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孩子幸福!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孩子幸福!
12-21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斯宾塞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镜子,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你快乐,他也快乐;你烦躁,他也烦躁;你暴戾,他也暴戾„„
有了这面镜子,父母们就有了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同时,父母的改变也使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斯宾塞对苔丝说了孩子即镜子这个比喻,从此苔丝有所醒悟,遂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等,结果她的小女儿也发生了很大变
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教育自己的过程。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自己的言行。父母希望孩子怎样,父母自己就应该怎样。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不快乐的教育会毁掉孩子
教育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当一个孩子不快乐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孩子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 1 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来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相反如果在他们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会比较容易。
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唯一的方法是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许多孩子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而已。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即便是一个天才,也有可能被不快乐所扼杀啊!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因为这时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和强迫他学什么。这样你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
3、努力营造快乐、鼓舞的家庭教育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
4、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时,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忧郁不开心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
快乐教育的最佳方法是友好和鼓励
如果一个孩子面对的总是一位严厉地呵斥他的老师,即使是他的父母,即使你内心真的很爱他,但他也会厌倦你所说的、要求的。父母们常常这样抱怨“我爱他,但我又时常恨他不成器”,“我真的受 不了,他学什么都这么慢,又不专心”,如此等等。
可能很多父母都花了很多心血在孩子身上,但孩子仍然没有改变,为什么呢?
第二篇:成就孩子真正的幸福
俞敏洪:成就孩子真正的幸福
http://edu.QQ.com 2009年09月21日10:28 腾讯教育
我自身并不算是一个家庭教育的专家,因为我从来没有做过家庭教育理论上的研究。我之所以敢在这里和大家聊聊天,是因为我是一名父亲,而且我比大多数的家庭多出一个孩子,我有两个孩子,女儿13岁,儿子6岁,当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的政策,因为儿子是我老婆在国外读书的时候生下来的。这样我就有了教育自己女儿的经验,也有教育自己儿子的经验,我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很多毛病,并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纠正。
我之所以能够在这谈谈家庭教育的心得,确实是因为我接触的孩子太多了。从我在北大开始教书,一直到后来办新东方,到现在从我手下和新东方手下走出去的有700多万学生。我看到过很多幸福的学生,也看到了很多被耽误的学生;看到了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成功感到无比的幸福,也看到了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不成功而痛不欲生;我看到很多贫困家庭最后因为孩子有出息而生活的无比幸福,即使天天捡垃圾,父母也会满心幸福;我也看到很多亿万富翁的家庭,最后因为孩子问题父母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好多父母都和我说,俞老师,我把我所有的钱都捐给你,只要你能把我的孩子变成正常的、幸福的孩子。我常常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说这个已经太晚了,因为孩子是从一出生开始到18岁就基本定型了,所有的事情都是在18岁以前必须做完。
中国有句古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期中,从农业社会一下进入了商业社会。而现在的中国的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本身的认识又不完整,在中国人对商业社会里坑蒙拐骗的 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小企业都陷入这样一个慌乱中间,而在这样一个慌乱中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比如说我们教育孩子诚恳,但孩子诚恳后又在外面受别人欺负;我们教育孩子善良,结果我们发现善良的孩子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就会反思,是不是该教孩子投机取巧一点,是不是该教孩子更加凶悍一点。我们成人做的一些事情,有些时候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展示了不好的东西,对孩子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教育孩子的方针出了问题。
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人品教育
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对孩子教育非常复杂的时代,社会里面有标准,家庭里面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的标准是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孩子只要能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这虽然是标准,但在我本人看来,都是错误的标准。为什么错误,因为它最后变成了家庭的唯一标准。而我们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他人品是否高洁是一个标准,个性是否健康是一个标准,他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标准,他有没有吃苦精神、有没有勤奋精神是一个标准,有没有摔倒在地上敢于爬起来的精神也是一个标准。中国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制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考高分,学习成绩好就是标准;孩子5、6岁会弹钢琴,就会得到奖赏。我们中国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一个人的人品高尚作为一个成功的标准,从不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真心朋友作为一个成功的标准,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有钱,这个人有地位,这个人有财富。
我自己深深的陷入到这样的痛苦之中,许多人见到我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俞老师,你现在也进入中国富豪榜了!”没有人会说:“俞老师,你的人品不错。”第二句是:“你作为新东方的掌门人,新东方很赚钱啊。”假如说有一天新东方倒闭了,我一分钱都没有了,到时候,还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成功者吗?如果当我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必须要靠自己的力气赚钱时,还会有人过来告诉我:“俞老师,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那时候我才觉得这个人是我真正的朋友,真正认可了我的成功。我本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不是因为我有新东方,我赚了钱,而是我有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我始终认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心中没有邪恶念头的人,从小到大,我没有做过一件伤害过别人的事情。当然有时候 2 话语上一不小心说了一句伤害别人的话,这是有可能的。有些话脱口而出,别人会觉得不舒服,我可以向他表示道歉,但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我肯定没有做过。
我觉得我成功的第二点,在于我非常愿意去帮助别人。其实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位都是可以帮助别人的。我现在有条件可以向甘肃的地震灾区捐款300万元,可以为甘南建造一所新东方希望小学,我很乐意的去帮助他们。同时,当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也可以帮助别人。9月21日,我为北大3000名新生做开学典礼讲座。我告诉他们,大家都认为做事情需要自己有才能,但还有另外一种办法,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从小就特别热爱劳动,我干农活,干家务活,我在14岁的时候,就获得了我们县里的插秧冠军,17岁时,我是县里优秀的手扶拖拉机手,我父母的勤劳带动我的勤劳。我这个人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坏的,处于中间水平,老师根本就不关心我。老师只关心两种人,一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全班前5名的人,老师天天以表扬的方式关心这些同学,让这些同学像吹胀的气球一样,觉得自己特别牛。老师还会关心班上倒数的那几位,天天用侮辱的方式来“关心”这帮同学。我小时候没被老师侮辱过,但也从来没有被老师表扬过,但我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干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有人说我傻,有人问我这样打水有什么好处。我相信好处是会有的,你做一件善事,它的回报今年可能会出现,也有可能是10年后出现。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当天就要求回报,那你一定是个势利眼,也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你不要求回报,回报也会来。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觉得你是好人,他们能不伸手帮你吗?当然,我打水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我有困难时他们会来帮我。但是10年后的1995年,新东方已经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那时候新东方只有100多万元,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特意换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4年的地,打了4年水。”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 3 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这些人的加入奠定了新东方发展的基础,新东方才会不断地做大,做成美国的上市公司,做成了今天的规模。
我前两天读了一本胡雪岩的传记。中国有两个财神,古代的财神叫范蠡,范蠡帮越王勾践打下天下后逃出宫泛舟江湖,到山东后变成一个生意人。第二个就是胡雪岩。他的名字与新疆紧紧相连。在新疆被分裂出去之时,左宗棠提议清政府收回新疆,但清政府声称无钱派兵。
后来,是在胡雪岩的资助下新疆才被收复,他是一个伟大的商人。但是他小时候只读了两个月的书,通过自学做官做到了二品。胡雪岩的成功与他小时候的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母亲一直在教育他要善良、要帮助别人、要勤奋。胡雪岩10岁不到,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家庭十分贫困,只能靠帮别人放牛补贴家用。一次放牛时,他在驿站里发现一个装满金银财宝的包袱,那年他13岁。按常理来说,一个贫困家庭里的孩子见到这样一个包袱一般都会拎回家去。可他的家教决定了他没有想到要把金银财宝拿回家去,而是坐在包袱边等着失主回来。他怕过往的人见到包袱后冒领,就把包袱埋在了亭子旁的草丛里。天黑之时,一个人满头大汗,匆匆忙忙赶来,问胡雪岩有没有见一个包袱。胡雪岩问他什么颜色的包,包里有什么东西,在得到正确的回答后,胡雪岩把包袱还给了失主。碰巧,这个失主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他就让胡雪岩来他的店里当伙计。有一天,店里一个金华来的做火腿的商人得了重病,胡雪岩陪伴床前,悉心服侍,直到痊愈。结果这位商人重金邀请胡雪岩跟着自己一起干,胡雪岩就跟着金华老板一起走了。金华商人的店与钱庄经常发生关系,胡雪岩对钱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天在家里研究钱庄的书。随后进入钱庄,经过多年奋斗变成了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商人。
成功的人生关键是不断做出阶段性的合理调整,胡雪岩每到关键阶段是如此完美把握,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不简单的,他的行为来自于他的家庭教育,来自于他母亲对他的影响,母亲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帮助别人,专心做事,这些教育都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
因此,他在家放牛,像个放牛的,在外学徒,对老板和客户尽心尽力,所以勤奋做事,真诚做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成功的基石,有哪个老板不想要这样的人呢?
从我的经历和胡雪岩的故事我想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别人指责你的孩子时就会说:“这个孩子家教不好!”他们不会说老师没教好,新东方外语没教好,叔叔阿姨没教好,人家会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你的孩子没出息,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我们教孩子教的是人品和道德,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他是被尊重的人物,他的一辈子就会活的特别顺利。父母亲可以想一下,你们是想做一个倍受欢迎的人,还是一个处处被防范的人?好多家长无形中都在教孩子小家子气,教孩子占便宜,教孩子怎样想办法超过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样生存。你给孩子什么东西,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
我的女儿学习水平现在处于中等,但我从来不以此作为女儿是否要努力的标准。我和我老婆的教育理念相反。我老婆是女儿不进前5名气得不得了,而我刚刚相反,我女儿第15名我很高兴,我每次都会对女儿说:“你看你们班40个同学,你15名,后面还有25个人,你多厉害!”从孩子一辈子的角度来说,你的孩子分数是好是坏,进北大还是进兰大,没有任何的本质区别。真正能把孩子一辈子距离拉大的,是与他为人处事有关系的人品问题。人品的树立来自于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不能逃避的。我们要求孩子的东西没有效果,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到。比如说,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孩子当然不愿意学习。当父亲说:“老子没出息,你也想跟老子一样没出息吗?”孩子就会想,你说你没出息,那打麻将时我看你也挺开心,你没上大学也挺开心,为什么非要我上大学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但是我在树立榜样方面遇到很多问题,我的工作是要用电脑的,但是我打开电脑,我女儿就会以为我在做其他的事情。虽然我对女儿讲我是在工作,但是我女儿不相信。没办法,后来只要我女儿学习,我就拿一本书在我女儿旁边看,这样一来,就有一个规矩感在里面,榜样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胡雪岩的母亲对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父母对我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父母是不认字的,但是父母身上的优点我耳濡目染,成为我做人的准则。我以我父亲为例。我父亲是个木工,是架大梁的,他是我们那方圆15里的专家。我父亲是一个一高兴就可以不要工钱的人,因为架大梁家的人都要请喝酒,我父亲又是个酒鬼,一喝高兴就不要钱了。别人要是给个几毛钱,几分钱,他一定要去小酒馆把这些钱买酒喝完,从来没有一分钱是拿到家里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父亲是个特别不负责任的人。我母亲就跟我父亲打架,我父亲长的很壮,我母亲很瘦小,结果每次都是我母亲打我父亲,父亲从来不还手。有时候被打急了就会一只手把我母亲拎起来,每次我都害怕我父亲把她甩出去,我父亲从小练过武功的,但是他 每次都是把我母亲拎起来又放下去。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特别的无所谓,任何时候都不伤害我的母亲。我母亲属于个性特别刚强的人,有时候说的话我听着都挺难受,但我父亲从来没有还过嘴。所以呢,我老婆怎么训我,我都是不回嘴的,我觉得我应该向父亲学习。父亲的大度变成了我身上的一个优点。我母亲带给我的东西更多,有两样东西是我从小就学会的。第一,要勤劳勇敢。城市里的家长让孩子勤劳勇敢是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东西。好多人会说,我们孩子连学习功课都忙不过来,怎么勤劳勇敢啊?家务我都帮他做完了,他怎么勤劳勇敢啊?虽然我现在条件很优越,但我还是想办法让子女们勤劳勇敢。不像我那个时候,你不做的话,就饿死了,农村的环境注定不需要我父母说我就去会做。
我母亲带给我的第二点,要乐于助人。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小时候有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第一件事情,有一次下大暴雨,我当时八、九岁,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容易受父母影响。当时,家家户户都晒着玉米,我母亲带着我姐姐,我,我父亲,我们一家四口人一起把邻居家的稻谷全都收回去了,等到要收我们家的稻谷时发现那些稻谷已经被淋湿或冲走了。当时我很不理解我们这么做的原因,我母亲就给我讲了两点,首先,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就要去帮助人家,他们家里没有人,如果我们不帮他们收,他们家一年的粮食就会被冲走。其次,如果邻居之间相处的不好,是不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的。“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让母亲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第二件事情,有一年粮食欠收,我们家有8口人,穷到抓耗子吃。当时我们家就剩下不到20斤的粮食,母亲居然分出一半的粮食送到邻居家,当时我很不愿意,而母亲却说:“没事,我们家人少,我们还可以多种点菜掺着米吃,就一定能够顶过去,不会有人被饿死。如果我们不给人家,他们在已经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灾荒,就会有人被饿死。”从此那户人家和我们的关系就特别好,经常主动帮我们收割,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好人。生命中你只要做一个好人就行,这个好人不一定就是老实人,不一定是经常吃亏的人。因为我始终相信人都保持着一种状态,没有一个人不是利己的,没有一个人不是自私的,包括我,还包括我的母亲。自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看到好东西只想占为己有。第二种叫做伟大的自私,比如说,我自己也想得到好处,但我会采用帮助别人的方式使自己得到好处,这种自私是长远性的。就像我母亲带着我们帮别人收稻谷一样,表面上我们吃了亏,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到现在,我母亲都是那个村庄最受尊敬的人。每次她一回去,全村的人都会在路边排队迎接她,这还只是其一。其二,如果我们家需要帮助,全村的人都会帮忙。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我母亲当时深刻的意识到了,帮助别人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好处。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每个中国人,要不是他意外牺牲,他不光会得到荣誉,还很可能会从班长被提为排长,连长,甚至是团长,他也会发现为别人做好事同样也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英文中有这样一句话:If you want to grow up,you have to push other people up first.If you want to push others down,you have to go down first.意思是说,如果你想把自己抬起来,就一定要先把别人拖起来,要想把一个人压下去,就必须自己先下去。而这就变成了一个原则,即:通过做好事的方式使得自己一起上升,这是最厉害的人才能做到的。雷锋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雕像立在了美国西点军校,雷锋成了全美国人学习的榜样,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我把做人分为三个境界。一,损人利己,这一定是全世界最笨的人做的事。我曾读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基础,那么他越是有才华,他就越危险。所以我在用人的时候就很注重这一点,没有道德基础的人我一定不会用。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既有道德心又有才能,这种人是很完美的,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让家长引着孩子往第二个方向走:有没有道德不重要,把孩子培养成有才华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但实际上等到真正进入社会后,有才华没道德的人一定会出问题。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很能干,但却是一个没有道德基础的人,他所有的人生基础就是我能赚钱就是胜利。他做了一个公司,因为能力强,把公司做大了,但他做公司不是为了做事业而是为了赚钱。有家外国公司想收购他的公司,国外收购公司很简单,他只看公司今年的利润,然后根据利润翻多少倍购买。这个人想增加公司的利润,就做了很多手脚,造成公司虚假利润猛增。后来这家外国公司出了5千万美元买他的公司,他一下子发了一大笔财。外国公司接手这个公司后,第二年发现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头年利润的一半。外国公司经过调查,发现了所有造假的证据。结果,这个人现在要赔1亿美元,赔不出来就要被判处20年监禁,他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毁掉了。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孩子有能力而没有道德水平,那么他就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把孩子先培养成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然后再来培养孩子的能力。你的孩子小时候成绩再差都没事,但是你的孩子小时候就出现人品问题就很严重了。我跟老婆教育儿子争论的焦点主要就在这个地方。我老婆天天想着儿子要成绩好。我儿子现在才6岁,但他智商发育特别晚,到了3岁才会叫爸爸妈妈,5岁时讲的话我们都听不懂,现在讲出来的话基本能听懂了。我倒觉得这是个吉祥的征兆,因为我读过一本书,说朱元璋在7岁的时候才会讲话,最后当了皇帝。我是乐天派,尽管我儿子讲话不清楚,但是从他做事情来看,我发现他智商没问题,就是学习学不进去,没看出他有任何未来。但是后来我想,我小时候成绩也从来没有进过前20名,所以我觉得成绩好像并不重要。但是我老婆就急,因为我老婆宠爱孩子,说我们好不容易生个儿子,这个儿子以后变成傻瓜怎么办。我说我不担心,我们主要教育孩子要有高尚的人品。有一次,我儿子在别人家里玩,当时他只有4岁,喜欢上一个玩具,就偷偷的装在口袋里面带回家了。被我发现后,我痛打了他一顿,把他丢在门外关了半小时。然后领着他把玩具拿到对方家里,向对方的孩子道歉、向对方的父母道歉。如果别的孩子到我家里玩,他不和孩子分享玩具的话,一定会被我惩罚,我给儿子立了很多规矩。后来我发现,一两年过去以后,我儿子现在特别喜欢和别人分享东西,而且他发现和别人分享东西,别的孩子也愿意和他分享,所以大家就能玩在一起,他也多了很多朋友。
我女儿天生就大方,我儿子生出来就小气,这是天性使然,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我要全力以赴,要培养我儿子优秀的习惯。我自己现在虽然也有很多迷惑的地方,但我知道,我培养两个孩子的指导方针一定是对的。我再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小时候我们那个村自然环境很好,还没有什么农药,青蛙一抓就是一兜,然后用刀剁碎了给鸡和鸭吃,一点都不知道心疼。现在呢,看到任何一种动物,我都不敢去伤害。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蜘蛛受伤了,趴在我们家地毯上,我带着儿子和女儿一起把蜘蛛用信封装起来拿到户外,放在一棵树上。女儿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说蜘蛛是益虫,它在树上织一个网,蚊子飞过去就会粘在那个网上,蜘蛛就能把蚊子消灭掉。这个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能潜移默化的教给孩子一种善良,所以现在我发现两个孩子对任何活的东西都特别爱护,都认为不应该伤害它们。
我要求自己和孩子做对自己有利但不伤害别人的事情。要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个是必然的,对自己没利的事情,凭什么要去做呢。但是有利要看怎么有利法。眼前有一样东西抓起来就归自己所有,就像我儿子,把这个玩具抓住了他就不给别人玩。这样做是有利,但是同时,他也消灭了所有别的孩子分享玩具的可能性,以及跟他交朋友的可能性,这些对他是有害的。所以,所谓做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没有害处的行为就是很高的境界。
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要想一想,我有没有伤害别人。比如说,我们大人有的时候喜欢在背后说邻居和同事的坏话,而且说的时候不回避孩子。我跟我老婆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议论东家长西家短,哪个人人品好,哪个人人品不好,哪个人小气,哪个人不小气。结果有一次我女儿从学校回来,跟我讲她们 班哪个同学好,哪个同学不好,哪个同学小气,哪个同学势利眼。我跟女儿说不能说同学的坏话,同学天天跟你在一起,她们身上如果有你认为的缺点,你放在心里,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习同学们的优点。我女儿立刻反问一句:“你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不也议论很多叔叔阿姨吗?我为什么不能说同学的坏话?”一句话让我无言以对。从此以后我就跟老婆定了一个规矩,在孩子面前不能议论别人的缺点,一定要说对方的好话。
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爱心——心情教育
如上所述,现在家庭教育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教育孩子有良好的人品,第二就是要进行心情教育。我女儿天生就比较内向,是一个很文静的孩子,我儿子生出来就很外向,每天都要爬上爬下好几次,我女儿做事情慢条斯理,我儿子就比较急躁,这些都是天生的不同。除此之外,孩子的智商也不同,我目前还没有看出我女儿和儿子智商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因为他们年龄差距比较小。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有的孩子永远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他智商确实高。而我们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在中间,甚至后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孩子是有区别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没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进教室上课,就能够做出重要的大事来。比如胡雪岩只上了两个月的学,但最后变成了最厉害的商人,而且还心怀大志,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是中国企业家协会的副会长,这个协会有一千多个企业家,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还不到二十个,剩下的全是普通高校毕业的,甚至还有的是农民、工人、大专生、中专生等等,但他们都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所以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
我们家长必须有一个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你要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孩子对于生命的热爱,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美国电影《追求幸福》里的黑人是美国最有钱的人士之一,但他曾经也是穷光蛋,家里贫困,没上过大学,靠推销东西为生。有一次他在纽交所门前碰到了一个满面笑容的人,那个人是个股票经纪人,他就以为当股票经纪人幸福,于是他就努力当股票经纪人。后来他认识了一个股票经纪人培训班里的人,那个人开始看不起他,后来发现他玩魔方很厉害,而这个人恰巧也有同样的爱好,于是 9 被这个黑人的魔方技巧深深的吸引了,他们两个也成为了好朋友。这个黑人因此获得了机会,变成了美国最有名的股票经纪人,实现了亿万富翁的梦想。
这个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在影片的最后,这个人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他启发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十分娇惯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比如孩子看上一个玩具,家长不买他就不走,最后家长没办法只能给买了。于是孩子就有了这样的心理,只要他坚持家长就会让步。我在给儿子买东西前,会分析他要的东西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坚决不买,如果合理也不能轻而易举的给他买,我是必须让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才给他买。比如我女儿在国外上学时,班上的孩子每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家虽然有台式电脑,但是用笔记本电脑会比较方便,而且家里也不缺钱,不给她买也不对。我就告诉她,爸爸一定给你买,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白白得来的东西,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需要付出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我给她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帮我做一个月家务,每天一个小时以上,但是她不喜欢做。我又给了她第二个选择,背30篇新东方的励志文章,爸爸抽查如果都能背出来,就给她买。她选择背课文,结果两个星期不到就背的滚瓜烂熟,我抽查她都背出来了,我就给她买了笔记本电脑。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了付出才能得到的道理,也把孩子喜欢的方式变成她做另外一件事的动力。
我儿子喜欢睡帐篷,我喜欢徒步,所以我家里就有越野帐篷。帐篷一支起来我儿子就喜欢睡进去,因此我就想到利用孩子喜欢一个事物的小心理去推动他做另外一件事。我规定他写完作业才能睡帐篷,不写完只能睡床上,于是他很听话的就去写作业了。很多家长说想让孩子做事情没有办法,其实办法还是有的,关键是你要观察和思考。
给予适当鼓励,激发无限潜力——鼓励教育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的问题,我先讲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 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的分数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88都是全班进步最大的,我有无数进步的空间。老师做了件聪明的事情,孩子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中国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中国的老师不会这样思考问题,中国老师从来不懂得鼓励落后的学生,我来讲下我自己的故事你就明白了。我从小到大数学都学得不好,但不能说我没有数学头脑,主要是因为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我的数学老师每天放学以后都要从一条小路回家,有一次他从我们村口经过的时候,我正在和一帮小孩玩。不知道谁出的鬼主意,问谁敢把老师的名字喊出来。小孩子喊老师的名字属于大不敬,我当时头脑一热就说我来喊。结果老师听出了我的声音,他把我臭骂了一顿,还被罚站一整天,不让吃饭。从此我就很不喜欢数学课了,高考(论坛)时我数学只考了14分。我当年比较幸运,我考外语类,数学成绩不计入总分,这才考入北大,否则我就没希望上大学了。我长大后慢慢懂得,我不喜欢数学并不是老师的错,因为是你自己不想学,还是自身的问题。
我举这个反例是想说,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老师如果方式不恰当,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家长如果方式不正确,带来的伤害会更大,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我在想,如果当时那个老师把我叫过去,告诉我说:“你还挺勇敢的,敏洪,你还敢叫我的名字,但是你下次最好不要在别的孩子面前叫,但是你长大了怎么叫都可以。”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觉得这个老师好的不得了,从此以后我就会把数学学得非常好。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学了。我建议家长朋友们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难道没上大学孩子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吗?绝对不是!就像我刚才说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 11 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实实在在的全班最后一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这一次北京大学新生开学典礼,邀请我做演讲,我告诉他们,我在毕业的时候是全班倒数的,今天我站在这里代表北大落后但却拥有未来成长性的孩子来讲话。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唯一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因为任何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第一名。如果一个班里有40名学生,难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39个孩子都是笨蛋吗?都是失败者吗?绝对不是!所以我有一种自我解嘲说法:其实当第一名也确实不容易,因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个追赶的人都没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没有什么好当的。当最后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个追自己的人都没有,你想这种生活多潇洒呀!
当然这种观点不能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这次考倒数第一,下次我会鼓励他考倒数第二,这次他考20分,下次我会鼓励他考30分。千万不要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60分,你告诉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别进家门。你这么说,有的孩子当然会拼命学,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办呢?难道真的不让他进家门么?你肯定让他进家门,你让他进家门就意味着你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是说话不算数的,那我以后就无所谓了,他反正不会不让我进家门,父母就这么被孩子刺中了。
如果父母被孩子给刺中了,那这个孩子就不可能有出息。我再讲一个例子,也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工作很忙,没怎么管孩子,而且夫妻两个离婚了。离婚对孩子的伤害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一般主张夫妻两个哪怕再有隔阂,只要生了孩子,离婚都要小心。而且夫妻两个都要有这样的风度,你们两个即便再不和,在孩子面前永远要扮演一对很好的夫妻。实在不行到孩子18岁上大学以后你们再离婚也不晚。我这个朋友离婚后,孩子受伤害很大,就不学习了,家长也没有时间管,结果孩子高中都没有毕业。家长来找我,说想让孩子出国学习。我一看孩子的精神状态,就知道这个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我建议朋友不要送孩子出国,出国一定会出问题。朋友不听,一定委托我做这件事情,我只能全力以赴。他的孩子尽管 各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但是我还是通过一些大学关系,帮这个孩子联系了一所美国的正规大学,虽然不能算是美国特别顶级的大学,但是在美国排名也在100多位。在孩子出国前,我警告朋友,如果你要你的孩子出国,你也要跟着出国。虽然我从来不赞成父母跟着孩子,但是这个孩子情况特殊,他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学习兴趣,英语(论坛)水平还很差,让他一个人出国肯定会出问题。结果父母还是让孩子一个人出去了。开始,这个孩子也去教室听课,但是发现一句话都听不懂,就不上课,也不交学费。他把父母辛辛苦苦攒的学费和生活费拿去买了一辆奔驰跑车,带着女孩子到处转,学校警告了两次都不管用。这时候,他的钱也花完了,他就写信给他妈妈,说学校要求一次性交完4年学费。母亲有些怀疑,就问我美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规定。我说在美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我又赶紧打电话给那个大学核实情况,学校说这个孩子从来没有上过课。紧接着不到一个月,学校就下了一个勒令退学通知,并限期15天之内离开美国,这个孩子只能又回到中国。在国内,这个孩子什么也不干,对生活没有热情,还是天天找女孩子,没钱了就跟母亲要。我和他母亲说,想要这个孩子日后有出息难度很大,只要他不走上犯罪道路就行了。你应该每个月给他限定钱的数量,多了一分钱都不给。
但是父母在此时已经无法做到这点了,因为从小到大,这个孩子要什么,这个妈妈就给什么,现在想要限制他,根本限制不住!儿子最后没钱了,他对妈妈说:“我没钱,但我可以去偷、去抢,难道你愿意让我进监狱吗?那样你更加痛苦,所以还是现在给我钱吧。”妈妈只能给钱。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记清楚,绝对不能让孩子吃住你,绝对不能要什么给什么。教育孩子和驯养动物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很多做父母的还不如动物园的驯兽员。驯兽员驯动物有两种方式,第一,鼓励,绝对的鼓励,第二,限定,甚至是惩罚。我曾经问一个驯养海豚的驯兽员,为什么他训的海豚能从水中跃出,并从那么高的圈钻过去?他说其实海豚开始是不会做的,他先把这个圈放在水里面,被训的海豚谁钻过去就给它一条鱼吃,没钻过去的就不给吃。海豚也不笨,很快明白了吃鱼的方法,后来海豚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当然动物肯定不能像我们人一样那么聪明,比如说我告诉你,这个圈你钻过去,我就让你上北大,你肯定就钻过去了,因为你知道这个东西对你有利。海豚不会知道利益的关系,但是海豚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我钻过这个圈我就有鱼吃,没钻过去就会挨饿。紧接着驯兽员就把这个圈提出水面一半,让海豚继续钻。海豚发现圈不在水中了,只能跳过去。逐渐的,圈被不断提高,大概要提10-20次,需要一年左右的 13 时间,海豚跳圈的训练就完成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在看海豚表演的时候,凡是从那个圈跳过去的海豚一定会游到驯养员的身边去要鱼吃,因为它知道每次跳过去都能吃到东西。
从上面海豚的例子中家长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鼓励和限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比如说孩子得了0分,你要鼓励孩子下次考到10分,那孩子一想,考到10分还是挺容易的,你就可以加些条件。比如说这个孩子爱吃麦当劳,你就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诱惑,答应孩子考到10分,就带他去吃麦当劳,然后再把孩子的分数一点一点加上去。比如说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万不要说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骂一顿。你要对孩子说,60分已经不错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里的同学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进步,你明天要比今天进步,这个孩子的分数在潜移默化中就上去了。他每上去一点,你都要鼓励他。当分数考得更低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误,爸爸妈妈支持你,千万不要伤害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在鼓励的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定规矩。我儿子特别喜欢吃冰激凌,我老婆每天就让他吃很多,把牙齿都吃坏了。我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规定他一天只能吃一个冰激凌,而且必须吃完晚饭半小时以后才能吃。我儿子刚4岁多,不知道半小时是什么概念。我就告诉他,那个长的针走到什么地方就是半个小时。我儿子一会儿看一下那个钟,半小时看了100多次。总算熬到半小时了,迫不及待的吃到了冰激凌。第二天时,就变成看十几次了,到了第三天就变成看两三次了,到第四天他知道反正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吃,就玩去了,等到他想起来吃的时候两个小时已经过去了。只要是正确的事情,父母都要鼓励孩子,同时要给孩子定规矩。立了规矩以后,父母一定不能随便更改,更改就会出现问题。
最后我要谈家长会犯的另外一种毛病,叫做才能综合症。父母特别想让孩子变成小天才,其实这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怪。中国父母会犯两个毛病,第一,凡是自己不会的东西会让孩子会,希望孩子在某个领域中获得成就。所以很多家长就强迫孩子从小学这个学那个,没有任何意义。孩子最重要的是让他慢慢的成长。我女儿很喜欢弹钢琴,从5岁就开始弹,弹着弹着就变味了,一级一级的考上去,每个星期都要上课,每次都坐一个小时不能动,结果把我女儿弹钢琴的兴趣全部扼杀掉了。我女儿不想学了,而我老婆强迫她学。我问我老婆,你的孩子在10岁的时候就过了钢琴十级,请问她10岁以后还学不学弹钢琴?如果她10岁以后不学,那从她1岁到10岁学钢琴有什么用?你如果不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伟大的钢琴家,那么你让孩子10岁就通过十级考试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你让孩子这么学,让她对钢琴失去兴趣了,她 根本就不爱弹钢琴了。我和女儿说,爸爸不强迫你学,也不让你考级。爸爸这辈子很后悔的事情就是不会演奏乐器,演奏乐器可以排解郁闷。学习钢琴原则上不是为了让你考级,而是为了帮你寻找抒发心情的渠道。未来你一定会进入社交圈,如果你能在朋友唱歌的时候进行钢琴伴奏,这样你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如果你不想学,能不能保持你现在的水平。我女儿其实是很喜欢钢琴的,作业做累了,就弹半小时钢琴。过了一些日子,我女儿主动让我再给她找个钢琴老师。我说你要学最好就这么慢慢的学下去,这也是一个爱好。这以后她每个礼拜都到老师那去一次,钢琴弹的很有进步,在学校还经常给同学伴奏,她学习钢琴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其次是心情教育,第三是鼓励教育。最后一点,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吃苦。我来讲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国外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科学家养了一群鹿,并专门圈了一片草地。过了两三年以后这些小鹿长成了大鹿,但是很多鹿都有病,医生说大都是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得病的原因就是这些鹿过的太舒服了,吃完就睡睡完再吃,从来不用奔跑。有个科学家提出引进一群狼来,让狼来治疗鹿的病。开始时,这些鹿笨到看到狼都不知道跑,居然迎着狼走过去,结果被狼一口就咬死了一只。狼每天吃一只,后来鹿看到狼就跑,时间长了鹿的病全治好了。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不给孩子创造一种独立的环境,孩子就会成为圈养的鹿。
最后我想告诉家长朋友们,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终身都不会幸福。你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你的孩子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第三篇:让伙伴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让伙伴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文/江鸟
先提个问题:“想不想挣到更多的钱?” 当然想。
“有了更多的钱是为了什么呢?” 买车买房,为了生活更富裕。
“那么,生活更富裕是为了什么呢?”
„„归根到底,在满足了生存需要后,“幸福”,只有“幸福”这个词最终会摆在你的面前,而不是更多的金钱。
找到幸福,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终极梦想。
无需避讳,金钱是个好东西。不过花出去的金钱、在流通中的金钱才是钱,才有价值。这与做人一样,只有对社会、对大众有所贡献,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中说:“己之所欲,要施于人”。
马克思说: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虽然角度不同,可他们说的几乎是同一个意思。东西方文化在此达到了惊人的一致。
是啊,连蜜蜂出去采蜜,都会用跳8字舞等形式,向自己的同伴告知蜜源的方位和距离,那么号称万物之灵的我们,发现有一处殊胜的“幸福蜜源”,难道不应该告知我们的伙伴吗?
一个幸福,让一个人分享,就会变成两个幸福。你把幸福分享给伙伴,幸福就会在分享过程中增值。
我们都只不过是凡尘中人,能够改变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生的,往往不是豪言壮语、香车别墅而是幸福的点滴分享。分享幸福的喜悦,不但会给伙伴们干涸的土地浇灌了甘泉,而且会给自己的内心增添种种色彩。
人在分享幸福的时候品尝到的甜蜜,会让分享到的幸福成为久久萦绕在心头的美妙滋味。每一次的分享,无论是对方还是自己都会有新的人生感悟和幸福启示,这种感悟和启示会化作对自身的帮助,促使我们迅速成长、破茧成蝶。下面这个故事,更能让人感受到分享的实质意义:
有两个小女孩是邻居,虽然近在咫尺,她们却互不相识。生性活泼的孩子都很想结识对方,一同玩耍,可是用什么办法来接近对方呢?冒昧地闯过去未免有些唐突。
小女孩A向妈妈说出了心中的困惑,妈妈微笑着说:“你最爱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你肯拿出你最喜欢的东西和别人一同去玩,其他人肯定会乐于和你交朋友的。” 小女孩A听了妈妈的话后赶忙跑到自己的卧室里,抱起了心爱的洋娃娃跑去找小女孩B一同分享。刚跑出家门口,就看到小女孩B手捧着糖果怯生生地对她说:“这是我最喜欢吃的糖果,我特意拿过来一起吃,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小女孩A使劲点点头,并且高举手中的洋娃娃说:“这是我最爱的玩具,和你一起玩,让我们成为好朋友吧!”
小女孩B开心地笑了。于是两个小孩共同分享着糖果和玩具,玩得不亦乐乎,成了真正的朋友。
分享幸福,可以使我们收获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比如对未来的信念、对自己的满意,丰富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现代社会中,一个人需要用朋友来缓解压力,释放心情,获取帮助,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一群可以值得信赖和托付的朋友,你就真正拥有了幸福。
可是“自古知音最难觅”。因为,真正的朋友,并不是你谋生的工具和攀附的依据。朋友是相互的,你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对你。怎样才能拥有更多的“知音”呢?唯一的一条捷径就是:分享幸福。
当然,要想带给别人幸福,自己先得幸福。如果连自己都不快乐,传递给别人的会是快乐吗?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改变自己,转变态度,从身边的小事、从细节做起,从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句发自内心的关心与祝福开始吧——请相信,幸福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第四篇:让孩子真正成为“读书郎”
让孩子真正成为“读书郎”
香口乡中心小学
李晓霞
语文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语文的课堂,应是激情飞扬;语文的课堂,应是朗读的天堂。目前,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缺少了文思泉涌,缺少了挥斥方遒,缺少了逸兴思飞,取而代之的是无助的眼神,是喑哑的沉默,没有了情感的碰撞,没有了思想的火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呢?我个人觉得:要让孩子真正成为“读书郎”,朗读可以耀亮课堂。朗读是语文“读写听说”四大能力之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可以看出读的功用。
要搞好语文课堂的朗读,关键在于师生的互动。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首先,我们教师要营造课堂朗读的氛围。
一篇文章,是作者内心情感涌动的产物,在字里行间总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心中的琴弦总能被文章拨动,学生同样如此,他们有想倾吐感情的冲动,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严肃紧张的氛围压抑着他们,久而久之,他们朗读的冲动逐渐衰退。针对这种情况,营造课堂朗读的氛围至关重要。如何来营造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化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勇于示范,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运用现代各种音像材料,将学生带入文章的境界之中。让学生随着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脉络。古人不是常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嘛!
其次,朗读要与文章剖析结合。
朗读是为了很好地理解文意,对文章的剖析又能够促进更好的朗读。朗读还可以增加对文章的理解,读者以自己人生的际遇、心中积淀的情感和文章相溶,可以使文章意蕴更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法指导。结合文章,要先直观的演示“怎样读”,然后讲明“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就很明了。明了的基础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剖析文章。在讲《独坐敬亭山》古诗时,就要紧密联系诗词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让学生针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进行剖析。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的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的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缓慢点,表达出诗人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学生在处理这两句的朗读时,由于诗意理解不清,导致朗读不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能准确的朗读了。
第三、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杨氏之子》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老师的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第四、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七律·长征》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示范朗读,用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声情并茂,和谐婉转,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让朗读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郎”!
第五篇: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
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①历次颁布的小语教学大纲也多次提到“课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每一学段的“阅读”部分就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是“不少于100万字”。②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
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30.5%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存在着年级越高越不爱读书的情况。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的“读书”,为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让他们谈“书”色变了?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悦读”的原因。
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
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圣经”、“宝典”,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课内阅读”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消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4、缺乏阅读的检测与评价。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双管齐下----消除主客障碍,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要想让孩子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从内心里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的条件。
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在主观思想上要了解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只有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得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外部条件又分成两种:一种教师自身要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第二种是指孩子的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进行课外阅读。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于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为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如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保障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有这样一则案例,让我很受感动: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盖特威区中学,早在1978年全校就确定了持续阅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为25分钟。一到这个时间,整个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拿起什么来读一读。而现在,每到周一和周五的上午10点半钟,在整个校区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书页翻动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不情愿的翻书声。受此启发,我也在班级内部进行了尝试:将每天中午原定的提优补差的30分钟时间,改为“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必须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介绍说过:自己一般只花一学期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啊,其实,课内我们所教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就是为了运用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啊。学习魏老师的方法,我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这样不仅课堂的效率提高了,而且节约出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3、倡导利用“三余”时间。汉代学者董遇曾经说过,他常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冬天地一年中的闲时,没多少农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闲时,不便下地干活;雨天是四季的闲时,不好出门干活。让学生学习古人这种节约点滴时间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时间,积少成多,养成“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概念。
如今,我班的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由原先提到读书就唉声叹气,到现在看到书籍就眉飞色舞,他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只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将他们从课内阅读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他们都会从内心爱上阅读的。
(三)放飞自由----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了解了这两点,我们也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等为什么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几代人的钟爱,也不会惊讶“皮皮鲁”和“鲁西西”会成为中国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能风靡全球,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男孩让众多的孩子时刻幻想着进入奇异的魔法世界。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余秋雨先生就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来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向往。”③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如《安徒生童话》、《绿野仙踪》等经典童话,都会纯净孩子的精神,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浅。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1)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阶段的阅读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另外阅读量的计算,也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的重复阅读次数,要提倡特别好的作品反复阅读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2)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一般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在手段,当然也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去想一想,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背上了这样沉重的负担,孩子们又怎么能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了?我认为,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不要给孩子任何硬性的阅读规定,提倡一种“无为阅读”,“放养阅读”,待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后,再逐渐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摘抄、读后感不能强求,我们宁愿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阅读,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也不愿他们因为种种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3、阅读交流,允许各抒已见,珍视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体验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因为阅读总会产生种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而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严重影响孩子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勇敢,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这种阅读的差异性正说明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了,包含了他们真正的情感和思考。作为教师,要慎重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再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有的孩子喜欢低头沉思,有的孩子喜欢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书中人物比比划划……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兴奋溢于言表,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
(四)多元评价----丰富评价手段,促进持续阅读热情。
1、开辟各种阵地,提供展示平台。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④那么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在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在实践中,我就开辟了各种阵地,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在争论中得到进步;开展课本剧的排演活动,让他们将书中的故事搬上舞台,用表演诠释自己独特的理解等。丰富的展示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多种奖励手段,肯定阅读成绩。德国教育家第多惠斯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地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⑤在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乐,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1)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小高尔基”、“读书大王”等等;(2)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在国旗下讲话,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额外增加借书的次数和数量等;(3)奖给一些物质性的小东西,如一本有趣的书,一支钢笔,一本漂亮的本子等。这些方法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评价手段,它们代表了教师对这些爱好读书的孩子们的肯定和赞扬,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一种良性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向这些榜样学习。
3、多方合作,激发阅读热情。在对学生阅读实施评价时,既要重视教师的评价的作用,也要关注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更要关注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增加评价的交互性,使其成为在教师组织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评价活动。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客观,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持续阅读激情。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着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为他们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