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新课改下政治教师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浅议新课改下教师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应当看到,适度的压力能发 挥教师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工作效率,若一个人长期遭遇压力,就会危害其心理健康并使之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感,因而,无论是从教师的健康和专业 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新课改的角度,关注并缓解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是至关重要的。一 新课改下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教师心理压力来源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其中教育系统的改革变化是教师形成心理压力的主要社会因素之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一线的教师因为课程资源的缺乏、工作量的显著增加、评价体系的不配套等因素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
1、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引起的痛苦感
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且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 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2、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
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师生关系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在知识接受领域,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因而,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因此,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3、教育评价的体系滞后带来的失落感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本次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评价应“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既是评价体系的变革,也是课程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 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同时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教师已形成客观化、量化的评价观念,在评价内容上偏重课本知识的考核,评价标准上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测试为主,评价重点则是关注结果。面对新的评价观,教师一方面认同其积极意义,对评价改革特别是考试改革寄予热切的渴望;另一方面,教师对如何实现评价的真正改革感到无从下手,很茫然;同时,又因以往的教育改革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人都深知应试教育的弊端,并将革除弊端的重任放于教师身上,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却常常落入应试教育之窠臼,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肯定,面对 的指责、抱怨、批评和讥讽却越来越多,大大挫伤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这样,教师不免担忧学生的未来,也怕重蹈覆辙,内心充满疑虑,不知是应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尽快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还是应固守原有的应试技巧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无所适从的茫然感由然而生,在课程改革中显得缩手缩脚,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这是教师的一种共同心理。
二、新课改中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教师心理健康是目前心理健康研究中的一个较为活跃的领域,因为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并接纳现实;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我解压
1、积极快速减轻教育教学观念压力,保持健康上进的心态。
教师要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改。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转性,是大势所趋,因而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并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另外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参加为教师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2加强自身的心理调节和情感调适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教师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脱离学生,应该知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倡导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借闪光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给学生创设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活动训练的时间,有探索发现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落实好新课程改革,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改革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做法,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如今,促进学生发展,鼓励学生进步已经成为评价的基调。如,口头评价已 经成为我们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一轮课改,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作一种责任、一种需求,自觉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学习实践促进自身发展,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与新课改一同成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第二篇: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怎样“转型”
实行新课改后,高中生物的内容变动较大,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转变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积极“转型”,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理念都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消除困惑,适应新课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每位生物教师都要积极面对解决的问题。
一、研读新的课程标准,分析新课改标准和原教学大纲有何区别和联系。
1、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在内容形式和教学理念上,都有较大的差别。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要进行选材的,同时,新课改尊重生物科学的发展现状,力图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因此,在内容编排上更具科学性和社会实用性。新课改的教材是将内容分为若干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围绕三个主题组织课程内容。在选材的过程中,选的材料是生物科学中与社会和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那是每个模块选材的基本内容。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标准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异,但更重要的差异是体现在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等方面,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更注重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和学生的参与过程,是在实践探究中促使学生成长,这与传统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则注重学生的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发展,这些差别都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深刻体会。
2、新课改和原教学大纲在对教师的指导意义上有较大的差别。
原教学大纲告诉教师如何教书,如何利用教材教书;而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怎么样用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这一点上,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有显著的不同,也许教师会认为原教学大纲更容易把握,按照教学大纲就可以教好书,不需要自己的发挥创造,但这种教学形式是千篇一律的,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另外,原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师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并且详细规定了教学的进度,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授课就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成绩.3、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在对生物课程性质定义上区别较大。
原教学大纲对生物课程的性质定义的描述是“高中生物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而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的定义是“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从字面里看新课程标准和原教学大纲相比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定义要麻烦得多,同时定义区别是很大的,原教学大纲强调的是高中教育和高中生物课程的双重任务,为升学为就业做预备,这样,就决定高中生物强调结果,强调分数的特点,而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素养的提高,强调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决定新课改教学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这是二者对高中生物课程定义上的巨大差别。
4、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上有较大的差别。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现代生物科学的特点和发展更新基础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实用性,同时,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是精选的符合学生发展需求,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并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不断发展的基础知识,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与现代生物科学是一致的,能适当地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既能体现出基础性,也体现先进性,适合学生学习发展,这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使之能适应生物科学的新进展。从这些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比原教学大纲更关注知识的更新,更能体现出时代气息来,同时,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联系,能够充分体现生物课程的价值,所以在教学要求上两者会有较大的差别。
二、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拓展学习研究的领域,完成教学“转型”。
在新课改下,教师不可能按照原有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可能按照课本照本宣科的讲授知识,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研读新课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研究领域,提高自身素养,真正完成“转型”,实现教学的突破,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
1、进行跨学科整合研究。
生物科学与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跨学科整合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丰富生物课的内容,使学生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网,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在生物课堂上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现在的生物课程是开放的课程,和社会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只有教师不断进行跨学科整合研究,才能充分发挥教学优势,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
2、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力和感染力。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很重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力和感染力,为学生减压,使学生在语言魅力的感染下爱上生物学习。众所周知,讲课时,教师语言的感染力是很重要的,语言风趣幽默,讲解生动形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为学生减压。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生物难懂难理解的概念变成顺口溜或者一首小诗,这样学生爱听,容易识记,促进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高。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
3、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用单
一、重复的教学方法教学。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适合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现实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就得到显著提升。比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创设情境”,然后使学生“观察、探究、讲授”,接着“集体讨论、交流”,最后形成观念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认知水平和各项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就会显著。
第三篇:新课改下政治教师要学会反思
新课改下政治教师要学会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行,对政治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如何更有效地在新课程新教材中做好政治教学工作?这要求政治在学习新理念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从而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为教学科研作出贡献。
一、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新一轮课改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有许多习以为常的“经验”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作为政治教师要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去分析每一天每一节课,从中探索成功原因,失败教训,从而为改进教学打下基础。
二、政治教师反思的依据。
1、国家的法律、政策、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依法执教是国家的要求,依德执教是为人师表者基本素质。一个漠视国家法律,教育方针政策、不讲职业道德的教师,其教书育人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片面追求分数,不惜采用体罚变相体罚以期达到获得教学奖金的目的,这种杀鸡取蛋的方式是在危害下一代,危害国家,民族,作为每一个政治教师,对法律、政策、道德更了解的人,就更有必要反思自己,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合情理,脑中时时不忘依法、依德执教。
2、经典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理念、都是反思的依据。经典的教育理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去研究,因为这是前人教育教学实践总结的精华,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领会,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新的课程改革有许多也是根据经典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另外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更应认识新理念。与时俱进是作为教师必须重视的。
3、他人的教学经验。有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教师的得失成败中得到一些反思。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习,也要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当然,这里的他人,不仅指身边的同事,其他学校的,网上的有关的信息都是可以借鉴的。
4、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工作最终还是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检验的,从中可以检查我们教学方法的效果,从而为我们改进教提供了基本的素材。了解学生的反馈,可以从课堂表现,课外作业,测验,与学生交谈了解。
三、反思的方法。
1、教学前::对教材、学生的反思,教师应对旧教材有一个反思,针对新教材中的新颖的地方的要深入钻研,认真体会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的作用,对教材的利用做到心中有数,适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校本资料进行教。对学生也要进行反思,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准备情况,使教学能做到面对本地学生的实际,做到面向全体又能因材施教。
2、教学中:对教学情境、教学式的反思。再充分的课前备课都会有其不足,课堂上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每时每刻都要思考,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气氛如何,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吗?从而及时作出调整,使教学高效率地进行。
3、教学后:对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行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成败来一个全面反思,弥补课堂中反思时间不充分的不足,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感想,从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达到自我提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尽管在大学或以前的实践中己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现经验,但鉴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性、复杂性,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更要求政治教师们从自身的教育和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得到更准确的更切实可行的、体现教学新理念,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为政治教学科研作贡献,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005年6月22日
第四篇:新课改下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胡锦超职校 政治组:孙玉梅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目标和项目、任务教学一起成为课改三原则。政治课首当其冲率先进行教改试验,教学思想得到很大解放。政治课教学如何贴紧自身学科实际,趁着改革之机,彻底摆脱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恶性互动,真正达成政治学科目标,体现学科价值,这是当前紧迫的任务。今天的政治课已经逐渐摆脱传统严肃冰冷的说教面孔,但政治课究竟教什么,怎样教,还有待一线老师在理解教改精神后于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和调整,摸索和总结。本文拟就此略作探讨。
一、“推寻善端”,德育之本
政治课究竟要教什么?这个问题提出似乎有点可笑。政治不是一门新学科,政治课的课程设置也由来已久。为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也有了相应调整,同时配套了新的教材。然而,本文仍要郑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其一: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知道一堂课的努力方向,不至于热热闹闹45分钟后结果却是莫名其妙。教学目标之于一堂课的重要性无须我多言。其二:政治课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是有了新教材就自动有了答案,毕竟教课不是教书。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我看来,政治课堂究竟教什么取决于对政治课的最终定位。恰好是我们的政治课长期以来没有更科学可行的定位,从而导致政治课自身优势难以发挥,陷于不文不武,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我们想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现在的政治教学,老师们大多不会再唱高调,教空话,任凭课本社会两张皮了。比较务实一些的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从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角度来定位德育课。新一轮的课改精神,让我相信这个问题也许可以有新的答案了。课程改革要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明确把德育课同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区分,转而与体育、艺术一样定位为素质课。这就很重要了。文化课,即使在注重能力和应用的今天,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有多少知识性的东西必须掌握,这是前提。可是作为素质课,就是把先天禀赋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培养起来并使之相对稳定。“人之初,性本善”,从几千年的儒家学说“推己及人”的观点看来,作为素质课的政治教学只需要恰当地引导,把学生一代的善性引导出来即可,其后,则要允许他们的创造性和各自发挥。个人认为,新的定位是合理和科学的。变德育课为假大空当然不行,只作为外在行为规范,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社会上所谓“斯文败类”,“衣冠禽兽”越来越多,他们缺的就是内在的善性。德性本来为一种内在素质,所以有文盲然而道德高尚者。德育正是要引导这种善性,有了“善性”这一出发点,德行的培养和积累便有可能成为自然而然,与日俱增的事。
当然,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明白教什么不难,难的还是如何教。
二、“注重践行”,体验生活
基于对德育课作为素质课的新定位,我个人认为,在德育课的教学上必须“探寻善端”与“注重践行”相结合。总的来说,就是强调行,强调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教师提供给学生真实或类似的生活情境,让他去参与、去感受、去选择、去践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培养和提高素质。例如,学《职业设计》,就让学生去看人才市场,去看每年的各种招聘会,去捡一摞一摞求职者精心制作、招聘者随手丢弃的简历,去到不同类型的单位,去看看不同的岗位任职者都在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回来再和他们谈他们天天挂在嘴上的李嘉诚。学《法律基础》,带学生去法院旁听审判,跟宣传队一起进行普法宣传活动,拿本地的几个实例让学生尝试断案。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实践在一起,课堂教学才能生动得起来。也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因其立体和深刻而触动学生,让教育不流于表面,可以直达学生的内心,从而才有可能把学生的善性启发出来。强调“探寻善端”,同时隐含一层“留有余地”,更多的思考和行为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自觉行为。德育从来必须从内而外才能真实有效,只有不被念叨不被强迫的自觉选择,才能够发自内心。
以上是就大的方向而言。具体到一堂课的设计,政治课堂依然要遵循一般课堂教学规律,结合自身特点,力求做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三、技巧课堂,艺术人生
一堂政治课,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双主体互动。然而教师毕竟不只是课堂的参与者,他同时还是组织者,更肩负着对整个课堂进行正确导向的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技巧性设计与处理,这种处理又因为是做人的德育工作而更需要具有艺术性。兼顾到心理与艺术,政治课堂也可以很精彩。
紧扣教学目标,不拘形式与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为上。例如,这堂课为了论证和说明某个道理,教师准备有丰富的材料。可是如果学生偏偏不感兴趣,半途插嘴,教师可以考虑用学生提及的问题做材料进行分析,甚至稍稍示弱,鼓励学生完全表达他的观点,之后教师本人或者怂恿其它同学进行辩论和反驳。这样的探讨,效果会比每次课前中规中矩的分成小组,然后组内讨论、小组学习好得多。当然,前提是,教师始终记住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做好引导。
强化环节意识,注重课堂节奏。一堂政治课不能是笼统的混乱,更不能是流水账样的无聊,否则很容易让人感觉沉闷。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清晰的环节意识,而每个环节在形式上要具有变化性。同时,考虑到课堂上学生视觉听觉的结合。同样一份材料,教师可以用讲述的办法,也可以用文字,或者视频,或者图片,每一种形式有自身的优势,关键是课堂不同环节在形式上要讲求变化。否则,再好的形式也会让人疲劳甚至麻木。例如,刚才一环节是热烈的辩论,接下来可以设计大段的文字,学生也能较好地阅读。小组讨论过后,可以是以组为单位发言,却也可以是每个同学结合讨论,写下自己的看法作为课堂作业。动静结合,追求沉淀。
教师讲课要留有余地。如同中国画作和摄影都讲求的“留白”,有“留”才不因太满而显得压抑,有“留白”才能吸引人的目光自然而然注意“主体”。一般科目都是这样,政治课就更加如此。教师讲的学生知了未必信,信了未必行。更多时候教师要注重“适可而止”,这反倒有点余味,令人愿意去继续。这也是前文讲到的德育课启发善端,更多的留给学生去想象和发挥。毕竟,作为一种素质的德性,任何教师都是无法为学生包办的,只有通过个体生命去感知,去体验,去践行。
前文所及还只是个人认识,具体的课堂教学部分算是实践的总结,但更多思考还只停留在理论。值此教改之机,惟愿能兴一大讨论,为政治课教学觅得更明亮的一条道路,政治教师可以为培养学生一代的良好德行真正尽到一己之力。作为人民教师,才能施施然、欣欣然。
第五篇:新课改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
在新课改环境下,时代对我们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下面仅就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过程,谈谈自己对新课改环境下如何做好一名政治老师的理解,愿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在新课改环境下,政治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政治课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全看教师的了。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
首先是备课的投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但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不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该门课程的规律、特点和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教材和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例如: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该框教材的安排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为它首先指出“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再指出“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最后进行本框题的小结。为此笔者作如下调整:先讲“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后讲“ 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最后进行小结。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正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原因,有利于突出这个教学重点。同时还能起到分散“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这一难点的作用。在讲授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在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以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授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启发学生完成学习迁移。例如:在讲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教材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于是笔者就设计:①货币是如何产生的?②金银为什么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通过启发学生思维,结论就很容易理解:由于金银在货币产生之前在自然界中就已存在,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由于金银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易于携带等天然的特性,使它们天然具有充当货币材料的优点,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以及货币与金银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材中各知识点虽保持相对独立,但它们之间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只有弄清相关知识点的异同,才能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完成。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比较方法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形成迁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通过运用学习迁移方法来掌握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
例如:商品和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和规则,民主和专政,国体和政体等都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完成知识间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然后是教学内容的投入。根据政治课的特点,我摸索着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三个字,即新、深、实。所谓新,就是政治课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时代、面向未来,要跟上时代的脉搏。用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材料,最新的事实去说明老问题,证明老原理。为此,我特别注意时事政治方面的学习。坚持看报、收听广播、收集国内外重要新闻。遇到与讲课有关的材料,就把它摘抄下来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看了文献电视片《邓小平》就将其中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结合到教学中,充实到课堂上,这样不仅能增强说服力,还会使学生听了有新鲜感。所谓深,指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对概念、原理的一般阐述上,要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中,对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进行推导和论证以扩展和丰富其内涵。在求深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广度。有的地方要突破教材的框子介绍教材边缘的内容。所谓实是指课堂内容充实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了避免空洞,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和原则。例如讲哲学原理需要联系实际,讲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更需要联系实际。既要联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对于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这类现实问题我也不回避。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就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说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这种情况正是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表现,是正常的。而在讲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时,一定要联系国际上这些新变化。这样既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又解决了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坚定了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空洞,学生听了是信服的。
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投入。除了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外,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很重要。教学实践中,我苦苦地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即启发法、灵活法、解扣法、讨论法、身教法、图示法等。我应用启发式教学法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真正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真正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为了启发学生的兴趣,我一方面力求选择准确生动的例证,另一方面力求语言的生动有趣。我试验着在语言组织、表达情感、手势动作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在讲课中,能用生动通俗语言表达的,就不搬用晦涩的术语,尽力做到语言活泼而有趣味,情感饱满真挚。此外,我还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在讲课中我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就是“为什么?”“怎样理解?”“表现在哪里?”而且我总是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这样课堂上就不再是你管讲,我管听的被动局面,而是上下情感交流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运用灵活方法,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进行取舍;根据不同的教学反馈,来安排讲课内容的详略。在讲解原理的方式上,有时先结论后展开,有时则通过事例引出原理。有时是由抽象到具体,有时则由具体到抽象。有时通过问题把要讲的全部内容逻辑地串通起来,有时还需要对教材本身的内容作一定的调整。总之,各个不同的环节我从不千篇一律使用一个模式。这种做法得到同学们的认同。解扣法就是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扣子,解理论理解中的扣子。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症结”显得更重要。因此,对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从不回避,而是有准备地先把问题提出来,尽量给予他们一个既满意而又有说服力的解答。比如一些学生提出:“既然我国经济现在还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针对这个问题,我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学生听了不仅解开了思想认识上“扣子”,而且比较信服。所谓讨论法,就是有准备地把问题提出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事实材料,运用有关原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讨论,自然得出某一正确的观点或结论。例如:从对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状况的三个变化,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三个不变,即工人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方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改变他们受雇佣受剥削的经济地位;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减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总之,通过七年来的研究,我逐渐意识到,师生间加强沟通,架起情感的桥梁,把自己作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生活之中,与他们共欢乐、共忧伤,这样孩子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老师的爱是一种高级情感,学生只有在这种爱的氛围下,才会自觉地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和使用知识,学习自觉性也才会逐步提高。我们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才算是做的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