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置的建议
关于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置的建议
1.实践课教学方式:由各任课老师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实际组织本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最后完成实践报告。
2.学生社会实践时间:学生的课余时间(专科一年级第一、第二学期;本科第一、第四学期)
3.社会实践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4.主要有以下初步计划:
(1)开学之初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如调查家乡的经济、学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等、参加服务当地的文、体、卫、慈善等公益活动,并拟出社会实践报告计划书(第一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计划书在教学工作安排第7周完成,第二、四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书在教学工作安排第4周完成),学期末每位同学(可4——8名同学共同完成)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一篇(一年级2500字左右,二年级3500字左右)。这些活动作业保证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目的,充分利用实践发展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注意在选题上尽可能立足重庆市、合川区本地或者学生家乡,因地制宜。
社会实践活动只有立足本地,从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开发活动资源,才可能使活动有长久的生命力。如考察当地的地理地貌等;多和社区、工矿企业联系,开展诸如公益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企业生产活动等。同时,要尽量把活动的主题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同学们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用武之地,这样,既能提高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加强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2)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过程和结果的检查评价。第一严格要求。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一学期为一个时间单位,以月安排活动计划,计划要求有具体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在组织形式上,尽量以小组(每组4——8人,组长成绩比组员多5分)或个人为单位、分散活动为主。老师根据学生实践效果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做出相应的评价,成绩纳入学生的政治理论课学习档案,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第二,严格跟踪。老师每个月对各位同学检查并指导其活动情况,在半期检查实践报告进行状况,要求学生在教学工作安排14周之前完成实践报告初稿,学期末由老师最终指导定稿。优秀的报告可以推荐向报刊发表,或我院教务处会同学生处进行评奖并装订成册留作学院成果。
(3)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安全进行教育,政治理论课老师会同我院有关部门在经费和车辆出行上进行协调,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4)对学生的分数进行评判。学生实际活动的结果,由任课教师根据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最终提交的实践报告进行评判,给出分数。其评判方式由任课教师自己掌握,可采用下述方式:抽出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每小组找出一位学生,讲述该小组实践活动过程和实践报告的内容,然后由老师打分或者由学生组成评分小组(每组一位学生代表)打分。
(5)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费用将按照学院课时费用相关标准计发。
公共教学部政治理论课分部
——
第二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方案
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方
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走进社会,投身实践,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认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整体,为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分别在在第二、第四学期进行,各2学分。它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鼓励我校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能力”,引导他们在“新的起点上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多视角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今年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力争做到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与课外学术活动相结合,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社会实习相结合,力争在形式上有创新、有特色,在内容上有突破。为此,确定两类主题方向,一是调研类: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把握时代脉搏,对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结合专业特色确定一个中心课题在一定地区内进行考察和调研,展开深入思考;二是实践类:围绕共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社区,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协助街道、社区居委会开展各项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调研与实践成果最后均以调查报告形式提交。为了便于开展调研和实践,以下拟定了若干选题方向供同学们参考。也可围绕两类主题方向自拟题目,题目不宜大而无当,可以添加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说明或限制。非莞籍学生既可在东莞调研与实践,也可根据选题参考方向在家乡或其它地区进行。
一、选题仅供参考(具体题目另定,可添加副标题)
社会各阶层(或某阶层或某类人群)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信心调查
以家乡党组织领导人民奋斗及所取得的成就阐明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
社会认同感与建设和谐社会 践行科学发展,关注国计民生 社会公益行为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对中国各种“门事件”的看法 大学生如何看待当前朝韩军事问题 改善生产条件与安全生产问题(包括食品安全与群众生活等)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情况调查 拉动内需相关政策状况情况调查 当地环保节能措施及状况调查 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调研
家乡青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调查 绿色中国,青年先锋 绿色照明问题研究
与祖国共奋进,大学生红色之旅 寻访优秀校友,设计大学生涯 文明学校建设调研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培养调研 大学生假期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对当前课程安排看法的调查 大学生文化宣传服务 大学生骨干挂职服务 大学生科技兴农服务
大学生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
大学生走进新农村(新兴经济区、厂矿企业)探访国家发展脉搏 大学生参加开展青年培养的交流培训 大学生勤工助学情况的调查 走访知名企业,深入参观学习大学生在知名企业中就业
二、活动原则
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则是:“就近方便,按需组队,点面结合,小型多样,突出重点,重在实效”。按照此原则,同学们利用周末和暑假开展个人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科学发展观,为和谐社会建设建言献策,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调查方式和要求
1、参与活动的方式:每位同学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团队方式(团队成员必须是本班同学,且参与人在2-4人之内,一律不得超过4人)集体完成。以团队方式进行调研的必须是工作量比较大的调研课题,对于调研工作量小而小组成员多的报告,会影响成绩评定。
2、在充分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既要有典型案例的介绍分析,又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相关原理,根据主题尽可能地体现出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联系党和政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关注改革与民生而出台的一系列新办法、新举措,提出自己的见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主题要鲜明,内容要真实。被调查对象无论是市、镇、村、社区、企业还是个人,均请注明它们的真实名称或地址或联系方式。
4、实践报告的形式:调研、采风、访谈、亲躬。围绕所选目标问题进行实地考察,搜集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归纳,提倡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照片、图片等多媒体方式进行表现。最好有本人参加实践的现场照片资料,可以添加有本人参加的DV拍摄录影资料。
四、调查报告的撰写和提交要求
1、篇幅在3000字以上。题目用小二号黑体(主题目不得超过一行,可设副标题);作者的班级、姓名和学号统一在题目之下居中,用四号宋体,与题目和正文有间隔;标点统一为中文标点、页码为右下、数字和字母为Times New Roman体;文内标题用四号黑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标准字间距。(报告格式将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2、小组完成者,按照各成员贡献的大小排名。文末注明日期。
3、调查报告交电子版和文字版各一份,文字版统一用A4纸打印。(建议双面打印,节约纸张)
4、反对虚构,反对抄袭。若抄袭,成绩记以零分。
五、提交调研报告的时间和方式
1、交稿时间:下学期第一周周四之前。
2、交稿方式:请各班学习委员收齐后,按学号顺序(小组完成者,以第一作者的学号排序)归档(电子版和打印版各一份),统一交给指导教师。
六、其他事项
1、本课程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每次2学分,同学们务必高度重视。
2、思政部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和评定社会实践成绩。
3、对小组成果,既有整体评价,又能体现出成员间的差别。
4、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优。对于运用了现代化调查手段,撰写出高水平调查报告的个人或小组将给予表彰。
5、调查成果(报告)由思政部择优汇编成册。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2013年5月
第三篇:政治理论课浅谈(范文模版)
所谓政治理论课,目的在于向同学们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理解和掌握搞笑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想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们思想上不够重视
很多同学在上大学以后,思想上懈怠。认为只有专业课,英语课才是王道,而把政治理论课当做思想休息的地方。很少有同学能跟得上老师的步调,课堂上应付老师,考试前临时突击,或是熬夜,或是其他更甚的方法,令人不敢恭维。
2.旷课现象严重
总有一种说法“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上课旷课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你若没有逃课,别人会把你当做异类。尤其是政治理论课,课上会出现大片的空位置。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课堂秩序,而且影响了课程进度。
3.课堂秩序差
我们都亲身经历过,老师在讲台上面说,学生在下面说的情况。不仅仅是说话,聊天、看小说、玩手机、听音乐…...三尺讲台,是老师的领地,除去这个地方,其他的全是我们学生所在的地方,很明显,小小的三尺讲台上老师的声音远不及学生的吵闹。这种情况下,尴尬的是老师,无奈的是在座的认真听讲的学生。这种现象,完全影响了课堂秩序。
4.政治理论课课程枯燥
不能否认,政治理论课上睡觉的同学明显多于其他课程。无疑,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政治理论课只是简简单单的政治课,却很少有同学能听得下去。主要原因就是在同学们眼中,政治理论课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动魄人心的故事,虽然政治理论课陶冶情操,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没那么高。
5.课上学生很少与老师主动沟通
很明显,我们班级上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是说老师没给机会,而是给了机会却不知道珍惜,把那珍贵的十几分钟白白浪费。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对于老师给的话题没有兴趣亦或是没有自信站起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哪种,都明显影响课堂气氛。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纠正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观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能够帮助一个人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2.创新教学方法
抛弃之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启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挑起学生上课的兴趣,使大学更有趣味。或许以下教学方式对教学有帮助:1.兴趣教学。根据学生兴趣所在,适时地改变话题。2.小组讨论。将下节课讲课的内容提前通知,分小组进行研讨。
第四篇:政治理论课思考题
一、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2、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3、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4、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简述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1、在传统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时代内涵的新概念。建立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
2、深刻反思历史教训,立足国情提出的描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阶段性发展目标的新概念,具有丰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
3、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
4、富有时代性、开放性的新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小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
三、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实际,试述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答案要点:
1、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经济结构需要考虑不同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地理空间分布的地区结构、不同所有制分布的所有制结构和供需层面考虑的供给与需求结构。
2、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a、产业结构总体格局不合理,三大产业比重不协调,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b、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各类产业的分散化程度较高,集中度低;企业普遍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生产力未能得到有效的优化组合。c、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
3、调整经济结构的思路:a、总结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b、面向全球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与产业调整升级的机会,推动结构的优化C.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d.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简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条件、内容和意义。
答案要点:
1、条件:第一,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第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三,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第四,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对发展的核心价值的认识深化(2)对发展目标和道路的认识深化(3)对发展的代际延续原则的认识深化。第五,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2、具体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1)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2)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3)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要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2)尊重人民群众生命。(3)注重社会公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因素。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3、意义: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是从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本质要求;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的体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就无法既唱响主旋律,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要;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保证,就无法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六、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中,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科学看待这种区分:第一,有利于制度创新,第二,有利于防止右的思潮的影响;
但是,也存在制度创新不彻底。
2、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从体制创新到制度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江泽民对邓小平体制创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一,从战略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第二,将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联系起来;第三,并没有将制度与体制进行区分,对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深度有新的认识。
3、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改革)的认识:第一,将制度创新(改革)上升到中国的命运、社会主义命运的高度。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制度创新(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下的几种关系:①、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与基本制度的关系(性质或方向)②、正确处理好制度创新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外部关系)③、正确处好制度创新内部的协调关系(内部关系)④、处理好人民首创精神与国家推动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动力)。
七、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历史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八、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理论成果及理论形成的基本规律
答案要点:
1、理论成果: 其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基本性质,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成功地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在实践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历史阶段的第二次伟大飞跃。
2、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土壤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国情、时代特征的结合点,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之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九、试述中国新型大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形成过程
答案要点:科学内涵:非西方文明大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新兴工业大国,新型的工商文明大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人口规模大国,和平发展的大国,世界贡献、世界责任大国,中国是世界的榜样大国。
形成过程:
1、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开端,打开了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2、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思想上的伟大开端;
3、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成为法理上的四大国之一,成为政治上的大国;
4、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成为世界新兴大国;
5、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两弹一星”的成功使得中国成为国际核俱乐部成员,挺起了大国的脊梁;
6、70年代末,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起来,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开始成为综合性大国,70年代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尤其是世界经济增长大国;低水平、不发达的大国,这是发展中的问题;
7、2012年,中共18大以后,走向全面发展的大国。
十、后危机时代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案要点: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五篇: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江西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议定在暑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了保证本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信念。
二、基本原则
1、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
3、社会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4、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之路相结合的原则。
三、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
根据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学院的有关部署,本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采取个人分散考察与小组集体考察两种形式进行。
四、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
本期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我国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的进行调查,切实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服装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服装产品与服务特有的文化魅力,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认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社会调查和实践的能力。
五、注意事项与要求
1、选题要切合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有条件、有能力完成。
2、考察态度要认真,注重实践效果,保证实践报告质量。
3、利用好必要的社会关系,为自己完成任务创造条件。
4、切实做到安全第一,注意选择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和实践地点。
六、成绩考核
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考核主要以学生提交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报告,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书面形式)、社会服务的效果(总结报告、社会评价等)为依据,以提交报告的质量为标准。基本要求:
1、个人分散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本科生假期返校后递交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考察报告;专科生递交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考察报告。
2、小组集体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上交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小组考察报告。
3、成绩评定
考试课:百分制
4、报告要求:报告内容观点正确,文献资料丰富可靠,逻辑清晰,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考察问题进行剖析,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现实意义。
5、考察材料存档
思政部对上交的考察材料在成绩评定后,分类整理存档,特别优秀的作品装订成册。
七、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考察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的过程及成果,要求学生认真填写《江西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并对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出以下具体要求:
1、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以小组为单位向指导老师上交集体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组织者、参加者、可行措施、有利条件等),得到指导老师认可后方可进行集体活动。
2、实践报告上交时一并上交集体合作的有力证明(集体实践活动的标志性照片、车票、门票等),证明实践报告是集体合作成果。
八、指导教师职责与工作
1、思政部在职全体教师参加,由担任“概论”课老师负责学生动员与活动布置。
2、每个老师负责所任课教学班学生的社会实践考察指导。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选题、活动过程和报告撰写给予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要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指导教师对所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并给出分数。并从其负责指导和批改的实践报告中按2%的比例推荐、参与优秀实践报告评奖。
九、参考选题(可自行选题):
1、到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到新农村生产基地参观,并进行“三农”问题调查。
3、某地城镇居民生活现状的调查。
4、某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济等)生产经营状况调查。
5、某地(乡、县、市)服装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6、校园文化培育与大学生的参与情况的调查
7、平安校园与大学生日常规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8、大学生寝室活动状况的调查。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展“学农”活动。
10、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
11、我院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的调查。
12、我院大学生入党动机与党课培训情况的调查。
13、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状况调查。
14、某地(乡、县、市)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的调查。
15、某地(乡、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服装流行款式变化的调查。
16、某地(乡、县、市)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的调查。
17、某地(区、乡、镇、村等)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状况调查。
18、某地(乡或镇、村)农民劳务输出状况调查。
19、某社区居民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20、某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调查
江西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201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