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的死亡教育[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20:1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孩子的死亡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孩子的死亡教育》。

第一篇:美国孩子的死亡教育

美国孩子的死亡教育

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就等于让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

孩子问起去世的奶奶去了哪里,你将如何回答?也许你从未想过让孩子直面这个事实,但太多例子告诉我们:让孩子们自幼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不仅能让他们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实现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提升生命质量,也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死亡率。

在美国,“死亡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如今已在全美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遍实施。而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也会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复。让孩子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请别漏掉“死亡教育”这重要的一环。

孩子们,正确认识死亡吧

幼儿园里,一个叫蒂米的男孩患脑癌去世了。是说蒂米转学或者出远门了,使孩子们平静地淡忘蒂米的消失,还是告诉孩子们这个不幸的事实?

美国老师黛尼尔选择了让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轻轻地告诉他们:“脑瘤使蒂米的大脑停止了工作,使他的身体停止了工作。就这样,蒂米死了。”

之后当她分发学习用品或组织幼儿游戏时,总有孩子说:“老师,您忘了蒂米的那一份。”她也总是回答:“蒂米还在这儿吗?他还能回来吗?”孩子们终于知道:蒂米死了,不会再回来了。

想过把蒂米生前使用的小桌子搬走的黛尼尔,最后还是组织孩子们讨论如何使用蒂米的桌子。于是孩子们将蒂米的桌子抬到活动室的一角,摆上他生前最喜欢的恐龙玩具和与恐龙有关的书。并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写道:“送给特别喜欢恐龙的我们的朋友——蒂米。”

这使孩子们明白:蒂米死了,不会再回来了,大家很悲伤,但蒂米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永远难忘。

黛尼尔的做法,代表着美国人对儿童“死亡教育”两大基本目标:一是坦诚面对死亡事实,正确认识死亡;二是同时把它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必要的情感教育

另一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发现全班同学集体喂养的小白兔“玫瑰”死了之后,孩子们都很悲痛,情绪波动很大。

于是这位老师立刻计划开展一次与家长协同的死亡情感教育课,帮助孩子们度过失掉“伙伴”的悲痛。她给每位家长写了一封短信说明情况,并告诉家长们:“‘玫瑰’的死令孩子们悲伤,这可能会使孩子们想起他们喜爱的人或宠物的死。我们将在明天集合后,邀请孩子们参加一个讨论会。大家一起制作一本关于‘玫瑰’的纪念册,来追忆与‘玫瑰’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和表达对它的思念。另外,在最近一段日子里,有些孩子可能会经常提起‘玫瑰’,有些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请您体谅孩子的情感表现。”

这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通过这堂情感教育活动和家长们在家里的情感教育协助,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正确对待死亡的情感体验,有益于树立他们的健康人生态度。

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并不少见,大部分中小学,还会邀请专业殡葬人员或重症室护士来校教授别具一格的“死亡课”。“特邀专家”们会和孩子讨论人死时的真实情景,并让孩子们模拟遭遇亲人车祸死亡时的情形、应对悲痛情感的正确方法,或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

还有一类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为绝症患者提供临终服务的场所,对即将离世者表示深深的尊重。他们将鲜花瓣撒在临终者的床上,并勇敢地握住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或病人的手,向他们送上祝福的话,在爱心满溢中,微笑着目送他们告别人世。

不可或缺的特色教材

一天,蒙大拿的儿童心理学家阿斯莫老师在文学阅读课上,给孩子们带来了儿童文学作品《海盗伯里斯》。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名叫伯里斯的海盗,他和他的海盗伙伴们身体强壮、贪婪大胆。突然有一天,他们养的一只鹦鹉死了,伯里斯和所有的海盗都哭了。

阿斯莫问:“同学们,大家一直以为海盗是没有人性的,海盗生活一定惊险刺激,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却是以海盗同情鸟儿死亡作为结束?”

死亡是一种谁都要面对的、永远无法回避的自然法则,阿斯莫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海盗伯里斯》,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向孩子们说明对于任何人“死亡都无法避免”和“生命都十分重要”。

这堂课上,阿斯莫与学生们一起热烈讨论海盗与死亡的联系、生命的脆弱与珍贵等问题,原本冰冷的死亡话题,逐渐充满温情氛围,孩子们表现出对死亡的理解和体恤,使这堂课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其实,大多数美国学校的死亡教育课,都离不开精彩的特色教材。教材通常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诙谐幽默的漫画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教育效果,能同时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服务。

用自杀防御为孩子设防

在美国部分学区,还特别重视“自杀防御课程”这门死亡教育独立科目的开设。“自杀防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教育儿童懂得珍惜生命,同时降低当地的自杀率。

“自杀防御课程”通常为期1~7周。老师要给学生介绍全美各地的自杀人数统计数字,帮助学生了解自杀前的一些特征,告诉他们当朋友或自己处于不佳状态时,应该及时告诉成人。

在加州林肯中学开展的“自杀防御课程”中,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写一封劝说自己的一个有自杀念头的朋友的信,加强孩子的现实参与感。

加州是美国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但自从1980年兴起“自杀防御课程”后,加州1994年的自杀率比1970年降低了39%。

在预防自杀的同时,课程也设置积极开拓生命意义的环节,随时倡导中小学生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比如在美国中小学课堂,不管是社会课教师或文学课教师,都经常用类似的提问来提醒孩子们:“如果你的生命只有3天,你会如何安排?你最想做什么?”

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就等于让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他们也一定会对人生的意义有更多的深入思考,并明白今天的重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TIPS 中国家长如何开展死亡教育

1.学习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方法,可以收集一些关于“死亡教育”的资料,比如先看看《谈论死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这本书;

2.向孩子讲述死亡内容时,教导方法或解答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其对死亡的认知。因此要符合大众认同的科学合理原则,避免用童话或半真半假的故事来解释死亡;

3.在引导孩子面对现实、正视死亡时,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以确保其心理健康。你不应只是一个传授者,也应该是一位好听众;

4.有些死亡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激起他们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的事情的强烈反应,家长应预估孩子的情绪反应,讨论之前就想好应对措施;

5.孩子的成长经历不同,在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各不相同。家长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教育,过轻达不到效果,过重则会留下阴影。——————————————————————————————————

美国中小学开设“死亡教育”课

深圳特区报

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美国中小学开设“死亡教育”课

“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中国圣贤的古训。然而,西方教育专家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这个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神秘和恐惧。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死亡教育便逐渐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于死亡教育的高度重视,源于对死亡现象及它对人形成影响的深刻理解。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协助学生正确面对死亡,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并在积极的生命意识作用下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美国肯塔基大学心理学家德沃尔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鲍梅斯特在今年11月号的《心理学》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则认为,当人们想到死亡或不得不面对生死抉择时,往往变得更快乐。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能意识到自己随时都可能离世,而如果将这种意识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就可能形成“心理免疫反应”,反应变得更加坚强起来,这种免疫反应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老师给学生家长写信谈“死亡”

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美国教育考察团在美期间,我们一行到蒙拿大大学旁听了一节阅读课。老师是阿斯莫教授。阿斯莫教授带来的是儿童读物《海盗伯里斯》(《ToughBoris》)里一则内容简单的故事,大意是:

从前,有一个叫作伯里斯的海盗。他和他的海盗伙伴们身体都很结实,他们都很贪婪、大胆。有一天,他们养着的一只鹦鹉死了,伯里斯和所有的海盗都哭了。

阿斯莫教授说,同学们,大家一直以为,海盗是没有人性的,海盗的故事一定惊险刺激,没想到这个故事却是以海盗同情鸟儿死亡作为结束。

海盗是贪婪的、令人生厌的。然而阿斯莫教授为什么要把海盗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令人毛骨悚然而又温情地讲给学生?

阿斯莫教授同时也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她认为,死亡是一种谁都要面对的、永远无法回避的自然法则。既然如此,以科学为宗旨的教育,为什么不把这些告诉给孩子呢?为什么让孩子一生都对“死亡”问题怀着神秘感、恐惧感,而当有一天真正面临死亡现象,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而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呢?

阿斯莫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另一个故事。

戴尼尔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她所带的班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全班同学都争着喂养它,这给同学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忽然有一天,这只叫做玫瑰的小白兔死了,孩子们都很悲痛,情绪波动很大。黛尼尔老师认为,应该及时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协助老师帮助孩子们度过失掉伙伴的悲痛。黛尼尔老师给家长写了这样一封短信:

亲爱的学生家长:

我很难过地写信告诉你们,我们班可爱的叫玫瑰的兔子昨天死了。它是在动物医院的急诊室里死去的。当大夫和护士给它治疗的时候,我就在它的身边。这里有些事情我要告诉给孩子们,也请您了解我们的工作。

兔子玫瑰死于肺炎,这是一种肺部感染。人们不会通过动物感染上此病。大夫说这种病的病症很难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值得庆幸的是,它在医院里没有承受任何的痛苦和不适。当她在医院里死后,护士把尸体埋葬了。玫瑰的死令老师和孩子们感到悲伤并会想念她。玫瑰的死可能会使孩子们想起他们喜爱的人或宠物的死。

我们将在明天集合后,告诉孩子们玫瑰的死讯并邀请他们参加一个讨论会。我们还会与孩子们一起制作一本关于玫瑰的纪念册,来追忆与玫瑰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和表达对它的思念。

在最近一段日子里,有些孩子可能会经常提起玫瑰,有些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请您体谅孩子的情感表现。戴尼尔老师戴尼尔老师不仅向孩子们直言关于“死”的问题,还通过“死”传播了爱,把两个极端现象统一为健康的人生态度。

至于那本儿童读物为什么要把海盗也与死亡扯在一起,阿斯莫教授说,那也许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明“生命”、“死亡”对于无论什么人都十分重要。

阿斯莫教授说,她的下一节课,将向孩子们进一步讲述人死亡的相关问题。

我们对阿斯莫教授和戴尼尔老师肃然起敬。

上述两个故事只是一些个案,在美国,我们看到对儿童进行关于“死亡”相关知识的教育已十分普遍。

“死亡教育”是一种情感知识

教育专家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这个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死亡教育(deathed

uca2tion)便逐渐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1940年出版了第一本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的著作到现在,死亡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贯穿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对于死亡教育的高度重视,源于对死亡现象及它对人形成影响的深刻理解。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协助学生正确面对死亡,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并在积极的生命意识作用下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

在美国,作为家长或教师,他们乐于在孩子3到4岁时就向他们做关于“死亡”的解释,这种解释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教育”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对儿童死亡教育的具体实施也十分重视和详尽,明确要求向中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时,教育者要选编合适的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生理卫生常识、健康教育等内容,自然而然地让中小学生接受死亡教育。一些学校常会根据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开设死亡教育“特色课程”,比如自杀防御课程(suicide-preventionprogram)等,目的主要在于教育儿童懂得珍惜生命,同时降低当地的自杀率。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服务的临终关怀医院,送上鲜花,送上祝福的话语,甚至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一些小学校里甚至还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让在教育部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老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

有这样一种与传统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学校”

越来越多美国孩子“在家上学”

早前,看到“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的一篇文章《郑渊洁的教子经》,说由于担心学校教育毁掉儿子,他毅然作出决定,让儿子完全脱离学校教育,由自己当儿子的老师。他说,虽然当时自己也忐忑不安,可是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料,完全脱离学校教育的儿子,果然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真正的爱好和天赋。

学龄儿童只能去学校接受教育吗?如果孩子不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家长能在家教育吗?美国蒙大拿州瑟瑞教授就美国“家庭学校”的现状及相关立法和政策问题,向在这里进行教学考察的深圳教育考察团成员进行了介绍。

“家庭学校”,美国称之为“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家庭学校运动,作为一种提倡自由教育选择权运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美国的“家庭学校”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它是指适龄儿童少年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的教育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在家中完成初等教育的学习课程。

除了在家接受国家规定的教育外,孩子还必须学习管理自己的生活、相关家务。其实美国的孩子从小就跟妈妈分床睡觉,两三岁的幼儿就住自己的房间了。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游玩,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选择。比如,从小就有自己存放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房间,整理、布置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做什么事,最多从旁提醒、参谋。

孩子在家里要成为小主人,不但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还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比如购买什么样的汽车、家电、电脑,怎样布置房间,怎样利用和美化庭院等,父母都倾听孩子的意见。许多孩子都跟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如收拾院子、种植花草树木、擦洗汽车、自行车、做室内外卫生、购买东西等。比如每周几次去洗衣店送取衣物,这是他固定的“岗位”;房间总是凌乱,妈妈就跟孩子订了个“协议”:每天临睡前要把各种物品整理好,养成随拿随放、注重环境整洁的好习惯。当然,妈妈也按照“协议”,不再唠叨不休。

瑟瑞教授说,目前美国有1.7%的学生不去学校读书,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指出,美国1985年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孩子大约是5万名,到2003年,这一数字达到210万,并且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美国家长选择家庭学校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家长不满意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认为班级授课制存在着局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学校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而不是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智力过人(或是不足),需要单独辅导,而将孩子留在家自己进行教育。

二、家长认为学校的环境令人不安。日益猖獗的校园暴力、低俗文化的泛滥、吸毒等恶劣现象对孩子造成身心危害,使家长对学校的安全产生怀疑,而在家上学,情况则完全不同。

三、宗教问题也是家长将孩子领回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是一个多宗教信仰并存的国家,许多公立或私立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和价值观与某些家庭所持有的宗教观念完全相悖。比如,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宗教信仰的是上帝造人,学校教材则采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这让宗教信仰强烈的家庭难以接受。

当然,政府对于家庭学校也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各州已陆续给予“家庭学校”法律的保障,家庭学校制度更加完善和周密,半数州有专门的人员跟进和研究这种教育模式。美国的全国州教育委员会协会(NASBE)也曾对家庭学校提出了5条建议:

一是不入公立或私立学校的适龄儿童必须在地方或州一级的公立学校系统注册登记,以便教育行政部门对适龄人口有个预测,作好吸纳这些适龄在家学习者成年后再次进入学校系统的衔接准备;二是各州应为家庭教学建立统一的标准,如家长的资格认证、教材的选用等等;三是各州应要求家长定期地向学校官员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保证家长能胜任教学;四是各州应建立标准一致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在家上学孩子的学业成绩;五是建立试读和对在家上学者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以便及时吸纳那些家庭教学失败的儿童及时返回公立学校接受教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各州对有关家庭学校的管理规则还在细化和完善中。

美国家庭学校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学校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形式。

让残障儿童有权利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

在普通学校进行“特殊教育”

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在美国,是让所有“特殊”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和普通的孩子一道上课学习。只是每天要把他们集中起来,抽出2至3小时,在专门的教室进行相关辅导。

在美国考察访问期间,我们参观了森逖雷高中(SentinalHS)的“特殊教育”教学,看到了与我们国内不太一样的对残障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和中国的“特殊教育”不同的是,美国没有我们的所谓“特殊学校”,而是让所有“特殊”的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和普通的孩子一道上课学习。只是每天要把他们集中起来,抽出2-3小时,在专门的教室进行相关辅导。

这是一堂阅读课,正是专门为他们安排的,共有5个孩子。他们的大致情况是:一个多动症男孩,一个超敏感男孩,一个身体严重畸形的男孩,一个抑郁型女孩,一个坐着轮椅类似霍金的女孩。

他们的阅读内容包括两部分:汽车发展史介绍、狼外婆故事阅读。内容都不复杂,而且图文并茂。但整个阅读活动实际只有三个孩子能参与,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三个孩子读得比较开心。而两个身体畸形的孩子则不断地进行干扰,教学难度非同一般。老师首先要为她俩先做些准备。

那个残疾男孩个子矮小,脊椎弯曲,鸡胸格外突出;他不时发出低沉的吼声,好像有些不满。这时,坐在旁边的和他年龄相仿的学生助教(学生自愿者)起身搀扶他,把他转移到一张凳子旁,从活页夹中找了一些活动指示图给他选择,他选择了电脑。于是,学生助教把他扶到电脑旁,打开电脑,开始画一些简单的图给他看,并偶尔捏着他的食指,让他点击某个键。这位学生助教一直耐心地陪伴在他身边,在助教的帮助下他终于完成了作品:左边是三幅图画,右边则是三个相应的单词:苹果、动物、飞机。

坐轮椅的女孩,也是在学生助教和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用卷笔机削铅笔,成功进行完抓握能力训练。

主持这堂阅读课的老师说,这节辅导课后,他们将进入原来所在班,与其他正常孩子一起正式进入这堂阅读课。

蒙大拿大学特殊教育部主任向我们介绍说,早在1975年,美国就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律,对0至21岁的残疾人免费进行特殊教育,公众也达成了一个共识:特殊教育是免费的恰当合适的公共教育。

在美国,法律规定,要由公共学校首先确定,哪些1至5岁的儿童需要进行特殊教育。一般是由父母带孩子参与,在学校进行测试、评估和考查是否有残疾,是否需要特殊教育。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阅读障碍、数学障碍、书写语言障碍;因医疗而造成的身体残障;盲、聋、哑;认识能力发展迟缓;语言能力差(含“兔唇”等生理残疾者);行为迟缓;严重的多动症或自闭症等。接着,要为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组建一个教育小组,一般由家长、普通教师、特殊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孩子本人(如果孩子本人可以的话)组成。再就是要为这名儿童制定个人教育发展计划,即确定孩子发展的目标,确定孩子需要何种教育服务,多少教育服务。这种计划每年讨论制定一次。

据我们了解,全美80%的残疾儿童是与正常儿童在一起读书的。他们接受的帮助是:抽到专门的教室,提供一定的技术措施和工具,由专门人员帮助、辅导。另外20%的残疾儿童,用十分之六的教学时间在自足式教室或分开学习,其余时间与正常儿童在一起学习。

学校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手段主要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为儿童进行教学和心理辅导、语言治疗和身体方面的治疗,进行哑语、盲文翻译,提供特殊设施设备、专门的交通工具等。通过这些服务,尽可能地使残疾儿童尽快回到主流教育中来。

当然,特殊教育的投资也是巨大的,学校负责“特殊教育”的教职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12%,但“特殊教育”的总经费却占到学校经费的25%。

第二篇:美国死亡教育实例

美国死亡教育实例

下面我们就通过几实例来看看美国的老师是怎样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 幼儿园,一个叫蒂米的男孩患脑瘤去世了。在我国,老师们可能就会回避这个不幸的事实,对孩子们撒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蒂米转学或者出远门了,使孩子们自然地、平静地淡忘蒂米的消失。

那么,美国的黛尼尔老师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她选择了在第二天早晨的幼儿园谈话课上,让孩子们围坐在她的身边,轻轻地告诉孩子们:脑瘤使蒂米的大脑停止了工作,也使他身体的其他部位停止了工作。就这样,蒂米死了。

之后的每天早晨,当黛尼尔老师分发学习用品或组织幼儿游戏的时候,总有孩子说:“老师,您忘了蒂米的那一份。”这时候,黛尼尔老师总是回答:“蒂米还在这儿吗?”“他还能回来吗?”孩子们终于知道:蒂米死了,是不会再回来了。怎么处理蒂米以前用过的小桌子呢?黛尼尔曾打算把它搬走,但最后她没有这样做,而是组织孩子们讨论如何使用蒂米的桌子。孩子们都知道蒂米非常喜欢恐龙,就集资买了一些关于恐龙的书,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写道:“送给特别喜欢恐龙的我们的朋友—— 蒂米。”

大家将蒂米的桌子抬到了活动室的一角,摆上恐龙玩具和与恐龙有关的书。这样做,使孩子们知道:蒂米死了,不会再回来了,大家很悲伤,但蒂米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永远难忘。

还有一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发现全班同学集体喂养的小白兔“玫瑰”死了之后,孩子们都很悲痛,情绪波动很大。于是这位老师立刻计划开展一次与家长协同的死亡情感教育课,帮助孩子们度过失掉“伙伴”的悲痛。她给每位家长写了一封短信说明情况,并告诉家长们:“玫瑰‟的死令孩子们悲伤,这可能会使孩子们想起他们喜爱的人或宠物的死。我们将在明天,邀请孩子们参加一个讨论会。

大家一起制作一本关于玫瑰的纪念册,来追忆与玫瑰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和表达对它的思念。另外,在最近一段日子里,有些孩子可能会经常提起玫瑰,有些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请您体谅孩子的情感表现。

这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通过这堂情感教育活动和家长们在家里的情感教育协助,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正确对待死亡的情感体验,有益于树立他们的健康人生态度。

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并不少见,大部分中小学,还会邀请专业殡葬人员或重症室护士来校教授别具一格的死亡课。特邀专家们会和孩子讨论人死时的真实情景,并让孩子们模拟遭遇亲人车祸死亡时的情形、应对悲痛情感的正确方法,或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还有一类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为绝症患者提供临终服务的场所,对即将离世者表示深深的尊重。他们将鲜花瓣撒在临终者的床上,并勇敢地握住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或病人的手,向他们送上祝福的话,在爱心满溢中,微笑着目送他们告别人世。

人人都拥有生命,生命的一次性和独立性告诉我们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我们首先必须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应该珍惜别人的生命!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珍惜生命,懂得欣赏生命的多姿,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有许多人不懂得生命的真谛,不仅不享受生命,反而常常制造戕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悲剧。

事实证明,只有正视死亡,尊重死亡,才能更好的理解生命,从而尊重生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如何进行死亡教育,培养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需要更多的技巧和耐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智慧。

第三篇:美国死亡证明怎么开?

www.xiexiebang.com

美国死亡证明怎么开?

亲友在美国意外或病故死亡,在国内为亲友办理销户手续、财产继承、房产处置等事宜时,国内相关部门会要求家属提供死者在美国的死亡证明,美国的死亡证明怎么开?

无论中国公民还是美国公民在美国死亡的,美国死亡所在地的殡仪馆(Funeral Home)会负责申请一份死亡证明给死者家属,这份死亡证明一般是由州卫生署(Department of Health)签发。如果需要再次申请美国死亡证明,可以直接通过死亡发生州的记录办公室(Department of Health Vital Records)申请。

美国死亡证明系美国政府签发的文书,中国政府不直接承认由外国政府签发的文书,该文书必须办理美国死亡证明认证程序才能被中国政府接受。美国死亡证明认证涉及从县书记官认证、州务卿认证、中国驻美使领馆领事认证等多个步骤。

另外,国内有些城市除了要求提供美国死亡证明认证文件外,还会要求同时提供美国死亡证明的翻译件,那么只需要将领事认证后的美国死亡证明在中国公证处做翻译并公证即可正常使用。美国死亡证明公证认证所需资料:

1、美国死亡证明扫描件

2、公证认证申请表扫描件

3、申请人(一般为家属)护照扫描件

www.xiexiebang.com

美国死亡证明公证认证处理时间:

一般情况下加拿大入籍证明认证办理时长为15个工作日,加急服务办理时长10-12个工作日。美国死亡证明公证认证办理步骤:

1)死亡证明由当地公证员(Notary Public)办理公证 2)当地县书记官办公室(Office of County Clerk)认证 3)所在州州务卿(Secretary of the State)认证

4)在中国驻美国领事馆(ChineseConsulate)办理领事认证

本文章源自傲凡使馆认证:http://www.xiexiebang.com/death-us/

第四篇: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中的死亡视角

—如何面对死亡教育

慈溪市碧海学校李珊

摘要: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近年来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或伤害事件日益增多,且年龄层日益低龄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呼吁:我国应开展死亡教育。但死亡教育的开展却存在许多种问题,与学生关系密切、责任重大的班主任应该挑起这份重任,传达给学生科学且恰如其分的死亡教育内容。

关键字:死亡教育,内容,问题,班主任

一、死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曾指出,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以及人文的教育。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在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之后,其知识技能能够对社会有益,而不是用来戕害社会的工具。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学生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能够体悟身为人类的意义与价值,重视生死大事,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也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是以能够化为更积极正向的行动,认真生活,阐扬生命的光与热,活得尊严。

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死亡所进行的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死亡教育包括对死亡的忌讳、了解死及濒死的过程、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其预防、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等内容。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培养人们面对死亡时需要的种种应对技能,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

死亡教育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使人能够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认清死亡、濒死、失落与悲伤的事实,解决和预防因为死亡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在情绪上降低过度的恐惧与焦虑,能够以健康的方式与心态来表达哀伤,在行为上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能够坦率的讨论与准备死亡的相关议题,做好生涯规划等,进而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的品质。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使学生从小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看待死亡,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的观念,从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死亡教育揭示生物死亡的必然过程,帮助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理解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死亡教育就是要鼓励学生探求死亡的课题,鼓励他们认识生命的有限与脆弱,知道如何去面对生命,从而珍惜有限的生命,从中寻求有限生命的可爱,勇敢面对生命中的艰难困苦,赋予生命以积极的意义,知道如何在死亡未来临之前好好生活,从而活得更充实、更满意,减少忧虑。

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不只是死亡本身的问题,还包含人们对所处的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如何坚强地面对人生,让人们理解死亡,而不是害怕死亡。不能让人们因为害怕死亡而珍惜生命,而是应该让人们对死亡坦然的同时也珍惜生命。

二、死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全国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在中小学乃至大学,自杀及他杀现象也屡有发生。有资料显示,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5位的原因,在15—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死亡的原因,而有轻生念头的人就更多了。特别是近一年来,学生死亡年龄不断向低龄化,因为老师家长批评而自杀,因为考试考不好而自杀等等让让人痛心疾首的案例不断发生。此外,中小学生打架斗殴等暴力现象在校园里也时有发生,甚至酿成人命案的事件也偶有发生。面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和教育现状,学校、社会、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清楚地看到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已显得十分的紧迫与必要。

近年来,生命教育在我国大陆已起步,各地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这项教育活动。一批学者(尤其是我国港台学者)针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青少年自杀、他杀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有生就有死,有登场就有谢幕,这是自然之规律,是不可逆转的。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忌谈死亡,只重“生”不重“死”,这一思想反映到教育中来就造成了往往只重视“生”的教育,而忽视“死”的教育,我们从现有的中小学生命教育教材和当前教材中的一些生命教育内容来看,情况也正是这样,多为讨论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等等。教科书中没有关于死亡问题的分析、讨论,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有意避讳死亡,对于死亡的现象,死亡的意义与价值等涉及不多。

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生命教育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死亡教育的内容却还不到位。

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必要的死亡教育成为教育盲点。

近年来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或伤害事件日益增多,且年龄层日益低龄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呼吁:我国应开展死亡教育。据调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的人数达40一50万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自杀。死亡教育的缺失,不仅让少年儿童漠视自己的生命,还会引起他们对他人和其他生物生命的漠视。在小学生命教育中渗透死亡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死亡的涵义已是刻不容缓。

但是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往往被现实“功利”所左右,学校教授的知识侧重于与升学就业相关,与成绩和学校面子相关,学校对学生生命意识缺失应有的切实的关怀,学生则更加忽视自身对于生命的重视。许多孩子对死亡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思考,不清楚“死”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生”的宝贵,自然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知道尊重他人的生命。虽然我国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学校至今并没有开展起来,即使有的学校开展起来了,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其真实效果也让人不敢深究。有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常年工作在心理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普遍认为目前的生命教育多为安全教育,而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忽视甚至拒绝向孩子灌输关于“生、死”的概念,小学生命教育变为安全教育,而死亡教育基本没有被提起过。

目前,社会各界与媒体都非常关注学生对于生命的态度。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了解生命的可贵,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而作为生命教育重要内容的死亡教育更是应该认真对待。2.对“死亡”的避讳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回避死亡这个题目,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大多数采取闪烁其词的说法,教科书中没有关于死亡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有意地避讳死亡,似乎都在“善意”地帮孩子们回避掉“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以免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就算不得不提到死亡时,也往往用把死亡描写得非常“优美”的童话、寓言来说明,或者告诉他们死去的人是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暂时不能回来;抑或告诉他们死去的人其实是去了天堂、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回避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疑问,父母除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外,主要害怕孩子因此产生恐惧感。实际上,当亲人去世之后,孩子伤痛的时间远比成年人长,因为人最大的焦虑或恐惧就是分离,成人已经能理解和接受了,但儿童却不能理解和接受。

很多人反对进行死亡教育,有人认为会增加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还有人认为年幼的孩子是没有死亡概念的,因此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是空想,根本不可能。但是有资料显示,3.5岁的孩子就能够获得死亡概念,只是受其时空概念的限制。他们认为死亡同睡觉一样是可逆的,不会活动,没有知觉的身体状态就是死。也许死亡教育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短时期内会对孩子的思想带来冲击,但是进行过死亡教育之后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或许比回避死亡教育要好得多。

死亡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死亡一直是讳莫如深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提出的死亡问题一般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他们往往认为谈论死的话题对小孩子不合适,会产生不良影响,结果导致许多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出现了空白。事实上,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学生就不能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3.错误的生死观,因无知而干傻事

由于我国忌讳死亡的传统观念,往往造成许多小学生对死亡现象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而媒体艺术所传达的一些信息又会对未形成正确的生死观的小学生产生误导,最终导致一些孩子接受了某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许多小学生只知有生而不知有死,每年都有许多中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受到同学侮辱等原因,以各种方式结束自己花一样的生命。花一样的生命,孩子们为何就不珍惜呢?针对在一些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原因却导致孩子放弃生命的现象,专家认为,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以及对死亡教育的回避,加上一些电子游戏赋予“玩主”多次生命复活机会,导致现在孩子对死亡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生死轮回更像是一场电子游戏的结束与重新开始。不少孩子误以为死亡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人死去了还会活过来,结果导致一些孩子视死亡为儿戏。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讲,当类似漠视生命的事件在同龄人当中频频发生,极易给他们造成一种放弃生命即是解脱,生命并不弥足珍贵的错觉,或者使他们形成视他人生命如草芥,可以随意践踏的错误观点。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把轻视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当发泄私愤时,就会把其他生命当作出气筒。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涉世不深,阅历也浅,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他们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的看法和行为往往受到某些人的言行或者社会时尚的影响,带有暂时性和偶然性的特征,但是如果一些不合理的观点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又极易逐渐形成稳定的看法,从而成为影响其行为的价值观。不久前,南京市少工委对市里1068名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对死亡现象的认识调查显示,选择“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的学生占60.30%,近三成(27.62%)的小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失,去了另一个世界”,有10.67%的小学生视死亡为“睡觉、作梦”,甚至有人认为“死而复生”(10.87%)。由此可知,对学生加强死亡教育势在必行。

三、班主任与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的开展应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合作,协力开展的。许多专家都认为死亡教育仅靠理论的传授和语言的说教是不能完成的,它必须结合实践才能完成,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再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死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与学生最亲密、接触最多的老师,班主任的教育任务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指导、环境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指导、人生规划,也许有人说生命教育乃至死亡教育隐形地包含于以上教育内容中,但具体或明确的生死相关内容是一点都没有涉及到的,一个学校的教学内容必然分化在一个班级中,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是一个连班主任都没有责任或关心到的教学任务,还会有什么老师去关注呢?

尽管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还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生命教育,尽管许多家长在避讳死亡的话题,尽管死亡教育的开展可能颇有难度,但班主任还是可以从自身的工作特点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科学的死亡观,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场景或设置一定的生活情境,对小学生进行体验教学。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有死亡事件发生的人家中看看,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也可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命也就更为留恋和珍惜。碰到电影或电视作品中提到死亡,也可以与学生就死亡进行讨论,比如你怎么看待死亡?生命是否可以重来?通过这些电影或电视内容,告诉孩子生命是有限的,是不可逆的。当重大事故发生时,比如自然灾难、交通事故等,也要告诉孩子生命的不可预期性,告诉学生如何珍惜当下的、身边的人,珍惜与父母、同伴、亲人在一起的日子,甚至可以以集体写遗书的形式让学生直面生死,体验死亡的沉重感。

四、总结

死亡教育的紧迫性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教育学生正视死亡现象,确保学生的心理卫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死亡,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懂得正因为人生中有死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提升个体生命价值。

人们往往煞费苦心地让孩子知道两点:1.你要活得优秀出色。2.你如何才能活得优秀出色。这是不够的,应该让孩子自己明白生命因有限而珍贵,因珍贵才倍加珍惜,这才是想要活得优秀出色的原因,是主动而非被动。

参考文献:

[1].葛桥,沈贵鹏.论国内关于死亡教育的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3月年149期

[2].李艳.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启示[EB/OL].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896185.aspx [3].王申.死亡态度和生命教育需求调查研究[EB/OL].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514335.aspx [4].项传军,叶以舵.台湾学校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21期 [5].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7期 [6].张桂琴.在小学生命教育中应重视死亡教育[J].班主任.2008年2期 [7].罗伽禄.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及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期

第五篇:美国孩子教育成长的启示

美国孩子教育成长的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美国孩子动手或研究能力往往比中国孩子强。

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

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事实是美国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抑或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2.美国父母十分注意与孩子的交流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做父母的就试着与呀呀学语的孩子交流,将父母的感情传给孩子。美国报章,有鼓励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文章,称美国的父母已达成共识,想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首先应学会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妈妈是宝宝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交流对象,母子间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端。母亲还可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如:喂奶、换尿布或抱宝宝之际都会和他说话,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说一些诸如“看看妈妈”“宝宝真乖”等亲密的话语。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那些话,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和宝宝“交谈”,还可以和宝宝逗乐,比如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当婴儿微笑时,要给予夸奖,更别忘了妈妈那轻轻一吻也是给宝宝的美好奖励。

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别不同人的人声、语境,认识不同人的脸、不同表情,维持愉快的情绪。平常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有问必答,同时母亲也像一个循循诱导的教师一样,与孩子促膝谈心,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没有凌驾于孩子头上的架势。笔者认为,美国孩子为何长大上大学后独立性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塑性大,这与父母对幼儿的语言开发是分不开的。

据介绍,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当然也会有孩子怕寂寞,这也好办,就让他从小与小狗为伍。无怪当小狗失踪或去世时,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绝,因为孩子与狗的感情胜过了父母!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的口头禅:“自己照顾好自己”、“让你的生活明天变得更美好”。美国父母是这样看的,让孩子自己挣钱,是让孩子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挣钱的价值。

这种培养孩子成才的体制,对中国父母培养孩子不妨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下载美国孩子的死亡教育[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孩子的死亡教育[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孩子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幼儿被老师带进幼儿园图书馆后,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满架满架的图书。......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大全]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电影死......

    美国死亡证明领事馆认证

    www.xiexiebang.com 美国死亡证明认证 凡在美国出具、要送往中国使用的文件,必须先经中国驻美使馆或总领事馆办理认证。 亲友在美国死亡,在国内为亲友办理销户手续、财产继承......

    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五篇范文]

    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希望有所帮助!一,归......

    美国教育孩子十大原则值得学习

    美国教育孩子十大原则值得学习一、后果原则 每教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就要让他们了解可能产生的后果。当孩子自己打算做一件事时,也要帮助孩子分析其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从小......

    美国孩子怎么上体育课

    美国孩子怎么上体育课?课程异常丰 谈起美国的教育,不少人会想起其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而最令笔者震撼的却是美国的体育教学系统。 美国的体育课程从小学开始就异......

    美国孩子暑假做什么

    美国孩子暑期都做些什么? 1、暑期夏令营应有尽有 Various Summer Camps 暑期夏令营有社区组织的,教会组织的,动物园,芭蕾学校,游泳馆,博物馆等组织。 每年夏天我的两个孩子一般都......

    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 读后感(共五则范文)

    《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朱晓晖 寒假看了这样一本书《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讲述的是一位美国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中讲述的妈妈,就好像是我们眼中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