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句话生成一个课堂
“一句话”生成一个课堂
摘要:肖培东老师用拟宣传词的语言活动结构起《神的一滴》这篇散文的教学,通过指向明确的言语活动,带动具有层递性的阅读活动,其教学过程符合散文教学从“外在言说对象”转向“个人化言说对象”、从文内描述言说对象转向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的规律,同时,基于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的教学智慧,使得由拟宣传词联结的主要教学行为更加有效。
关键词:语言活动;散文教学;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0B-0051-04
苏教版必修一徐迟所译的《瓦尔登湖》节选《神的一滴》,是一篇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具的美文,学生很容易读出其反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破坏的主题。对于这篇选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长期处在困惑之中。
特级教师肖培东来我校上的就是《神的一滴》。在指导并带领学生用该有的慢速度一段一段地读完文章并询问某些个别朗读学生的内心感受后,肖老师用为瓦尔登写一段宣传词“来吧,”的方式串起整个课堂。肖老师用来串起课堂的拟宣传词看似和黄老师所说的那些言语形式没有大的区别,但在教学现场却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成能力,学生的体验和回答精彩迭出。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话何以生成一个课堂?
一、设计层递的阅读,言语活动指向明确,学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如果语言活动只是作为工具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话,那么往往会得其形而失其实,因为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是服务于阅读并达成所期许的阅读品质的。如果语言活动只是作为跳板来引入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那么往往会形实皆失,结论式的阅读思考和感受是失血的、单薄的。成功的语言活动,其设计和组织必须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生长阅读,让阅读能够深入地发现文字被包裹住的肌理;生长情感,让情感能够随着阅读的深入而愈加丰富;生长思想,让思想能在阅读中拔节,与文字产生共鸣。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就是阅读活动,就是情感活动,就是思想活动。不可能有脱离阅读、情感和思想的纯粹的语言活动,这样的语言活动不具有生长性。
肖老师的拟宣传词经过四个步骤,分别是:
(1)如果今天让你给瓦尔登湖写一段宣传词,请你从文章中找出直接描写湖光山色的句子作宣传语,你会选择哪些句子来写?可以利用这样的开头:来吧。
(2)如果用“我”来瓦尔登湖的感受作宣传语,你会选择哪一句?
(3)接下来,如果用现代社会特征反面陪衬作宣传语,你会选择文章当中哪些句子。
(4)同学们想一想,宣传语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宣传语还是短的好。你可以从原文中找词语重组。老师做个示范:来吧,这里有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来吧,凝望大地的眼睛。来吧,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四个步骤中,第一步指向的是文中的景物描写,第二步指向的是文中的情感抒发,第三步指向的是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第四步指向的是对瓦尔登湖特点的概括和理解。这几个步骤在“来吧,”的拟写中按照梭罗的行文思路步步推进,按照?W生的理解能力步步加深,是不能打乱先后顺序的,所以显示出阅读活动的层递性。同时,肖老师用了一系列的要求来明确学生言语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既有方法的要求,也有内容的规定,方法如“直接描写”“反面陪衬”“找词语重组”,内容如“描写湖光山色”“来瓦尔登湖的感受”“现代社会特征”等。这些规定性的语言,不仅没有局限学生的思维,反而使他们的思考在一定的方式和方向内与文字真正的发生了关系。也许有人会问,《神的一滴》从文字或语句的量来看就这么多,是可以穷尽的,学生发挥的空间又在哪里呢?请看下面的师生问答:
师:瓦尔登湖是真漂亮。接下来,如果用“我”来瓦尔登湖的感受作宣传语,你会选择哪一句?
生:来吧,来这里消磨一整天,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看看命运会把我们推送到哪一个岸边。
师:不得不说,你这个孩子很聪明,你所选的句子都是挑选重组的,这就是阅读的最好品质。
学生已经不满足简单的重复,而试图挣破言语的藩篱,用重组言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抑制不住的情感和思想。如果不是肖老师限定他们用文中的话来表述,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了。文章中的话语一旦能够重组,那么所形成的新的话语就是有限的课堂所无法穷尽的了。而当肖老师提醒“宣传语还是短的好。你可以从原文中找词语重组”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显然已经通过蓄积处于勃发的一个临界点了:来吧,来让自己的思想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清澈;来吧,与庄严、纯洁相遇;来吧,品味这神的一滴;来吧,与最年轻的湖水相遇;来吧,与湖水一起涟漪……这些语句,既有形式感,也有思想性,从这些言语的创造上来说,学生已经通过体验感受到文章表达的重点,也就无需“孜孜不倦”地在主题式的阅读结论上打转了。
二、把握文体的特征,发现个人化言说对象,品味个性化言语表达
在课堂的收束阶段,肖老师说:“其实,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两个字,瓦尔登湖。”学生用“庄严、沉沦、纯净、圣洁、年轻、神秘、灵气、明亮、活力”等词来概括,肖老师则用“思想、哲学、思考”来补充、提升。很显然,肖老师用阅读者心中的瓦尔登湖印象将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细细琢磨,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到过瓦尔登湖,都缺乏对瓦尔登湖作真实的在场感受,所以作为阅读者的肖老师和学生们最后以两字概括对全文理解的一种提炼。
就写作本身来说,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潜在的阅读对象,文为这个对象而写,话为这个对象而说。这个阅读对象,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可以说,阅读对象间接地影响了作者的叙述,因为他的叙述要为这个阅读对象接受、他的情感要与这个阅读对象共鸣,他的思考要为这个阅读对象赞同:总而言之,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他对阅读对象的期待。肖老师的拟宣传词的语言活动,就是一次将作者写作时虚构的读者显性化的努力――每一个读者都是瓦尔登湖潜在的旅游者。虽然梭罗的文字未必是写给那些到瓦尔登湖实地旅游的人看的,但那些潜在的旅游者们未必不是《瓦尔登湖》的阅读对象。由此,学生在这种言语活动中发生着角色融合:他既是作为梭罗在向潜在的旅游者述说,也是作为潜在的旅游者在听梭罗述说。学生在跳进文字后体验作者的心路、情感,在跳出文字后形成自己的感观和认知。
或许会陷入一种教学的困惑:肖老师的语言活动只是一种原文语句的挑选与复述,而“这是一个 的瓦尔登湖”却是一种语言的概括活动,从语言训练的品质来说,后者远超前者,为何从教学的品质和效果来说却远逊于前者呢?上文已经提到,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服务于阅读并达成所期许的阅读品质,那么语言活动必须切合所阅读文本的文体特征,这样才能贴着文本的语言有效展开相应的活动。“一般来说,诗歌语言的着力点在词语――推敲词语,散文语言的着力点在句子――锤炼句子,小说的着力点更多在谋篇――结构全篇。”[1]肖老师正是抓住了散文语言的着力点才将课堂推进得如水就下一般。同时,肖老师对所拟宣传词内容的要求并以此形成的教学环节,正是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从‘外’回到‘里’”的自觉实践:“找出直接描写湖光山色的句子做宣传语”把学生从外在的言说对象(自己感觉中的瓦尔登湖)转向文本内部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用来瓦尔登湖的感受作宣传语”“用现代社会特征反面陪衬作宣传语”就从文内描述言说对象,转向作者所思所感,即其“独特的情感认知”。而在这几个过程中,肖老师都带着学生对语句中的用词进行细腻的体认,如“动态美从两个动词看出来――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既然是动词,能不能换成从水面掠走一条小虫?”“砍光、建造、侵入、豪取四个动词中,你觉得哪一个在翻译上有修改的余地?”这便在体会情感的同时,品味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了。
三、发挥教学的智慧,娴熟运用辅助教学行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些,能够发现,肖老师以一句话结构整个课堂的成功课例并不在少数,被人学习的案例也不少,但模仿成功的却不多。我不禁反问: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上这篇《神的一滴》,能不能取得和肖老师一样的课堂效果?答案是否定的。
崔允?t在谈论有效教学中的“教学实施”时说:“它又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种策略。主要教学行为是指教师作为教师角色在课堂中发生的主要行为,这种行为是以目标或内容为定向的,它包括教师的呈示、对话与指导三类行为。辅助教学行为是指使主要教学行为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中发生的教师行为,它是以学生或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定向的,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等。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是教师实现教学所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它主要涉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与预防。”[2]由此可以发现,大家所不自信的,也就是肖老师教得有效的原因,不仅在于对“一句话”语言活动的设计及其实施(主要教学行为),还在于他基于辅助教学行为而迸发出的教学智慧。请看这一段:
师:……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既然是动?~,能不能互换,换成从水面掠走一条小虫?
生:掠,有一种矫健有生命力的感觉。
师:那不是很好吗?他掠走一条小虫,又矫健又有生命力。我把你家的东西掠走了,你愿意吗?(全场笑)
生:因为“掠”这个字是带有攻击性的,会打扰了瓦尔登湖的平静。
师:请大家给他掌声。之前他受委屈了。“掠”太粗暴,“衔”就很温柔,写出了瓦尔登湖是十分和谐的。请大家标注。
师:瓦尔登湖是真漂亮。接下来,如果用“我”来瓦尔登湖的感受作宣传语,你会选择哪一句?
生:来吧,来这里消磨一整天,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看看命运会把我们推送到哪一个岸边。
师:不得不说,你这个孩子聪明,你所选的句子都是挑选重组的,这就是阅读的最好品质。我们来看一下,(生欲回答,师有意走过:我们不要你自己回答,找别人回答。全场笑)他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小片段。肖老师在品味语言用词的时候,用了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调换词语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准确性;二是勾连起学生的生活情境。两种方法的连续使用,使学生终于能够领略用词的妙处。这样的教学行为无疑向学生强化了阅读时品句析词的方法。肖老师善于对学生回答的品质迅速作出评价,有的指出问题、给予指导,有的积极表扬、鼓励信心。这些又能鼓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那有意拒绝学生回答而让其他学生来回答的行为,将全班的学生从“看”回答的观众拉回了学习的“在场”。两次恰到时机的学生“笑”,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处于良好的课堂气氛之中……需要说明的是,肖老师主动为学生寻求同伴的掌声,是因为这个学生之前的回答总不能切中问题的核心,从而对肖老师和自己都作出了对抗的姿态。肖老师对这种课堂问题行为并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在回答机会和回答评价上机智调整,当这位同学再次举手后,肖老师说:“这位同学一直举着手,他的手就像瓦尔登湖的水一样。后面的同学,把你们的手举起来,让我们感受到瓦尔登湖的澄澈。”肖老师在肯定这位同学的积极态度时,又一次委婉地拒绝了他的回答,但这种拒绝一方面保护了这位同学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却扩大了其他同学的参与权。更妙的是,肖老师的俏皮语又从来不脱离文本,这种来自文本的语言智慧既能激发学生去亲近文本,又给学生展示了如何运用所学语言的经验。所以,我们除了关注肖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心巧妙,也要认真分析课堂上使教学获得更好效果的辅助和管理的教学行为。
“一句话”就是这样生成了一个课堂。透过课堂的形式去思考、揭示教学的本质,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到课堂的宏美,也能使我们在汲取经验时避免画虎类犬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步进.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2.[2]崔允?t.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责任编辑:赵?S
第二篇:课堂生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
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
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同时,我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有关过年的风俗习惯等方向的常识,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过年的欢乐。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个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案例2就是如此。
第三篇:课堂的动态生成
读书心得体会
——浅谈数学课中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最近读了关于“动态生成”的两篇文章,《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和《构建生成课堂,打造生命教育》,这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动态生成”的理念正是追求了课堂的真实性,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不生动可变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始终充满真实和活力。
一、在自主提问中促进“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教面积定义,再研究表面积的算法,而是整体入手,大胆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即直接让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所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信息思考探究:根据这些测量所给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是多少?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动态生成”
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思想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在实际操作时,要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教学的启发下,学生剪拼出近似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个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究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动态生成”。
三、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动态生成”
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我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但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我马上在教室里的电脑里搜索出了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四、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动态生成”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注意综合把握各个环节中学生呈现的信息,并即时做出判断、归纳、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随机动态生成。如对学生知道的角,引导归纳为图形的角、物体的角、动物的角等;学生第一次画角后,引导他们发现角的一些特点;学生第二次画角后,请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既有共同的看法:两条线的一端要碰在一起,也有争议:两条线是否要一样长?张口处要不要再画一条线?这时投影书本上规范的角,请学生谈新的认识,学生不仅对争议问题有了清楚统一的认识,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观点:角的边是很直的,角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冲突中逐步建构角的概念。这时,学生对数学角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记忆、练习强化,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主动建构完成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读书心得体会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第四篇: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捕捉课堂生成资源,有效进行探究活动
通过反复认真观看了赵震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以及对本模块专家引领内容的学习,自我感觉收获不小,深受启迪。
结合《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从探究活动的价值来谈,我对该探究活动有以下思考:赵老师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进球与丢球、学生的转进与转出、做生意的赚与亏”借助记录单的交流与对话,尤其是抓住学生记录形式进行归纳说出:“你的记录符号你懂,他记录符号他懂,我们可以用我们数学的统一符号来记录呀。”当赵老师展示最后一个学生的记录单时,记录单上“+”“-”的符号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在赵老师的一句“你用的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赞扬声中,数学上正确的记录符号诞生了。赵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让我赞赏,使学生意识到了产生负数的必要性、重要性,随之负数这个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与形成了。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赵老师将问题意识作为重点,这也是令我震撼之处。
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乐于探究,并产生了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的教学时,先引入,再让学生探讨有几种方法可以知道数学书的长,让学生动手试试,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有的用三角板、有的用尺子进行量,有的甚至还通过测量,估计出一厘米的长度,然后小组交流汇报,最后教师进行了总结: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准尺子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节课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自己亲自体验,了解了一厘米的概念以及初步懂得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五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过程。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将出现新情景、新问题、新方法、新过程,甚至衍生出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生命活动,则是促成课堂生成的关键。如何享受愉快的动态课堂构建之旅呢?
一、以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
例1:《行道树》——百川汇海的教学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
教学过程:
1.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______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教者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本应长在高出密林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忧愁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2.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
3.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
这次就算是一次成功的课堂生成,动态形式,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