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推荐]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
家长简单的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或过早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是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舒华
中国的家庭,尤其是城市的家庭,在满足了儿童所需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进一步的享乐型消费后,儿童的早期成长教育开始受到家长的普遍关注,和有明确的学制的小学、中学阶段不同,中国还缺乏针对幼儿教育的一套社会化服务体系。家长在早期教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诸多的误区,由此产生了普遍的焦虑心理。我们经常听到家长的困惑:
为什么孩子不爱看书,看书的时候理解能力特别低,看书的速度也非常的慢?
为什么孩子算术能力非常强,但是解决应用题的能力特别差?
为什么孩子作文水平非常低,识字不成问题写作文却无从下手,也不善于表达自己?
为什么家庭买了很多的儿童书,但是孩子只是当做负担?
孩子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最好?
面对市场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儿童读物,怎样为孩子挑选读书?挑选的图书标准是什么?
怎样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展有效的阅读?
怎样创造有利于培养孩子家庭读书环境?
怎样利用阅读促进母子之间的亲子交流和沟通?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主要表现:
第一、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家长对早期阅读重要性和可以开展的年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偏差,70%的家长认为在学前开展阅读对儿童来说太早,是上学以后的事情。很多家长也把阅读和识字看成是不同阶段的事情。
第二、大多数家长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家长简单的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根据我们的调查,持这一看法的家长占83%。
儿童早期阅读中,儿童听读及相伴随的思维、智力的发展,对阅读过程中形音义的结合,儿童的语言意识培养以及由口头词汇到书面词汇的过渡,从听、到读、到写的自然过程等是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奥秘所在。而这些在中国都被功利性的识字所遮蔽,社会上种种的南辕北辙的填鸭式的识字教学法(目前全国共有二十多种识字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汉字学习确实难度较大,但是难度大并不能使识字成为早期教育重点的理由,很多学生汉字认识很多,但是并不有利于阅读,不利于利用儿童原有的知识,孩子可以机械的认出很多字,但是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以及相伴随的写作能力却受到了压抑。这样得到的阅读能力是不完整和有害的。
第三、缺乏家庭亲子读书的培养环境
(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该项支出已经占到家庭收入的30%),却很少在时间上正确的投入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每天20分钟,据我们的调查,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即使是在北京这样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城市,其比例也不足20%。(2)家庭环境的布置上不利于早期阅读的开展,能够有意识的为孩子准备了书房、书橱、书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
注:每个父母都能、也必须负起辅助孩子在阅读方面的责任,如每天花叁十分钟陪孩子读书。研究显示,父母给与孩子愈多读写方面的支持,能产生很大的差异。一项新的研究「阅读能力在美国」(Reading 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指出,以四年级学生为例,校长认为父母参与少的学校,其阅读分数低于全国阅读平均分数46分,相反的父母参与高的学校,则其阅读分数高于全国阅读平均分数28分,两相比较相差达74分。纵使其他因素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列入考虑,结果是一样的。
第四、家长在指导儿童读书时,对孩子各年龄段的阅读能力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开展的方式针对性差,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对于处于阅读能力发展关键期的低幼儿童,阅读能力的训练的培养必须基于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儿童差异化非常强,接受方式等等,必须确保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快乐的,轻松的,游戏化的,单纯的强调阅读能力的目的而缺乏对过程的把握会落入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的困境,从而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如过早的让孩子接触一些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不适应、不感兴趣的文字,如四岁的时候就开始直接的读名著等等,或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机械的背诵古诗,读形形色色的“新三字经”等等„„,对于低幼儿童而言,其实开卷未必有益。
第五、过早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在低幼儿童中大量进行知识性、文学性的阅读,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了拔苗助长的效果。
从早期教育的服务提供来看,中国儿童早期阅读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
第一、在目前的学前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儿童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例如:教育资源有限、教师教学水平较低,班级规模太大、学生人数多、教师空间小、教学设施缺乏、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学校缺乏有效的教育支持服务等等都制约着儿童阅读能力培养。
第二、目前中国出版业儿少儿是读物已经成为出版热点,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1)中国儿童读物的创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在美国,儿童读物的创作要求创作者有很高的学历,要求有儿童教育背景,国内读物的出版仍然集中在对一些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通话的包装,书籍出版总体水平不高、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和种类有限。
(2)从目前中国少儿读物出版年龄段来看,刚刚有了针对各个年龄段的读本概念,普遍的面向低幼的读物极其缺乏。
(3)目前中国市场儿童读物销量较好的仍然是一些文学性的书籍,功能性的读物比例很小。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的社会氛围也有很多的不利因素:
第一,功利性极强的潜能开发、天才教育在很多专家和家长那里被推崇备至,而对儿童一些基本的素质教育-如阅读能力,往往被忽视。
第二、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尤其是电视卡通的滥觞,吸引了儿童相当多的注意力,无疑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三、在语言教育上,存在着重外语,轻本国语言的倾向。
第四、社区的图书馆普遍缺乏,少数的也运转状况不佳。
第五、针对阅读的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读书组织非常缺少,2004年,国际阅读协会成立40周年,中国尚未加入会员国。基于以上事实,中国儿童早期阅读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a)虽然汉字阅读在阅读障碍发生率较英语国家低,但是就专家对城市儿童的测量,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也在8%左右。
b)中国儿童阅读能力落差极大,中国孩子4岁有的能读名著,10多岁的孩子却不能完整的读书是普遍的现象。
c)西方的孩子在6个月时就开始阅读,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4岁左右才开始阅读活动。d)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的孩子大多数8岁(小学二年级)还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自己漫长的历史、深刻的道理和独特的经验;当代的中国儿童教育,至今仍在拓荒的零星探索中,在很多方面,中国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空白
第二篇:中国残疾精神儿童现状
(一)孤独症儿童数量
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特点是个体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包括在各种场合的多种功能活动,如社会交往障碍、言语表达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等行为方式。
根据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报告,我国0-6岁精神残疾儿童现患率为0.10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根据2007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目前我国0-6岁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110%,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1万人。因此,我国精神残疾儿童数量在10万人左右,且现患率呈上升趋势。另据精神残疾儿童发现率推算,全国每年新增0-6岁精神残疾儿童约1.5万人。由于孤独症是儿童精神残疾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孤独症儿童在精神残疾儿童中应占据较大比例。
(二)中国残联所做的工作
为满足广大孤独症儿童及家庭的康复需求,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残联、教育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被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国残联将在全国选择31个试点城市,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发挥现有妇幼保健、特殊教育网络和相关社会力量的作用,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全国31个试点城市以及省级康复训练机构的筛选和认定工作,制定了《“十一五”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成立了全国专家技术指导组,召开了“十一五”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研讨会,组织目前国内孤独症教育与康复领域的专家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编写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一书,作为“十一五”期间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全国统一培训教材,同时举办了全国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骨干技术人员培训班。
二、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训练问题逐步引起政府、社会的重视,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教师以及孤独症儿童家长在康复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但是,到目前为止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
1、早期干预不足,影响康复效果。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干预的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评估工具的研究不足,筛查队伍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转介,导致多数孤独症儿童得不到早期干预,影响后期康复效果。此外,孤独症是一种新的较为少见的精神疾病类型,公众对孤独症的认识还不清楚,这也成为导致康复效果不理想的因素。
2、康复训练机构匮乏,孤独症儿童受益面窄。
虽然各地均成立公办或民办康复机构,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但是,由于孤独症儿童数量较多,且现患率呈上升趋势,导致现有康复机构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孤独症儿童和家庭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孤独症儿童受益面较窄。
3、康复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康复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孤独症儿童康复人员队伍数量不足,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康复人员普遍缺乏孤独症教育和相关康复知识的系统培训,未能掌握科学、规范、有效的训练方法,导致工作能力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发展。
三、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对策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是“十一五”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新领域。针对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总结和提炼有效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此项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工作体系,提高认识
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将积极与卫生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动员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协调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康复人员培训,形成一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骨干队伍。同时加大对试点地区的扶持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条件。
2、加强科学研究,形成有效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十一五”的试点工作,能够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取得成果:(1)、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通过试点工作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基层普及的,经得起检验的训练和教育方法。(2)、科学实用的标准。我们将加强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科学研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评估标准和机构建设标准,进一步引导、规范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3)、形成有效运转的机制。探索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的早期干预体系以及相关保障制度的建立。
3、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十一五”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我们希望通过“十一五”的试点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以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为骨干,社区、家庭为依托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服务网络,全面有效推进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开展。
4、加强宣传报道,动员社会力量
孤独症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种精神疾病,也是事关数十万儿童、家庭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我们希望加强宣传报道,利用“助残日”、“精神卫生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以孤独症儿童康复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康复知识,使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营造关心、支持、帮助孤独症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促使孤独症儿童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近年来,随着大众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中国目前大约有60万到180万的自闭症患者。其中70%的患者为3-12岁。
自闭症的发展
1943年,美国医生、心理学家利奥•凯纳首先提出“自闭症(也叫孤独症)”的概念。
80年代初,中国南京脑科医院医生陶国泰确诊了中国第一例自闭症患者。
1993年,中国第一家民办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星星雨在北京成立,由此奠定了中国针对自闭症患儿康复训练的主要模式。据权威部门报道,中国民办自闭症康复机构至今已逾600家。
2007年,国家将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根据《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将在全国各个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试点机构,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
2009年,中国成立第一家公立自闭症学龄教育学校-----广州康纳学校。
2009年,雨人科技推出中国第一款针对自闭症儿童家庭训练的产品-----星乐宝统合训练仪。从此正式开启自闭症儿童家庭训练模式。
自闭症的特征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主要有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或狭隘兴趣。
1、社会交往障碍: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3、刻板重复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自闭症的治疗
由于自闭症病情的特殊性,目前在国际上还找不到可以完全治愈的方法。在中国,主流自闭症儿童康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育训练
教育训练是目前对自闭症患儿最主要的康复方法,同时也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方法。在中国,有90%以上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是使用教育训练的方法。
家庭训练
家庭训练是目前对自闭症患儿效果最好的康复形式,并且是长期可行的。但是在此之前,由于家长缺乏专业的训练方法,同时又难以承受机构训练的昂贵费用,使家长痛苦不已。直至星乐宝的出现,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家长普通面临的难题。星乐宝不但可以让孩子接受专业化的训练课程,同时还为家长带去了专业的训练知识。
药物治疗
针对自闭症患儿的药物治疗问题,业界的看法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有以下几点:
1、有效性;
2、对患儿的副作用;
3、费用昂贵。
第三篇: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策划书名称: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活动背景:
1近几年来,随着脑科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不断进展,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脑科学研究表明,宝宝出生时大脑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五十亿突触,脑约400克,智力水平达成人的25%,一年后突触的数量增加二十倍,3岁时脑重达成人的80%.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对儿童早期教育非常关注,以“早期儿童”为主题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将出生后的头3年定为最佳投资时机。英国政府开展了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项目“Sure Start”,在新西兰,政府开展了一项以首相名字命名的“普鲁凯特”行动计划,主要研究早期教育,在美国,素有“教育总统之称”的克林顿更是向全国发出提倡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呼吁。2我国国务院颁布的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将发展0—6岁儿童早期教育作为重要的关注点。长期以来,在儿童早期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误区,如忽视早期教育,或者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认知教育、早期教育小学化。在家庭中,父母绝不会把即将考中学,大学的孩子交给一个蹩脚的老师,甚至为了上一所好学校,不惜重金。但在3岁前,他们却将孩子交给一个语言不通,甚至无知的小保姆或者交给传统观念极强的爷爷,奶奶,由于老人文化层次的限制和溺爱心理只能使孩子在家里不磕不碰,年轻的父母白天因工作繁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下班后,由于身体劳累,也只是跟孩子说说闹闹,不多时又到了孩子睡觉的时候,由于宝宝每天都是跟自己家里人在一起,这种环境也很容易使孩子养成性格孤僻,怕见生人,自私,缺少跟同龄宝宝的合作交往,自己的玩具不给小朋友们玩,更遗憾的是让宝宝痛失了良机,将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潜能开发的大好时光白白丢掉,而这个时期却偏偏是属于他们最容易把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法影响的,也是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
活动的目的:
“儿童之家”的专业人员将应用医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对儿童健康成长进行指导;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婴幼儿早期发展跟踪检查、心理行为评定、科学喂养、语言发育评估、康复功能训练、智能测评、疾病筛查与防治等项目,指导家长掌握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活动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竞争的前沿,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小学,甚至不在幼儿园,而是在6岁前,在婴儿的摇篮中,希望年轻的爸爸,妈妈从自身做起,帮助宝宝从0岁开始发展MQ(多元智力)教育,让您的宝宝赢在第一起跑线上。
活动名称:
“儿童之家”或“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程” 活动目标:
1儿童的早期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予适当的教育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年轻的父母不要错过,在这时期中存在着几个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特定的阶段,进行正确的教育,帮助宝宝赢在教育的起跑线。
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如下: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年龄,进干食物正个月后,就能伸手抓东西,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从口中吐出食物。出生后9个月至1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2岁半~3岁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规矩的关键年龄,应使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
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
2“儿童之家”的专业人员将应用医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对儿童健康成长进行指导;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婴幼儿早期发展跟踪检查、心理行为评定、科学喂养、语言发育评估、康复功能训练、智能测评、疾病筛查与防治等项目,指导家长掌握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活动开展:
1建立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机构,每个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机构服务用房面积至少500平方米,单间诊室面积也在15平方米以上。工作人员由儿科、保健、护理、心理、康复、口腔、五官科等专业的医生、护士、幼教、康复师组成。所有工作人员还必须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资质认可、参加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及儿童保健知识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书才能够从业。针对0至6岁儿童开展服务,包括科学喂养、语言发育评估、疾病筛查与防治等内容,指导家长掌握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对家长进行培训
项目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封信、两本书、三堂课以及十二期早期教育宣传海报和早期教育宣传单。
一封信:通过分析海量的早期教育知识库,项目专家组把0-6岁孩子成长中家长需要了解的6000余个关键知识点内容,按照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段,编辑成为312条短信和彩信。短信息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周,根据孩子不同的周龄,免费发送给家长。
两本书:是指涉及婴幼儿领域营养学、护理学、保健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生命科学等多方面内容的《0-3岁早期教育指导手册百问百答》和《3-6岁早期教育指导手册百问百答》。
三堂课:面对早期教育中家长、教师、孩子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
如何接收短信: 所有0-6岁儿童的家长只需要用手机编写“孩子姓名+孩子生日”(如“妞妞”2012-7-14)发送到***,从下周一开始,即可免费接收到“伴随成长每周一信”指导信息
3每周定期的亲子活动
第四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起止时间: 1046——前771 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灭亡: 公元前771 犬戎攻破镐京,灭亡:
2.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221年)⑴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⑵目的:巩固统治 ⑶对象: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⑷权利: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
影响: 前:稳定政治秩序;传播文化。后:诸侯争霸,周天子权威削弱
3.宗法制:
⑴含义: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⑵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⑶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⑷内容: 周王称“天子” 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②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 为卿大夫; 卿大夫;④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小宗关系。⑤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士”宗法等级
⑸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社会影响很大。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①积极: 重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 家庭本位,重人情关系,分远近尊卑,违背现代 的平等和法制意识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唯上是从
③中性的影响 如儿女都随父姓,而不随母姓等等。
对宗法制的认识
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小宗在亲缘 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
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
六、形成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周天子 诸侯 卿大 夫---士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比较
相同点:1)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集团利益。2)盛行于西周时期,以周天子为核心。3)施行前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了社 会发展,4)影响以后中国社会发展。
不同点:分封制:①直接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②作用:前期巩固和扩大统治,促进边疆开发,形成交通网络;后期引起割据混战。
宗法制:①直接目的:是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以保 证王权的稳固。②作用:防止了贵族内部的争斗,宗法观念巩固了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联 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相辅相成: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⑵以血缘作为维持政治秩序和文化的核心手段 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⑷王权与神权的结合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权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
认识: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③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形成:秦统一后,首创皇帝制,中央建立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由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这套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原因
1、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3、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⑴来源及建立:三皇五帝,秦王嬴政首创、自称始皇帝
⑵特点:
A.皇帝至尊-----集行政权 司法权 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皇权至上(核心)---国家的法律 政策、都决定皇帝一人的意志,君主主宰国家政治,没有任何制约 C.皇位世袭 ⑶君臣关系:主子与奴才关系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太尉:主掌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⑶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权分立 皇帝任命 相互牵制 分工协作 不得世袭 皇帝集权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
⑴形成演变: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 ⑵目的:巩固全国统治
⑶组织系统: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⑷特点: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⑸性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⑹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利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标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影响后世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度
汉朝:汉武帝: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是决策机构)和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布衣为相,是执行机构)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结构:皇帝、政事堂、三省: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命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 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加强了皇权: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影响深远: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为以后历朝沿袭
宋朝:二府制(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力,最高军政机构】和枢密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三司使(副相,分割财权)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物、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性质: 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咨询机构;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清朝: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承旨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影响: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从秦至清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 :郡县制
汉朝: 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两级制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目的: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内容:①行中书省(最高地方行政区)-路-府-州-县 ②腹里(中书省直辖,元大都周围地区)③宣政院(辖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内蒙古等 盟旗)、道、府、县
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盛行 时代:分封制:奴隶社会行政制度,盛行西周
郡县制: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利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其长官直接皇帝直接任免
中书省的派出机关,对中书省负责
相同点:性质: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朝代
特点
中央
地方 秦
开创建立
皇帝、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承秦巩固
中朝 外朝 尚书台
郡国 州郡县 唐
发展完善
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 参知 三司使
文臣 路州县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省路府州县 明
空前加强
废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使司府县 清
发展顶峰
康设南书房,雍设军机处
省道府县 辛亥革命
结束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趋势一:中央--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趋势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中
趋势三:思想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强(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作用:(2)积极作用:
①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 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⑶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封建
①政治:君主专权易造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②经济: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思想: 独尊一家,抑制了思想 阻碍了科学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2)加强思想控制:(3)改革中央机构:(4)注重选拔官吏:(5)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西周至春秋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北宋明清 依据:
世袭
才、德 到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官职世袭
从社会基 层选用
择优录取 仕途开放 局限: 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
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科举制沿革
①创立------隋朝
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②完善-----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开元年间 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并成为定制。
③发展-----北宋
变革和调整: 严格考试程序 严密考试方法;扩大录取名额 简化考试科目
王安石改革科举: 废明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僵化-八股取土 明清
内容: 四书、五经中命题,形式: 文体有严格限制-八股文
观点:程朱理学
⑤废除----(20世纪初):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第五篇: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
(2012-04-12 09:23:37)
自闭症简介: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地发育障碍性疾病。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往往在3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在4到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男女发病比例约为5:1。大约3/4的患儿合并有精神发育迟滞,半数左右的患儿在青春期可能合并癫痫发作。由于患儿在社会交往、沟通,尤其是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父母往往只能在手足无措之余,添加对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
我国对自闭症儿童关注现状:
2006年我国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自闭症者被纳入相关的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自闭症人数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50万。
现状1:起步晚。我国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比先进国家晚了将近40年。1938年,Leo Kanner教授(美国)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儿童孤独症概念并做出系统研究,我国直到1982年才由南京的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提出。国外早在60年代就已经对“行为与教育途径的干预(以下称‘干预’)”这一措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持科学研究的态度做出系统性报告;而我国仅仅在9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始经验式地摸索与模仿。认识的落后,绝不仅仅限于对其医学知识方面的知之甚少,而是对整个体系性质的认识模糊,也就是说对孤独症的干预缺乏深度的理论理解与循证层面上的操作经验。
现状2:患病率上升,对干预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不管是相关的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亦或是媒体,孤独症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其患病率由最初的极为罕见,到万分之几,到而今的千分之几,虽然从来没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公信的数据,但是患病率的一路走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多数结论认为,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在新生儿中的比例达3/1000,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1000,以此推算,国内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将不低于400万,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00万。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现状3:患儿回归主流社会困难大。治疗自闭症的黄金阶段是1-3岁,错过了这个阶段,恢复健康的困难就很大,病情还极有可能反弹,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康复训练,一旦他们失去父母的依靠,将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那些攻击意识强烈的患者,还可能造成社会危害。自闭症被国内绝大多数医生定义为不治之症。自闭症儿童家长十分希望孩子实现生活自理,在家长去世后可有亲朋好友、托养机构接收他们。
此外,中国广袤的农村对自闭症了解甚少,难有家庭愿意向调查人员报告孩子患有自闭症。他们情愿养自闭症孩子一辈子,并生一个健康孩子陪伴他终老。公众对自闭症缺乏认识将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现状4:干预体系不健全,干预水平整体低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在医疗系统中,开展ASD诊治工作的医院屈指可数,多数医生对ASD的认识欠缺,只有少数医院的少数医生能诊断ASD,就连卫生部规划的五年制与七
(八)年制儿科教材均未涉及ASD。医院也只是以诊断、评估及个别训练为主,多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训练,而且收费较贵,大部分家长望而却步。(2)、目前我国ASD干预是以民办机构为主,手段以全天训练及少数机构培训家长为主,由于资金不足、场地不够等限制,导致其规模小,管理不够规范。(3)、以残联系统为主的公立机构才刚刚启动,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训练的针对性较差。(4)、我国大多数ASD儿童因其社交障碍及行为问题以及特殊教育资源缺乏而无法在主流学校随班就读,同时又基于其特殊的思维及学习方式以及某些超常的能力而不适合在智障学校就读。
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是目前国内对自闭症康复所主要采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大概有400家,其中约90%是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自己筹办的。与此同时,从事这方面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及经费也都严重匮乏,机构经营举步维艰。
比较系统规范且有一定规模的只有少数的几家,且方法各异,对于目前国内自闭症的现状只能是杯水车薪,大多数是小作坊式的,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资金支持。对自闭症的整体治疗效果不甚人意。亟待政府相关机构能够加大资源投入和行业的规范以及优化
现状5:相关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能认识与诊断ASD的临床医生缺乏,社工(义工)也缺乏,特殊教育及康复人员更是缺乏。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特教专业人员总人数为3.1万,美国特教专业人员为38万人,而且34万已获得资格认证。同时供需也极不平衡,市场需求大,行业竞争少,致使许多短平快的短线训练机构产生,但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却不高。机构的负责人也很少有人愿意花钱为员工们做系统的素质培训,直接影响了执业操守与执业素质,使得孤独症康复训练行业极端不规范。
现状6:相关政策与法规才初步建立。随着人们对孤独症及其干预工作认识的逐渐深入,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高度重视。2007年1月1日,中残联已把孤独症的康复纳入到精神病康复,整合资源,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选择了31个试点城市,发挥现在妇幼保健、特殊教育网络和有关社会力量的作用,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与此同时,编写统一康复训练教材,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及筛查、诊断专业人员培训。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
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World Autism Day),以提高人们对于自闭症及相关研究和诊断的关注。
关于自闭症的各种服务还处于非常伤心的初级阶段,目前常运用的治疗康复手法有:药物治疗、干细胞疗法、感觉统合训练、高频音乐疗法、激活大脑的特殊教学方式、“迪普音”音乐疗法、感应治疗、生物疗法、海豚疗法、中药及针灸疗法等等。
国内主流医疗机构目前主要所能做的是初步界定是否属于自闭症,治疗措施缺乏,主要以精神类药物、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药物治疗因缺乏能够改变孤独症的病程,改善核心症状的药物,且副作用大,一般只在患者伴随的精神神经症状明显,或威胁到自身或者他人安全或严重干扰患者接受教育和训练,影响日常生活,才使用药物对症治疗。
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是目前国内所主要采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大概有400家,其中约90%是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自己筹办的。与此同时,从事这方面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及经费也都严重匮乏,机构经营举步维艰。比较系统规范且有一定规模的只有少数的几家,且方法各异,对于目前国内自闭症的现状只能是杯水车薪,大多数是小作坊式的,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资金支持。对自闭症的整体治疗效果不甚人意。亟待政府相关机构能够加大资源投入和行业的规范以及优化。
生物疗法主要通过相关检测和营养剂干预调节身体内部机转来达到治疗的最终效果,在国外由于有完善的检测手段和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在治疗自闭症上取得很好的效果。而目前国内家长对于生物疗法的了解主要通过网络自己领悟摸索,个别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带到香港,或者其他在生物疗法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国家或地区接收治疗,这些都不便于生物疗法的很好执行,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可恶的是,个别人员或机构为了牟利,打出一些灵丹妙药或彻底康复治疗仪来骗钱害人,需要我们的家长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治疗好孩子的病很多家庭是倾其所有,四处奔波,但是收效甚微。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一.我国大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大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80年代):
目前尚无孤独症患病率的全国性调查,在80年代以前,大陆的儿科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及精神科医生中能够识别孤独症的还很少,所以也很少见有报道。从1955年11月至1981年6月,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收住了来自我国大陆各个地区的1190名精神病患儿,其中仅有5例诊断为孤独症。在此阶段,孤独症一词还鲜为人知。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
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指导中心的陶国泰教授首先报告了4例孤独症患童,此后引起国内的关注。1984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成立,仅这一年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就有8例。但因为我国儿童精神医学起步较晚,绝大多数儿科、儿童保健、精神科医生没有经过儿童精神医学的教育和训练。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前,孤独症被误诊为智力低下、多动状态、言语发育迟缓、聋哑、精神分裂症、儿童精神病,以至散发性脑炎„„1 992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科主任杨晓玲教授又报道了30例。1992年2月陶国泰教授在《大众健康》杂志上发表了《重视孤独症的防治》一文,他在文中指出:“此病在我国近两三年才为人们所注意,尚处于早期认识阶段。”
1993年3月,由田惠平女士创立的我国第一家专门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服务的民办机构正式成立。
1993年12月,以杨晓玲教授为会长的,中国第一个以改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医疗环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正式宣告成立。
1994年7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委托原北京市教育局进行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训练实验。这是首次在大陆进行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实验。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教育教学的评估办法;教育所需的基本教具、学具和设备;师资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有关专家的指导、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参与等。
国家教委还把“要对可以教育的„„孤独症儿童作出适当的安排”列入了“九五”特教工作计划。
1996年,有关孤独症的研究又得到北京市教委的重视,被列入市级重点科研课题《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诊断与训练研究》。其后,北京市特殊教育领域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日益走上“正轨”。
1996年,北京市第二届特教工作会议通过的“九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对中重度智残、孤独症、综合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实验继续进行并扩大推广工作”。此后,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始了有关的教育研究工作。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研究已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第三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国一些大城市中的培智学校、普通学校、幼儿园也开始吸收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已有调查表明,孤独症儿童已经占精神残疾儿童构成比的绝大部分,这已成为一个不诤的事实,大力推进我国的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事业已刻不容缓。
在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的影响下,最近几年在各地陆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组织的康复协会、家长联谊会,民营的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几百家,有的机构还办起了不错的网站;多种训练方法被广泛应用。更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把孤独症儿童的康复纳入“十一五”规划,我们盼望着的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不必远涉千山万水,在自己的社区里能得到相应的帮助,接受相应的教育的日子即将到来。
二、国内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安置国内目前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适合国内国情的安置方式有如下几种:
1.完全随普通学校就读:学校接收无显著行为问题、智力基本正常、生活能自理,经训练能适应学校常规,家长与学校沟通好的学生就读。现在新型的资源教室的安置模式更加适合孤独症儿童,绝大部分儿童过了“磨合期”后都能比较顺利地开展社会化的学习,而认知类(语文、数学知识)的学习则主要以个别化方式进行。
2.完全随弱智教育班就读:通常接收智力中等以下,生活能基本自理,经训练基本能适应课堂常规,无严重攻击行为,家长能与学校沟通的学生就读。
3.在不同类型班级的部分时间就读:适合能基本适应班级教学常规(含普通班、特
殊班),但因行为问题无法坚持全日上课或无法坚持在普通班级全日上课者。
4.单独编班:一般附设在培智学校,要求有较高水平的师资(一班至少有两个老师)及较好的设备,采取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及群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5.家庭养护与专家咨询(或社会机构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有些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训练、症状严重、没有养成基本生活能力的孤独症儿童大多进行此类的养护式安置。即便是对这类孤独症儿童,家长也要树立信心,不放弃对孩子的训练,并主动学习有关教育和训练知识,以家庭为基础开展以培养基本生存能力为目标的针对性训练。
总结:虽然我国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及治疗还处于初期阶段,各种服务不够完善。但是国家对于自闭症儿童开始加大关注,更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把孤独症儿童的康复纳入“十一五”规划。我们相信,虽然现阶段自闭症还处于精神癌症,被大多数医师认为是不治之症。但是在各方的努力之下,会有自闭症儿童的一片蓝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