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离焦虑的案例(模版)
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消除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案例研究
案例背景:
分离焦虑是幼儿内心冲突的产物,是幼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情绪。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通常出现在与家长、与所爱和依赖的人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九月份,适龄幼儿离开父母和家庭进人幼儿园,迈出了其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直接面临着与家长的长时间分离,幼儿经受着分离焦虑所带来的情绪变化冲击,有些幼儿能够顺利适应,而有些幼儿却适应不良。
心理学家朱立新先生指出: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对新入园的孩子,幼儿园对其来说就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安思沃斯发现,儿童的依恋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A型,即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环境里,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当母亲离去时,他们并不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接近,甚至回避母亲的亲近行为。
第二类:B型,即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环境里,把母亲当做安全基地,去探索环境。母亲在场时,会主动探索,母亲离去时,会产生分离焦虑,探究行为明显减少,母亲返回时情感表现积极,主动寻求接触,忧伤的情绪容易平静。
第三类:C型,即焦虑抗拒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里难以主动探索环境,探究活动很少,母亲离去后的忧伤难以平息,重逢时又难以安慰,抗拒母亲的安慰,仍长期处于明显的焦虑之中。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小班新入园人数中,其中分离焦虑持续一周的占15%,持续两周的占65%,三周以上的占20%,由此可见,儿童的分离焦虑问题比
较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先要了解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一些表现及其原因,以便更好的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综上所述,我开展了本次案例研究。
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爱哭闹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这是航航在幼儿园说的最多的话。刚来幼儿园航航就比别的小朋友爱哭,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的第三天就能在大人离开后的一会后停止哭闹,自己玩玩具了,还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了。可航航在早晨来园时不停地哭闹,不让妈妈离开,老师上课的时候,他吵着要老师打电话,“老师,给我妈妈打电话好不好,老师,打电话”。他这样反反复复的强调着。
分析:航航的行为是典型的过度依恋行为。哭闹是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第一信号。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依恋对象的陪伴,孩子的心理会感到紧张、压抑,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的表达情感及诉求的方式就是哭闹,同时也是宣泄不满的方式。
案例二:过度依恋
蕾蕾刚入园,她一进教室,就哭:“我想妈妈。”妈妈一走,她就会找上一个老师,嘴里说:“抱抱,抱抱。”老师不可能总抱她,但她看到没法抱了,就还是跟着老师,拉着老师的手,她喜欢单独跟着一个老师或阿姨。老师要是抱抱她,她就不哭了,或者哭得小声了。
分析:蕾蕾进入了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离开了家人,恐惧、忧虑等情绪油然而生,情感上如断乳期一般无法适应。我能理解蕾蕾主动要求老师抱抱的想法,肌体的皮肤接触,寻求保护,尽量满足了蕾蕾的要求,抱抱她,使她感受到类似母亲般的爱抚,感到安全,满足蕾蕾的情感需要,让蕾蕾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缓解入园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案例三:孤单
成成到幼儿园来的第一天,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泪时不时地要往下掉,显得很孤单。第二天哭得没有那么利害了,但是还是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坐,不去与别的小朋友玩。如果发现有人在看着他,他会马上走开,嘴里说:“不和你们玩了”。
分析:成成是个胆小的孩子,一时间离开了家,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会感到不适应,对陌生的环境,他感到害怕,不敢主动去接触周边环境。老师应尽量给他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他产生安全感、信任感。每天来了都对他笑一笑,拉一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每天主动找他聊聊天,说说一些轻松的话题,让他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老师喜欢他。
案例反思:
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
1、加强家园联系
像上述案例中,教师应该做妈妈的工作:请航航的妈妈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航航,航航的妈妈在送完孩子后因为舍不得航航哭,航航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会使宝宝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所以轻松孩子入园后马上我们老师要求航航妈妈离开,而且不要在窗户外面偷看。
2、和蔼的态度,宽松的条件
像成成这样的孩子,我们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她产生安全感、信任感。早上入园时,不管孩子高兴还是哭闹,都应该给他一个拥抱,摸摸他的头,这种身体的接触对新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之跟老师更加亲近。
【参考文献】:
[1] 黄志敏;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个案研究与分析.学期课程研究2007年07期
[2]消除小班幼儿分离焦虑方法的初探.中国期刊网
(http://).2009年7月
第二篇:如何消除幼儿分离焦虑
《如何克服幼儿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初期常见的现象。目前“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将从幼儿分离焦虑的现象、影响入手,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着重对幼儿园工作及家庭工作两方面进行剖析,探讨克服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什么叫分离焦虑
幼儿与抚养者之间分离时,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不良情绪。具体表现为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甚至是拒绝进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它会造成人心态失衡,还会促发和加重许多疾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分离焦虑引起足够的重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将来的创造力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解决好幼儿分离焦虑问题,对幼儿园、家庭、幼儿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消除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与措施
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及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为了尽早克服幼儿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在实践研究中归纳了几点分离焦虑的缓解策略。
一、幼儿园方面的措施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幼儿园生活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转折期。当幼儿走出围着他转的家庭,走进集体生活,开始他的新生活时,由于幼儿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对初入园的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心理上难免会有不适应。他们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往往就是这时产生的。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工作至关重要。在幼儿园老师会这样做: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物质环境
1、庭院户外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围绕“玩”是幼儿的天性,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增添一些游戏设施、器材,如“攀登架”、“汽车”等,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娱乐。它与机体的快感相联系,可消除紧张状态,从而缓解分离焦虑。
2、活动室布置
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和设置活动角。在活动室墙面上可贴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墙面说话,调动幼儿的兴趣。面对眼前花花绿绿的世界,可以暂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提供新颖、丰富多彩的玩具。现代家庭中常见的电器、桌椅、床铺、小厨房等,这些设施能使幼儿体验熟悉的生活环境,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有利于缓解分离焦虑。
(二)幼儿教师应采用的方案
1、感化幼儿
分离焦虑是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早期经验缺乏所致。因此教师会理解、接纳幼儿。要善于向幼儿表达喜爱之情,可多用拥抱、拉手等肢体语言,多用温柔亲切的语言,尽量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通过互动初步培养幼儿与教师的亲切感,让幼儿感到教师的友好,转移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以帮助幼儿缓解紧张的情绪。研究发现,当幼儿与抚养者分离时,如果有其他人陪伴,就能减轻他们的分离焦虑。因而分离焦虑的反应强度也降低。而且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幼儿入园后的情绪可以因教师的照顾而得到缓解并最终消除。
2、采取针对性措施
老师面对幼儿的焦虑情绪,会分析幼儿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消除。⑴依恋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第一天上幼儿园与父母难舍难分后,就紧紧地跟着第一个接她的老师,吃饭、睡觉都要老师陪,一刻见不到就着急地哭:“那个老师呢?那个老师呢?”并且几天都是如此。对于这类幼儿,教师不能一味地安抚,在她情绪相对稳定后,会多引导他与其他小朋友接触,通过一些游戏活动使其融入到小朋友之中,让他体会到老师是大家的老师,不是他一个人的老师。
⑵自由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个性格开朗、颇有些小男子汉气。一来到幼儿园看到有许多玩具开心得到处翻到处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这类幼儿基本没有焦虑情绪,比较好带,但他没有上幼儿园的概念,老师依着他他就很高兴,不依着他,可能会大哭不止,甚至回家会说:我不上幼儿园了,老师不好„„之类的话。这是需要您多与孩子和老师沟通,共同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鼓励孩子来园。
⑶抗拒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一直大哭不愿进教室,好不容易哄进来,发现上当后就躺在地上,来回打滚不肯起来。对于这类幼儿要转移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老师会用音乐来吸引她、稳定情绪,或者带他们到户外玩滑梯、荡秋千等,分散他们想亲人的心情。
⑷絮叨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天天都是边哭边问:“我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我要回家„„”而且是反复地说,只有在家长快来解释才好一点。这类幼儿往往觉得不安全才不停地说,可给他创造一个熟悉的环境,以帮助他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给他的杯子、毛巾等贴上可爱的小标志,告诉他正确地取放方法,消除他的不安全感。
⑸孤独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虽没有过多的反抗,却是极不情愿地进来的,坐在那看着其他小朋友游戏、活动他却不参与。这类幼儿可到活动区里充分发泄自己的情感、可以到这里哭一会儿,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样慢慢地幼儿就会由相信到接受你了,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你。
3、家园沟通
教师会与家长进行密切的联系,了解幼儿的个性和生活习惯,从而进行正确指导。目前,家长为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基本上都知道提前带幼儿参观幼儿园熟悉环境。与之相对应,幼儿园会通过家访等形式,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教师也可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便于因人施教。教师与家长个别交流等形式反馈幼儿的在园情况,并及时了解幼儿在家表现,以便家园更好的配合,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
二、家庭工作
幼儿进入幼儿园,就要由家庭个体生活转而去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家长应主动配合幼儿园,改变幼儿家庭生活的随意性,制定与幼儿园相仿的作息时间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等,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一)消除家长的分离焦虑
把幼儿送幼儿园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一步,这对幼儿终身发展十分有利。家长要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因为家长的焦虑情绪会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因此,在做入园准备时,教师也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家长。教师首先用自己耐心细致的工作建立起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第一次家访时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生活习惯和脾气禀性的介绍,然后善意的提醒家长为幼儿做一些入园准备。如准备一些替换的衣服,准备一样心爱的玩具等。家长感到了教师工作是非常细致周到的,从而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信任度,缓解心中的焦虑。此外,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教师及时与家长交流幼儿的在园情况等,都能有效缓解家长的分离焦虑。家长了解幼儿园,就能配合幼儿园开展一些工作。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用实例和浅显的故事给幼儿讲道理,倾听幼儿说话以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和感受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适时分离
根据幼儿产生的“妈妈不见了”的倒退行为,在入园前可以用玩“捉迷藏”的游戏来化解这种倒退,增强幼儿对永久性客体的认识。父母可以先在熟悉的环境如家中、家附近的空旷地带幼儿一起玩捉迷藏,让幼儿找藏起来的父母一方,为了安全起见,父母中的另一方可以陪着幼儿一起找。以后慢慢移至不熟悉的环境而人又不是太多的地方玩捉迷藏。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幼儿对永久性客体的认识。知道只要妈妈是存在的,即使有一会或一段时间看不见了,妈妈最后还是会出现的,以减轻幼儿“妈妈不见了”的担忧,为亲子分离做准备。
(三)调整生活习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帼眉教授提出: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与作息制度以及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也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满足他们生活的需要,如吃、喝、拉、撒。正因为如此,才使幼儿逐渐地产生依恋父母的情感。所以在幼儿入园前,家长应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独立入厕,独立穿衣,独立吃饭,独立入睡等,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独立性,同时增强了幼儿的信心,从而减轻幼儿心理负担,使分离焦虑有所缓解。
(四)熟悉幼儿园生活环境
幼儿初入园时,为了消除幼儿本能的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害怕感,我们可以在其中增加认知因素,化陌生为熟悉。情绪是由这种评定引起的,可以简单表示为“情境--评估--情绪”。因此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在幼儿入园前的7、8月份应当带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及其周围的环境。父母可以利用星期
六、星期天或吃完晚饭散步的时间带幼儿步行到幼儿园参观、游玩,以熟悉环境产生安全感。回家后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话,让幼儿慢慢产生去幼儿园的路线表象以及有关幼儿园的表象。对幼儿园产生一种良好的评估,有利于幼儿入园时良好情绪的发生。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园9月初开展幼儿入园适应期——家长陪同幼儿一起来园参加活动,逐渐使孩子能够心情愉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五)加强人际交往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的空间缺乏同伴之间的交流。幼儿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不同他人交往,他就找不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幼儿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较少参与外界的活动和接触外界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人,陌生的环境就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使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六)坚持送幼儿入园
实践中发现,幼儿在初入园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其中哭闹是幼儿入园初期最普遍最典型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有的家长坚持天天送幼儿入园,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已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还有少数幼儿由于父母的一时不忍心,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每次来园都哭闹不止,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也应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坚持每天送幼儿入园,帮助幼儿迅速融入集体生活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策略,幼儿减轻了入园时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并能愉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幼儿园与家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态度不仅为幼儿在幼儿园健康成长打下基础,而且会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幼儿终生发展及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奠定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第三篇:儿童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儿童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他们来说,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父母及长辈,来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的渡过初入园的焦虑期,愉快的上幼儿园,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面临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对儿童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案例描述
妞妞,女,3岁半。家长在报名时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孩子从小由爷爷带大,在家活泼开朗,但也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同时怕见陌生人,在外面非常胆怯。也说了要求转园的原因,自从上幼儿园这两周,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在幼儿园哭,眼睛皮都揉破了,晚上回家也哭哭啼啼,非常缠人,可能是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总是哭的缘故,老师说一整天上百遍地念叨着同一句话“我要找我爷爷”。年轻老师缺乏了耐心,吓唬了孩子,可能还让孩子罚站了,所以现在孩子怎么也不愿意上幼儿园。
二、个案分析
1、心理发展原因。瑶瑶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这就是依恋。心理学家对婴儿依恋的研究结果表明70%的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属于安全依恋,他们在妈妈在场时能与陌生人一起玩。这说明大部分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见到陌生的教师会有安全感。因此来说,家长的陪同可以使幼儿与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建立信任关系,可以消除孩子与教师之间的的陌生感。
2、环境及教养方式原因。每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他们大部分被过分照顾与保护,生活自理能力差,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孩子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瑶瑶也不例外的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爷爷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使孩子形成了过分的依恋关系,所以瑶瑶很容易表现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依恋家人(爷爷、妈妈)或依恋某样东西(她的小书包),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三、指导策略
1、提前家访,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家访是幼儿园教师做好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项工作又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在瑶瑶入园前进行了家访,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了瑶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为了瑶瑶尽快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家长给予了指导与帮助,提出的建议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建议瑶瑶的家长缩短孩子在园时间,和家长约定先由家长陪同一起上幼儿园。家访的过程中,老师也和孩子建立了最初的感情,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这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孩子与家长共同体验幼儿园的活动 基于幼儿心理的需要,我们对瑶瑶采取以下入园适应步骤:第一步,家长陪同瑶瑶一起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共同体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园精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但是又不包办代替,鼓励幼儿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喝水、大小便。第二步,在瑶瑶过份依恋爷爷的情况下,我们让瑶瑶爷爷换成了妈妈,并对瑶瑶提出要求,让妈妈坐在后面,瑶瑶与小朋友在一起上课、游戏。第三步,在瑶瑶愿意与小朋友坐在一起上课以及愿意与教师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家长适当或短时间退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瑶瑶逐渐熟悉并且喜欢老师。第四步,家长逐步退出。我们告诉瑶瑶妈妈要去单位请假,离开一小段时间,但会按时回来,让她有所期望。同时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及活动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有小伙伴共同游戏的快乐。第五步,在孩子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能独立上幼儿园时,及时给予鼓励、赞许。这样做便于幼儿愉快地度过新入园的适应期。
3、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喜欢这个集体
新奇的事物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活动室墙面的布置以及活动室各区域的设置,应为幼儿创设安全、丰富、多彩、幼儿感兴趣。宽松的精神环境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以真诚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而不能够因为孩子不停的哭闹而采取恐吓或变相体罚(如罚站)等方式。要在和孩子的交往中,逐渐建立感情,让孩子对我们老师产生依恋,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4、记录孩子在园的几个“第一”
我们老师还用相机记录下每个孩子的“第一”,第一次独立的入厕、第一次独立的喝水、第一次独立的吃饭、第一次独立的午睡、第一次独立上课专心的样子等等,通过网络,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及同伴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家长由衷的放心幼儿园。
5、家长为孩子入园做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准备
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幼儿的自信心与自理能力越强,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越少。分离焦虑的产生有时也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关。因此,我们在家访时对瑶瑶妈妈提出了一些配合幼儿园教育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随意走动,不看电视培养孩子独立午睡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培养孩子主动表达大小便需要的习惯,并尝试自己脱、穿裤子,便后洗手。这样好习惯的养成,也能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四、案例启示
1、教师付出真诚、亲切、自然的爱,真正做到“老师像妈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多给予孩子抚慰、多亲近他们,用真情唤起幼儿的心声,让孩子生活在温暖、平等、宽松的环境中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2、争取家长配合,建立家园共育的桥梁。家长与幼儿园双方需共同努力,在沟通中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信任基础,消除孩子的不安定情绪。
五、结束语
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是一线教师应尤其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一步。本文选取了入园初期明显存在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的一个小女孩为案例。在个案研究中,老师通过家庭访问,制定了“家长陪同上幼儿园,缩短孩子在园时间,相机记录在园情况,老师重点关注”的基本策略。通过一段时间家园的共同努力,个案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该案例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指导策略及案例启示对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推广性。
第四篇:如何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如何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片段回放:
早上幼儿园门口传来一阵阵哭闹声,“我不去幼儿园,回家!回家!”伴随着哭闹声,童童被妈妈抱到了班级门口,只见他满脸泪水,使劲搂着妈妈的脖子,嘴巴里不停地重复那两句话,“回家,不上幼儿园!”看到老师的他哭声更大了,小脸紧紧贴在妈妈肩上,连头都不肯抬,不管妈妈和老师怎样哄劝都不松手。站在一旁的爸爸实在没办法,只好使劲掰开他的手,老师趁机把他抱过来。在老师的怀里,他的小脚小手乱踢乱打,大声哭喊着“找妈妈,回家!”为了分散幼儿注意力,老师把童童抱到了座位上,给他拿来了玩具盒和小食品,结果他把这些东西一下推到了地上。这个早上,教室里还不时传来童童的哭闹声。
“痛”并进步着:走进幼儿园,是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
9月,许多满3岁的小宝宝开始进入幼儿园,这意味着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幼儿入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然而,幼儿入园总是出现哭闹声或情绪低沉的现象,童童的行为是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
幼儿出生后,主要抚养者照顾幼儿,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因此,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亲密的情感连接,产生依恋关系,当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分离,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时,幼儿表现出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不同的幼儿分离焦虑行为也有所差异,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
哭闹型:
这是极为典型也是最易引起关注的一大类,其主要外显特征为大声哭啼,有的同时伴有逃跑、撕扯家长、踢打老师、摔打玩具等行为。根据幼儿哭闹的时间长短和是否持续,我们将其细分为短暂哭闹型、持续哭闹型两类。在特定时间段或由于某种特定事件的触发出现短时间哭闹型,而像童童那样长时间哭闹的,我们称其为持续哭闹型。
抑郁型:
这也是极为典型但容易被忽视的一大类,其主要外显特征情绪低沉,不与别人交流,不参与集体活动,不吃饭、不喝水,有的也伴有低声抽泣,但通常比较安静。根据幼儿情绪低沉的时间长短和是否持续,我们也将其细分为短暂型、持续型两类。
从经验上来看,如果教师注意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积极建立新的依恋关系的话,通常幼儿在入园两周以后,短暂哭闹和短暂抑郁现象的发生频率会显著降低。如果有个别幼儿持续哭闹或持续抑郁的情况并没有显著变化,那么我们的教师会及时寻求专家的指导并建议家长寻求其他方面的支持,以弄清根本原因,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早衔接早受益:促进家庭抚育和幼儿园保育的顺利衔接,是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途径。
我们会这样做:
结合幼儿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创设班级环境,为幼儿与老师之间建立新的依恋关系营造良好氛围。对于新生来讲,创设能让他的情绪保持稳定,进而使其获得安全感的环境,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会保证环境的清洁,消除异味、清除可能伤害到幼儿的物品,就成为必然要求。环境中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物品。刚入园时,允许幼儿携带熟悉的物品到幼儿园。幼儿熟悉的物品经常陪伴他,沾染了他熟悉的气味,能带给幼儿安全感和舒适感。所以进入幼儿园后,这些物品可以暂时成为幼儿依恋的替代品,缓解焦虑。
教师与幼儿的交流通常应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就已经开始,并为幼儿制定相应的保育计划。幼儿正式入园后,教师会根据幼儿入园后的状况调整保育计划。对幼儿的生理反应(诸如劳累、饥饿等)和情绪反应(紧张、抑郁、厌烦等)做出及时的回应,以行动、言语、表情等方式与幼儿形成相互作用。我们会定时为幼儿讲述故事、播放熟悉的音乐,与幼儿一起唱歌、吃饭等常规活动,都意味着一种感情上的承诺。教师经常对幼儿示以微笑、爱抚,并与之交谈,则可以强化良好的师生关系。
与此同时,对于刚入园的孩子,班级里“两教一保”往往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时我们幼儿园会通过抽调行政人员、教研人员,以及中大班的教师一起进入新生班,保证足够的人手安抚不稳定的幼儿,这样可以通过减少情绪不稳定幼儿的哭闹现象,保证大多数幼儿不受分离焦虑情绪的影响。
建议家长这样做:
在家庭中,家长教养行为和情绪态度,都会影响到幼儿对幼儿园的态度以及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所需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家长本身应克服分离焦虑,当幼儿初入幼儿园时,有的家长甚至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直在教师门口徘徊,这样的情绪会传递给幼儿。因此家长可以在每次与幼儿分离时,体现向幼儿说明,给幼儿一个心理预期,虽然幼儿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如果长时间坚持,会有助于幼儿而形成一种认知,幼儿会逐渐明白离开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会回来的。
幼儿园是集体教养机构,有字的规律和规则,幼儿必须遵守幼儿园的规则行事。这些都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家长应在日常教育中注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提高幼儿的独立意识,逐步培养其独立穿衣、吃饭、入册等自立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幼儿独立参加活动,减少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幼儿在成人视野之中,在安全范围之内,成人就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参加活动。
学前阶段是幼儿建立对周围环境的信任与安全感,形成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关键时期,上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大时间,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幼儿失去对周围环境的信任,从而缺乏安全感,进而对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幼儿人格塑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和入园适应,消除入园焦虑。
第五篇:201509小班家教《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20150929小班家教知识宣传材料
小班分离焦虑的原因及对策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金秋九月,桂花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相聚在一起。今天我想和各位交流的主题是:《如何应对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父母分离时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高兴的情绪反应。分离焦虑也可以称为离别焦虑焦。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学龄前期、是新入园幼儿在入园时的普遍现象。分离焦虑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不理睬他人等等。这是幼儿踏入社会的一个必然情绪。分离焦虑对每个幼儿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分离焦虑如果不能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的关注,导致幼儿分离焦虑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幼儿更早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甚至还会影响到幼儿将来对社会的适应力、影响幼儿的发展。所以,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努力,共同寻找对孩子的有效方法,帮助孩子更好的健康发展。
二、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当幼儿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他们在家的时候,家人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把他们当做“掌上明珠”。在家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作息会很随意,家人会满足他们想要的东西。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幼儿园会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他们就得遵守幼儿园生活纪律与活动秩序。老师可能不会每时每刻都能照顾到每个孩子,他们的每项要求也不可能都能会给予满足,这时就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幼儿园作息时间和他们在家时生活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区别,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也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重要诱因。
2.环境氛围的改变导致幼儿缺乏安全感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他们大部分时间与家人和固定的小朋友在一起,活动也会较随心所欲,熟悉的环境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因此幼儿的生活过的很自由、他们感觉无拘无束。但是面对幼儿园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和对陌生人的交流,让新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感到很神秘但又很紧张。这对于一些每天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幼儿是件值得考验的事情。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此外,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与班里的老师和同学还不熟悉、没有过多的交流、没有形成基本的信任,身边没有父母的照顾,还要学习各种事情,他们就想逃离这陌生的环境。因此,他们在陌生的环境里,会缺乏安全感、甚至恐惧感。这会影响幼儿的饮食、睡眠、或不好的情绪,从而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3.教师公平对待及同伴平等相处准则降低幼儿归属感与自尊感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与父母每天生活在一起,会对父母产生很大的依赖感。很多家庭、父母会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对孩子千依百顺。父母给了孩子过多的安全感,造成幼儿过分的依赖感、独立性不强。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后,陌生的环境与人让他们有挫败感。同时,幼儿进入校园,老师对每位幼儿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随时顾虑的每个孩子、不能对每个孩子都照顾的那么周到。因此,在家和幼儿园中地位的不同也会导致幼儿的分离焦虑。
4.幼儿的个性差异
幼儿的性格不同。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大多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不愿意同老师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内向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会更加强烈、他们会更加沉默、有时情绪会不稳定,出现哭闹的情况、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出现。但性格外向的孩子,会很容易的融入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环境结交更多的新朋友,分离焦虑会稍微减弱。
5.家长自身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通常是指在幼儿身上发生的。但是,有些家长也存在分离焦虑。他们会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给孩子,影响了孩子的情绪。有些家长刚开始送孩子去校园的时候对孩子难舍难分,甚至有的家长会抱着孩子哭泣。这些家长的行为自然的就会影响到孩子,增加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三、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对策
为了缓解新入园的幼儿的分离焦虑,家长和老师在幼儿进入校园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孩子入园后积极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家园互动,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心理准备,家长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
在幼儿进入校园之前,家长要提前对孩子讲诉幼儿园将要发生的事情和注意事项,让孩子提前了解一些,让孩子对校园有美好的憧憬,帮助孩子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老师和家长也要提前沟通好,让老师更多的了解孩子、老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一些事情。家长要根据老师的介绍,提前做好准备,有目的的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帮助他们独立,让幼儿更快的进入校园生活、跟上校园的节奏。家长要有减少对孩子的溺爱,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
2.建立和睦友好的师生及同学关系
良好的师生及同学关系可以有效的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老师要充分的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积极热情的与幼儿交流,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幼儿融入集体,多组织集体活动,让幼儿与同学有个良好的关系。这可以使幼儿减少分离焦虑。
3.扩大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
家长要经常带幼儿外出和同伴交往,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家长要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更好的帮助幼儿掌握交往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或依恋家人的幼儿,更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多让孩子接触新的事物,与新的伙伴交流,顾虑孩子独立的完成事物并给予激励和肯定,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
分离焦虑是每个幼儿都要面对的问题,只要家长和老师正确的对待就能帮助孩子减少分离焦虑,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