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小风车的故事》
我与小风车的故事
五(1)班
韦上清
指导教师:卢燕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书,可是自从我们学习的《小风车》出刊以后,她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一直陪伴着我。
现在,我已上五年级了,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我与《小风车》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了。而且,我也不再读那些童话和漫画之类的书了。我已经对《小风车》有些痴迷了,开始的时候每一期《小风车》一到手,我都迫不及待地去读完她。后来因为《小风车》是每星期一期,有时我舍不得读完,我把她分成几个晚上慢慢地欣赏。我对小风车爱不释手,只要一有空,我都会重温以前读过的报纸,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小风车》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里面的每一个栏目都让我受益匪浅,读了校园新闻这个栏目,她让我时刻了解学校里的新鲜事;读了同学们的优秀习作,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读了名人名言,这些名言警句时刻激励着我在学习上不断奋进······
《小风车》是我的良师益友,她带给我快乐,让我进步,伴我成长!
第二篇:小牛顿和风车科学家故事
小牛顿和“会魔术”的风车
图为:内页插图
09年8月上 科学家小时候 1020字
小牛顿和“会魔术”的风车
1643年,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小农场主家庭。小时候的牛顿学业普通,与众不同的是他爱冷静思考,还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课余时间喜欢制作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和小机械装置。
那时候,人们常利用风力带动风车磨面粉。英国北部的林肯郡乡村的磨房顶上,就有一架这样的风车。有风的日子,风车就会“咕噜咕噜”转起来。
小牛顿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座风车磨房。他非常喜欢那架风车,觉得只要那么一点儿风,就能推动这么庞大的风车转动起来,还能带动大磨将麦子磨成面粉,真是太神奇了!
这一天,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一群孩子蹦蹦跳跳地走回家去。人群中,一个瘦弱的孩子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的脚步很慢。这个孩子就是十二岁的牛顿。此刻,小牛顿正朝风车磨坊走去。他在想:“风车是靠风来带动的,可要是没风,风车还能转动吗?”这时,他发现树上的树叶纹丝不动,真的一丝风儿也没有了。小牛顿急了,脚步也不由得快了起来。
果然,小牛顿发现那架风车无精打采地立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这回,小牛顿又在想:“有什么办法能不受风的影响,让风车一直转动下去呢?”吃过晚饭,小牛顿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造一架能一直转动的风车。从此一放学,他就快速地跑回家去,躲在屋里搞他的“发明”。
终于有一天,小牛顿的小风车诞生了,它不靠风也能转动!因为小牛顿在小风车上安装了网罩圆轮,将一只老鼠关在网罩内踏动圆轮,带着小风车转动。老鼠一跑一踩,小风车就不停地转动起来了„„
小牛顿高兴地将小风车拿给磨房主人看。
“咕噜,咕噜”,风车的转动声让人们惊讶万分。这是一架“会魔术”的风车,没有风做动力自己就能转动!磨房主人连连夸奖:“不错,不错,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我还要制造个大风车,让它也能带动大磨磨面粉!”牛顿昂起头,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光芒。
长大后牛顿就是凭着这个勤思考、爱动手的习惯,成为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许多科学上的重要规律,其中包括对科学界影响巨大的万有引力定律。
名人名言:你若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若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若想得到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英国)牛顿
名人小档案
经典力学大师——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1727),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从小就喜欢手工劳动,做的风车、风筝、日晷、漏壶等都十分精巧。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第三篇:做风车的故事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牛顿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帮助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心情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眼泪及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和牛顿的画像;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牛顿刻苦钻研的小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一、二小节。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习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
2、导入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是300多年前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牛顿小时候的怎样的一位孩子?他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做风车与他以后成为大科学家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请七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它学生边听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二百多年前”、“有一天”、“第二天上学”三个时间词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这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文章。
(2)本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习字词,识记字形
1、再读课文,给带点这选择正确读音。
(根据本课中出现的多音字出题目。)
2、让学生自读生字,利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展开想象识记字形。并在小组和全班展开交流。
四、学生质疑,老师梳理归纳
五、学习第一、二小节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两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情况?哪一个小节讲得具体,这个小节内容与做风车有什么关系呢?
2、讨论上述问题。
六、课堂巩固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四篇:我与诵读经典小故事
我与诵读经典小故事
——校本课程精彩故事
我从前跟现在很不一样,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自从我小时候读到《三字经》时,学习到了其中的美德,对我启发很大,同时也改变了我之前的一些陋习。下面就是我在诵读的时候收集到的小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故事:《浪子回头金不换》
相传在春秋时代,许多思想家,对人生初期的本性进行了讨论.有人说:“人生初期是性善。”也有人说:“人生初期是性恶。”还有人说:“是一张白纸,无性善,性恶的区别。”最后是孟子的“性善说”占了上风。他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以后的改变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所造成的。
古时候,有一个叫周处的人,从小爹娘都死了,因此无人管教,他凭着一身蛮力到处行凶打人,无恶不作,村里人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
这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他连忙走过去看热闹,大伙们都不做声的走开了。周处觉得很奇怪,便抓住一个老人问道:“你们在说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实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长桥下的河里有一条蛟龙;它们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处便大声说道:“老虎,蛟龙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来消灭它们。”
说完,就转身跑了„„.话说周处跑到南山上,寻找那只吃人的老虎。这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只老虎,当那只老虎向他扑来时,他就势一闪,骑到老虎的背上,挥起拳头,狠狠的击打老虎的头,把老虎打死了。接着他又跑到长桥下,跳进河里去杀蛟龙。周处在水里与蛟龙打杀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杀死了蛟龙。
村里的人们见周处还没有回来,以为他被老虎或蛟龙吃掉了,高兴地敲锣打鼓,庆祝了起来。没想到周处兴高彩烈地回来了,听到百姓们说除掉了三害,正高兴地庆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由于自己平时胡作非为,使得百姓们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害。他下决心改过,重新做人。后来,他做了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这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第五篇:二年级优秀作文:我的小风车[推荐]
二年级优秀作文:我的小风车
我做过许多小制作,有电动风扇,有电动小汽车,有手摇摇风扇……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在笔畅作文班制作的小风车。做小风车需要的材料有:彩色卡纸、剪刀、吸管、大头钉。现在开始制作了:我先拿出一张正方形的卡纸,把四个顶点对折,折出一个十字,并在相交的地方画上一个点。沿着折出的痕迹,向着中心剪开三分之二。接着,把每个角隔一个角往里折,把大头钉扎在相交点,最后把吸管插到大头钉上面,大风车就做好了。我把风车举起来,我使劲一吹,风车就飞快地转起来,漂亮极了。我真喜欢我做的风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