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文献综述1
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文献综述
摘要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主要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以及反腐倡廉建设。本文以党的制度建设为主题,在对三百多篇原始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后,总结归纳了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党的制度建设问题上的相关观点。并在综合这些即有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对我党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制度建设 历程 问题
党的建设五方面内容中,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其他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作用尤为重要。党的制度建设,是指将党的相关理论化作具体规则,或把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工作、组织运作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形成党的全体成员和各级组织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制度,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逐步规范党员和组织行为,使之内化为党员的自觉行动和各级组织规范运行的过程。它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内容相当广泛。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具体又可分为:党对国家政权机关和其它非党组织的领导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党的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内监督制度;党的文体制度;党内统计制度等等。九十年来,制度建设伴随着党的成长,有着曲折的发展历程,有不足,有成就。
这篇综述初选从八十年代到近期的相关文献共369篇。整合删除不规范文献、工作刊物、低层次文章155篇,最终锁定合格原始文献共214篇。在对这些有效文献的整理分析后,作者归纳总结出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文章有以下类:
一、介绍党的制度建设发展历程:
这一类的文献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从忽视制度建设到把制度建设提高到党建的突出地位,从“人治”到提出党规党纪与国家法制建设的协调统一等一系列不断进步、不断民主的过程。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以来制度演变的历程做出详细的分析、每次演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经验教训以及针对制度建设党和国家实行的各项政策以及颁布的各类文件与规定等。这一类文献又按照分期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以时间为标准划分,主要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制度建设萌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突出强调制度建设,再到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不断创新。这一类的文献有:辽宁省委党校党建研究专业研究生韩锐王静波的《党的制度建设理论初探》、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刘湘武老师的《党的制度建设的几点启示》(湖南城市学院院报第24卷第5期2003年9月);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蔡霞撰写的《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粗浅思考》等。其次,以历代领导人在位时对党的制度建设的突出贡献为划分标准。这一类的文献有:中共河北省委白玉民撰写的《简论党的制度建设》<河北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26卷第5期>;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理论中心左吉祥撰写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三次历史性跨越》<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总第97期)>;中国科学院王庭大撰写的《建国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11月第6期(总第12期)>等。以及以历次主要党的代表大会为划分标准。这一类的文献有: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理论中心左吉祥教授撰写的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特点和亮点》。金晔李晓健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总结》(《传承》2009年第1期)等。
二、阐述党的制度建设重要性:
制度建设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中国共产党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历来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方面,完善制度建设都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国际国内各种新问题新挑战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党的制度建设对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死存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不胜枚举。纵观这些文献,观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种观点认为制度建设与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紧密相连,与党的命运和前途密切相关。因为,制度建设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阵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关系到全党甚至全国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党内民主的健全和发展。制度问
题是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问题。这一类文献的代表有: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靳连芳《党的制度建设在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4月第27卷第2期)。
还有一种观点将制度建设置于政党现代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中进行分析,认为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政党建设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执政党自觉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运行方式转变的需要、并且与依法治国方略相辅相成。这一类文献的代表有: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康重文的《对党的制度建设的思考》(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总第64期)。
理论工作者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阐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制度建设是党内行为的导向,它给予广大党员干部言行的规范,使他们严于律己,切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制度建设有助于党内控制和整合,因为制度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能够协调党内各种利益关系。制度还具有文化传递功能,因为可以一方面保存过去政党衍生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不断认可新文化,促进社会进步。这一种观点的代表文献有:中央党校党建研究教研室陈凯龙的《党的制度建设新路研讨会综述》。
党的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贡献。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始于邓小平同志 1980 年 8 月 18 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从此,制度建设成为党的建设中 的新领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大贡献。2002 年 5 月 31 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进一步指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是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前所未有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发展。这一类文章的代表有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撰写的《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假设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很多制度经常流于形式,与设立制度时所设定的假设和实际相脱离有很大关系。因此坚持党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将党的号召、各项方针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人性和社会的层面巩固党的执政局面,夯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类文章的代表有: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韩强撰写的《论党内制度建设的人性假设与创新思路》(长白学刊2006年5月第12卷第4期)。
三、分析党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现在,党的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制度建设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十年来,学者关于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方面的文献也较多。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1、制度的制定缺乏应有的程序和规范性;
2、制度的执行缺乏权威性;
3、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和配套;
4、党内民主生活缺乏应有的制度(中州
学刊2010年9月第5期总第179期,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牛安生《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5、制度不够健全,仍然存在某些盲点和死角;
6、制度监督不力,缺乏权威性;
7、民主集中制不够完善;
8、干部任用制度不够完善;
9、党和群众关系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张二芳《当前党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原则性强缺乏可操作性;
11、缺乏保障制度切实落实的监控性措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3卷第5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李春耕《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与从严治党》)
12、注重人治,忽视法治;注重集中统一,不大注重党内民主建设;注重基本制度,不注重具体制度;注重实施法,不注重程序法,进而细分到党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党内关系和党内民主生活上的各种问题(胡煜《党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有问题就必然有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措施和制度建设途径方面广大学者也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学者突出呼吁彻底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改革干部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包括选拔、招考、任免、考核、退休等一整套具体制度。应当破除制度建设上的陈旧观念,树立以法治党的新观念。应当明确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等(胡煜《党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本世纪以来主要有:要破除集权观念、专制思想、家长式的思维方式,彻底清除封建意识,增强民主观念,创造民主气氛,确处理好党的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充分发扬市场经济对制度建设的正面效应等(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杨九华《党的制度建设
研究成果概述》)以及突出党内批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突出党员干部制度意识的普及和强化、突出制度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齐百健《和谐视野中党的制度建设初探》)。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中心,突出强调其对制度建设的作用。主要观点有:制度建设要以完善和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为指导,以完善和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内容,以完善和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为目的。<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0月第19卷第5期山东大学马列部胡和勤《党的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 >。以及党的制度建设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内容。党的制度建设是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贯彻到党内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之具体化、制度化。党的各项具体制度的建设,实际上是氏主集中制原则在各个方面的延伸和发展,是它的基本内容的具体表现。党的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党内生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内生活中在处理党内各种关系中的运用和具体化。(《甘肃理论学刊》1990年第3期总第64期王锡珍、胡和勤《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核心》)。
四、邓小平制度建设专题研究:
邓小平同志 1980 年 8 月 18 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被视为党的制度建设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的开端。面对当时国内形式,以及各种新的挑战,邓小平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如果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制度必然会
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他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党的政治、思想、路线问题解决后,还有一个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党的正确路线无法贯彻下去。由此他提出了关键是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的思想,提出了制度建设是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大问题的科学论断(中共四川省级机关党校赵延禧《邓小平只读建设的光辉思想》)。在邓小平看来,我们党之所以出现“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失误,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但制度方面的问题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正是在对历史事件客观分析和对人与制度关系辩证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制度是决定因素”的思想,第一次把制度建设提高到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地位,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制度与领袖作用相互关系的认识,标志着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确立和形成(辽宁日报2004年8月19日里景瑞、金晓钟、唐晓清《邓小平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对邓小平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研究和分析的文献占全部文献的比例最大,均从文化大革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到改革开放这个特定阶段出发,分析邓小平对党的制度建设的贡献以及其长远的政治、经济、社会价值。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这一类文献主要有:在学术论坛1992年第2期(总第90期)上刊登的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赵永成撰写的《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探析》;在学术论坛2005年第10期总第177期刊登的由广西民族学院政法学
院刘国彬撰写的《“制度是决定因素”———邓小平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一大贡献》;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29卷第3期上刊登的由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范红旗撰写的《邓小平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河《党的制度建设必须肃清封建主义影响———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等文章。五.其他观点:
其余一些文献涉及范围较广、研究程度较浅,可以归类的文献不多,因此将这一类文献统归为一类,即其他观点类。这一类文献主要涉及有党的制度建设所取得的的成果,制度建设从概念和内容上的界定、党的制度建设的启示以及制度建设的特点等。这一类的文献有:天津外国语学院社科部张秀英撰写的《党的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1998年6月在长白学刊上刊登的由高升、常喜撰写的《论党的制度建设》、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4月第2期(总第97期)上刊登的由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宋波撰写的《关于党的制度建设问题的思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10月第24卷第5期上刊登的由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刘湘武撰写的《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王旸撰写的《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探索及主要特点》等文章。
就我个人而言,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基。因为党建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要靠制度去保障它的实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
贯穿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各个方面,因此,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更要高屋建瓴地统领整个国家的发展导向。制度建设历经几十年发展,伴随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全过程。现阶段,中国面临社会转型,各种社会问题突出,各种矛盾浮出水面,因此,制度建设面临更大挑战。我认为,制度建设应从党的各种文献理论中切实推进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细枝末节中,应从原则性、教条性的条条框框转化为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应从党主流宣传中的制度建设变成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440 【2】 陈登才,张文正,卢先福.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4】 李新泰.胡锦涛同志重要论述学习辑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185.【5】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综述1
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与思考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九十华诞。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凯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全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的历史,是身历其中的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必须以历史事实和中国现实为背景去研究,才能得出符合历史逻辑的科学认知。这是我们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时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1.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排斥其他党派的结果,而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能取得引导中国前进的主导权。但从一八四O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政治方案一样都宣告破产。[1]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形成于民族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达28年的英勇斗争,在此期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逐渐扩大影响,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立志改造中国社会的进步青年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社会价值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建构的政治制度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全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政治代表,其执政理念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既是2O世纪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又是9O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总结。
自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后,又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符合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1894年恩格斯曾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无疑契合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理念,并最终被确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4]在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从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开始的。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在这些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随着实践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毫无争议的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政治上形成了具有旺盛活力和明显优势的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经济上,国家实力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于国家的富强而空前增强。
二、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大学生学习中共党史的意义
1、学习党史有助于弥补青年大学生对党史了解的不足
我国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而来,他们虽已在中学粗略学习过党史,但缺乏深度的理解和思考。考人大学后,其理性思维明显提高,同时没有了中学时代应试教育的压力,此时学习党史,容易对他们的思想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2、学习党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认识到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好。”[18] 开创美好明天,先要读懂昨天。党的历史,是党的生命力源泉之一。学习党史,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性工程[19]。
3、学习党史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党的历史上,无数共产党员、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经受住了血与火、名与利的考验,艰险与困苦的挑战,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建设不懈奋斗。如被毛主席称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共产党员刘胡兰;如“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干部焦裕禄;如当代自强自立的大学生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这些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产生非凡的影响,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引领者,关键在于他们能以科学的世界观来观世情、察国情、知党情,以正确的人生观来思考人生的价值,将个人的生存发展与国家、民族、集体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正是在党的引导、争取和培养下,走上革命道路,发生思想变革,追赶进步潮流。当前,我们的大学生思想主流是好的,但少数学生缺乏理想追求,价值观扭曲,与我们党所期望的大学生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相比,存在较大反差。学习党史,对于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有裨益的,能够让大学生多一份思想的深邃、政治的敏锐和行为的冷静,少一份思想的肤浅、政治的幼稚和行为的冲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维新历史观的破产[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3.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1.[3]恩格斯.恩格斯致朱.卡内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O一73l.[4]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8.
[5]支振峰,臧劢.60年风雨中磨砺“中国模式”[N].社会科学报,2oO9—03—19.
[6]张静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卟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343.
[7]张启华.对建国后党史主线的一点认识——兼谈如何看待历史失误[J].中共党史研究,2005,(1):3.
[8]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英文译稿)[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3/4427946.html
[9]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EB/OL].http://cpc.people.com.cn/GB /64162/64168/64554/4428164.html
[10]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http://cpc.peop1e.com.cn/GB/64 162/64168/64559/4442095.html
[11]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 68/64553/4427948.html
[12]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EB/OL].http://cpc.people.com .cn/GB/64162/64168/64565/65448/6415129.html
[13]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EB/OL].http://cpc.people.com .cn/GB/64162/6416864560/65452/6412169.html
[14]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EB/OL].http://cpc.people.com .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14.html
[15]傅华.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
[16]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9/4442O95.html
[17]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446/6415682.html
[18]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9.
[19]孙业礼.加强党史学习,提高执政能力[J].北京党史,2010(2).
第三篇: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
XXX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
管理和保护好馆藏文献,是图书馆借阅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入藏文献的保护情况,包括文献破损与修复、防尘、防火、防盗、防光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向部室负责人报告。
一、书库(阅览室)的管理
1.严禁携带易燃品、危险品、提包、食物或者其它私人物品进入书库(阅览室)。
2.书库(阅览室)内禁止吸烟,禁止明火作业,禁止部门工作人员私自拉接电路明线。
3.开架阅览室工作人员要随时巡视检查,并对读者进行文献借阅与保护知识的辅导与宣传;半开架阅览室工作人员对入库读者要做好导引工作,不得让读者独自入库取阅;古籍书库未经部门负责人同意,非本部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善本书库非管库人员一律不许入内;如有特殊需要者,须经馆长批准,由专人带领方可入内。对于半开架与闭架书库(阅览室)读者需做好阅览登记工作。
4.任何人未办理相关手续均不得将文献资料带出书库(阅览室),否则视作偷窃,并依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对于本馆工作人员,第一次批评教育,扣发当事人3个月岗位津贴;同一人第二次违反本规定者,扣发半年岗位津贴并调离岗位,情节严重者除名;对于知情不报者,扣发当月岗位津贴;对于举报者,每次奖励30-50元/人。
5.负责出纳、借阅的工作人员对每一册还回来的文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发现污损、撕页、勾画、圈点等情况,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书库(阅览室)的防火、防盗、防尘、防虫(鼠)工作,严格履行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相关措施的落实与设备设施的良好运行;晴朗无风天气可开窗通风,否则严禁开窗,同时加强日常清扫;定期检查、更换鼠药与防虫药品。
7.要根据书库(阅览室)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调节库(室)内的温湿度。
8.对阅毕文献要及时归架(柜),保证排架整齐。
9.破损文献要做好统计工作,定期报馆办公室协调修补事宜。
第四篇: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献综述
1》。2010年4月
第26 卷 第4期学习论坛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之比较
刘建军
[摘 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不仅存在着阶级性差异, 也存在着功能性差异、地位性差异以及程序性差异。这些差异证明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与特定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的。相对于西方国家议会作为抵制行政蚕食的 黄昏机构!而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提供的各种资源, 将成为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为体现现代民主原理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完全不同于古代中国治国方式和西方国家代议民主的新制度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革命时期政治实践的延续和发展, 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大国治理的制度化成果。该制度赋予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诸多特征。中国在从启蒙到救亡、从革命到建设的转换过程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缔造新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赖以存在的制度性框架和制度性原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乃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不仅是维系国家存在的支撑者, 而且也是执政党赖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更是其他所有制度的生成者。
2》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收稿日期: 2009-12-1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述评
郭燕来
摘 要: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笔者从党与人大的关系、人大与一府两院 的关系、当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瓶颈、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总结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为进一步研究人大制度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人大与 一府两院 的关系, 在我国的法律上是非常清楚的, 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权力体系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国家权力的顶层, 它与 一府两院 的关系是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在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人大的实际地位与法律地位是不相称的。正是人大的法律地位与现实地位的差距, 才导致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一)(二)
(三)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内部制度的不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不到位。
四》目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中面临的挑战:(1)公民自主自发的政治参与,形成对人大选举和代表制的挑战;(2)媒体和公众舆论(包括互联网的声音)高度参与对政府的监督和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3)以法律界人士为主导作用的社会力量以法律诉讼的方式敲打着宪政制度之门;(4)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自主自发地进行民主改革的探索,也反映人民代表大会的某些制度不适应民主法制。
3》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11-01 15:34:00 ]作者:郭君
摘要: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世界上权力最大的议会,可是,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尊重,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的地位也没有得到体现。但这个世
界上权力最大、人数最多的议会,其权力行使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它具有许多重要的权力,却从不行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人大代表的素质不高,其原因是制度的缺陷。人是在制度中长大的,制度造成了人,也培养了人的素质。本文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对提高人大代表素质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但是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尊重,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的地位也没有得到体现。
其原因就在于人大代表制度本身的缺陷,要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就必须从相关制度本身的改革入手。
一、代表人数太多,应大量减少人数
二、改革人大代表审议议案由代表团分组审议,再交付大会表决制度
三、改革我国人大代表兼职制度,实现人大代表的职业化。,除了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外,绝大多数人大代表甚至人大常委会的普通委员都在从事着别的社会职业
四、改革人大的会期制度,延长开会时间和次数
五、改革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尽可能地实行直接选举
六、改革代表名额的比例,实现宪法权利的平等
七、改革人大代表候选人产生方式,使候选人真正体现民意
4》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必然性与优越性
李龙,潘传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2卷第1期2008年1月
在中国,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唯一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中国民主模式是趋于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道路,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适应中国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的民主制度,是超越自残阶级民主模式的民主制度,是气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民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中国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的民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模式的民主制度
1、代议制机关地位不同
2、代议制机关组成人员的阶级基础不同
3、代议制机关的职权不同
4、与选民关系不同
5、政党制度不同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契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民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发挥民主集中制的积极作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主要载体 5》
对于如何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人大代表的选举及相关制度研究,二是监督与被监督制度研究,三是扩大人民代表大会法定权限的研究,四是人大内部机制与机构改革研究。
二、政府过程视野下人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从意见表达和意见综合环节看人大制度存在的问题
1.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亟待改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规定各政党、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提名候选人,直接选举的地方选民10 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名候选人,间接选举的地方代表10 人以上也可以联名提名候选人。在实际的选举过程中,虽然许多地方也很重视非政党提名的候选人,但是政党提名的候选人往往会当选,而以其他形式产生的候选人却经常落选
2.人大代表的结构不合理多年以来,我国人大代表的结构都是“固化”的。除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代表和城市代表的比例以外,少数民族、军人、无党派人士等代表的比例基本没有改变。
3.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有待提高绝大多数的人大代表为人民群众说话办事的愿望和热情是高的,但整体参政议政能力尚有欠缺。
(二)从决策和决策的施行环节看人大制度存在的问题
决策过程和决策的施行过程中的问题,反映到人大制度中,主要表现在人大的立法、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这三个方面。
1.人大立法过程与行政立法过程不分
2.决定重大事项过程中作用有限
3.人大对人事的任免流于形式。我国的人事任免由“党委推荐、政府提请、人大决定”三个步骤组成,但在现实的政治运行中,由于党的领导及其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党委推荐的任免对象事实上已经成为最后的任免对象,而政府提请和人大决定只不过是“走过场”而已。
“
(三)从信息传输和监督过程看人大制度存在的问题
1.人大的政务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大力推进人大信息公开进程,确保人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实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我国权力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所以必然要受人民的监督。而人民监督人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能够获知人大的政务信息。但是,现实中我国各级人大在政务信息公开上做得还不到位,难以满足选民的要求。
2.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不力从宪法上看,“一府两院”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受其监督。而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权的行使却很难到位。
3.选民对人大及人大代表的监督不力根据宪法规定,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批评、建议、控告等表达权,这些权利都可以起到监督人大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权力,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国家机关受理、采纳与否,主动权仍在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手中。人大代表虽由选民选出,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沟通少,往往只有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才会有沟通,沟通比较困难[12]。而且一些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监督意识淡薄,对人大代表享有的权利义务了解不够,在监督内容上更重视违法犯罪而忽视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使人大代表缺乏外界政治压力,工作上缺乏热情。
三、改善政府过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建立规范化的人大与党委、“一府两院”的关系
(二)实行竞争性人大选举
(三)优化人大运作过程
(四)强化对人大的监督
6》改善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周天勇 孙丽 蔡春红民主与法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共产党实现执政的制度载体。因此,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宪法和法律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使人大真正成为国家权力机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理顺党与人大、人大与“一府两院”等的关系。
改革和完善人大代表制度:(1)完善人大代表的组成与结构。人大代表构成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党政机关领导人比例偏高。因此,要优化人大代表结构,一是优化代表职业结构,限制和减少“官员”代表数量,提高工农业生产和新兴社会阶层代表的比例。二是优化代表知识结构,提高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方面专业人才等代表的比例。三是优化代表年龄结构,既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又要有热爱人大工作、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使人大代表队伍既充满生机与活力,又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改革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适当放宽代表候选人提名限制,减少上级派选代表候选人名额。要充分调动选民提名推荐候选人的积极性,增加选民直接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人数,充分尊重选民权利,把选民提名推荐的、敢于为民直言、事业心责任感强、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较高、能够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候选人提交选民酝酿协商,接受选民挑选。
(3)逐步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我国的人大代表多为兼职而非专职,并且大多是所在单位的骨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代表从事人大工作。首先,推进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第二,减少人大代表的数量,并且全国人大在各选区按照人口比例,分配代表名额。第三,逐步实现人大代表专职化。
(4)建立健全对人大代表的监督机制。一些人大代表在主观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尽到代表应尽的职责。因此,要建立健全代表履职的法律监督机制。
(5)明确代表的职责和义务。
7》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选举制度的设想
方曙兵争鸣与探讨2009.年2月
摘要:我国目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选举制度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在选举机构的产生,选区划分 和代表名额分配,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和介绍,选举的竞争性,选举监督等方面都应该进行制度上的改进。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设想:扩大直接选举的层面;成立常设的中央选举委员会组织选举;按地域划分选区;取消城乡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不平等规定;完善候选人提名和介绍制度;建立竞选机制;强化选举监督和罢免机制;减少代表名额;代表专职化。
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选举组织机构不具有中立性,无法保证选举的公正性
2.选区划分和代表名额分配不合理
3.选民登记制度存在重大漏洞,农民工的选举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4.提名和确定候选人及介绍候选人制度不够完善
5.选举缺乏竞争机制
6.直接选举的层面过于狭窄
7.选举监督和罢免机制有待强化和完善
8.代表名额过多,专职代表名额太少
二、我国人大代表选举改革的建议
1.建立统一的常设的中央选举组织机构
2.取消城乡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不平等规定,按地域划分选区,按居住地登记选民
3.改变以协商方式确定正式候选人的方法,将竞争机制引入选举制度
4.扩大直接选举的层面
5.完善选举监督和罢免机制
6.减少代表名额,人大代表专职化
第五篇: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第一章 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概述
1、文献资源的概念 P16 文献资源是相对于天然资源的一种社会智力资源,是物化了的知识财富,它是人们迄今为止收集积累贮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的总和。
2、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 P19 文献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及其它文献情报机构对文献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
3、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内容P19 ①对现有文献资源开展调研;②确定目标,制定规划;③馆藏文献的收集与选择;④建立有权威的文献资源管理或协调机构,确定成员单位、建立各种协作关系;⑤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4、文献资源建设与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区别与联系P21 “文献资源建设”与“图书馆藏书”比较,其工作的立足点更高,涵盖面更广,能更好地概括文献的本质,反映文献信息工作的实际。目前,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并没有完全取代藏书建设的概念,二者之间有时可以交替使用,有时又有所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藏书建设是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分支,它一般指具体文献信息部门的藏书规划、组织、发展、采选、评价、剔除等工作;而文献资源建设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对跨部门跨地域的全局性的文献资源建设的宏观规划、组织、布局、协作、协调等。
5、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任务P26-30 ①确定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②加强藏书发展政策研究;③合理布局与优化配置文献资源
6、文献资源布局的概念 P30 文献资源布局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控制文献收藏与分布的活动。具体地说,文献资源布局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文献资源按学科或按文献类型在地域空间分布的状况或形成的格局;其二是指研究和建设合理、方便、经济的分布格局的设计与实际工作。
第二章
馆藏文献资源结构与建设原则
7、馆藏文献结构的概念P34 是指图书馆藏书体系中不同藏书成分、不同学科内容、不同收藏水平的藏书间的关联组
合形式,它反映藏书体系各部分的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规定着不同学科、类型、水平的文献在藏书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8、馆藏文献的5种结构 P34 ①学科结构;②等级结构;③时间结构;④文种结构;⑤类型结构。
9、文献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P45-56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区域性原则、互补性原则等,这些基本的原则,既符合文献资源自身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图书馆提出的“一切为了读者”的图书馆发展方向。
第三章
文献资源的来源
10、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P77-78 网络信息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网络上发布、查询与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
11、当前网络资源建设应开展的工作P84 ①对现有网络文献资源进行跟踪和调研;
②对网络文献资源发布、查询、利用技术与工具的研究; ③确定网络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提出规划和布局模式;
④建立有权威的网络文献资源管理和协调机构,统筹规划网络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 ⑤开展网络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第四章 馆藏文献的选择与采集
12、文献选择的概念 P85 文献选择是指图书馆遵循一定的方针、原则、标准,对众多的文献进行鉴别、判断,从中挑选出适合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目标及用户需要的文献的过程。
13、文献选择适用的标准 P87 ①文献内容的主题;②文献的用户对象;③文献的责任者;④文献的出版者;⑤文献的价格。
14、文献选择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P89 ①重点与一般的关系;②品种与复本的关系;③文献的有效使用期;④文献的类型、专业和价格;⑤图书馆复制文献的能力;⑥图书馆的网络化程度。
15、文献采集的概念 P97 文献采集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获取经过选择的文献的过程。它要求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规则去采集所需的文献,并主动地寻找文献的来源,利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通过各种途径,以保证所选文献能及时获得。同时,还要收集各种文献出版信息提供给文献选择人员以扩大选择范围。
16、文献采集的方式P98 文献采集主要有购入方式和非购入方式二种:
购入方式:①订购;②现货选购;③委托代购;④邮购;⑤复制;
非购入方式:①呈缴;②调拨;③征集;④交换;⑤捐赠;
第五章 馆藏文献的布局与典藏
17、馆藏文献的布局原则 P123 主要有三个原则:①藏书方便利用;②功能明确且实用;③运转灵活
18、馆藏文献的空间结构形式 P124 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水平布局;②垂直布局;③混合布局
19、书库划分的两种基本方法 P126 我国图书馆界习惯按藏书的用途及使用方式,把书库划分为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和专门书库。
国外图书馆注重按藏书利用率来组织藏书,将书库划分为一线藏书、二线藏书和三线藏书。20、三线典藏制的概念P130 三线典藏制是按照藏书的新旧程度及利用率的高低来组织藏书的一种布局方式。一般把全馆藏书分为利用率最高的、利用率比较高的和利用率较低的三部分,将利用率最高的藏书组织到一线书库,实行开架借阅;将利用率较高的藏书组织到二线书库,一般实行半开架借阅、部分开架借阅或限制开架借阅;将利用率较低的藏书组织到三线书库,基本上实行闭架借阅。
21、馆藏文献管理应做好的主要工作 P146 ①馆藏文献的登记;②馆藏文献的调配;③馆藏文献的清点;④馆藏文献的注销;⑤典藏目录的编制;⑥馆藏文献的保护
第六章 馆藏文献的评估与剔出
22、馆藏文献评估的概念P150 是对图书馆文献的采集、入藏情况以及馆藏满足读者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评判和测定的具体过程。
23、馆藏文献评估的内容 P150 ①藏书数量;②藏书质量;
24、读者满足率的概念 P151 指馆藏文献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即一定时期内,读者已借到的文献册数与读者合理要求借书总数之间的比率。
25、藏书利用率的概念 P155 指一定时间内,读者借阅的文献数量占馆藏总数量的比率。
26、馆藏文献剔除或“复选”的概念 P166 馆藏文献剔除是图书馆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将长期滞留在书架上的,读者不用或少用的,陈旧过时或失去价值的文献进行筛选处理的过程。
27、藏书剔除的一般范围 P174 ①复本过多长期压架的书刊;②内容陈旧过时的书刊;③内容有错误,不宜公开流通的书刊;④残缺破损不堪使用的书刊;⑤实用性差、流通率很低的书刊。
第七章 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
28、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概念 P192 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是指在全国各类型图书情报机构中合理地配置文献资源,使全国各类型图书情报单位收藏的文献资源形成一个整体,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29、文献资源布局模式的概念 P196 文献资源布局模式是指文献资源的宏观构成和地理分布格局。30、我国文献资源布局的几种模式 P197 系统布局模式:是由一系列按行政系统划分的图书馆网络构成的文献保障体系。地区布局模式:是一种重视文献资源在地理位置上合理分布的横向结构模式。学科布局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应按文献的学科属性对所有学科的文献加以完整收藏,从学科体系上建立国家的文献保障体系。
31、如何加强我国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P201-207 1.我国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条件:①更新文献资源建设理念,树立宏观文献观;②理顺体制,加强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管理;③创建高效的技术支持系统,使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公共图书馆在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3.加强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组织领导。
第八章
32、文献采访工作的基本流程P213 文献采访工作的基本流程是:①确定文献采访工作原则和文献采集标准;②收集各种文献征订目录;③圈选或是直接到书店、出版发行部门、各种书市以及访问网上书店初选书刊;④查重、确定需要补充的文献,其中超出权限或重要问题,需提交有关领导或采访委员会通过; ⑤填发订单,办理采集手续;⑥编制预订书目或建立预订书目数据库;⑦验收新书、登记造册;⑧报帐等。
33、文献典藏工作的基本流程P217-218
典藏工作的基本流程是:①确定文献典藏工作原则和工作标准; 接收已分编加工好的各种文献并进行登记;③确定文献下库地点; 下库文献交接; 编制典藏目录; 清点馆藏,调节馆藏; 剔除、注销文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