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过西方的节日(共5篇)

时间:2019-05-14 20: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不过西方的节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不过西方的节日》。

第一篇:我不过西方的节日

我不过西方的节日

每当西方节假日收到朋友的祝福,无奈的愤怒涌上心头。

我不是基督徒,何来圣诞节?

我不是上帝的子民,何来情人节?

我更不是西方的公民,缘何要过西方的节日? 家人团聚,赞天地之化育,我感恩,过春节!家人团聚,报四时之恩赐,我温暖,过中秋节!家人团聚,感先贤之圣德,我学习,过端午节!家人团聚,念祖先之恩德,我思远,过清明节!家人团聚,孝亲人之大恩,我感动,过重阳节!冠礼上,我有三加冠冕,宾客云集,何来举手宣誓? 婚礼上,我有大红的盖头,凤冠霞帔,何来白纱祭祀?

寿礼上,我有寿桃长面,福禄寿三星高照,何来英文的歌曲,蛋糕和蜡烛? 忘了吗?我们的祖先叫炎黄?

我们有霓裳羽衣,穿起民族服装,何来异样的目光? 我们有礼义廉耻,做个孝子慈孙,何来怪异的叹息? 我们有戏曲歌舞,唱首昆腔越剧,何来与时代不配? 敌人本想殖民我们,没有办到,今天我们自我殖民。敌人本想侵略我们,没有办到,今天我们自我侵略。敌人本想同化我们,没有办到,今天我们自己同化。忘了吗?我们的祖先叫炎黄?

忘了祖宗,崇洋媚外,是自我奴化。忘了文化,蛮语洋文,是自我同化。忘了冠服,西装领带,是自我洋化。

请不要在西方节日给我发祝福的短信,因为我是中国人。请不要在民族节日让我穿西装,因为我有自己的服装。请不要在生日时给我吃蛋糕,因为我有长寿面。

请不要在结婚时给我白纱披身,因为这是丧礼的颜色。请不要这样,我没有忘了,我的祖先叫炎黄。

第二篇:我看西方大学

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考试论文

我看西方大学

出国留学一直是很热门的话题,也是很多人的梦想,大家都想去感受那近乎神秘的别样的氛围和情感,那么西方大学到底在哪些方面吸引着大家呢?虽然我没有到过哪个西方大学,但通过电影、电视、网络、课堂等媒介也了解了一些,在这里仅用我所了解的有限知识谈谈我眼中的西方大学吧!

大学发源于西方,追根溯源可以一直到黑暗的中世纪。大学一词原意是指“一群先生或一群学生所组合的学术性行会”。它是与宗教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办大学的初始宗旨主要是培养牧师和僧侣,其主要创办者也是教会。因此,早期大学教育的核心是神学,同时也讲授语法,修辞,辩论,算术,法律,天文,几何,医学,艺术等科目。

最早的大学机构是学生行会和教师行会。那些不愿意在教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就结成行会,由家长出资,聘请教师来教授课程,因此学生可以辞退他们觉得不好的老师。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世俗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后来又逐渐建立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维也纳大学等至今依然驰名于世的大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学没有一所是按事先制定好的计划创办的,都是实际需要的产物。因此大学完全实行自治,或是学生自己管理或是教师自己管理,不受任何他人管辖,可以说大学在产生之初就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利。后来西方大学又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走向成熟并随之传到东方,成为今天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大概正是这些产生之初就与生俱来的特点才铸造了今天西方大学的主体性格和不同于东方中国大学的特色精神。下面对此作一下简要的介绍吧。

首先,是对教师的管理。西方大学教授分为聘任教授和终身教授,前者是可以被校方辞退的。而还有一类是助理教授,大概相当于中国的讲师,和校方要签3年的合同,3年期满要考评,不合格只好走人。如果自己要求可以续签3年,那么在6年后不合格就没有再留下的理由。另外有一些退休后重新应聘的教师,他们不拿工资,因为他们已经有退休金,他们只拿讲课费。特殊的是,有一些老师自愿上课,因为不到15个学生学校可以不开这门课,那么如果老师自己愿意上,就完全是义务劳动,凭的全是对学科的热爱和对知识传授的忠诚。而这样的情况在中国是很难看到的。

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考试论文

内大学生少,甚至可以说比我们要做的还多,只是他们的作业更多的集中在动手实践上。因此,他们的平时作业任务都比较繁重。理科类课程一般有大大小小的习题作业、实验、项目(projects)等,文科类课程通常要求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并做口头演讲等。这些繁重的课业都又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旨在让学生在消化吸收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实际操作,从而又进一步巩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般这些作业题目老师给的范围很广,学生发挥主动性自由选择的空间也相对很大。同时,在课后作业之外他们还要做义工,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等。比如在北美的学生只有大一的前两个学期连续上课(他们一年分3个学期),然后就是一个学期上课,一个学期工作。有专门的老师到各地为学生联系就职的岗位,然后由学生去应聘,还要有工资,工作一个学期后要交技术报告,而那种如果应聘不到职位义务去劳动的还不能算完成了任务。

讲完课堂的一些东西那么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西方大学的社团文化了。社团文化是展示大学课余生活的一扇窗口西方大学社团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之上,由于西方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学生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于是西方大学社团也经常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做出一定的成就。比如西方大学的天文爱好者发现小行星的为数甚多,而这在国内也是很罕见的。而且西方大学社团的自主性极高,不受制于一些所谓“社团联合会”的不是社团的社团,社团的事务完全由社团成员自己治理。这一点典型的例子就是耶鲁大学著名的“骷髅会”,其内幕只有少数才成员知道。

宿舍作为我们的第二个家当然也有必要提一提西方大学的宿舍文化。我们所知道的是他们的宿舍很家庭化,很注重保护同学的个人隐私等,但更重要的其实是与国内大学娱乐宿舍文化对比鲜明的学习宿舍文化。西方大学宿舍一般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很多学校的宿舍区内专门设置教室以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电脑走入大学的宿舍以来更体现了这一特色和这一特色影响下学生取得的骄人成绩。例如,比尔·盖茨在宿舍内潜心编程,Google从宿舍中走向市场。

除此以外西方大学还有一些其他独特之处。比如在每一个学年结束,都有一部分学生会被大学辞退,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而辞退并不是-3

外国文化通论课程考试论文

有一定的差距,但她们也都只是在按照各自的传统和民族特色在发展罢了!不同的根基,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理念支撑,也就有了不同的特色,但不管怎么说中西方大学都会在探索中走向各自的辉煌!

张娣200630403018 对外汉语2班

第三篇:《西方哲学史》我(模版)

浅谈《西方哲学史》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完了这本巨著——《西方哲学史》(罗素著)。这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甚大的哲学名作。它并没有把哲学纳入到一些条条框框中,而是顺着西方历史发展的进程揭示出哲学活生生的发展,显示出了哲学的活力。它结合了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思潮和重要历史人物,真实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本质。它几乎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哲学的看法,并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必将会把它的哲学光辉投射到人类的未来社会。现在我对这句话“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他的哲学;而要了解她的哲学,首先就应该从哲学史入手”似乎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以便对这本书有更全面而透彻的理解。它的作者叫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罗素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著述颇丰,其首要建树在数学和逻辑学领域,同时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道德、政治、教育、和平等方面。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心的分析》、《数理哲学导论》 等。对于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来说,他们都是缺乏历史感的。他们往往会忽略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他写过不少历史论文和著有三部历史专著,这三部是分别是《自由和组织》、《1902-1914年协约国政策》和《西方哲学史》。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哲学史著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哲学思想和发展。其引人入胜的原因在于作者的历史眼光不亚于作者的哲学见解。该书出版后很快成为西方读书界的畅销书,确立了罗素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正是被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学道路。伯特兰·罗素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其原因在于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使我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为一个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哲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智慧。历史在这个根本点上与哲学是相通的。罗素的历史哲学或他对历史的解说,既不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是分析的历史哲学。一方面,他并不凿空立论,想要为历史构造出一套思辨体系来;另一方面,他并不对历史命题进行逻辑或语言分析,也从不讨论历史认识的性质、可能性和客观有效性等问题。历史对于他只是朴素的事实,他经过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后,得出自己的理论和理解。像心理分析学家解释梦一样,罗素对历史学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用人心之中最深邃的欲望作为一把钥匙来解开。因此,他对历史的理解,是根据他对人性的理解的一种看法,基本上是常识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由专制而民主、由愚昧而启蒙、有残暴而宽容、有迷信而科学,他的这个基调乃是得自反思的信念,而不是从某种思想体系或逻辑分析推导出来的结论。在罗素看来,历史生命的内容是如此之丰富,乃至不可能被纳入到任何一个人理论框架内。人生的各种因素,如饮食、男女、贪婪、追逐享乐、权力斗争、虚荣心、创造欲等,都是本能,都在起作用,所以就都是人的行为的动因,从而也就是历史的动因。他无异于并且认为也不应该把这些都归纳为一个一元的理论结构。哲学大师写哲学史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带进哲学史,所以,他们所写的哲学史,或多或少都寄托了自己的哲学理念。在这本《西方哲学史》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伯特兰·罗素那多元的人性论、实在论、分析哲学等的痕迹。

这本凝聚天才哲学家深沉哲学思想和饱经历史考验的《西方哲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古代哲学(卷一)、天主教哲学(卷二)和近代哲学(卷三)共三卷。卷一又分三篇分别讲述了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卷二介绍了教父(第一篇)和经院哲学家(第二篇)。卷三又将近代哲学划分为从文艺复兴到休谟(第一篇)和从卢梭到现代(第二篇)两个时期来论述。整本书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哲学天才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作者把由奥古斯丁到文艺复兴时期为止的支配着欧洲思想的天主教哲学分为了两个时期。他认为天主教哲学应该以黑暗时代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而在这段时期里西欧的精神活动足迹几乎没有。与古代世界相比,中世纪世界具有不同形式的二元对立的特征。比如僧侣与世俗人的对立,拉丁与条顿的二元对立,天国与地上王国的二元对立,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在教皇和皇帝的二元对立中体现出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瓦解了中世纪的综合思想体系。该卷的主题便是这种清晰、完整的综合思想体系的成长和衰落。在谈到近代哲学这部分时他说“人们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教会威信的衰落和科学威信的上升”。不过,近代哲学大部分却保留下了个人主义的和主观的倾向。例如在15世纪的意大利,人们从教会的威信中解放出来,使个人主义得到了发展,甚至发展到了无政府状态。这在笛卡尔的身上又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洛克的气质是彻底的客观气质,也不由自主的陷入主观论调。而康德和费希特伦学说和论气质都是主观的。

介绍完整本书的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其间的几个具体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们对于天主教哲学一部分的认识总是不够的,尤其是中国的哲学系的学生。正如前文介绍的,按照罗素的定义来说,这一时期包括了上起奥古斯丁、下至文艺复兴之前的时间阶段。这是欧洲思想与文化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此前与此后,希腊精神(以及与其有关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形态等)都较为显著地统治了西方人的生活;而这一漫长的,经常被冠以黑暗、蒙昧等形容词的历史时期却在西方社会的核心深处打上深刻的希伯来烙印。两种文化根源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交缠融会,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模型。忽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或者给其一个较低的评价,是无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今日西方人心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几乎成为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的。哪怕这一时期的哲学从任意角度来看也与其他时期显示出更大的不同。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或者宗教)的关系不断引起思考和争论,也给历来的哲学史撰写者增加了难度。为了避免一种陌生与无目的的盲目(也许与中世纪的世俗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同等盲目),罗素首先考察了教会制度以及教皇制的成长。以次为开端,不但僧侣们在修道院中苦思冥想所得的见解得到关注,中世纪的普通人群或说是平信徒们的思考和信念也通过教权王权之间彼消此长的大势得到了间接的体现。

关于这部分,我将以经院哲学家为例来深入分析。整个第二篇章(经院哲学家)以教皇制的兴盛为开始,以教皇制的没落为结束。我们知道,“教皇”一词,是中国人的独创,既包含了“教”之圣洁,又兼有“皇”之尊贵。这个译名要比英文或拉丁文原文作“牧养者”或“父亲”并加以大写的那个词汇要更加传神和贴切。和秦始皇的那个“朕”一样,原本这个词语是某些宗教人士的通用名称,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成为罗马主教的专用称呼。至此,“罗马主教”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词汇淡出,慑人眼目的变成“教皇”这样一个霸气十足、光芒四射的词汇。历史上有着无数的罗马主教,也有无数的教皇。当然,其中也有天纵奇才,将教会发扬光大,让教民安居乐业的英明人士。当年,“上帝之鞭”阿提拉兵临罗马城下,让整个欧洲谈黄祸而色变之时,正是一位勇敢的罗马主教利奥一世出面与之谈判,才避免了已经疮痍累累的罗马城经受又一次的劫难。当时他们在罗马城外谈判了些什么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得知。若无什么重大历史发现,可能会成为人类的又一个千古之谜。当然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毋宁坚定地相信是吾主庇佑。严肃一点的历史学者可能会从当时基督教传播的迅猛势头和匈奴民族本身信奉的情况加以分析,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当时这位准教皇仍然是与民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领袖。

了解西方历史的人就知道被历史公认的教皇之父,即教皇制的真正开创者是590-604在位的格列高利一世。蛮族大举入侵,却又对城市管理和权利分配兴趣不大(这点上与我们东方人尤其格格不入。从希腊到罗马再到蛮族时代,似乎没有人将民族的统一、帝国的昌盛当成至关重要的事情,更别说什么家天下、完善的继承制度云云。倒是当皇帝当得不耐烦要将国家一分为几去给别人治理的大有人在。事实上,在教皇之前,无论恺撒还是屋大维都未曾拥有过绝对的权利。)于是,相对而言在兵荒马乱之中仍旧保有了相当的体系和控制力的教廷教会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管理城市的义务。而教会积蓄的钱财则刚好拿出来作为军队的粮饷。逐渐地,教会成为了控制原西罗马帝国范围的唯一物质与精神支柱。再加上格列高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进修道院制度,教皇的权威凛然建立起来,不可侵犯。马乱之中仍旧保有了相当的体系和控制力的教廷教会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管理城市的义务。而教会积蓄的钱财则刚好拿出来作为军队的粮饷。逐渐地,教会成为了控制原西罗马帝国范围的唯一物质与精神支柱。再加上格列高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进修道院制度,教皇的权威凛然建立起来,不可侵犯。无论是丕平献土还是君士坦丁赐予,教皇再入世再嚣张到底基于其宗教身份无法实际干涉俗世的事务。蛮族纷争尘埃落定之后,教廷立刻与法兰克王国结盟,谋取双赢的结果。此时的基督教廷,并非我们意味中的文化的戕害者与启蒙的反动者,而事实上古希腊古罗马仅存的文明的最后幸存者和承担者。但是,随着权利的稳固,越来越大的教会系统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状态。教权面前俗权必然此消彼涨地退却。而独揽大权的教廷也注定走向文明的背面,在绝对权利之下自身和对象双重荼毒于绝对的腐败。

未必所有人都甘心事事遭受控制。宗教改革为时尚早,国王们只能依靠策略周旋。当然,任何一个真正强大的帝国也必然同时收到教廷的拉拢与尊敬。查理大帝在时,诸多的加冕礼使得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不止一个的皇帝。西方人眼中甚为重要的“皇帝”和“国王”的明确分野每每令中国人不解。但是“皇帝”这个宛如苹果般诱人的称号却使得英名神武的拿破仑也一失足成千古恨。加冕礼制度的确是个天才的设想;它一边阻止了任何觊觎者军事政变的可能性,另一边却也为有一天教皇把皇帝踩在脚下铺好了红毯。终于,曾经挑战教皇权威(绝不是最后一个)的亨利带着全家在严寒的冬季赤脚站了三天才得到了神与教皇的宽恕。

我们发现修道院在持续不断的斗争和冲撞中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原本被作为苦修之地的场所被赋予了过多的使命:有时它是学校,有时又是堡垒和军队。蒙特·卡西诺修道院被称为“西方修道院之母”。著名的托马斯·阿奎那在那里接受了5年的正统神学教育。然而他未及毕业,因为第5年时某位国王御驾亲征,足足花费了三个月的工夫终于打败了这所伟大的修道院。所有的修道院都直接属于教皇,俗权和地方教会都管不到它。一个一个自成体统的修道院就像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钉子,插在王国的土地上。格列高利七世时,教皇权利达到顶峰。盛极必衰,这以后教廷逐步开始走下坡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曙光双双在目,新教很快将占据压倒地位,瓜分走大块基督的领地。再以后,教廷唯一剩下的遗产就只有矮子丕平所献的那一小块土地了。

当深入分析这段历史和细细领悟这段时期的哲学思想时,我们可以准确地捕捉到天主教有兴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并能了解沿着这条主线不断呈现的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其次,我们不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伯特兰·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运用的方法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与其在其它场合所下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他认为哲学的作用在于使我们避免因为过于相信科学而变得麻木不仁或者因过于依赖神学而变得狂妄傲慢。这也是一个罗素并没有说出来的,而在《西方哲学史》中处处可见的对哲学家的评价标准,例如对康德和杜威的批评。罗素在哲学上的目标,是要在经验主义的基地上,运用高度发展了的逻辑分析技几术,寻求人类知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以及科学可靠无误的根据。这表现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是他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内在无矛盾性”作为评价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和体系的优劣的标准。例如洛克,如他所说的,对后世也对他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逻辑上是缺陷的。因此尽管他在洛克身上花了不少篇幅,还是认为洛克的哲学思想从纯粹意义上来说是算不上优异的。

我们知道罗素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研究哲学的方法——逻辑分析。这一方法对英、美哲学发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首先,他提供了从事分析的工具。其次,他自己为从事这种逻辑分析的实践提供了典范。这同样也成为他解读其它哲学家所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他常常使用“奥康剃刀”(正如他在建造自己的哲学思想时常常使用的一样)把该哲学家的体系和思想中不必要的项目一项一项地剔除掉,从而得到该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念,整个体系的基石后,再去考察这一作为基础的概念的确实无误性。当然就这个创作手法的话题我们还有其他方面讨论,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最后,对于《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些细节片段我们也不能一掠而过。例如,在接受法庭的最终审判的时候,苏格拉底说:“离别的时候已经到来,各走各的路。而我去死,你们取火。哪一个更好,唯有神知道。”《申辩篇》而起诉书说苏格拉底不仅否认国家的神,而且还宣扬他自己的那些神;但是美立都却说苏格拉底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认识这种众说纷纭的现象?到底苏格拉底说的神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他就能那么坦然的面对枉死„„

读完此书,与其说罗素在介绍哲学,毋宁说在撰写与哲学有关连的历史。我们对于看清历史巨人的全貌感到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决然可以同先人一样进行思考。这既是先天注定,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第四篇:“超级课程表”,别人做不过我(推荐)

“客座大学生”

提到“超级课程表”,相信很多大学生都不会陌生。这款软件不仅能为大学生自动获取课程表,同时还附带校园社交功能。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家30余人的创业公司从设计到运营几乎清一色的90 后。团队中最小的只有 21 岁,最大的也不过 24 岁,而他们的掌门人余佳文是一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大四学生。

在潮汕文化浸润下长大的余佳文注定不会是一个“安分”的孩子,大学里,余佳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从不参加社团活动、不比赛、不在意考证,他甚至常常翘课,有人说他是“客座大学生”。佳文却说自己是个很爱学习的人。

高三暑假包括大一,他疯狂学习,常常为吃透一个知识点几宿不睡。为保证每天七点准时起床读英语、练吉他,余佳文还设计了一款闹钟软件逼自己起床,闹钟响的时候,必须一直跟它做游戏直到赢了为止。就这样,他用一年时间啃完了大学计算机课本知识。

某天,余佳文跟老师提出不上课,老师惊诧之余告诉他,如果能答出所有提问,就可以不来,余佳文轻松过关,从此他成了唯一得老师关照可以公开翘课的学生。

“几张证书不能说明什么,你掌握的知识扎不扎实更重要。”

在余佳文看来,大学里的学习应该更灵活,大学培养的是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有些人看了五本、十本书后还是不会运用,只会把书里的东西拿出来念,或者按照书里说的步骤做。他认为,应用能力差的学生更应该走出学校,主动学点东西。如果每天很忙碌,只有一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反而会不时对学习形成一种紧迫感,会担心期末挂科,“人被逼急了,潜能可能就爆发了。”余佳文说。

“很多人大学毕业时,还会说我爸要我做什么,我妈说隔壁家的孩子考上公务员很不错,希望我也去考,我认为大学四年是教会一个人怎么思考,怎样找到未来职业的方向,来我公司应聘,我从来不看他是什么大学毕业、英语四级六级分数,直接告诉我你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证明给我看。”

3000个学校的课程表

大学上课的教室和课程都是变动的,余佳文常常出错,为此他很苦恼,上网查找了许多相关应用后,他发现市场上的课程表软件都要手动录入所有课程,用起来很不方便。爱动脑筋的余佳文想到学校的教务系统里有完整课表,可以直接复制下来。2011年10月,抱着尝试心态,余佳文用一周时间做出了草创版的课程表:只能显示上课名称、地点和老师姓名,界面粗糙。让余佳文意想不到的是,这款简单的应用轻易地吸引了几千名在校学生使用。更让他意外的是,几个学生纷纷表示对产品创意的欣赏,想加入一起来做。当时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成立公司,余佳文仍将8人招致麾下,有了最初的创业团队。

“看来,抓准了用户需求,一切都变得水到渠成了。”收获了小惊喜,余佳文立马和团队一起着手改进第二版,在应用中加入了很多小清新功能。比如,加入“同班同学”模块,方便实时搜索到课堂周围的同学;另外,对于课程相同或者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应用中讨论课程内容,分享上课的笔记,共享文件资源;还可以查看全校课程,并添加为个人旁听课程,制订计划;还可以找查找其他大学的热门课程方便蹭课。

以前都是老师评价学生,那么学生能不能评价老师呢?团队添置了给课程、给老师进行评价打分的功能,分数高的课程排在上面,分低的课程自然排下去了,另外,与之配套的还有一个“灌水本”的功能,可以让老师了解同学们在上课时关注什么„„

提起这些人性化功能的设置,佳文表示自己的团队一直很接地气,他们既是设计者也是用户,因此会依照自己的使用习惯去思考功能。

随着功能的逐步完善,用户越来越多,余佳文和团队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初期,仅本校试用,课程表很好录入,随着用户的增多,“超级课程表”中收录的高校课表数目也在不断攀升。每个学校的教务系统数据结构都不同,他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解析。整个工程繁杂而庞大,他们常常需要彻夜奋战。

前一百所学校,余佳文和团队通过朋友、朋友的朋友要来各自学校的教务系统中的课程表。找不到熟人的,他们就硬着头皮自己进校园找,遭拒、受冷遇是常有的事,每一次余佳文只是笑笑走开,然后继续拉着别的同学要。做到一百多所学校时,全国很多大中院校学生甚至学校教务处的老师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加入。目前“超级课程表”中已收录近三千所大学、中学的课程表。

带头大哥的创业观

“超级课程表”最初的8人团队,准确来说更像兴趣小组。几个在校大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和对彼此的惺惺相惜走到一起。大概因为中学就创业,“带头大哥”余佳文比较敏锐,他迅速觉察到这个app很有商业价值,同时,团队中很多人都大四了,面临毕业找工作,光有兴趣怎么能支撑生活呢?

2012年8月,一次创业沙龙,一张圆桌前坐了好些西装革履的人,穿着短裤凉鞋的余佳文介绍了自己的项目,大约讲了 1 分多钟,坐在人群中的朱老板就找上去,让佳文私下找自己谈。朱老板很快投了钱。第二笔投资是在去年10月的一个饭局上,几乎不费太大力气就谈成。两个投资人都投了几百万,谈及原因,余家文自信十足:“你做了一个让用户爱不释手、离不开的产品,自然会有人愿意投资,自然会有盈利的方式。”

提起大学生创业,余佳文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创业需要足够的运气和丰富的阅历。他坦言自己的成功和高中时的因缘巧合分不开,当时余佳文自学网站编程,抱着尝试的心态,他做了一个中学生社交网站,谁知半年后,网站拥有好几万用户并且开始有广告,就这样,他挖到人生第一桶金。后来因为高考在即,他毅然卖掉网站。因为做网站,他获得许多经营方面的宝贵经验,而这一切并不是所有想创业的大学生都具备的。

“说好听点你是老板,说难听点,你就是打杂的,你必须要成为全能型选手,很多大学生综合能力都不强,比如很实际的怎么给公司融资?商业计划书怎么写?公司需要什么人?你怎么调配人力,这不是在学校参加社团或学生会就能学会的,需要长期的磨练。如果大学生真的想创业,我建议做一点接地气的,跟自己的阅历、年龄挂钩的项目。比如超级课程表,我敢说别人做不过我,原因很简单,我就是大学生,我最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此顺理成章地会得到投资人的赏识,如果我改做电商或是网游,谁敢来投我?连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余佳文说得很诚恳。

少年得志又赚钱,余佳文很理性和低调,他每天穿着20多块钱的球鞋,加起来不过百元的t恤、牛仔,“生活上我要求很简单,有吃有穿就够了。对钱,我没有概念。”眼下,余佳文只想一心做成“全国最好的课程表软件”。

第五篇:我所有的不过一双手散文(最终版)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圆舞》

这是亦舒《圆舞》中傅于琛对周承钰的一段话。

我是先知道的这段话,才知道的这本小说。这是我十五岁生日时,闺蜜在信笺卡上写给我的一段话。

大概在推崇女子力的今天,“淑女”似乎不是今天女子所追求的。

在选择成为一个写者后,再看亦舒,才知晓亦舒文字作品的高产,由衷地钦佩和羡慕。当然,现在的我也许还不够资格称之为一个写者。

读亦舒是初中的事了。

我读初中那会,书面上多是安妮宝贝,郭敬明,韩寒一类的作家,因而鲜少看见关于亦舒作品的书刊。

最开始,我并没有完整地拜读她的作品,而是读亦舒的作品精选集。

小小的一本书,里面摘录了亦舒作品里词句优美的文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因为没有找到关于亦舒完整作品的书刊,所以这本小书我反复翻看了许久。

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即便后来我开始系统完整地阅读了亦舒的作品,但能让我印象深刻的,也只是作品里的某些词句,而不是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

亦舒大概不会是个讨喜的作家。刻薄得很,一张嘴不饶人,但凡些许不堪,都会被无限放大。

在她的作品里,女主角多是美丽独立的摩登女郎。无一例外地,美丽动人,高贵优雅,颇有学识,却又不甘庸庸。在她的小说里,似乎女人没有美貌,就没了出路。

忘了谁同我说过的,年轻女人少看亦舒,看多了,眼光会被拔的太高,大都不会幸福。

我庆幸的是,我在三观尚不健全时看亦舒,并没有长成尖酸嘴脸。如今,对人生更多的是满足,而少有挑剔。

我更偏好亦舒早期的作品,后期的作品,偶尔读着消遣也不是不可。

年轻时活得太通透不是一件好事,仔细想想,人在多数时候如果可以装装糊涂,也不能不算得上是一位顶幸运的人儿。

如果太早地承受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内心世界,外表会表现得痛苦而尖锐,亦舒是一位。

但我依然感激自己与亦舒的相遇,在某种程度上,她塑造了我的三观。在少女时代,那个对未知和世界尚且懵懂的我,她教会了我要尊重自己,遵从内心。

一直到今天,这种观念,依然影响着我的某些行为决定。

她是我阅读生活的最初。

在那个以追捧台湾偶像剧为新潮的年代,她带我探访了许多我从未知晓的世界。

她写过九龙城寨,血腥的黑帮杀戮和无道的皮肉生意。不知出身少女在生命的荆棘里挣扎求生。

这是《我们不是天使》。

她写过中年离婚的妇女,前半生是中产阶级的无忧生活,后半生是一路挣扎痛快挣出的半生天地。

这是《我的前半生》。

她写过金融危机下,风雨飘摇的家族。

颓唐倒下后的大厦,是世态炎凉,是鬼魅魍魉,是人去楼空,是各自分飞。

这是《风满楼》。

她写过港星,映射李嘉欣。

倾国倾城貌,风光无限好,奈何只有皮囊毫无灵魂。寂寞孤独,回首百年身。

这是《印度墨》。

又或者是《圆舞》里,那个坐在红丝绒秋千架上的少女,又或者是《喜宝》里,那个渴望成为有趣又有钱的姑娘,又或者是《玫瑰的故事》里,世人皆爱,却纵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黄玫瑰。

不得不承认的是,亦舒是个很聪明很世俗的女人,但难得的是,聪明如斯,世俗如斯的她,却少给人悲凉的感觉。

也常常有人诟病亦舒的作品过于理想化,她笔下的人,要么聪明得紧,要么美丽得紧,要么有钱得紧,又或者都有。宛若上帝的宠儿。

然而,我等皆凡人。

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想,美丽的外表,金钱,权力,名望,在社会,现实,爱情里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你必须先让它们变得不重要。

只是在年纪渐长后,许是心境不同,再去重读亦舒,觉着她的书更适合调节心理,在心情不好或烦躁时看下,那种淡淡的描述,会让心情安静下来。

当然,我也不过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之一。

对于亦舒,我大概夹杂了太多的私人感情,无法客观评价。无可否认,她的作品也并非都输出了正确的价值观。

她写情爱,却又驻足于女性自身的修炼。

她写职场,却又揭露了现实里社会立足的准则。

她主张每个女性都该有自身的格局和天地,即便是在狼狈落魄的时候,也应该时刻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便是如此,也能有不输男人的生活。

大概同样身为女子,亦舒是体贴女孩的,她知道身为女性的难处和苦楚。也写过许多直击人心的句子,在经历了同样人世冷暖的人,读后会感触颇深。

我想,亦舒能称之为我身为女人一世,这一路上的塑形剂之一。

尊重自己,顺从内心。

我常常感叹这样的信念在我的内心长存。

如果不是这样的信念,大概在许多个来自生活的打击而觉得坚持不住的瞬间,会想要有逃避或是堕落的念头。

人唯一所有的不过是这双手,能改变现状的也只有自己。凡事不必事事向人解释,过得了自己那一关,便完事大吉。

我若将来有女儿,我会让她有选择性地读读亦舒。

在她还没有经历人事冷暖的失望前,在她还没有经历爱与被爱,选择与放弃的挣扎和痛苦前,在她任然对人世满怀期待和善意前。

即便我愿意护她一生一世。

但我想,身为 女子的一世,能知晓如何尊重自己,顺从内心,已是无比难得。

我一直很喜欢的亦舒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

与诸君共勉。

下载我不过西方的节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不过西方的节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对西方文化课的体会

    我对西方文化课的体会 《西方文化概论》课,为期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一节不落,感受最深的,不是西方的那些神话传说、宗教哲学,而是老师介绍的一些关于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的知......

    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到当代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增进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和研究,加......

    节能减排我行动

    《节能减排我行动》三中队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队员懂得“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2.懂得勤俭节约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不怕少而微,就怕嫌小而不为! 3.使队员从小......

    节能在我身边演讲稿

    节能在我身边演讲稿 文章标题:节能在我身边演讲稿 不久前我看了一部意大利的电影,电影中的一个情节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四个在战争中迷失在非洲荒漠的士兵挣扎在那从未被雨水......

    节粮在我身边

    兖州市大安中学开展“节粮在我身边”主题活动 为让学生从小养成珍惜粮食、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兖州市大安镇大安中学以“世界粮食日”为契机,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节粮在我......

    “节能减排”我行动

    “节能减排”我行动 ———谈中学生如何节能减排 练市一中潘鲁锋指导老师:徐 群 芳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地球。在改造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创造了灿烂的地球......

    节能在我身边演讲稿

    文章标题:节能在我身边演讲稿不久前我看了一部意大利的电影,电影中的一个情节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四个在战争中迷失在非洲荒漠的士兵挣扎在那从未被雨水滋润的土地。为了与部......

    我所认识的西方音乐论文

    我所认识的西方音乐 西方音乐文化史分为古希腊和“希腊化”时期的音乐文化,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和启蒙时代的古典主义音乐以及19世纪前后的浪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