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驶在改革开放高速公路上的家乡 济宁
行驶在改革开放高速公路上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的地方。她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面积11000平方公里,人口850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她就是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称誉 的运河之都--济宁市。我深爱我的家乡,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伴随我生长的二十多个春秋的光阴里,我亲眼见证了她巨大的变化,华丽的转身。
二十多年前,我呱呱落地,来到了济宁市黄屯。我的爷爷奶奶显然不是很满意我这个女娃的身份,虽然父母很是疼爱我,但我依然能感受到长辈对男娃的殷切期盼。后来我上学了,才懂得这叫重男轻女。而这种思想在我们那个地方很是严重,因为过去的苦难生活让一辈辈的人明白,男孩可以工作,可以挣钱养家,可以承担家族的重担,而女孩也就是在家做家务而已,待到出嫁时就会变成别人家的人,所谓“泼出去的水”。疼儿子轻女儿的例子随处可见,待到可以上学的年纪,也是男孩优先。我庆幸我的父母算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供我们姐妹读书,而我们姐妹是村里同时代里为数不多的考上大学走出乡村的女孩。现如今,每年我回家,看到只有一个女儿的乡亲,很是疼爱自己的孩子,也不再为了要个儿子而东躲西藏的逃避计划生育;也鲜有供儿子上学,女儿在家帮工的家庭。身在农村的表哥对我说,女孩男孩有一样,像你们一样可以挣钱,一样可以照顾父母啊。我开心的笑了,这就是农村人的思想上质的转变。而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更多的是依赖于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变。过去那种落后的情况,不是人们的思想觉悟太低,而是外在的条件没有达到的情况下,普遍的自然的选择而已。这是我最深的感受,于是我陷入了沉思,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福利。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我出生后的这二十多年来我的家乡华丽转身背后的变化。
与我息息相关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这些是最表观的也是最直接接触到的。在我最深处的最遥远的记忆里,我们村里的人居住的几乎都是瓦房,甚至还有个别是茅草房,冬天取暖用的是炭火炉,夏天避暑是最原始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穿的几乎都是手工做的衣服,父母给我们买件新衣服都会被小伙伴羡慕好一段时间;村里的路几乎都是土路,只有两条主干路是油柏路;马路上跑的几乎都是拖拉机和自行车,鲜有几辆“时风”牌的三轮车;吃的就更不用说了,水果几乎都是苹果,梨等一些存放时间比较长的,主食就是馒头和面条,菜也是就家里的菜园子的那几样,小孩子的零食是油条,饼干,方便面,无花果干,辣条等;小孩子玩的是最简单的万花筒、滚铁圈、沙包、过家家、跳皮筋等。农忙是几乎都是手工,几家几户有一个公用的“农场”来存放刚刚获得的、未经处理的粮食,一忙就是一两个月;我们孩子学习只有通过教科书和黑白电视的节目;亲戚间交流只有信件和口信。
后来我上中学了,那时候村里的房子开始慢慢都变成了平房;集市上的衣服也越来色彩斑斓,食物也丰富多彩了;马路上也有不少面包车和摩托车了,甚至还会驶过那么一辆轿车;家里也有了彩色电视机、DVD、电冰箱、座机电话、大哥大等家用电器。再后来我上了大学,村里已经大部分是二层小楼房;柏油马路通到家家户户,小时候到处脏兮兮的街道如今有了垃圾回收台,每天有人负责打扫;私家轿车也不再是妄想;村里也有了比较不错的饭店、婚庆店、汽车修理店等;农忙时也是一律的机械化操作,省时省力,而且实施秸秆禁烧还田以来,不仅避免了空气污染,还让土地更肥沃;很多年轻人家里添置了电脑,及时获得的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房屋里也配有了电冰箱、空调、电暖气;孩子也有了各种学习机、游戏机,各种辅导资料、各种辅导班、各种玩具;人人一部手机让交流不再有地域的障碍,移动电话已不是“大款”身份的象征,连收破烂的蹬三轮车的也有手机,而且款式越来越小巧玲珑,不必专门提个“大哥大”包,只要装在衣服兜里即可。
而这些生活质量的提高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特别是近十年的新政策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活水平。
现如今村民每年都能得到一定的耕种补贴,特别是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推广,进一步缓解了农村社会经济发簪不平衡的状况。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后,小胡同内、大路两旁、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了排水通道,大家也不再害怕下雨了。从济宁市高新区黄屯街道,沿327国道前往济宁市区的途中,以前都是农田或者荒地,现在已经成了大型企业的聚集之地,2003年如意、山推、台联电等大集团大企业的入驻,解放了相当一部分以前要外出打工、数月不归、荒芜农田的青年。不仅使得村民们得以在家门口就业,经济收入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也使得济宁市的经济实力一直大幅度增长。近10年时间是济宁市转型发展成效最为显著、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在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的同时,济宁市一直在城镇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并在几年前启动了科技新城的建设。现在,济宁市高新区已经形成了由多条道路组成的完善的路网体系,327国道、崇文大道、海川路、德源路、黄王路„„这些道路让区位交通更加便利的同时,也让高新区居民奔上了“阳光大道”。
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现在从高新区境内行走,映入眼帘的除了宽阔的柏油路,就是风景优美的公园、绿地,还有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从高新区的王因或黄屯到济宁市中心,也不过10多分钟的距离,相比于多年前只能骑自行车“进城”的窘迫,现在居民乘坐公交车便能快捷、舒适地进入市区,12路、35路、66路、68路、39路,这些公交车连接的不仅是地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居民与城市的距离,让居民们真真正正体会到了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优越。
济宁市高新区黄屯街道从2010年启动了新农村建设,村民们都将搬迁入新建的大型社区内。今年5月份,已经有一期十余个村庄的居民搬入新居,崭新的楼房、优美的社区环境、便利的生活设施,这都让还没有搬迁的村民羡慕不已,纷纷期望着能够早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到现在已经有36年的历史,我亲眼见证了的家乡二十多年的变化。家乡的巨大变化,华丽的转身完全得益于新社会下的改革开放伟大政策。
36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邪恶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去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市也在紧跟国家的脚步下,实现了高速发展。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鲁南经济带的建立发展是以济宁市为中心,包括日照、临沂、枣庄、菏泽、济宁五个城市。2006年,鲁南经济带生产总值达到4666.4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5.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900多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27.6亿元,年均增长22%。三次产业比例为14.5:53.9:31.6。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区域增强,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变化。
济宁市一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工业体系也比较完善,初步建立了以能源、化工、医药、机械、建材、纺织、服装、食品为支柱,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能源供应充足,发电装机占全省三分之一。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酒店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
济宁市兖州煤矿革新生产技术,使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设施日益完善;邮电通讯事业突飞猛进。
四、加强国际交流,培养综合人才,加强国际合作
济宁市紧跟国家的步伐,日益融入国际,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办了济宁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国际孔子文化节人才交流会等,同时利用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曲阜市场、济宁人才市场,组织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推介、洽谈项目、高校推介毕业生和科研成果、企业设摊招才引智(资)
五、人民生活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人民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极大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的高速公路铺满中国大地,相信我的家乡在这条高速公路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第二篇:我的家乡在济宁
我的家乡在济宁,她虽没有美国纽约的繁华,也没有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绚丽与多姿,更没有日本东京的古朴与典雅,但,我却爱她,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质朴、勇于探索与开拓的人们,她在我的心目中占据着神圣的位置,她是那么的美,美得那样自然,那样淳朴,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济宁被人们称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运河古都。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名人志士,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从这里诞生,他的思想润泽着每一位齐鲁子民,还有孟子、曾子、子思子„„;玉带一样的大运河蜿蜒流过,记载着济宁的变迁;小北湖犹如一颗钻石镶嵌在古老的运河上„„古韵悠悠的济宁,她的美丽让我无比骄傲。
今日的济宁,到处都是草坪、大花园,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俯瞰全城,满眼都是绿色。那一簇簇花,一丛丛草,为我们家乡的景色添上了光彩的一笔!那一个个小花园,有石凳、池塘、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为人们提供了多么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古老的运河,在政府的大力治理下,已变得十分美丽,看!清清的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的碧绿,那么的透明!一阵风吹来,波光粼粼,好似洒满了一地的金子。当夕阳吻着西山的时候,微微的波纹闪烁着点点金光,仿佛一块翡翠镶嵌了金边一闪一闪,好美!
每到夜晚,济宁就好似一座不夜城。霓虹闪烁,多么美丽!多么壮观!看,那一串紫色的灯,多么像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那一座白色的,犹如一朵盛开的雪莲花,真美啊!新世纪广场、文化广场更是如同白昼,老年人做操、跳扇子舞、打太极拳;孩子们玩轮滑、做游戏;年轻人打羽毛球、踢毽子。到处呈现出一派祥和温馨的的气氛。最令我骄傲的是第23届省运会将于2014年在我的家乡举办。“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为省运会喝彩!”这已经成为了所有济宁人共同的心声。
为了迎接第23届省运会,大人们正在美化着家乡:植树造林,种花栽草,修建街道,建造现代化的大型运动场馆;而我们小学生也为省运会的到来尽自己一份力量,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督促大人们而且监督自己讲文明,树新风。发奋读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建造和谐校园而努力。
看到我们家乡的男女老少都那么积极,那么认真。我的心情也分外激动:“这是我们家乡的荣耀,我为生在这片土地上感到自豪,在迎接省运会的日子里,我一定要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好学习,争当好市民!为省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4年的济宁会是什么样子呢?每天,我都在甜甜地畅想。对了,她应该是一座科技十分发达的城市,以她矫健的步伐向大都市的行列迈进,她的环境会更加优美,古运河会更加的生机勃勃。体育健儿们在这片土地上将会奋力拼搏,勇夺金牌。
啊!我期盼着2014年能快些到来,济宁,你是我的骄傲!你更是我们
第三篇:济宁改革开放30周年 知识产权局稿件
朝阳的事业 光辉的历程
――济宁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综述
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孕育诞生,伴随着对外开放,现代知识产权理念引入国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应运而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产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历史性提升。济宁市的知识产权事业和全国一样,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自198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实施以来,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鼓励发明创造和服务经济建设为主线,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逐步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政策体系,突出抓好专利申请,加大专利实施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知识产权工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济宁市知识产权局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是济宁市专利管理局,为县级行政单位,当时与原市科委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专利管理办公室。1998年12月,市编委核定济宁市专利管理局为正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0人,内设综合科、法规科两个科室。2001年7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 1 济宁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原市专利管理局更名为市知识产权局。2005年12月,根据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需要,增设协调管理科,增加编制2人;2007年11月,增设规划发展科。目前,市知识产权局内设综合科、法规科、协调管理科、规划发展科四个科室,编制12人。
济宁市知识产权(专利)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全市专利申请量从1985年《专利法》实施之初的每年几件、十几件、几十件,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每年100余件,经历了一个缓慢的上升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从此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专利申请也进入高增长时期,特别是2004年~2007年,从年523件的申请量迅速发展到2856件,连续三年实现了专利申请量的连年翻番。截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申请国内专利9528件,授权专利达到5380件。有15项专利获山东省专利奖,其中兖矿集团的“煤巷煤炭自燃隐蔽火源位臵的红外探测法”专利获得金奖;1项专利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特别金奖;15项发明作品获“山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6项作品获“全国少年儿童宋庆龄发明奖”;1名专利发明人获得“山东省优秀发明家”称号;11位发明人获山东省发明创业奖。市知识产权局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6月,济宁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曲阜市、嘉祥县和菱花集团、邹城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全市的知识产权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宣传培训工作逐步深入,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
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做好知识产权工 作的基础。我市每年利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全国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等时机,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及专利代理机构,集中宣传专利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编印了《济宁市专利工作指导手册》、《专利基础知识问答》和《专利法》、《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济宁市专利管理办法》(摘要)及《致全市企业厂长经理的一封信》、《致全市中小学生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免费向群众发放。建立并开通了济宁市知识产权局网站,创办了《济宁知识产权》简报。在《科技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等市级以上各类媒体发表稿件260多篇,2005~2007年连续三年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全省知识产权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编印并向社会发布《济宁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开展了济宁市知识产权十大新闻和济宁市十佳专利发明人、十佳专利企业、十佳专利产业化项目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深入扎实,2003年9月,市委、市政府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邢胜才副局长作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题报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和市直部门科级以上干部共300多人听了报告。市及县市区每年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20多期,分行业、多层次地培训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市人事局把知识产权纳入了公务员培训和干部继续教育的内容,市委党校在主体班次开设了知识产权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懂专利、会运用专利战略的明白人。
二、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专利申请量的多少,既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又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增强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按照“加强指导、政策推动、资金激励、跟 踪服务”的思路,不断加大专利申请工作力度。为促进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发展,每年年初下达专利申请任务,明确任务目标,建立健全了调度和督查制度,增强了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鼓励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性政策和措施。从2001年开始,市知识产权局按照每项发明专利2000元、实用新型专利500元、外观设计专利3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截至2007年底,共资助授权专利1697项,发放资助资金87.68万元。对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在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按照专利拥有情况给予加分。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专利代理机构减半收费,中考时给予加分鼓励。这些政策有力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和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工作人员经常带领专利代理人深入到县市区和市直企业提供专利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及时将新产品和自主创新成果申请专利,防止科技成果流失和被人侵权。2003~2007年的5年间,全市专利申请6392件,是1985~2002年共18年专利申请量的2.26倍,年专利申请量在全省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六位。
三、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逐步健全,知识产权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2005年以来,市政府建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济宁市人民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市政府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和市政府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12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知识产权局,济宁高新区成立了科技与知识产权管理处,市信息产业系统和金乡县建立了专利联络员制度,部分企业设立了专利工作机构,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企业发展,共同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格 局。在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市政府2004年出台了《济宁市专利管理办法》,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自主创新的意见》、《济宁市知识产权工作考核细则》;市知识产权局与科技、经贸、教育、公安、卫生、人事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济宁市企业专利工作办法》、《济宁市卫生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济宁市中小学生申请专利奖励暂行办法》、《济宁市“无假冒专利产品商店(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在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案件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专利申请资助政策,初步形成了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开展的政策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面,2005年,市政府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济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济宁市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2006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济宁市十一五专利工作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市专利工作的任务目标。
四、专利实施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专利技术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搭建转化实施的平台是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自2000年以来,市政府连续举办了8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和6次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济宁市政府合作会议,市知识产权局作为具体承办地位之一,积极参与活动的筹备工作。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的专家、教授和专利发明人到会参展。先后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景川、副局长邢胜才、张勤,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黄齐陶等国家部委领导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以及联合国副秘 书长金学洙出席大会开幕式。8届专利博览会和6次院士合作会议累计签订技术合同 245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6.34亿元,项目投资总额768.6亿元,建立技术合作关系753对。有66位院士和专家深入到县市区和市直的240多家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了460多项技术难题。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情况,市知识产权局从高校、科研院所、中国专利信息中心收集的专利项目中,围绕我市生产的98类产品,筛选了1500多项专利汇编成册,无偿送给企业,为引进专利技术牵线搭桥。为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2001年~2005年,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列出资金支持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2006年,市政府每年列出50万元的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专利行政执法、专利人才培训、专利申请资助、专利奖励、专利宣传、专利技术实施以及专利战略研究等工作。7年共投入资金163万元,扶持专利技术转化项目65个。培育了山推集团、菱花集团、英克莱集团、如意集团、鲁抗辰欣、济宁车轮、济宁中奥电力、济宁金百特电子、济宁超声电子、济宁东胜电子、汶上新风光电子、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金皇活塞、鱼台鲁泉水处理、任城华仙甜菊、梁山三利树脂、泗水永春堂等61家以专利产品带动企业快速发展、迅猛膨胀的“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积极开展企业专利信息平台建设,在济宁博特丝杠建立了济宁市首家专利信息数据库,信息量达到210万条,年更新专利数据36万条,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信息支持。企业通过专利信息利用,年申请专利14件,开发新产品3个,两个产品获省级新产品认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
五、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专利行政执法保护成效不断显现 2002年12月,经省知识产权局认定,济宁市知识产权局取得了专利纠纷 处理资格。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不断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专利行政执法培训,全市有71名同志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行政执法证》,12个县市区全部建立起规范的专利执法队伍,215名企业管理人员获得省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工作者》证书。组织机关全体人员系统学习《专利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与市公安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在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案件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制定了《处理专利纠纷工作规程》和《查处专利违法行为办案规程》,建立了侵权举报制度。2004年,依法对济宁市部分超市、商场进行了专项检查,认定吉客隆集团等五家商场为首批“济宁市无假冒专利产品商场”。两家商品流通企业被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首批“山东省无假冒专利产品商场”。加大了对广告发布、合同登记、会展期间专利违法行为的监管,对假冒专利的虚假广告及时进行了查处。在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期间,设立了专利行政执法办公室,受理专利侵权投诉,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省政府等领导的肯定和参展单位的好评。2005年,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制定了《济宁市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省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工作组来济宁进行明查暗访,对济宁市开展专项行动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几年来,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和假冒专利案件36件,2007年,受理跨区域专利侵权纠纷案件3件,为我市开展地市间联合执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及时制止了侵权行为,查处了一批影响较大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有效地维护 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新修改的《专利法》即将颁布,4月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即将转入实施阶段。这都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2008年将是知识产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给我们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纲要》关于“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努力开创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赶超·跨越·巨变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和驻工地的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场面非常感人。东港区西湖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把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没想到修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通过修路使我们村班子团结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一位村支书如是说。原来村干部还担心公路通过村庄需要房屋拆迁,阻力会很大,但出乎意料的是,规划图纸一出来,村民不等村干部做工作,自己就主动动手拆迁。用他们的话说:“政府给我们修路,是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谁挡谁就昧良心。”通路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第五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学院:
学号:
姓名:
摘要: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萧条;提高;改革开放;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一,人们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二,人们出行问题
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三,人们生活用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现在中国还不能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中国现在的各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南北部差距很大,贫富差距也很大,我想在经过几十年中国就会取得更加大的进步,我们农村只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吴晓波著 人名出版社出版。【2】<<坐标---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