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6.3《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写写帮整理)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备课资料
浙江黄岩实验中学 叶艳红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在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过程中,面对着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双重任务。
第一课时 【屈辱的岁月】
教材内容:教材选取三个重大事件:一是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二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三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阅读卡介绍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与老教材不同,新教材侧重于介绍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通过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大踏步”地勾勒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历史,揭示了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历程,诠释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烈冲击。
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依据课标准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看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重点及难点是根据条约内容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建议
案例1:鸦片的危害
【读一读,说一说】鸦片的危害。
通过阅读民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毒品问题又是现实问题,学生能联系实际,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民谣《炮子谣》“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案例2:禁烟运动
【辩论】要不要严禁鸦片。
辩论双方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与老师。一方为严禁派,一方为弛禁派。学生由于不了解当时社会情况,从生活经验出发,一般主张严禁鸦片,与老师的对阵,更挑起学生的战斗热情,增加知识,又培养能力。
严禁派主要从鸦片的危害阐明立场,弛禁派则提出“变通办理”的主张,针对走私,提出“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即让鸦片贸易合法化,使贿赂变成国家税收;针对身体伤害,提出嗜烟者都是“游惰无志、不足轻重之辈”,除“文武员弁士子兵丁”以外,可听任民间吸食;针对银元外流,提出“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
案例3:中英双方关于战争名称的不同提法
【材料分析】读漫画《英国用武力强迫中国购买鸦片》及材料,说明中英双方为什么对战争名称有不同提法。
课文中只介绍中英双方关于战争名称的不同说法,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通过漫画和材料,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分析中感受英国列强的强盗逻辑,并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
1840年2月,英国下议院以9票之差通过了对华开战议案。内务大臣罗素如此表明开战目的:“为商务监督及女王陛下的臣民所忍受的暴行与虐待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在恐吓与暴力之下所受到的损失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获得保证,使今后免受暴虐与残忍的待遇,并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之下经商”。许多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著作力图证明,英国当时对中国作战不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是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的贸易。
案例4:《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讨论】《南京条约》的影响(结合地图)。
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不平等条约,关键是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响。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可用讨论方式,以集体力量解决问题。教师作适当指导,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提出问题,步步深入。问题如“中国丧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权?”“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你认为哪一条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体现在哪里?”
案例5:《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比较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学生学会了分析条约内容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学中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案例6: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读漫画和条约内容,比较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阅读卡介绍了《辛丑条约》的内容,它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都是近代中国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但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有很大的不同,漫画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条约的影响。这样,对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悲壮的抗争】
教材内容:教材主要是介绍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的顽强抵抗和英勇斗争。本部分虽然篇幅较少,但却浓缩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典型事例,其中既有清朝官兵抗战,如鸦片战争选取了关天培壮烈殉国的感人故事和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壮烈牺牲的事迹;也有普通百姓抗战,如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本目旨在学习和弘扬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搜集资料,并以多种形式展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课程标准6-4 要求“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因此把教学难点放在分析为什么中国人民的抗争却不能赢来战争的胜利。
教学建议
案例1: 侵略者的暴行
【材料分析】读漫画和相关资料,说明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它发生在哪次侵华战争中? 侵略者的暴行,书本并未直接提及,可以说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无直接关系,但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通过漫画和侵略国的知名人士对本国侵略行为的谴责,更能激起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感,并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
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谴责)
案例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假设】假如我们身处那个年代,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我们希望我们扮演怎样的角色?战地记者、军官、战士、普通百姓、文弱书生……
这一设问似乎与本课内容无直接关系,但身临其境考虑民族危亡,并用这样一种自然实在地表述形式,肯定要比问“你身处那个年代,你怎样挽救民族危亡”更贴近初中学生,更能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搜集材料】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参考网址:中国历史博物馆、中青网史海泛舟、中国文物信息网、陕西历史博物馆),并以各种形式展示,如时事报道(查找当时有哪些报纸)、诗词朗诵(可英雄诗词、可自己创作)、影视片断、漫画、故事精彩片断对白等。
活动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变化形式,也可单一形式,注意突出官兵及广大人民、大陆及台湾人民的斗争,并点出这些斗争使列强灭亡中国的野心不能得逞。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最终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大目标有机融合。
案例3: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
【读漫画】古今联系,关注现实。
两岸关系不容乐观,时事教育不可忽视。教师展示当前讽刺台独的政治漫画,结合课文插图,古今联系,从漫画和图片中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原则,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案例4: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思考】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分析中国战败原因(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无可能取胜?读中日两国海军实力对比的数据资料,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
教材关于两次侵华战争的讲述侧重于背景及结果影响,而对战争失败原因未作具体介绍。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一定背景资料。查找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筛选、综合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来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教师就这一问题的解答作一些指导,如指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个因素,全面分析;客观地分析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要清楚在战争中清朝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劣势?这些优势是否可以抵消全部的劣势?发挥这些优势必须具有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等等。这样,通过失败原因的解答,学生自然感受到工业文明带给中国的强烈冲击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思考】阅读背景资料,讨论中国战败原因。
如果学生查找资料有难度,可由老师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供学生讨论。
如关于军备,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该用钱的地方却永远没钱。以武器装备为例,清军尚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只有精锐部队能够装备火器,而这些火器绝大多数是明朝时期仿造西方的“鸟枪”,比英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二百余年。由于军费短缺,克扣成风,有些鸟枪甚至是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经用了一百五六十年。清朝的财政严重入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靡浪费达到惊人的地步。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材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在面对西方入侵的危机时,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所作的努力。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典型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
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在感受地主阶级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重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难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
教学建议:
案例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
【思考】阅读材料,比较林则徐和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林则徐是很多学生都有所了解的,可让学生来讲述林则徐的故事,一可增添课堂气氛;二可作为分析问题的背景材料。教学中应侧重分析变化的原因,从中感受到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请于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法兰西、美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驭、攻击。计每艘中号者,不过二万金以内,……计百艘不过二百万金。再以十万金造火轮舟十艘,以四十万金造配炮械,所费不过二百五十万,而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魏源《海国图志》卷二)案例2:洋务运动
【思考】你认为外国列强在哪些方面比我们先进?如果你是地主阶级的开明一员,又会选择哪些来学习呢?
从标题“师夷长技以制夷”入手来探讨“夷之长技”,并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作出选择。将学生的选择与魏源的《海国图志》作比较,这比单纯看材料比不同更有趣味,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可能会从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先进的科技及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在选择中引导学生理解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阅读课文,找出关键词】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并回答问题:洋务派是否实现了他们的目标?洋务运动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新课程的目标。教材关于洋务运动从兴起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口号、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新学堂的设立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较完整的概念;通过问题解答,学会从内容分析历史影响。
【思考】阅读课文,说说图片《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厂》《留美儿童》《同文馆》等。
学生在阅读课文并应用相关信息解读丰富的图片信息,能发挥多媒体优势,增添学习趣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轮船招商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轮船凭借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特权进入我国沿海沿江口岸,并垄断了中国江海的运输业。1872年(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晚清洋务派创
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1873年,招商局轮船“伊敦”号由上海首航香港,开辟了中国第一条近海商业航线。同年,招商局开辟了至日本的中国第一条远洋商业航线,承担洋务军事工业运输,承揽漕粮﹐兼揽商货。随后,收购了财力雄厚的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打破了外资洋行垄断中国航运的格局,开中国企业收购外商企业之先河,成为中华民族航运业的象征。1885年(光绪十一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理。1930年由国民政府改为国营后,1932年归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中国航运的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30多年来,招商局从未间断过在港口、码头、仓储、运输等领域的投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独特优势,现代物流业已被确立为招商局的四大核心产业之一。今天的招商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成长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在交通基建及物流、金融、地产及相关产业领域内有着成熟的业务网络和市场经验,拥有总资产逾500亿港元。招商局总部位于香港,业务分布于香港、中国内地、东南亚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市场,被列为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在国际工商界有着广泛影响。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铁路、公路和民航的发展,使航运业也呈现萎缩状态。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张之洞要求架设电报的奏折)
【从维新到革命】
教材内容:教材介绍中国资产阶级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一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运动,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的斗争。
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教学中要求学生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 不同政治立场,理解资产阶级不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抉择的道理。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立场及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建议
案例1:导课
【图片对比】观察康有为和孙中山的图片,观察他们的不同。
一个留辫子,着长袍;一个剃短发,着中山装。从着装革命引出在工业文明浪潮冲击下,中国两种观点立场的对立,从而引出由图中两位领袖领导的两次运动,即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案例2: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思考】谈谈康有为为救亡所作的努力。
阅读课文并结合课外知识谈历史人物,了解其主要贡献,感受其为救亡而奔走呼号的爱国心。【辩论】我们怎样救中国?
辩论双方为维新派和洋务派。学生对洋务派主张已有所了解,应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比较双方思想观点的异同,并以辩论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案例3: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影响
【讨论】维新派的主张在变法诏令中都提到了吗?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它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影响是本课的难点,教材没有明确,通过讨论,培养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案例4: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
【举例】阅读材料,用事实说明诞生于武昌起义前一周的国歌必将很快变挽歌。
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创作“国乐”,声称声词壮美,定为“国乐”(国歌)。其歌曰: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臬,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
滔。今译曰:保牢疆土,靠老天庇佑,百姓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象天不会坍下,象海不会枯干。
案例5: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
【连线】将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领及有关论述连线。
对学生而言,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是较难理解的,教学中不必深入展开。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学生容易从字面把民族主义理解成驱逐帝国主义,通过连线稍作解释,肯定其革命的手段,也认识其局限性,为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作铺垫。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
案例6: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讨论】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不同?从具体实践说明。
不同派别的思想的比较是重点,也是难点,通过比较,能让学生体会中国在怎样的背景下,不同的阶级阶层为救亡图存,不断斗争,探索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从具体实践说明”,则将辛亥革命从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纲领、革命指导思想及革命党的起义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案例7: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讨论】从剪辫子等看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教材简单提及,学生较难理解,有必要为讨论提供详细的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对话,联系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和革命结果,从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经济)、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的变迁等角度比较,从丰富多彩的史料中选取,哪些材料反映了革命积极的影响,哪些材料反映了革命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牢固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学生在前后对比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至。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倡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搞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知百个式样。(1912年6月27日的《大公报》)
当时,上海已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时新服饰,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这里,各地又追踪上海。即使南京、苏州、北京也都昂首以瞻。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有学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案例8:本课知识脉络
【思考】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是怎样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的?结果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和收获?
教材在内容体系编排上并不是完全按历史发展的时序进行,而无疑学习历史,清楚历史发展的脉络是很必要的,所以整理知识脉络必不可少。这一过程,可穿插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这段历史的主线索,明白从地主阶级到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到革命派,各阶层不同的政治主张,最终都失败了,由此感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8.1身边的故事教学设计(精)
《身边的故事》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第32中学 黄令寒
课程标准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变化 教材分析
通过身边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观念,即身边的一切都有历史,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本课以时间为主线展示事物的变化及变化的轨迹,叙述事物的发展脉络。
在内容选择上,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服饰、习俗等,使学生感受到,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生活的历史,借助历史的眼光来认识今天的社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根据不同种类的图片和资料的描述,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和感受身边正发生着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选择自己身边的各方面的事例,描述它们的历史发展的过程,能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以历史的观点来理解身边的一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介绍我们身边事物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传承文明,设想未来,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描述身边熟悉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体会从某个事物的历史演变看出社会的发展的进步,体会历史变迁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展示楚服,哪位同学想试穿一下呢?学生试穿古代服饰,请按当时人的礼仪向大家问好,走到同学中展示服装。同学们觉得这件服装和现代服装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宽袖长袍。
今天我们就走进包括服装在内的身边的故事,感受身边的变化。【新课教学】 1.服饰的故事
展示服饰图片,这些服装是哪些历史时期出现的?远古-战国-唐代-清代-近代-现代。简介服饰及其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远古:用动物毛皮做衣服材料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战国:赵国国王推行“胡服骑射”适应骑战的需要; 唐代:衣裙飘逸、低领薄衫反映唐朝的开放、繁荣; 清代:旗袍的流行反映时代的变迁,女性解放的思想;近代:中山装的流行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现代:舒适、时尚、个性的服装反映现代社会的开放,自由。启示:服饰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2.我选我“坐”
参照《中国朝代年表》请3位同学分别扮演汉代、魏晋、五代时期的人并选择合适的“坐”具,他们坐的对不对呢?请看《汉代陶俑》《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按图中人物的坐姿进行调整,感受“坐”的变化:席地而坐──低坐──高坐。
3.搜索变化
分组讨论身边的变化,每组确定一个主题,以文字、绘画、表演等形式展示变化。学生上台描述某一事物的变化。
课件展示文字、交通等变化。4.启示
身边的一切都有历史,他们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5.畅想未来
以变化的眼光畅想未来事物的变化、世界的变化。6.课后探究
请搜集爷爷、爸爸、你的照片,了解照片中那些时代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整理成调查报告,请将这些照片及报告发到我的邮箱中。
【课堂小结】
变化是永恒的,不变的是人类对于变化的探索,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可以感受到每一件事物的历史趣味,每一件事物的变化故事。
第三篇:八下历史与社会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18C中期—20C初)
提要:。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两次工业革命,2-4课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全球、对
社会生活、对亚非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显然,工业革命及影响是本单元复习的重点。
一、知识梳理第一课两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年代—19C40年代)
1、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P50市场、资金、革命三点)
2、特点:发明机器,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3、行业:棉纺织业、煤炭、采矿、造船业
4、重大发明
⑴、1765年,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⑵、1785年,瓦特制成蒸汽机广泛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⑶、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
⑷、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修建铁路,交通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C70年代—20C初)
1、特点:电力的广泛应用
2、重大发明
⑴、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⑵、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
⑶、1882年,爱迪生建立小发电厂;
⑷、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汽车;
⑸、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3、行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
4、范围:美国、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国。
三、科学的世纪(19C)
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界”,原因是:工业革命使西欧各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政府重视、支持科学研究,大学、科学家群体、实验室、科学学会成为科学研究的重地。
科学研究重大突破:
⑴.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
⑵.完善了热转化为机械动力理论,为内燃机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⑶.把工业革命推进到新阶段。
第2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式(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一、地球变小了(对整体世界的影响)
1、工业革命后,铁路、远洋巨轮,电话,电报等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应用,为世界联系加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19C晚期,整个世界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加强;
3、海外移民增加,工业文明的先进思想、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性的活动如奥运会出现。
4、到20C初,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显得越来越小。
二、文明与野蛮交织(对亚非拉的影响)
1、到19C末,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瓜分了整个世界,它们被称为帝国主义国家。特点是:瓜分世界,抢占市场。
2、工业文明在印度的传播及对印度的野蛮掠夺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修铁路、修恒河运河、统一邮政、电报,办工厂,在古老印度传播工业文明,但目的是倾销商品,掠夺财富。
注意:两者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1、对中国也是如此关系。
三、挑战与回应1、1804年,海地脱离法国殖民统治而独立,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也是整个美洲大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独立国家。
2、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实行改革,改变了落后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
3、1840年后,中国的回应(见第四课)
第4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
一、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1、工业革命后,工业逐渐超过农业占主要地位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
2、工业革命使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人越来越多;标准化和流水线的生产方法使工厂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3、工业化又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农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4、工业革命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许多城镇逐渐发展成大城市(如英国曼彻斯特、美国纽约),城市成为工业文明的中心和象征;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许多“城市病”,如:交通、住房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卫生条件恶劣、疾病蔓延、犯罪率上升等。
5、工业革命更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二、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对生活的影响)
1、工业革命奠定了现代生活的基础,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欧美发达国家的人们养成食肉的习惯,开始追求饮食结构的合理,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
2、科技的进步和新发明创造,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如:1851年伦敦博览会展出了洗衣机等);
3、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不仅使地球变小,还节约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和体力
4、工业化进程中,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1910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确定)
5、精神生活方面,人们重视读报纸杂志,参加休闲娱乐活动体育运动,流行简朴实用的服饰。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思想的影响)
1、工业革命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两大阶级矛盾尖锐;
2、19C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这是工业革命后,人类追求理想社会最重要最科学最优秀的思想成果。此次,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的号角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最强音。
4、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3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1840-1912年)
一、屈辱的岁月(三大侵略战争和三大屈辱条约)
二、悲壮的抗争(五大英雄人物)
1、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
2、关天培鸦片战争中在虎门壮烈殉国;
3、邓世昌在鸦片战争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
4、徐骧领导台湾人民反抗日军占领台湾而牺牲;
5、洪秀全领导反帝反清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1851-1864)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三大步骤)
1、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洋务运动(19c60年代-90年代)
⑴、口号:“自强”“求富”⑵、代表人物:奕、李鸿章
⑶、内容:创办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最早最大);
创办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大海军);
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北京同文馆)。
⑷、外交: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
⑸、影响:洋务运动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四、从维新到革命(两件大事)
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
⑴、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变法运动的序幕;
⑵、戊戌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4个方面(P71)
⑶、评价: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上学习英国、日本,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但变法失败也使人们对清朝统治者失望,认识到:要救中国,只有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2、辛亥革命(1911)
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成立政党;
⑵、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指导思想;
⑶、武昌起义(1911.10.10)——推翻清朝;
⑷、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1.1南京)——建立共和;
⑸、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框架搭建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⑴、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
⑵、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⑶、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⑷、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⑸、使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
⑹、使整个世界最终形成;
⑺、促使国际工人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诞生;
⑻、对亚非拉地区的双重影响:工业文明与野蛮掠夺;
⑼、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使中国汇入工业文明大
第四篇:2014人教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课本目录(新)
2014人教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课本目录(新)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三)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
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
第二课冲破世界的牢笼
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工业革命
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张
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变迁
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第五篇: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八下社会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627年,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等人先后发动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中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于1644年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崛起,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雍正、康熙、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我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其中,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
明朝中期,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
明朝中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后来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了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清朝时期,修建承德避暑山庄体现了怀柔政策。
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我国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采取了三种措施:册封**和**;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土司制度,到了清朝雍正
大小和卓将军
玉米、甘薯出超地位。、徽商
和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对高度膨胀的皇权进行深刻的批判,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明清小说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被誉为“四大名著”。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了新剧种是京剧,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百戏之祖”,被列为世界人类非遗。
明末医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翻译了《几何原本》;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了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另设立了三司。在中央,废除了丞相,撤销了中书省,权分六部;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以监视臣民;还设立廷杖制度,以加强皇帝权威。
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国家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仍占主体,虽然出现工商皆本的新概念,但统治者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乾隆帝时期,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其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庆元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