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交流,产生思想的共鸣。
(2)地理合作学习主题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学习内容不需要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复杂的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还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教学目标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地理教学中,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多是比较抽象或者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合作学习可使抽象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现实化,使综合的问题分散化、简单化。在合作中学生主动的探究,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更为轻松的完成重难点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准确。(3)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表明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把学生从科学世界带到生活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无时无刻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因此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地理教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这不仅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又非常适合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的课题也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4)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选择合作学习主题时应遵守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接近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5、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
先由教师按常规讲授方法对全班同学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共同学习、讨论、掌握,最后在互不帮助的情况下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学生小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划分,每五至六周可改变一次编组,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图8-3 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2)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
学生小组由四至六名成员组成,各小组成员在信息、资源及任务上互相依赖,学习任务事先进行了划分,每位小组成员承担全部学习任务中的一部分。各小组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学习,讨论,直至掌握,然后“专家”们返回各自的小组教会本组其他同学,最后测试各小组每位同学对全部内容掌握的程度。
图8-4 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3)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
在这一模式中教学分四个环节进行,即教师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竞赛,成绩评定。合作学习小组的主要作用在于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保证所有成员都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为每周举行的教学竞赛做准备。
图8-5 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4)小组调查法
学生按二至六人组成小组,从全班总的学习任务中选出一个课题进行学习,在小组内子课题又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各小组学生制订计划并展开调查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得出问题结论并将此研究报告呈现给全班同学,以使全体学生形成对此子课题的深入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结果作出评价。
图8-6 小组调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5)共同学习法 由四、五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共同学习、完成某一任务,每一小组共同交一份作业,依小组成绩进行奖励。这一方法强调小组进行共同活动,讨论,以促进小组得高分。
图8-7 共同学习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第三篇: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摘 要: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探究的程序和一些具体的方法,掌握英语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广大英语教师应重视英语教学,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后,工作积极认真,课外学习任务检查到位的布局,但有时工作安排的量太大,是不合理的,方法或时机的检验有时是非常不合适的,因此,少数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老师急于求成,会出现不合理罚学生的状况,会大大挫伤学习踊跃性。在每个单项中,除了口语训练,根据书面练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的客观形式,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重难点设计培训材料,根据设计培训。教师需要强调的东西,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然后互相讨论。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英语 教学方式 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a)-0161-02
大家都知道,因为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国内教育现状,对初中学生,英语的重要性能直接影响到初中,甚至对未来的研究生学习和职业发展都有直接影响,现在所有的学校都十分重视英语教学质量,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高度负责,尽心尽力抓教学,所有学生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英语。但是对各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状况我并不乐观,一是大部分学生能努力学习,但兴趣不强或不持久,学习效率不高,总体表现并不完美,同时也对英语以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关系不够亲密,教师和学生都累,学习与收获不成比例;三是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了解这样的情况,但改变不大,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形成关键障碍。在这里,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教师应努力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
首先,一个需要继续改进课堂教学,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英语给自己充分体验的乐趣;其次,每一个利用机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胜利的欢喜心情;再次,创造多种多样的英语学习环境,认真贯彻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验活动中。如组织英语角,英语表演,游戏,英语翻译英语单词小游戏,诗歌朗诵;最后,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向和学习不好的地方,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心理,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诲人不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和谐,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让学生因为教师的榜样努力学习英语,真正的“亲其师,信其道”。认真备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提高备课的实用性,避免无效备课,精心预设以达到课堂上的多彩生成。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指导设计,使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导。指导性案例的设计应四明确:学习内容是明确的,清晰的,要求是明确的,时间的方法是具体的。做练习每个学习任务要具体,便于学生操作,不模糊,避免大而空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减少语音和听力,提高说的和做的,删除不必要的链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每个单项中中,除了口语训练,根据书面练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的客观形式,要在充分理解的a基础上根据重难点设计培训材料,根据设计培训。教师需要强调的东西,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然后互相讨论。多实践,不放过每个小细节,从简单到复杂层层设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遵循。每个班应该有一定的矫正性练习,必须有一个测试题和课堂练习相对应。集体备课的研究练习设计的重要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集体备课不仅是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的需要,更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必备,通过集体备课知道每单位的教学策略,特别要注意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词汇的记忆不应该抱着字典或死记硬背,最好通过句子,文章和章节,把握意境,这样记忆会更深刻。阅读测试中含有大量的基本词汇,要有猜测词义的能力。在词典的问题上,当你遇到生词的时候,要找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常见的用法,注意用法,词性还有衍生词。对于一些只知道的词,其实可以用电子词典就行了,不需要一本字典。至于背单词是建议首先是中考英语词汇大纲的主要词汇,一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把那些单词背下来,这些话都必须清楚。建议你可以找一本书叫做《英语基础词汇》的书回来,基本上大的书店都有卖的,这本书很好,上面的话是非常实用,不仅可以大量阅读,而且写作是亮点。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知道,单词是英语的基础,没有单词,就好像建大厦没有砖头,只能幻想空中楼阁。随着多媒体图像刺激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新的图像处理记忆表征转换的心理过程。重建图像可直观解释自己没有察觉或东西,不能直接感知的刺激,因此,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重建图像的效益,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陌生和抽象事物的理解,在书中“孤独的狮子”的课件展示猴子活泼狡猾的帮助的故事,狮子是一种快乐和无奈无助,回到森林笼,想象的故事情境的重建,体验情感的向往自由的狮子。多媒体课件在视觉和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的合理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想象,想象的翅膀,丰富的内容,谈谈感受,从而更迅速地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保证。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研究,亲自设计,编写课件。目前,一些商业软件是昂贵的和无效的,商业行为较突出,许多软件开发商不懂教育,开发的软件对认知教学法的法律,为电子版教材。软件开发人员在教学软件的发展,甚至很优秀,也因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艺术和不同的教学风格是不同的,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因此,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同时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操作,有必要写,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实践,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并在黑板上优秀的写作不仅是简洁的,教师也可以调整和修改板书内容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这些影响是多媒体不能代替的。
初中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1)要勤学苦练,外语是一个沟通的工具。学习语言是学会熟练使用这个工具的能力。熟练掌握的主要途径是练习。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语言知识是必须的,但只有通过充分的练习才能掌握知识,逐步向巧用靠拢。而要达到能用英语对话和写作,需要勤学苦练。(2)要积极大胆。可以大胆的说,大胆地读,注意克服恐惧害羞心理。(3)必须坚持。学习英语,要靠日积月累地坚持学习,最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开始学习时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忽视学习。许多学生,开始学习好,后来就跟不上了很常见的原因是怕困难,没有坚持。(4)在空闲时间使用,除了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完成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优秀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拓展,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做英语阅读
要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看问题,知道要问的是什么,然后再仔细阅读一篇文章了。这是一个通用程序。有一些阅读技巧,要注意的是:看到不认识的词不担心,一般不影响整个文章的理解,一般都是可以从上下文猜;不要挨个翻译,这样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养成阅读的习惯,把英语作为汉语读,读了许多就可以找到感觉。最好是去阅读一些英文报纸,如英国广播公司或中国日报英文版。在每一段的首句和最后一句要注意,这些句子是概括完整或完整的总结,是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有一些干陷阱要注意,要认真看问题和选项。此外,努力完成阅读部分的量在规定时间内,加快阅读速度和整篇文章的理解。通过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第一是做真题,从高考历年真题开始,力争把句子,词语的理解,和对难句做一些分析,特别是语法结构。有一个问题:最开始做题目时,准确率很低,别灰心,坚持住,从每一个阅读,吸取精华,很快就会发现:阅读真的没那么可怕。其次,对于高考,阅读理解,可以看看平时一类新闻杂志中国日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现在,每天晚上我都喜欢在英文报纸看1~2版,已经习惯了。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读写新标准英语,除了充分利用材料,在外语阅读材料上面英语教师要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阅读内容的确定,并最终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阅读量。教师要做好监督,确保学生完成指定的作业。同时要加强课外练笔,写英语日记,符合要求规定数量的“学生学习”。英语写作是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七年级看图写话开始,根据短语长句短长短篇的顺序逐渐开展。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句子的英语翻译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单词和句子的能力。
总之,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努力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成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虽然学生是主体,是内因,但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成绩就是空谈。教师应努力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缺点,改进方法,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必将改变当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参考文献
[1] 董立娟.初中英语教学方式浅谈[J].学周刊,2012(10):205.[2] 张素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8):35-36.[3] 肖含.试论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5):124,134.[4] 王娜.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思想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53-55.
第四篇:小班化情景教学的组织方式研究
小班化情景教学的组织方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思维被完全打破,越来越多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到了初中阶段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小班化就是其中一种先进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大班化教学,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深入、高效。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进行教学,就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了。对小班化情景教学的组织方式进行了浅要探究。
关键词:小班化;情景教学;组织方式
传统的初中阶段学科教学中,大班额是制约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每个班级中的学生数量超过了50,甚至部分学校的班级学生数达到了100人左右。这种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很难顾及全体学生,小班化教学彻底消除了这种不利因素的困扰,将班级人数降至可控制范围内,确保教师的讲解能够明明白白地传到每一名学生耳中,也让教师能够监控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这种情况下,教师才可以采用情景创设等多种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高效、深入开展,才能够确保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切实形成。那么,小班化情景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哪些呢?
一、创设游戏情景,提高小班化教学效果
对于初中生来说,游戏仍然对他们有着无穷的诱惑力。俗话说“游戏是孩子的工作”,虽然初中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也已经变得逐渐开始成熟了,但是游戏仍然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初中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解析与探究,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活动形式,采用创设游戏情景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更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巩固强化。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中,需要学生明白机械运动的概念,明确“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这一理念,并且明白“参照物”的概念,但是这一节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很多学生都不能轻松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游戏,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两人一组,肩并肩沿环形跑道向前慢跑,每一组与每一组的速度都不相同,有的组速度快,有的组速度慢,有的两个小组速度相同,最后还有一组学生站在起点处不动。当学生跑完一圈之后就可以进行探究了:相对于站在起点的小组来说,那些慢跑的小组位置发生变化了吗?每一组中的两名学生的位置相对来说发生变化了吗?速度不同的小组之间的位置相对来说发生变化了吗?速度相同的小组直线的位置相对来说发生变化了吗?这样一来,学生很自然就能够明白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同这一理论了。
二、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小班化教学效果
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初步的、浅层的感知,便于学生日后进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因此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的方式开展教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生活能力。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运算过程中,如果向学生讲解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应该怎样取其符号,怎样确定其绝对值,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困惑,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这里也正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所在,针对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游戏活动,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景:同学们,假设你们正在超市中购物,你们拥有的钱就是正数,你们需要消费的钱就是负数,那么你们买了多少东西,就可以正数和负数的形式进行运算了。之后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负责“买东西”,一组负责“卖东西”,并在多媒体上出示一些物品的图片以及标定的价格,由学生进行购销游戏。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将教学内容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创设竞赛情景,提高小班化教学效果
良好的竞争意识是一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初中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竞争环境,形成竞争理念,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教师没有采取一味压制、强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而是采用了一个小软件,上方不断掉落一个个炸弹,炸弹上写着一个个的字母或者汉字,学生扮演防空导弹操控手,每打出一个字母或者汉字,导弹便会集中炸弹;如果打错,那炸弹便会落地爆炸。随着时间的推移,炸弹掉落的速度也会慢慢加快。在这种竞赛活动中哪名学生坚持的时间最长,哪名同学就获胜了。最后教师向获胜学生颁发奖状。这种竞赛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学效果自然也得到了保障。
总而言之,在小班化情景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激发,重视情景创设同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运转,激发学生的丰富感受,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能力提高,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做好深厚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刘晓岚.创设良好教学情景,提高小班化教学实效[J].师道(教研),2011(12):88.[2]叶惠莲.精心打造“小乐园”,彰显情景“大智慧”:浅谈小班化课堂创设有效教学情景[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4.注:此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乡村小学小班化情境下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GS[2017]GHB12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辑 张珍珍
第五篇: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
——赴淄博“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研讨会”学习汇报
济宁高新区第三小学
许树雷
老师们: 大家好!我在11月15、16日赴淄博参加了“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研讨会”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了一些学习笔记,并拍摄了一百多张图片。现将我学习的内容及心得体会向大家介绍如下:
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共听了三位专家的报告,首先是来自浙江湖州的盛新凤老师,她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杂志封面人物,曾获得省教坛新秀、省教改之星金奖等3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课堂教学在各级比赛中均获一等奖。盛新凤老师做了《和美语文的有效策略——以练导学》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课堂教学追求“雅俗共赏”的“和美”境界,逐步形成了婉约、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语文本来是美的:美的词藻、美的音韵、美的意境、美的意蕴。语文教学也应是美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好的语文课如画、如诗、如歌,给人以审美享受。其语文教学婉约雅致,清新秀丽。她倡导的“和美语文”,实际上是强调语文教学各个组成部分的综合协调,以及各种关系和联系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融通,以此达到“雅”的境界。“雅”是我国传统美学对美的一种表达,她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语言文雅”、“情意古雅”、“方式淡雅”、“结构闲雅”,都是种种美的表现。不仅是外在形式的“雅”,更是内在质地的“雅”,是一种人文情怀,也是一种文化品位;是一种人格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语文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品格的统一。
第二位老师是来自江苏苏州的薛法根老师,薛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语界四大名师之一,中学高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做了《语文教学艺术》的报告,在报告中讲到:
一、块状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简单起来。
简明的教学线索将课堂“切割”成清晰的“块状”,让学生从这种简单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启迪,审美的熏陶;简洁平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语言、感悟文字,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简洁精当的板块避免了纷繁复杂的头绪扰乱学生的阅读视线,干净利落地完成从初读感知到熟读成诵再到读有所悟。在一般两课时的课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着力于“读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朴实无华而又扎实有效,既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将“课标”中所提及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落到了实处。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囿于文本,大胆地对文本进行“重组”,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效地推进了文本的学习。他认为,语文课不是培养演员的课程,所以语文课堂中的表演绝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学生潜心会文、揣摩文字神韵的手段,要很好地促使学生去咬文嚼字,领悟言中之情、言外之意,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富有思维含量的对话让课堂丰厚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前辈的论述指明了阅读教学的一个最为本质的方法。“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此,他认为 “读”是“对话”的中介与凭借,“对话”是建构在读书基础之上生成的一种“言语智慧”,是学生感悟、吸收文本语言后获得的发展性言语。这种“言语”绝非靠几遍有口无心、漫无目的的读书后便可获得的,它取决于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告诉我们思考应伴随着读书,读书不仅是通过发音器官念出字音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即:口诵心维。惟有如此读书,师生对话才不会成为一问一答式的“机械运动”,惟有如此读书,学生才能成为文本的“知音”。
三、关注语言、发展语言,让课堂扎实起来。
语文教学的许多困惑和无奈,大都源于在问题的两端摇摆,而没有很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语文教学首先要明确自己:一该干什么,二怎么干。语文教学该干什么?应坚定不移地立足语言,确保语言。其他所有目标,诸如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等等,都是围绕附从于语言学习这个中心的,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的。换言之,语言是载体,是根本,根本不存,其他都无所依附。因此,薛老师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一定是一节关注语言、发展语言的课。
第三位老师是来自江苏南京的丁雪飞老师,她是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初步形成了富含生命活力和人文亲和力的语文教学风格。丁雪飞老师做了《让“翻转课堂”理念接上小语教学“课改”的地气》的报告,要点如下:
翻转课堂在语文课上怎样翻?
1、在课堂理念上以教为主向学为主的翻转。
2、在角色定位上,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翻转。
3、在教师预设上,由指令的刚性预设向生成的弹性预设翻转。
4、在教学程序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
5、在学习方向上,由习惯的“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翻转。
6、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的单边讲为主向合作讨论为主的翻转。
7、在学习心态上,由被动接受向质疑探究的翻转。
8、在能力培养上,由单一的书面答题训练向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翻转。接着丁老师介绍了前置性学习,提出“让学”。让学的基本要求:突出以“学”为主,聚焦言语实践,关注问题意识,积极引导课外“让学”流程。
根据专家们的讲解,我领悟到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的认识: 翻转课堂的起源: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教师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错过正常的学校活动,且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的巴士上。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2007年春天,学校的两位老师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而那时翻转课堂才刚刚开始。更具开创性的是,这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
翻转课堂的概念: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 1.创建教学视频
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 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
第三,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组织课堂活动
内容在课外传递给了学生,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式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
翻转课堂的教育科学性: 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微课程的概念: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
微课程的做法,老师们都已经掌握了,我就不再一一介绍了。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